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现多次申请驾驶证:[断章取义] 从自怨自艾到自爱自重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2 04:30:28
追根究底,如果我们不能弃绝最具毁灭性的怨气——怨自己,就别想从怨气的束缚中解放出来。怨气永远会同时针对双方:每一份对可恶之人的怨气——怨他对我不够好或是没有爱我爱到恰到好处,都伴随着可恶之我的感觉——怨自己不够好,怨自己不值得爱。可恶之人和可恶之我,其实是一个铜板的两面。    的确,如果不恨自己,就不会恨别人,如果自己心安理得,就不会浪费宝贵的生命能量去憎恨或攻击任何人。想去责怪别人,无非是因为自我感觉很糟,这又是由自觉得不到别人的了解和尊重而来。    对有些人来说,自我憎恶这个字眼太强烈了。“我对自己有一点怀疑,”你也许会说,“但我不恨自己。”但是如果你怀疑、评断、批判自己,这代表你对自己的真实面目有点不喜欢或怀有敌意;如果你独处有困难,老是离不开工作、手机、电视、计算机等,喜欢把自己忙得不可开交,转移对自己的注意,也说明你可能不是那么喜欢跟自己在一起。    不幸的是,你若难以爱上自己、接纳自己,这对你的影响要比没人爱你来得更严重。不管你的自我憎恨是温和派还是激进派,这都影响你的内在感觉,以及你每一天中每一小时的生命经验,也影响你所持有的想法、所做出的选择、所采取的行动、所挑选的情人、所营造的关系。    本性的良善与羞愧    其实不难看出可恶之我的产生根源:觉得自己配不上别人的期望。    然而,可恶之我只是内心的念头,如此而已。我们介意别人不了解、不欣赏自己的时候,这年头就钻了出来:“我有什么问题?别人怎么不懂我,也不欣赏我呢?”这种反应模式在我们幼年时就建立了:“爸爸妈妈为什么那么气我又不管我?一定是我有问题,这就是了。”这是孩子唯一能够理解冷落或虐待的方式,结果,我们变得不喜欢自己的面目:“如果我不是这个样子,我就会被爱,一切就没问题了。”    在这种情况下,羞愧——感觉自己不好——就在身心中定居下来。羞愧无疑是所有感觉中最痛苦的,因为它否定了重要的真理——我们的本性是美丽而良善的。    “本性良善”这一概念译自一个西藏词汇,意指我们生命天生的清净和尊严以及实相的美妙和喜悦。    这种善心是我们本性中的与生俱来的特质,比我们基于自身行为或他人接纳与否而产生的善恶观念更为重要。    羞愧让我们怀疑自己本性的良善,又否定我们的真实面目,于是它便使我们瘫痪,使我们的神经系统僵冻、闭锁。既然可恶之我的感觉这么痛苦,我们便尽可能把它挡在外面,于是可恶之我的形象跟可恶之人一样,也潜入我们的无意识,我们在不知不觉中受其牵制,却束手无策。    可恶之我的形象老是回来纠缠我们,表现为一连串负面的自言自语——我们称之为“内在评审委员”。这个评审委员认为我们无论做什么都做得不够好,它躲在意识的门槛之下,等待着,只要有一点点借口,就跳出来进行攻击。    大部分人心头都缠绕着一个简单的念头:“我够不够好?”这个念头接着为“她(他)爱我还是不爱我”的疑问煽风点火。如果她(他)爱我,我看自己就是一个可爱之我——一个成功、有魅力、值得爱的强者,于是自我感觉便极好;但如果她(他)不爱我,我好像就被扔进了地狱,怎么看自己都是一副可恶之我的摸样——一个格格不入、没吸引力、不值得爱、不成功的弱者,于是我恨自己,排拒自己。    内心的大审判就此上演,我们不停为互为矛盾的两极汇集证据:“人们今天对我反应不错,所以我感觉很棒。”“人们今天对我反应很差,也许我真的很差劲。”    