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津中学所有老师照片:高考文言文阅读 第6节 文言人物传记阅读 板块(考题)精练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5 13:03:56

第6节  文言人物传记阅读P48

考题精练

一、(2009·福建)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3题。

张自新传

()归有光

张自新,初名鸿,字子宾,苏州昆山人。//自新少读书,敏慧绝出。古经中疑义,群子弟屹屹未有所得,自新随口而应,若素了者。//性方简,无文饰。见之者莫不讪笑,为乡里人。同舍生读,倦睡去,自新以灯檠投之,油污满,正色切责,若老师然。//髫龀丧父,家计不能。母曰:吾见人家读书,期望青紫万不得一。且命已至此,何以为书自新泣长跪,曰:亡父以命鸿,且死,未闻有语,鸿何敢忘?且鸿宁以衣食忧吾母耶?”/与其兄耕田度日,带笠锄,面色黧黑。夜归,则正襟危坐,啸歌古人,飘飘然若在世外,不知贫贱之为也。

兄为里长,里多逃亡,输纳无所出。每终,官府催掠无完肤。自新辄诣县自代,而匿其兄()他所。县吏其意气。()方授杖,()辄止之,曰:何人者?自新曰:里长,实书生”()之()文,()立就,()慰而免之。

自新视豪势眇然不为意。吴中子弟多轻儇,相聚集,以亵语戏笑,自新一切不,()与之语,()不答。议论古今,意气慷慨。酒酣,大声曰:宰天下竟何如?目直上视,气勃勃若怒,群儿至欲殴之。//补学官弟子员,学官索贽zhì贽zhì古代初次拜见尊长时所送的礼物甚急,自新实无所出,召笞辱,意忽忽不乐,欲弃去,俄得疾

归子曰:余与自新最久,见其斥人过,使人无所容。人广坐间,出一语未尝视人颜色。笑骂纷集,殊不为意。其自信如此。以自新之才,使之有所用,必有以自见者。沦没至此,天可问邪?余悲自新之死,为之叙列其事。(选自《震川先生集》卷二十六 有删节)

【注】 屹屹:同矻矻,勤奋不懈的样子。青紫:古代公卿绶带之色,这里借指高官显爵。轻儇:轻佻,不庄重。弟子员:县学的生员。

1. 对下列的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自新随口而应,若素了者 了:明白,了解 

B.不知贫贱之为戚也 戚:忧愁

C.县吏怪其意气  怪:责怪      

D.见其面斥人过 面:当面

【解析】本道试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等级为B。//C项中“怪”在此处应是形容词意动用法,可解释为“以……为怪”或“为/对……而感到怪异/奇怪”。 这可以通过后面 “方授杖,辄止之,曰:‘而何人者?’”一句中县吏行为的异常和问话中的疑问得到启发和确认,从而排除“责怪”的解释。//A项中的“了”采用组词法和代入法可以排除。//B项的干扰性最大,部分学生对“戚”字有“忧愁”的意义比较陌生,但学生如果能联想到《祭十二郎文》“而汝抱无涯之戚也”、《捕蛇者说》 “蒋氏大戚”中“戚”字的意思,此项就不难排除了。(休戚相关)//D项中,“面”为名词作状语,解释为“当面”, 如《邹忌讽齐王纳谏》“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面”字的用法与选项是一致的。学生若能判断出“面”于此处的用法,应该不难排除。

  考生在作答此题时,应注意“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中的“在文中”这一限制语,也就是说,选项中的实词的含义即使是对的,但如果放在文中解释不通,那么,该选项就有可能是错误的。如C、D两项,均考查了实词在文中的文言用法所延伸出的含义。

【答案】C

2.下面对文章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童年丧父的张自新没有因母亲的看法而放弃学习,坚持耕读,啸歌古人,悠然自得。

B.张自新对吴中子弟的亵语戏笑不以为意,也不理解,所以无法与他们交流。

C.作者对张自新的坎坷经历和怀才不遇深有感慨,痛惜他的病故,写了这篇传。

D.文中选取张自新读书敏慧,耕读奉母等几件事来塑造人物,选材典型,形象饱满。

【解析】本道试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和“分析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等级为C级。//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把握人物、事件以及作者的观点态度等内容,尤其要重视对原文中关键细节的理解。//A、B、C三项均可以从文本中找到对应的位置,如A项,对应位置在第一段,是对第一段中张自新一些情况的概括。/B项对应位置在第三段,原文为“吴中子弟多轻儇,冶鲜好衣服,相聚集,以亵语戏笑,自新一切不省,与之语,不答”;文中自新一切不省,与之语,不答中的不省,应该是(假装)不懂”“不加理会的意思,所以,也不理解,所以无法与他们交流的表述错误。本选项在一定程度上是在考查学生根据语境分析和推断词语意义的能力。 /C项对应位置为最后一段。是作者在文中对所写人物流露出来的感情和态度。/而D项侧重从全文的角度进行分析和理解。//对比原文后可以发现,B项中的“无法与他们交流”与原文中的“与之语,不答”在意思上不相同,从文意上看,“不答”是“不想回答、理睬”或“不愿回答、理睬”,而不是无法与他们交流。

【答案】B

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且鸿宁以衣食忧吾母耶?

(2)自新辄诣县自代,而匿其兄他所。

【解析】此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和“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等级为B级。翻译时应注意联系前后文,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力求做到文从句顺。

第1小题,“且”“宁……耶”“以”“忧”为得分点,“且”译为“况且”,“宁……耶”译为“怎么能……呢”或“难道能……吗”,“以”译为“因为”,“忧”在此处为使动用法,译为“使……担忧”“让……担忧”。重点考查了虚词的意义和用法、词类活用两个考点。

第2小题,“诣”“代”“匿”及省略句式“匿其兄(于)他所”为得分点,“诣”译为“前往”,“代”译为“代替”,“匿”译为“藏匿”或“把……藏”。同时,此句中有两处省略,一是承前省略,“自代”后应该要补出宾语“兄受搒掠”;“而匿其兄他所”省略了介词“于”,补充完整应为“而匿其兄于他所”

【答案】(1)况且我怎么能因为衣食问题让我母亲担忧呢?

(2)自新就前往县衙代替哥哥(受责罚),而把他哥哥藏在别的地方。

【参考译文】张自新,原名鸿,字子宾,苏州昆山人。自新年少读书,聪明绝伦。古经中有疑惑难解之处,学友们勤奋不懈(另一解:茫然呆立)而无所获,自新随口而答,仿佛平常时就已经很清楚的样子。他性格方正诚实,没有丝毫的矫饰。看见他的人没有不讪笑他的,都把他看作是乡下人。同舍(有个)书生晚间读书,疲倦而睡去,自新用灯架扔他(以提醒他),弄得满桌子油污,他严肃恳切地对他提出批评,仿佛老师一样。张自新幼年丧父,家计不能支撑。母亲说:我看那些读书、期望做大官的人,(最终)能得志的一万人中找不到一个。况且我们家运已经到了这种地步,为什么还要读书呢?自新哭泣、长跪,说:先父用这(读书)来嘱咐我,他要离开人世时,没有听到他说别的话,我怎么敢忘却(他要我读书的嘱咐)呢?再说了,我怎么能因为衣食问题让母亲担忧呢?他和兄长耕田度日,戴着斗笠扛着锄头,脸色黧黑。晚间归来,就正襟危坐,吟咏古人的诗文,飘飘然仿佛在尘世之外,不知道贫贱是一种悲戚了。

他的兄长是里长,乡里多有逃亡之人,租税没地方来。每到年终,官府催交租

,把他的兄长拷打得体无完肤。自新就前往县衙代替哥哥(受责罚),而把他哥哥藏在别的地方。县吏为其意气而感到奇怪。刚要施与杖刑,他就阻止了,问:你是什么人?自新说:我是里长,本是一名书生。县吏让他试写一篇文章,他马上就写成了,县吏安慰他,并免去了对他的刑罚。

自新对那些权豪势要之人,淡然不放在心上。吴中子弟大多轻薄浮滑,(常)聚

集到一处,用猥亵的语言相互取笑,自新一切都不理会,人们和他谈话,他也不回答。而谈论古今之事时,他则意气慷慨。酒喝到酣畅时,他大声说:主宰天下究竟是什么样的呢?他眼睛直直地往上看,神气勃勃仿佛发怒一样,那些年轻人看到了就想殴打他。(后来)他被补授为县学的生员,学官向他索要礼金很是急迫。自新确实拿不出礼金,屡次遭受鞭笞的侮辱,心里怏怏不乐,想弃学而去,不久得病而死。

