驾驶证c1几年一审60岁:现代文阅读指津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9 06:18:10
文学作品阅读

【题型示例】

一、散文阅读

不打伞的苏轼

                                                胡修江

彭城书院位于徐州的一个小巷,小小的门头。沿阶而上,穿过厅堂,是一个方方的院落。正在听公益讲座的人很多,他们沿阶而坐,或站在青砖铺就的地上。清明时节的雨如烟似雾,敲打在几朵撑开的花伞上。露天摆放的黑板上写着“苏轼与云龙山”的行楷,濛濛细雨里,我看到从宋朝的烟雨中走来的不打伞的苏轼。

苏轼知任徐州近两年,与刚刚步入仕途相比,曾经的青春豪气已渐渐消磨,加以心系民瘼,做事也就多了几分谨慎与和婉。但世事偏要和这位学士开一些不大不小的玩笑,也许是要在人生大风雨来临之前给他做一些铺垫,春早焦禾、秋涝相属,着实让东坡先生费了许多脑筋.好在祈雨雨至,抗洪洪退,等到苏轼被改派湖州即将赴任时,百姓念其恩,都来攀援送行,颂扬道:“前年无使君,鱼鳖化儿童。”听了这话,苏轼微微一笑:“穷人命分恶,所向招灾凶。水来非吾过,去亦非吾功。”苦命人到了哪里,那里的人也会跟着受苦,即使说大水来临不是我的过错,那么它的离去也并非我的功劳。走吧,人生如寄,就像这徐州城的洪水一般,不过是一段来去匆匆的过程,何必着念于他人的毁誉呢?

但是他没有料到,短短几个月之后,他就被谗言击中,经历了生与死的考验。从这个角度说,他送给徐州百姓的那句“穷人命分恶,所向招灾凶”好像成了心理预示,也带有道家无为色彩的自我解脱。“乌台诗案”几乎浇灭了苏轼所有的梦想,人生也似乎到了最低谷。就是在这样的深思与苦痛中,诗人实现了人生最美丽的跨越,从而跳出了“小我”的小圈子,达到与清风明月共适的大境界。

 漫步于徐州云龙湖畔的苏堤路时,远望云龙山的青翠,遥想徐州时候还未遭大难的苏轼,不由想起《放鹤亭记》里的句子:“或立于陂田,或翔于云表。”那么,云中鹤的姿态就是苏轼自己的姿态了,上可达九霄,下可立泥土,而泥土也正是飞翔的凭借与归宿。初中时候学他的《浣溪沙》,读“簌簌衣巾落枣花”的空灵,“牛衣古柳卖黄瓜”的淳朴,感觉这是作者刻意营造的乡野风情和闲适情愫。后来才知道,这是一个知州谢雨路回时候的欣喜与陶醉。“君子可以寓意于物,而不可以留意于物。寓意于物,虽微物足以为乐,虽尤物不足以为病。留意于物,虽微物足以为病,虽尤物不足以为乐。”把握人生中的小,像脚下的陂田、簌簌的枣花,也就是心的宇宙;淡泊世俗中的大,纵高空的飞鸿、云中的仙鹤,也是惬意的生存。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是他写给弟弟的诗句。这是本性中的洒脱,也是人世辗转后的无奈。从苏轼的经历中,我们似乎可以领悟到,当一个人和一种不期然的苦难无意间相遇,当命运被拉伸延长以致渐近异化,只要灵魂不死,最后得到的肯定是大自由。所以他说“此心安处是吾乡”;所以,几年之后的黄州,夜半醉后回家的他能在“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的境况下“倚杖听江声”;所以,在酒后的长啸中,在摔倒在黄泥坂的浊淖中时,他也能享受“草为茵而块为枕兮,穆华堂之清宴”的舒适快乐。所以,雨天他也不打伞:“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不打伞,诗人就这样站在可能随时而至的风雨里,被淋湿的是裸露的流浪,被润泽的却是孤独的灵魂。带着这份裸露的孤独,苏轼在多次毫无预料的流放中被迫远行,一路走来,南北东西,留下了数不尽的途路艰辛,但又在一次次的生命留驻中、在不经意的挥洒间留下意味深长的一笔。于是,他所流连的山水,他曾咏叹的物事,都慢慢凝成了文化的篇章,余绪绵延千年。

