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斯达黎加旅游攻略:案例评析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9 18:07:07

【案例信息】

案例名称:《邹忌讽齐王纳谏》(第二课时)

指导教师:付华 (北京市第十二中学 , 语文特级教师 )

讲课教师:江培英(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实验学校 ,老师 )

评课教师:付华 (北京市第十二中学 ,语文特级教师 )

【教学设计/教案】

邹忌讽齐王纳谏

《战国策》

一、素质教育目标

1. 知识和能力

 ( 1 )理解和掌握文中重点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 2 )了解《战国策》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 3 )全面、正确地认识和分析人物形象。

2. 过程与方法

( 1 )朗读课文,培养借助语境推断文言实词意义的能力。

( 2 )合作探究,体味本文写作技巧之妙,分析邹忌劝谏成功的原因。

3. 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识除蔽纳谏在当时的积极作用和在今天的借鉴意义。

二、教学重点、难点

1. 如何较全面、正确地认识邹忌、齐威王这两个人物形象。

2. 领悟文章高超的写作技巧和邹忌劝谏成功的原因。

三、课时安排2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概括(5分钟) PPT1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邹忌讽齐王纳谏》,疏通了文意,讲到它是《战国策》里的名篇,而《战国策》堪称中国古代散文的典范,那作为名篇的《邹忌讽齐王纳谏》到底美在哪里?这节课我们将一起去探寻——

板书:邹忌讽齐王纳谏 《战国策》

下面我找同学来读一下。其他同学边听边思考:本文讲述了一个什么故事? PPT2

提示:“六要素”法(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不重要的要素可以忽略。

(二)解题(2分钟)

这样,我们就可以理解课文题目的意思了,它包含哪些内容?

邹忌讽齐王,齐王纳谏,兼语句式点明文章讲述的是两件事。

全文围绕着哪个字而展开?(讽)

板书:讽

(三)品味构思精巧之妙(10分钟)

1. 文章哪一个自然段写的是“讽”? ——第二自然段。

那第一自然段写的是什么呢?(比美)它是如何转到写“讽”上来的,抓住一个关键人物、一个关键字。 ——邹忌、“思”

板书:思邹忌

“思”字是最能体现邹忌这个人物特点的一个字。 邹忌在三问之后,从妻、妾、客得到美于徐公的答案。邹忌又是怎么做的?(明日徐公来……)说明邹忌有什么样的品质?( 自知之明)

板书:自知之明

于是“暮寝而思之”。 请一位同学读一下邹忌“思”的内容,再找一位同学试着翻译一下。你们认为他翻译得好不好?在不同的语境下,这三个“美我”的意思是否相同?妻、妾、客从内心里都认为“我”美吗?

对于妻子,情人眼里出西施。俗话说:“刺猬夸儿光,狐狸夸儿香”,别说邹忌本来就挺美,就算不美,在爱人眼里他仍然是最美的。 文中交代邹忌美吗?妻子的态度从哪句话可以看出?热情地赞扬“君美甚”,打心眼里就“认为我美”。

对于妾,地位低下,害怕会失宠,回答时就一门心思想着去迎合他。妾的态度从哪里可以看出?我们在翻译古文时一定要做到“以理解文”,就是根据生活的逻辑、事理常情去理解文意。按照生活的逻辑,心里害怕,心里想的和嘴上说的就不一定一致,也就是可以说违心的话。邹忌在反思之后也说了妾是“畏我”, 那么妾的“美我”应该如何翻译?(说我美)

对于客,他是有事来访,正所谓“无事不登三宝殿”,所以回答总得让对方满意,其实客人是能分辨谁更美的,从他的语气中能体会到,客的回答较为平淡,有敷衍成分,那这里的“美我”该如何翻译?(说我美)