归子说:我和自新交游最久,看见他当面斥责别人的过错,使人无容身之处。

大庭广众之下,他讲一句话,不曾看人家的脸色。即便笑骂纷纷扬扬,他也很不放在心上。他是这样的自信。凭借自新的才华,如果对他有所举用,他一定会有所发挥的。他沉沦埋没到这种地步,天意可问吗?我悲悼自新的死,为此叙述他的事迹。

                                                         

二、(2010·福建省普通高中毕业班单科质量检查)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3题。

(建武二十四年)秋,七月,武陵蛮寇临沅。遣李嵩、中山太守马成讨之,不。马援请行,帝悯其老,未许,援曰:臣尚能甲上马。帝令试之。援据鞍顾眄,以示可用,帝笑曰:矍铄哉翁!遂遣援率中郎将马武、耿舒等将四万余人征五溪。援谓友人杜yīn曰:“1吾受()厚恩,年迫日索,常恐不得国事;今获所愿,甘心瞑目,但畏长者家儿或在左右,或与从事,殊难得调,介介是耳!

马援军至临乡,击破蛮兵,斩获二千余人。

初,援尝有,虎贲bēn中郎将梁松来候之,独拜床下,援不答。松去后,诸子问曰:梁伯孙,帝婿贵重朝廷,公卿以下莫不之,大人奈何独不为礼?援曰:我乃松父友也,虽贵,得失其序松由是恨援。

及援讨武陵蛮,军下隽jùn,有两道可入,从壶头则路近而水,从充则夷而运远。耿舒欲从充道,援以为弃日费粮,不如进壶头,其喉咽,充贼自破。2事/上/之,帝/从/援策。进营壶头,贼乘高守隘,水,船不得上。暑甚,士卒多死,援亦中病。贼升险鼓噪,援辄曳足以观之,左右其壮意,莫不为之流。耿舒与兄yǎn书曰:前舒上书当先击充,粮虽难运而兵马得用,军人数万,争欲先奋。今壶头竟不得进,大众怫郁可痛惜!前到临乡,贼无故自,若夜击之,即可tiǎn。伏波类西域贾胡,到一处辄止,以是失利。今果疾疫,皆如舒言。得书奏之,帝乃使梁松乘驿责问援,代监军。

3/援//卒,松/因是/构陷/援。帝大怒,追收新息侯印绶。

(选自《资治通鉴》,略有删改)

【注】 伏波:马援因功累官伏波将军,故称其为伏波。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遣李嵩、中山太守马成讨之,不克  克:战胜

B.臣尚能被甲上马  被:通,穿

C.军次下隽  次:到达       

D.大众怫郁行死   行:将要(行将就木)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能力层级为理解BC项,在文中是驻扎的意思。这主要是在考查文言实词积累的情况,在文言中没有到达的意思。

【答案】C

2.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部说明马援武陵平叛,尽心尽责的一组是( )

马援请行 矍铄哉是翁

虽贵,何得失其序乎 击破蛮兵,斩获二千余人 

军人数万,争欲先奋 贼每升险鼓噪,援辄曳足以观之

A  B⑤⑥  C④⑤  D①④⑥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筛选文中信息的能力,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级。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把握人物、事件等内容,尤其要重视对原文中关键细节的理解。是皇帝对马援身体状况的肯定,与武陵平叛,尽心尽责无关。说的是马援不讨好权贵,与武陵平叛,尽心尽责无关。是耿舒告状信中为自己说的话,与武陵平叛,尽心尽责无关。

答案D

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吾受厚恩,年,常恐不得国事。

(2)以事上之,帝从援策。

(3)会援卒,松因是构陷援。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能力层级为理解B翻译时应注意联系前后文,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力求做到文从字顺。(1)句注意”“”“等词的落实,第(2)句注意”“”“等词的落实。第(3)句注意”“”“因是”“”“等词的落实。

答案(1)我受皇上厚恩,(我的)岁月紧迫,日子不多了,常担心不能为国事而死。

(2)马援把这件事报告给朝廷,皇帝采纳了他的策略。

(3)正遇上马援去世,梁松就趁此罗织罪状陷害马援。

【参考译文】(建武二十四年)秋,七月,武陵蛮夷侵犯临沅县;(皇帝)派遣李嵩、中山郡太守马成讨伐他们,不能取胜。马援请求出征,皇帝怜恤他年老,没有答应,马援说:臣还能披甲上马。皇帝命令他试试看。马援骑上马回头示意,表示还可以被用,皇帝笑着说:这个老翁精神健旺啊!于是,派遣马援率领中郎将马武、耿舒等带领四万多人去征伐五溪。马援对友人杜愔说:我受皇上厚恩,(我的)岁月紧迫,日子不多了,常担心不能为国事而死;如今获取愿望,甘心闭目,只是害怕权贵子弟有的在身边,有的参与做事,很难能够调和,耿耿于怀,只是厌恶这些罢了!

马援军队到临乡,击破蛮兵,斩获二千多人。

当初,马援曾经生病,虎贲中郎将梁松来探候他,在床下独自跪拜,马援不答礼。梁松离开后,众子问说:梁伯孙,是皇帝的女婿,在朝廷非常显贵,受到尊重,从公卿到下面的官员,没有一个不畏惧他,大人为什么唯独不回礼呢?马援说:我是梁松父亲的朋友,他虽然显贵,怎么能够失却彼此的辈份呢!梁松因此怨恨马援。

到后来马援讨伐武陵蛮夷,军队驻扎在下隽,有两条路可以进入武陵,沿着壶头山进军,路程近但水流湍急;从充县进军,道路平坦但路途遥远。耿舒打算从充县这条路进军,可是,马援认为那样花费时间,耗费粮食,不如从壶头山进军,控制住蛮人的咽喉的地带,充县的盗贼也就自破。马援把这件事报告给朝廷,皇帝采纳了他的策略。进军扎营在壶头山,盗贼凭借着高峻的山势,守住险隘,河水湍急,船只不能上行。正好遇到天气十分炎热,士兵有很多得了传染病而死,马援也得了病。盗贼每次登上高险之地,击鼓哗噪,马援总是拖着病体蹒跚缓行来观察,部下都为他壮志未酬而哀叹,没有一个不为他而流泪的。耿舒给兄长好畤侯耿弇的信说:前次我上书说应当先攻击充县,粮食运输虽然困难,可是兵马好用,军人几万都想争先奋战。如今驻军在壶头山,竟不能前进,大家都忧闷不乐,即将得疫病而死,实在令人痛惜!前次到临乡,盗贼无故自来,如果夜里攻击他们,就可将他们消灭。而伏波将军像个西域做买卖的胡人,到一个地方就停下来,因此失利。如今果真传染病盛行,这都应验了我的话。耿弇接到书信,进呈皇帝,皇帝就派梁松乘着驿车赶去责问马援。趁机就代理督领军队。

(梁松到达时)正遇上马援去世,梁松就趁此罗织罪状陷害马援。光武帝大怒,将马援新息侯的印章组绶追收回来。

第6节  文言人物传记阅读(共8篇)

板  块  精  练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3题。

羽,字鸿渐,不知所生。初,竟陵禅师智积得婴儿于水滨,育为弟子。//及长,从削发,以《易》自,得《蹇》之《渐》曰:鸿于陆,其羽可用为仪。始为姓名。//有学,愧一事不尽其妙。性诙谐,少年匿优人中,撰《谈笑》万言。//天宝间,师,后遁去。古人谓洁其行而秽其迹者也。上元初,结庐苕溪上,闭门读书。名僧高士,谈宴终日。貌,口吃而闻人善,若在己,与人期,虽虎狼不避也。自称桑苎翁,又号东岗子//古调歌诗。兴极闲雅,著书甚多。扁舟往山寺,唯纱巾藤鞋,短褐犊鼻,击林木,弄流水。行旷野中,诵古诗,回至月黑,兴尽痛哭而返。当时以比接舆也。皎然上人为忘言之交。有诏太子文学 //羽嗜茶,妙理,著《茶经》三卷,言茶之原、之法、之具,时号茶仙,天下知饮茶矣。鬻yù茶家以瓷陶羽形,祀为神,买十茶器,得一鸿渐。初,御史大夫李季卿宣慰江南,喜茶,知,召之,羽野服qiè具而入。李曰:茶,天下所知;扬子中泠殊绝。今二千载一遇,山人不可轻失也。茶毕,命奴子与钱。羽之,更著《毁茶论》。//与皇甫冉补阙善,时鲍尚书防在越,羽往依焉,冉送以序曰:君子究孔、释之名理,穷歌诗之丽则。远墅孤岛,通舟必行;鱼梁钓矶,随意而往。夫越地称山水之乡,辕门当节钺之重。鲍侯,知子爱子者,将解衣推食,岂徒尝镜水之鱼,宿耶溪之月而已。集并《茶经》今传。