                                                               (选自《中学语文》2010年12期)

1.文章以“不打伞的苏轼”为题,一语双关,新颖别致,谈淡你对这个标题的理解。(4分)

参考答案:表层意思指苏轼雨天不打伞,“一蓑烟雨任平生”,(2分)深层意义指他拥有坦荡做人的率真本性,拥有笑对风雨处变不惊的旷达心胸。(2分)

2.开头一节具体描写听公益讲座的人在“一个方方的院落”,“沿阶而坐,或站在青砖铺就的地上”,任“清明时节的雨如烟似雾,敲打在几朵撑开的花伞上”这样写有什么作用?(6分)

参考答案:营造了一个质朴、宁静的讲座氛围,突出了人们对当年知州苏轼的崇敬之情,(2分)同时也暗合了苏拭“安时处顺,顺应外物”的潇洒豁达的人生态度,(2分)另外,结构上为下文引出“濛濛细雨里,我看到从宋朝的烟雨中走来的不打伞的苏轼”作了自然过渡和铺垫(2分)

3.在作者看来,苏轼能做到“把握人生中的小,像脚下的陂田、簌簌的枣花,也就是心的宇宙;淡泊世俗中的大,纵高空的电鸿、云中的仙鹤,也是惬意的生存”是因为什么?(4分)

参考答案:苏轼内心有一种与物不“留意’而又非”无意”的超然态度。(2分)可以把心意寄托在事物中,但不把心意留滞于事物。因为心意寄托在事物中,所以事物微小也很快乐,事物特异也不会成为祸害。反之,如果心意留滞于事物,即使事物很微小也会成为祸害,即使是特异的事物也不会感到快乐。(2分)

4.文章最后写“他所流连的山水,他曾咏叹的物事,都慢慢凝成了文化的篇章,余绪绵延千年”。试探究其“文化”的多重意蕴。(6分)

参考答案:为官一任,造福一方,心系民瘼,淡漠毁誉:(2分)身处逆境之中仍然保持豁达超脱、随缘自适状态,达到跳出“小我”,与清风明月共适的大境界。(2分)面对一种不期然的苦难,能够从人生无常的怅惘中解脱出来,理性地对待生活。只要灵魂不死,最后得到的肯定是大自由。(2分)

 【解答指导】

1、浏览全文,理清文脉。

理清全文的大致意思,要把握作者意图、情感倾向和语言风格等。要有意识去分层(散文化的文字不易判断),注意反复出现的语句,抒情、议论性的语句,起始句,重点句。把这些句子在试卷上划出来。

2、解答原则

(1)根据题目类型,注意解题诀窍。

 题目一般从考查文章形式与内容两方面命制。形式方面(诸如表达手法、结构技巧等)有一定的解答模式,好好体会一下。内容方面,解答时,尽量引述原文,要善于从文本信息中去筛选、整合答案信息。

(2)注意分值设计。阅读题的每一分都有明确的指向,因此根据分值能大致确定要点的多少(一般每2分为一个要点)。要点多时应“分条书写”。

3、散文阅读的常设题项

(1)要点概括类——在分析文章结构层次的基础上,科学确定答题区域,根据赋分逐点概括,注意尽量用文章中的词语概括。

(2)语句的丰富含意类——抓句段中的关键词结合语言环境和主题分析。

(3)表达特色类——一般分三步作答:①以精炼的语言概括出修辞、表现手法、语言(含句式)、人称等方面的特色;②结合相关语句具体说明(有时可省略);③句子本身写出了什么,对下文和中心表达有何作用。

