家庭主要成员怎么称谓:受益终生的100部教育书籍(5)《大教学论》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5 02:08:07

5.《大教学论

(捷克)夸美纽斯著,傅任敢译

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夸美纽斯及其《大教学论》

夸美纽斯(Johann Amos Comenius,1592—1670),捷克著名教育理论家和实践家,资产阶级教育理论的奠基者之一。生于新教派“捷克兄弟会”会员家庭。12岁失去双亲,中断了学习生活。16岁由兄弟会资助进入普雷洛夫(Prerau)市拉丁文法学校接受中等教育。1611年,又由兄弟会选送到德国的赫尔博恩(Herborn)大学学习哲学和神学。在大学期间,他系统学习了古代思想家的著作,研究了人文主义者的思想,接触了新兴的自然科学知识,了解了宗教改革以来各国的教育发展动向,探讨了当时德国著名教育家的教育革新主张,为他后来从事文化教育活动打下了良好的根基。1614年,他回到捷克,在母校普雷洛火拉丁文法学校任教,1618年调任富尔涅克城牧师兼兄弟会学校校长。同年,30年战争爆发,捷克完全丧失了独立,新教徒惨遭迫害,夸美纽斯开始了颠沛流离的生活,失去了全部家产、书稿和妻儿。1627年,随同30000户兄弟会员家庭迁往波兰的黎撒(Lissa)避难,先在该地兄弟会中学任教,后来担任了校长,又被推选为兄弟会长老。在这里,他完成了他的一些最重要的著作:拉丁文教科书《语言学入门》(1631年)、教育学巨著《大教学论》 (1632年)、学前教育专著《母育学校》(1632年)、中学物理教材《物理学概论》(1633年)。其中《语言学入门》一书很快被译成了12种欧洲文字和四种亚洲文字,在各国广泛流行,使夸美纽斯获得了世界声誉。

  1634年起,他开始探讨“泛智论”。1639年出版了《泛智论导言》。1641年,英国邀请他主持编纂“泛智论”工作。不久英国发生内战,1642年又应邀到瑞典协助解决拉丁文教学问题,用六年时间为瑞典编写了一套拉丁文教科书、教学法指导书和字典。1648年,30年战争结束,他再次回到黎撒主持宗教与教学事务。1650年,接受匈牙利德兰西瓦亚公国的邀请,担任长年教育顾问,创办了一所泛智学校并自任校长。在此期间,他主要撰写了《泛智学校》(1650年)、《论天赋才能的培养》(1650年)、《组织良好的学校的准则》(1652年)、《青年行为守则》等教育著作和论文。还编写了著名的儿童初级读物《世界图解》(1654年)。这是一本简化的语言入门,为年龄太小、不能学语言入门的孩子所写,也是世界上最早的附有插图的对儿童进行启蒙教育的小百科全书,被译成了多种文字,流行了近200年。1654年,他再次回到黎撒,继续研究“泛智论”。1656年,黎撒城毁于波兰与瑞典的战争,夸美纽斯应邀前往荷兰阿姆斯特丹工作和定居。从1657年起,他将他的教育专著、论文和教科书汇编成《救育论著全集》(四卷)陆续出版,留给了人类一份珍贵的教育历史遗产。

  夸美纽斯吸收了欧洲文艺复兴以来人文主义教育成果,反映新兴资产阶级的教育要求,总结自己长期的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全面系统地论述了资产阶级教育问题,奠定了欧洲近代资产阶级教育理论的基础。

    杨·阿姆司·夸美纽斯(Johann Amos Comennius,1592——1670)是一位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教育家,在捷克被誉为“捷克文化巨子之一”。 他是外国古代教育理论的集大成者——夸美纽斯的教育思想。在欧洲封建主义和资本主义交替的历史时期,他吸收欧洲文艺复兴以来人文主义教育成果,反映新兴资产阶级的教育要求,总结自己长期的教育理论与实践,撰写了《母育学校》、《大教学论》、《语言和科学的入门》、《世界图解》等教育著作,全面系统地论述了教育问题,揭露与抨击了中世纪经院主义教育理论及其实践的危害,提出了一系列有助于促进生产和科技发展的教育见解,奠定了欧洲近代教育理论的基础。因此,他在世界教育史上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

夸美纽斯的近代教育思想,即“泛智主义”思想强调:人人均应受教育,以及人人均需学习一切。夸美纽斯一言以概之:“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类”。

    夸美纽斯的世界观是矛盾的。一方面,他从幼年起就深受宗教的影响,基督教的世界观根深蒂固,认为“敬畏上帝是智慧的开端与结尾”,把《圣经》看作学生的“最甜最好的乳汁”。另一方面,他又接受了英国哲学家弗朗西斯·培根的唯物主义的感觉论,认为一切事物都受自然秩序所制约,倡导教学工作适应自然秩序的原理。他具有强烈的民主主义思想,同情人民的苦难,却寄希望于劝说统治者施仁政,企图凭靠教育的力量建立和平宁静的社会秩序。