『阙』①què 古代宫殿前两边的高建筑物。 què 城楼 què 皇宫,引申为朝廷 quēA通“缺” /B过失。阙失 jué 挖掘,引申为侵损,削减。若阙地及泉。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洁其行而秽其迹   秽:使……污秽 

B.貌寝,口吃而辩    寝:丑陋

C.诵古诗,裴回至月黑      裴:长衣下垂的样子 

D.羽野服挈具而入    野服:穿田野人的服装

解析】选C裴回徘徊

qǐn

睡,卧:~室。~车。~宫。安~。

睡觉的地方:就~。寿终正~。

皇家宗庙后殿藏先人衣冠之处,亦指帝王的坟墓:~庙。陵~。

停止,平息:其议遂~(那种议论于是平息)。事~。

面貌难看:貌~。

 

2.下列对文章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陆羽虽是竟陵禅师智积在河边捡到的,但他并不想跟随智积削发为僧,他生性诙谐,曾任优伶的老师。

B.陆羽的名字是他自己从《易经》卦辞中取得的,他尽管口吃,但很善辩。他治学严谨,待人守信。

C.陆羽写了《茶经》后,人们便称他为茶仙,茶商还用陶瓷铸他的像,把他当作神来祭祀。

D.茶商每卖十件茶具,便送人一具陆羽瓷像,为防止自己被人当作摇钱树,陆羽写了一部《毁茶论》。

解析陆羽写《毁茶论》并非为防止自己被人当作摇钱树。

答案D

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有学,愧一事不尽其妙。

(2)闻人,若在己,与人虽阻虎狼不避也。

答案

(1)(陆羽)有学问,他只要有一件事没能做得尽善尽美就会感到羞愧。

(2)他听说别人的美德,就像自己具有这种美德一样高兴,他与别人约会,即使(被虎狼所阻)虎狼当道也要如期前往。

【参考译文】陆羽,字鸿渐,人们不知他的父母是谁。当初,竟陵的僧人智积在河边捡到一个婴儿,就把他当作自己的弟子来养育。这个婴儿长大以后,不愿意跟从智积削发为僧,就用《易经》为自己占卜,卜得《蹇》卦中的《渐》卦,爻辞说:鸿渐于陆,其羽可用为仪。他才用陆羽作为自己的姓名,鸿渐作为自己的字。陆羽有学问,他只要有一件事没能做得尽善尽美就会感到羞愧。他生性诙谐,少年时与优伶们混在一起,写了上万字的《谈笑》一文。天宝年间,陆羽被官府任命为优伶的老师,后来他又逃走了。这就是古人所说的品德高洁而行迹污秽的那种人。上元初年,陆羽在苕溪边上修建了房舍,闭门读书。还与有名的高僧和隐士们相聚,整日喝酒聊天。陆羽相貌丑陋,说话结巴,却很善辩。他听说别人的美德,就像自己具有这种美德一样高兴,他与别人定好的约会,即使虎狼当道也要如期前往。他自称为桑苎翁,又号称东岗子。他精通古调歌诗。兴致极为安闲高雅,著作很多。他驾着小船在山寺间飞往,总是头戴纱巾,脚穿藤鞋,身穿粗布短衣,腰系围裙,敲打林间树木,戏弄河中流水。有时他独行于空旷的原野之上,吟诵古诗,来往徘徊直到月亮下山,兴致尽了才痛哭着回家。当时的人们都把他比作春秋时楚国的狂人接舆。陆羽和僧人皎然是最好的朋友。皇上曾下诏书任命他为太子文学。陆羽嗜好喝茶,创制了茶道的精妙理论,他著有《茶经》三卷,论述茶道的根源、茶道的方法、茶道的器具,当时被人称为茶仙,天下之人由此逐渐懂得喝茶了。卖茶的店家用瓷陶冶出陆羽的塑像,奉为神来祭祀,每买十件茶具,就送一具陆羽瓷像。当初,御史大夫李季卿到江南任宣慰使,他爱喝茶,知道陆羽的名声,就派人召陆羽来,陆羽身穿田野人的衣着提着茶具进入衙门。李季卿说:先生精于茶道,名满天下;此地扬子江中的泉水又为绝妙。如今二妙碰到一起,千载难逢,先生可不能错过个机会哟。喝完茶,李季卿令家奴付给陆羽茶钱。陆羽为此感到羞愧,改著《毁茶论》一篇。陆羽与皇甫冉补阙友善。当时鲍防尚书在越中,陆羽前去依附他,皇甫冉写《序》送别陆羽说:君子推究儒、佛二家的名理,穷尽诗歌的丽则,遥远的别馆、孤单的岛屿,有船通行就一定要去;有鱼梁钓矶之处,可随意前往。那越中地方是著名的山水之乡,军门又承担着朝节钺的重任。鲍长官是了先生爱惜先生的人,会对先生解衣推食,备加关照,先生此去岂能是仅仅品尝镜湖的鱼,赏若耶溪的月而已呢?陆羽的诗文集和《茶经》一书流传至今。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3题。

任延字长孙。更始元年,拜会稽都尉。会稽颇称多士。延到,聘请高行,敬待以师友之礼。掾吏贫者,辄分奉禄以赈给之。每时行县,辄使慰勉孝子,就餐饭之。

吴有龙丘苌者,隐居太末,王莽时,四辅三公连辟,不到。掾吏曰请召之。延曰:龙丘生躬德履义,有伯夷之节。都尉扫洒其门,犹惧辱焉。召之不可。遣功曹奉谒,修书记,致医药,吏使相望于道。积一岁,苌乃乘辇诣府门,愿得先死备录。遂署议曹祭酒。苌寻病卒,延自临殡,不朝三日。是以郡中贤士大夫争往宦焉。

建武初,诏征为九真太守。九真俗以射猎为业,不知牛耕,民常告籴交趾,每致困乏。延乃令铸作田器,教之垦辟,田畴岁岁开广,百姓充给。

视事四年,拜武威太守,帝亲见,戒之曰:善事上官无失名誉。延对曰:臣闻忠臣不私,私臣不忠。履正奉公,臣子之节。上下雷同,非陛下之福。善事上官,臣不敢奉诏。帝叹息曰:卿言是也。

既之武威,时将兵长史田绀,郡之大姓,其弟子宾客为人暴害。延收绀系之,父子宾客伏法者五六人。绀少子尚乃聚会轻薄数百人,自号将军,夜来攻郡。延即发兵破之。自是威行境内,吏民安息。

又造立校官,自掾吏子孙,皆令诣学受业,郡遂有儒雅之士。

后坐擅诛羌不先上,左转召陵令。永平二年以为河内太守,视事九年,病卒。                             (《后汉书·任延传》)

     

1.下列对加点的字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修书记,致医药   致:送去 

B. 遂署议曹祭酒     署:暂任

C.民常告籴交趾   籴:买卖粮食 

D.其子弟宾客为人暴害  暴害:残暴凶恶

【解析】籴,买进粮食。

【答案】C

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任延就任会稽都尉后,总是聘请那些品行高尚的人,救济家庭贫穷的属官,勉励那些孝敬老人的人,可见任延自己也是个躬德履义之人。

