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淄辛店天气预报:古代中国的思想──2011年高考历史备考必知考点(十)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3 09:38:29
北京第十二中学 田子刚
背景
情况
影响
奴隶社会
1.老子
代表奴隶主贵族利益。春秋时期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其思想言行被后人整理为《道德经》,又称《老子》。
(1)“道”是万物的本原。提出“天法道,道法自然”的思想。
(2)任何事物都有矛盾对立的两个方面,诸如有和无、难和易、贵和贱等是互相依存、相互转化的。
(3)政治上“无为而治”(不妄为,不胡作非为)。向往“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的原始纯朴风气。“使民无知无欲”。
2.孔子
春秋时期的思想家、政治理论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1) 思想核心是“仁”。要求统治者体察民情,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孔子的“仁”是一种有等差的爱.由亲及疏,爱的程度是逐渐降低的。
(2)“礼”。 “礼”,是西周时的等级名分制度。按照周礼的制度把当时已混淆了的社会等级秩序矫正过来,达到名正言顺、贵贱有“序”, “克己复礼”。这体现了他政治思想中保守的一面。
(3)“为政以德”,要求爱惜民力。
孔子是伟大的教育家,孔子主张“因材施教”,“有教无类”。他招收学生不分贵贱,是最早创办私学的人之一,
整理出《诗》《书》《礼》《易》《乐》《春秋》等典籍,他的思想主要保存在由其弟子整理记录的《论语》一书中,成为儒家学派的经典。
孔子思想的历史地位:
1.孔子及儒家学派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儒家思想逐渐成为中国传统社会的主流思想,渗入了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2.孔子的思想在古代就传播到国外,产生了世界性的影响。亚洲许多国家接受了儒家文化。儒家学说成为这些国家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18世纪后,儒学传到了西欧。法、德等国先进的思想家们从儒学得到很大的启发。
孔子的教育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使受教育者的范围得到扩大。打破了西周时期官府垄断教育的状况。
对保留文化典籍作出突出贡献。
战国秦汉
百家争鸣的背景:
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生产力发展(铁犁牛耕)引起生产关系变化,井田制瓦解,奴隶制的土地国有制被封建土地私有制所代替,历史经历划时代变革。当时战争动荡,不可能有统一的政治力量来钳制思想争鸣。
2.“士”阶层空前活跃。原本属于贵族最底层的士阶层在社会身份上取得了独立的地位,汲汲于争霸事业的诸侯对人才的渴求,更助长了士阶层的声势和崛起。
3.学术环境宽松活泼,使文化人有可能进行独立的、富于创造性的精神劳动。宫廷文化官员纷纷走向下层或转移到列国,直接推动私家学者集团兴起(从“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
战国时期百家争鸣:
(1)儒家
战国时期,儒家的代表人物主要有孟子和荀子。
孟子,代表新兴地主利益。
①提出仁政学说,是其政治思想的核心,发展了孔子的“仁”的思想。
②提出民贵君轻的思想,发展了孔子的民本思想。
③伦理道德观上,主张人性本善说;倡导“养浩然之气”的人格精神。
荀子,代表新兴地主利益。
①继承儒家思想,主张以礼教治国,但又对法家思想有所吸收,主张礼法并施。
②主张“性恶论”强调后天的教育。
③提出“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的命题。
(2)法家
韩非(代表新兴地主利益)。主张法,术、势相结合,建立一个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国家。(适应了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制度的需要)。
1.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促成了哲学思想大发展。
2.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
3.其中的儒家思想孕育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政治思想和道德准则;道家学说构成了两千多年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法家的变革精神成为历代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他们共同构成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背景:
1.随着社会稳定,经济发展,黄老之学不能适应强化中央集权形势发展的需要。
2.董仲舒对儒学进行了针对性的改造,整合出了一套为中央集权服务的新的理论体系。
董仲舒以儒家思想为基础,糅合了阴阳家、法家、黄老之学(道家)对孔孟儒学加以改造而形成了新的儒学思想体系。
1.董仲舒新儒学的基础是“天人感应”,君权神授学说。他认为人君受命于天.进行统治,所以应当“屈民而伸君,屈君而伸天”.如果人君无道.天就会降下灾异来谴责和威慑。因此人君必须遵循天道,实行仁政。目的:给统治者披上神圣的外衣,以思想上的统一来维护政治上的大一统。