  夸美纽斯主张教育对象普及化。他适应时代前进的步伐,继早期空想社会主义者托马斯·莫尔和宗教改革家马丁·路德之后,响亮地提出:“一切男女青年都应该入学校。”他从宗教、人的心理、儿童的性格等不同角度论证了人人均可受教的必要性和可能性。他的教育理论不以少数人为服务对象,相信人人都可接受科学知识的教育。

  论证教育目的世俗化。夸美纽斯主张过好现世生活,他不以消极和禁欲来对待现世人生,要求人们以积极乐观的精神来理解和对待现世生活,认为追求和享受合理的幸福是符合人的本性的。因此,人们的现世生活就应以服务与享乐为其主要内容。所谓服务,就是为社会、国家和邻人服务,并医治社会的病痛;所谓享乐,主要是指心灵获得快乐。他认为办学的宗旨应服务于社会,改善世俗生活。

  提出教育内容泛智化。夸美纽斯认为,人的智力可以发展,可以增强;人来到世上,自身具有邪恶和善良两类种子,经过适当的教育,知识、德行和虔信的善良种子可以发展,抑制邪恶的种子,回到原先的圣洁的状态。他还提出,人人需要也能够掌握广博的知识,而不分其性别、宗教、社会地位和经济财富的差别。他进一步指出,人们智能的差别并非是固定不变的,这取决于教育工作的情况和人们的努力程度,即使智能低的学生,只要教育得法,也能学到广博的知识。

  提倡教学组织班级化。夸美纽斯总结了当时的新的教学组织的实践经验,把它们上升为理论,推动了教学组织的班级化。首先他论证了班级授课制的优越性:能减轻教师的工作负担和有利于学生学习;调动了教与学的积极性;节省时间、精力、避免了干扰。其次,他确定班级教学是学校工作的基本单位,并据此制定了学年制以及学期、假期制和学时工作计划。再次,他还具体说明了班级教学制的要求,应有一定的目标;每个班级应有固定的课本;一切科目都用同一的方法去教导;全班的学生在同时做同样的功课;每种科目应该与相关的事项一道讲授;教学应保持学生的注意等。他所确立的班级教学制的理论和他所提出的关于班级教学制的要求,在近代教育学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重视教学方法心理化。夸美纽斯以儿童的生理和心理特点为依据,建立了教学方法的新体系。他提出了著名的“自然适应性原则”,即人是自然的一部分,要适应自然界的法则;教育则要适应人的本性,要求学校教育、教学要适合儿童的天性。他从适应自然秩序的原理和感觉论出发,提出了一系列教学原则,如直观性原则、彻底性原则、自觉性积极性原则、系统性原则、循序渐进原则和量力性原则。他认为,在上述诸原则中,起决定作用的是直观性原则。这样,他就为学校采用实物教学和运用标本、模型、图表等直观教具进行教学奠定了理论基础。夸美纽斯并根据他的理论,编写了西方第一本图文并茂的适应儿童心理的启蒙读物——《世界图解》,该书被译成了多种文字,在欧洲流行200多年而不衰。教学方法的心理化是近代教育理论的一大特点和一大优点,因而是教育理论的一大进步,夸美纽斯则是这一理论的开拓者。

  夸美纽斯的这些贡献,充分显示了他是古代教育理论的集大成者,新时代杰出的教育家。

《大教学论》

  《大教学论》(Magna Didactica,1632),1632年用捷克文写成。1635—1638年间他夸美纽斯听从友人的劝告,把它译成了拉丁文,同时作了修改和补充。1657年,他将该书列为《教育论著全集》的首卷首篇公开发表。此书很晚才传到中国,20世纪初,我国学者王国维对它的内容曾作过简要介绍。1939年商务印书馆出版了傅任敢的中文译本《大教授学》,后又改译为《大教学论》。1957年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出了新l版,译者去世之前,又将译文作了较大修改,作为外国教育名著丛书的一本,人民教育出版社于1984年出了新2版。全书共760页,20余万字。

  本书是夸美纽斯在批判地总结前人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经过长期构思、几经修改而写成的重要教育论著。正如作者在本书开篇所写的,本书主要阐明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类的全部艺术。其写作目的是:寻求并找出一种教学的方法,使教员因此可以少教,但是学生可以多学;使学校因此可以少些喧嚣、厌恶和无益的劳苦,多具闲暇、快乐和坚实的进步;并使基督教的社会因此可以减少黑暗、烦恼、倾轧,增加光明、整饬、和平与宁静。

  该书除前言《致意读者》等部分外,共计33章,主要内容如下。

  第一章至第五章主要讨论了人生的目的。作者以《圣经》的《创世纪》为根据,加上传统的神学目的论,认为人不仅要认识自己,而且还要认识上帝,因为上帝是永生、智慧和幸福的根源,人是上帝的造物、爱物和形象。人的终极目标是死后、来生,与上帝相结合。人的生活和住所都有三重,即母亲的子宫、世上和天堂,从第一重到第二重,人经历的是诞生;从第二重到第三重,人经历的是死亡与复活;到第三重就永不再动、歇在那里。

