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东易日盛装饰招聘:李貢銘老師部落格 | 靜坐的深度探討(六) 脊髓的作用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4 13:04:24

靜坐的深度探討(六) 脊髓的作用

脊髓的內部結構

在脊髓的橫切面上,可見到中央有一蝴蝶形的灰質,灰質的周圍稱為白質。

灰質

蝶形的灰質縱貫脊髓全長,中間有中央管(註1)。灰質前端膨大,稱前角;后端窄細,稱后角;在脊髓的「胸段」(註2)和「上腰段」,前后角之間,還有向外突出的側角。

前角內有運動神經元的胞體,其軸突組成前根,支配骨骼肌,所以一般罹患骨骼病變者,多數是源自於運動神經元的障礙,其中最難理解的是神經元的胞體病變,起因可能是臟器官的障礙所引起,因此得以深入探究運動神經元的變化趨勢;后角內主要聚集著與傳導感覺有關的聯絡神經元,接受由后根傳入的軀體和內臟的感覺沖動(註3),這裡得以注意傳導感覺的神經,當被阻擾時,即有身體意識無法反應的狀況;側角內為交感神經節前纖維的胞體所在處,其軸突加入前根,支配平滑肌、心肌和腺體。這箇軸突如同馬達線圈輪軸的結構,當修煉氣充滿臟腑時,神經線圈傳導節前纖維胞體,使其指揮運動交互感應的行為。另外,骶(註4)中段(第2~4骶節)相當于側角的部位,為其副交感節前纖維的胞體所在處。

李註1:中央管的位置可能是密宗所指的中脉或道家的督脈。亦有可能是藏神的奧秘之處。
李註2:這是道家修煉打通任督兩脉時的督脈位置,亦是練氣家最難通過之處。
李註3:這箇側角就是維持在脊髓重疊時的緊密聯合處,同時在氣通之時,具有控制心跳及呼吸速度作用。在密宗練氣來說,就是心脈輪處。
李註4:脊髓中央之管狀構造稱中央管 ( central canal ),為胚胎時期之神經管遺跡,中央管之管壁為單層立方至柱狀之室管膜細胞 ( ependymal cell ) 所覆蓋,室管膜細胞有纖毛、可協助腦脊髓液 ( cerebrospinal fluid ) 在中央管之運送。自左右兩側的神經衝動要傳到異側,必需經過中央管前後之中央灰質連合 ( central gray commissure )。

修煉使五臟氣飽滿之時,或氣走脊髓通道的時候,就有極為敏銳的感覺反應。

腦、脊髓內神經細胞體集中的地方,稱為灰質。灰質內功能相同的神經細胞體集合一起稱為神經核。

在脊髓中,灰質內部,白質包圍在灰質外面。
大腦半球被覆灰質,稱大腦皮質,其深方為白質,稱為髓質。
小腦灰質在外部,白質在內部。
灰質稱皮質(cortex)

脊髓灰質(gray matter)按其形態可分為前角、後角、中間帶以及側角。前角是突向腹側、粗而短的灰質部分;後角是伸向背側的細長部分。在前角與後角之間的灰質被神經纖維穿行,形成網狀結構。

脊髓灰質內含有形狀,大小和功能各不相同的神經元,在灰質內的各型神經元呈局部定位分佈。自後角向前角依次分成10個板層(Ⅰ~Ⅹ)可精確定位神經細胞層次和準確判斷後根感覺纖維和大腦、腦幹終止的層次部位。

(1)前角的神經元:為多極神經元,通常稱為前角運動神經元,可與錐體路和錐體外路下行性纖維形成突觸。運動神經元的軸突形成前根,末梢形成運動終板支配骨骼肌運動。這些運動神經元的胞體大小不同:①大型神經元稱α神經元,數量多,腦體大,為膽鹼能神經無,直徑在25μm以上,軸突粗,支配梭外肌纖維;②小型神經元稱γ神經元,直徑為15~25μm,數量少,支配梭內肌纖維;③短軸突的小神經元,稱任肖(Ranshaw)細胞,其軸突與神經無形成突觸,起抑制作用。前角的神經元成群分佈,形成前角內的細胞核團。

