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利工程开工报告备案:“鲇鱼效应”对孩子适用吗?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9 19:55:17
“鲇鱼效应”对孩子适用吗?
关注我,接收知名公司内部招聘信息

什么是“鲇鱼效应”呢?这和教育孩子有什么关系吗?还是先来看两个故事吧。
很久以前,挪威人从深海捕捞的沙丁鱼,总是还没到达海岸都已经口吐白沫,渔民们想了无数的办法,想让沙丁鱼活着上岸,但都失败了。然而,有一条鱼船却总能带着活鱼上岸,他们带来的活鱼自然比鱼贵出好几倍。这是为什么呢?这条船又有什么秘密呢?后来,人们才发现其中的奥秘,原来他们在沙丁鱼槽里放进了鲇鱼。鲇鱼是沙丁鱼的天敌,当鱼槽里同时放有沙丁鱼的鲇鱼时,鲇鱼出于天性会不断地追逐沙丁鱼。在鲇鱼的追逐下,沙丁鱼拼命游动,激发了其内部的活力,从而活了下来。
无独有偶,日本也有一个渔夫故事。日本的北海道盛产一种味道珍奇的鳗鱼,海边渔村的许多渔发都以捕捞鱼为生。鳗鱼的生命非常脆弱,只要一离开深海区,要不了半天就会全部死亡。有一位老渔民天天出海捕捞鳗鱼,奇怪的是,返回岸边之后,他的鳗鱼总是活蹦乱跳。而其他捕捞鳗鱼的渔户,无论怎样对待捕捞到的鳗鱼,回港后全是死的。由于鲜活的鳗鱼要比冷冻的鳗鱼贵出一倍,所以没几年功夫,老渔民一家便成了远近闻名的富翁。周围的渔民做着同样的事情,却一直只能维持简单的温饱。原来,鳗鱼不死的秘诀,就是在整仓的鳗鱼中,放进几条狗鱼。鳗鱼与狗鱼非但不是同类,还是出了名的死对头。几条势单力薄的狗鱼遇到成仓的对手,便惊慌地在鳗鱼堆里四处乱窜,这样一来,一仓死气沉沉的鳗鱼被全部激活了。
这就是著名的“鲇鱼效应”。“鲇鱼效应”告诉我们,竞争可以激发人们内在的活力。那么,“鲇鱼效应”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能行得通吗?
',1)">
到底要不要培养孩子的竞争意识
东南大学人文学院院长说,教育专家已在研究“第10名”现象,他们发现,学生进入社会后,发展得比较好的,并不是成绩最优秀的,而是中上等的居多。成绩中上等的学生,有上进心,爱好广泛,人际关系好,进入社会后适应性较强;要让孩子适应未来的竞争社会,知识固然十分重要,但最重要的应该是“适应能力”,这里包括“创造能力”、“沟通能力”、“团队精神”等。现在国际上已很重视这个问题,如日本学校,比赛不排名次,强调协调;美国看待优秀的标准,不是“头等的”、“最卓越的”、“最好的”,而是“最有抱负完成工作任务的”。
这么说,难道就不需要培养孩子的竞争意识了吗?答案是否定的。更多的父母告诉点灯的心,我们现在正处在一个竞争社会,生活中无时无刻不存在着竞争。培养孩子竞争意识和竞争能力的重要性被越来越多家长认识到,要让孩子尽早了解竞争,并让孩子勇敢的参与其中,才能在未来社会占有一席之地。如果不鼓励孩子参与竞争,就很难开发他们的潜力能,更不用说发掘出人生的深层意义和以积极的态度对待自己的人生。
李政道说过,对于青少年,最关键的是从小要有好奇心,遇到问题追问下去,这种精神比考试得到好分数更重要。德国作家、理论家卢多尔夫·维恩巴尔格认为创造力培养才是教育的最高境界,只有呼唤出学生内心深处的创造潜能,才是国家与人类进步的根本前提。他在著名的演讲《知识、教育与人生》中说:“人不光是一面镜子,用来折射创造,解释创造,他本身就是一种创造,拥有天赋的权利和力量,在现有的世界中抢占一席之地。他应该以这种创造活动去维护和巩固这种地位,牢牢立足于现在,去从事反映其短暂一生的创造……”而家长们的责任,就是最大限度地开发、保护孩子的创造精神。
