湾沚汽车站:古交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7 22:18:36

古交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


来源:古交人民政府网  作者:admin  发表时间:2011-6-17 10:20:00  点击:

古交市人民政府

二0一一年六月

录

第一章〓“十一五”发展回顾和“十二五”发展环境分析

第二章〓“十二五”规划的总体构想

第三章〓建设新型煤化工与新能源产业基地,加速转型发展与跨越发展

第四章〓发展现代有机农业,全面加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第五章〓推进生态城市规划,建设环境友好型绿色古交

第六章〓加快服务业结构调整,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第七章〓加快数字古交建设,全面提高信息化水平

第八章〓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加强运输基础设施建设

第九章〓实施科教兴市和人才强市战略,打造创新型古交

第十章〓建立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全面构建和谐社会

第十一章〓建立可持续发展与长远发展战略管理系统

第十二章〓转变政府职能,深化改革开放,全面落实“十二五”规划

第十三章〓加强党的领导,形成推动转型跨越发展的强大动力

 

 

 

 

第一章〓“十一五”发展回顾和“十二五”

发展环境分析

    一、“十一五”发展回顾

   “十一五”期间,全市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围绕建设新型煤化工、新能源产业及以工补农示范区的总体目标,以“谋发展、促转型、惠民生”为主线,抢抓机遇,攻坚克难,乘势而上,锐意进取,求实创新,全力推进古交经济社会健康发展。“十一五”期间,经济发展和社会事业主要呈现以下几方面的特点:

    1、经济发展显现新转机。摆脱金融危机的影响,胜利完成煤炭资源整合,“十一五”期末,地区生产总值完成29.51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37.27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26.22亿元;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完成13.18 亿元;财政总收入完成13.81亿元;一般预算收入完成7.19亿元。

    2、推进经济转型迈出新步伐。在加快煤矿企业兼并重组工作的同时,统筹谋划和推动产业结构调整,通过兼并重组,华润集团等具有竞争力和影响力的大型企业入驻我市,并拟开拓煤化工、房地产等领域,积极参与我市经济建设;由5 个续建项目和5 个新开工项目构成的,在我市工业经济绿色转型中具有示范意义的10个重点工业项目推进建设;银河镁业有限公司年产2200吨镁合金挤压制品生产线项目等9 个高科技转型项目落户古交,我市转型发展迈出了坚实步伐。

    3、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实现新提高。培育特色农业十大种养基地,扶持发展了源林农产品加工厂等龙头企业,引进推广新技术、新品种158项,开展科技培训1.8万人次,新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290,着力推进农业产业化;完成机修梯田、水保治理等工程项目,5 年来,连续荣获全省农建“禹王杯”和“红旗市”荣誉称号,同步完成了动物疫病防治中心等基础设施建设,组织实施了农村人畜饮水解困工程等基础设施建设和改造完善,推广了机械化免耕,成为全省农机化工作先进(县)市,此外,大力推动公共资源向农村倾斜,公共设施向农村延伸,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城市文明向农村辐射, 推进农村社会事业发展,基本实现了“五个全覆盖”:农村公路通达率和行政村通班车率均达到100%;广播电视综合覆盖率达到100%;农村医疗卫生机构服务覆盖率达到100%

    4、新农村建设取得新成效。新农村建设稳定推进,完成了省级43个试点和重点推进村建设,高标准打造建设了24个特色亮点村,连续两年被评为全省新农村建设先进(县)市。初步形成了以城带乡、村企结对、城乡联动的以工补农新体系。

    5、城市面貌发生新变化。大川东西路拓宽改造工程、滨河南北路改造工程、汾河治理美化工程等项目如期完工;完成热电联产一、二期工程,城市集中供热普及率达82.7%;完成城市中心污水处理厂改扩建,城市污水处理率达92%;廉租房建设一期工程竣工;当中街旧城改造全面启动;郝家庄、河口南苑等小区基本建成;完成一批城市路桥、供水、燃气、景观等城建项目,完成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卫生填埋场建设前期准备工作,城市综合服务功能进一步完善;对市区主要河道和城乡卫生死角进行集中清理整治,通过城乡清洁工程实施,城乡面貌明显改观,5 次取得全省创建卫生城市第二名的好成绩,并被太原市评为“城乡清洁工程优秀市”。

    6、环境治理再创新业绩。大力实施蓝天碧水工程,着力改善城市环境,对汾河流域禁采区3座煤矿,以及30座焦化企业实施关闭取缔,万元地区生产总值主要污染物排放量由2.3吨下降为0.35;市区大气质量二级以上天数达358天,比预期增加100天,荣获全省“蓝天碧水工程”成就展县级城市唯一银奖。

    7、安全监管体系建设有了新突破。建立完善了行政、技术、监督“三个安全责任体系”,全面实行了领导干部下井检查、矿山企业安全生产责任追究、煤矿安全管理好中差评比公示和安全生产监督举报等制度,安装井下瓦斯监控、人员定位、产量监控“三大系统”,提高科学管矿、治矿能力,切实加强煤矿安全管理。同时,在非煤矿山、民爆物品管理等重点领域和行业,扎实开展了责任落实为重点的集中整治,安全监管实现了动态化和常态化相结合。“十一五”期间,地方煤炭生产百万吨死亡人数下降为零,亿元地区生产总值生产安全事故死亡人数降至0.2以下。

    8、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开创新局面。着力解决在失业、养老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十一五”期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1%,比预期下降0.9%,累计新增就业岗位33161个,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15425人,妥善安置“4050”等就业困难人员2686人,免费创业培训980名,为全市2800名灵活就业人员实施全额社保补贴,被评为全省“就业再就业先进市”;“五险”参保人数达127061人,城镇基本社会保障覆盖率达到92.5%,比控制指标提高6.5%。居民医保统筹基金最高支付限额由2005年的2万元提高到5万元,住院平均报销比例由65%提高到70%,失业保险金和医疗补助由2005年的263元提高到660元,年平均提高100;加强民政事业,建成了全省最大、功能最为齐全的敬老院, 率先在太原市实现了农村低保应保尽保和五保老人全部集中供养;城市低保做到了分类施保,农村低保标准逐年提高。

    9、教育事业再铸新辉煌。整合教育资源、调整优化学校布局, 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强化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推进“百校兴学”工程和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实行“一颗鸡蛋工程”,每人每天补助5元生活费,并免费提供全套行李等,改善农村学校办学条件和农村寄宿生生活条件;高起点、高标准完成古交新一中建设,全市招生人数和办学水平有了进一步提高,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到87.31%。初中生入学率、巩固率、合格率分别达到99.8%99.48%99.49%。中考成绩连续名列太原市前茅,高考达线人数持续增长,一榜达线人数由2005年的181人增加到2010年的485人。顺利通过省级示范高中复查验收,以及“科教兴市”省级验收,并被评为实施中小学校安全工程先进市。

    10、卫生事业发展实现新跨越。新建改建了中心医院、中医院;建成了14个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全面完成了11所乡级卫生院和146所村级卫生所建设,农村卫生服务覆盖率达到100%,每千人拥有医生数为3.1,每千人拥有病床数5.4张;不断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实施,农民参合率由84%提高到94%,每个参合农民筹资标准由2005年的50,提升到160,报销补偿封顶线由3 万元提高到4万元;率先在全省建立农民健康档案;17个基层医疗机构实行药品统一配送零差价销售试点工作,基本形成了较为完备的城乡三级医疗服务和公共卫生服务网络;大力开展爱国卫生运动,连续5年获省级卫生城市;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5.1,比“十五”期末下降0.6,改扩建或新建14个乡镇服务所,183个村服务室进行统一建设配置,2009年全市人均计生经费投入列全省第一,在全省首创人口地理信息系统,完成了人口计生“三网一库”建设,人口和计生工作得到进一步加强,2010年被评为全省“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市”。

    11、道路交通建设展现新气象。五年来,全市共完成农村公路新建改造558.9公里,新增通车里程241公里,实现了100%行政村和65%自然村通水泥(),公路密度由2005年的43.2公里/百平方公里,提高到57.87公里/百平方公里;太古高速公路开工建设,结束了我市无高速的历史。

    12、改善民生取得新成就。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完成15096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完成7481元;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住房条件显著改善,城镇居民人均住宅建筑面积和农村居民人均住宅建筑面积,分别达到27.68平方米29.5平方米

    13、科技进步迈上新台阶。全市14个乡镇、街道办事处以及30个科技示范村开通了科技信息宽带网,100个行政村开通了科技信息电话;大力实施园区带动战略,与中科院老专家技术中心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4个项目先期入驻园区。

    14、文化事业发展实现新进展。开展“农家书屋”工程建设,新增公共藏图书量8万册,完成了50个行政村 “农家书屋”建设,“十一五”期末,全市公共藏图书量达12.8万册;收集整理民间艺术,武四新剪纸等作为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保护;依托公园、小区等推进全民健身,文化事业得到长足发展。

    15、生态建设实现新飞跃。以太克线、汾河沿线绿化为突破口,精心打造“一线、一环、四周、四出口”绿化美化工程,狠抓退耕还林工程、天然林保护工程、三北防护林工程和省级汾河流域荒山造林工程建设,全市林木绿化率达24.9%,森林覆盖率达17.24%;完成太克线、古离线、古岔线、草原线及县乡公路通道绿化等工程,金牛森林公园作为我市“三环”生态圈中内环生态景观圈重点打造项目,已完成可研、初步设计等前期准备工作;围绕打造绿色生态宜居城市和创建省级园林城市的目标,加大城市园林绿化,城市绿化覆盖率达28%,城市绿地率达21%,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7.3平方米

 此外,残联、档案、地方志等各项事业,以及精神文明建设和民主法制建设都取得了显著成绩。

    “十一五”时期,我市尽管在经济建设和社会事业等各个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但仍存在一些比较突出的矛盾和问题:一是由于受国际金融危机和煤矿企业兼并重组产业政策的影响,我市各项经济指标完成从2008年起增幅明显降低,2009年到2010年呈连续下滑势头,产业结构单一、发展后劲乏力的问题异常突显;二是农业基础脆弱、农业产业化不高,缩小城乡差距和新农村建设的任务仍然繁重;三是城市基础设施配套水平低,提升城市服务功能仍需进一步加强;四是土地塌陷、地质灾害问题,诱发的群体上访事件时有发生;五是增强安全监管能力的任务仍然十分艰巨。