  他认为,现世的人生严格讲并不是人生,而是永生的序幕,世间的生活只是永生的一种预备,其目的是使灵魂利用身体作中介,去为未来的生活预备各种有用的事情。人的终极目标是与上帝共享永恒的幸福,为此,人在有形的造物之中要成为:理性的动物,一切造物的主宰和造物主的形象与爱物。人生成就要:熟悉万物,具有管束万物与自己的能力;使自己与万物均归于万有之源的上帝。人类的一切优点都完全表现在博学、德行和虔信这三种品质中,这是今生与来生的基础,是我们生活的要点。

  第六章至第九章讨论了教育的目的和教育、学校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作者认为,知识、德行与虔信的种子是天生在我们身上的,但应该从祈祷、教育、行动中去取得,只有受过恰当教育之后,人才能成为一个人。教育的目的,就是要从知识、道德、虔信、艺术和身体等方面去发展人。凡是生而为人的人都有受教育的必要,一个人愈是多受教导,他便愈能按照准确的比例胜过别人。塑造人、教育人,应从少年儿童时期开始,因为这时候欲望正在沸腾,思想很迅捷,记忆很牢固。因此,在很小的时候,就要把人形成到合乎智慧的标准,养成良好的习惯。

  作者认为,学校的产生为少年儿童接受教育创造了必要的条件,他建议,不仅有钱有势的人的子女应该进学校,而且一切城镇乡村的男女儿童,不分富贵贫贱,都应该进学校。他坚信人受教育而能获得发展的可能性,驳斥“智力迟钝’儿童不宜学习的论调。指出,人的心性愈是迟钝孱弱,他便愈加需要帮助,使他能尽量摆脱粗犷和愚蠢。世上找不出一个人的智性孱弱到了不能用教化去改进的地步。

  第十章至第十四章论证了改革旧教育的必要性与可能性,设立新学校的基本原理。作者认为,人人应该受到一种周全的教育,应该借助学校做到:通过科学与艺术的研究来培植我们的才能;学会语文;形成诚笃的德行;虔诚地崇拜上帝。学校应成为造就人的工场,实现真正的人生目的。夸美纽斯指出,当时没有一所完善的学校,设立了学校的地方,学校不是为整个社会设立的,而只是为富人设立的;学校教导青年的方法是非常严酷的,学校变成了儿童恐怖的场所,变成了他们的才智的屠宰场,大部分学生对学习与书本都感到厌恶;继续学下去的人都没有获得一种认真的或广博的教育,获得的只是一种荒谬的和害人的教育;学校培养不出合乎德行的品性,培养出的只是一种虚伪的道德外表,一种令人生厌的、外来的文化皮毛和一些专务世俗虚荣的眼光与手脚。

  夸美纽斯特别强调要改革旧教育,创办新学校。新教育的体系主要有以下内容:(1)一切青年都能受到教育;(2)他们都能学到一切可以使人变成有智慧、有德行、能虔信的科目;(3)教育是生活的预备,能在成年以前完成;(4)实施教育不用严酷或强迫方法,而用温和轻快、自然的方法;(5)这种教育应是真实的、彻底的;(6)教育是轻松的,课堂教学每天只有4小时,一个先生可以同时教几百个学生,而所受的辛苦要比现在教一个学生少10倍。他根据日月运行、动物的活动、人体结构、国家组织以及马车、大炮、印刷机和时钟的机械原理,证明在宇宙万物中存在着一种普遍的自然秩序,并把教育适应自然作为改革学校的主导原则。他要求教师像园丁、画家和建筑师那样步随自然的后尘,从自然中寻找教育工作的秩序。秩序是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们的教学艺术的主导原则,这个原则彻底地被掌握以后,艺术的进行立刻便会同自然的运行一样容易。作者提出了教学的五项原则:(1)延长生命的原则;(2)精简科目,使知识能够更快地获得的原则;(3)抓住机会,使知识一定能被获得的原则;(4)开发心智,使知识容易获得的原则;(5)使判断力变锐利,使知识能够彻底地被获得的原则。

  第十五章至第十九章重点讨论了教学理论,详细论证了提出的教学原则。作者指出,良好的学校组织主要在于工作与休息分配得当,有赖于读书、松缓、紧张的间隙与娱乐的分配。教师要引导儿童遵守饮食有节制、身体有运动、注意休息这三个原则,尽可能长久地保持生命与健康。为了使儿童能茁壮成长,作者对教与学提出了一系列要求和建议,如人类的教育要从儿童时期开始;早晨最宜读书;一切学科都应加以排列,使其适合学生的年龄;书籍与教学所需的材料必须事先准备好;例证应比规则先出现;时间与学科的划分应该严格遵守等。在这部分作者列举了大量的自然现象,并结合教学案例进行了详细论证,最后归纳出规则。夸美纽斯着重对教学的便易性、彻底性和迅速性原则进行了阐述,提出了许多宝贵的建议。如废除强制灌输的方法,多方激发儿童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教学应从观察开始,运用直观方法;教学内容的安排要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由近及远,从一般到特殊,务使先学的为后学的扫清道路;依据学生的智力特点安排课程;加强练习、实践以巩固知识;实行班级授课制,制定详细的教学计划,等等。