2.大一统思想。
3.“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1.董仲舒的学说对于巩固国家的统一有积极的作用,有利于君主专制集权,这是汉武帝采取董仲舒主张的根本原因。同时,董仲舒宣扬“天人感应”.也有限制君主权力过度膨胀的目的。
2.“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实质上是思想文化专制。儒学在政治上占据统治地位,从此儒学确立了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流地位。
3.提出的封建伦理纲常,被后人奉为道德规范。不仅为封建统治者提供了意识形态上的支持,而且对中国人的伦理观念、文化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
三国两晋
南北朝
隋唐
五代辽宋
夏金(两宋)
在三教合一的背景下,宋代儒学从佛、道中吸取有益内容,形成以“理”为核心的新的儒学体系,即理学
1.“三教合一”。
唐宋时期,儒学、佛教、道教调和之风兴盛。“三教合一”的潮流弥漫到社会生活各个领域。
2.程朱理学。
(1)代表人物:北宋程颢、程颐;南宋朱熹是集大成者。
(2)主张:“理”是世界本原,表现在社会上是儒家伦理道德,即“三纲五常”,表现在人身上是人性,即要“存天理,灭人欲”;认识把握“理”的方法是“格物致知”。
③地位:朱熹编著成《四书章句集注》等书。元朝曾将《四书章句集注》作为科举考试的内容。明初确定了程朱理学在思想界的统治地位。程朱理学发展到鼎盛阶段,还流传到朝鲜、日本等国,产生了很大影响,
3.南宋陆九渊的心学。
南宋时期,陆九渊认为心是天地万物的渊源;“心即理也”, “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求理的方法是进行内心的反省。
元明清
1.明清之际一方面专制集权高度膨胀、礼教纲常愈趋严苛;一方面封建体制日益腐败,正统礼教的腐朽黑暗暴露得更加充分。
2.程朱理学为标准的科举考试使思想界出现因循守旧,陈腐不化的习气。
3.明中后期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
1.王守仁的心学。
明中期,王守仁认为学术流弊导致道德沦丧,从而引起社会动荡,主张以心学来更新理学。称为“阳明心学”。
王守仁的思想核心是“致良知”,认为良知就是本心,就是理。人天生具有良知,因此天理就在自己心中,不必外求,只要克服私欲、回复良知就能成为圣贤。
认为“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意识到重树思想标准的重要性。
2.李贽的“异端”思想。
自称“异端”,力图冲破传统儒学的束缚,有强烈的追求个性和发展经济的要求。基本主张:破除对孔子思想的迷信;认为人皆有私。
他对程朱理学大加鞭挞,否认孔孟学说是万世至论,认为不能将其当做教条随便套用。他反对绝对的思想权威,认为人人都有权做出自己的判断,不应以“四书五经”作为统一的思考标准。李贽反对道学家“存天理.灭人欲”的说教,他认为人皆有私,“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
3.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
明末清初,一些士大夫努力寻求改革社会的方案。由此而形成“经世致用”的思想。其代表人物是顾炎武、黄宗羲和王夫之等人。
顾炎武,写出了《天下郡国利病书》等许多和实际问题密切相关的著作。
黄宗羲,著有《明夷待访录》等重要著作。公然宣称皇帝乃是“天下之大害者”。
思想共同点:①政治上反对君主专制独裁,提出限制君权、倡导言论自由的设想。
②经济上重视发展工商业,提出“工商皆本”的思想。
③思想上批判程朱理学脱离实际,提出“经世致用”的思想,主张为学要务实,关乎国计民生。
对宋明理学的评价:
1.消极影响:宋明理学用三纲五常维系专制统治,扼杀了人的自然欲求。
2.积极影响:重视主观意志,注重气节品德,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凸现了人性的庄严,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起到了积极作用。
明清之际产生的民主思想还处于启蒙状态,与西方相比还有一定缺陷。原因有:①资本主义萌芽较为脆弱,使早期民主思想的产生、发展缺乏强有力的物质基础。资本主义萌芽从发展空间程度上看,缺少持续发展的土壤,只能在封建专制的缝隙中挣扎,决定了中国早期民主思想的发育不健全。②中国传统文化的束缚和影响,使进步思想家很难从根本上突破传统伦理学说的罗网,建立起新的伦理学说体系。③高度强化的专制中央集权制度也给它造成了巨大的压力。
【高考练兵】
一、选择题
1.下列孔子思想中最能体现以民为本的是(  )
A.“仁”和“礼”                        B.“仁”和“德治”
C.“克己复礼”                          D.“忠恕”之道
2、下列是孔子思想内容的有(  )
①“仁者,爱人”  ②严刑峻法      ③“政在得民”    ④天道无为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①③
3.孔子和老子思想的相似之处(  )
A.都主张体谅百姓,不要过分压迫         B.都主张恢复周礼
C.都否认天命                          D.都强调贵贱有序
4.老子思想中最有价值的精华部分是(  )
A.无为而治的政治主张                  B.小国寡民的理想
C.唯物主义思想                       D.朴素辩证法
5.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的观点实质上代表了(  )