 二、“十二五”发展环境分析

    从国际看,目前,国际金融危机的不利影响并未消除,缓慢复苏的基础尚比较脆弱,世界经济增长速度减缓,各种形式的保护主义抬头,国际经济与金融秩序和治理结构正在形成。全球需求结构出现明显变化,围绕市场、资源、人才、技术、标准等竞争更加激烈。吸取危机教训,各国正在倡导储蓄,支持实体经济发展,推行产业回归、制造业再造及振兴,改善贸易失衡状况,我国发展的外部环境更趋复杂。同时,灾害频发、气候变化及能源资源安全、粮食安全等全球性问题更加突出,危机过后会迎来一场新技术革命,绿色经济发展将成为一大趋势。

   从国内看,增强机遇意识和忧患意识,科学把握发展规律,主动适应环境变化,有效化解“中等收入陷阱”期易发的各种矛盾,解决好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推动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建设,我国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

    从我市发展情况看,“十二五”时期,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以科学发展为指导,以转型发展为主线,以赶超发展为战略,以跨越发展为目标,着力建设全国一流的循环经济示范基地和具有国际化水平的新型煤化工基地重要时期。随着我省以工业新型化、农业现代化、市域城镇化、城乡生态化为重点,加快推进转型发展和跨越发展的思路的确立,给我市未来的发展带来了难得的机遇和条件。一是煤炭资源兼并重组整合之后,煤炭开采逐步向精细化方向发展,由单一煤炭开采向煤化工发展成为趋势;二是“十一五”期间,一批重点工业项目的建设,以及高科技项目的落户,为我市加快转型发展和跨越发展起到了示范、引领作用;三是华润集团等大型企业入驻我市之后,发展领域的多元化,以及经营管理、人才荟萃等优势,为我市实现转型发展和跨越发展注入了生机和活力;四是“十一五”期间积累的经验和教训,为实现“十二五”既定的目标、任务提供了支撑和保障;五是太古高速公路建设和太兴铁路等一批区域性基础性项目的实施,将使我市的区位优势更加明显;六是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日趋完善,承载功能明显加强,具备吸引各类科技型、先导型企业入驻的条件;七是吸引和利用民间资本参与地方经济建设的潜力巨大;八是想大发展、敢大发展、谋大发展的理念,已成为全市上下的共识,客观上为转型发展、跨越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思想基础;九是古交经济发展的准确定位,为我市实现转型发展和跨越发展,奠定了政府基础。但是,我们也应清醒地认识到,潜在的困难和问题:受资金困难和土地制约等因素的影响,部分绿色转型项目短时期内存在建设周期长等问题,新的经济增长点体现不明显,拉动经济增长效应力不强;国家产业政策和税收政策调整影响力,程度不同地对我市经济增长将产生冲击;人才、管理、体制等,仍不适应发展的需要;发展环境仍有待进一步优化;村庄塌陷、土地裂隙等引发的群体上访事件仍呈频发势头;就业再就业问题仍然比较突显;随着各类企业的恢复生产节能减排压力加大。因此,我们必须在认真分析有利条件的基础上,正视当前谋求发展过程中各种潜在的困难和问题,建立以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科研院校积极参与的创新体系,谋求新项目、规划大项目,坚定信心,求实创新,迎难而上,积极作为,抢抓机遇促转型,上下同心谋跨越,为促进我市转型发展、跨越发展,为建设全国一流的循环经济示范基地和具有国际化水平的新型煤化工基地做出新贡献。

第二章〓“十二五”规划的总体构想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省委九届十一次全会,以及太原市委九届七次全会和古交市委六届五次全会精神,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始终坚持“谋发展、促转型、惠民生”的发展理念,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为抓手,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改善民生为根本,紧紧抓住全省资源型经济转型综改试验区的重大机遇,围绕建设一流的新型煤化工和新能源产业基地、一流的循环经济示范基地、一流的以工补农示范区、一流的现代宜居城市的战略目标,全面实施转型推动、创新驱动、区域联动、和谐互动战略,大力推进工业新型化、农业现代化、市域城镇化、城乡生态化,努力建设经济繁荣、文化发展、生态文明、和谐共享的新古交。

二、主要目标

 ——经济平稳健康发展。主要经济指标实现翻一番半,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明显提高,市场竞争力和抵御风险能力显著增强。

 ——结构调整取得重大进展。以新型煤化工为主体的煤化工产业体系基本形成,拉动经济增长的产业、需求、要素结构趋向合理,城乡区域发展协调性明显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不断提高。

 ——城乡居民收入大幅增加。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农村居民收入增速与城镇居民收入增速同步,低收入者收入明显增加,中等收入群持续扩大,贫困人口大幅减少,人民生活质量和水平显著提高。

 ——城镇化水平显著提高。建设水准明显提升,服务功能逐步完善,管理信息化、精细化水平切实提高,旧城改造、火山新区开发取得突破性进展。

 ——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和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大幅下降,环境质量持续好转。     

 ——社会建设进一步加强。覆盖城乡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日臻完善。城市文化建设有效推进。市民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不断提高。民主法制更加健全,人民权益得到切实保障。社会管理创新综合试点取得实效,社会更加和谐稳定,安全生产形势持续好转。

  ——改革开放步伐不断加快。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先行先试取得显著成效。绿色标准化管理不断加强和完善。政府职能进一步转变,执行力明显提高,发展环境显著改善。对外开放广度和深度持续拓展,开放型经济达到新水平。

  三、主要预期指标

主要指标共分5类,涉及37项。

  1.经济发展指标

  (1)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24.6%,达87亿元;

      2)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24.6%,达112亿元;

      3)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

      4)三次产业增加值与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381.515.5

      5)粮食总产量1万吨以上/年;

      6)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30%,达55亿元;

      7)财政总收入年均增长24.6%,达42亿元;

      8)一般预算收入年均增长24.6%,达15亿元;

      9  绿色行动计划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2%(联合国要求为1%)。

       专栏1〓〓〓 绿色行动计划

   20105月在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委员会第18届会议上提出“绿色刺激计划”,要求在今后两年内,拿出占全球国民生产总值1%的投资,用来提供必要的绿色基础设施,以大规模的催化全球绿色经济。古交市将在整个“十二五”规划期内实施,并将这一比例提高到2%,主要用于森林绿化,生态庄园的基础设施和CO2捕捉及应用工程试验。名称改为“绿色行动计划”。

   2.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指标

     1)居民消费率27%

     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20%

     3)城镇化率75%

     4)科技进步贡献率年均增长10%以上;

     5)地方煤炭资源回采率80%以上;

  6)生态环境质量指标:

     ①森林覆盖率25%,城区绿化覆盖率35%,人均公共绿地达9平米;

     ②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率达65%

     ③固体废物处置率85%

    ④污水处理率90% 

     ⑤煤矸石处理利用率90%

     ⑥矿井水利用率60%

    3.城乡居民收入指标

   1)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加15%,达31340元;

   2)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加15%,达14960元;

   3)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与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之比47.74%

   4)绝对贫困人口率为零。

   4.社会发展与建设指标

  (1)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5‰以内;

  (2)人均期望寿命达76岁;

  (3)教育、卫生、社会保障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15%

  (4)研究与开发经费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2.2%

  (5)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到95%

  (6)高等教育毛入学率30%

  (7)平均受教育年限达12年;

  (8)县乡村三级医疗机构达标率100%

  (9)每万人公共馆藏书3万册;

  (10)人均公共体育场地面积1.1平方米

  (11)地区生产总值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0.2人以下/亿元;

  (12)城镇养老保险覆盖率达96%

  (13)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率达到100%

  (14)城镇居民人均住宅建筑面积达到30平方米/人;

  (15)农村居民人均住宅居住面积达到35平方米/人;

  (16)城市集中供热普及率达98%

  5.深化改革开放类指标

  (1)外来直接投资100亿元以上;

  (2)国际健康城市建设投资年支出500万元。

 



第三章〓建设新型煤化工与新能源产业基地,加速转型发展与跨越发展

  

  基于古交的资源优势和产业基础,坚持绿色经济理念和科学发展主题,立足服务全国的原则,把培育新型煤化工和新能源产业作为转型跨越发展的优先选择,融入太原都市经济圈,走“资源驱动、上下游对接、循环利用”为特征的绿色发展之路,建成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新型煤化工与新能源产业基地。

  一、改变产业结构单一现状,实现“125”目标

  以产业链为纽带,以产业园区为载体,集中相互关联的产业集群,形成新型煤化工与新能源产业基地,构造两条产业链:一是“新型煤化工”循环经济产业链,包括煤炭开采、洗选加工、焦化和煤化工产业;二是“新能源产业”循环经济产业链,包括煤层气开发以及风能、太阳能利用、无机精细化工及其它新兴产业。以两条产业链的“共生与联动”为纽带,彻底改变产业结构单一的现状,形成可持续的多联产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为把古交市打造成为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新型煤化工与新能源产业基地”,“一流的循环经济示范区”奠定坚实的基础。

  到2015年,仅古交地区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将达到81.5%;工业生产总值达到183.44亿元,工业增加值达到73.37亿元。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率达到30%

  如果加上驻本地的国企,到2015年,古交市工业生产将实现“125”总体目标。即“一个基地,两条产业链,五百亿工业产值”,届时,产业结构将发生重大变化。工业总产值预计达到580亿元。其中“新型煤化工”产业实现产值100亿元,占总产值的17.24%,“新能源产业”实现产值120亿元,占总产值的21%,传统产业实现产值340亿元,占总产值的58.6%。工业总投资预计完成660亿元。其中“新型煤化工”产业安排投资110亿元,占总投资的17%,“能源新产业”安排投资65亿元,占总投资的10%,传统产业安排投资470亿元,占总投资的71%。其它投资15亿元,占总投资的2%

   二、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形成新型煤化工循环经济产业链

  大力采用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煤炭开采和焦化产业,在延长产业链上下功夫,在增加产品和附加值上挖潜力、在促进绿色可持续发展上做文章。实施节能减排及高碳能源“低碳化”利用,形成以煤炭高效开采、深度洗选加工与回收利用、大型焦化生产优质焦炭、焦炉煤气高效生产醇类燃料和烯烃、煤焦油加氢生产轻质柴油和高附加值芳香烃化学品为基础的“新型煤化工”循环经济产业链(见图1所示)。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主要措施有:

  1 通过煤矿综合机械化改造,提高煤炭开采和回收效率。积极实施“绿色开采”,扩大建(构)筑物下、山体下和水体下压煤开采技术的研究和示范,采用膏体充填、矸石充填开采等先进技术,提高资源开采和回收效率。降低开采引起的地面裂缝、塌陷情况的发生并且使地下水位明显下降。

