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长宁区外管所地址:关于许攸之死(多版)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13:04:48

许攸之死
(高估版)
许褚砍了许攸脑袋,却只被曹操“深责”,没人为许攸偿命。一条性命,等同蝼蚁!三国许攸之死,与其说暴露了文人的狂妄,不如说暴露了文人的愚蠢。他们不是高估了自己,而是高估了主人——许攸之死高估曹操、过度“撒娇”
人言许攸死于狂妄,其实不然。
许攸的不幸,首先是源于愚蠢的判断:自己是曹操的故交,又是有功之臣,纵然傲慢显耀,怎么得曹操也得给面子。
但他不悟:曹操是个“宁可我负天下人,不让叫天下人负我”的真小人。怎容得别人对他有一点不利?再者,官渡之战既已成功,许攸的价值不过如此,曹操把这样看不出眉眼高低的腐儒当作“一次性工具”使用,武将许褚杀许攸,是替曹操了了一桩烦心的事情——从此,眼不见心不烦。
在曹操眼中,帐下的谋士与儒生都只不过他的工具,既为工具,顺手即用,不顺手即弃。
在使用许攸这个工具的前后态度上,曹操前恭后倨可谓判若两人。
许攸初投曹营献计时,曹操远接高迎。许攸原是袁绍幕僚,曹操与袁绍在官渡相对峙,许攸献计袁绍不纳,许攸便弃袁绍投奔曹操。曹操听说许攸到来,大喜过望,“跣足而出”。
什么叫跣足呢?就是光着脚,那么曹操这个时候跣足而出迎接许攸有两重意思:
一层意思是来不及穿鞋,可能在洗脚在干什么,一听说许攸来了光着脚就往外跑,大喜过望;第二层意思是表示尊敬,因为古礼光脚是尊敬。我们知道曹操后来地位很高了以后,汉献帝给了曹操一个特殊待遇,叫做带剑鞋履上殿,叫“剑履上殿”,剑就是带剑,你可以佩着剑去见皇帝,履就是穿鞋,这说明一般的人是不能穿鞋见皇帝的。能不能穿袜子呢,看地位,地位高的人可以“袜而登席”,穿着袜子走到席位上,地位再低一点一定要光脚。所以光脚也是表示尊重。
这个曹操光着脚冲出去以后,抚掌而笑,子远(许攸字子远)你来了,“吾事济矣”,我的事情就好办了,然后把许攸请到军帐里坐下。曹操与许攸携手共入,操先拜于地“。攸曰”公乃汉相,吾乃布衣,何谦恭“。操曰”公乃操故友,岂敢以名爵相上下“。相,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操相拜于地,有人呼?
这时的曹操,真是求贤若渴。把许攸当成”座上宾“。许攸自然好不得意,将妙计和盘托出。
曹操用了许攸的计谋,成功给袁绍以毁灭性的打击,打赢了官渡之战。之后,乘胜追击,势如破竹,攻破了袁绍的老巢冀州。
战斗结束后,许攸轻傲秉性不该,而”礼贤下士“的曹操对许攸的态度却发生了质的变化。
曹操统率众将将入冀州,许攸纵马近前,高叫:阿瞒,如果不是我,你能够入这个城门吗?曹操听罢大笑。
许攸立功之后,当众高呼曹操小名,有人以为这是嚣张无礼,其实我认为这里包含”撒娇卖乖“的成分——我许攸跟曹丞相的关系非同一般。我是曹操的故交,他不会怪我无理。更不会卸磨杀驴。
这种愚蠢的判断导致许攸曹操在加快了死亡的脚步。
曹操对许攸”撒娇卖乖“一笑,已经暗藏杀机,他是笑许攸不懂事儿,不知道轻重。如果聪明些的,就应该明白了,至少应该从曹操的一笑中悟出些什么来。可是,许攸就是这么没脑子,他还以为曹操喜欢他”卖乖“,对人才永远毕恭毕敬,于是继续”撒娇“。
以下是许攸杀身之祸的全过程——诸将以许攸如此无礼狂妄,都忿忿不平。过了几天,许攸遇许褚于东城门。又耐不住旧事重提:你们没有我,能这样出入此城门吗?
许褚愤怒的驳斥道:我们千生万死,身冒血战,才夺得城池。你怎么胆敢这样夸口呢!
许攸不知死活,骂道:你们都是匹夫,没有什么了不起。
许褚大怒,拔剑把许攸杀死。
且看曹操许褚杀许攸的反应——许褚杀了许攸,提头来见曹操:许攸无礼,我杀之矣。
曹操说:许攸与吾旧交,故相戏耳。
曹操”深责许禇,令厚葬许攸“。
许褚只被曹操”深责“,没人为许攸偿命。许攸被许褚砍头,一条性命,等同蝼蚁。
通过这段描述,我们不难推测到:其实,许禇早就有了曹操的指示——许攸很狂妄,丞相很生气。否则,许禇再愣点,也不敢随便杀一个曹操身边的幕僚!
可怜许攸,对曹操抱有多大的幻想,到头来曹操却根本不拿他当个”东西“。
对曹操这样的真小人来说,每当涉及最高尊严利益问题时,所谓的”才“,决不是首先考虑的条件。如何保持自己的最高尊严与利益,便成了唯一的标准。
”才“,包括才干、才能、才智、才气……作为封建社会的一国之君来说,无才,国家机器照常运转,而有才,则必要施展,而施展,好和坏就各有百分之五十的可能。曹操当然也不是不看重”才“,但一涉及自己的尊严与利益,一切”才“皆可为牺牲品。
从许攸投奔曹操献计那一段表现看,他应该是个聪明人。但是这种聪明人”业务能力“或许很强,但在”悟人事“上基本是个白痴。他以为在曹操眼里,他这样的人才何等重要,殊不知曹操眼中,没有什么不可以毁弃。武将忠诚头脑简单尚可一直留用卖命,而文臣腐儒,百无一用啥都不是,从内心鄙夷。纵然有点功劳,也不值多少钱,又何以杀不得?