  第二十章至第二十四章主要讨论了各科具体教学法和道德、宗教教育方法。作者认为,科学是关于自然的知识,讲授科学必须遵守下列规则:(1)向学生讲授所有应该知道的事物;(2)所教的内容能在日常生活中应用;(3)要通过事物的原因去教;(4)先教事物的一般原则,后教事物的细节;(5)一切事物都必须按照适当的顺序去教授;(6)要强调事物之间的区别,使学生得到的知识更清晰和明白。艺术与实践息息相关,学生学会一种艺术,除了备好工具、材料和模型之外,还需要三件事:材料的正确利用、熟练的指导、经常实践。因此,艺术的教学必须强调模仿、练习和不断的实践。语文是一种手段,可使我们得到知识,并把知识传授给别人。语文教学要注意掌握语法规则、和事物的学习相联系、多实践运用这三个问题。

  夸美纽斯认为,学校是人类的锻炼所,一切德行都应当培植到青年身上。在道德教育方法上,他提出了以下建议:(1)主要的德行,如持重、节制、坚忍与正直应当首先培植;(2)持重应当从接受良好的教导,从学习事物间的真正区别和那些事物的相对价值去获得;(3)节制应当在儿童的饮食、睡眠与起床、工作与游戏等方面去培养;(4)坚忍应当从自我克制中学习;(5)德行应该在邪恶尚未占住心灵之前,早早就教;(6)德行是由经常作正当的事情学来的。

  第二十五章主要讨论了教材问题,他认为《圣经》是知识的唯一真实来源,学生应以全部时间去寻求它们的真实意义。

  第二十六章“论学校的纪律”。夸美纽斯认为,纪律是学校的发动力和推动力,但纪律教育不是强制和鞭挞,应该用良好的榜样、温和的言词,并且不断诚恳地、直率地关心学生,突发的愤怒只能用在例外的情境上面,应当存心使结果能恢复良好的感情。

  第二十七章至第三十一章讨论了统一的学校制度以及各级学校的基本方案。夸美纽斯认为,人从诞生到24岁是青春岁月,是培植才智的时期。学习应从婴儿期开始,一直持续到成年,这24年的时间可分为四个明显阶段:婴儿期、儿童期、少年期和青年期,每期六年,相应地建立符合其年龄特点的学校。在家庭设立母育学校,由母亲对1—6岁的幼儿进行学前教育,主要锻炼各种感觉器官,使之辨别周围的事物,为以后成长打下基础。在每个乡村和城镇设立国语学校,对所有6—12岁的儿童进行初等教育,主要利用阅读、书写、图画、唱歌、计数、量长、测重及记忆各种事物等方法去训练想象力、记忆力,并发展智力。在每个较大的城市设立拉丁学校,学生应当受到训练,利用辩证法、文法、修辞学以及其他根据因果法则的科学与艺术,去领悟感官收集来的知识并加以判断。在每个国家或省设立大学,对18—24岁青年中的“智者”进行高等教育,学习与意志紧密相关的四科,即神学教我们恢复灵魂的和谐;哲学教我们恢复心灵的和谐;医学教我们恢复身体上主要功能的和谐;法学教我们恢复外界事务的和谐。夸美纽斯认为,这四种学校既相联系,又相区别,母育学校和国语学校收容一切男女青年;拉丁语学校对于志向超出工场以上的学生给予更彻底的教育;大学则训练未米的教师和学者,使教会、学校与国家永不缺乏适当的领袖。

  第三十六章是作者对改良旧学校、改革旧教法,设立新学校、采用新教法的总结。作者认为,新的教学方法有以下优点:(1)较之过去的方法,较少的教师可以教较多的学生;(2)这些学生可以得到比较彻底的教导;(3)教导可以进行得较细致、较愉快;(4)这种方法对于愚蠢、落后的孩子也有效;(5)即使没有教学天才的教师,也能用它,从中得到好处。

  第三十三章论述了实现他的教育理想应具备的条件。他呼吁教师、学者、神学家和帝王、官吏全力支持和实现他的教育理想。

  本书是夸美纽斯的代表作。该书不限于教学问题的研讨,论述了教育理论和实践的各种问题,总结了历史和当时的教育教学经验,提出了许多宝贵的见解和一系列有利于发展资本主义的教育措施。

  本书是西方近代最早的有系统的教育学著作,它标志着独立的教育学产生于世。本书创立的教育学体系,奠定了资产阶级教育理论的始基。

  本书对世界各国的教育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书中所提的班级授课制是教育史上的进步之举。由个别教学变为集体教学,为学生创造一个相互学习和激励的环境,不同课程的变换有利于学习兴趣的提高。这对普及教育和大面积提高教学效率具有重要意义。经过夸美纽斯的提倡,它首先在欧洲广泛推广开来,之后又扩散到其它各洲。在以后的几百年教育发展中显示了强大的生命力。本书提出的直观教学等一系列教学原则,至今仍被教师用于教学实践之中。