  2 实现矿井实时检测,加强监控体系建设。对矿井瓦斯、火灾、煤尘进行实时检测,以及高瓦斯矿井的瓦斯抽采,建成矿井自动喷雾系统,降低作业面的煤尘浓度,构建“本质安全型矿井”,实现煤矿安全高效开采。提高煤炭生产的规模化、集约化、机械化、信息化、安全化水平。“十二五”期间,古交市拟投入30多亿元,对24座煤矿进行技术改造,使矿井产能和原煤回采率得到明显提高,达到80%以上。

  3 加强对炼焦煤洗选加工业的整合与改造,淘汰落后产能。提高选煤厂的自动化、高效化水平。重点规划建设洗选能力120万吨/年以上的重介质选煤厂,做到优质炼焦煤全入洗。通过工艺优化和改造,重点实施以三产品重介质旋流器,以及细粒煤浮选为主流的选煤工艺,实施粗煤泥的高效回收和中煤再选,加强炼焦煤的深度分选和有效回收。此外,还将进一步开展炼焦煤尾煤的高效处理和利用技术研究与示范。

  4 严格执行国家焦化行业的准入门槛,实施现有焦化产业的改造。坚持总量控制、产能置换、上大关小、扶优汰劣、清洁高效、资源回收和利用的原则,瞄准国内外最新焦化技术进展,实施古交市焦化产业的改造升级。注重焦化过程中烟尘、废气和废水的处理,特别是焦化废水的有效处理和循环利用,改造熄焦方式,逐渐将湿熄焦工艺改为干熄焦工艺,强化熄焦余热利用。与此同时,积极采用国际先进的焦化和化学产品加工回收技术,重点推动以焦炉煤气重整与合成、煤焦油加氢生产轻质柴油,以及芳香烃类化学品的新型煤化工。

   三、培育新兴产业,形成新能源产业循环经济产业链

  基于炼焦煤生产和洗选加工过程中产生的大量煤矸石,重点采用大型循环流化床锅炉,使用煤矸石和劣质煤发电,节约优质煤炭。借助“气化山西”的东风,加强煤层气和瓦斯抽采,开展高效煤炭地下气化,大规模利用气体燃料发电,减少碳排放和烟尘污染。加快新型电池的生产和应用,以及风能和太阳能分布式能源利用系统建设,形成以劣质煤、煤矸石等洁净能源发电为特征的新能源产业。大量使用煤矸石发电过程中产生的粉煤灰,古交市比较丰富的白云岩、石英岩、铁矿石、铝土矿、石灰石等资源,加快发展以镁基、硅基、铝基新材料为基础的高附加值精细无机材料,以及新型高档节能、耐火、隔热建筑材料为基础的新材料工业,形成“新能源产业”循环经济产业链(见图2所示)。

  四、 打造“三园五群五链十业”,优化产业空间布局

  充分发挥资源优势,按照“园区化承载、板块化发展、集群化推进”的思路,提升改造传统产业,着力培育新兴产业,打造“三园五群五链十业”(三大工业园、五大产业集群、五条产业链、十大产业体系)。结合古交“一河三川”的地理位置和区域特点,在屯兰川、原平川、大川分别建设电力焦化与高科技新材料工业园、新型煤化工与冶炼铸造工业园、新能源产业工业园,打造以兴能发电厂为龙头,地方企业自备电厂为补充的电力产业集群;以我市现有焦化企业为基础,上马建设一批精细化工项目,打造新型煤化工产业集群;以科技园区为载体,以中科院“霞光工程”产业基地为依托,打造高科技产业集群;积极开发和利用煤层气、天然气、风能、太阳能等清洁能源和新能源,打造新能源产业集群;积极开发非煤矿产资源,重点发展以页岩、铝矾土、石英石等为原料的新型建材,引进钢结构建材加工企业,打造新型建材产业集群,形成煤——焦——精细化工、煤——电——新型建材、铁矿——冶炼——精密铸造、白云石——金属镁——镁合金、太阳能——光伏产业“五条产业链”,着力构建以新型煤化工、煤变电、风变电、冶炼铸造、高科技新材料、新型建材、新能源产业为主导,现代商贸、现代物流业、现代农业等为补充的“十大产业”体系。同时,紧紧抓住省城产业梯度转移的机遇,引进精密加工、装备制造、现代物流等产业,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大力支持华润、西山煤电、中广核电、晋煤、山西煤销集团等企业的发展,引进华电等一批大型企业集团,发挥大企业、大项目的支撑和引领作用,使之成为带动古交经济发展的“航母舰队”。坚持上大关小、扶优汰劣,实现支柱产业由单一向多元转变、产品由低端向高端转变,实现“材料加工”向“加工材料”转变。

   五、大力发展绿色经济,在跨越中实现转型

  1 在“十二五”期间,古交市工业谋求大发展的同时,要大力发展绿色经济,杜绝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经济发展模式,构建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转型发展模式。新建100万千瓦×260万千瓦×2的电厂,要采用国际国内低污染的先进技术。同时,要对原电厂进行改造,以减少二氧化碳、二氧化硫、硝和氮等污染物的排放量,同时,进行二氧化碳的捕捉。目前,捕捉二氧化碳的技术已较成熟,关键是捕捉来的二氧化碳如何大量应用,“十二五”期间,古交要上二氧化碳的捕捉与应用的试验项目。同时,在两条产业链上,凡是能进行清洁生产的相关环节,都要下功夫加强监督与管理。另外,要采用生物、二氧化碳趋赶等先进技术,对采煤前煤层气的回收利用进行实验与开发。这些技术,均为新技术革命中的前沿技术,古交市将积极主动地占领这一制高点,利用新技术革命的契机,快速地同时完成跨越发展与转型发展,把古交市建成“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的现代化文明城市。

    2、加速跨越与转型发展步伐,积极争取国家产业政策支持和国内国际资金支持:

  (1)以山西省建设“国家资源型循环经济示范区”为契机,争取国家和山西省发展资源型循环经济的优惠政策,以及国家鼓励新能源发电的政策支持,使新能源发电能够进入CDM机制,获得一定的经费补偿;同时,还要争取国家及山西省鼓励煤矸石、粉煤灰制备新型建材的优惠政策支持和经费补助,使大型焦化项目、煤矸石、劣质煤、瓦斯和煤气发电项目上马。

  (2)加强国际、区域合作,参与进入国际碳减排和绿色行动计划。对重大创新和培育项目,多渠道争取新技术资金,如美国的IGCC技术,及美国进出口银行配套资金的支撑等。加强“孵化” ,建立古交市“先进适用高新技术孵化基金”,引进和孵化适合古交市产业发发展的高新技术。

  (3)注重人才、信息、技术、品牌的配套引进,特别是创新型高端人才,先进熟练技术工人的引进和培养;加强与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合作,培育自主创新意识和逐步形成相应的运行机制。

  (4)加强职业教育,培训高新技术需要的人才,特别是实用技术人才。同时举办短期轮训班,对当地企事业单位、包括个体企业领导和技术人员进行创新意识的培训。

    5)加强资源勘查协作,积极争取勘探资金,开展地质找矿寻找替代资源和对矿产资源的深部调查,为古交市经济发展提供资源保障。

     2〓“新能源产业”循环经济产业链

    第四章〓发展现代有机农业,全面加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坚持产业与市场功能清晰化,兼顾景观生态、传统保护和宜产宜居的原则,围绕“生产发展、生态良好、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城乡协调”的目标,按照“区域化布局、产业化发展、科技化保障、现代化装备、标准化生产、品牌化经营、市场化运作、信息化管理”的农业经济发展思路,遵循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业反哺农业、城镇支持农村、城乡互动的发展模式,打造现代有机农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经过“十二五”期间的努力,形成人口、产业布局合理,农村土地资源有序开发,生态环境逐年好转,工业化、城镇化、产业化、信息化相互促进,农民收入明显提高,人民文明民主,生活幸福安康的良好局面。实现城乡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和生态文明的协调发展。

  一、增加农业生产总量,提高农产品的自给能力

  到2015年,全市农业总产值达到46600万元,年均递增18%;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4960元,年均递增15%

  加大耕地保护力度,稳定粮食播种面积, 2015年粮食总产稳定在1万吨以上,优质品种率达到90%以上。油料作物和蔬菜自给率达到50%

  2015年油料总产量达到1170吨,比2010年增长30%;蔬菜完成67500吨,比2010年增长25%;肉类完成3920吨,比2010年增长40%;禽蛋类完成3360吨,比2010年增长40%;奶类完成216吨,比2010年增长80%

  二、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推进农业技术进步

  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到2015年,全市种植业与养殖业产值比调整为73 ,养殖业调高10个百分点;粮食作物与经济作物产值比调整为64,经济作物调高5个百分点;全市农产品加工产值与农业总产值之比超过0.61

  提高农业科技贡献率。到2015年,科技进步对农业增长的贡献率达到65%,比2010年提高10个百分点;农机化水平不断提升,全市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43%,比2010年提高 5个百分点。

  提高良种覆盖率。到2015年,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95%,比2010年提高5个百分点;畜禽良种覆盖率90%,提高5个百分点;林果苗木良种覆盖率80%,提高5个百分点。

  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到2015年,蔬菜、杂粮、水果农残超标率控制在4%以内,畜产品瘦肉精检出率控制在0.5%以内,禽肉药物残留检出率控制在1%以内。“三品一标”认证总数突破30个。

  发展休闲农业。到2015年,建设3个蔬菜观光园;建成2个华阴杏采摘农家乐庄园;建成4个农业综合开发旅游园区;打造规模以上休闲农庄5个,实现休闲农业产值5000万元。

   三、打造“有机谷”绿色庄园式农业经营模式,促使土地合理有效利用

  以“有机谷”农业产业化为龙头,大力发展生态庄园经济,建设庄园式新农村,形成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支撑,以经济效益为中心,资产股份化,经营规模化,管理企业化的农业发展模式。突破传统农业的生产模式,由农业的传统单一功能向集生产、生态、旅游、文化教育等综合功能方向发展。将生态庄园作为资本农业的有效载体,将当前农村最缺乏的现代管理、科技、资金引入土地治理,大大增加产出,促使土地升值,使庄园投资者和农民“共生共荣”。

  有机谷按照庄园化的生产经营模式与低碳农业发展模式建设。 “十二五”期间,现代农业有机谷重点实施:万吨生物有机肥生产项目、马铃薯深加工项目、中草药功能饲料项目、生物保鲜加工项目、有机杂粮加工项目、农业体系建设项目、有机农业物流园项目、休闲观光农业项目等。