B.任延认为龙丘先生有伯夷一般的节操,所以非常尊重他,可是龙丘为官不久就因病去世,任延很气愤,于是连续三天不去上朝。

C.任延到任九真后,发现这里的人们靠打猎为生,常常搞得生活贫困。于是,教他们开荒垦地,终于使当地百姓富足。

D.任延胆敢当面否定皇帝告诫他的要好好侍奉好上级的话,不过皇帝还是肯定了任延的观点。

【解析】任延不是感到气愤,而是表示悲伤与哀悼。

【答案】B

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每时行县,辄使慰勉孝子,就餐饭之。

(2)臣闻忠臣不私,私臣不忠。履正奉公,臣子之节。

(3)后坐擅诛羌不先上,左转召陵令。

【答案】(1)每次视察属县,总是派人慰问勉励孝子,招待他们吃饭。

(2)我听说忠臣不利己,利己不是忠臣。行正奉公,是臣子的节操。

(3)任延后来因擅自诛杀羌人,事先没有上奏而获罪,降职为召陵令。

【参考译文】任延,字长孙。更始元年,被任命为会稽都尉。会稽以人才众多而著称。任延到任,就聘请品行高尚的人,以对待老师和朋友的礼节尊敬地对待他们。对于贫穷的属官,总是分出自己的俸禄来救济他们。每次视察属县,总是派人慰问勉励孝子,招待他们吃饭。

吴地有位龙丘苌,隐居在太末,王莽时,四辅和三公连续征召他,但他不愿前去。属官汇报建议任延征召他。任延说:龙丘先生亲身实行道德大义,有伯夷一般的节操。我为他洒扫院门,尚且担心让他感到羞辱。征召他是不可以的。派功曹拿自己的名帖前去拜访,任延写了书牍,派人送去医药,前往的官吏使者在路上连绵不断。一年以后,龙丘苌就乘车到任延的官府拜见,希望在有生之年被录用任职。最终请他暂任议曹祭酒。龙丘苌不久因病去世,任延亲自前去灵前祭祀,三日没有升堂办公。因此郡中贤能的士人都积极入仕了。

建武初年,皇帝下令征召他任九真太守。九真民众习惯以打猎为业,不懂得用牛耕种,民众常常到交趾去买粮,常常导致生活贫困。任延于是下令铸造农具,教他们开垦田地。田地一年年开垦多了,百姓富足。

任延在九真郡任职四年,后被任命为武威太守,皇帝亲自召见,告诫他说:好好侍奉上级长官,不要失掉好的名声。任延回答说:我听说忠臣不利己,利己不是忠臣。行正奉公,是臣子的节操。上级下级人云亦云,对陛下来说不是好事。至于好好侍奉上级长官,臣不敢接受旨意。皇帝感慨地说:你的话是对的。

到武威之后,当时带兵的长史田绀,是郡里的大宗族,他的子侄门客为人残暴凶恶。任延将田绀逮捕囚禁,田绀父子与门客被依法处死的有五六人。田绀的小儿子田尚就聚集了流氓几百人,自称为将军,夜里来攻打郡城,任延立即出兵击败了他们,从此威慑境内,官吏民众都得到了休息。

任延又建立了学校,设立了主管的学官,从属官吏的子孙,都令之上学读书。武威郡才有了有学问的儒生。

任延后来因擅自诛杀羌人,事先没有上奏而获罪,降职为召陵令。永平二年,任延被任命为河内太守,在郡任职九年,因病而亡。

                                   

三、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3题。

徐邈字景山,燕国蓟人也。太祖平河朔,召为丞相军谋掾,试守奉高令,入为东曹议令史。魏国初建,为尚书郎。时科禁酒,而邈私饮至於沈醉。校事赵达问以曹事,邈曰:中圣人。达白之太祖,太祖甚怒。度辽将军鲜于辅进曰:平日醉客谓酒清者为圣人,浊者为贤人,邈性修慎,偶醉言耳。竟坐得免刑。后领陇西太守,转为南安。

文帝践阼,历谯相,平阳、安平太守,颍川典农中郎将,所在著称,赐爵关内侯。车驾幸许昌,问邈曰:颇复中圣人不?邈对曰:昔子反毙于谷阳,御叔罚于饮酒,臣嗜同二子,不能自惩,时复中之。然宿瘤以丑见传,而臣以醉见识。帝大笑,顾左右曰:名不虚立。迁抚军大将军军师。

明帝以凉州绝远,南接蜀寇,以邈为凉州刺史,使持节领护羌校尉。至,值诸葛亮出祁山,陇右三郡反,邈辄遣参军及金城太守等击南安贼,破之。河右少雨,常苦乏谷,邈上武威、酒泉盐池以收虏谷,又广开水田,募贫民佃之,家家丰足,仓库盈溢。乃支度州界军用之馀,以市金帛犬马,通供中国之费。以渐收敛民间私仗,藏之府库。然后率以仁义,立学明训,禁厚葬,断淫祀,进善黜恶,风化大行,百姓归心焉。西域流通,荒戎入贡,皆邈勋也。讨叛羌柯吾有功,封都亭侯,邑三百户,加建威将军。邈与羌、胡从事,不问小过;若犯大罪,先告部帅,使知,应死者乃斩以徇,是以信服畏威。赏赐皆散与将士,无入家者,妻子衣食不充;天子闻而嘉之,随时供给其家。弹邪绳枉,州界肃清。

正始元年,还为大司农。迁为司隶校尉,百寮敬惮之。公事去官。后为光禄大夫,数岁即拜司空,邈叹曰:三公论道之官,无其人则缺,岂可以老病忝之哉?遂固辞不受。嘉平元年,年七十八,以大夫薨于家,用公礼葬,谥曰穆侯。子武嗣。

                (节选自《三国志》卷二七)

1.对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达白之太祖  白:告诉,陈述 

B.时科禁酒   科:法律条文

C.文帝践祚   践:登上        

D.竟坐得免刑  坐:因犯……

【解析】坐:因为。

【答案】D

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徐邈,早年被曹操征辟为丞相军谋掾,试守奉高县令,入朝为东曹议令史。魏国初建时,任尚书郎。后领陇西太守,转为南安太守。

B.曹操曾发布禁酒令,一次徐邈喝得烂醉,校事赵达前来询问事情,徐邈回答说:中圣人。曹操闻后大怒,要严肃处理他。后因他人求情,曹操才没有处分他。

C.曹丕受禅称帝,徐邈历任多职,所任皆有政绩,赐爵为关内侯。徐邈为陇西刺史时,因为征讨羌人柯吾有功,被封为都亭侯,食邑三百户,加官为建威将军。

D.徐邈任职期间,广修盐池,开水田,募贫民耕种,家家丰足,仓库充溢;进善黜恶,风化大行,百姓归心。赏赐皆散给将士,从不入家,致使妻子儿女衣食常困乏。

【解析】C项,徐邈征讨羌人柯吾时,应为凉州刺吏。

【答案】B

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然后率以仁义,立学明训,禁厚葬,断淫祀,进善黜恶,风化大行,百姓归心焉。

(2)三公论道之官,无其人则缺,岂可以老病忝之哉?

【答案】(1)然后用仁义劝导百姓,建立学校,申明教化和法令,禁止厚葬,拆毁滥设的祠堂,进用善良的人,贬黜邪恶之辈,良好的社会风气逐渐树立起来,百姓都归心于官府。(2)三公是讨论国家大政的官员,没有合适的人选便空着位置,怎么能让我这样又老又病的人充任呢?

【参考译文】徐邈,字景山,燕国蓟县人。曹操平定黄河以北地区,征召他为丞相军谋掾,任试守奉高县令,入朝担任东曹议令史。魏国刚建立时,任尚书郎。当时法令禁止饮酒,而徐邈却偷着饮酒直至沉醉不醒。校事赵达向他询问曹中的事务,徐邈回答:中圣人。赵达将此事报告了曹操,曹操大怒。度辽将军鲜于辅进言说:平常人们喝醉酒称酒醒的人为圣人,大醉不醒者称作贤人,徐邈本性谨慎重节操,只是偶然喝醉酒才说出这样的话。他因此才得以免于刑事处罚。后来任领陇西太守,转调南安太守。

魏文帝受禅登基,他历任谯国国相,平阳、安平太守,颍川典农中郎将,所到之处,都令人称道,赐予爵位为关内侯。皇帝御驾幸临许昌,问徐邈说:经常作中圣人没有?徐邈回答:先前子反在谷阳死去,御督因饮酒而受罚,臣下嗜酒如同他们两人一样,不能自制,时常仍作圣人。然而素来身上长瘤子的人因为丑陋而留下名字,而臣下却因为醉酒为陛下所认识。皇帝大笑,看着左右的人说:名不虚传。迁升他为抚军大将军军师。