  本书提出的一系列措施,启迪了近代世界各国的教育革新运动。以当时德国为例,30年战争后,哥达公国为恢复被30年战争所破坏的教育,根据本书的思想进行教育改革。1642年颁布“学校法”,这个法令是以夸美纽斯主张的“国语学校”为蓝本制订的,这对以后哥达成为欧洲教育最发达的地方起了重大作用。

  由于时代的限制,本书也有其局限性。一是过分强调“适应自然原则”,认为感觉是认识的起点和源泉。把教学方法、教学原则同自然现象机械地、简单地类比,把教学过程建立在了感觉论基础之上。二是坚持基督教的基本信条,把神学原则和《圣经》的一些思想贯穿在了本书中,使本书具有神秘的宗教神学色彩。

评论

读《大教学论》

一、关于作者夸美纽斯:

夸美纽斯(1592—1670),捷克著名教育理论家和实践家,资产阶级教育理论的奠基者之一,凯洛夫曾称其为“一位深邃而有独立见解的哲学家,也是一位博学而天才的教育家”。

生平:生于新教派“捷克兄弟会”会员家庭。12岁失去双亲,中断了学习生活。16岁由兄弟会资助进入普雷洛夫(Prerau)市拉丁文法学校接受中等教育。1611年,又由兄弟会选送到德国的赫尔博恩(Herborn)大学学习哲学和神学。在大学期间,他系统学习了古代思想家的著作,研究了人文主义者的思想,接触了新兴的自然科学知识,了解了宗教改革以来各国的教育发展动向,探讨了当时德国著名教育家的教育革新主张,为他后来从事文化教育活动打下了良好的根基。1614年,他回到捷克,在母校普雷洛火拉丁文法学校任教,1618年调任富尔涅克城牧师兼兄弟会学校校长。同年,30年战争爆发,捷克完全丧失了独立,新教徒惨遭迫害,夸美纽斯开始了颠沛流离的生活,失去了全部家产、书稿和妻儿。1627年,随同30000户兄弟会员家庭迁往波兰的黎撒(Lissa)避难,先在该地兄弟会中学任教,后来担任了校长,又被推选为兄弟会长老。在这里,他完成了他的一些最重要的著作:拉丁文教科书《语言学入门》、教育学巨著《大教学论》、学前教育专著《母育学校》等。

1634年起,他开始探讨“泛智论”。1639年出版了《泛智论导言》。1641年,英国邀请他主持编纂“泛智论”工作。不久英国发生内战,1642年又应邀到瑞典协助解决拉丁文教学问题,用六年时间为瑞典编写了一套拉丁文教科书、教学法指导书和字典。1648年,30年战争结束,他再次回到黎撒主持宗教与教学事务。1650年,接受匈牙利德兰西瓦亚公国的邀请,担任长年教育顾问,创办了一所泛智学校并自任校长。在此期间,他主要撰写了《泛智学校》(1650年)、《论天赋才能的培养》(1650年)、《组织良好的学校的准则》(1652年)、《青年行为守则》等教育著作和论文。还编写了著名的儿童初级读物《世界图解》(1654年)。这是一本简化的语言入门,为年龄太小、不能学语言入门的孩子所写,也是世界上最早的附有插图的对儿童进行启蒙教育的小百科全书,被译成了多种文字,流行了近200年。1654年,他再次回到黎撒,继续研究“泛智论”。1656年,黎撒城毁于波兰与瑞典的战争,夸美纽斯应邀前往荷兰阿姆斯特丹工作和定居。从1657年起,他将他的教育专著、论文和教科书汇编成《教育论著全集》陆续出版,留给了人类一份珍贵的教育历史遗产。1670年11月15日,夸美纽斯带着对祖国的眷恋之情与世长辞,遗体葬于阿姆斯特丹。

二、全书的框架

全书33章,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  1—13章,为教育通论,论述教育的基本原理,如人的可教育性、教育目的、教育的社会作用等。

第二部分 14—19章,为教学论,探讨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和原则。

第三部分 20—25章,为训育论,专论教育方法。

第四部分 26—32章,为学校管理,这一划分与今天的教育体系大体相同。

该书有起完整的体系,从学生谈起,一直谈到学校管理、分科教学方法等。

三、关于《大教学论》

《大教学论》全面地论述了改革中世纪的旧教育、建立资本主义新教育的主张,提出了一套完整的教育理论体系,第一次把教育学从哲学中独立出来,完成了教育理论上有史以来的重大变革。它开创了近代教育理论的先河,成为划时代的巨著。因此,夸美纽斯被称为近代的“教育巨匠”和“教育理论的始祖”,也有人称他是教育史上的“哥白尼”。

在《大教学论》中,夸美纽斯高度评价了教育对社会的作用,认为“教育与国家的改良在于青年得到合适的教导。”他希望通过教育,改革社会道德普遍堕落的现象,从而“减少黑暗与倾轧”,得到“光明与和平”。同时,他也高度肯定了教育对人发展的作用,认为“假如要形成一个人,就必须由教育去形成”,“只有受过一种合适的教育之后,人才能成为一个人”。他把人的心灵比做园地中的泥土,可以栽种各色花木,结出累累果实。