(4)作用分析类——作用分析需兼顾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

内容分析要关注句段本身以及对主旨表达上的作用;形式要考虑对上文的承接,对下文的铺垫引导,以及与题目的呼应等作用。

“某句(段)或某物”的位置不同,作用会有所差异,参照如下:

文首:①开篇点题、总领全文。②渲染气氛,营造氛围,烘托情感,奠定情感基调;③设置悬念,为下文作铺垫;④与结尾相呼应。

文中:承上启下;呼应前文、照应后文。

文末:①点明中心、升华主题;②收缩全文(总结全文)、照应开头,结构严谨。

(5)探究类——包括对文本主题、语句内涵、作品蕴涵的人文心理和民族精神的探究。

①关注显性信息(题干中明确规定了的答题要求,如答题方向、字数限制等。)和挖掘隐性信息(如:联系本文) ②有明确的观点。③分点列出事实依据。④结合文本或文本的具体事例作合理分析。 ⑤语言通顺流畅,规范表述,书写工整。

4、小说阅读的四个关键词——环 境、情节、人物、主题

环境:往往要从四个方面入手(环境本身及其对情节、人物、主题的作用)

情节:往往要考虑情节本身、对人物、对主题三方面作用。

人物:往往要考虑情节的推进和主题的体现两个方面。

主题:往往要从主要人物、人物关系入手,有时还要考虑到情节推进、社会环境设计等。

5、欣赏常识

(1)表达方式(记叙、说明、议论、描写、抒情)

(2)抒情方式:直接抒情(直抒胸臆)、间接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以乐景衬哀情、以哀景衬乐情、借古讽今、托物言志、借物抒情等)

(3)描写方法(特点):①写景的顺序(如由远到近、由高到低等)②多角度描写: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等③其他:各类结合(动静、虚实、正侧、点面、声色等)、对比、衬托、白描(粗笔勾勒)与工笔(精雕细刻)

(4)表现手法(想象、联想、象征、渲染、烘托、衬托、对比等)

(5)材料安排(主次、详略、倒叙等)

(6)行文结构(开门见山、承上启下、伏笔、悬念、铺垫、照应、卒章显志、画龙点睛等)

(7)人称(第一人称、第二人称、第三人称)

(8)修辞方法的运用(比喻、拟人、借代、夸张、对偶、排比、反复、对比、反问)

(9)语言(整句散句、短句、叠音词、色彩词、假设复句构成的排比)等。

 

论述(实用)类

【题型示例】

求解“钱学森之问”

柳斌

    ①生命个体是普遍具有创新潜能的。小孩子刚步入人生,在懵懵懂懂的阶段,最爱发问。这就说明了人都具有思考的潜能,说明了一个人从无知到有知的过程是始于发问,也说明了思考是智慧的源泉,是创新的源泉,然而,我国教育在应试倾向束缚下存在的严重问题,恰恰是重视知识的传授而不重视思考能力的培养。对于青少年来说。知识当然重要,但最重要的还是思考能力。我们聘请了很多的老师去设计题库给出答案,然后把它拿给学生,让他们死记硬背。做学问就是要学会“问”,问,思考就在其中。你如果不是学“问”,只是学“答”,把人家做好的答案再答一遍,有什么意义?只是学答,这等于是只活在别人思考的结果里。学答学得再好,也只能是“青出于蓝而止于蓝”,要想“青出于蓝而胜于蓝”,除“学思”、“学问”之外是没有别的办法的。

