菏泽车牌号码自选网:<叔本华美学随笔>韦启昌译_1译者序言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6 06:47:52

叔本华美学随笔

韦启昌译

上海人民出版社

1

译者序言

《叔本华美学随笔》的文章取自德国著名哲学家阿图

尔·叔本华(Arthur Schopenhauer17881860)的巨著《附

录与补遗》和《作为意欲和表象的世界》第二卷。叔本华早在

25 岁就发表了认识论名篇《论充足理性原则的四重根》,并在

30 岁出版了他的不朽名著《作为意欲和表象的世界》第一卷,

内容涵括大自然物理世界的各种现象和人的精神现象。在三十

不到的年纪,就完成了这一透彻解释了世事人生的思想巨著。

这无论古今都可称得上是绝无仅有的奇迹。在这之后,叔本华

继续写出《论自然界的意欲》、《论意欲的自由》、《论道德的基

础》等著作。虽然如此,直到叔本华60 多岁以后,世人才发

现“一个新的思想大厦就好像在一夜之间耸立了起来”(《论判

断、批评和名声》,下同),叔本华才“幸运”地亲眼目睹自己

获得了应有的评价,亦即得到了赫赫名声。当然,对于叔本华

来说,重要的不是名声这些外部显示,重要的是因为获得了赫

赫名声,自己毕生劳动的成果就可以利用这名声更好保存下

来,更有机会发挥出作用。这才是让一辈子都在追求真理、对

自己思想的价值深信不疑的叔本华如释重负、老怀安慰的原

因。另一方面,在其作品终于得到承认以后,这位老哲学家所

2

表现出来来的小孩子气的兴高采烈,却是让人感慨叹息。这是

对人们的判断力的一个多么严厉的指责。在这之前的长达30

多年的时间里,他的著作无人问津,无人提起,无人批评,更

加无人赞扬。但叔本华的整个遭遇,据他认为,非但不是异乎

寻常,其实可以说是一个伟大思想者所必然碰到的“教科书”

式(典型)的遭遇——除非“凭藉好得不能再好的运气,在这

个人(思想者)的成就领域里,某些公正和有能力的评判者与

这个人同时诞生”。叔本华的遭遇完全印证了他在成名前所写

的《论判断、批评和名声》里所描述的情形(他的著作都是在

成名前完成)。这是因为“艺术家和文学家比思想家有更多表

现的机会,因为他们拥有比思想家百倍之多的观众和读者群”,

而“创作出伟大作品的人却是(……)长时间生活在默默无闻

之中,但以此换来的却是晚年的赫赫名声”。思想家的这种说

怪不怪的悲惨遭遇根本上就在于正确的“判断力就像凤凰一样

的稀有,要等上五百年才得一见”,同时,“哲学家的著作给读

者带来的不是娱乐,而只是教诲;要理解这些著作必须具备一

定的知识;并且,这类著作也要求读者在阅读时付出相当的劳

动”——当然,渴望获得思想和教诲的人会把理解和赞叹伟大

天才的思想视为至乐,而不只是“娱乐”,但这些毕竟只是少

数的情形。甚至时至今日,在叔本华作为思想家早已奠定了权

威的情况下,在其著作久已获得了“必读书”的名声以后,人

们对待这位思想家的作品的态度也没有多大的改变。人们仍然

就像叔本华所说的,“总是阅读‘最新的’,而不是所有时代中

最好的”(《论阅读和书籍》)。对于像叔本华这样的伟大思想家、

这一“不折不扣的天才”(托尔斯泰的赞语),人们又真正知之

3

多少?诚然,为数不多的人可能听说过或者读过介绍,透过“简

明”、“扼要”的哲学史知道还有这么一位“悲观主义论者”、“消

极的哲学家”。但又有多少人是分享过这位以发现真理为毕生

己任的严肃哲学家奉献给我们人类的宝贵思想?有多少人是

真正读过他所留下的名副其实的必读书?毋庸讳言,我所谓的

必读书,只是对那些还有一点点兴趣了解自己、了解人类、了

解这大自然的人而言。并且,我们不要忘记,叔本华很多作品

所讨论的是日常、普遍的素材(他甚至从最平常、最实用的角

度写作了《人生的智慧》)、所用的语言又都平实得不能再平实。

叔本华说过,“人的可怜本性虽然在每一代人中都改换一下面

目,但在各个时代仍然是相同、一样的”,所以,“高于自己世

纪的思想者也就已经是高于其他的世纪,(……)高于人类”

