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房改办字第078号:经典图书,去哪里寻找?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18:47:25
近日,以引进、翻译国外学术名著为目的的“汉译经典”丛书编委座谈会在京举行。该丛书在京的10余位编委汇聚一堂,为这套丛书的出版出谋划策。

  “汉译经典”,是译林出版社与北京凤凰壹力文化发展有限公司联合推出的一套丛书,准备引进或翻译、出版600余种国外学术名著。早前与之类似的丛书,以商务印书馆的“汉译世界学术名著”系列最负盛名。不过,与“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主要致力于古典学术著作稍有区别的是,“汉译经典”丛书将把发掘和引进西方当代学术名著作为重要的出版目标。

  “汉译经典”丛书目前已经出版30多种图书,包括柏拉图的《理想国》、卢梭的《忏悔录》等大家耳熟能详的名著。30与600,强烈的对比显示,对这套丛书而言,前路还很漫长。“经典”出版之路,尚可期待。

  如何发现“重读”之书

  “经典”的意义似乎不言自明,但什么是经典、如何“发现”经典等问题,仍值得人们追问。

  卡尔维诺说,经典不是你现在正在读的那本书,而是那本你正在重读的书。不过,对读者来说,找到那本“重读”的书,正在变得越来越难。因为书正在变得越来越多。根据国家新闻出版总署的数据统计,仅2010年,我国就出版图书259477种,其中初版164749种,重版、重印94728种。也就是说,如果一个人以每天一本的“超人”速度阅读当年初版的书籍,一年也仅能读完其中的千分之二。年年累积,我们面前待读的书海越来越广阔。

  与之相对的是,出版门槛不断降低,使得每年面世的书籍中,“一次性消费”的作品越来越多,值得“重读”的书籍比例不断下降。对于视野、精力都有限的读者来说,要找到那本最值得“重读”的书,正逐渐成为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为此,读者往往会通过一些更为便捷的渠道,实现对书籍的甄选。如通过阅读者之间的口耳相传。网络时代,各种书评网站的兴起,进一步拓展了这种甄选方式的影响范围。此外,选择口碑好、出版质量较可靠的出版社出版的书籍,也是读者进行甄选的常见方式。

  致力于出版经典图书,正是一家出版社树立口碑、凝聚读者信心的重要途径。凤凰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佘江涛认为,一个出版集团不出经典,充其量只能说它出版了很多图书而已。出版经典,对提升出版社的出版创新能力和文化层次,作用不可替代。

  但是,对出版社而言,找到值得出版的经典,同样是艰巨的任务。阵容强大的编委会是不少出版策划人的共同选择。三联书店出版、在上世纪80年代引起广泛关注的“现代西方学术文库”背后,“文化:中国与世界”编委会就发挥了重要作用。“汉译经典”此番也成立了由许渊冲、孙绍振、陆建德、陈思和、周国平等知名学者、专家组成的编委会。

  译林出版社社长顾爱彬说:“在人文社科丛书的出版方面,出版社需要专家引领,光靠出版社自己的力量,很难把这套丛书做好。”不过,阵容强大的编委会,是否能真正找到“经典”,还是一个需要我们拭目以待的问题。在一些编委看来,如何认定经典就面对很多挑战。北京外国语大学汪剑钊教授认为,经典本身就是“流动”的,19世纪的经典未必就是20世纪的经典。因此,有必要对经典做更贴近当代的考量。
 如何与快餐阅读争夺读者

  培养阅读经典的文化环境,一方面面临着出版的诸多难题,另一方面则关乎读者阅读兴趣的问题。

  近年来,提倡阅读经典的文章屡屡见诸报端。它的背后,是我国国民年阅读量持续偏低的现实。根据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第八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数据,2010年,我国18—70周岁国民人均阅读图书4.25本,尽管已比2009年略有上升,却仍远低于韩国、法国、日本、以色列等国。

  更重要的是,图书市场中低端产品占多数,不少书籍质量粗糙;被阅读的书籍中,管理类、励志类等功利性强、实用性强的图书,占据相当比重,比如在人员流动量大的机场书店,此类书籍占了多数。此外,经典阅读要求的沉静与数字阅读的快览之间,依然存在矛盾。

  如何唤起读者阅读经典的兴趣,事实上已经成为一个引人关注的问题。

  汪剑钊教授坦言,出版经典,其实也是为了有足够的支撑去培养经典的阅读群体。中国社科院外文所吴正仪研究员则认为,目前对于“经典”的认识还偏于保守,艰深的东西还占多数,基本只在学术界传承。她认为,经典需要传承,更需要传播,“汉译经典”可以在出版一些通俗但不肤浅的美学、艺术著作上多下些功夫,尤其是多出些有文化影响力、又能为大多数有一定文化水平的读者所欣赏的作品。法国驻华使馆文化专员易杰建议,为了使一个经典大部头不至于一翻译出来就成为一个“大坟墓”,可以同时延请有分量的学者对它进行深入浅出的阐释,尽可能激发出经典的当代价值,并一道出版。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季广茂教授则建议出版界把经典和古典区分开。如果局限于古典,排除了当代的作品,经典的意义就被缩小了。拉康、福柯、齐泽克……这些当代知名的学者,或者去世不过二三十年,或者仍然活跃在知识界前沿,他们的作品与读者身处的时代、面临的处境最为贴近,又是被公认的大家作品,或许更能够体现出经典的当代意义,唤起读者的兴趣。

  与过去相比,如今社会整体文化水平已经提升。如何引导大部分受过高等教育、又不进入专业研究领域的民众,尤其是青年去读经典,需要经典的出版者与关心经典出版的人们去慎重考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