A.统治阶级的利益                       B.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
C.手工业者的利益                       D.不同阶级或阶层的利益
6.韩非子说:“明主之国,无书简之文,以法为教,无先王之语,以吏为师。”其核心主张是(  )
A.取消文字                             B.以法治国
C.实行吏治                             D.厚今薄古
7.认为“恻隐之心”“是非之心”人皆有之,这反映了孟子(  )
A.“仁政”的思想                        B.“民本”的思想
C.“性本善”的思想                      D.“致良知”的思想
8.战国时期,诸子百家四处游说,讲学,他们的共同点是(  )
A.极大地开阔了视野,促进了文化的觉醒   B.维护社会新秩序,倡导个性解放
C.追求社会安定,要求与民休息           D.主张实行法治,要求建立理性社会
9.汉武帝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目的是(  )
A.彻底抛弃法家思想                     B.加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
C.向西域传播儒家思想                   D.使儒生成为官僚队伍主体
10.儒家思想在中国历史不同阶段的命运不同,主要取决于(  )
A.思想内容变化                         B.社会环境变化
C.统治阶级观念的变化                   D.人民群众态度的变化
11.在争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与“大一统”二者的关系时,下面四种结论,正确的是(  )
A.政治上的统一确保思想上的统一
B.董仲舒的学说适应专制统治的需
C.汉武帝的政策使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
D.思想上的统一为政治上的统一服务
12.从春秋战国时期到汉代,中国思想界逐渐由“百家争鸣”到“独尊儒术”,其所反映的根本性问题是(  )
A.中国思想文化出现倒退                  B.中国由分裂走向统一
C.商品经济发展受到限制                  D.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加强
13.唐朝时期诗人王维亦官亦隐,白居易既学炼丹,又虔诚礼佛,柳宗元公开宣扬自己“援佛入儒”的思想经历,这说明唐朝时期(  )
A.出现三教合一趋势                     B.儒学出现危机
C.佛教取得统治地位                     D.道教的发展
14.朱熹提出“存天理,灭人欲”,其中“天理” 主要是指(  )
A.天体运行法则                         B.社会发展规律
C.封建道德规范和等级秩序               D.“天人感应”理论
15.陆九渊认为“理’’就像太阳月亮一样明显,不用学习也能体会,认为求“理"应该是(  )
A.“格物致知”                          B.努力读书研究圣贤之道
C.进行内心的反省                       D.“致良知”
16.王阳明主张(  )
①“心外无佛,即心是佛” ②“宇宙便是吾心” ③“心即理也” ④“心外无物”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
17.《焚书·答耿中丞》说道:“夫天生一人,自有一人之用,不待取给于孔子而后足也,若必待取足于孔子,则千古以前无孔子,终不得为人乎?”此材料反映的实质是(  )
A.将孔子奉为偶像                       B.否认孔孟学说
C.反对绝对的思想权威                   D.维护传统的礼教
18.与明清之际的思想批判的产生有关的是(  )
①商品经济的发展   ②专制腐败的王朝统治   ③八股取土的因循守旧   ④程朱理学对人们思想的束缚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①②④
19.明清之际黄宗羲等思想家认为当时社会弊病丛生的根源在于(  )
A.程朱理学已经不合时宜                 B.君主专制制度的弊端
C.商品经济的发展                       D.土地高度集中,社会贫富不均
20.关于孟子的民贵君轻思想和明清之际对君主专制的批判思想的评述,正确的是(  )
A.都是从本质上否定君主专制             B.维护的阶级利益相同
C.产生的历史条件相同                   D.都具有一定的进步性
二、非选择题
2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材料二   古者圣王之为政,列德而尚贤。……自贵且智者为政乎愚且贱者则治,自愚且贱者为政乎贵且智者则乱,是以尚贤之为政本也。
材料三   不尚贤,使民不争,……大道废,存仁义;……法令滋章,盗贼多有。故圣人云:“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夫欲而民自朴。”
材料四   夫严刑者,民之所畏也;重罚者民之所恶也。故圣人陈其所畏以楚其衰,设其所恶以防其奸,是以国安而暴乱不起。吾以是明仁义爱惠之不足,而严刑重罚之可以治国也。
──《中国通史参考资料》
请回答:
(1)以上言论都围绕着什么中心问题?各材料所提出的主张的核心是什么?
