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地 陈冠希:课程改革在欠发达地区突围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9 20:21:25

课程改革在欠发达地区突围

——菏泽一中制度变革下的课程新景观

编者按:

任何变革都可能在实践中遭遇原有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的阻碍而难以深入开展或中途夭折,课程改革亦是如此。菏泽地处山东省西南端,经济、文化、教育发展水平相对落后。怎样化解区域劣势,破解课改难点,实现全方位的课程改革,有力推进素质教育,以获得欠发达地区普通高中学校突破性、跨越式的发展,是菏泽一中课程改革面临的主要问题。正是基于这种考虑,菏泽一中校长王可正认为,要确保课程改革得以继续,进入常态化阶段并保持持续发展,而不被原来的实践同化,必须创建与之相适应的管理制度和运行机制。

■陶继新 王可正/文

  【陶继新对话名校长系列之三十四】

收获丰硕成果

【王可正】通过一系列的改革,化解了我们这所欠发达地区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劣势,提升了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丰富的课程,自由的选择,多样的实践活动,走出校门,走向社会,动手实践,深入生活,学生释放了很大的参与热情,本身所具有的强烈求知欲、好奇心被激发出来,各种各样的爱好、才能有了表现的空间。在全面发展的同时,学生的个性渐渐有了明显的体现。过去普遍较弱的艺术素养、身体素质、技术素养、实践与创新能力得到了较大幅度的提升,学校一改原来单纯应付高考的沉闷空气,笑脸多了,歌声多了,富有个性和创意的活动多了。运动会、文艺晚会等大型活动从策划到组织实施,从总指挥、总裁判长到各级裁判员、评委全部由学生担任。“春天送你一首诗”、“海峡两岸中学生辩论赛”等高品质的活动在校园广泛开展。二百余名学生的创意设计获得了国家专利,“863”创新社团在第四届“全国青少年创意大赛总决赛”中获得团体银奖,张朝同学的发明“自发电五彩循环空气按摩休闲鞋”获得国家版权局著作权登记证件,周珩同学的发明“全自动晾衣装置”获得国家级发明专利。

课堂学习的结构、模式、方式随之发生较大变化,师生互动讨论乃至争辩多了,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有了明显体现,追求多年的“高效互动”课堂逐渐成为现实,两极分化、“差生”现象日趋减少,全面发展、多元发展的倾向日益显现,教育质量获得了大幅提升。

【陶继新】荣誉是重要的,而超越荣誉的,是学生的生命状态变了,学习不再是心力交瘁的苦役,而变成了探索未知的快乐之旅;学习不再是只为高考,而更是为了终生的幸福。从这个意义上说,欠发达地区的精神不欠发达,教育教学质量也不欠发达。看来,发达与不发达,不在学校条件好坏,而在理念新旧,而在是不是真正关注了学生一生的发展。大凡有良知与思想的校长,都在关注当下学生思想与学习的同时,更将目光盯向了学生终生发展的远方。您,就是这样一位优秀的校长。可以想见,你们目前收获的还只是小成果,而未来学生奔向的,将是一个异常辉煌的成功且又幸福的殿堂。

【王可正】改变的不仅仅是学生,还有老师。体制与课程变革激发了教师的发展意识、研究意识和创新意识,教师在发展学生的同时,也在发展着自己。近两年,近二百名教师承担着国家、省市研究课题。一百余篇专业论文在国家、省级刊物发表。一百余人成长为省课程专家、“齐鲁名师”、省市优秀教师、教学能手。

我校课程改革也得到各方面的认可,成为全省高中课程改革的一面旗帜,课程改革成果获得教育部“全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教学研究成果三等奖”。3年来,省内外二百余所兄弟学校到校交流。教育厅领导同志撰写文章号召全省普通高中向我校学习课程改革经验,学校多次在全省素质教育、课程改革会议上作典型发言。2009年12月,全省基础教育课程与教学工作会议到校进行现场考察。2010年11月,学校在由21世纪教育研究院和山东教育社联合举办的“改革体制机制继续推进素质教育发展”专题研讨会济南会场上作了典型发言。12月,教育部在华东师大举行全国中学校长培训班,学校应邀作了课程改革专题讲座。新华社、中国教育电视台、山东教育电视台、《基础教育课程》等媒体对我校的课程改革做了报道。近两年,学校先后被评为“山东省素质教育工作先进单位”、“山东省艺术教育示范学校”、“全国学校艺术教育先进单位”、“综合实践活动全国先进实验单位”等。