许攸之狂妄,不是过高估计了自己,而是过高估计了曹操对人才的态度。所谓人才,在曹操眼里不是亲情,不是友情,甚至不是性命,而只不过是工具。他可以”唯才是举“,但绝不可能”以人为本“,曹操的最高价值观是自我尊严与自我利益高于一切。人才,同时必须是听话懂事的奴才,才能在曹操这样的主子面前存在下去。
像许攸这样”不悟人事“的腐儒,自古以来不乏其人。他们对”主公“的”胸怀“与”仁慈“ 永远抱有不切实际的幻想、永远摆不正位置。故此,他们命运多舛跌宕起伏,成为卸磨之后,首杀之驴。
许攸之死 (笑侃版)
曹操、袁绍这二个曾经志同道合的革命志士,为了各自的目的,终于到了翻脸摊牌的时候,一场恶战不可避免。当彼之时,许攸作何感想?许攸是袁绍的谋士,又是曹操过去结交的朋友,如此身份为谁出力都左右为难。不过,是人,总要作出选择,有充分的理由足以说明:许攸是死心塌地为袁绍卖命的。别的且不多说,单就他投诚曹操之前的事情就足够了——献计失败后,许攸首先想到的是自绝,若不是别人点拨,他根本就没想到要投奔曹操。
也难怪,做人得厚道,领人家的薪水、吃人家的酒饭,哪有不为人家出力之理?更何况,彼时的实力,曹操哪能跟袁绍比?强者为王的道理,本来就是很多人为谁服务的依据。
许攸因此早早给袁绍献上一招:趁曹操粮草虛空、人疲马惫之际偷袭许昌。两军已对峙多时,曹操早有退意,彼时找个机会突然袭击,曹操必可生擒。无奈袁绍却在关键时刻怀疑许攸的忠诚度,以往时许攸有受贿劣迹、是曹操的朋友以及其侄儿正在受审为由,“双规”了许攸,把许攸推向绝路不算,也断送了置曹操于死地的大好机时。曹操对待许攸的情形恰好相反:夜闻故友来投诚,立刻从床上跳下来,连鞋子都来不及穿,赤脚跑出来迎接老友,那种诚意,许攸哪能不感动的?士为知己者死,既然得到曹操的信任与敬重,就为曹操出力。许攸不久就献给曹操破袁绍的计谋:火烧乌巢。乌巢是袁绍的兵库粮仓,把它烧掉,袁绍自然不战自败。果然,烧掉乌巢后,袁绍由强变弱,曹操则实现了其心腹荀彧提出的把握时机、从至弱变为至强的目的,赢得了官渡一战的全面胜利,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袁绍虽灭,其剩余势力仍不可小觑,如,袁绍之子袁尚坚守的冀州,曹操就是久攻不下。这时,又是许攸出了一个奇计:水淹冀州。曹操大喜,下令引漳水淹冀州。袁尚再也把持不住,落荒而逃。至此,北方战场上曹操大获全胜,曹袁之战基本宣告结束。
无疑地,在曹袁军事对抗中,许攸是一枚举足轻重的棋子,事实上起着生死攸关的作用,谁用好他,谁就掌握战争的主动权。都说曹操多疑,曹袁之战过程中,曹操的表现却出乎常人的意料之外,这有两个事例可以证明:一是,有人发现袁绍败退时遗落下来的书信里有大量的可疑信件,建议曹操一一查实,揪出曹操将士里暗通袁绍之人,曹操坚决反对,说,“当绍之强,孤亦不能自保,况他人乎?”并令全部烧毁所获信件;二是,许攸第一次献计,曹操手下有人提醒曹操,许攸毕竟是袁绍的人,不可轻信,曹操对许攸的信任却一点也不含糊,坚定地使用许攸的计谋。从中可以看到:纳人用人是致胜法宝。
人才是个宝,人才的头颅却未必永远能保。曹操爱才惜才,人才偶有狂妄,也能一笑置之,这不,入冀州城门时,许攸驱马上前,跟曹操说,阿瞒,如果没有我,你能入此城门吗,曹操只是哈哈大笑,并不计较(如此大量,谁人曾有?)。曹操不计较是曹操的雅量,曹操手下人未必也这么大度——当时,就有众多将士对许攸的狂言颇为不满,当着曹操的面不好发作罢了。日后,许攸就没那么好的运气了:当他在同一个地方对着许褚再次重复他收复冀州的功劳时,许褚忍无可忍,一刀就把他的头砍下!
能人自有人识,却不是人人识也。能人能之于事,切莫能之于居功!