夸美纽斯尖锐地批评了旧学校的种种弊端,“学校变成了儿童的恐怖场所,变成了他们才智的屠宰场”,提出了教育要适应自然的原则,教育要依据人的自然本性,即儿童的天性和年龄特征。他说:“我们的格言应当是:凡事都要跟随自然的教导,要按观察能力的发展第次,要使我们的方法依据这种顺序的原则”。于是,他提出了划分儿童年龄阶段的主张,把0一24岁划成四个阶段,即婴儿期、儿童期、少年期和青春期,每期6年。

夸美纽斯提出了普及教育的民主主张,认为“所有男女青年,不论富贵和贫贱,都应该进学校”。为了实现这一主张,他创制了学校体系,发明了班级授课制,这种主张和体系至今为我们所沿用。

四、点滴体会

1.对于教育力量的坚信。人的发展有极大的可能性,但是这要靠教育才能变成现实,正如玉石要经过雕琢才能变成饰物,牛马要经过训练才能为人服务一样,人脑能接受万物的影响,外力有环境和教育,但教育可以左右环境的影响,具体到每个人时,认为没有教育不好的儿童。

2.对教法的重视。教育是“把一切事物交给一切人的全部艺术”,使人能够迅速地、愉快地、彻底地学习。因为,既然人是可教的动物,教育的力量是巨大的,可见教育办得不好的原因是教法不好,不是人的智力不够,也不是学科太难。教育方法在教育过程中越来越重要,方法是否得当,是否适合学生要求成为我们思考的问题,也是教育改革中必须解决的一个问题。

3.对德育的意见。夸美纽斯提出的道德教育的原则与方法依旧是正确的,如预防、实践、榜样、纪律等,我们需要在不断的实践中去灵活运用。

五、佳句摘抄

人是造物中最崇高、最完善、最美好的。

假如要形成一个人,就必须由教育去形成。

人们往往埋怨很少有人离校时受到了彻底的教育,埋怨大多数人所记住的只是一种外表,只是真知识的一种影子而已。这种埋怨是有事实为证的。

所谓正确的教学,我的意思是指把容易、彻底和迅速结合在一起的教学。

教学艺术的光亮是注意,有了注意,学生才能使他的心理不跑野马,才能了解放在跟前的一切事物。

凡是应该知道的就必须教。凡是所教的都应该当作能在日常生活中应用并有一定用途的去教。凡是所教的都应该坦率地教,不可错综复杂地教。凡是所教的都必须顾到它的真实的性质与起源去教,就是说,要通过它的原因去教。

 

读夸美纽斯《大教学论》有感(一)

这是本书的第九章,题目是《一切男女青年都应该进学校》。夸美纽斯生活的年代是1592到1670年,相当于我国的明代万历二十年到清康熙九年。就是生活在离我们这么久远的年代,他竟能提出这样的思想,不可谓不超前。但当时,很多的封建国家还一直认为“女子无才便是德”呢。

本章内容,作者从六个方面对他的论点进行了阐述。其中大多数是积极的,进步的,甚至超前的。但也有一些观点受到当时历史条件的制约,有一定的局限性和片面性。

在夸美纽斯的眼里,一切都青年男女既包括有钱有势的,也包括一切城镇乡村的;既包括富贵的,也包括贫贱的。他认为,所有的青年男女都应该进学校接受教育。有如下的理由:

一、我们都是“人”,在上帝面前人人平等的人。夸美纽斯说:一切生而为人的人,生来都有一个同样的目的,就是他们要成为人,既要成为理性的动物,要成为万物的主宰及其造物主的形象。所以,他们都应该达到这样一个境地,即在适当地吸取了学问、德行与虔信之后,能够有益地利用此生,并且好好地预备来生。这难道不是吗?他还说:上帝自己常说。他对人毫无偏袒,所以如果我们允许一部分人的智性受到培植,而去排斥另外的一部分人,我们就不仅伤害了那些与我们自己具有同一天性的人,而且也伤害了上帝本身,因为上帝愿意被印有他自己的形象的一切人所认知,所喜爱,所赞美。在这方面,人们的热情是会与那燃着了的知识火焰一同增长的。因为我们的爱和我们的知识是成正比的。夸美纽斯的这一见解是超前的。虽然他认为人在上帝面前是人人平等的,但与我们今天所认为的“人人平等”有何区别呢?我是无神论者,也不相信什么上帝,但我认为,夸美纽斯在当时的那种环境下,是借用上帝的话,来表达自己的见解的。更何况,他说的是如此的有道理。

二、教育像太阳。夸美纽斯说:我们应该模仿天上的太阳,它把光、热与生气给予整个世界,使凡是能够生存、能够兴旺和能够发荣的东西都可以生存、兴旺和发荣。它暗含着:我们的学校,我们的教育,能够让我们的青年男女,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