',2)">
中外父母培养孩子的差别
美国一位心理学家为了研究早期教育对人一生的影响,在全美选出50位成功人士,他们都在各自的行业中获得了卓越的成就;同时又选出50位有犯罪记录的人分别给他们去信,请他们谈谈母亲对他们的影响。有两封信给他的印象最深。一封来自白宫一位著名人士,一封来自监狱中一位服刑的犯人。他们谈的都是同一件事:小时候母亲给他们他苹果。
那位来自监狱的犯人在信中这样写道:小时候,有一天妈妈拿来几个苹果,红红绿绿,大小各不同。我一眼就看中了一个又红又大的苹果,十分喜欢,非常想要。这时,妈妈把苹果放在桌上,问我和弟弟:你们想要哪个?我刚想说要最大最红的一个,这时弟弟抢先说出我想说的话。妈妈听了,瞪了他一眼,责备他说:好孩子学会把好东西让给别人,不能总想着自己。于是,我灵机一动,改口说:“妈妈,我想要那个最小的,最大的留给弟弟吧。”妈妈听了非常高兴,在我的脸上亲了一下,并把那个又红又大的苹果奖励给我。我得到了我想要的东西。从此,我学会了说谎。以后,我又学会了打架、偷、抢,为了得到想要得到的东西,我不择手段。直到现在,我被送进监狱。
那位来自白宫的著名人士是这样写的:小时候,妈妈拿来几个苹果,红红绿绿,大大小小各不同。我和弟弟们都争着要大的,妈妈把那个最大最红的苹果举在手中,对我们说:“这个苹果最大最红最好吃,谁都想要得到它。很好,现在,让我们来做一个比赛,我把门前的草坪分成三块,你们三人一人一块,负责修剪好,谁干得最快最好,谁就有权利得到大苹果!”我们三人比赛除草,结果,我赢得了那个最大的苹果。我非常感谢母亲,她让我明白一个最简单的也最重要的道理:要想得到最好的,就必须努力争取第一。她一直都是这样教育我们,同时自己也是这样做的。在我们家里,你想要什么好东西,都要通过比赛来赢得,这很公平,你想要什么、想要多少,就必须为此付出努力和代价!
这是一个德国普通学校的课堂,小学二年级的孩子们正在上艺术课。老师并没有像我们想像的那样,给孩子们一个物体,让孩子们简单地去临摹,而是先给孩子们讲故事:一个小朋友搬到了一所新房子里,房子是用砖头砌成的,阳光射进屋子里面,房子的周围有一些小花,一条小河从房子的后面流过。给了这几个条件后,老师要求学生们根据自己的想像把新家画下来。于是,有的孩子在新家的前面添加了停车场,画上了汽车;也有的孩子给新家画上了草坪,画了上小猫小狗;还有的孩子在屋顶画了栖息的小鸟。老师并没有埋怨孩子们瞎画,而是表扬了孩子们的创造精神。
而我们呢?在让苹果这件事上,第一个反映就是:“没礼貌,你不是好孩子,大的要让给别人。”这就是中国妈妈的教育思想,谦让是中华民族的美德。这个没有错,关键是现在是市场经济了。创造精神的一个明显特征就是孩子们总拥有极强的好奇心。刚对世界有了一个最初认知的孩子,对一切都充满了求知的欲望,有时他们的问题会特别多,多到家长不知道怎么回答。有一位家长曾记录了一个3岁孩子的“为什么”。“这是谁的裤子?”“妈妈的裤子。”“这两条裤子为什么不一样?”“一条是蓝色的,一条是黑色的。所以不一样。”“为什么一条是蓝色的,一条是黑色的?“妈妈喜欢蓝色的,姥姥喜欢黑色的,所以不一样。”“妈妈和姥姥为什么爱好不一样?”“因为妈妈和姥姥是两个人,不是一个人。”“妈妈和姥姥为什么不是一个人?”“不为什么。”“为什么不为什么?”“去,一边玩去!别烦我!”家长们也许不
相信,您的孩子的好奇心和创造精神也许就在您的一声断喝中被毁灭了。