【陶继新】学生是流动的,教师则有相对的稳定性。而这支稳定性的教师队伍,不但可以培养出现在这样一批优秀的学生,还会培养出更加优秀的学生。因为他们在课程改革中充实了自己,发展了自己,从而让学习与研究成为生命的常态,让快乐与幸福与自己相伴。学习与研究可以让老师增长智慧,快乐与幸福为教师提升了生命质量。这种软实力的增长,会给学校持续发展增加源源不断的动力。而名校之所以成为名校,需要您这样的齐鲁名校长,也需要一批名师。而名校长与名师荟萃于菏泽一中,名校也就自然诞生了。

  追索课程质量

  开全、开齐、开好课程

【王可正】实施制度建设的同时,我们依据国家课程方案和学校实际进行了课程体系构建,突出了课程的基础性、全面性、多样性和选择性,为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开辟广阔的空间。突出课程的基础性、全面性,就是要保证学生的全面发展,我们的理解是开全、开齐、开好各类课程,规范课时,不随意增减课时,尤其是不能删减非高考学习领域的课时。突出课程的多样性、选择性,就是保证学生的个性发展,我们的理解是尽可能地多开、开好国家选修课程模块和校本选修课程,供学生选择学习,没有足量的选修模块,就不可能实现选择性。我们在开齐、开好国家必修课程模块的基础上,全面规划了学校选修课程体系,现在已开设国家选修模块近九十种,同一学段一半以上的选修科目能够实现三选一,最多达到六选一,初步满足了学生个性发展需要。

【陶继新】开全、开齐、开好各类课程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正是在这个问题上,有些学校依然止步不前。可是,如果连课程都开不全,开不齐,开不好,学生的全面发展就会成为一句空话。你们不但理念新,而且行动快与好,于是,学生就成了这一改革进程中的真正受益者。突出课程的多样性、选择性,在满足了学生个性发展的时候,内蕴于不同学生中的潜质就会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而当学生在高考课程之外寻到另一个可以尽情展示才华的舞台之后,还会生成一种特别的自信心。这种自信还会延伸到其他学科的学习与平时生活之中,从而有了良好的生命状态与新的人生起点。选修模块多达九十多种,基本满足了学生的选修需求。这会增加很大的工作量,从而给学校带来压力。可是,它给学生带来的却是更大的选择性,也给他们带来了生命成长更大的增长点。于是,以学生发展为本,就在你们学校里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王可正】课程体系的构建,只能说体现了我们的教育追求,只能说是开全、开齐了课程,提供了学生学习和选择的可能。我们认为,真正达到促进学生发展的目的,要开好课程,提高课程开设的质量,还需要在课程实施方式上进行一系列的改革。我们学校有个口号,“课程改革,没有借口;教学改革,永无止境”,所以,我们课程改革的另一个重点是,创新开课形式,推行教学改革,转变教学方式,提高课程质量。例如通用技术是一门崭新的课程,着重于技术素养的提高和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我们充分利用金工、木工、结构与设计、流程与设计、系统与设计、控制与设计六个配备相应装备的教师试验工作室和两个探究性实验室,把学习内容划分为若干板块,学生分板块在不同的实验工作室交替上课。课堂富有创意,强化师生互动、个别指导和实践动手操作,这些原来薄弱的课程,成为学生喜爱的课程,也成为学校的精品课程。

【陶继新】有人认为,开齐与开全课程就完成了课程改革的任务,你们则不然,认为开齐开全只是基础,开好才是让课程改革回归它的本义。可是,要想好,就要下很大功夫。不过,正所谓“功夫不负有心人”。你们在持之以恒地追求好的过程中,教师教学的水平不断提升,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断增强,于是,课程质量得到了保证。

多年的经验教训告诉我们,仅学高考课程虽然也能让学生考高分,可是,学生的持续发展力往往弱化了。因为学生发展需要多种知识的激发与整合,才能化知识为文化,变知识为智慧,变当下有效为终生有用。而非高考课程的开发,则可以起到这样一种特殊的功效。这当是你们课程改革的另一个收获,也是您的使命感与责任感结出的另一个丰硕的成果。