②生命个体是千差万别的。引导、激励、帮助每一个学生走上成功的人生之路,就需要因材施教,就需要重视个体发展的多样性。但是我们现在的社会,急功近利的思想,浮躁的心态是非常严重的,在教育领域也不例外。很多学校制订的目标就是以后学生中要出几个国家领导人,要出几个部长,要出几个科学家,也就是要出几个杰出人才吧,这并非不好。如果能做到,我会表示祝贺。但是你如何才能实现这些目标呢?我们要不要杰出人才?非常需要。但是杰出人才是从哪里来的?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吗?是从娘肚子里面一出生就注定是杰出人才吗?杰出人才是从非杰出人才和普通人当中转化而来的。如果你真正想要出杰出人才,就要重视非杰出人才的大众教育。鲁迅先生说:如果你想要得到花朵的话,你就要重视那些能够培育出花朵的泥土。只对你所认定的“英才”(在目前伯乐们的视野中就是高分尖子)去进行教育,其结果会是失去更多的英才。为提高公民素质去教育,其结果将会是得到更多的英才。所以着眼于生命个体的多样性,着眼于大多数人的发展,注重因材施教,这才是培养大批创新人才、杰出人才的必由之路。

③必须明确,人才也好,杰出人才也好,并不是由学校教育直接产出的。学校教育仅仅是为受教育者打下成才的基础,受教育者成才与否,要看学生毕业进入社会后,在生产劳动、科学实验以及各种社会实践活动中各自的发展状况。建国初期军队授勋时,江西的兴国县、安徽的金寨县,各自涌现出了一百几十位将军,大多没有受过军事院校教育,他们是在战争中学会了战争,是实践造就了这么多杰出的军事人才。这是一个经典案例。这个案例说明,有了学校教育的良好基础之后,关键要看实践环节。是实践出真知,是实践出人才。有鉴于此,应高度重视人才产生的社会环境建设。要加大改革力度,从以资历、文凭为核心的人事管理制度转变为以能力、贡献为核心的人事管理制度。

④什么样的人才是杰出人才?现在并没有一个客观标准。我认为不应当一味地拿诺贝尔奖说事。且不去说诺贝尔和平奖,文学奖已经堕落为资本主义政客们手中用以打人的石头,充满着西方政客的无知、偏见和傲慢,就是诺贝尔自然科学类奖项,其规则也是由西方某些人制订的,在时代、语言,文化等诸多方面不可避免地存在着局限牲。当然,诺贝尔奖在一个历史时期内确实产生过尊重科学、尊重人才的作用,享有崇高的声誉,但即使获得诺贝尔奖是杰出人才的一个标志,那也是可遇而不可求的。自有诺贝尔奖以来,所有获奖者都是在求知、探究、奋斗的过程中创造了骄人业绩之后才得奖的。以获得诺贝尔奖为目的,然后去求知、去探究、去奋斗的,至今一个都没有。所以,要想出人才,全社会必须树立科学的人才观,必须形成“人才成长于社会实践之中,人才存在于人民群众之中”的共识。

                                                                 (摘自《新华文摘》2011年4期)

1,文章认为目前我们的教育现状有哪些不符合杰出人才成长的规律。6分

参考答案:教学上重视学“答”,忽视学会“问”(2分);重视所谓尖子生教育,忽视生命个体的多样性和大多数人的发展;(2分)重视学校教育,忽视科学的社会环境建设。(2分)

2.文章在谈什么是杰出人才,怎样培养杰出人才的过程中长于分析,说理中肯,试分别作具体说明。6分

参考答案:

一分为二,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如:不应当一味地拿诺贝尔奖说事。且不去说诺贝尔和平奖、文学奖,就是诺贝尔自然科学类奖项,其规则不可避免地存在着局限性,当然,诺贝尔奖在一个历史时期内确实产生过尊重科学、尊重人才的作用,但即使获得诺贝尔奖是杰出人才的一个标志,那也是可遇而不可求的。(3分)

摆事实,讲道理。人才也好,杰出人才也好,并不是由学校教育直接产出的,江西的兴国县,安徽的金寨县,各自涌现出了一百几十位将军,大多没有受过军事院校教育,他们是在战争中学会了战争。(3分)