文言文阅读,有两把“金钥匙”—— “以文解文”和“以理解文”。“以文解文”,就是根据文本本身提供的信息进行理解的方法。“以理解文”,就是根据生活的逻辑、事理常情去理解文意。学习文言文,要注意注释,但如果解出的意义有悖于常理,不合逻辑,就需要我们回归原文,结合语境再做仔细的推敲。 PPT3

邹忌在“思”中,比较客观地总结出个中的原委:妻私我,妾畏我,客有求于我。更难得的是,他能进而类推到治理齐国的大王身上,“于是入朝见威王”。 这体现了邹忌什么样的品质特点?——善于思考

板书:善于思考

可以说这一“思”是文章情节推进的关键,正是有了“思”才会有下文的“讽”,这是行文的一大转折──由不值一谈的闺中小事转向了国家大事 。

2. 文章第三自然段写的又是什么呢?(劝谏及结果)出现这一结果有一个人物起了关键作用,他是谁?他的态度从哪个字可以看出?——齐王、“善”

板书:善 齐王

齐王针对什么内容说“善”的?请一位同学读一下。

齐王回答“善”,这一字千钧,鲜明地表明了齐威王的态度,集中地表达了“讽”的效果。 齐王在听了邹忌的闺房小语之后,一没有怪邹忌在朝廷上谈闺中之事;二没有责怪邹忌与自身相提并论;三不掩饰自身深受蒙蔽的事实。相反,他只说一“善”字,表现了他的什么品质?(虚怀若谷)

板书:虚怀若谷

文中对齐王着墨不多,一个“善”字鲜明地表明了他的态度,那接下来他是怎么做的? ——“乃下令”, 体现了他的什么品质?(英明果断)

板书:英明果断

讽谏最终的结果如何?——劝谏成功

板书:劝谏成功

(四)分析邹忌劝谏成功的原因(15分钟) PPT4

(小组合作探究)

1.封建社会,历来有“武死战,文死谏”之说,有多少谋臣良相因批龙鳞、逆圣听而惨遭杀身之祸。伍子胥赐剑自刎,比干剖腹挖心,屈原放逐,司马迁身受腐刑,多少千古奇冤!然而,邹忌却能劝谏成功。

请同学们齐读第二自然段,前后桌讨论交流:邹忌劝谏为什么能成功?

(1)邹忌有自知之明;善于思考;心中有国有君。

邹忌向齐王献策之时,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的推断来看,齐国的政治存在诸多弊端。但邹忌很了解齐王有修明内政以兴邦的宏志,为此设喻使齐王欣然接受劝告,纳谏除弊,提升了齐国的威望,赢得了诸侯的尊敬。

(2)劝谏艺术高超

邹忌见威王,并没有单刀直入地向齐王进谏,而是从自已个人的生活小事入手,把自已在美不美这个问题上受到妻妾和客人蒙蔽的这件事讲给齐王听,先引起齐王的兴趣,然后抓住这一生活小事同国家大事之间的相似点——受蔽,把两件事巧妙地联系起来,进而指出“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这一严峻事实,得出“王之蔽甚矣”的结论,形象而委婉地说服了齐王。

正如《古文观止》编者评价:“邹忌将己之美,徐公之美,细细详勘,正欲于此参出微理。千古臣谄(CHǎN)君蔽,兴亡关头,从闺房小语破之,快哉!”

(3)遇到明君。

板书:善于劝谏的忠臣 乐于纳谏的贤君

2. 邹忌劝谏成功给我们今天的启示PPT5

(1)劝说他人时态度要真诚,要站在他人的角度考虑问题。

(2)提建议要讲究方式方法,使对方乐于接受。

(3)要善于虚心接受别人的意见,不断完善自己。

(五)虚拟生活情境(6分钟)PPT6

刘晓龙假期玩电子游戏上了瘾,借了别人的钱需要还,于是找到作为好朋友的你:“借我一百元钱,别告诉我爸妈,也别告诉老师,千万要保密!”面对刘晓龙的要求,你该如何回答?