构建“三点两线一体化”模式

【王可正】在创新开课模式的同时,我们着力进行了教学方式的变革,以教的方式和学的方式的改变,凸显“有效教学”的价值追求,我们初步构建了“三点两线一体化”的大教学观的改革模式,“三点”即课前突出自主学习,课中力显互动和探究,课后注重巩固与拓展;“两线”即以学案导学和问题生成、解决、发展为两条主线贯穿始终。通过对现行以书本知识为本位、教师为中心以及传授灌输为主要特征的教学模式的根本性变革,逐步减少教学的强制性和划一性,以构建以学习者为中心、以学生自主活动为基础的新型教学过程,形成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方式,使教学活动真正建立在学生自主活动、主动探究的基础上,进而形成有利于学生主体精神、创新意识、探究能力健康发展的宽松教学环境和新的教学体系。

  【陶继新】自主、合作、探究是抵达高效学习境界的三个要件。没有自主,就没有学习的内趋力。任何学习,如果只是“被学习”,思维会僵化,学习会低效。而在自主状态下的学习,内在的积极能量与巨大的潜能就会不断地爆发出来。合作之于学生学习,不但可以实现学优生与学困生的双赢,还可以培养学生的良好品质。一个当下不会合作的学生,走向社会之后也不会合作。而不会与他人合作者,他人也不会与你合作。没有合作,就会势单力薄,就不会心灵愉悦,当然也就不能成功。探究呢?会让学习有研究价值,甚至会有一定的深度。这样,学习之中的重点、难点与疑点,就会在这种探究中解决。而有了这种能力还可以“举一反三”,即在解决其他问题的时候,也能知难而进,并收获成功的喜悦。

制度变革突围

【王可正】我校地处经济欠发达地区,在课程改革方面存在一些实际困难,如师资问题、设备问题等,尤其是在艺术、体育、技术、综合实践活动等学习领域,以及选课走班制教学等,实施起来比较困难,其原因主要在于学校的传统操作制度和国家课程方案形成了抗拮。教育变革专家富兰(Fullan,M)认为,课程变革必须经由制度化的阶段,才能保障课程变革成为学校和教师稳定的行为方式。受这一课程变革理论影响,我们就想从制度变革入手,来探索符合课程改革需要的课程管理体制,构建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的课程体系,以破解我们在课程改革中遇到的困难。

【陶继新】课程改革是高中教育的一个难点,也是一个重点。要想走出一条成功之路,没有制度的保障,往往流于形式,有始无终。你们学校地处经济欠发达地区,且在全国高中课程改革的制度建设尚不健全的时候,你们能从这个视角切入,确实具有开创的意义。正因如此,需要破解的困难也就更大。可是,你们却知难而进,且取得了突出的成果。可见,你们对这个问题进行了深入而又科学的研究,显见了你们破解这一问题的决心与智慧。

成立综合教学部,让非高考领域不再薄弱

【王可正】我们首先思考的是如何加强薄弱学习领域的问题。传统的教务、政教两条线管理体制管得大而粗;而现在通行的年级部管理虽然细化了年级教学和管理,但常常弱化艺术、体育、技术、综合实践活动等非高考学习领域,常常用高考学科抢占这些课程时间。所以,经过慎重考虑,我们决定实行课程群管理机制,将四个薄弱学习领域从年级部管理中抽取出来,成立了学校综合教学部,由一名业务校长担任主任,以加强薄弱学习领域的教学、教研和管理。综合教学部下设艺体教育、技术与实验、综合实践活动三个教学管理中心,各选配一名业务精湛、年富力强的中层干部担任中心主任,独立开展教学教研工作。