——结合叔本华的著作在当今无论何处仍备受冷落的实际情

形,他的上述话语到底是否属于夸张?也正因为叔本华这里所

指出的原因,我们就不会惊讶于为何他的文章在一个多世纪以

后的今天,读来仍然是那样切中时弊,就好像他是为当今时代

而写。他的著作向我们揭示了“历久弥新”这句成语的含意。

叔本华作为哲学家有他的一整套统一、完备的世界观。据

叔本华认为,意欲(Wille)是我们人乃至这世界其他一切事

物的核心,是“自在之物”;我们所看到的大自然的有形物质

(包括人、动物、植物、无机体)都是基本生命力、自然力的

载体,亦即意欲的载体;丰富多样的现象世界是意欲在各个级

别客体化的结果。我们人类则是意欲最高级别的现象。意欲是

第一,智力(认识力)则是第二,是派生的、为意欲服务(对

此问题的论述参见本书《论死亡》)。叔本华的形而上学、认识

4

论、美学和伦理学就都建筑在上述的框架之上。所讨论的事物

一旦放置在这深邃、宽阔的远景之中,经过叔本华透过现象的

审视,事物的本质以及与其他事物之间的关系也就让人一目了

然。例如,在本书的《论音乐》里,音乐中的四个声部及其相

互之间的关系,与大自然的无机体、植物、动物和人其实有着

一种平行的关系;音乐中的不和、和解,与我们意欲的不满足、

满足原来还有我们不曾清楚意识到的关联。再有就是,叔本华

用以阐释道理的精确比喻顺手拈来,把错综复杂事物之中的同

一性(普遍性)也附带多方表现出来。确实,没有某种深邃的

形而上学以提供更高一级的角度,那我们看到的永远只是事物

表面现象之间最直接、最狭窄的关系,而无法深入一点解释哪

怕是最简单的事情。正因为叔本华有着与生俱来的天才认识力

和采用更高的考察角度,他对事物的看法才处处与常人有别,

耐人寻味。对叔本华的音乐理论大为折服并深受其影响的德国

著名音乐家瓦格纳,在无意中发现叔本华的著作以后,在一年

之内把叔本华的《作为意欲和表象的世界》上下两卷1000

页,从头到尾读了四遍。然后,他说出了这样的话:“叔本华

的哲学让我得以判断在这之前我还只是直觉上有所感觉的东

西。”(瓦格纳,《我的一生》)

这本书里的文章独立成篇,讨论各种不同的话题,阅读、

思考、语言学习、文学、历史、艺术、学问、音乐、大自然的

美,等等,压轴的就是最触动人心、最引起人们关注的死亡问

题。叔本华所讨论的这些话题,其素材都可以在我们日常生活

中接触到。因此大众读者都可以与这位哲学家从所熟悉的事物

一起出发,“尽力登上云外的高处”(叔本华语),领略从这位

5

思想家的角度获得的视野。本书的文章并没有以生僻的题材让

无缘涉足这些题材的读者难以分享和判断。正如叔本华在本书

《论写作和文体》所说的,“如果(作者所处理的)题材是每

一个人都可以接触得到甚至是相当熟悉,(……)那就只有具

出色头脑的作者才可以写出值得人们一读的东西。”“作者越不

需要借助其题材的帮助,(……)那这一作者所作出的成绩就

越大。”叔本华的这些话至为恰当地适用于本书的文章。

本书文章除了讨论我们精神生活中最普遍的话题(当然,

浑浑噩噩、没有精神需求的人并不这样认为)以外,叔本华的

语言也是非常朴素和简单。叔本华这位“语言艺术家”(卡夫

卡的赞语)就是他所倡导的文体的实践者。在《论写作和文体》

里,他说,“没有什么事情比写出无人能懂的东西更加容易,

而以人人都可以明白的方式表达出重要、深奥的思想则是最困

难不过的”;“简朴不仅始终是真理、而且也是天才的标志。文

体是因思想而变得优美”;“朴实的风格始终是为天才准备的礼

服,正如赤裸是美丽身体的特权一样”。读过叔本华著作的读

者不管是否同意叔本华的观点,但对这一点却起码不会有异

议:叔本华的文章言之有物,观点鲜明、清晰。这样,叔本华

深邃、丰富的思想就清晰客观地摆在了读者的面前,然后,读

者就尽可以根据各自的思想能力而相应地理解或误解、赞叹或

批评。

叔本华在《论阅读和书籍》里抨击过这样的现象:“人们

写出了评论古代(……)伟大思想家的文章、书籍,读者大众

就跟随着捧读这些东西,而不是那个思想家的著作。”我的介

绍也就到此为止了,事不宜迟,就让叔本华在这本书里直接向

6

我们说话吧。就像侍者端上了一盘热气腾腾、精美绝伦的食物

以后,除了说上一句“请慢用”,该做的也已经做完。叔本华

在本书的这两句金石名言,可以作为我们思想大餐前的开胃小

吃,“坏的东西无论如何少读也嫌太多,而好的作品无论怎样

多读也嫌太少”;“阅读好书的前提条件之一就是不要读坏书,

因为生命是短暂的,时间和精力都极其有限(《论阅读和书

籍》)”。

韦启昌

2004 3 月于澳大利亚悉尼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