回答要点:

1. 不借。

2. 帮他解决问题,想办法,激励他戒掉,可以陪他一起找家长。

(六)课堂小结(1分钟)

《邹忌讽齐王纳谏》是《战国策》中的名篇,虽然只有343字,却具有健康的思想性和极强的艺术性。其构思精巧,语言精彩,人物形象栩栩如生。特别是邹忌的讽谏艺术,对于当代构建和谐社会,人际交往仍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愿同学们学会将古代前贤的智慧运用到自己的学习和生活中,点亮智慧人生!

(七)布置作业 PPT7

1. 运用本节课所学的分析邹忌的方法分析齐王这个人物。

2. 比较阅读《触龙说赵太后》,体会古人劝谏艺术的高明。

(八)板书设计

 邹忌讽齐王纳谏

《战国策》

思→→→→→→→讽→→→→→→→善

邹忌:自知之明,善于思考 齐王:虚怀若谷,英明果断

劝谏成功

善于劝谏的忠臣

乐于纳谏的贤君

【课堂实录】

【课后反思】

《邹忌讽齐王纳谏》是初中语文传统的经典篇目,也是古代散文的典范之作。这次已经是我第四遍教了,每次都有新的收获和体会。

以前的教学我常常是以中考为导向,侧重于字词的理解和课文内容的整体把握。这次,在北京市特级教师付华老师的点拨指导下,我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意识到文言文,尤其是那些两千年来仍有着旺盛的生命力的典范之作,在教学中一定要把文本所蕴含的深刻的现实意义挖掘出来,并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习惯,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一、充分相信学生,把课堂还给学生,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相信并挖掘学生的学习潜力,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学生对人物形象的分析能如此深刻,是我在备课时没有想到的,在初三(3)班授课时,我还设想了许多种引导学生思考的问题,后来都没有用上。随后在初三(1)班授课时我做了调整,给学生预留出充足的时间和空间,学生的表现很精彩,课堂上出现了许多生成性资源。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更大胆地放手让学生去想去做,不要被老师的担心束缚了手脚。

邹忌成功劝谏的现实意义,我设计了一个“虚拟生活情景”的环节,放手交给学生进行充分的讨论和展示交流,锻炼了学生合作学习的习惯和知识迁移的能力。

二、 以“思”、“讽”、“善”三字串联全文,思路清晰而简洁。

“思”、“讽”、“善”这三字是全文的关键字,既能推动主要情节,又能体现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讽”是全文的关键字,故事情节围绕它而展开。“思”是文章情节推进的枢纽,正是有了“思”才会有下文的“讽”。而“善”字则算是全文的高潮。

三、大胆质疑,培养学生积极思辨的精神。

文言词语“吾妻之美我者”“妾之美我者”“客之美我者”中的“美我”,书下注释是“认为我美”,可是根据生活的逻辑、事理常情去理解文意时就出现了问题。我在课堂上及时告诉学生解释文言词语,要注意注释,但也一定要做到以理解文。书下注释都是专家学者多年来潜心研究的智慧和结晶,我们要尊重前辈的劳动,但这毕竟只是今人对古文的理解,所以如果解出的意义有悖于常理,不合逻辑时,就需要我们回归原文,结合语境再做仔细的推敲。也是就说:“尽信书,不如无书”,帮助学生树立敢于怀疑,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

四、整合课外资源,进行比较阅读,拓展学生视野。

邹忌的劝谏艺术至今给我们颇多启示,《战国策》里的另一名篇《触龙说赵太后》里触龙的劝谏艺术也是十分高明的,通过这两篇文章的比较阅读,我们既可以更深入地学习古人的说话艺术,又能深入体会《战国策》的艺术成就。我事先印制好了《触龙说赵太后》的原文和译文,让学生课后进行比较阅读,并设置了几道思考题,拓展学生的思维。