为什么我们要让这批判不断上演,承受这么多痛苦的后果?因为我们从未感到自己天生就值得爱。我们不相信爱会自动光临,反而相信必须做点什么才能得到接纳,所以我们强迫自己做得更好,鞭策自己要像样子,还雇一个内部评审委员来记录我们的成绩。假如能证明自己有价值,也许我们就会觉得被爱。    不幸的是,内在审判——“我够好了吗?没有,我还可以做得更好。”——没完没了,而且白费功夫。“努力变得更好”永远无法肯定内在价值,因为这项努力预先设定我们不够好,从而加强我们的自我憎恨,这时即使有人爱我们,不值得爱的感觉也很难让爱进来。我们若不爱自己,也就很难让别人爱我们,这会使对我们好的人很感挫折,于是畏缩或离去。但是我们又以此为证据,认为一定是自己哪里不对劲了,这样一来,可恶之我的故事就变成自我实现的预言。    用创伤出气    自我憎恨同样会助长对他人的怨气和暴力,因为一旦试着把窝囊感转移到别人头上,我们就可以觉得自己没那么窝囊。    侵犯别人,是试图减轻在人际关系中所引发的羞愧和自我憎恨的常用方法,是夫妻反复在做的事——互抛“坏感觉”,像扔一个烫手山芋。他们如此大费周章确保“我对”,即使毁了婚姻也在所不惜。“我对”其实是用有害的自我憎恨和羞愧,对抗内在评审委员的攻击。    人们的过错是因为不知道自己被爱而产生的症状。    举例来说,贪婪是从内在的饥渴而来:“我拥有的还不够多。”但更深层的含义其实是“我不满足”。然而,是什么样的内在贫乏让我们想用消费和索求的方式加以减轻?如果不是与爱隔绝而感觉空虚,还会是什么?    同样,嫉妒只因为怕不被人爱而生起,觉得生命眷顾别人总比眷顾我来得多些。类似的,自我中心、傲慢、骄矜,都是因为企图将自己塑造得更重要、更特别,以补偿自我爱的欠缺;利己主义者试图让世界绕着“我”转,也是为了补偿“我根本不重要”的潜在恐惧。但如果我们感觉被爱,压根就不会有“我不重要”的念头。    控制他人是想证明我是有影响力的人,强迫他人仰望自己:如果我能证明给你看我真是有影响力的人,你因此不得不尊敬我,也许我就会心满意足。但如果我能感到被爱拥抱,我其实并不需要站得比别人高。    “世上没有坏人,只有没好好被爱的人。”——阿诺·的雅尔丹 
    亲身体验    这一段从自怨自艾到自爱自重的旅程,需要学着会晤、接纳真实的你,对之打开心灵。这必须从亲身体验开始。只要你抗拒、逃避、评断,或者试图操弄、控制自己的经验,就没有真正自爱自重。你只要一下评断:“我不应该这样,这不够好,我应该比这样更好。”你就是不让自己做自己。    亲身体验颇具挑战性,因为从没有人教我们怎样诚实而直接地处理我们的感受;相反,我们文化中的传统教诲是,如果你沮丧或焦虑,那么吃点药,去健身房运动,或打开电视——因为对付坏事情的唯一方法就是逃避。    类似这样的话——“如果我再去感受那悲哀,只会把自己拽到一个无底深洞。”应该是出自一个无助孩子之口,因为他从未学过如何响应自己的经验。对于孩子来说,这是真的:我们的悲哀比我们自己强大,因为我们没有知识和能力来处理强烈感受。因此当我们面对痛苦时,唯一的选择只能是在痛苦跟前关闭神经系统。问题是,即使我们现在已是成年人,有能力施展一些不同的作为了,我们仍在逃避感受。    消极地被痛苦淹没或被它牵着鼻子跑,不但无益,而且无效,这是一种无意识的受苦。但无意识的受苦不是我所谓的亲身体验,我的意思刚好相反:主动面对、涉入你的感受,对它开放。有意识地碰触感受——“是的,正是这种感觉。”——可以帮助你从它的掌控中脱身。    如果你能让经验重现,它的结会松开、打开,带你通向一种更为深刻和根本的经验。不管你的经验看起来有多痛苦、多可怕,只要你愿意处理它,你的根本力量就会被带出来,引领人生转到一个更积极的方向。    