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国际丽都户型图:粤语追根溯源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6 05:09:10

 

  平时我们总觉得粤语只是口语,不象普通话那样正式。其实不尽然,很多现在的粤语都能找到其根源,在古代是很正式的字(词)。例如广东人平常都将“他”叫“佢(单人旁右一‘巨’)”,据考,方以智《通雅》:“唐人谓人曰渠,今呼为其,或坑蛇反。”在此,便列出一些字(词句)作为更有效的佐证。

(一)在用字方面:

“饐(左‘食’右大写‘一’)”,《通俗文》:“饭臭曰饐。”粤语音“益”。

“苴(草花头下一‘且’)”,《集韵·马韵》:“侧下切,土苴积粪草也,一曰糟粕。”当代粤语指物品粗劣,例如说人差劲就说“苴斗”。粤语音:

“[臿皮]”,《广韵·洽韵》:“侧洽切,皱[臿皮],皮老。”当代粤语指皮肤出现皱纹,例如“打[臿皮]”。

“髧(“鬓”的上部作上部,“沈”的右部作下部)”,《广韵·感韵》:“徒感切,发垂。”。现在泛指下垂,粤语读音[dam33]。

“”,《广韵·先韵》:“乌玄切,骨节疼也。”现在指骨头痠疼,粤语读音同“冤”。

“腯[月盾]”,《集韵·没韵》:“陀没切,肥也。”现在也是指肥,如“肥~~”,粤语读音[tnt11]。

“睇”,《广雅·释诂》:“睇,视也。”现在指看东西,如“睇嘢”,粤语读音同“体”。

“”,《集韵·厚韵》:“他口切,展也。”现在指歇息,如“气”,粤语读音:拖呕切。

“”,《广韵·萧韵》:“落萧切,细长。”指身材高瘦,粤语读音:罗腰切。

“[束欠]”,《广韵·觉韵》:“所角切,口噏也。”指吸气吸水的动作,粤语音“索”。

“睩[目录]”,《广韵·屋韵》:“卢谷切,视貌。”宋玉《招魂》:“蛾眉曼睩,目腾光些。”现在指眼睛转动的动作,粤语读音[look55]。

“”,《集韵·觉韵》:“北角切,击也。”指用物件击人,例如“头党”,粤语读音[bk55]。

“”,《集韵·合韵》:“葛合切。”《说文》:“合也。”指合伙,例如“份食饭”,粤语读音同“合”。

“”,《广韵》:“士洽切,汤~。”指用水煮(具体可参看一些广东菜的书籍),粤语读音[sab22]。

“”,《集韵·铣韵》:“《博雅》:~培封涂也,弥殄切。”指用水泥之类的东西填平物体使平滑,粤语读音[民35]。

“”,《广韵·感韵》:“乌感切,手覆。”指用手覆盖物体,粤语读音[暗35]。

“”,《广韵·号韵》:“薄报切,鸟伏卵也。”指孵,粤语读音同“捕”。

“”,《集韵·觉韵》:“匹角切,皮破起。”指皮肤上突起的肿泡(内有组织液),粤语读音[扑55]。

“焗[火局]”,《广韵·铎韵》:“呵各切,热貌。”现在指在关闭在锅里烘干,也指闷、闷热,粤语读音同“局”。

“睸[目眉]”,《集韵·至韵》:“密二切,目合。”现在指闭上眼睛或将眼睛眯成条线,例如“睸埋眼”,粤语读音[眉55]。

“”,《集韵·齐韵》:“篇迷切,削也。”指削,粤语读音[批53]。

“徛(双人旁,右部‘奇’)”,《广韵·纸韵》:“渠绮切,立也。”指站立,也作“企”,粤语读音同“企”。

“畀”,《集韵》:“必至切”,《尔雅·释诂》:“畀,赐也。”指给予,也作“吡”,粤语读音同“比”。

“抌(提手旁,‘沈’的右部作右部)”,《说文》:“竹甚切,深击也。”指用力击打、锤打,例如“抌心口”,粤语读音[dΛm35]。

“拎(提手旁,右部‘令’)”,《广韵》:“郎下切,手悬捻物。”《玉篇》:“手悬捻物也。”指手拿、捻、提,粤语读音[令53]。

“”,《广韵》:“敕角切,授也,刺也。又直角切。”指用尖锐的物体刺的动作,粤语读音应该同“吉”。

“”,《玉篇》:“乌何切,上厕也。”指排便,相当于“拉”,例如“屎”、“尿”,粤语读音同“柯”。