魏明帝认为凉州距内地很远,南面与蜀汉相接,于是任命徐邈为凉州刺史,使持节领护羌校尉。到任后,正巧蜀汉丞相诸葛亮出祁山来攻,陇右的三个郡都反叛了。徐邈立即派参军及金城太守等讨伐南安的贼人,将他们击溃。黄河西部地区少雨,经常被缺少谷物所困扰,徐邈在武威和酒泉修建盐池以收购少数部族的谷物,又广泛开辟水田,招募贫民租佃,从而使这一地区家家丰衣足食,官府的仓库也装得满满的。于是又在供给本州界内的军事费用之外,用其余的钱来购买金帛和狗马,以供应中原地区。他还逐渐收缴了民间的私人兵器,保存在官府之中。然后以仁义劝导百姓,建立学校,申明教化和法令,禁止厚葬,拆毁滥设的祠堂,进用善良的人,贬黜邪恶之辈,良好的社会风气逐渐树立起来,百姓都归心于官府。西域地区同中原发展了关系,蛮荒地区的部族也前来进贡,这些都是徐邈的功劳。因为征讨羌人柯吾有功,被封为都亭侯,食邑三百户,加官为建威将军。徐邈对待羌人和胡人,不过问小的过错;若罪行严重,他便先通知其所部首领,使他们知道,然后再将犯死罪者斩首示众,所以少数部族信任和畏惧他的威严。他所得到的赏赐都分发给部下将士,从不拿到自己家中,他的妻子儿女经常衣食不足;皇帝听说后,予以嘉奖,并按时供给他的家用。他在任内镇压邪恶,洗雪冤屈,使凉州界内清静安宁。

正始元年回朝廷任大司农。升迁为司隶校尉,百官都敬重忌惮他。后因为公事离任。又任光禄大夫,数年之后被拜为司空,徐邈感叹说:三公是讨论国家大政的官员,没有合适的人选便空着位置,怎么能让我这样又老又病的人充任呢?于是坚决推辞不到任。嘉平元年,年七十八岁,以大夫的职位死于家中,按三公的礼仪下葬,谥号为穆侯。儿子徐武继承了他的爵位。

                                           

四、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3题。

皇甫谧,字士安,幼名静,安定朝那人,汉太尉嵩之曾孙也。出后叔父,徙居新安。年二十,不好学,游荡无度,或以为痴。尝得瓜果,辄进所后叔母任氏。任氏曰:《孝经》云:三牲之养,犹为不孝汝今年二十,目不存教,心不入道,无以慰我。因叹曰:昔孟母三徙以成仁,曾父烹豕以存教,岂我居不卜邻,教有所阙,何尔鲁钝之甚也!修身笃学,自汝得之,于我何有!因对之流涕。谧乃感激,就乡人席坦受书,勤力不怠。居贫,躬自稼穑,带经而农,遂博综典籍百家之言。沈静寡欲,始有高尚之志,以著述为务,自号玄先生。著《礼乐》、《圣真》之论。后得风痹疾,犹手不辍卷。

或劝谧修名广交,谧以为非圣人孰能兼存出处,居田里之中亦可以乐尧舜之道,何必崇接世利,事官鞅掌,然后为名乎。作《玄守论》以答之,曰:

或谓谧曰:富贵人之所欲,贫贱人之所恶,何故委形待于穷而不变乎?且道之所贵者,理世也;人之所美者,及时也。先生年迈齿变,饥寒不赡,转死沟壑,其谁知乎?

谧曰:“‘人之所至惜者,命也;道之所必全者,形也;性形所不可犯者,疾病也。若扰全道以损性命,安得去贫贱存所欲哉?吾闻食人之禄者怀人之忧,形强犹不堪,况吾之弱疾乎!且贫者士之常,贱者道之实,处常得实,没齿不忧,孰与富贵扰神耗精者乎!又生为人所不知,死为人所不惜,至矣!喑聋之徒,天下之有道者也。夫一人死而天下号者,以为损也;一人生而四海笑者,以为益也。然则号笑非益死损生也。是以至道不损,至德不益。何哉?体足也。如回天下之念以追损生之祸,运四海之心以广非益之病,岂道德之至乎!夫唯无损,则至坚矣;夫唯无益,则至厚矣。坚故终不损,厚故终不薄。苟能体坚厚之实,居不薄之真,立乎损益之外,游乎形骸之表,则我道全矣。’”

遂不仕。耽玩典籍,忘寝与食,时人谓之书淫。或有箴莫过笃,将损耗精神。谧曰:朝闻道,夕死可矣,况命之修短分定悬天乎!

(节选自《晋书·皇甫谧传》)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岂我居不卜邻,教有所阙  阙:欠缺

B.遂博综典籍百家之言  综:综合

C.先生年迈齿变,饥寒不赡  赡:充足 

D.耽玩典籍,忘寝与食   耽:沉湎

【解析】综通晓。

【答案】B

2. 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现皇甫谧勤奋钻研的一组是(  )

修身笃学,自汝得之 就乡人席坦受书,勤力不怠 

居贫,躬自稼穑,带经而农 沈静寡欲,始有高尚之志 

后得风痹疾,犹手不辍卷 耽玩典籍,忘寝与食,时人谓之书淫

A①③④  B②④⑤  C③⑤⑥  D①⑤⑥

【解析】是叔母的教诲,是皇甫谧的性格。

【答案】C

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汝今年二十,目不存教,心不入道,无以慰我。

(2)富贵人之所欲,贫贱人之所恶,何故委形待于穷而不变乎?

【答案】(1)你今年二十岁,眼睛没有阅读过书本,心中不懂道理,没有什么可以安慰我的。

(2)富贵是人人想得到的,贫贱是人人都厌恶的,为什么不顾惜自己,等待困穷而不作改变呢?

【参考译文】皇甫谧,字士安,小时候名叫静,是安定朝那(今甘肃省平凉市灵台县)人,汉代太尉皇甫嵩的曾孙。皇甫谧过继给他叔父为子,随叔父迁居新安。他到二十岁还不好好学习,终日无节制地游荡,或有人以为他是呆傻人。皇甫谧曾经得到一些瓜果,总是进呈给他的叔母任氏。任氏说:《孝经》说虽然每天用牛、羊、猪三牲来奉养父母,仍然是不孝之人。你今年二十岁,眼睛没有阅读过书本,心中不懂道理,没有什么可以安慰我的。因此叹息说:从前,孟轲的母亲迁居了三次,使孟子成为仁德的大儒;曾参的父亲杀猪使信守诺言的教育常存,难道是我没有选择好邻居,教育方法有所缺欠么?不然,你怎么会如此鲁莽愚蠢呢!修身立德,专心学习,是你自己有所得,我能得到什么呢!叔母面对皇甫谧流泪。皇甫谧深受感动,并激发了他的志气,于是到同乡人席坦处学习,勤读不倦。他家很贫穷,他在亲身参加农业劳动的时候带着经典学习,终于博通典籍百家之言。皇甫谧性格恬静,没有奢望,并从此树立了高尚的志向,把写书作为自己的事业,自己取号玄先生,写有《礼乐》、《圣真》等论著,后来得了风痹症,仍然手不释卷。

有人劝皇甫谧为赢得名声而广泛结交,皇甫谧认为不是圣人,哪能做官交友博取好名?住在乡村照样可以享有尧舜之道的美名。自己并非圣人,又何必去与达官贵人结交,为公事忙碌从而得到好名声呢?于是,皇甫谧写了《玄守论》来回答劝他广泛结交的人。他在《玄守论》里写道:

有的人对皇甫谧讲:富贵是人人想得到的,贫贱是人人都厌恶的,为什么不顾惜自己,等待困穷而不作改变呢?况且从道义上讲,最可贵的,是治理国家,而对一般的人来讲,及时行乐便是美事,先生已经年老,牙齿也发生了变化,连温饱都没有解决,今后死在山沟河谷之中,又有谁知道呢?