【陶继新】为什么有的学习领域变成了薄弱领域?因为这些领域与高考关系不大。而有的人急功近利,只盯着高考,所以,非高考领域就被弱化了。有的人也认识到了这个问题,甚至也试图关注这些薄弱领域,可是,总是难以落实。因为现在盛行的年级部管理模式,无意之中强化了高考学科的教学,他们往往挤占非高考领域的教学时间,让这些学科变得可有可无。非高考学科的边缘化,让高中课程改革“欲说还羞”,一直在困境里徘徊复徘徊。你们专门设立综合教学部,让它与年级部并驾齐驱,从而使这些非高考学科的课程安排有了保证。教学时间是衡定的,非高考课程的增加,势必挤占高考课程的时间,会不会由此影响学生高考的成绩?这就使得这项改革成了一个危险的尝试。没有在课程改革上的决心与恒心,没有敢于承担责任与风险的胆识,是不可能如此“轻举妄动”的。

【王可正】开始的时候,我们也有这方面的顾虑,有些老师担心加强非高考学习领域,很可能影响学生的高考成绩。但经过广泛的讨论、研究,我们认为,我们培养的是全面发展、个性突出的“人”,要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和终身幸福负责,而不是单纯应付高考的“机器”,社会发展和学生个人发展都需要学生具有一定的艺术素养、身体素质、技术素养,特别是实践和创新能力,从这个角度讲,开好艺术、体育、技术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社会发展和学生终身幸福的需要;另一个方面,通过这些课程的开设,学生的综合素养提高了,创新和实践能力提高了,高考成绩也应该提高,因为随着高考制度和命题方向的改革,必将全面考察学生综合素养、创新与实践能力、个性特点。实践证明,我们的改革,不但受到学生的欢迎,而且提升了学生的高考成绩。

【陶继新】一个校长最重要的品质在哪里?良知。如果只是昧着心要高考成绩,一味追求升学率,而对学生的整体素质提升置若罔闻,即使高考成绩非常好,也不是一个好的校长。所以,在佩服您的胆识的同时,我也为您富有良知而拍手称快。为什么人们开始担心的高考成绩下降并没有成为现实,反而有了较大幅度的提升呢?因为学生成绩的高下,既与其整体素质有关,也与其快乐指数不可分离。一方面,知识是迁移的,在某些方面有了发展之后,还会向其他方面辐射,进而生成促进学习的正向能量,于是,在学习高考学科课程的时候,学生就有了超越既往的能量储备。另一方面,开全非高考学习课程,正应了学生的心愿,他们喜欢它,并产生了愉悦情感。这种情感,恰恰是高效学习的内在力量。没有情感的学习高效是永远不可能的;相反,有了情感高效,学习高效也就随之而来。你们此举,真可谓“鱼和熊掌得兼”啊!

 破解师资难点,对非高考学科教师“高看一眼”

【王可正】我们考虑的第二个重点是师资问题。教师是学校教育的主体,是课程开发和实施的主力军,没有合格的教师,就没有课程改革的成功。我们在师资上面临着两点困难,一是师资短缺,特别是非高考学习领域,通用技术、综合实践活动两类课程大学没有相应专业,学校没有相应专任教师;二是教师的教育理念、教育教学方式长期受应试教育影响,难于适应课程改革。为解决第一个难点,我们从评价、待遇上适当向薄弱学习领域教师倾斜,在培训学习、晋职评优方面优先考虑薄弱学习领域,选派了一部分教学骨干教师、高级教师担任通用技术、综合实践活动专任教师;为解决第二个难点,我们借鉴课程改革学分制管理的办法,建立了“学分制”教师专业发展制度,以强化教师的专业成长,适应课程改革需要。教师专业发展分为必修和选修两个板块,每学年教师在校内培训、课程教研、教育感悟、创意课堂、远程研修五个模块进行必修,从读书活动、进修培训、网络研修、课题研究、校本课程开发五个模块中进行选修,教师专业发展学分纳入继续教育学分。“学分制”教师专业发展制度,从机制上激发了教师专业发展的热情,促进了教师教育理念、教育教学方式的转变,为课程改革的实施提供了师资保障。

  【陶继新】在破解第一个难点的时候,你们可谓逆势而上。因为在绝大多数高中学校里,非高考学科教师也被边缘化了。你们反而给了他们特殊的待遇,让他们有了更多发展的机会。由于长期不重视高考的学科,这方面教师不但少了,研究这些问题的老师就更少了。所以,对他们“高看一眼”,才能较快地提升他们的教学水平。“学分制”是一项“硬”件建设,它逼迫这些学科的教师只有学习,没有退路。有的时候,人是需要逼的。因为逼会产生动力。而且,当他们的“学分”不断增值的时候,他们的研究也在深入,研究的兴趣也在增强。久而久之,他们就会爱上这个学科,就不再是为“学分”而学,而是为“爱”而学。相信不太长的时间,你们学校一些非高考学科的研究型教师就会脱颖而出,从而成为菏泽一中一个文化亮点。