3.文本最后讲的“科学的人才观”有哪几方面的含义?6分

参考答案:重视个体发展的多样性,因材施教。(2分)实践出人才,学校良好的教育仅仅是个基础。(2分)人才成长于社会实践之中;真正的人才是在求知、探究、奋斗的过程中对社

会做出贡献的人。防止杰出人才培养中的急功近利的思想、浮躁的心态。(2分)

【阅读指导】

论述类文本阅读着重注意四大问题:

①文本主要谈的是什么问题或就什么事情阐述道理;

  ②作者的基本立场、观点、情感和态度是怎样的;

  ③本文依照怎样的顺序布局谋篇、组织文章,其段落之间的关系如何;

  ④行文中为突显立意主要运用了哪些手段和材料 

 

朱德庸  幽默是一种救赎

    徐 

朱德庸,台湾著名漫画家,江苏太仓人。

今天的朱德庸幽默开朗,有他的地方总是笑声不断。

在1997年至1999年的两三年间,他有一段忙碌得丢失了自己的日子,回想起来,他说那些日子里自己是“病了”。

之后,他便画了《什么事都在发生》,这是他个人最钟爱的作品之一。这本书里他画了90个故事,都是关于人生困境的,爱情、婚姻、理想、沟通……他惯有的辛辣笔锋演进为悲悯荒凉,画出忙碌的现代人生命底色的苍白荒谬。

他希望提醒终日匆匆赶路的现代人,“抵御成功对人的扭曲。”

“整个时代变得太快了,它让个人的价值观全部没有了,人没有根了,他的价值观永远是这个社会给他的,或者这个社会已经形成了很单一的价值观,就是人人都做CEO。就好像所有的动物,无论羊、牛、鸡、兔子,全要求变成狮子。其实只有狮子会成为狮子,其它动物被逼成了疯子。

仿佛怕世人听不见自己的规劝,他索性以更直接的方式来了一声断喝,推出新作《大家都有病》。他从不隐瞒自己从小就患上的自闭症,笑言自己“跟地球人沟通比跟猫沟通困难得多”。

“每次见记者我都要做长时间的心理建设。我在台湾不大参加活动,更不要谈记者会这些。大部分时间呆在家里,偶尔跟我太太出去吃饭,永远只去熟悉的几家,以前曾经试着开发新店,但都觉得失败,最后还是回到经常去吃的几家店。”

更多时候他感谢自闭,“自闭不表示智障,因为自闭,我几乎不去应酬外人,保持很轻松又很清醒的状态,反而会让我耳聪目明,不会被很多外界的东西干扰。”

 冷眼观察世界的时候,他觉得那些丧失自身价值观,一味想活给周遭看的人其实病得比他严重得多。“我认为再也没有一个时代比这个时代更充满着疯子,99%的人心里都是有疾病的。”

逼迫着所有动物都变成狮子的时代本身同样病得不轻,“这个时代就是这样荒谬混乱,你只要出门就会遇到麻烦,永远是‘天不从人愿’。但是天不从人愿只限于好事,坏事一定是随人愿的。”

他用画笔描摹世人的病态,那些瘪瘪歪歪,看上去不那么美的人儿像是我们集体无意识的缩影——溺于消费,耽于事功;渴望获得,吝啬给予。

有人说,朱德庸是把严肃藏在玩笑背后的,“一直在为人生这件事不断发言。”

他本人对自己的“发言”态度更为慎重,“幽默是现代人反击无奈人生的最后一击,我们从没有碰到过像现在这个时代这么混乱的时代,幽默于我来说是很重要很重要的事,它不单单是我作品的要素,它更是一种救赎。”

1.怎样理解画线句子的含义?(6分)

参考答案  朱德庸认为现代人整天忙于事业,虽然事业成功了,但却患上了溺于消费,耽于事功;渴望获得,吝啬给予的现代病;丧失了自身价值观,因此要抵御现代病,找回人生的快乐。