  古交“有机谷”实施后,将因地制宜地发展当地的有机种植、有机养殖、有机食用菌、有机加工业以及有机物流,在平地、沟洼地实现糯玉米、金银花、蒲公英、桑麻等高收益作物的倒茬轮作间作,旱坡地实行干果经济林、水果经济林、有机药用植物、有机杂粮、有机马铃薯等作物的大面积共生性间作轮作,在原本不适宜传统农业生产的荒坡、荒山、荒谷,实行林(经济林)、药(中药材)和养殖一体化的产业模式,依托荒山、荒坡建设零能耗(低能耗)恒温恒湿仓库、有机农产品加工厂、有机养殖屠宰加工厂、有机食用菌生产基地,建设人与自然高度和谐的绿色庄园,成为宜居新区,发展养生、度假、异地养老、文化等多种服务项目。由此实现的有机生态产业链庄园经济模式,可以使有机谷土地达到绿色全覆盖,效益全覆盖,单位面积年输出效益从现在的每平方米1元人民币达到3-5元(即20003000/亩)。

  有机谷所在地原相乡和常安乡要调整农业结构,注重可持续发展,重视自然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和环境保护,完全实施有机农业,建设以“生态修复、有机农业、文化创意、度假休闲”相结合的二十个高品质的大企业参与的生态庄园。

  四、培育种植与养殖基地,提升农副产品专业化水平

  培育六大种植基地:一河三川脱毒马铃薯种薯种植基地:建设种薯繁育基地1.5万亩,其中:原种基地2000亩,一级种基地13000亩。屯兰川、大川无公害蔬菜种植基地:每年增加蔬菜产量2500万公斤,其中:增加淡季蔬菜生产能力2000万公斤;除增建日光节能温室和大棚等生产设施外,还建设蔬菜储藏、加工、保鲜等设施。建设完善800平方米蔬菜储藏、预冷库;建设物流配送中心,每年配送“净菜”500万公斤;建设检测检疫中心,保证蔬菜安全;加强蔬菜批发市场的升级改造工作并发展网上交易服务功能。屯兰川原平川核桃套种中药材种植基地:发展中药材种植3.5万亩,年产值3000万元。河口东曲华阴杏种植基地:发展华阴杏种植面积12000亩,完善河口镇温家山村、东曲办磊磊坡村两处华阴杏采摘农家乐庄园;到2015年华阴杏进入盛果期后,杏果和旅游收入总产值达到6500万元。河口岔口有机杂粮种植基地:建设有机杂粮基地3万亩,主要作物为谷子0.8万亩、豆类1万亩、莜麦0.6万亩、荞麦0.2万亩,糜黍0.4万亩。古交市周边桑麻种植基地:古交市周边地区是桑树的适宜生长地,可建设成为中国桑皮纸原料基地,加上果木等经济林、工业原料林,“十二五”期间新增有林面积35万亩左右。

  培育五大养殖基地:包括岔口肉牛、岔口奶牛、常安肉鸡、加乐泉、阁上肉羊、邢家社、桃园岔口肉猪等。强化重大动物疫病防治工作,确保重大动物免疫率达100%。围绕龙头企业,配套建设成五大无公害养殖基地。到“十二五”末,优质肉牛存栏总量达到2500头以上;肉鸡年产100万只;农户奶牛存栏总量达到400头以上,产奶量达到2000吨以上;建成10个年存栏优质肉羊1000头的标准化肉羊养殖园区,逐步发展成为10个肉羊养殖专业村;出栏商品猪10000头,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比重达到45%以上,畜产品加工业产值与畜牧业产值比提高到1.51

  实施无抗奶工程,“十二五”期间,在古交利用种植的中药材资源,生产防治奶牛乳腺炎功能饲料,可以将中药材种植的产业价值提高3-5倍。投入5000万元人民币,在2015年可以形成年销售额近5亿元人民币的产业链。

 

 

专栏2 〓〓 防治奶牛乳腺炎功能饲料

   发展奶牛养殖业最大的困扰是奶牛乳腺炎,发病原因十分复杂,反复感染,难以根治。目前世界范围内对该病的治疗主要依赖抗生素,这样就会造成抗生素残留,形成“有抗奶”,对消费者造成很大的健康隐患。采用我国已研制成功的预防和治疗奶牛乳腺炎功能饲料,总有效率达90%以上,可实现不使用抗生素便可防治奶牛乳腺炎的目标,同时还可使每天每头牛平均提高产奶量1.5公斤以上。可实现“特效防治奶牛乳腺炎,彻底解决有抗奶难题”的零成本解决方案。

 

 

 

〓〓  五、培育马铃薯深加工等龙头企业,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

 抓住山西省建设国家级“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改革试验区”的历史机遇,培育龙头企业,带动有机杂粮、面、油的生产加工。到“十二五”末达到3500-4000吨有机杂粮、面、油的加工能力。

  重视培育马铃薯加工企业。不断优选马铃薯品种,提高马铃薯的产量及淀粉含量,通过马铃薯的深加工,延长马铃薯的产业链,可在加工成淀粉、变性淀粉、全粉和APG表面活性剂等的同时还可以实现循环经济的模式,废渣可成为食用酒精,废水处理后养鱼。“十二五”古交市马铃薯淀粉行业的利润率,可达到18%左右的国内领先水平。其中,生产APG表面活性1万吨/年,产值达2.5亿元/年。

 

第五章〓推进生态城市规划,建设环境友好型绿色古交 

    在可持续发展框架下,以人性化设计为理念,以环境承载力为基础,建立排放低碳、经济可行、社会包容、环境友好和资源有效的生态宜居型城市。

  进一步加强古交城乡生态环境建设,力争固体废弃物处置率达到85%,污水处理率达到90%。森林覆盖率25%,万元GDP能耗降低10%左右,力争市区二级以上空气质量天数达到330天,确保全市饮用水源地水质100%达标,污水管网系统基本完善,主要污染物化学需氧量、氨氮排放总量大幅度下降,确保汾河下游水质达到二类,其余河段均达到二类水体标准。

    一、深入调查研究,实施生态修复重点工程

  为进一步开展古交生态规划,亟待完善古交生态环境基础数据库,开展污染排放基础数据综合调研,对古交水资源进行综合评估,建立地下水动态监测系统、水文信息管理系统、矿区复垦环境追踪系统,以生态资源综合承载力为基础,开展古交水环境、大气环境、固废、噪声等的综合治理。

  重点改善水环境系统,完善污水管网建设,实现雨污分流。加强污水处理厂建设和运营管理,进行工业污水及湿地污水处理,大力推广节水技术和措施。实施污水厂分期改造工程。实施矿井水资源化利用工程,矿井水井下清浊分流,分别处理采场水和岩溶水。实施小区生活污水和雨水收集处理系统,进行中水回用。加强小流域治理等水利工程建设,最大限度收集和保存地表径流及降水,以进行水资源的时空调配。

  加强矿区生态修复工作,着力改善矿区生态环境。按照“谁开发谁保护,谁破坏谁恢复,谁污染谁治理”的原则,以保护和建设矿区整体环境为重点,抓紧编制并实施矿山生态环境保护治理规划和大中型矿区生态环境恢复规划,逐步建立和推行矿产地质环境恢复治理保证金制度和土地复垦保证金制度,专项用于矿区水土流失防治工作。

  鉴于全市河谷平川不足5%的现状,通过城乡增减挂钩的方式,提高土地的最大效率,特别是对废弃工矿用地、塌陷区、采空区等地质灾害易发区和空壳村落进行综合整治,通过植被重建生态恢复的方式对区域内煤矸石堆、塌陷区、废弃地等破坏区实施综合整治,宜林则林,宜耕则耕,宜牧则牧,宜商则商,从而实现矿区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

    二、全面规划,创建绿色林业生态体系

  按照《山西省生态功能区划》,根据创建林业生态市战略的总体要求,坚持“以人为本,现代宜居”的发展理念,以建设“三环生态圈”为目标,林改驱动、科技支撑、山上治本、身边增绿,大力发展现代林业,加快建立完善的林业生态体系、发达的林业产业体系和繁荣的生态文化体系,实现资源型城市现代林业的跨越式发展,构建绿水青山之城。

  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成立林权服务中心,完善各项配套政策;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完善林业融资政策;强化科技支撑,努力提高造林绿化成效;坚持依法治林,强化林业规范管理;强化组织领导,建立绿色政绩考核制度。继续开展林业生态建设,继续实施古交生态林业九大工程,使现有荒山得到有效治理,土地沙化和水土流失得到有效遏制,风沙危害程度进一步降低。

  “十二五”期间每年新增有林地面积7.2万亩,森林覆盖率由目前的16.79%提高到25%,林木蓄积量和固碳量年增率达到3%以上。铁路、公路宜绿化里程绿化率达到95%以上,两侧宜林荒山绿化率达到90%以上。建成1处城郊森林公园,城区周边3公里范围内无宜林荒山。全市80%以上村镇林木覆盖率达到20%以上,每村至少建成一处能满足村民活动的公共绿地。农民人均经济林达到1.5亩以上。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小区、湿地公园总面积占古交国土总面积9%以上。

    三、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建设生态庄园经济

  与农业庄园不同,生态庄园强调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主要利用荒山,结合农林业发展及新农村建设,通过自身优美的环境和自由发挥的空间,可以聚集社会资本和优秀人才,发展高端产业,间接加快乡村绿化步伐。“十二五”期间,重点打造以具有实力的大中型企业为主的10-20个生态庄园。庄园可分为六大类型,包括重点建设林果业、农业产品、山水体验、花草种植、文化建筑、居住休闲等。要求进驻企业有义务完成50%的绿化任务,通过营造生态林、发展经济林,并与有机谷发展相配合,发展农林产品加工和种养殖业,增加经济收入。

  以“政府引导、企业主体、农民参与”的运作模式,围绕人口转移、土地流转、现代生态农业发展等,鼓励和引导企业、经济组织、高端人才及农民参与生态庄园建设,发展生态庄园经济;吸引社会资金、管理、技术、知识等现代生产要素,以资本的形式进入古交农村,并与发展现代农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紧密结合,通过调整农业结构,深化农村改革,提高农民收入,让农民获得稳定的“三金”(股金、租金、佣金)收入,实现农业总产值和农民收入稳定增长,给力“三农”问题的解决。

  加大财政资金对生态庄园建设相关的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每年拿出绿色行动计划与GDP的比重2%的一半,用于生态庄园的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引入风险投资,加大政策扶持力度,主要为土地政策的扶持力度,如:进驻生态庄园的企业可免费或低价使用荒山50年,种植的林木与农作物,以及按一定比例修建的房屋等具有产权等。拓宽建设资金筹措渠道。加快完善古交农村软硬件及各项基础设施,提高服务水平,营造创业人文气氛,全面提升区位环境优势。同时要搞好路、水、电、房等基础设施建设,使生态庄园持续稳定发展,初期能带动周边农民致富,到2030年后,在生态庄园周围会逐步形成宜居的古交新城区,为到2050年后,全面提升和改造古交旧城区打下牢固的基础。