  优化教学场地,让教师工作室成为师生的最爱

【王可正】我们考虑的第三个问题是教学场所的问题。教学场所不足、硬件设施匮乏是制约我们课程改革实施的一个难点。我们克服了经费不足的困难,着手建立教师专业工作室,为薄弱课程的开设、选课走班制教学的实施提供便利条件。经过几年的持续建设,我们建成了10个艺术工作室、10个信息技术工作室、6个通用技术工作室、4个研究性学习工作室、8个校本课程工作室。教师工作室是集教师办公备课、自由创作,学生走班上课、实验活动和个别辅导为一体的专业功能场所。工作室内配备了多媒体教学系统、电子查询系统、实验器材、专用书籍等。教师工作室在教师和学生的精心布置下,极具个性特点,每个工作室都有自己的名字,工作台和课桌布局打破了传统教室模式,体现了专业教学特点,墙壁上、展台上悬挂展示的是学生和教师的得意作品。教师工作室深受教师和学生的喜爱,是学生最愿意去的地方。教师工作室制度从教学空间、时间、器具、教学方式上保证了不同模块专业教学的开展,发挥了模块专业教学的优势,加强了薄弱课程的教学活动。

  【陶继新】老师有了自己的工作室,就有了属于自己创造的一片天地。他们会精心经营它,会让它有情调,有研究气息。这样,身在其中的教师心情会高兴,工作效率会特别高。同时,这里还要成为吸引学生的一个磁场,不然,在选课走班的时候,就会因无人问津而让老师的自尊心受到挫伤。所以,这38个工作室,虽在同一平台,却又无形之中形成了一种竞争。为了将自己的工作室办得更具特色、更有吸引力,老师还会主动地征求学生的意见,让它更有人本情怀,更有研究品位。而且,有的老师还会到更好的工作室参观取经,从而“学而时习之”,让其品位“更上一层楼”。老师的这种内在生命张力,会生成巨大的创造力,会形成与学生的情感维系。而且,是持久的,幸福的。因为在这个过程中,每个人都会收获着自己研究的成果,收获着学生踊跃参与其中的快乐。同时,学生也对这些老师更加喜欢,工作室也就成了他们最爱去的地方。与之相生相长的是,学生的学习兴趣浓了,学习效率高了,学习成果也多了。

  建立选课走班机制,管理真空不再存在

  【王可正】我们考虑的第四个问题是选课走班制教学的运行机制问题。本次课程改革的一个亮点是选择性,让学生按照自己的兴趣、爱好、特长选课走班上课,但是如何实行选课走班上课却是一个难点,特别是我们学校规模比较大,选课走班教学实施起来有很大的难度。再者,实行选课走班上课,如何加强过程管理,保证选课走班上课的质量,也是我们忧虑的一个重点。为此,我们设计了“单元制”选课走班教学运行机制和双线融合管理模式,来保证选课走班教学的有效实施。我们将六个行政班组成一个单元,学生在单元内选课走班,以单元为单位进行教学管理和质量评价,避免了大范围选课走班而造成的管理与教学混乱。在过程管理上,我们采用行政班与教学班、学生自治与教师管理双线融合的管理模式,教学班设立辅导员,建立教学班自治委员会,来自同一行政班级的学生组成自治小组,建立教学班教师教育教学档案卡和班级日志,有效加强了教学班的过程管理,实现行政班和教学班管理的无缝对接,避免了教育管理的真空存在。

  【陶继新】“单元制”不但适用于较大规模学校,而且也适用于其他类型的学校。在同一个单元里,学生的相通性比较多,兴趣点也相对接近。这样,在选班的时候,就有了相对的集中性,这对他们学习与研究自己感兴趣的课程比较有利。同时,以单元为单位进行评价,还可以增强同学之间的合作意识,让优者主动地帮助相对差一点的同学,而差一点的同学也有了不前进则有损于集体形象的内在学习动力。正如《周易》所言:“二人同心,其力断金;同心之言,其臭如兰”。它对同学之间缔结友情以及道德品质的提升,都会起到很大的作用。你们的过程管理,让管理无处不在。“自治”会让老师与学生更主动更积极,教育教学档案卡和班级日志则让教与学的过程甚至一个细节都有据可查。