课后,有学生告诉我:“学文言文蛮有意思的,没有枯燥乏味的感觉。”然而,美中不足的是,预设的课堂容量偏多,致使对某些问题的落实难以深入,不能及时捕捉学生思维的闪光点,很难利用新生成的教学资源。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进一步关注学生的需求,关注学生已有的知识,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努力做到精心设计,机智生成,让预设和生成相得益彰。

【案例评析】

邹忌讽齐王纳谏》是各位同仁耳熟能详的篇目,要讲好这篇散文本来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而要把一篇大家都熟知、而且有很多优秀教师都讲过的文言文讲好难度就更大了。但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实验学校的江培英 老师却在这篇传统古代散文的名篇中挖掘出符合课标要求,符合学生实际情况,既有文言味道,又有现代思考与实践的好课。

一、落得实,学生对文本有了实实在在的了解和理解

语文教学首先就要实实在在地教,让学生实实在在地学,在实实在在地教与学中,让学生得到实实在在的知识、培养实实在在的能力。

作为《邹忌讽齐王纳谏》的第二课时, 江培英 老师先复习上一节课的内容,但在复习的时候有变化,没有让学生翻译文章,而是让学生概括文章内容。这个环节看似起步平平,实则巧妙有效。没有理解就无所谓概括;没有对文章的准确理解,就没有正确到位的概括;有对文章的正确理解,没有较好的概括能力也不能概括。课堂的实际情况也是如此,说明这个问题是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而设计的。

二、有质疑,注重培养学生以文解文的科学思辨能力

课堂讨论中对文言词语“吾妻之美我者”“妾之美我者”“客之美我者”中的“美我”,书下注释是“认为我美”,可是根据生活的逻辑、事理常情去理解文意时就出现了问题。江老师在课堂上及时告诉学生解释文言词语,要注意注释,但也一定要做到以理解文。书下注释都是专家学者多年来潜心研究的智慧和结晶,我们要尊重前辈的劳动,但这毕竟只是今人对古文的理解,所以如果解出的意义有悖于常理,不合逻辑时,就需要我们回归原文,结合语境再做仔细的推敲。也是就说,“尽信书,不如无书”,要帮助学生树立敢于怀疑,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

三、入题巧,课堂环节连贯、缜密、流畅、灵动

1. 力求体现“大语文教育”的特点

语文教学不应是内向聚敛式的,而应该体现为外向延伸的开放式教学格局,为学生建构辐射型的网络知识结构,进而培养其相关的技能。因此,教师对于课堂教学的控制也应该是开放性的: 教师的设计思路要开放,以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为设计目标;教师对教材的使用是开放性的,无论是知识的学习,还是能力的培养,都不能局限于一篇一章;观点的表达,更不能局限于某一角度,因为在语言表达的问题上,学生的表达可能会有优劣之分,但大多无对与错的界线;课堂的组织形式是开放性的,要给学生更多的思维与表达空间;这样,教师才能与学生一起开创出更为广阔的学习天地。

2. 解读课文与认知生活紧密结合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学科的基本特点。语文教学要使学生在有所知的前提下,有所感、有所悟、有所能。因此,我们应注意将教学内容与广泛的社会生活相联系,鼓励、促进学生将从课文中学到的知识与方法应用于生活实践。将知识的学习镶嵌在特定的教学情境之中,以解决问题为目的,体现教学的策略性和个性化特征。也就是说,教师要努力使学生将解读课文与认知生活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因为解读课文的目的是认知生活,而生活认知的积累又是解读课文的支撑。要努力培养学生的语文阅读基本能力,信息的确认及整合能力,将课文作为获取多项知识的范例。

3. 在一节课的教学中,力求按照阅读理解三个层次之间的顺序设计教学步骤

首先是封闭式阅读,指导学生与文本对话,准确把握文本内容,理解文本含义;其次是开放式阅读,指导学生与社会生活对话,将语文课放置于社会生活的大背景之中;然后是拓展式阅读,指导学生与思维对话,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