 

第六章〓加快服务业结构调整,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把服务业作为提升全市综合竞争力的战略性产业,优化布局,调整结构。在此基础上,全面提升服务业的集聚力、辐射力和竞争力,使服务业成为经济增长的新动力,逐步把古交建设成为面向山西全省、影响晋西北、服务太原市的服务创新基地和特色鲜明的服务业强市。

一、激发服务业内在活力,促进服务业总量增长

    以提高居民消费层次与水平,培育服务业新的经济增长点为根本目标,发挥比较优势,挖掘特色潜力,打造布局科学、结构合理,具有区域性影响力的服务功能中心。以商贸服务业为基础,以物流服务业为先导,带动特色旅游、金融、房地产、专业服务业、信息服务业,形成完整的服务业产业链条。同时,兼顾文教卫生、社区服务等公共服务业全面跟进。古交在商贸、物流、特色旅游、金融、房地产等方面具有相对比较优势,具备形成较强服务产出的潜力。按照比较优势强、产业关联度高、市场潜力大、辐射范围广的原则,优先发展这些服务行业,以重点行业强大的辐射带动能力,激发服务业内在活力,促进服务业结构的不断优化和总量的稳步增长。

  到2015年,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15.5%,服务业总产值达到18.61亿元(按当年价),服务业从业人员占社会从业人员的比重达到40%以上。到2015年,重点发展的服务产业中,商贸服务业增加值占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为40%,物流服务业增加值占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为25%,旅游服务业、金融服务业、房地产服务业增加值占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25%

  二、完善城市商业功能,提升发展商贸业

  1.加快市场体系建设,重点发展区域商业中心

  结合新区开发和现有城区改造,进一步优化市场布局。重点支持商贸流通超市在城区内做大做强,提高品质档次,对经营设施进行改造升级。以商贸大厦、新世纪广场、金牛大厦、时代广场、金港大厦等为基础,形成市区滨河广场、古城路、镇城底集贸市场、马兰集贸市场、河口商业一条街等五个商业中心区和市区通顺街、金牛西大街、桃园路四条商业街。

  2.促进传统商贸业升级换代,提升服务层次

  提升古交市商贸业的整体水平,构筑现代化、便民化、规范化、多业态的现代零售体系。整合现代百货业,推动传统百货业的升级,引导向大中型购物中心、品牌专卖店、专业店、连锁店等特色经营方向发展。积极拓展电子商务、信贷消费等现代营销方式。到2015年,实现商贸流通业计算机管理、采购、配送、销售结算的现代电子技术应用面达到90%以上。

  3.加快专业市场建设,完善专业市场功能

  通过创新体制、整合资源、加快发展专业市场。重点发展建材装饰、服装布料、家用电器及电子、小商品、汽车及配件、肉食水产及调味品6大专业批发市场。依托农副产品批发市场、建材专业市场等大中型商品流通市场,结合流通市场的转型提升,充分发挥古交市建材、农副产品等丰富的优势,保持专业市场交易额年均增长12%以上。形成专业市场集群效应,提升专业市场规模和集聚度,增强专业市场核心竞争力。

  4.加快对外开放,提高商业业态水平

  加快商贸业对外开放的步伐,努力发展出口贸易,增强古交市特色产品竞争力。培育外向型龙头企业,拓宽商贸服务业利用外资渠道,在批发、零售、连锁超市、电子商务等领域,发展合资合作项目,鼓励民营商业发展。积极引导商贸企业引进先进的管理经验和经营模式,实现全市商业零售业利用外资零的突破。 

  提升全市商贸服务业的业态水平。以大中型购物中心、仓储或超市、连锁超市、便利店等新型业态为主导,到2015年,力争新型业态市场占有率达到80%以上。

  5.整合商业资源,推进城乡商贸一体化

  以“万村千乡”农家店市场工程建设为契机,依托发达的供销网络,积极推进集镇中心店连锁化、农村便民店的联盟化,加快培育农村消费市场,基本实现生活消费品经营领域每个乡镇有连锁超市,较大的行政村有连锁便利店,一般行政村有放心店的目标,繁荣和规范农村消费市场,形成城乡商业协调发展的新局面。

  三、发挥区位生态特色优势,大力推动文化旅游产业

  1.加快旅游产业体系建设

  积极推动旅游业与文化、商业、农业、工业、科技等产业融合,做大旅游产业群。加快旅游产业开发和产品开发,不断丰富旅游产品。优化旅游发展环境,培育特色旅游。吸引各方旅游资源,开拓国内外各行业旅游市场。加快旅游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完善旅游集散中心、旅游景区道路、交通指引标志等配套设施建设。形成“食、住、行、游、购、娱”综合配套的旅游产业体系。

   2.发展创意文化旅游

  利用古交矿区优势和生态优势,融入地区文化传说及非物质文化遗产,打造独具特色的文化生态旅游品牌。开发以文物、史记、遗址、古建筑等为代表的历史文化旅游;开发以现代文化、技术成果为代表的现代文化旅游;积极开发红色文化旅游、农家乐旅游和休闲度假旅游。发展节日庆典、体育活动为代表的民俗文化旅游。引进大型文化企业,建立高水平特色文化旅游基地。

  3.开发狐爷山、东西仙洞景区项目

  依“女娲补天”传说故事,每年“七月七日”的“娲皇圣母庙”开光之日,拓展为大型祭奠活动;开发“大禹治水”故事相关的孤爷山、东西仙洞的景点,及春秋战国古战场遗址用声光电等现代艺术形式,再现古战场雄姿;编演“女娲补天”、“忠文化”、“大禹治水”等具有古交文化特色的大型剧目。突出狐突后人姓氏起源的根祖文化特色,保存及开发各大遗址,再现遗址当年的生活场景,追踪历史人物的遗存,并融入每年9月在太原举行的“晋商文化艺术周”。

  4.打造旱矿坑实地旅游项目

  根据不同矿坑的特点,可以改造成博物馆、娱乐场、风景区等。在旱矿坑上构建“古交煤矿发展体验场”,可让国内外旅客体验煤矿环境、探矿过程、矿工生活、煤炭企业发展历程等,以及未来产业与科技的发展状况。同时,将城市的发展贯穿其中,展示给市民、游客,资源型城市未来绿色发展的美好前景。

    四、以金融机构和业务体系建设为抓手,大力发展金融服务业 

  1.加强金融机构体系建设

  大力发展各类金融机构,积极推进金融综合经营试点;积极推进地方国有控股金融企业改革和重组;鼓励发展各类股权投资的金融企业;积极拓展各类金融业务,研究制定促进民营小额贷款银行发展的政策措施;稳步发展金融衍生产品;完善农村信用社金融业务,积极创造其改组为农村商业银行的条件。到2015年,形成银行金融机构为主体、各类金融机构共同发展,门类齐全、结构合理、多层次金融机构体系。

  2.完善金融机构业务服务体系

  加强窗口指导,调整信贷投向,提高信贷投入比例。充分利用古交城乡居民和企业的储蓄存款优势,利用各种途径提升贷款比例,不断缩小存贷款之间的比例差额,发挥储蓄资本的融资作用。加强金融创新,用足信贷政策,发展多元化金融产品,为企业融资提供方便。鼓励银行在已有资产业务和负债业务的基础上,积极开展各类中间业务和表外业务。充分发挥保险的经济补偿功能,提升保险业服务水平,到2015年实现保险收入1亿元以上。

  3.建立健全社会信用与融资体系

  重点建设古交市中小企业融资信息交易中心;充分运用古交市国有资产经营有限公司的信誉,为国内外企业投资古交进行信用担保,吸引国内外资本投资古交;鼓励古交市企业与国际资本经营方式接轨,充分利用国际资本。至2015年,力争扶持1-3家在海内外金融市场上市的企业;力争培育1-3家有能力采用“可转债”等期权融资方式在国内外金融市场融资的企业。同时积极发展信用评级、资产评估、融资担保、投资咨询、会计审计、法律服务等中介服务机构。

    五、积极稳妥地发展房地产业带动相关产业发展

  1.统筹规划房地产业布局

  按照“建设半小时经济圈、构建一体化发展格局、打造紧密型城市群”的城市发展战略,构建以主城区为发展极核,以一河三川高密为外围节点,分布有序、层次清晰、梯次发展的房地产业发展格局。把房地产业培养成为服务本地、辐射太原的古交市服务业的支柱产业之一。

  全面发展商业类地产和住宅类地产项目。抓住旧城改造和城市扩张的机遇,出台鼓励性政策,扶持本地房地产企业发展。结合国家住房政策的实施,满足各类型市民的居住需求,发展廉租房市场,保障低收入群体的基本住房需求。

  2.以房地产业带动相关行业发展

  充分发挥房地产业对建材、家居、装潢等相关行业的带动作用,同时全面激活住宿、餐饮、娱乐市场,提升住宿、餐饮、休闲娱乐业水平,把住宿、餐饮和休闲娱乐业发展为拉动消费、繁荣城市经济的新增长点。

  住宿业要针对国内远距离游客、国际游客、商务人士和省内高端客源的需求,在中心城区、服务中心区域、火车站、经济发展区建设星级酒店,形成高端商务酒店和度假酒店集群。规划建设五星级酒店和四星级酒店。加强高档写字楼的建设数量和规模,提升全市写字楼的整体水平,在中心商务区两侧形成高档写字楼集聚区。

  3.坚持新区开发与旧城改造并重

  以市场化运作为手段,将旧城改造放在工作首位,加快大川东西路、当中街和西曲等旧城改造,严控市区单体独栋式开发。实现旧城改造提质。全面启动火山新区建设,利用火山新区开发和行政办公东移的契机,充分挖掘城市伸展空间,提高土地利用率,增加城市绿地和停车场建设。调控房屋开发建设的节奏和强度,统筹集约空间资源,引导社会建设资金有序流动。做到旧城改造无遗憾,新城建设有前瞻。

  六、以专业化、规模化为方向,大力发展专业服务业

  发展律师、会计、审计、咨询等专业服务业,鼓励中外专业服务机构在古交设立机构,形成规模大、层次高、专业化的专业服务业。大力发展经济咨询、规划咨询、投资咨询、科技咨询、工程咨询、管理咨询、决策咨询等咨询服务。推进为专利、商标、版权、软件等提供的代理、转让、登记、鉴定等知识产权服务。鼓励就业中介和创业咨询及培训等人力资本中介服务。推进资信调查与评级等信用服务。大力推动仲裁、评估、质量检验等其他专业服务。加快古交广告业发展。