当你自己    你为自己做过的最充满爱意的事就是让自己顺乎自然。顺乎什么自然?当然是你之为你。这是我对“自爱”下的定义:让你当你自己。    当然,如果你坚信你坏、无价值、有缺陷,那么你去试着想你很好,以更正面、更慈悲的眼光看自己,也许是有用的第一步。对许多人来说,这种正面肯定是迈向自爱极有有效的一步,但这仍然是概念游戏,将我们一分为二:作为爱之主体的我(I),欣赏作为爱之客体的我(me)。    肯定你自己    爱要落实,就必须容纳一切,包括生命中所有的黑暗和痛苦。    知道自己无法符合任何一个我认为可用以建立自爱的概念之后,我居然有了一个全然不在概念层面爱自己的经验。    我们通常无力面对自己粗鄙、糟糕、负伤的部分,……做我们自己,意味着放弃做可爱之我的努力,认识到所有关于可爱之我或可恶之我的想法都不过是心中的概念。    首先静一会儿,注意心中在想什么,然后以不偏不倚的方式承认:“是,正是这样。”“是的,我紧张。”再轻轻用觉知面对或触碰你的紧张。别排斥任何经验到的感觉,仅仅在短暂的一刻以不假判断的觉知与它会晤——碰触它,然后随它去。    成为一名旁观者,对心念和情绪保持兴趣和中立,以一种“是的,是的,正是这样”的精神,将温暖和开放传递给任何当下正存在的情况。    别让这只是成为概念游戏,虽然口中说出“是的”往往有益,但你不一定非要这么做。    最重要的,别以为你就是你经历的各种状况,别让它们对你造成影响(“我害怕……这意味着我是一个胆小的人……我一直都是这样……我就是这个样子”)。当你承认“我害怕”,并不意味着害怕就是你的内在真实,它只是下面这句话的省略表达:“我觉察到身心中生起害怕的感觉。”这个可以感知害怕的“我”自身并不害怕,它是一个比你更广大的生命境界,是一种可以看到、可以拥抱你内心的一切——所有品质、所有感受、所有困境、所有局限性模式——的觉知。    自爱的核心原则:“肯定一切,不排拒一切,尤其不排拒你内在的一切。”    友善的谅解自己    无论你的人生经验有多不完美,都学着如实接受,将友善的谅解带到你自怨自艾的地方。    自怨自艾通常包括两个要素:清楚的“洞察”和严苛的“自责”。比方说,你知道自己很自私,并且把它判定为罪过。但你需要花点时间把这两个要素分开,将“洞察”从“自责”中分离出来。看你能否将责备放在一边,然后把你对自己的觉察放在面前,注视它,好像你是一个富于智慧、充满爱意、善于理解的父母、朋友或老师。    再举个例子,如果你的自责是“我很自私”,那么把它放一边,再以你智慧的一面看一看你对这件事有什么理解。也许你会看到,这是从你童年因照料不善产生的不安全感而来——造成你以贪婪、不顾别人的方式来满足需要。直接面对自私之后,你可能会体谅地说:“你儿时的经验是,如果你不照料自己,没人会照料你。难怪你不顾一切,这是在寻求安全感。”    虽然你常寻求别人的谅解,但其实你对自己的谅解才最具疗效。    欣赏你之为你    每一个人最重要的任务就是实现他独特的潜力,而不是重复别人已经做过的。    自爱最大的阻碍,是习惯拿自己和他人比较,或者想要跟他人一样。只要心里有比较的念头——审视自己究竟是跟他人一样,还是比他们更好或更坏,就是在贬抑自己。    做你自己,你才会知道让他人也做他们自己有多么重要。最能表示你的爱意的事,是让他人做跟你不一样的人,让他们从你的要求和期望中解放出来。当你友善地体谅他人和你一样,有自己的法则,得按自己的方式行事,想要控制他们、使你比他们重要的想法就烟消云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