(2)側角和中間帶內的神經元:多為中型的多極神經元,為交感神經節前纖維的起始細胞,其軸突(節前纖維)出前根後進入交感書內並與交感神經書細胞形成突觸。

(3)後角內的神經元:組成較複雜,分散或成群分佈,背該是大型的神經元,其餘都是小型的神經元,這些神經元也稱束細胞(fasciculus cell),主要是接受後根纖維的神經衝動。束細胞軸突在白質中形成各種上行傳導束而達大腦、小腦、丘腦和腦幹。(錄自於http://www.zgxl.net/sljk/imgbody/huizhi.htm網站)

骶骨(sacrum):呈倒三角形,底向上,尖向下,前面凹陷,上緣中分向前隆突稱岬,中部有4條橫線,橫線兩端有4對骶前孔.背面粗糙隆凸,正中部為骶正中脊,中間部為骶中間脊,此脊外側有4對骶後孔,孔外側部有骶外側脊.骶前後孔與骶管相通,有骶神經前,後支通過.骶管下端的裂孔為骶管裂孔,兩側向下突出為骶角.骶骨外側部上份有耳狀面,與髖骨耳狀面相關節,耳狀面後方骨面凹凸不平稱骶粗隆。

人體的五塊骶椎合成的一塊骨。為骨盆的後壁。上與第五腰椎相連,下與尾骨相連。(錄自於http://wenda.tianya.cn/wenda/thread?tid=633842dd81e94b4d網站)

白質

位于灰質的周圍,每側白質又被前、后根分為三索。前根的腹側為前索;后根的背側為后索;前、后根之間的白質為側索。索是由具有起始、終止、行程和功能相同的上、下行神經纖維束所組成。纖維束一般均按其起止而命名。例如由脊髓上行的傳導束有:在脊髓后索內傳導深部感覺的薄束和楔束和在側索內傳導淺表感覺至丘腦的脊髓丘腦側束。由腦的各部位向下傳導的有:皮質脊髓束、紅核脊髓束、前庭脊髓束以及網狀脊髓束等。在緊貼灰質邊緣為脊髓的固有束(註1),它們的行程不超越脊髓,固有束具有聯系脊髓不同節段的作用。

註1:中樞神經系統由在胚胎時期神經管(neural tube)分化形成,由其構造與組成上可分為灰質(gray matter)與白質(white matter)。灰質在構造組成上主要由神經元(soma)、神經膠細胞(neuroglia)及血管所構成;灰質組織在新鮮未染色狀態時呈灰色,故稱灰質。而白質則由神經纖維,神經膠細胞及血管所構成;白質組織因含高量之磷脂質,在新鮮未染色狀態時呈白色,故稱白質。大腦與小腦其灰質位於外層,稱為皮質(cortex);而白質位於內部深層,稱為髓質(medulla)。在脊髓則恰好相反,白質位於灰質的外層。常規染色下,中樞神經系統不易區分,通常利用特殊染色如金、銀染色等方式將神經元染成褐紅色,而神經纖維則染成為深褐色或黑色。(錄自於http://www.zgxl.net/sljk/imgbody/huizhi.htm網站)

脊髓長下行固有束及起始細胞的研究首都醫學院北京神經科學研究司曉紅,徐群淵1概念及早期研究脊髓固有束神經元是指胞體及其突起完全位於脊髓內的神經元。(錄自於http://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SDYD402.034.htm網站)

脊髓的功能

脊髓主要有傳導功能與反射功能:來自軀幹、四肢以及大部分內臟的各種傳入神經沖動需要通過脊髓才能傳導到腦,而腦的活動也要通過脊髓才能傳遞給上述各部(註1);脊髓通過脊神經前、后根、脊髓灰質和固有束完成了脊髓的反時,即脊髓節段反射和節段間的反射(註2),例如腱反射、屈肌反射等較簡單的反射。此外脊髓在腦的各級中樞控制和調節下,通過上、下行纖維束來完成其功能(註3)。某些軀體運動和內臟活動的基本反射活動,如屈肌反射、排尿反射、排便反射等可以在脊髓完成。正常情況下,脊髓的反射活動在大腦的控制下進行。脊髓灰質炎為兒童易患的急性傳染病,脊髓灰質炎病毒主要侵犯脊髓灰質前角內的運動神經細胞,而出現上肢或下肢癱瘓,因此,也叫小兒麻痹症。此病的主要傳播方式是通過病人或病毒攜帶者的糞便污染環境、食物,經口傳染。口服小兒麻痹活疫苗后,可使身體產生抗體,獲得免疫功能,達到預防的目的。