许攸之死 (反省版)
《魏略》记载:攸字子远,少与袁绍及太祖善。初平中随绍在冀州,尝在坐席言义。官渡之役,谏绍勿与太祖相攻。绍自以强盛,必欲极其兵势。攸知不可为谋,乃亡诣太祖。绍破走,及后得冀州,攸有功焉。攸自恃勋劳,时与太祖相戏,每在席,不自限齐,至呼太祖小字,曰:“某甲,卿不得我,不得冀州也。”太祖笑曰:“汝言是也。”然内嫌之。其后从行出邺东门,顾谓左右曰:“此家非得我,则不得出此门也。”人有白者,遂见收之。
《三国演义》记述许攸为曹操所献计策有二:一是建议曹操在粮草紧缺之际,火烧袁绍粮草老窝乌巢,二是围困冀州之时,决漳河水破之。诸葛亮在隆中出山之时总结曹操破袁绍说过,曹操势单力薄,相比庞然大物的袁绍而能破之,“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
许攸作为一个谋士,只不过为曹操这个领导出谋划策,出个点子领导采纳了,并且取得了胜利,于是乎就自以为了不起,兔子尾巴翘上了天,忘乎所以。竟然在酒宴上“阿瞒长阿瞒短”地大呼小叫,并且自能地瞎吹海侃。许攸一定在想,我和你阿瞒是从小的光腚伙计,你那两下子我心里有数,要不是我许攸帮你一把,你小子能拿下袁绍这个大家伙。
曹操作为一个“乱世之枭雄,治世之能臣”,披坚执锐,身先士卒,带领一竿子谋士武将纵横驰骋,所向披靡,“挟天子以令诸侯”。他之所以敢跟袁绍过招是经过精心策划了的,许攸的两个小小记俩,郭嘉荀攸们能想到,曹操本人也能想到,只不过历史让许攸作为一个过客也得在自己的人生舞台上演一回,露一次脸儿。结果,众人还没有来得及看清模样,就让曹操给办了。罗贯中把这个黑脸让给了曹操的卫士徐晃,大概是怕有损于曹操的英雄形象。人家曹操作为一个领导还是富有涵养的,你小子喝高了,不跟你一样的,你吹牛皮,还是笑着说“是是”。但是,曹操心里还是有看法,“内嫌之”。谁知许攸这小子不知道天高地厚,清醒的时候还向曹操的手下自己的同志们吹牛皮,人家向曹操打个小报告就惹来了杀身之祸。
想象许攸这小子简直是脑子里进了水。破袁绍,对曹操来说那是多大个战役呀,全军将士包括曹操都在冲锋陷阵,在玩命。胜利了,就成了你许攸的成绩。人人心里有杆秤,秤砣就曹操一个人,更何况曹操是一个太大的秤砣,还压不住你这个马秸秆。
许攸之死,关键就在于不知道自己有多重。
许攸之死(启示版)
说起许攸,每一个上过中学的人都知道,就是曹操光脚迎接的那个谋士,这个故事千百年来被当作曹操礼贤下士的代表写在历史书上,成为人人皆知的故事。可是历史书上并没说,许攸的结局如何,也没说他不久就被曹操杀害了。
许攸是一个有胆有谋的谋士,官渡之战爆发,袁绍久攻官渡不下,作为袁绍谋士许攸就向袁绍献计,从另外的道路到许都把天子接来。但袁绍没有听从许攸的建议,结果“许攸怒”。如果当时袁绍听从了许攸的建议,曹操必定前后难以兼顾,官渡之战将发生根本性的改变,其实这也是曹操最大的软肋。但是袁绍没听,是袁绍人格缺陷造成的,也是天该亡袁吧。
关于许攸投奔曹操的原因其实战前曹操的谋士荀彧早就预料到了。荀彧的传里记载,孔融去见荀彧,说袁绍谋士猛将如云,要打败他很难。荀彧在提到许攸的时候说,许攸贪财,纵容家人犯法;而审配与逢纪都是刚直而无通变的无谋之人,一旦许攸的家人犯法,肯定会被抓起来,而家人被抓起来,许攸肯定要另做打算。事情正象荀彧预料的那样,《武帝纪》记载:“绍谋臣许攸贪财,绍不能足,来奔,因说攻击琼等。”
其实事实也是如此,一切皆有因果,因为许攸贪婪,所以才会纵容家人犯法,尽管袁绍给了他很多好处,但他仍然以为袁绍给的好处是不够的。作为一个贪官来说,俸禄是不能养活他的,他必须要寻找另外的生财之道。而这样必然会触犯刚直的审配所制定的法度。出征之前,可能袁绍很看中许攸,一直庇护有加,许攸的家人才逃脱了惩罚。现在许攸跟随袁绍出征在外,审配和逢纪就不会再沉默了。许攸的家人一旦有新的过错,自然就会被收监。等到消息传到前方,就成了既成事实。袁绍在出征之前已经囚禁了田丰和沮授两个谋士,对许攸献的计策也是白眼相加,而既然田丰深知袁绍失败之后会迁怒于他,许攸那么聪明的人,自然也能想到。家已经没有了,再呆在袁绍身边,恐怕连命也会没了。只好投奔曹操。
当时官渡之战正处于相持阶段,曹操部队面临断粮,曹操一筹莫展,听说许攸来降赶快光着脚就跑了出来,曹操拉着许攸的手。欣喜的笑道:“子远来投。吾事济矣!”
