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消防都包括哪些:心理效应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6 08:05:59

1、南风效应

法国作家拉封丹曾写过一则寓言,讲的是北风和南风比威力,看谁能把行人身上的大衣脱掉。北风首先来一个冷风凛凛寒冷刺骨,结果行人为了抵御北风的侵袭,便把大衣裹得紧紧的。南风则徐徐吹动,顿时风和日丽,行人因为觉得很暖和,所以开始解开钮扣,继而脱掉大衣。结果很明显,南风获得了胜利。这就是南风效应这一社会心理学概念的出处。

“南风效应”给人们的启示是:在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时,要特别注意讲究方法。北风和南风都要使行人脱掉大衣,但由于方法不一样,结果大相径庭。双方都应该尽量避免强硬的对话,而应该以平心静气的态度平等对待,相互理解,相互尊重,从而达成共识,解决冲突。

 

    2、霍桑效应

霍桑效应也就是所谓宣泄效应。霍桑效应的发现来自一次失败的管理研究。美国芝加哥郊外的霍桑工厂,是一个制造电话交换机的工厂。这个工厂具有较完善的娱乐设施,医疗制度和养老金制度等,但员工们仍愤愤不平,生产状况也很不理想。为探求原因,192411月,美国国家研究委员会组织了一个由心理学家等各方面专家参加的研究小组,在该工厂开展了一系列的试验研究。这一系列试验研究的中心课题是生产效率与工作物质条件之间的关系。这一系列试验研究中有一个谈话试验,即用两年多的时间,专家们找工人个别谈话两万余人次,并规定在谈话过程中,要耐心倾听工人们对厂方的各种意见和不满,并做详细记录,对工人的不满意见不准反驳和训斥。这一谈话试验收到了意想不到的结果:霍桑工厂的产量大幅度提高。社会心理学家将这种奇妙的现象称为霍桑效应。为什么会产生这种现象?这是由于工人长期以来对工厂的各种管理制度和方法诸多不满,一向无处发泄。谈话试验使他们这些不满的情绪得到了充分地发泄,从而感到心情舒畅,干劲倍增。

霍桑效应给我们的启示是:在日常的工作、管理中,会产生数不清的意愿和情绪,但最终能实现、能满足的却为数不多。对那些未能实现的意愿和未能满足的情绪,切莫压制下去,而要千方百计地让它宣泄出来,这对员工的身心和工作效率都非常有利;而且还要让每位职工在各自管理层的领导和管理者心中有一席地位,这个信息让被管理者能从心理体验受到关注和重视,从而缩小管理者和被管理者的心理距离,达到提高工作效率的目的。

生活中心理距离相对较为疏远,而关系相互影响的人之间,如果缺少必要的交流,随着时间的推移所产生的不满和误会会越来越多,所以有必要为双方创造一个宣泄不满或交流的时间和空间。虽然有时候并不能解决问题,但是有利于双方关系的健康发展。

做一个善于倾听的人,往往会得到众人的欢迎。这种欢迎正是源于这种效应所给他们带来的良好的感觉。而一个经常批评和责怪,甚至压制别人情绪和想法的人,人们会不自觉远离他。

 

    3、晕轮效应

爱屋及乌是晕轮效应的绝妙注释。

典型反应:情人眼里出西施。陷入爱情的人总是容易变“笨”,视野变的狭窄,从而只看见情人的美,看不见情人之外的美,而且判断能力下降。不过也正因为这一点才成就了爱情。

日常生活中,同样一件事情,人们观察到的点总会不一样。如果让他们看到坏的一点,那么他们也就会远离。所以即便一件事情有多好,只要有一个缺点暴露在外,便会有人会拒绝接近。好的虽然有时只是一点,却是有人追随。

 

4、马太效应

源于(马太福音》中的几句话,凡是多的,还要给他,使之更多;凡是少的.连他仅有的也要夺过来”。在现实生活中,人们更乐于“锦上添花”.而不愿“雪中送碳”。当遭遇艰难困苦时,也会出现墙倒众人推,破鼓众人擂的现象。