李註1:通常練氣者,都容易忽略身體動作與腦部的關係。宗教裡頭的練習法,之所以配合存思或冥想的景象,主要在於令其腦部與身體的一致性。

李註2:過去道家練氣者,就有一套計算經脈與腦部距離的算法;如其現代醫學研究報告說:「神經元的激發多少會促使圍繞軸突的神經膠細胞釋放出ATP,ATP再造成鈣離子流入鄰近的神經膠細胞,促使更多ATP的釋放,因而建立起一長串的神經膠細胞溝通管道,到達距最先發出訊息的神經元很遠之處。」(轉載自2004年5月號「魅影腦細胞」)腦部由北斗七星為主軸,身體佈滿二十八宿,而又分為東、南、西、北方,每方各佔據有七宿,共計為二十八宿與腦相為連結。

李註3:依據筆者天眼通研究時發現,古老經典記載頭部九宮圖,其說:

(1)兩眉間,上卻入三分,為「守寸雙田」。(註:對鼻直上,下際眉上,辟方一寸,卻者,卻向後也。以入骨為際,骨內三分,以前皆守寸之域,臺闕,並在其中明堂止餘七分耳,既共立一寸也。中而兩邊併列,故名之為守寸雙田也。左有青房,右有紫戶,凡二神居之。)
下層:
(2)卻入一寸為「明堂宮」(註:左有明童真君,右有明女真君,中有明境神君,凡三神居之。)
(3)卻入二寸,為「洞房宮」(註:頭中雖通為洞房,而亦是同房之正也。左有無英君,右有白無君,中有黃老君,凡三神居之。按自此以後,並云卻入一寸、二寸、三寸者,明知猶繼眉為本,非從三分後更一寸也。人或謂入三分,始得守寸,入一寸始得明堂者,豈其然乎。令引例為據,按五辰法云,鎮星在黃室長谷,黃室長谷在人中,中央直入二分,星如綴懸於上,此則室小而星大,故餘出綴於皮上,若入二分,方得黃室者,星何得出外耶。又云直入一寸,仍辟方一寸,亦足以助明矣。且令經亦言明堂上一寸為天庭宮,豈懸空一寸之上方為天庭耶。明堂上二寸,即是帝鄉,玄宮辰星之所在耳。此皆可以為明證矣。若有能見真宮者,當知斯言之不虛也。)
(4)卻入三寸為「丹田宮」(註:亦名泥丸宮,左有上元赤子帝君,右有帝卿,凡二神居之。)
(5)卻入四寸為「流珠宮」(註:有流珠真神居之。)
(6)卻入五寸為「玉帝宮」(註:有玉清神母居之。)
上層:
(7)明堂上一寸為「天庭宮」(註:此又於明堂上於外卻入一寸之中也。非必一寸,正當明堂一寸矣。以人額既岸,故差出三分,度後洞房上,其宮前出入之門戶,猶下守寸之中間也。其有上清真女居之也。)
(8)洞房上一寸為「極真宮」(註:上卻入二寸也。其有太極帝妃居之。)
(9)丹田上一寸為「玄丹宮」(註:上卻入三寸也。一名玄丹腦精泥丸,玄宮有中黃太一真君居之。)
(10)流珠上一寸為「太皇宮」(註:上卻入四寸也。其有太上君后居之。)
(11)凡一頭中九宮也。(註:此後八宮並各方一寸,唯明堂與守寸,共方一寸,守寸非他宮,猶明堂之外臺闕耳。明堂之內,上下兩邊,猶各一寸,但南北為淺,正七分也,此九宮雖俱處一頭,而高下殊品,按(一)為玉帝宮(二)次太皇宮(三)次天庭宮(四)次極真宮(五)次玄丹宮(六)次洞房宮(七)次流珠宮(八)次丹田宮(九)次明堂宮,此其優劣之差也。)九宮以玉帝宮楚於最高位,亦為中心主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