许攸给曹操献计让曹操火烧袁绍粮仓乌巢,乌巢被破,袁绍粮草顷刻毁于一旦,官渡之战发生了根本性的逆转。后来夺取后曹操夺取冀州,亦有许攸之功。许攸因此居功自傲,乃至得意忘形,仗着自小于曹操相识,对曹操经常口出戏言,在正式场合亦不知收敛。在一次聚会上,许攸对曹操说:“阿瞒,你没有我,不会得到冀州。”曹操一听哈哈大笑道:“你说的一点不错。”嘴上虽这么说,心里却非常不高兴,以为许攸无礼太甚。后来,许攸率随从出邺城东门,有得意对左右从人说:“他们曹家没有我,不可能出入此门。”此话传到曹操耳中,终于忍无可忍,下令杀死许攸。
许攸简历:
184年左右,冀州刺史王芬与许攸等人谋废汉灵帝,立合肥侯,最终以失败告终。
189年,袁绍从董卓初逃出,投奔冀州,许攸跟随,成为袁绍的谋士,力劝袁绍与曹操联盟。
196年,汉献帝东归,许攸劝袁绍迎接汉献帝,袁绍不听,许攸深感不满。
200年,曹操、袁绍开始交战,许攸劝袁绍缓攻曹操,袁绍自以为强盛,不听劝谏,许攸深感失望。许攸贪财,其家人犯法,被审配收治,许攸于是投奔曹操,建议曹操出兵乌巢,结果大获全胜。后袁绍将张郃、高览来降,曹洪表示不信任,许攸出面为其担保。
官渡之战后,许攸跟随曹操平定冀州,立有功劳,但许攸拥兵自重,屡次轻慢曹操,称呼曹操小名,曹操表面上虽嘻笑,心里却很讨厌他。一次,许攸出邺城东门,对左右说:“这家人没有我,进不得此门。”有人向曹操告发,于是许攸被收押,最终被杀。
三国的故事能够一代代的传承下来,除了那个动荡时代的各个英雄的一个个可歌可泣的故事以外,最主要的是人们从里面看到了人性,看到了历史的本来面目。这些故事启迪着一代一代人。许攸之死和杨修之死是一样非常具有典型意义。
许攸之死(人品版)
汉末的政府十分孱弱,皇帝的命运总是掌握在大臣的手中,社会动荡不安。地方政权雄踞一方,自恃手中的军力和财力,与中央政府抗衡,并以朝庭受制于人为借口,为自己的割据找理由。为了能够在动乱中稳操胜券,各地政权纷纷招贤纳士,为各种人才施展自己的抱负提供了有利的环境。正是基于此,武士逞勇,文人施谋,各为其主,以个人才智操纵集团力量进行搏弈,在争斗中谋取利益。在这持续不断的动荡中,谁掌握了人才,谁就拥有了制胜的资本,就如董卓之得失吕布,刘备之求佐孔明,一个人才的来去,可以让时局为之转换,可以让集团起死回生或由生入死。
在这种形式下,各位霸主对人才的争夺格外厉害,最典型的案例就是曹操强招徐庶。但这些人才也不都是被动地处于等待选择的位置,有些人就能随势而动,自由决定自己的来去。虽说良禽择木而栖,良臣择主而侍,但仁人君子毕竟会对旧主心存感觉,这也是一个人能够立世的资本,不会凭借自己手中掌握的机密对旧主人实施暗算,更不会像吕布一样为自己的私利而对旧主人滥施杀戳,那是为整个社会道德所不耻的,如果谁那么做了,往往会身败名裂。如果再加上其它一些不良人品,可能会自取杀身之祸,这就如许攸之死。
许攸本来是袁绍手下的著名谋士,曾追随袁绍起兵讨伐曹操。当时刘备因玉带诏之事为曹操所攻无计解围,无奈之下向袁绍求救。这袁绍本是犹柔寡断之人,临事往往举棋不定,加之手下谋士又各逞其才,所出计策大相径庭,这更让袁绍踌躇不决。在刘备求救之时,许攸对起兵讨曹全力支持:“明公以众克寡,以强攻弱,讨汉贼以扶汉室,起兵是也。”这一片言语既表明了他对曹操的看法,也让袁绍坚定了讨曹的决心。以此观之,似乎许攸是汉室的忠良之士,其实不然,而是他以为凭借袁绍的势力,应该能克曹操于倾刻,袁绍如果真能讨曹成功,就为自己增加了政治资本。三国时期的好些谋士,都没有什么道德操守,一副为虎作伥的样子,比如曹操手下的一些谋士就曾多次劝曹操废掉献帝登上九五之尊,好在曹操定力较强,虽说一直挟天子以令诸侯,但毕竟不肯走上这一步。而许攸力劝袁绍讨曹,并不是出于对曹操操纵皇帝的愤怒,他一方面是想利用这一时机自己建功立业,另一方面也是为了帮袁绍成就霸业。
虽说袁绍下了讨曹的决心,但由于他手下的谋士各怀心事,势不相容,而他又没有管理好这些谋士的本领,造成内力互相抵消,他想不失败也难。
官渡之战是袁曹两大集团的一次决定命运的争战,许攸在这次战争中的作用可谓举足轻重。
当时袁曹正处于艰苦的相持阶段,曹操由于军粮告竭而向许昌求救。凑巧的是赍书使者为许攸所获,许攸自以为逮到了立功的机会,马上带着曹操的书信来向袁绍献计,让袁绍乘此机会,分出一部分军队星夜掩袭许昌。如果袁绍真的用了许攸之计,说不定历史也就改写了。但历史之所以是现在这个走向,肯定有不容置疑的原因的。《三国演义》上说袁绍多谋而少断,这实际上成了他的致命伤。袁绍认为这催粮书信可能是曹操的诱敌之计,他担心中了曹操的计策,不肯听许攸之言。许攸本想分辩几句,不巧的是恰好此时审配来书说许攸在冀州时行为极不检点,不但滥受民间财物,且纵子侄辈多科税钱粮为己所有。这些劣行当然令袁绍十分反感,对他的人品开始怀疑,他的计策更没有了采用的必要。其实这也不能光怨袁绍,当一个人的人品都不能让人相信时,他的话还有什么可信度呢?古来如此,现在也一样。
但有时候,人品差的人更可怕,对事业可能造成毁灭性打击,对他们更应该进行提防,不能给他们报复的机会。但袁绍这方面做得不够好,他只想到了快意口舌,对许攸进行责骂,没想到这责骂成了他失败的导火索。
许攸本不是什么忠贞之士,不得意于袁绍,干脆就背弃袁绍,去投了曹操,一副小人的嘴脸。
曹操对许攸的到来可谓大喜过望,他非常清楚,这样一个掌握着对手所有底细的人的到来,就等于让自己在这场争战中稳操胜券,因为对手的所有致命伤许攸都了若指掌,许攸的一个计策,就可以让袁绍彻底失去还手的能力。所以曹操说“子远肯来,吾事济矣!”