2.根据文章内容,概括“自闭”对朱德庸的影响。(6分)

参考答案  ①自闭让他难以与他人进行沟通;②自闭让他的生活圈子变小;③自闭使他保持轻松清醒的状态,少受外界东西的干扰。

3.朱德庸认为“幽默是一种救赎”,从全文看,他要“救赎”什么?(6分)

参考答案  ①救赎人们对成功追求的扭曲心理;②救赎人们对自身价值观的错误判断;③救赎人们渴望获得,吝啬给予的观念;④救赎这个荒谬混乱的时代。

【阅读指导】

传记的阅读方法

 (1)阅读传记作品必须懂得传记作品与其他文学作品的区别。

传记属于纪实性作品,纪实性要求传记记述的事实是客观存在的、准确的、真实的。

 (2)阅读传记作品必须联系传主生活的时代背景和社会环境。

(3)阅读传记作品必须认识到传主的成长经历并感悟传主的心路历程。

 (4)阅读传记作品还要关注传主具有典型意义的事件和细节。

(5)阅读传记需要注意传记中作者的评论性语句。

【论述类(实用类)解答指导】

(一)明确答题过程

整体感知(体裁\内容\结构);审清题意;精读原文;找准区间;比较识伪;筛选信息;简述要点。

(二)整体阅读方略——作阅读标志,“不动笔墨不读书”。

1、作段落标志

阅读时,首先给文章的段落标上序号,以便答题时能迅速找到这一段。

2、作语言标志

阅读时要注意一些语言标志,阅读时对文章中一些重要语言标志作勾画圈点,大体上把握文章的中心和作者的行文思路。要注意以下几方面的标志:

(1)词语方面

①关联词语:之所以……是因为……”“不但……而且……”“只有……才……”“虽然……但是……”“……不仅如此……”等等。借助这些关联词语,可以辨明各个分句之间的意义关系,以及意思侧重点所在。

②副词:“同时”“另外”“还”“也”。这些词表示不能只限于前面或后面的意思,要追溯下文或上文的意思,“更”则表示意思的进一层。

③表示顺序的词:首先,其次,再次”“第一,第二,……”“一方面……另一方面……”“这是其一”“其二”。这些词语往往是列举理由或事实的。

④解说性的词语:“换句话说”“也就是说”“所谓”“即”“说得正确些”。表明前后意思相同。

⑤概括性的词语:“总而言之”“综上所述”“总之”“因此”。表明下文是总结的话,是文章(或段落)的结论(或观点)所在。

(2)句子方面

主要是注意那些能揭示文章(或段落)观点主旨的语句,这些语句往往是文章的开头句,各段的首括句,篇末(或段末)的总结句,过渡句,设问句,反问句,抒情句,议论句,比喻句等。

(三)答题应对方略

三道简答题答案基本都来自原文,要带着问题阅读文本,加强针对性。只要细心挖掘,收获不会太差。整体阅读时,要边阅读边概括每节大意,明白论述(叙述)角度、重点等信息。

对文本信息的筛选,要根据题目的要求,确认筛选的角度,浏览有关内容,把握大意,然后采用对比、求同、求异等方法,提炼出所需信息。

信息提取题难度较大,主要难在对文段正确、完整、深入的理解把握上,因此,认真阅读文段,理解把握文段的层次含意,是正确解题的基础。其方法主要是从题目本身入手。

1、要弄清题目要求筛选提取什么,在什么范围内筛选提取。

2、要充分注意题目所规定的作答条件、要求。如题干对答案文字的选取,组织、字数,作答方式和要求等。

3、正确理解题意准确组织文字表述,答案文字要准确,与题目的提问点对上口径,做到文从字顺。以摘录词语而非句子为主,抽取主要信息加以整合。主观题分值较大,解答时一定要条分缕析,分点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