 

 



第七章〓加快数字古交建设,全面提高信息化水平

   

    一、大力发展通信服务业,加速铺设信息高速公路

  拓展信息服务领域,建立“数字古交”的基本框架。进一步增强基础网络通信能力,推广宽带无线接入网络,提高宽带网络覆盖率和接入能力,推动互联网的应用普及。积极从业务、网络和终端等层面推进“三网融合”,逐步进行“物联网”技术的试点工作。推进数字广播电视网络升级改造,提高业务承载和支撑能力。加快地理空间信息资源整合、改造及数据库建设,建成全市多比例尺、全覆盖、动态更新的多用途城市基础地理空间信息支撑平台;建成基于多层次网络体系的地理空间信息网络交换、共享和服务系统。

     到“十二五”末,3G网络、无线宽带网络覆盖率达到80%,数字电视覆盖率达到50%,信息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4%

    二、推行电子政务与电子商务,提高行政与流通效率

  进一步完善电子政务基础,着力推进以行政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为重点的应用层建设,初步建成较为完整的电子政务体系架构。到“十二五”期末,政府公共服务功能在网上实现比例达到60%,政府行政许可项目在线办理率达到30%,市、乡镇电子政务接入网覆盖率达到80%

  着力加强电子商务建设,发展行业电子商务平台。充分利用八大园区的产业基地优势,发挥骨干企业信息化的带动作用,以产业链为基础,推进企业间的电子商务。推进中小企业信息化,大力发展面向中小企业的第三方电子商务,促进中小企业提高商务效率。积极推进专业市场内部信息化建设,培育以产业集群和专业市场为依托、特色明显的行业性门户网站,发挥特色产业和专业市场的优势。建立健全物流电子商务交易网络平台,构建现代物流公共信息体系。到“十二五”期末,电子商务、商贸流通业计算机技术应用率达到95%。

    三、建设工农业信息化系统,提高产业集群信息水平

  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围绕“一区带三川、三川建八园”的产业新格局发展需求,以搭建核心技术创新平台和公共技术服务支撑平台为核心,以龙头企业为主体,全面提高产业集群信息化水平,加速形成拥有核心技术的关键产品,不断提高全市产业集群整体创新能力与竞争力。“十二五”期末,互联网在工业企业的应用普及率达50%,重点企业集成化、智能化应用软件使用率达70%

  加快农、林、水利、气象等信息应用系统建设。加强环境、旱涝、病虫害、灾害预防等系统建设;加强农业和农村经济监测预警系统建设,农产品和生产资料市场、农用地监管信息系统、农村市场与科技信息服务系统;建设农业信息网络,推广应用先进适用农业信息技术。做好农村信息服务网络延伸工作,推进“村村通”、“信息化村示范工程”、“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农村远程教育工程”、“农业信息技术推广工程”。

    四、创新教育医药卫生管理手段,提升数字化应用水平

  提升教育信息化应用能力,带动全市教育信息化整体水平;整合现有资源,构建先进、高效、实用的数字化教育基础设施;打造先进、高效、实用的数字化校园示范工程。到“十二五”期末,全市中学生机比达到81,全市小学生机比达到91,校园网普及率达到30%,“农村远程教育工程”覆盖率达到50%,学校接入互联网率达到90%,无线校园网达到30%

  通过公共卫生、医疗服务、新农合、药物管理、综合管理等业务的应用,建设健康档案和电子病历两个基础数据库和1个专用网络。形成覆盖全市的高效、快速、安全、通畅的卫生信息传输体系,形成市、乡镇卫生部门及各医疗卫生单位之间的多向传输网络系统。根据卫生部卫生信息数据标准,建立卫生信息数据中心;完成二级以上医疗机构数字化,实现基层卫生机构与卫生信息数据中心联网。“十二五”期末,居民健康档案率为90%,农民健康档案率为95%,慢性病系统管理率为93%

    五、构建智能化管理系统,提升城市综合管理能力

  完善城市交通信息服务和综合业务体系。建设城市交通运输及客运信息查询系统和公众出行交通信息服务系统,构建“网站、热线、广播”三位一体的信息服务体系,整合信息资源和业务管理系统,依托物联网技术,推动交通、客运、货运公共信息服务平台的建设。

  建立城市生命线运行监控和预测信息系统,实现水、电、气、热等城市生命线系统运行及管理的信息化与智能化。建设市政地下管网信息系统,实现地下管网信息采集、管理、分析和预测等功能。

  完善社区信息化设施建设,开发社区公共数据库,建立社区信息的采集、交换和共享体系,实现社区服务信息资源的整合、交换和共享。提高社区内部管理与服务信息化水平,实现社区安全监控等物业管理、住宅小区及公共设施智能化。

  完善城市视频监控管理系统、城市报警联网系统,扩大监控区域,在主要干道、重点部位、人流密集区域、治安复杂场所等地实现全方位、全时空的防范监控。

  完善社保信息系统。实现统一标准的管理和服务,逐步实现与人口、公安、财政、税务、金融、教育、卫生、民政、邮局等相关业务系统的信息共享和流程衔接、协同办理;支持异地协同管理,建立基本统一的信息化公共服务体系。推进养老保险、失业登记和失业保险监测,逐步启动各项联网应用。

  以上共需空间地理基础设施工程、政务数据中心工程、金保工程、通信基础设施、电子商务应用、两化融合示范工程、教育、医疗卫生、城市管理智能化、社区信息化等建设工程等14项,若按15%GDP增速,共需投资15.8亿元,按25%GDP增速,需21.85亿元。可通过开放政府资源,吸引社会资本参与,积极争取国家政策性支持和国际信息贷款、软贷款等,加速推进古交市信息化进程。

 



第八章〓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加强运输基础设施建设

     一、构筑晋西北区域物流中心,实现“123”物流业定位目标

  按照古交市物流业发展的总体定位,结合“以转型发展为主线,以赶超发展为战略,以跨越发展为目标”,物流业发展以“建设一个中心,提高两个比重,构筑三大体系”为目标。

  建设一个中心。把古交建设成为晋西北及省邻地区重要的区域性物流中心,主要包括公铁联运物流中心、煤化工物流中心、综合物流中心、集装箱中转中心、城乡级客货配送中心等。

  提高两个比重。一是提高物流业增加值占服务业、GDP的比重,到2015年物流业增加值占服务业的比重和GDP的比重分别为25%3.88%;二是提高第三方物流在物流业中的比重,到2015年,第三方物流占物流业的比重达到40%

  构筑三大体系。根据经济结构和产业特点,构建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的社会化、规模化、层次化、信息化、专业化、标准化的现代物流体系。一是工业品物流体系,二是日用消费品物流体系,三是农副产品物流体系。

  二、连接疏通物流节点,建成“2234”物流供应链系统

  根据城市用地及产业发展规划,构建“产业物流基地-物流园区-物流中心-配送中心”的物流节点体系,形成“二基地、二配送中心、三园区、四市场”的布局规划方案。

  打造两个物流基地。一是以常安乡、原相乡有机农产品种植、养殖为支撑,建成以有机农产品的中转、仓储、加工配送以及集装箱业务等物流服务为主的有机谷农产品物流基地;二是分别在大川、屯兰川、原平川建设三个小型的物流中心,尽快形成以煤炭、新型煤化工、新能源新材料运输、矿用物品配送为主的古交市煤化工物流基地。

  建设两个配送中心。一是以站内集装箱中转站和客货场辐射周边交易为依托建设集装箱配送中心;二是结合古交各乡和工矿区的工业布局和商贸特点,以古交城区物流中心为依托,构建古交市城乡级客货配送中心。

  建设三个物流园区。一是建立大川物流中心、屯兰川物流中心、原平川物流中心,集聚形成以煤炭特色物流为主,集煤化工贸易、包装仓储、回收拣选、加工配送、煤炭信息服务和煤炭电子商务等高端物流服务为一体的,兼顾现有工业企业的煤炭物流园区;二是建设古交综合物流园区;三是在古交城区南部原蔬菜批发市场基础上建立小杂粮、优质果品、草食畜牧、蔬菜、农产品加工交易中心,集农副产品批发零售、仓储包装、加工配送、产品检测、信息发布等增值服务为一体的古交农贸物流园区。

  培育四个电子交易市场。在古交市规划的物流园区内建设煤炭电子交易市场、矿山机械电子交易市场、农业与日用商品电子交易市场、工业民用二手车交易市场四大市场。

  三、优化整合物流资源,积极培育物流主体

  按照“新型煤化工与新能源产业基地”和“以工补农示范区”的总体战略部署,启动建设古交综合物流园区、新型煤化工物流园区、新能源产业物流园区和专业物流中心。在火山新区内规划建设以矿山机械为主的工业超市,在原相乡和常安乡建立“有机谷物流示范基地”。

  优化整合现有的专业批发市场,引导专业批发市场适当集中。大力发展仓储业和配送业,建设家居建材城和大型仓储物流中心。改造提升商贸市场,完善其仓储、运输、流通加工、分捡配送、信息服务等多种功能。提高物流企业信息化水平,基本实现与公共信息服务平台的对接和互通。

  形成良好的第三方物流企业生存环境,引进1-2家国内外大型第三方物流企业进驻物流园区;引导市内现有的物流企业进驻物流中心,扶持1-2家在省内外具有一定竞争力的物流示范企业。到2015年,形成2个年业务收入超3000万元的大型物流中心,培育3A级物流企业2家,4A级企业1家。

    四、搭建物流运输平台,形成物流基础设施体系

  调整和完善交通路网布局与功能,建立快速、便捷、安全的客货运体系。加快建设公路主骨架、铁路主干线,形成以古交市区为枢纽,中心镇为节点、一般镇为网点,以公路、铁路为主的干支衔接、畅通便捷的综合运输网络。

  整合全市交通资源。依托太古高速公路,以古交市一河三川的主地形和各河川产业布局需求为出发点,按照现已形成的公路网架,进一步对干线公路、农村公路、战备公路、旅游公路、城市交通进行总体路网规划,同时考虑与正在建设穿越古交的太兴铁路客货运输方式的衔接,重点解决市区过境公路、沟通河川的市外循环路、出口路、大型交通枢纽等现实问题。2015年道路货运量达到926.25万吨,货物周转量达到32250万吨公里。道路客运量达到227万人次、客运周转量达到1764万人公里,年均增长速度分别为5.0%5.2%

