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弱电施工图:【原创】 以变应变话秋钓| 高手论技 - 中钓论坛 中国钓鱼频道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04:41:26

  钓鱼人挥汗告别了夏季迎来了秋季。秋季是大自然中收获的季节,就我们钓鱼人来讲,也是期盼已久的第二个黄金季节。要想在秋季取得好成绩,我认为,首先就要了解秋季的不同阶段在气候、鱼情等方面有哪些变化,以变应变方可钓出好成绩,我认为主要应该重视以下两点:  

一、选择钓点随鱼群变化而变:

  从秋季的节气看,虽然8月初就已经“立秋”了,但由于还处在“末伏”的开始,气温还是很高“秋老虎”还在发威,要经历半个月后才能到“处署”,虽然就字面解释“处署”表示着署天的结束,但此时日平均气温也还很高,江淮地区中午高温还是能达到30多度。因此,钓鱼人此时并没有迎来钓鱼的“黄金季节”,鱼类大多数还藏身于深水区活动,这时候,我们还是要沿用夏季选择钓点的特征—钓远、钓深或夜钓。只有到了“白露”节气后,人们才能感觉到金秋送爽的快意,也就是要到9月初,真正的钓鱼黄金季节才算来临,这时候秋高气爽太阳的辐射逐步的由强变弱,近岸水温开始适宜鱼类活动,而且浅水区浮游生物、天然食物较多,吸引鱼类开始从深水向浅水区域转移,它们几乎白昼都在近岸的浅水区觅食嬉戏,这时候,我们就要改变钓点而“秋钓边”了。随着10月份“寒露”、“霜降”节气的更替深秋的来临,这个时节已临近”立冬“常有冷空气南下,早晨已经能看到霜冻,俗话说,“一场秋雨一场寒”,如遇几场秋雨 ,气温就会较快的降低,这时候,近岸的浅水区水温一般只有10度左右,已经低于鱼类适宜的生长范围,鱼类会感觉到寒冬即将到来,早晚就会转移到温度较高的深水区域活动,只有当天气晴好的时候,鱼类才到近岸2米以下温度稍高的浅水区觅食,因为白天浅水区吸收阳光多水温上升快,符合鱼类趋温的特点,我们如果采取“早晚钓深中午钓浅”的策略垂钓,效果肯定明显。当然,这时候可钓的鱼种大多是鲫鱼、鲤鱼等较耐寒的鱼类了。

  纵观整个秋季,温度是由酷暑逐步向寒冷的走势,鱼类活动的区域是从深到浅再到深的走势。我们在选择钓点的时候,首先是要了解气温变化对鱼类活动的影响,其次是随着鱼群活动区域变化而灵活选择钓点。

二、选择饵料随鱼的食性变化而变:

  夏季高温酷暑季节,鱼类生理上对高蛋白高脂肪饵料的需求下降,多选择素饵进食,如:米饭粒、玉米面、蚕豆面等,特别是肥水里的杂食性、素食性鱼类,喜食素饵的食性特征更加明显,这种特征一般会随水温变化延续到“处署”以后。当进入“仲秋”即“白露”至“秋分”时节之后,随着气温的逐步走低,鱼类为了增加过冬的能量抵御严寒,食欲开始大增,这时候,它们生理上对高蛋白高脂肪的食物需求便开始增加,食物“菜单”中的荤腥饵比例增加,我们在饵料的选择上,要由刚开始“立秋”时的素饵向荤腥饵转变。用天然饵料的,可以用蚯蚓、红虫等,用商品饵料的,可以在素饵里掺入一定量的虾粉或鱼骨粉,以顺应鱼类的口味变化。随着“寒露”、“霜降”的来临气温的进一步下降,鱼类的喜食荤腥饵料的食性特征更加明显,荤饵的上钩率进一步提高,特别是接近“立冬”节气,野钓时几乎非红虫、蚯蚓莫属,用商品饵的要多选含红虫、虾粉成分高的饵料,来应对鱼类口味的变化。

    从“立秋”到“霜降”的节气转变过程,也是大多数鱼类食性从素转荤的变化过程,我们在选择饵料种类的时候,就要顺应其食性变化的要求,努力做一名鱼类满意的好“厨师”。
    我国幅员辽阔,南北温差很大,我以上所述两点,只是江淮地区秋季鱼类活动、觅食的一个总体变化趋势,仅供钓友参考。各地钓友应该根据本地的气温变化(而不是节气变化)观察鱼类活动、觅食口味的变化,总结一套密切联系本地实际的秋钓经验,以便取得较好的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