(2)为什么在同一问题上,当时社会出现各种不同的主张?
(3)上面的主张哪种对当时的影响最大?原因是什么?上面的主张哪种对后世影响最大?原因是什么?
2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前三代吾无论矣,后三代,汉唐宋是也。中间千百余年而独无是非哉,岂其人无是非哉?咸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故未尝有是非耳。然则予之是非人也又安能已!夫是非之争也,如岁时然,昼夜更迭,不相一也。昨日是今日非矣,今日非而后日又是矣。虽使孔子复生于今,又不知作何是非也,而遽可以定本行赏罚哉!”
──李贽《藏书·世纪列传总目前论》
材料二   “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除却穿衣吃饭,无伦物矣。世间种种,皆衣与饭类耳。故举衣与饭,而世间种种自然在其中。非衣饭之外,更有所谓种种绝与百姓不相同者也。”
──李贽《焚书》卷1《答邓石阳书》
材料三   “夫私者,人之心也,人必有私,而后其心乃见;若无私,则无心矣。如服田者,私有秋之获,而后治田必力;居家私积仓之获,而后治家必力;为学者利进取之获,而后举业之治也必力。此自然之理,必至之符,非可以架空而臆说也。
──李贽《藏书》卷32《德业儒臣后论》
材料四   “童心者,真心也。若以童心为不可,是以真心为不可也。夫童心者,绝假纯真,最初一念之本心也。若失却童心,便失却真心,失却真心,便失却真人。人而非真,全不复有初矣。”
──李贽《焚书》卷3《童心说》
材料五    王阳明认为,“人的良知就是草木瓦石的良知,若草木瓦石无人的良知,不可以为草木瓦石矣。岂惟草木瓦石为然,天地无人的良知亦不可为天地矣”。
──《传习录》下
请回答:
(1)前四则材料分别反映的是什么思想?对儒学进行了怎样的揭露和批判?对此你作何评价?
(2)结合相关史实分析材料四与材料五中的观点有何不同。
【参考答案】
1.B 2.D 3.A 4.D 5.D 6.B 7.C 8.A 9.B 10.B 11.D 12.B 13.A 14.C 15.C 16.B 17.C 18.A 19.B 20.D
21.(1)围绕的中心问题:如何治理国家才能巩固统治。材料一主张用“德”和“礼”,材料二主张尚贤,材料三主张无为,材料四主张重罚。(2)答案要点:社会大变革时期;代表不同阶层的士人提出不同主张。(3)材料四严刑重罚的主张,因为适应了新兴地主阶级的需要,有利于封建制度的形成。材料一的主张,因为儒家学说经过西汉董仲舒的发挥,适应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政治的需要,逐渐成为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
22.(1)材料一中李贽提出了不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的观点。反对封建正统派“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表现了他反传统反教条的无畏精神。材料二中他认为穿衣吃饭,解决温饱问题,是老百姓生活最根本的大计,也是最基本的要求。批判理学家们“存天理,去人欲”的说教。材料三所示,李贽在揭露批判理学家们“道心”“天理”等说教时,公开宣称“自私”是人的天性。这种利己主义的人性论,显然是错误的。材料四中反映出针对当时社会上的“弊病”,李贽要求“真心”、“真人”。这是要求个性解放的表现。(2)王守仁认为良知即是义理,是否合乎天理,要以良知为准则。李贽则相反,认为义理蒙敝童心,义理懂得越多,童心丧失得越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