虽说曹操本性多疑,但在关键时刻他能把握机会,这是他能成功的关键。对许攸曹操本来心存介心,并不以实言相告,但当许攸说出他粮竭催办之事时,他已确定许攸是真心来投,马上向许攸问计。许攸既来投曹就只能一心一意,因为此时他已没有退路。想许攸曾说曹操是汉贼,积极支持袁绍兴兵讨伐,只因为自己不被重用,就转而投入曹操的旗下,可见他从没有一个真正的价值观,只是一条供人养的狗而已,或者比狗还不如,因为狗必定对养过的主人心存感激,不会出口去咬旧主人,而这许攸,一入曹营,马上发了狠招,让曹操劫乌巢烧粮,断掉袁绍的粮食供给,袁绍想不败行吗?
许攸的来去,让官渡之战的结果改写,曹操获得了全面胜利,许攸当然是居功自傲。紧接着的漳河决战中,许攸又献计决漳河水淹冀州,将袁绍彻底送上了绝境。
许攸觉得自己在袁曹决战中为曹操立下了首功,竟忘了自己是何许人也,恨不得让世上的人都知道自己了不起。可惜曹操这时忘了对他进行表扬,也不知有意还是无意。其实曹操比谁都更清楚,袁绍完全失败,许攸也就没有了利用价值,自己手下的谋士比许攸出色的大有人在,更何况许攸那让人不敢恭维的人品呢!曹操能走上成功之路也在于他善于识人,他对许攸的张狂虽没表现出不满,但也不可能从心里喜欢,只是他作为一个高明的政治家不能做过河拆桥的事。
许攸简直是三国版的祥林嫂,不只是对曹操一再的显示功劳,对曹操手下的将领也一样口出狂言。但那些武夫在战争中出生入死,哪个不是提着脑袋换前程?本来嘛,战争中就是文人出谋,武将出力,缺了哪个也不行。而这许攸只看到自己的功绩,把这些做了资本来耀武扬威,哪个武夫买他的帐?这些武将可不是曹操,他们可是没什么深沉的,结果许褚一刀削下了许攸的脑袋,让他永远闭上了张狂的嘴巴!
从《三国演义》中看,许攸应该是有才气的,但他的才气与人品是脱节的。他的贪财,他的张狂,送他走上了绝路。其实哪个时代,没有好的人品为基础,才气都不会让人走向真正的成功,很可能还会给一个人带来更大的灾难!
许攸之死 (现代版)
许攸是《三国演义》里的一个悲剧人物,这个人物开始并不得志,好不容易在袁绍的手下找了份工作,可是后来又跳槽,跑到曹操那里去了。按说,他是个很聪明的人,最后却被稀里糊涂地杀了。
有人评价许攸,说他贪而不智。这是很中肯的话,大凡这种人,都是有了点权,就贪婪,有了点功劳,就骄傲。换句通俗的话说,这种人,给点儿阳光就灿烂,给个破筐就下蛋,穿件破袄就出汗。哪怕他有博士学位,当了博导,也没大出息。
书中交待,许攸跟曹操是旧相识。看样子,关系还不一般呢。如果是这样,那他为什么一开始不到曹操的公司去上班,而来到了袁绍这里呢?应该有两种可能,第一,袁绍这个公司的待遇好。比如住房,比如年底奖金,比如安排出国考察什么的,肯定比曹操那里优厚实惠。否则,许攸这种聪明人,早就屁颠屁颠地跑到曹操那里去了,人往高处走么。脚在他身上长着呢,他什么时候跑不了呢,他绝不会死赖在袁绍这里。第二,袁绍重用他。知识分子么,不就是那么点儿自尊心么,让人尊重,总能在最高领导面前晃悠,就有了飘飘欲仙的感觉了。美啊。为什么说袁绍重用他?这里有一个证据,袁绍为跟不跟曹操开战这件事,一开始就犹豫不决,也是为这件事,他手底下的那帮参谋干事,都吵成一锅粥了。田丰,审配,沮授,郭图,都各执一词,唾沫四溅,吵得脸红脖子粗,谁也说不服谁。袁绍肯定也被吵得脑袋大了。正在这时候,许攸和荀谌出差回来了。袁绍赶紧问他们:“许先生,荀先生,这事儿怎么办呢?他们也统一不了意见,您二位给我拿个主意吧。”许攸说了:“袁老板啊,这明摆着呢,第一,咱们人多势众,曹操打不过咱们,第二,曹操是汉贼啊,您打他,媒体肯定都得向着您啊。打吧。”荀谌也说:“袁老板,许先生说得有理啊,我也同意。”袁绍高兴了,“行了,我就听您二位的吧。”
如此一看,便知道许攸在袁绍面前的地位了。
可是,这种人禁不住捧啊,老百姓讲话,狗肉上不了席面。没几天呢,他跟袁绍翻脸了。为什么,他提意见。提意见有什么不对么,这里边有事。