马太效应体现在教育中,便会出现这种情景:教师对于成绩优秀的学生另眼相看.给予各种礼遇,无论和学习成绩有无关系的各种荣誉。教师都喜欢大送特送,总之多多益善;而对于成绩虽差但却也有其长处的学生.教师往往不愿正视其优点,不但不给予相应的奖励或荣誉,往往还要挖苦讽刺,剥夺其展示才华、锻炼能力的机会。有时甚至残忍地剥夺其仅有的信心和欢乐。

马太效应对优秀者的副作用:人们往往倾向把更多的任务交给表现突出的人,并过度依赖这些人,而使得这些人承担更多的责任。长期以往,其他人渐渐失去能力应有的独立性,而优秀者也渐渐被失去应有自由。

 

5、超限效应

著名作家马克.吐温一次在教学听牧师作募捐演讲。最初.他认为牧师讲得很好,准备捐出身上所有的钱,过了十分钟,牧师还未讲完,他决定捐一半.又过了十分钟他有些不耐烦,决定一分钱也不捐,当牧师终于结束冗长的演讲时.马克、吐温由于气愤,不仅未捐钱,反而从盘子里偷了两元钱!这种由于刺激过长,反复出现而引起心理不耐烦或逆反的现象便是超限效应。

真理说上一千次,就是谬论。在生活之中这经常发生,比如说,一个人总是在别人面前买弄自己的才华,滔滔不绝,即便他是对的,大多数人也会嗤之以鼻,甚至对着干。

 

6、登门槛效应                                 

著名心理学家查尔迪尼曾做进一个实验。他替慈善机构募捐时,先对前一部分的人附加了一句话:哪怕一分钱也好,而对后一部分的人什么也没说。后来发现,前者募捐的数量是后者的两倍还多。这种现象说明.人们对一个简单的要求很难拒绝,人们接受了低要求.面对较高要求时。为了保持认识的统一和给外界留下前后一致的印象,心理上就倾向于接受高要求。

 

7、期待效应

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在智力测验中发现,通过教师对学生心理潜移默化的影响.可以使学生取得教师原来所期望的进步。这种现象被称为罗林塔尔现象。有人认为学生进步是由于老师对学生的热爱与期待而产生的.又称期待效应。当教师对某些学生有意或无意通过眼神、动作或话语表达出他的期望与关注时,学生会老师的信任与尊重,从而唤起学生的信任和自尊,产生向上的动力与行为,达到教师期望。

这种效应在年龄较小的学生或者长期得不到老师的注意与关爱的后进生身上体现的尤为明显。爱,是成就一切的基础。教师应看到每个学生身上潜在的追求自我进步的能量,想念学生自我发展的可能性,以热爱与尊重学生为前提,经常用赞许的眼神、激励的话语,表达出对学生的无限关注与期望。让学生感到我能行,老师在关注着我,从而产生前进的内驱力.达到教师所期望的目标。

 

8、蝴蝶效应

紊乱学中的著名理论。据说,南半球一只蝴蝶偶尔扇动翅膀带起来的微弱气流.几个星期后竟变成了一场席卷美国的龙卷风。这说明当一个微小的起因经过一定时间或其他因素的参与,可能会引发一个巨大复杂的结果。

你对别人做的每一件事情,不管多小,日后都可能会大大改变他的思想和行为。

 

9、沉没成本效应

    对那些无论付出多少努力都无法挽回的成本,叫做沉没成本。

当决策者没有“心理预算”(支出限制)或者没有记录累计跟踪时,他们很可能被沉没成本所俘获,产生沉没成本效应,即倾向于增加投入;相反,当决策者建立“心理预算”并能够进行跟踪时,沉没成本效应就会减弱,乃至不再发生。

明智的做法是,选择的过程中,对沉没的成本应不予考虑。对已沉没的的成本继续盲目投入不可取,但因害怕沉没成本而不投入同样不可取。

 