“”,《集韵·山韵》:“栈山切,鱼龙身濡滑者。”指鱼类或其他动物身上的黏液,例如“滑”,粤语读音:诗坛切。

“鉎[金生]”,《广韵·青韵》:“桑经切,铁鉎。”指锈,粤语读音:诗镜切。

“潲”,《玉篇·水部》:“山教切,臭汁也。”现在一般指倒去喂猪的剩饭中的汁,例如“猪潲”,粤语读音:诗爆切。

“溦(‘微’的双人旁改三点水)”,《集韵·微韵》:“无非切,《说文》:‘小雨也。’”指小雨量,例如“雨溦溦”,粤语读音[mei55]。

“”,《广韵·灰韵》:“都回切,饼也。”现在指一些油炸的食品,例如“煎~”,粤语读音同“堆”。

“咁[口甘]”,本作“”,《方言》:“,或也,沅澧之间凡言或如此者曰如是。”郭璞注曰:“亦言憨,声之转耳。”此字《广韵》写作“邯”,谓“江湘人言[或]也。”(“或”字脱,据戴震〈方言疏证〉说补。)指“这样”“如此”的意思,粤语读音同“敢”。

“”《方言》“南楚凡骂庸贱谓之田儓,或谓之。”《广雅》:“丑也”,《康熙字典》:“农夫之丑称也。”现在形容是农民蔑称,例如“~佬”,粤语读音同“”。

“”,《集韵》:“九件切”,《楚辞·九歌》:“芙蓉兮木末。”指掀,粤语读音[kin35]。

“[骨粤]”,《集韵·青韵》:“滂丁切,肋骨。”现在也是指肋骨,例如“骨”,粤语读音:婆钉切。

“”,《广韵·琰韵》:“於琰切,蟹服下。”指掩盖某些东西的薄盖,粤语读音[厌35]。

“箕”,《方言》:“南楚谓之箕”,例如“筲箕”,粤语读音同“基”。

 

(二)在词义上,粤语的用语沿袭古代字义,如:

“消夜”,元吴自牧《梦粱录》:“除夕内司意思局进呈精巧消夜果子盒”。意为夜宵。

“儿嬉”,《方言》:“江流之间谓戏为媱,或谓之惕,或谓之嬉。”《楚辞》中作“娭”。意为儿戏。

“走”,古代“走”为跑,当代粤语的“走”也有跑意,例如“走佬”、“走趯”。

“执”,古汉语“执”有“抓”“拾”“握”等词义。现代国语已经将“执”字放在抽象一方面意思,如“执照”。当代粤语仍有保留古汉语的意思,如“执起身”(拾起来)。

“食”,现在普通话已经用“吃”替换了这个字,“食”只作为一个词素出现在名词,如“食物”。粤语不但将其作为词素,且仍保留其“吃”的用法——单独的动词。而且还引申到抽或者吸的意思,例如“食烟”。

“索”,此字在普通话都已经引申到抽象领域,例如“索引”。粤语仍有“绳”的意思。

“行”,粤语仍保留古代“走路”的意思。而且带有“逛”的意思。

 

(三)在句式上,粤语跟古汉语也有很多相近的地方。好象很多倒装,状语倒装、主语倒装。或者一些意动、使动等用法。如:

人客食先,主人再食。(客人先吃,主人再吃)……………食:吃。

买多啲白菜。(多买些白菜)………………啲:些。

等间去做乜啊~我地。(等会儿我们去干什么)………………等间:等会儿;乜:什么;我地:我们。

落你面。(使你没面子)………………落:奚落。

例子太多,不再一一举例。

 

  其实粤语是很有历史很科学的一种语言。经过上面的举例,我想很多人已经不会认为粤语单单是口语不正式、属于俗类,经过这么多考源,也会认为粤语也很雅,起码在古代如此。

究其原因,在于粤语的历史发展。先秦时代,百越之地非常荒芜,有人居住也是小数民族,属楚国管辖。在融合楚国文化(当时有人说“唯楚有才”)和小数民族文化的同时,渐渐吸收中原文化,在语言上一步步接近中原文化。在南北朝到唐朝,广东也出了不少能人,如张九龄、惠能,促进了与各地的文化交流,粤语和中原语音基本统一。到了元朝,反而是中原地区的语音改变得厉害,与原来作为诗词标准的《平水韵》相去颇远,慢慢地北方方言没有了[m]结尾的音,到近代就连入音也消失。而粤语地处偏远,受变化影响不大,至今仍保留很多以前的东西,只是当时发音的清浊音转化成现在粤语的阴阳,所谓的阴平、阳平、阴上、阳上……这便是奈何其俗、奈何其雅之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