乌巢是袁绍屯粮食的地方,古代的军队打仗,其实往往打得是供给(粮草)。乌巢这个地方当然就十分重要了,可是袁绍用人不明,派了一个能喝酒的而且脾气坏透了的淳于琼看守。这能不误事儿么。其实,如果许攸没有马上叛变,也许就不会误事。曹操不知道这里边的情况啊。许攸为什么叛变呢?也是事赶事儿,许攸的部下,抓了一个曹操派出来送信儿的。许攸一审,得知曹操的粮草快断了,这可是大事儿啊,粮草一断,曹操肯定失败啊。许攸就忙着给袁绍献计来了,他看出来了,这是他在袁绍面前立功的时候到了。聪明人啊!知道什么时候能讨领导喜欢。他直接进了袁老板的办公室,见面就说,“袁老板啊,我可得到了一个绝密的情报,曹操现在粮草已经将断了,袁老板啊,如果您现在分兵,去攻打许都,也就是抄曹操的后路,曹操肯定完蛋了。这回您一定得听我的。”按说,这是好话啊,更是重要的话啊,可是赶上的时候不对,袁绍正生气呢,生什么气?正生许攸的气,许攸的儿子跟侄子,在冀州一带,仗着许攸的势力,贪污受贿了,让审配给抓起来了,正审着呢,口供都已经出来了。袁绍能不生气么,可是许攸还一点不知道他儿子跟侄子的事情已经发了。袁绍说:“许攸啊,你来的正好,我正要找你呢。你先别说曹操的事儿了,我问你,你侄子儿子贪污受贿的事儿是怎么回事儿?你说清楚,这事儿跟你有没有关系呢?”许攸肯定蒙了,是啊,这件事怎么让袁老板给知道了呢,对了,准是审配那个王八蛋给告状了。许攸刚刚的高兴劲儿肯定一扫而光了,他能讲清楚这件事么?他得包庇他儿子跟侄子啊,他肯定得说,“袁老板啊,第一,我不知道这件事,第二,这事儿不一定是真的啊,我的儿子侄子,我了解啊,他们绝对干不出这种事来的,肯定是审配给他们栽赃陷害了……”可是袁绍不干了,“行了,快行了,他们都交待了,人证物证都有了,你还包庇他们?看在你跟我多年的交情上,我先不杀你了,你他妈的先滚出去吧。我不愿再见到你。”
就是这么件事儿。许攸跟袁绍的关系就算完了。是啊,一个高级干部,都管不住自己的亲属,他们贪污腐化,你许攸没责任吗?哦,平常你总唱高调儿了,什么反腐倡廉啊,什么以身作则啊,什么严格纪律啊,这回可是轮到你头上了,大家都看你姓许的怎么办?如果我们这样分析,那么袁绍就是给许攸一次机会,是啊,事情都出来了,我看你许攸怎么处理这件事。是啊,如果袁绍真看不上许攸了,他肯定不会简单地把他轰出去,他肯定得说啊,“来人啊,把许攸给我关起来,审审他,看他参与贪污活动没有?”
写到这里,得说许攸这个人糊涂,这件事儿出了,你还能装聋作哑么?你许攸就算不去大义灭亲,你也得赶紧找袁老板承认错误啊,尽管责任不在你,可是你得负管教不严的责任啊。你说你什么都不知道,可能么?没人相信啊!哦,你还以为你抓了个“舌头”,得到了情报,忙着给袁老板出个主意,就能把这件事儿给糊弄过去了?想什么呢?那么多人盯着呢。袁老板能不愤怒么?许攸不这么想啊,他还由此恨上了审配,这就更不应该了,审配这个人,心眼儿是小点,可是审理你们家的孩子的犯罪事实,人家也没有错啊。通观全书,审配是一个正派人。最后也没有变节,被曹操杀了。
由此,许攸跑了,据说,他跑之前还装模作样地表演了一番自杀的举动,被手下拉住了。唉,其实就是拉他,他也不会自杀的。他也就是找个台阶下罢了。行了!行了!袁老板不用我了,我去找曹操去吧。
写到这里,可以看出一些知识分子的毛病了,稍有不顺心,立刻就反水,你千万不要指望他们有什么政治立场,别看他们平常一讲一大套,什么理论都明白,什么高深的学问都知道,其实,他们稍稍不高兴了,就得把原来所谓为之献身的工作或者事业,都当屁一样放了。当然了,知识分子也不都是许攸这样的,看人家沮授,看人家审配,到死也没有给曹操低头。尽管他们也有这样或者那样的毛病,可是在人格上,他们与许攸这家伙,是有着天地之别的。许攸啊,不能算是一个正派人。
说着话,许攸就到了曹操那里,当然了,先得把袁老板在乌巢的粮库这件事儿讲了,叛徒么,得有见面礼啊。然后,就给曹操献上一计,他要曹操火烧乌巢。其实,这一计献得有些多余,重要的是你许攸把乌巢的情报告诉了曹操,就好比你逮了一条鱼,给了人家,至于人家是红烧还是清炖,那是人家的事儿,还用你献计献策啊?曹操听罢高兴了,“行了!老许啊,你可给我立功了,我正发愁这件事儿呢。行了,我听你的,我攻打乌巢去了。”其实,这是曹操给了许攸一个面子,还是举鱼的例子,人家曹操怎么吃?还用你许攸教啊?人家干嘛听你的呢?还不是满足你一下虚荣心么!曹操马上出兵,偷袭乌巢,放火烧了袁绍的粮草,袁绍啊,这就输定了。
反过来说,袁绍也是大意,许攸跟了你多少年了,这人什么毛病,你不知道么?你能让他带着这么重要的情报就跟了?袁老板也真够窝囊的了。就算是他儿子侄子的犯罪事实跟他无关,可是在调查清楚之前,你也得先把许攸“双规”了啊。他至少还有知情不报的嫌疑呢。可是袁绍就硬是让许攸跑了。
许攸到了曹营之后,一共给曹操献了两计,除了上边那条火烧乌巢的计策,还有一条水淹冀州的计策。其实,这也是曹操给许攸的面子,人家曹操之前早有过水淹下邳的经验了,还用你教导么?这也太小儿科了吧?可是,许攸就这么不要脸,冀州攻下来之后,曹操进城了,许攸还吹嘘呢,“怎么样,阿瞒啊,没有我,你进不了城吧?还是我的功劳吧?”曹操只是哈哈大笑,什么也没有说,曹操手底下的人可都生气了。是啊,这小子哪儿来的?什么东西么?