皇甫谧回答道:人最看重的,是生命;道最渴求的,是形体的完美。生命和形体都不应该被疾病所侵害,如果扰乱了形体以至于损及性命,又怎么谈得上脱离贫贱而存富贵呢?我听说吃人家俸禄的人,就得分担人家的忧患,形体强壮的人尚不堪忍受,何况我体弱多病呢?对于文士来说,贫穷是司空见惯的,讲究道义的人的确也常受到轻视,然而处于贫穷之中而得到道的真谛,一辈子没有忧患,与那种为了追求富贵扰神耗精相比谁好谁坏,自然不言而喻啊!另外,生时不为人知道,死时不被人惋惜,这样的人才是最得道的真谛的呀!聋哑的人,是天下最得道的人。一个人死了,天下的人都为他号啕大哭,因为他的死,对天下有很大的损失,有的人健在,全国的人都为之而欢欣鼓舞,因为他的健在,对全国人都有好处。然而,天下人的哭或笑,并不能使该死的人不死,该生的不生。所以有至道至德的人,不会因外界影响损益到他的死生。为什么呢?因为他的体魄很健壮。如果为了换回天下人的悲痛而去追求损害生命的名利,顺应全国人的心意去追求无益于身的富贵,这哪是道德的至高境界呢!只有不追求名利,才会无损于性命,身体就会更坚强;只有不求无益于身体的富贵,道行才会更深厚。身体坚强就不会损及生命,道行深厚就不会变浅薄。如果能保持坚实的身体、深厚的道行,将名利、富贵置之度外,看作只是形体表面的东西,那么我的道行是最完善的。

于是,皇甫谧没有去做官。他潜心钻研典籍,甚至废寝忘食,故当时人说他是书淫。有人告诫他过于专心,将会耗损精神。皇甫谧说:早晨学到了道理,黄昏死去也是值得的,何况生命的长短是上天预定的呢!

                                             

五、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3题。 

王涣字稚子,广汉人也。涣少好侠,尚气力,数通剽轻少年。晚而改节,敦儒学,习《尚书》,读律令,略举大义。为太守陈宠功曹;当职割断,不避豪右。涣由此显名。

州举茂才,除温令。县多奸猾,积为人患。涣以方略讨击,悉诛之。境内清夷,商人露宿于道。其有放牛者,辄云以属稚子,终无侵犯。在温三年,迁兖州刺史;绳正部郡,风威大行。岁余,征拜侍御史。  

永元十五年,从驾南巡,还为洛阳令。以平正居身,得宽猛之宜。其冤嫌久讼,历政所不断,法理所难平者,莫不曲尽情诈,压塞群疑。又能以谲数发奸伏。京师称叹,以为涣有神算。元兴元年,病卒。百姓市道莫不咨嗟。男女老壮皆相与赋敛,致奠千数。

涣丧西归,道经弘农,民庶皆设于路。吏问其故,咸言平常持米到洛,为卒司所抄,恒亡其半。君在事,不见侵枉,故来报恩。其政化怀物如此。民思其德,为立祠安阳亭西,每食辄弦歌而荐之。   

永初二年,邓太后诏曰:夫忠良之吏,国家所以为理也。求之甚勤,得之至寡。故洛阳令王涣,秉清修之节,尽心奉公,务在惠民,功业未遂,不幸早世,百姓追思,为之立祠。自非忠爱之至,孰能若斯者乎!今以涣子石为郎中,以劝劳勤。延熹中,桓帝事黄老道,悉毁诸房祀,唯特诏密县存故太傅卓茂庙,洛阳留王涣祠焉。

(节选自《后汉书·循吏列传》)

【注】茂才,即秀才,祭祀时把酒洒在地上。桉,盛祭物的本盘及敢置祭品盘的几案。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男女老壮皆相与赋敛,致奠醊以千数  致:前来   

B.不见侵枉,故来报恩  见:被

C.今以涣子石为郎中,以劝劳勤  劝:规劝  

D.唯特诏密县存故太傅卓茂庙  故:已故   

【解析】劝应为勉励

【答案】C

2.以下各组句子,直接表现王涣尽心奉公,务在惠民的一组是( )

晚而改节,敦儒学 当职割断,不避豪右 

迁兖州刺史,绳正部郡,风威大行 涣以方略讨击,悉诛之 

百姓市道莫不咨嗟 每食辄弦歌而荐之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③④⑤  D④⑤⑥

【解析】说的是他改节的事。是从侧面突出王涣尽心奉公,务在惠民的特点。

【答案】B

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吏问其故,咸言平常持米到洛,为卒司所抄,恒亡其半。

(2)自非忠爱之至,孰能若斯者乎!

【答案】(1)官员询问这样做的原因,(百姓们)都说平常带来的米,被士卒衙门抢夺,常常要损失一半。

(2)如果不是忠心爱民到了极点,谁能像这样(受到爱戴)呢!

【参考译文】王涣字稚子,是广汉县人。年少时喜好行侠仗义打抱不平,崇尚力气和武艺,与强悍轻捷的少年交往频繁。后来才改变了自己的志向,致力于儒学,研习《尚书》,攻读法令,大体了解了其主要旨义。担任郡太守陈宠的功曹,按照自己的职分果敢做出决定,不怕那些豪门大族。陈宠从此显出名声。

州府推举王涣为茂才,朝廷任命他做温县县令。温县境内有很多奸猾之徒胡作非为,长期以来成了当地人的大患。王涣采取策略加以讨伐打击,把他们全都杀了。县境内安定太平,有的商人就在外面停宿。温县有放牛的人,只要说说自己是王涣的属下,就始终没有人敢侵犯。王涣担任了三年温县县令后,升为兖州刺史,用法令约束手下的郡县,声名大震。一年多后,又被征召任命为侍御史。

永元十五年。王涣随从皇帝南巡,返回后被任命为洛阳县令。以公平严正要求自己,处理政事宽严得当。那些枉曲、疑惑、长期诉讼,历届官府没有决断、法理不平的冤疑旧案,在王涣的处治下,无不弄清真伪,清除大家的疑点。同时他还用巧妙的办法,多次揭发和暴露隐密的坏人坏事。京城的人都称颂叹服他,认为王涣有神仙一样的智慧和妙算。元兴元年,王涣病死。百姓在市中和路上没有不叹息的。男女老少都共同集资,前去祭奠洒酒,多达数千人。

王涣的灵枢向西运回家乡,路过弘农县,老百姓都在路旁摆上盛有食物的木盘加以祭奠。官吏问这样做的缘故,老百姓全都说平常带米到洛阳,被士卒衙门所盘剥,经常要损失一半,自从王涣任洛阳县令,不再有官吏掠夺侵扰的事情了,所以来祭奠以报答他的恩情。王涣的政治教化令人怀念感激达到这样的地步。人民思念王涣的恩德,在安阳亭西边为他建立一座祠堂,每餐都要伴着礼乐献上祭品。

永初二年,邓太后下诏说:忠良的官吏,国家依靠他们来治理。(我们)殷勤地寻找这样的官吏,但得到的却很少。原洛阳令王涣,坚守清正美好的节操,尽心奉公,使人民受恩惠,但功业未成,不幸早逝,百姓怀念,为他建立祠庙。如果不是忠心爱民到了极点,谁能像这样(受到爱戴)呢?现在任命王涣的儿子王石为郎中,从此来勉励勤劳于国事的人。延熹年间,桓帝喜好黄老之术,将各种祭祀的处所全部毁掉,只特别留下诏密县保存已故太傅卓茂的祠庙,洛阳保留王涣的祠庙。

                                                    

六、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3题。

吴起者,卫人也,好用兵。吴起闻魏文侯贤,欲事之。文侯问李克曰:吴起何如人哉?李克曰:起贪而好色,然用兵司马穰苴不能过也。于是魏文侯以为将,击秦,拔五城。

文侯以吴起善用兵,廉平,尽能得士心,乃以为西河守,以拒秦、韩。

魏文侯既卒,起事其子武侯。武侯浮西河而下,中流,顾而谓吴起曰:美哉乎山河之固,此魏国之宝也!起对曰:在德不在险。昔三苗氏左洞庭,右彭蠡,德义不修,禹灭之。夏桀之居,左河、济,右泰、华,伊阙在其南,羊肠在其北,修政不仁,汤放之。殷纣之国,左孟门,右太行,常山在其北,大河经其南,修政不德,武王杀之。由此观之,在德不在险。若君不修德,舟中之人尽为敌国也。武侯曰:善。