',3)">
专家支招:五大策略培养孩子竞争意识
●培养孩子正确的竞争意识。竞争意识与自我意识紧密相联,清晰的自我意识是在与他人的比较之下才显现出来的。幼儿期是孩子自我意识发展的关键期,为了发展自我的个人心理,需要拥有与别人区分开的、独特的、私有的经验,从而显示出自己的独立人格。为了在不同对象面前表现自己,孩子需要了解自己的言行将会如何影响自己在别人眼里的形象。竞争意识的萌芽,正是孩子自我意识发展的重要表现,家长应及时予以支持与正确引导。
',4)">
●培养和发展孩子的个性。有些孩子需要竞争的刺激才能把潜能充分发挥出来,如果把握正确,竞争意识可以成为孩子尽力把事情做好的动力。心理学研究表明,个性与竞争能力紧密联系,具有良好个性的孩子,对待竞争问题会更理智、更积极。家长要从孩子本身的性格特点和兴趣特长出发,培养孩子完善的人格,使其具备更强的竞争能力。除了个性原因外,特别注重自我意识、忽略别人感受的孩子,往往还没学会怎样和别人相处。他需要知道:如果他为了争第一,而令别人不开心,就可能失去别人的友谊。家长要让孩子明白:永远不要只着眼于和别人争高下,而是向自己的能力极限挑战。
',5)">
●端正孩子竞争的心态。如果家长对孩子竞争欲望过强感到忧虑,应该先帮孩子端正心态,要让孩子明白竞争是展示自身实力的机会,是件美好的事,要用从容的心态看待超越和被超越,不应充满妒忌和愤懑。而参与竞争的意义之一,就是学会有风度地接受失败,并且诚心实意地祝福对手。告诉孩子,在竞争中得到胜利固然值得骄傲,但和同伴之间的团结协作的精神,也是现代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品质。家长用自身行动作出良好的示范,孩子自然会感同身受。家长要指导孩子克服不健康的竞争心理和行为,一是要纠正孩子对竞争的错误认识。有的孩子以为竞争就是不择手段地战胜对方,以欣赏对方的失败,“置人于死地而后快”。例如,为取得老师的信任,打击诽谤他人;为评上三好学生、优秀干部或加入团组织而请客拉票等。家长要教育孩子认识到,竞争应该有利于社会,有利于集体和他人;同学之间的竞争应有利于共同提高。做到竞争不忘是非界线,以竞争促进大家追求更高的目标。二是要消除孩子在竞争中产生的嫉妒心理。有的孩子害怕同学比自己强而对同学采取“封闭”和“打击”的对策。例如,有好资料和信息,不外借和外传,对同学的求助漠然置之。甚至毁掉或偷走比自己强的同学的学习资料、学习用具,设法对比自己强的同学进行生理和心理上的伤害。家长要启发孩子在竞争中表现出高尚的情操,不要以打击对方的方式来达到自己的心理平衡,而要以超过对方的意念和实际努力使自己进入新的境界。三是要对孩子进行诚实及提高耐挫能力等内容的教育。反对在竞争中为了个人出风头而弄虚作假。在培养孩子的竞争意识的同时,提高孩子的竞争道德水平。
',6)">
●鼓励孩子相信自己。创造性人才的一大特点是自信,培养孩子竞争意识的关键也在于培养其必胜的信心。在平时劳动、游戏中,让孩子充分享受成功的快乐。对于孩子的弱点,家长不应指责,更不能嘲笑,千万不能让孩子自己完全失望。如果这样,孩子很容易产生自卑或与家长做对的情绪。要鼓励孩子勇于表达自己的内心感受,用自己的价值观判断是非,相信自己有能力去实现所追求的目标,而不是只能通过竞争来体现自我价值。要让孩子明白,自己在尽了最大努力之后,能做一个继续努力的赢家或是毫不气馁的输家,而不是过分注重竞争本身。经常运用比较的方法,能使孩子看到自己与其他小朋友的差距,这是激发竞争意识的第一步。只有看到差距,才会有补偿差距的愿望,否则,孩子就不知道往哪个方面去努力。找出差距后,第二步就可以引导孩子去努力补偿了。常用的方法如激将法,就很容易取得效果。