读书到此,细心的读者已经知道许攸就要大祸临头了。是啊,天底下哪有这么狂的东西呢?首先,放火或者放水这种计策,谁能不知道呢?还轮得上你许攸抢功劳?人家曹操那是跟你客气呢。你倒当真了?这不傻缺么?其次,你许攸凭什么叫人家阿瞒?那是人家领导的小名儿,也是你叫的?你真是敢张嘴啊?想起来当代的一件事儿。有一位市领导刚刚上任,要视察某工厂,这位市领导当年在这个厂子工作过,许多人都认识。之前,厂领导急忙把一些认识这位市领导的职工都找来了,厂领导嘱咐,市领导来了之后,大概要跟大家座谈一下,大家要客气,领导么。人家来了,他自己说什么都行,大家不要乱说。市领导来了,果然就在车间与工人们座谈,市领导说了,当年他在这个厂子干活的时候,条件是如何如何艰苦,他是如何如何奋斗,师傅们是多么多么爱护他。市领导自己说得兴致勃勃,好多当年熟悉他的工友都客气地笑笑,还真有会来事儿的说,“是啊,当年领导在工厂的时候,就显示出与众不同来了。”更有嘴甜的说,“哎呀,领导当年在工厂,非常能干,乐于助人。当年我们家困难,领导当时还总帮助我钱呢。”领导听了,连连摆手,“哎呀,过去的事儿了,我都忘了,就不要再提了么。”其实,这种事情很简单,领导么,故地重游,肯定要感慨一番么。您就上好听的吧。没错!可是就有不长眼的,给个梯子就敢往上爬,一个家伙挤进来了,名字就要提了,姑且叫他许二攸,许二攸嘴里还嚷嚷呢,“谁来了?好啊,让开!让开!我得进去看看,嘿嘿,不就是你么,哎呀,你小子当领导了,行!今后有事儿我得找你帮忙了。什么,你不认识我了?哎呀,你小名不是叫二狗子么。你怎么能不认识我呢?”领导脸就红了,当下就有些挂不住,可是嘴上也得客气啊,“哎呀,我一时想不起来了。”其实,领导已经烦了,可是许二攸这个家伙还不识趣呢,“哎呀,你小子真是没记性,你怎么连我都不记得了。你再想想!好好想想!”领导就有些恼火了,脸上却还算平静,“对不起,我真是想不起来了。好了,我们再看看别的车间如何?”按说,到了这个时候,那个不识趣的许二攸就应该明白了,可是他就是不明白,还跟在领导的屁股后边套近乎呢,“哎呀,二狗子啊,你怎么记不起我来了呢,瞧你的狗记性,当年如果不是我们培养你,你今天也不会……”领导突然转过身来,皱眉说道:“你这位同志是怎么回事呢?我这是参观车间呢,有什么话下来再说。”厂领导也愤怒了,这不是添乱么,一使眼色,就上来了几个干部,就把这个不长眼的许二攸推到一边去了。您想啊,这叫什么东西么?市委领导的小名也是你叫的么?后来有人分析这件事,许二攸也就是想显摆显摆,他跟领导的关系是多么近。可是这下完了,没显摆好,工厂的领导也烦他了。行了,过了些日子,许二攸下岗了。有人还笑话他呢,“哎呀,你怎么也下岗了呢?你不是跟市领导是老熟人了吗?你不是还培养过人家呢么?”许二攸苦着脸说:“是啊,我当然培养过他了。可是他忘恩负义啊!”其实,这里边没有市领导的错,错误都在许二攸身上,你凭什么啊?叫人家领导小狗子?你以为你是谁啊?你还培养过人家?你还认为你帮过人家的大忙了?或许你还真帮过。可那算数么?