  一是公路骨架网形成“13444连”。在古交城外南北各形成一条过境通道,并在古交城东城西各建设一处立交枢纽,延伸太古高速南接大运高速,北连太佳高速,分段打通“一河三川”的山障,与现有的4条省道6条县道形成公路网主骨架;二是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完善乡村路网的互联延伸,消灭所有在册农村公路的等外路和砂石路,完成4条旅游公路的建设;三是在实现所有建制村通水泥(油)路“全覆盖”的基础上,加大对农村公路因寿命终结“通返不通”路段的改造力度,实现全市所有乡镇通三级以上公路;四是继续推进“村村通”水泥路工程和农村街巷硬化的实施,在全面完成200人以上自然村全部通水泥(油)路的基础上,实现全市80%的自然村全部通水泥(油)路。

  到“十二五”期末,全市公路通车总里程达到1192.7公里以上,新增公路通车里程295.8公里,公路密度达到75.3公里/百平方公里以上。

五、 完善运输服务网络,培育壮大运输企业

  在火山新区建立交通信息指挥中心,逐步形成基于互联网、能联结物流相关企业、政府管理机构、行业协会、口岸,以及相关服务机构,具有数据交换、电子商务安全认证、金融结算功能的高效便捷的现代物流信息系统。做大做强汽车维修保养业。建成1-2家一类汽车维修企业,积极引进“4S”经营店和汽车快修品牌连锁店,增加高水平的汽车特色服务。

  大力发展货运业,推进货物运输企业专业化进程,重点加快集装箱运输的发展。积极引导运输企业入住物流园区,建立货物集中配载中心,大力发展中转货物、直达货物、零担货物和运输代理业务。在太新铁路古交段的四个车站建立古交市公铁联运现代物流中心;在大川、屯兰川、原平川建设三个小型物流中心,尽快形成以煤炭、新型煤化工、新能源新材料运输、矿用物品配送为主的产业基地型物流中心。

  客运业实现公司化经营,进一步提高市场集约化、组织化、规模化程度。积极培育二级客运企业,形成以二级企业为龙头,三级、四级客运企业为基础,其他为补充的客运市场分工格局。在火山新区新建二级汽车站一座,在市郊东、西端各建设一座占地50008000平方米的公交停车场。到2015年,实现城乡公交一体化,行政村公路班车通达率达到100%

 



第九章〓实施科教兴市和人才强市战略,打造创新型古交

    一、建立科技创新体系,增强科技创新能力

  建立以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科研院所、大专院校和中介组织广泛参与的技术创新体系;鼓励发明创造,促进金融和科技的结合,培育和发展创业风险投资;畅通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渠道,提供资金、政策的优惠,兴建相当规模的创业孵化基地。

  加大支持人才发展的政策力度,建立专业技术人员培训基地,设立培训基金;以财政为主,建立专业技术人员奖励基金,奖励做出突出贡献的专业技术人员;组建专业技术人员专家库,为政府落实重点项目提供参考意见。选送优秀人才到高校、科研院所或高科技企业进修培训。培育开放、竞争、流动有序的人力资源市场,建设全市专业技术人才网络信息化平台。

  坚持自主创新,依靠现有大企业提高研究水平,研发一批原始创新的成果;吸引一批国内外知名研究机构进驻,引领古交研究水平的提高;组织高水平的科研队伍,根据中小企业发展的需求,研究一批共性技术,促进中小企业的科技进步。引进和研发现代农业的农产品加工技术,有机肥、无毒害农药技术;在煤化工基地,围绕煤化工循环经济产业链,大力发展与绿色环保产业相应的各种技术。

  “十二五”期间,进行碳捕捉技术、二氧化碳再利用技术及矸石回填技术的试点,同时,研究与开发提高回采率的技术等。提高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能力,特别是大型企业,在引进国外技术后,要加强研究,组织攻关,逐步掌握核心与关键技术。

    二、加快教育国际接轨速度,培育可持续发展强市人才

  坚持育人为本,实施素质教育,加大对教育的投入,不断提高居民受教育年限。通过五年努力,初步形成终身教育的新体系,以可持续发展教育创造优质教育新模式。

 

专栏3〓可持续发展教育

  200212月联合国大会决定推行《联合国可持续发展教育十年(2005-2014)计划》,为新世纪全球教育确定了目标,即“教育促进可持续发展”,其两层涵义是“教育为社会、经济、环境、文化的可持续发展服务;教育为人的可持续发展服务”。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01-2010)》中,将可持续发展教育确定为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战略主题。

 

〓〓    成立可持续发展教育资源中心,邀请专业机构作为顾问或合作单位,负责筹组各项可持续发展教育项目,透过借鉴国内其他地区及国际经验,推行可持续发展教育,提供师资培训。同时,中心将进行可持续发展教育的研究,建立考核与评审机制,制定评审标准,为古交市可持续发展教育提供素质保证及评审模式。

    三、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实施教育“六大工程”

  构建包括学前教育、义务教育、普通高中教育、职业教育均衡发展的完备教育体系。大力开展社区教育、远程教育等项目。规范非学历教育培训市场,促进民办非学历教育机构依法自主发展;进一步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系;形成规模适当、结构合理、效益明显、质量上乘的现代教育体系。

1.教育优先发展工程

  健全以政府投入为主,多渠道筹集教育经费的体制,大幅增加教育投入。进一步保证教育投入“三个增长”:保证财政教育拨款增长明显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保证学生平均教育经费逐年增长,保证教师工资和学生人均公用经费逐步增长。

  2.学前三年教育普及工程

  坚持学前教育的公益性和可行性,努力构建覆盖城乡,布局合理的学前教育服务体系。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公办民办并举的办园体制。城乡协调规划,扩大办学规模,有效解决“入园难”问题,为所有儿童的幸福和发展实施快乐的启蒙教育。到2015年,中心城区幼儿园入园率达到95%以上,农村幼儿园入园率达到90%以上。

   3.义务教育质量提升工程

  深化义务教育标准化建设工作,改善办学条件。加强学校管理,强化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教育教学能力。扎实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高教学效率和学生学习效率。深入开展校园文化活动和创新实践活动。

   4.高中教育普及工程

  扩大高中招生规模,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按照“设施一流、管理一流、质量一流”的原则,深化学校内部管理制度改革,注重学校内涵发展,优化教师队伍结构,稳步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综合素质,为高等学校输送优秀人才的数量明显增加。到2015年,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到95%以上,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30%

  5.职业教育与培训创新实践工程

  加快职业教育发展步伐,彻底改变职业教育滞后于经济发展和教育发展的现状。鼓励发展办学起点高、理念新的各种专业资质培训;大力推进职业技术培训、继续教育培训;扩大职业中学招生人数,逐步实现职业高中和普通高中招生数大体相当。

  6.标准化学校建设工程

  深入推进义务教育标准化工作。加强教育基础设施建设,实〖HJ110x〗施校舍安全工程、教育技术装备标准化建设,到2015年,全市85%以上中小学教育教学设施配备达省级一类标准,全市85%以上中小学、幼儿园实现园林式校园。进一步优化学校布局。一是在镇城底、马兰等人口集中地实现规模办学;二是结合住宅新区的开发建设,新建扩建初中、小学、幼儿园,确保学生就近入学;三是继续新建一批标准化寄宿学校,逐步扩大寄宿学校比例。不断提高学校藏书、理化生实验和音体美教学设施的水平;做好学校标准操场的新建改建工作。

    四、建立职业教育园区,形成终身学习的职业教育平台

  抓住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机遇,满足古交跨越转型发展对专业人才的需要,建立专业结构合理、技能特色鲜明、运行机制灵活的现代职业教育园区。通过积极引进国际、国内教育资源,依托大型企业、高新科技项目,把职业教育园区发展成为太原经济圈中的职业教育核心区和太原市职业教育中心。

  通过设置职业技能人才紧缺专业,如:矿业工程、煤化工、机械与电子工程、信息技术、新能源技术与工程、环境工程、作物培植、药用植物、园艺、植物保护、粮食加工、健康管理、社区服务、教学管理等专业,全面实行行校结合、校企合作、定岗实习的高素质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并构建开放、多元的学生就业服务体系。

 

 



第十章〓建立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全面构建和谐社会

    一、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实现社会公平正义

  坚持“以人为本、民生优先、公平正义、成果共享”原则,实施多项统筹城乡的民生工程,加快社会事业的发展,强化社会管理,逐步建立完善覆盖城乡、可持续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建立和完善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医疗服务、医疗保障、药品供应“四位一体”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深化社区卫生综合服务;建立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制度比较完善、管理比较科学、体系比较健全、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加强食品安全监管,确保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全面提升公共文化、体育基础设施建设,丰富文化体育生活;建立应对食品安全事故、突发性地质灾害的防范及应急处置指挥体系,增强公共安全保障机制。

  以实施健康城市计划为抓手,不断提高政府的管理与保障能力,转变社会管理理念,加快形成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新体制,逐步建立涵盖科技、人才、健康、安全、文化、管理与评估的社会发展服务体系:扩大就业,鼓励创业,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大幅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扩大内需;加快医疗卫生事业改革发展,优化整合医疗资源,充分发挥资源效率;积极推进文化事业的繁荣与发展,注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

  在基本完成“五个全覆盖”(建制村通水泥()路全覆盖、中小学校舍安全改造全覆盖、县乡村三级卫生服务体系特别是村级卫生室全覆盖、村通广播电视全覆盖、农村安全饮水全覆盖)的基础上,“十二五”期间将实现“新的五个全覆盖”。

 

专栏4〓新的五个全覆盖

  省委省政府提出从2011年起用两年时间,在全省实现农村街巷硬化全覆盖、农村便民连锁商店全覆盖、农村文化体育场所全覆盖、中等职业教育免费全覆盖、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全覆盖。这是为适应发展的新需要和群众的新期待,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实施的重大民生工程。

 

 

     二、建立基本社会保险制度,逐步缩小城乡差距

  1.统筹城乡社会保险,实现保险社会化管理

  “十二五”期间,全面建立起符合古交实际的城镇居民养老制度,实现养老保险城乡全覆盖和一体化。同时逐步实现农村养老保险制度与城镇居民养老保险制度的衔接并轨,促进城乡养老保险的统筹发展。

  形成更加完善的社会保障服务体系,全市城镇基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工伤、生育保险实现社会化发放;同时将管理下移,做到档案在社区,管理在街道,审核在网上,发放在银行的便捷有效管理。全面实行社会保险“一卡通”。在研究与试行的基础上,实行城镇基本社会保险的社会卡缴纳和发放。