三、任何人都可以教育好的,只不过有时间的先后吧了。夸美纽斯说:任何人的心性愈是迟钝孱弱,他便愈加需要帮助,使他能尽量摆脱粗旷和愚蠢。世上找不出一个人的智性孱弱到了不能用教化去改进都能地步。一只筛子,如果你继续不断地用水泼去,它便愈来愈干净,虽则它不能够把水留住;同样,鲁钝和悟性孱弱的人,随则学问上面得不到进步,但是心性可以变得比较柔和……真的非常富有见地。他还对人的成长有先后进行了生动的描述:有些人小时候身体强壮,但是后来变得多愁多病,有些人青年时代多病矮小,后来却长得壮健魁梧;智性也是一样,有些人发展得早,但是不久就凋枯了,变鲁钝了,有些人原来很愚钝,可是以后变得敏锐、聪明。在我们的果园里面,我们不独喜欢果子结得早的树木,同时额喜欢果子结得迟的树木。因为,“每一件东西都有它的值得赞美的时期,最后,虽则迟缓一点,总表明它没有白白生存一番。”“然则我们为什么在学问的花园里却只希望智力前进活泼的一批儿童受到宽容呢?”夸美纽斯的思考与我们现在的思想又何其的接近呀!重视每一个学生,让每一个学生都能过上一种幸福美满的学习生活。我们做到了吗?

四、女性也应该追求知识。夸美纽斯认为:她们具有同等敏锐的悟性和求知的能力(常常比男性还要强),她们能够取得最高的地位……在当时那种“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大环境下,他提出这样的看法,是非常需要勇气的,也是很有历史意义的。的确,女子同样能够取得与男人一样伟大的成就。如居里夫人、武则天等,古今中外,还有很多这样杰出的女性。

五、教给女性有用的知识,教育她们应该知道和应该做的事情。夸美纽斯说:我们不要把一切书籍没有辨别地全给她们,如同给予男性青年的一样(人们在这件事情上没有表示过较大的谨慎,实在是大可悲叹的);而只限于那些使人充分观察上帝及其作品之后就可以学得真实的德行与真实的虔信的书籍。他还认为:我们并不主张这样教育妇女,使她们的好奇倾向得到发展,而是要使她们的诚挚与知足能够增进,主要的是一个妇人应该知道和应该做的事情;这是指一切可以使她们能照料家庭,能增进丈夫与家庭的福利的事情。从此可以看出作者对待如何教育女性方面的思想的局限性:妇女最好做一个称职的家庭主妇,把好奇深埋在心底。

六、教育让所有的人有了学问会产生的结果。对此,夸美纽斯说:假如这种青年普及教育能以合适的方法实现,他们便谁也不会缺乏思考、选择、遵行和做出好事的材料了。人人就会知道,人生的行动与努力应该怎样加以调节,我们应在什么限度内前进,每个人要怎样才能保护他自己的地位。他们就能学会处处看到、赞美和认识上帝,这样就可以愉快地度过这个多虑的人生,并且可以对于来生怀抱更多的愿望和希翼。在夸美纽斯的眼里,对青年的教育的普及,给个人和国家都将带领巨大的福祉。这里当然还有为统治阶级服务的思想倾向,并且是属于一种理想的教育,但在当时却是非常超前的思想,实在是难能可贵,不得不让后人对他顶礼膜拜。

一切青年都应该进学校。一切青年如果真的在当时的那个年代都能进入学校,接受学校的教育,我想,我们的社会会提前快速发展500年。

读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有感(二)

随着阅读的深入,愈来愈感觉到夸美纽斯的知识是如此的丰富。他不仅在教育教学方面有着很高的造诣,对物理、化学等很多方面都有研究。他的知识是丰富的。因此,看他的书籍,收获的不仅仅是教育教学方面的知识。对此,我想,我们的读书视野不能仅停留在专业方面,应该博览群书,特别对科学(包括人文科学,也包括自然科学)的书籍应该有所涉猎。因为知识都是相通的,是互补的,是相互促进的。

今天读了《大教学论》的第十五章《延长生命的基础》,感受颇深。尤其是让我对生命的意义、延长生命的原则等有了深刻的认识。

很多人都抱怨过生命的短暂,因为短暂,我们很多的知识没有来得及学习,很多的事业未能完成。就连亚里士多德和希波克拉提斯这样的伟人都埋怨过人生短促,非难过自然。但人的生命的意义有时不在乎长短。即使短暂的生命只要应用得当,也能创造出伟大的事业。文中列举的亚历山大皇帝,只活到33岁,但是他不仅精通一切科学,而且也是世界的征服者,他的征服单靠武力的成分少,而靠他的敏锐的计划和执行计划的迅捷的成分多。其实,像这样的事例很多。唐朝的王勃也是英年早逝,但他的《滕王阁序》照样达到了很高的艺术造诣。辛尼加说得好:一个完美的人生也可以在一个短暂的岁月里面去发现。生命的长短只是一种偶然。你不是问人生哪一条路通得最远吗?这是走向智慧的路。凡是得到了智慧的人就不仅走得最远,而且也达到了最高的目标。的确,我们得到了智慧,还有什么可遗憾的呢?