许攸也就是犯了这样的错误。他觉得他给曹操出了大力了,曹操就算是欠下他的了。
曹操一笑,其中很有味道,也就是笑许攸不懂事儿,不知道轻重。如果聪明些的,就应该明白了,至少应该从曹操的一笑中悟出些什么来。可是,许攸就是这么没脑子,他还以为人家曹操喜欢他呢。继续来劲儿,他见许禇进城了,也是上边套近乎,“许将军啊,如果没有我许攸,你们根本进不了城啊。”许禇什么脾气啊,当下就恼了,“你鸡巴说什么呢?滚一边去。”许攸还接着来劲呢,“哎呀,许禇啊,你懂什么啊?没有我,你们这些傻当兵的现在也进不了城啊。算了吧,看在咱们两个都姓许的份儿上,我就不跟你一般见识了。”许禇更恼了,骂起来了,“他娘的,我们姓许的没有你这么不要脸的。我先替我们老许家清理门户吧!”得,手起刀落,就把许攸“咔嚓”了。
读书到这里,有人猜测,其实,许禇早就有了曹操的指示,曹操肯定说过,“许禇啊,许攸这小子太不是东西了,你找个机会替我把他收拾喽。”或许根本不用曹操明白着说,努努嘴儿,许禇就知道怎么办了。这不是乱猜测。谈歌认为是这么回事。至少曹操有过这个意思,暗示过许禇什么。否则,许禇再愣点,也不能随便杀一个曹操身边的文职人员啊。哦,都是一起工作的同事,动不动就互相杀人?那不全乱了么!事情发生了之后,曹操批评了许禇几句:“哎呀,许将军,你怎么随便杀人呢?许先生再有什么不对,你也不应该杀了他啊。”许禇得说啊:“曹领导,这许攸也太气人了。他可以侮辱我,但是不能侮辱我的尊严啊。我也不是故意的,一下子失手了,得,就真把他杀了。”曹操还得叹气:“行了,我也知道你不是故意的。算了,把许先生厚葬了吧。”(书上讲,曹操“深责许禇,令厚葬许攸”)曹操也就是做做样子罢了。许攸这种东西,曹操大概早就烦透了。
像许攸这样贪而无智的知识分子,自古以来,就从来不乏其人啊(当今是不是更多?谈歌没有统计过)。这种人,就是知识分子中的败类。这种人,无论别人怎么对他好,他也忘得干干净净。可是他如果对谁有过一点儿好处,就得总挂在嘴边上,比如,他曾经给过你一口咸菜吃,他敢说成他给过你一捆人参。袁绍对许攸就算不错了,他儿子侄子贪污受贿,袁绍就没有株连他,可是他根本不知道感恩戴德,他还狠狠出卖了袁绍一回。曹操算是对他不错了,他也就是动了动嘴皮子,就敢把胜利果实都算在他头上了。如果曹操成立股分公司,他就敢张嘴跟曹操要百分之五十一的干股。如果曹操不给他,他就敢满世界嚷嚷曹老板忘恩负义没良心。
这种人,你最好离他远点儿!

许攸之死(贪财版)
朱世滋
《三国演义》里有数不清的谋士,许攸堪称佼佼者。在小说第三十回到第三十 三回描写袁曹决战这一段落里,许攸成了中心人物。两次向曹操献计,充分显示出许攸的聪明才智 。
许攸出谋,火烧乌巢袁绍军粮,动摇袁军根基,使曹操取得了仓亭大破袁绍,斩杀袁军八万余人 的决定性胜利。战争最后关头,曹操久围冀州不下,又是许攸出谋,决漳河水灌城,彻底消灭了袁 氏力量。许攸这一火一水两次大功,不但没受曹操奖赏,反而命丧曹操部下莽汉许褚之手。
肉腐生 虫,鱼枯生蠹。许攸结局可怜,却一点不能说冤屈。他的死肇源于性格贪鄙、酷好钱财。
他本是袁 绍帐下重要谋士。两军决战,他得到曹军粮尽情报,便建议袁绍兵分两路,一路猛攻阵前无粮的曹 军,一路奔袭曹操老巢———业已空虚的许昌。此计原本是对曹操致命的打击,但“多谋寡断”的 袁绍却心存疑虑。偏偏这时许攸贪污勒索之事曝光,袁绍气得大骂,将他逐出,宣布永不相见。许 悠这时可以避世隐居,然而贪财的本性使他不甘心过清贫生活,于是叛袁投曹。
《三国演义》中改 换门庭者不乏其人,但像许攸这样为自己功名利禄对故旧大开杀戒的,怕只有吕布杀丁原可比。至 于水淹冀州,更是无颜对家乡父老之事。曹操有知人之明,对许攸未加褒赏。许攸却想,后于自己 降曹的张、高览都已封候,自己怎么没捞着实惠。他百思不解。于是,聪明才智不见了。他由贪 鄙而愚,由愚而狂,最后竟按捺不住,主动向曹操夸功请赏了。这正应了“利令智昏”的老话。曹 军入冀州,许攸装出一副天真,叫着曹操小名说:“阿瞒,汝不得我,安得入此门?”看似玩笑之 语,意思明明白白:你该给我官位了!你该给我财物了!曹操明知其意,却不言不语。许攸步入险 境仍不自觉,还要去摸老虎屁股,招惹性格暴烈的许褚:“汝等无我,安能出入此门乎?”许褚不 买帐,他竟一语骂尽曹军将领:“汝等皆匹夫,何足道哉!”许攸自恃功高,以为曹操、许褚不敢 奈他何,却不知曹、许已有除他之心。贪鄙使一个聪明人愚狂到这种地步,可能直到许褚斩下他的 头颅,他还是不明白。
《三国演义》塑造出这样一个由贪财而一步步走向杀身的典型,极有教化意 义。然而令人遗憾的是,如许攸一样贪财而致身败名裂者,今天依然可见。但愿一些贪财者能从许攸身上汲取一点教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