  2.扩大社区服务范围,促进居民服务社会化

  建立健全社区服务体系,强化社区服务功能,逐步实现社区组织网络化、服务社会化、管理规范化、功能多元化、环境优美化。

  加大社区生活性消费网点建设力度,推动居民消费服务业。充实为老服务、家庭服务等服务内容,推进惠民数字社区建设,推进安居型的居民服务业发展。

  3.促进创业就业,提高城乡居民收入

  建立健全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创业就业支持服务体系,发挥妇联、共青团、协会等各类社会组织的作用,培育妇女、青年在古交农业、服务业方面创业,鼓励民营企业的发展,增加就业渠道。深化分配制度改革,合理调整收入分配关系,不断提高中低收入居民的收入水平,增加中等收入居民的比重,缩小收入分配差距。“十二五”期末,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达14960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31340元,两项之比为47.74%,高于全国水平。

  4.扩大居民内需,拉动城乡消费

  发展新型消费业态,拓展新兴服务消费,改善消费环境,在城乡居民收入提高的基础上,不断完善鼓励消费的政策,合理引导消费行为。“十二五”期间,居民消费率将达到27%,将在健康城市、信息化、城镇化、文化旅游业、现代物流业、现代商业及现代农业、生态庄园等的发展与建设中,打造出绿色、创新、健康的消费亮点,引领人民群众以新的思维、新的价值观去进行消费,形成古交特有的绿色消费模式。同时,要发挥投资对扩大内需的重要作用,提高投资质量和效益,在建设现代煤化工能源新产业基地有效拉动经济增长的同时,发挥产业政策的作用,引导投资向民生和社会事业、农业农村、科技文化、生态环保、资源节约等领域倾斜。支持企业与民间资本投向基础设施、生态庄园、健康城市、金融服务等领域,促进城乡居民消费结构升级,同时逐步吸引太原市及其周边省市来古交消费。

    三、提高医疗与体育事业水平,打造国际健康城市

  在2006-2010年连续5年获得省级卫生城市荣誉称号的基础上,争取用两个五年规划左右的时间,达到国家健康城市的标准,并成功加入世界卫生组织健康城市网络,成为国际健康城市,“十二五”期间我市将采取一系列的重大措施。

 

专栏5〓国际健康城市

  健康城市是城市社会发展所追求的一种模式,是健康的人群、健康的环境、健康的社会有机结合的发展整体。由世界卫生组织1994年在全球发起,国际健康城市以成功加入世界卫生组织健康城市网络为标志。中国健康城市建设,于2003SARAS后,在卫生部国家卫生城市创建活动的基础上,进入了开展阶段。

 

    狠抓公共卫生、农村卫生、社区卫生,建立和完善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建立健全疾病预防控制、妇幼保健、精神卫生、应急救治等专业公共卫生服务网络;加强健康促进与教育;健全卫生信息网络、疾病预防控制网络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机制;健全医疗服务、预防保健和卫生监督体系;深化医疗卫生体制和药品流通体制改革,完善基本医疗、非基本医疗和特殊医疗等多层次保障体系。进一步健全以市级医院为龙头、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为基础的农村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加快建设以社区卫生服务站为主体的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网络;逐步提高卫生投入比重。

  引进医疗资源,鼓励社会参与,兴办高水平医疗机构,提升医疗服务能级。积极发展商业健康保险,鼓励商业保险机构开发适应不同需要的健康保险产品。发挥有机谷和生态庄园的优势,发展中医药养生保健服务。积极推进社会化、专业化康复、护理服务。培育心理健康保健及多样化、个性化的卫生保健延伸服务。

  发展体育服务业,加快体育服务业的标准化建设。发展训练竞赛、健身娱乐、体育培训等体育产业和体育彩票、体育广告、体育用品产销等体育相关产业。发展体育竞赛表演、产品研发、健身指导、场馆运营等体育服务。

 



第十一章〓建立可持续发展与长远发展战略管理系统

 

  长远发展战略,由于其目标的长远性,国内外环境包括软环境和硬环境的不断变化和不确定性,还由于实施战略的主体、战略资源本身在长时间中的变化,如果不进行与时俱进的跟踪管理、反馈和适当的调整,是难以保证战略目标最终得到实现的。这就需要在中长期规划中纳入长远战略管理系统。应用LSSIM长远战略系统集成模型作为全市长远战略管理的路线图,使得战略沿着设计好的可持续协调发展的道路得以实施,并在每个层次提供一套符合可持续发展标准的工具,检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程度。

 

专栏6 LSSIM(三个阶段六个层次的长远战略系统集成模型)

三个阶段:

①确定战略目标,基于长远未来视角,描绘可持续发展的愿景;

②制定战略规划:合目标的战略部署与战略支持系统;

③战略实施与评估:项目实施,综合系统集成实施,实施能力的管理,监控、反馈

和评估。

六个层次:

①制定发展目标:未来研究、战略分析、战略选择;

②以战略规划的路线图,对照检验各方面的战略部署和软硬支持系统,发现和补充规划内容之不足和问题;

③项目的实施与综合系统管理:项目管理系统集成;"宏观战略指挥仪"-四重底线战略系统集成和早期预警系统;

④超越GDP,建立真实进步指标系统,完善政府绩效评估制度;

⑤促进企业的全方位创新,引进绿色经营模式;

⑥提高战略规划的透明度,提高公民和全社会的参与度。

 

第十二章〓转变政府职能,深化改革,开放全面落实“十二五”规划

 

    一、全方位开展“对标”活动,积极探索先行区建设经验

    按照“对照一流,找出差距,制定措施,奋力赶超”的要求,严格检查自身工作,自觉在同行业中找出工作水平、管理水平一流的“标杆”,明确各自的赶超目标,寻找与一流水平的差距。紧盯“标杆”,创新思路,制定措施,细化分解目标,落实具体责任。明确努力方向,把差距当作潜力,把压力变为动力。从小事抓起,从细节入手,以只争朝夕的精神,尽快达到一流水平,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跨入一流行列。同时,要紧紧抓住国家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重大机遇,勇于在经济转型、土地管理、项目审批、融资体制等方面先行先试,创新体制机制,用好用足各类政策,当好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排头兵。

    二、深化经济与行政体制改革,优化发展环境

    加强服务型政府建设,转变政府职能,优化政府组织结构。建立权责一致、分工合理、决策科学、执行顺畅、监督有力的行政管理体制。提高政府的公信力、执行力和服务水平。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科学设置审批程序,减少审批环节,推进审批信息化,提高审批效率。将执行、服务、监管等职责的重心下移。推行政务公开,完善重大事项公共参与、专家咨询和集体决策相结合的决策机制,健全完善统计调查监测网络,提高决策科学化、民主化水平。严格依法行政,优化权力运行机制。推进事业单位各项改革,促进政事分开、事企分开、管办分离。

  坚持市场经济改革方向,形成统一、开放、流动的要素市场体系,更好地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深化企业改革,健全和完善国有资产监督管理体制。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探索建立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投融资机制。完善财政转移支付政策,增加一般性转移支付规模和比例,增强基层公共服务保障能力。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加快公共财政体系建设。

  全面落实首问负责制、限时办结制、行政不作为和过错责任追究制,严格执行行政许可公开、收费公示、信息公开等制度,切实提高行政效能,创造高效透明的政务环境。积极推进以政府信用为先导、企业信用为核心、个人信用为基础的信用体系建设,营造诚实守信的信用环境。建立重大项目跟踪服务制度,搭建项目全程代理服务平台。加强对外宣传,提升对外形象,打造全国良好的发展环境。 

    三、大力发展民营经济,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

    坚持“两个毫不动摇”的方针,着力消除制约民间资本的制度性障碍,降低民间资本市场准入门槛,扩大准入范围,鼓励和支持民间资本进入基础产业、城乡基础设施、社会事业、金融服务业等领域,鼓励和支持资源型产业领域的民营企业转产转型,发展新兴产业。加大政策支持力度,搭建以融资为重点的民营企业服务平台,营造各种所有制经济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的体制环境和社会环境。

  实施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创新招商引资方式,加强招商载体建设,采取增资扩股、收购兼并、产业链招商等引资方式,推动以项引项、以企引企、以资引资、以商招商,重点引进知名企业、品牌和战略投资者,提升招商引资质量。大力实施“走出去”战略,努力培育壮大自主品牌,提高参与经济合作的层次和水平。

 



第十三章〓加强党的领导,形成推动转型跨越发展的强大动力

 

   一、充分发挥党的领导核心作用

  党的领导是实现“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的根本保证,必须加强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不断提高党领导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和水平。各乡镇、街道办事处和市直党(工)委要把握方向,谋划全局,统筹协调,推动发展,确保上级的方针政策和重大部署落到实处。要加强自身建设,不断提高班子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带领广大党员以更高的境界、更大的干劲、更实的作风,投入到转型跨越发展的伟大事业中。要深入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加强干部教育培训,注重实践锻炼,增强领导干部推动转型跨越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能力。要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创新和完善干部选拔任用机制,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力,建设一支干事创业、勇于奉献的干部队伍。要健全和完善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考核评价制度,在全市形成有利于转型跨越发展的用人导向。

    二、加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

  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保障人民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巩固和壮大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作用,切实做好民族、宗教等工作,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有效凝聚各方力量。扎实推进依法治市,深化司法体制改革,搞好普法教育,创造公平正义的法治环境。

    三、充分发挥广大党员干部的先锋模范作用

  全体共产党员要坚定不移地贯彻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坚持用科学发展观武装头脑,积极落实加快转型跨越发展的决策部署。切实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带领广大群众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各级领导干部要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努力做出经得起实践、人民和历史检验的政绩。严明党的政治纪律,加强对重大决策和重要工作部署的监督检查,确保政令畅通。加强反腐倡廉建设,严格执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加快惩防体系建设,深入推进煤焦领域反腐败专项斗争。强化制度建设,以机制保障制度落实。深化党性党风党纪教育,倡导廉政文化,加强领导干部廉洁自律和管理,严格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严肃查处违纪违法案件。强化宗旨意识,坚持群众路线,改进工作作风,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大力弘扬太行精神和右玉精神,坚决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以优良党风凝聚党心民心,形成推动科学发展的强大力量。

四川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怎么翻译?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五年规划的建议》中提出制定规划要坚持的原则是什么?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是什么? 由谁能够提供《新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 贵阳市200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求《山西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全文 求《山西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全文 2005年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的伟大成就 简述2005年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的伟大成就 2005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有何成果 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是什么? 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是什么? 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什么? 谁知道2005年沈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我国第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十一个五年规划的主要内容和鲜明特点 谁知道《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内容 那里有团员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论文 下载 如何找到《内蒙古党委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 的全文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计划的建议 速帮我查找《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计划的建议》的资料! 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决议》主要内容有哪些? 什么是国民经济和市场经济? 什么是市场经济和国民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