  课程资源向校外扩展,全方位教育环境形成

  【王可正】我们考虑的第五个问题是课程资源扩展问题。新课程的实施,对教育资源的扩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单靠学校的课程资源,显得势单力薄、力不从心。而且,现代教育强调的是家庭、社会和学校的有机结合,形成全方位的教育环境。我们建立了家庭、社区、学校共建制度,为课程资源的扩展提供条件。成立了学校、年级、班级三级家长委员会,引导家长参与到学校教育中来,让家长从学校教育的单纯观望者,转变为参与者。我们不但让家长委员会监督并参与学校的管理与教学,而且通过家长委员会聘请学有专长的学生家长到校开设校本课程,担任研究性学习、社会实践活动、艺术等课程的指导教师。家长们参与热情很高,家长委员会自发创办了《家长导报》,建立了家庭和学校之间沟通的桥梁,他们还联系了一些社会名人到校开设讲座。2010年4月,家长委员会联系了牡丹区人民法院,在学校现场进行了法庭审判,使学生深受教育。我们还进行了学校和社区的共建活动,建立了菏泽国电电厂、玉皇化工、横店苗圃等十几个行业实践基地,以及以农村学生村庄为单位的农村生活实践基地。此外,为弥补学校师资不足的缺陷,我们聘请地方书画、曲艺、工艺名家到校担任客座讲师开设特色课程,和地方高等院校建立长期合作机制,聘请高年级优秀本科生和研究生到校顶岗实习,担任艺术、体育、技术、研究性学习活动的指导教师。这些举措,在一定程度上,扩展了教育资源,将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纳入了学校教育的范畴。

  【陶继新】家长是一支最贴心的校外师资队伍,利用好这支队伍,很多学校内部解决不了的师资问题,都可以迎刃而解。同时,他们在走进校园“教学”的时候,会对学校了解得更深,并对新开的课程产生特殊的感情。一方面,他们会竭尽全力地教好课;另一方面,他们也会在研究这些课程的时候,增强对学校课程体系的认识,进而清晰学校为何全力推进素质教育的要义。这样,他们就会更加支持自己的孩子学好这些非高考类课程,就会在社会上更好地宣传菏泽一中,从而增加学校的美誉度。

  家长的另一个资源就是他们的社会活动圈与朋友圈,这个圈里有着更加丰富的师资资源,几乎可以满足非高考类学科的所有师资要求。古人说:“功夫在诗外”。学习非高考类课程,可以提升高考课程的成绩,这是“诗外”功夫;而学校之外的人执教,也是一种“诗外”功夫,因为教师本身就是课程的一部分。由于他们的身份、经历、思路相对开阔,这些都会通过教学“于无声中”辐射出来,形成一种令学生感兴趣且收益颇丰的精神力量。

  构建发展性评价体系,促进“人”的多元发展

  【王可正】我们思考的第六个制度问题是评价问题。评价在教育教学中起到一个杠杆和导向作用,很大程度上,评价重点是什么,工作重心就是什么。过去,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我们的评价主要集中在教学成绩上。为保证课程改革的实施,我们构建了发展性评价体系。在教师评价上,我们突出了综合性、过程性、发展性,在评价内容上分为职业道德、专业发展、工作表现、德育工作、育人效果、教学效果六个维度,体现了综合评价。为突出课程改革的导向,增加了教学反思,教学日志,校本课程开发开设,以及研究性学习活动、社团活动、社会实践活动指导、师生关系等内容。在评价主体上,不再局限于学校评价,而是加强了教师互评、学生评价和家长评价,实现了评价的多元化。在学生评价上,我们构建了学分认定和基础素养评价两个体系,建立了学生自评、互评和教师评价相结合的机制,强调了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和评价信息的多元化,将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结合起来,评价功能也由侧重选拔转向促进发展,特别是促进多元发展。