但拥有更长的人生,是我们每个人所共有的希望。其实,我们有可能也应该通过我们主观的努力,来延长我们的生命。对此,夸美纽斯认为应当遵守三个原则:饮食有节制,身体有运动,利用自然所供给的休息机会。他认为,做到这三点,不会不尽可能长久地保持生命与健康的。至于那些由于高于我们的摆布所摆布的意外事件,我们自然没法考虑。据此他说:良好的学校组织主要在于工作与休息分配得当,有赖于读书、松缓、紧张的间隙与娱乐的分配。

如何用有效的时间,来成就我们的事业?那就要靠我们的日积月累。“哪怕眼光最敏锐的人都是看不见植物的生长的,因为它的进行实在是太慢了;但是每一个月可以看见一些增长,到了三十年之后,那时就谁也可以看出幼树已经长成一株巨大成荫的树木了。”这个比喻真的是太形象了,是对日积月累的最好的描述。“我们看不出身体是在生长,我们只能看出它们已经长了。心灵获得知识的情形也一样,如同我们著名的拉丁对句所看到的:点滴复点滴,顷刻成大垤。”夸美纽斯继续说:一株树木的每一个芽每年只能生出一根嫩枝;但是在三十年中,同一株树木就有千百枝大大小小的树枝,无数的树叶、花儿和果实了。然则为什么不能使一个人的活动在二十或三十年之内达到任何高度或深度呢?这就需要我们珍惜时间用来学习了。夸美纽斯把我们的一天的时间分为三个部分:八小时睡眠,八小时供给身体的外部需要(如照料健康、饮食、着衣、娱乐、友谊的交往等),剩下八小时来供生活上的正经工作。这样一来,一星期就有四十八个工作时了(第七天留下来休息)。一年就有二千九百四十五小时,十年、二十年或三十年之中,就成了一个无量的树木了。假如每小时能够学会某项知识的一个片断,学会某种技艺的一条规则,学会一个单纯的悦意的古诗或谚语(这是不必费力就可以学会的),然则他所存留的学问将会是何等的丰富?夸美纽斯的这段话可能有点片面,因为我们人毕竟不是机器。他的话也许能适应当时的社会,就像我国古代文人的十年寒窗苦一样。这显然不适应我们现在的社会。我们不用每天学习八个小时,但我们每天学习两小时,总可以吧!实际情况是,我们除了在学生时代能够学习足够的时间,工作以后往往就变得慵懒了。现在提倡终身学习,其实对于要成就事业的人来说,显得尤为重要。对于我们一般人来说,要想活得更有意义,更充实,也应该坚持每天学习。

最后用辛尼加的话来结束本文:假如我们知道怎样利用人生,人生是长久的;假如人生用得合适,它是足以完成最伟大的事业的。

 

 

 

读《大教学论》有感(三)

在读《大教学论》第十二章时,发现从第十八小节到第二十四小节中,用大量的篇幅谈了对六种不同性格的学生应该怎样施教。这些论述明显的渗透了孔子的“因材施教”的教育原则。

       首先,在第十八小节中对学生六种不同性格的划分是这样的:“有些人是伶俐的,有些人是迟钝的;有些人是温柔和顺从的,有些人是坚硬不屈的;有些人渴于求取知识,有些人较爱获得机械技巧。从这三对相反的性格,我们一共得到六种不同的区分。”

        然后就如何针对这六种不同的性格如何施教的问题,作者提出了他自己的看法和观点。

        一、那些伶俐的、渴于求知的、容易受影响的人应当归于第一类。这种人较之其余一切人都更适于受教育。我们用不着替他们预备一种我们所谓的知识养料的食物,因为他们像良好的树木一样,是会在智慧中自行成长起来的。什么都不要,只要远见;因为不可让他们走得太快,以致不到时候就把自己弄疲倦了,弄凋谢了。

        二、此外还有一些伶俐但倾向迟钝懒惰的人。这种人是应该加以督促,使其前进的。

        三、我们有一些伶俐而且渴求与求知,但同时又很倔强不易驾驭的人。这种人常常使学校受到困难的大根源。他们大部分被绝望地放弃了。但是如果正确地对待他们,他们常常可以成为最伟大的人。

        四、我们有温柔、渴于求知,但又迂缓迟钝的人。这种人是能够随上述那种人前进的。但是为使这点变为可能起见,教员应当估计到他们的短处,不应该使他们的负担过重,不向他们提出任何过分的要求,应当有耐心,应当帮助他们,应当给他们以力量,应当使他们走向正规,以免灰心丧气。

        五、第五种是心智低弱,同时有很怠惰的人。这种人只要不顽梗,也是可以得到很大进展的。不过需要巨大的技巧和耐心而已。

        六、最后,我们有一些智性低,同时性情有很倔强恶劣的。这种人很少能有什么用处。但是“自然”对于有毒的事物总是预备了解毒剂的,不结实的树木适当移植后也能结出果实,所以我们不应该完全灰心,至少应该看看他们的倔的性格是不是能够加以克服,把他清除掉。

        在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中,渗透着对全体学生的关爱和教育平等的智慧。在当今的课堂中,我们是不是也应该考虑该怎样对待这些孩子们?是不是应该分层对待,因材施教呢?这个回答是一定的。最后引用今天安丘一中的校长谢克业的一句话作为结束,“用心做事业,用情做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