田文既死,公叔为相,尚魏公主,而害吴起。公叔之仆曰:起易去也。公叔曰:奈何?其仆曰:吴起为人节廉而自喜名也。君因先与武侯言曰:夫吴起贤人也,而侯之国小,又与强秦壤界,臣窃恐起之无留心也。武侯即曰:奈何?群因谓武侯曰:试延以公主,起有留心则必受之;无留心,则必辞矣。以此卜之。君因召吴起而与归,即令公主怒而轻君。吴起见公主之贱君也,则必辞。于是吴起见公主之贱魏相,果辞魏武侯。武侯疑子而弗信也。吴起惧得罪,遂去,即之楚。

楚悼王素闻吴起贤,至则相楚。明法审令,捐不急之官,废公族疏远者,以抚养战斗之士。要在强兵,破驰说之言纵横者。于是南平百越;北并陈蔡,却三晋;西伐秦。诸侯患楚之强。故楚之贵戚尽欲害吴起。及悼王死,宗室大臣作乱而攻吴起,吴起走之王尸而伏之。击起之徒因射刺吴起,并中悼王。

悼王既葬,太子立,乃使令尹尽诛射吴起而并中王尸者。坐射起而夷宗者七十余家。                                    (选自《史记·孙子吴起列传》有删节)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武侯浮西河而下   浮:泛舟    

B.公叔为相,尚魏公主    尚:崇尚

C.吴起见公主之贱君也  贱:轻视 

D.坐射起而夷宗者七十余家  夷:诛杀

【解析】尚娶(公主)为妻。

【答案】B

2.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吴起用兵如神,所以魏文侯任命他为西河太守来抗拒秦韩,结果大败秦军,夺秦五座城池。

B.吴起认为君王治理国家不能只靠国家险峻的地势,而要依靠德行,不修德义,国家终究要灭亡。

C.公叔依计设下圈套,使吴起谢绝娶公主而令魏武侯不再信任他,为避祸患,吴起只好离开魏国。

D.吴起在楚国受到了楚悼王的重用,他的军事才华得到了施展,树立了赫赫战功,但却没有善终。

【解析】由第一、二段可知,吴起被任命为西河太守是因为他廉洁公平,夺秦五座城池是在他为将时而不是做西河太守时。

【答案】A

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昔三苗氏左洞庭,右彭蠡,德义不修,禹灭之。

(2)捐不急之官,废公族疏远者,以抚养战斗之士。

【答案】(1)从前三苗氏左临洞庭湖,右濒彭蠡泽,(因为)它不修德行,不讲信义,所以夏禹能灭掉它。

(2)(他)淘汰并裁减无关紧要的冗员,停止疏远王族的按例供给,来抚养战士。

【参考译文】吴起是卫国人,善于用兵。这时,吴起听说魏国文侯贤明,想去奉事他。文侯问李克说:吴起这个人怎么样啊?李克回答说:吴起贪恋成名而爱好女色,然而要带兵打仗,就是司马穰苴也超不过他。于是魏文侯就任用他为主将,攻打秦国,夺取了五座城池。

魏文侯因为吴起善于用兵打仗,廉洁不贪,待人公平,能取得所有将士的欢心,就任命他担任西河地区的长官,来抗拒秦国和韩国。

魏文侯死后,吴起事奉他的儿子魏武侯。武侯泛舟黄河顺流而下,船到半途,回过头来对吴起说:山川是如此的险要、壮美哟,这是魏国的瑰宝啊!吴起回答说:国家政权的稳固,在于施德于民,而不在于地理形势的险要。从前三苗氏左临洞庭湖,右濒彭蠡泽,因为它不修德行,不讲信义,所以夏禹能灭掉它。夏桀的领土,左临黄河、济水,右靠泰山、华山,伊阙山在它的南边,羊肠坂在它的北面。因为他不施仁政,所以商汤放逐了他。殷纣的领土,左边有孟门山,右边有太行山,常山在它的北边,黄河流经它的南面,因为他不施仁德,武王把他杀了。由此看来,政权稳固在于给百姓施以恩德,不在于地理形势的险要。如果您不施恩德,即便同乘一条船的人也会变成您的仇敌啊!武侯回答说:讲得好。

田文死后,公叔出任国相,娶了君的女儿,却畏忌吴起。公叔的仆人说:吴起是不难赶走的。公叔问:怎么办?那个仆人说:吴起为人有骨气而又喜好名誉、声望。您可找机会先对武侯说:吴起是个贤能的人,而您的国土太小了,又和强大的秦国接壤,我私下担心吴起没有长期留在魏国的打算。武侯就会说:那可怎么办呢?您就趁机对武侯说:请用下嫁公主的办法试探他,如果吴起有长期留在魏国的心意,就一定会答应娶公主,如果没有长期留下来的心意,就一定会推辞。用这个办法能推断他的心志。您找个机会请吴起一道回家,故意让公主发怒而当面鄙视您,吴起见公主这样蔑视您,那就一定不会娶公主了。当时,吴起见到公主如此地蔑视国相,果然婉言谢绝了魏武侯。武侯怀疑吴起,也就不再信任他。吴起怕招来灾祸,于是离开魏国,随即就到楚国去了。

楚悼王一向就听说吴起贤能,刚到楚国就任命他为国相。他使法明确,依法办事,令出必行,淘汰并裁减无关紧要的冗员,停止疏远王族的按例供给,来抚养战土。致力于加强军事力量,揭穿往来奔走的游说之客。于是向南平定了百越;向北吞并了陈国和蔡国,打退韩、赵、魏三国的进攻;向西又讨伐了秦国。诸侯各国对楚国的强大感到忧虑。以往被吴起停止供给的疏远王族都想谋害吴起。等悼公一死,王室大臣发动骚乱,攻打吴起,吴起逃到楚王停尸的地方,附伏在悼王的尸体上。攻打吴起的那帮人趁机用箭射吴起,同时也射中了悼王的尸体。

等把悼王安葬停当后,太子即位。就让令尹把射杀吴起同时射中悼王尸体的人,全部处死,由于射杀吴起而被灭族的有七十多家。

                                           

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3题。

许劭字子将,汝南平舆人也。少峻名节,好人伦,多所赏识。

初为郡功曹,太守徐甚敬之府中闻子将为吏,莫不改操饰行。同郡袁绍,公族豪侠,去濮阳令归,车徒甚盛,将入郡界,乃谢遣宾客,曰:吾舆服岂可使许子将见。遂以单车归家。

劭尝到颍川,多长者之游,唯不候陈。又陈蕃丧妻还葬,乡人毕至,而邵独不往。或问其故,劭曰:太丘道广,广则难周;仲举性峻,峻则少通。故不造也。其多所裁量若此。

曹操微时,常卑辞厚礼,求为已目。劭鄙其人而不肯对,操乃伺隙胁劭,劭不得已,曰:君清平之奸贼,乱世之英雄。操大悦而去。

劭从祖敬,敬子训,训子相,并为三公,相以能谄事宦官,故自致台司封侯,数遣请劭。劭恶其薄行,终不候之。

劭邑人李逵,壮直有高气,劭初善之,而后为隙;又与从兄靖不睦,时议以此少之。初,劭与靖俱有高名,好共核论乡党人物,每月辄更其品题,故汝南俗有月旦评焉。

司空杨彪辟,举方正、敦朴,征,皆不就。或劝劭仕,对曰:方今小人道长,王室将乱,吾欲避地淮海,以全老幼。乃南到广陵。徐州刺史陶谦礼之甚厚。劭不自安,告其徒曰:陶恭祖外慕声名,内非真正。待吾虽厚,其势必薄。不如去之。遂复投扬州刺史刘繇于曲阿。其后陶谦果捕诸寓士。及孙策平吴,劭与繇南奔豫章而卒。时年四十六。兄虔亦知名,汝南人称平舆渊有二龙焉。(取材于《后汉书·卷九十八》)

【注】 (shí):字仲弓,颍川许昌人,桓帝时曾任太丘县长,以平正闻名乡里。陈蕃:字仲举,汝南平舆人,为人刚正,以气节名世。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去濮阳令归  去:前往。  B.常卑辞厚礼  辞:言辞

C.故不造也   造:拜访   D.征,皆不就  就:任职

【解析】去,离职、卸任。

【答案】A

2.下列句子编为四组,全部直接表现许劭有知人之明的一组是(  )