',7)">
●让孩子常说三句话。第一句:“我自己来。”家长要对孩子大胆放手,让孩子“自己来”。只要孩子能说的就不代他说,只要孩子能想就鼓励孩子去想,这样孩子就会逐渐意识到一切都得靠自己去努力,去争取。第二句:“我再试试吧。”我们对孩子说“试试看,你能不能想出更好的办法”“看哪个小朋友画的和别人不一样”。说这样的话时,实际上就是鼓励孩子创新,支持孩子超越别人,因此要给孩子提供宽松的心理环境,鼓励他多动脑筋,大胆尝试。当孩子有了和别人不一样的想法时,要给予鼓励表扬,使孩子体会到创新的价值和快乐。第三句:“我不怕输。”一个人经受的考验越多,承受的困难和压力越大,意志就会磨练的越坚强,也就越不怕竞争。如果过于保护孩子,事事让着孩子,即使在和孩子玩竞争性游戏时也要“放水”,让孩子取胜来结束游戏,那么孩子很容易变得“输不起”,所以生活中要让孩子有适当的挫折体验。
',8)">
国外父母如何培养孩子的竞争意识
★美国。家长从孩子小时候就让他们认识劳动的价值。美国南部一些州立学校为培养学生独立生存的适应社会能力,特别规定:学生必须不带分文,独立谋生一周方能予以毕业。条件似乎苛刻,但却使学生们获益非浅。家长对这项活动全力支持,没有一位“拖后腿”、”走后门”、“搞小动作”的。美国的中学生有句口号:“要花钱自己挣”。美国青少年从小的时候开始,不管其家里多富有,男孩子12岁以后就会给邻居或自己的父母在家里剪草、送报赚些零用钱,女孩子则做小保姆去赚钱。14岁的詹妮每周礼拜六要去餐馆打工,母亲告诉她,你完全可以在家里帮妈妈干活,照样可领取工资。但詹妮觉得在家赚自己母亲的钱不是本事,她一定要去外面赚钱来表示自己有自立的能力。
',9)">
★瑞士。父母为了不让孩子成为无能之辈,从小就培养孩子自食其力的精神。譬如,对十六、七岁的姑娘,从初中一毕业就送到一家有教养的人家去当一年女佣人,上午劳动,下午上学。这样做,一方面锻炼了劳动能力,另一方面还有利于学习语言,因为瑞士有讲德语的地区,也有讲法语的地区,所以这个语言地区的姑娘通常到另外一个语言地区当佣人。
',10)">
★德国。家长从不包办代替孩子的事情。法律还规定,孩子到14岁就要在家里承担一些义务,比如要替全家人擦皮鞋等。这样做,不仅是为了培养孩子的劳动能力,也有利于培养孩子的社会义务感。
',11)">
★日本。教育孩子有句名言:除了阳光和空气是大自然的赐予,其他一切都要通过劳动获得。许分日本学生在课余时间,都要去外边参加劳动挣钱,大学生中勤工俭学的非常普遍,就连有钱人家的子弟也不例外。他们靠在饭店端盘子、洗碗,在商店售货,在养老院照顾老人,做家庭教师等来挣自己的学费。孩子很小的时候,父母就给他们灌输一种思想“不给别人添麻烦”,全家人外出旅行,不论多么小的孩子都要无一例外地背上一个小背包。别人问为什么,父母说:“他们自己的东西,应该自己来背。”
',12)">
★加拿大。为了培养孩子在未来社会中生存的本领,人们从很早就开始训练孩子独立生活的能力。在加拿大有一个记者家中,两个上小学的孩子每天早上要去结各家各户送报纸。看着孩子兴致勃勃地分发报纸,那位当记者的父亲感到很自豪:“分这么多报纸不容易,很早就起床,无论刮风下雨都要去送,可孩子们从来都没有耽误过。”
',13)">


',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