  【陶继新】发展性评价将教师的关注点转向学生当下的生命状态与未来的发展走向,是培植健全人格与有用人才的一种评价体系。六个评价的综合性,就将老师的教学与做人联系在一起。事实上,只有两者的和谐为一,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优秀教师。关于指导性内容的评价,有些与高考内容并无关涉,可是,它却与学生的成长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这可以让教师从单一性的关心高考教学转移到全方位地关心所有与学生成长有关的课程。多元评价不但更加真实科学,而且也在客观上让教师更好地关注学生与家长的需求。

  在学生评价中构建的两个体系,将教育教学由单纯地重视智育转移到了德智并重,从只关注课本学习转移到了文本与生活并重。多元化的评价,使得学生与老师和家长同时拥有了评价权,在这个节点上,让学生感受到受尊重与有权利的双重愉悦。同时,让结果评价与过程评价平分秋色,从而让学生更加关注自身成长过程中的得与失,让老师从这个过程中更好地分析与支持学生即时地走向良性发展的轨道。

  【王可正】您说得很好,把我们心里要说的话说出来了,真正的教育是关注“人”发展的教育,所有的制度设计都应该以此作为出发点和终极的价值追求,这也是我们课程管理与实施制度设计的一个根本原则。上面谈的问题主要是课程管理制度和运行机制问题,我们认为,这是课程改革得以实施、深化、稳定的基础和保障。强调这样一个制度保障体系,目的在于顺利构建课程体系和实现课程实施方式的转变。学校教育的主要载体是课程,课程问题是学校教育的核心问题。但是,如果缺乏相应的制度保障,课程改革常常流于形式,国家理想的课程方案在学校层面就会遭遇传统制度、习惯、行为的抵触而不能落实,不能转化为教师的自觉行动。在构建了这样一个制度保障体系以后,我们的课程体系构建和课程实施方式的转变,就变得轻松多了。

  【陶继新】你们就课程制度建设,已经形成一个科学的体系,并且升华成了一种文化。文化的要义在哪里?就是以文“化”人。如果仅仅有了制度,只是形同虚设,那就不是制度文化,而是一种不中用的摆设。为什么大家感到变得轻松了?就是制度这个无形的手在起作用。从老师到学生认定了这个制度,在这个制度框架内,大家从开始的受约束已经发展到了享受制度所赐予的精神“美味”。现在,很多学校都在关注学校文化建设,可是,如果少了课程文化建设,就少了最具学校特质的生命张力;有了课程文化的支撑,学校才有了属于自己的“文化”。从这个意义上说,你们的制度文化建设,已经形成了你们学校的文化品牌。品牌是一个无形资产,它对菏泽一中当下成功与未来更大成功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教育思考园 转自《中国教育报》2011年3月2日)您可能也喜欢:关于新课程选课走班情况的调研报告【原创】 2011.08.16 关于新课程选课走班情况的调研报告【原创】11个名校课堂教学经验介绍及分析 2011.08.16 11个名校课堂教学经验介绍及分析中国爱生学校标准(试行) 2011.08.16 中国爱生学校标准(试行)提升学校内涵 提高教育质量 2011.08.16 提升学校内涵 提高教育质量把教师如何“教”转变为如何引领学生“学” 2011.10.17 把教师如何“教”转变为如何引领学生“学”精细管理 精致教学 营造精品学校 2011.08.16 精细管理 精致教学 营造精品学校引领创新----校长的智慧选择 2011.10.31 引领创新----校长的智慧选择名校教学经验介绍 2011.08.16 名校教学经验介绍为师生创造优质的成长环境 2011.08.16 为师生创造优质的成长环境李希贵:普通教师可以成为教育家 2011.10.30 李希贵:普通教师可以成为教育家略论校长的课程领导力——基于学校实践的视野 2011.08.16 略论校长的课程领导力——基于学校实践的视野构建特色,打造品牌,探寻农村高中课程实施水平提升的新途径 2011.08.16 构建特色,打造品牌,探寻农村高中课程实施水平提升的新途径课堂教学如何实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 2011.08.16 课堂教学如何实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济宁市中小学教学工作常规 2011.08.16 济宁市中小学教学工作常规   感悟有效课堂的核心要义【原创】  老师不与学生生气的十个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