好人伦,多所赏识 府中闻子将为吏,莫不改操饰行 

劭恶其薄行,终不候之 劭初善之,而后为隙 

举方正、敦朴,征,皆不就 遂复投扬州刺吏刘繇于曲阿

A①②⑤  B②④⑤  C①③⑥  D③④⑥

【解析】从侧面说明许劭对人洞察入微,不是直接表现许劭与耿介刚直的李逵产生矛盾,不能说明他善于知人,而是有引人非议之处。

【答案】C

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府中闻子将为吏,莫不改操饰行。

(2)劭鄙其人而不肯对。

(3)好共核论乡党人物,每月辄更其品题。

【答案】(1)府中官员听到许子将做了官,没有人不改变自己的操守,掩饰自己的行为。

(2)许劭鄙视(看不起)他的为人,因而不愿意为他品评。

(3)喜好共同审核评论乡里的人事,每月总是更换他们品评的话题(对象)。

【参考译文】许劭字子将,是汝南(汝南郡,治所在今河南上蔡) 郡平舆(平舆,故城在今豫州汝阳县东北)人。年轻时严守名誉节操,喜好研究传统礼教所规定的人际关系(品评人物),(对当时的人物)作过许多赞赏的评定。

许劭最初担任汝南郡的功曹,太守徐很敬重他。府中官员听到许子将要做官,没有人不改变自己的操守,掩饰自己的行为的。汝南郡的袁绍,是豪门贵族中任侠的人,他从濮阳令卸任回家的时候,车队当道,随从众多,将进入汝南郡的时候,竟然辞谢宾客,遣散随从,说:我这样的车队和服饰(排场)怎么能让许劭将见到?于是轻车简从地回到家乡。

许劭曾去颍川(颍川郡,辖地在今河南省中部及南部),与很多有德行的人结交,唯独不去造访陈。另外陈蕃丧妻后回乡归葬故里,乡人全来(吊丧),却只有许劭不去。有人问许劭这样做的缘故,许劭说:陈太丘交游太广,难以周全;陈仲举生性太严厉,少有通融。所以我不去拜访他们。许劭(对时人)所作的多数判断衡量便是如此。

曹操尚未出名的时候,常常言辞谦恭,礼物丰厚地(见许劭),求许劭为自己品评。许劭鄙视他的为人,因而不愿意为他品评,曹操就找到可乘之机,胁迫许劭,许劭无可奈何,只得说:你是太平之世的奸贼、动乱之世的英雄。曹操听后非常高兴地走了。

许劭父亲的伯祖是许敬,许敬的儿子是许训,许训的儿子是许相,这三个人都做了朝廷的三公(太尉、司徒、司空)。许相靠着善于谄媚侍奉宦官,所以自己得到了朝廷的封侯,他数次派人请许劭。许劭憎恶他品行不端,始终没有去看他。

许劭的邑人李逵,豪迈刚直气节高尚,许劭开始对他亲善,但后来因为与他有了隔阂(结下了仇怨),加上与堂兄许靖不和睦,当时的议论因为这两件事有些看不起他(许劭)。当初,许劭与许靖都有很高的名望,喜好共同审核评论乡里的人事,每月总是更换品评的话题(对象),所以汝南地区民间有月旦评的说法。

司空杨彪召他(为属官),地方按照方正、敦朴的科目荐举他,朝廷直接征召他,许劭都不就任。有人劝说许劭做官,许劭回答说现今小人道路深长,朝廷将要动乱,我打算到淮海去躲避,保全我的一家老幼。于是南行至广陵(广陵郡,辖境在今江苏安徽交界处)。徐州刺史陶谦对他以礼相待,待遇优厚。许劭感到自己不安全,告诉他们的门徒说:陶恭祖外在的表现是仰慕有名声的人,并不是真正的正人君子。他招待我虽然优厚,将来势必会变得虚假刻薄。我不如离开他。于是去曲阿县(今江苏丹阳县)投奔扬州刺史刘繇。此后陶谦果然把众位寄居在徐州的士大夫抓了起来。到了孙策平定东吴的时候,许劭与刘繇向南跑到豫章郡(辖今江西及其南部一带),接着死在那里。时年46岁。许劭的哥哥许虔也很出名,汝南人称平舆的深潭里出了两条龙。

                                    

八、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3题。

公孙景茂,河间阜城人也。容貌魁梧,少好学,博涉经史。在魏,察孝廉,射策甲科。稍迁太博士(掌祭祀礼乐之官),多所损益,时人称为书库。历高唐令、大理正,俱有能名,齐灭,周武帝闻而召见,与语,器之。授济北太守,以母忧去职。

开皇(隋文帝年号)初,召拜汝南太守,迁息州刺史,法令清静,德化大行。属平陈之役,征人在路病者,景茂减俸禄为汤药,多方赈济之,赖全活者千数。上闻嘉之,诏宣示天下。转道州刺史,悉以秩俸买牛犊鸡猪,散惠孤弱不自存者。好单骑巡人家,至户人,阅视百姓产业。有修理者,于都会时,乃褒扬称述;如有过恶,随即训导,而不彰也。由是人行义让,有无均通,男子相助耕耘,妇女相从纺绩,大村或数百户,皆如一家之务。其后请致仕,上优诏听之。仁寿中,上明公杨纪出使河北,见景茂神力不衰,还以状奏,于是就拜临淄刺史,赐以马舆,便道之官。前后历职,皆有德政,论者称为良牧。大业(隋炀帝年号)初,卒官,年八十七,谥日康,身死之日,诸州人吏赴丧者数千人。或不及葬,皆望坟恸哭,野祭而去。

(选自《北史·循吏传》)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散惠孤弱不自存者 惠:赠送,给予好处 

B.属平陈之役    属:正值

C.上优诏听之     听:允许           

D.论者称为良牧  牧:指州的长官

【解析】是名词,为恩惠、好处

【答案】A

2.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部表现景茂德政措施的一组是(  )

察孝廉,射策甲科 法令清静 

多方赈济之 散惠孤弱不自存者 

阅视百姓产业 由是人行义让,有无均通

A①③⑤  B.②④⑥  C.①⑤⑥  D.②③④

【解析】是他科举情况,是他治理的结果。这两句不是德政措施。

【答案】D

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上闻嘉之,诏宣示天下。

(2)如有过恶,随即训导,而不彰也。

(3)大村或数百户,皆如一家之务。

【答案】(1)皇上听说(这件事)后夸奖他,下令将他的事迹昭示给天下百姓。

(2)如果有过错行恶的,马上训斥教导,但并不大肆宣扬。

(3)有的大村有几百户人家,却都好像一家人的事情一样。

【参考译文】公孙景茂,是河间县阜城人。他的容貌强壮高大,少年时喜爱学习,广泛地涉猎、阅读各种经史书籍。在魏国时,景茂被考察推举为孝廉,射策甲科。后来升为太博士(掌祭祀礼乐之官),多所损益(指对礼乐祭祀的制度有很多改革),当时人称他为书库。做过高唐令,大理正等官,都非常胜任。齐灭,周武帝听说他后召见他,与他谈话后,非常器重他,任命为济北太守,但景茂因为母亲去世而辞职。

开皇(隋文帝年号)初年,皇帝下诏任命景茂为汝南太守,又升任息州刺史。任职期间,法令制度清明,大兴德行教化。在平陈之役时,行军路上有人生病,景茂减少自己的俸禄为他们买汤药,到处都来接济他们,依靠这些从他手中存活的就达到一千多人。皇帝听说后非常赞赏他,下令将他的事迹昭示给天下百姓。做道州刺史时,景茂把自己的俸禄都拿来买牛犊鸡猪,分给孤寡老弱不能养活自己的人。景茂喜欢单独骑马巡视各家各户,甚至到个人,视察百姓生产生活状况。看到有治理得好的,就会在集会上,当着大众的面褒奖;如有过错行恶的,马上训斥教导,但并不大肆宣扬。从此以后,大家都相互帮助,互通有无,男的相互帮助犁地除草,妇女们就一起纺织,大村或数百户,就好像一家人的事情一样。后来朝廷任命官员时,皇帝优先招用他。仁寿中时,上明公杨纪出使河北,看到景茂精神风采依旧,回去后上奏给朝廷,于是就被任命为临淄刺史,赐以马舆,便道之官。前后数任职位时,都是政绩斐然,论者称他为贤能的州郡长官。大业(隋炀帝年号)初年,在任中去世,享年八十七岁,谥号日康,下葬那天,各地奔丧的人有上千人。有人参加不了葬礼,都向着他的坟墓的方向痛哭,在野地里祭奠他之后才离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