10、投射效应

人们在叙述或评价事物时难免会经意或不经意地掺入自己的观点,即使努力也难以避免。这种投射效应导致了不同的人对同一件事存在不同的看法和态度,而且带有较强的主观性和歪曲性。要了解一个人的心里真正想法,只要看他们是对类似的事物如何处理的。但是有时以太过直接的方式去了解一个人,往往得到相反的结论。日常生活中我们看到一些人对自己的评价和对与其在同水平的人的评价是相反的。不是他们有双重标准,只是有时一个人评价自我时,迫于外界压力,内心真实想法被压抑。而对别人评价时,外界压力相对较小,投射效应显现,使得评价往往比较接近其内心的想法。

一个人总是不自觉地通过各种方式来表达内心的想法,于是他总会有意无意在叙述或做某件事掺入他内心的真实想法。

 

11、苦橘子效应

        一群人在路上见到了一棵长了很多橘子的橘子树,便把这些橘子采摘了下来,但是却有摘完,还剩下一些。后来又来一群人,他们看见树上还留下来那一些橘子,但是却没有去采摘,因为他们认为这棵橘子树长的橘子是苦的,所以才会没有被摘完。这就是苦橘子效应。

有些时候,我们倾向用参照物来评价一件事的好坏。所以往往出现一些荒谬的结论:好女孩一定都早被别人给追求了,剩下的那些没有被追求的,肯定有毛病;一个从没有得过荣誉奖励的学生,品质一定有问题等等。

 

12、自我美化效应

一个人常常喜欢在别人面前美化与其关系近的人。这潜在的目的是美化自身。有时这种美化带有很大程度的虚构的成分,而且别人往往难以考证。相反,一个人常常喜欢在别人面前丑化和自己关系糟糕但是名声在外的人,同样有时这种丑化有很大程度的虚构成分。这样的潜在目的仍就是自我的美化。当事人明知道自己是在虚构,却情不自禁。这种效应往往使得当事人对与其有相似特点的人作出积极的评价,表面上是夸别人实质是夸自己。

 

13、回报不匹配效应

在接受别人的恩惠时,当这种恩惠太频繁太容易,那么人就会失去对施恩者起码的尊重,当这种恩惠停止时,便容易招致受恩者不满。而只给你一些小恩小惠的人,却得到你更多的尊重,即便停止,你依然还在感谢对方。人们对那些已成为习惯的恩惠给予的感恩之心,往往没有那些小恩小惠的大。所以在人与人相处中,不可滥用你的好心,不然好心没有好报。

 

14、无中生有效应

即便所有对你的指控是假的,但是一定还是会有人继续怀疑你。人的确比较喜欢故事。越是离奇,越是有趣的故事,越是容易被人以真事谈论。

 

15、禁果效应

即是越是禁止,越是无法禁止。

在色情服务业被明令禁止的情况下,这一行业的引发的问题便会在暗处向社会的各个领域侵入人们的生活,致使让人们深陷危机而不知情。全盘的禁止,有时并不能解决问题,相反会引发更多的问题。

 

16、德西效应

   “德西效应”表明,并不是外在奖励越多越好,在某种情况下,当外加报酬和内感报酬兼得的时候,人的工作欲望不仅不会增加,有时反而会降低,甚至变成二者之差。

 

17、异类效应

当群体中存在异类时,一个群体便会活跃起来。一个群体中,如果缺少矛盾和差异,等待他们的只有是迅速灭亡。

 

18、小阻碍效应

一些小麻烦和小障碍也能阻碍人们的行为的意向。

就算阻挡在你道路面前的也许只是一层纸,却足以让你打消前进的欲望。

 

19、近因效应                             

    一个人对待事物的态度,易受近因所影响。

愈来愈多的人总是期望别人从不犯错。在他们心里已将自己的雇员或朋友,塑造成理想的完美形象。因此只要朋友犯错,或行为不理想,那么他们心中那个“完美的形象”就坍塌了,他们就一定会生气和失望。彼此开始互相猜忌,自我意识强烈,不为对方着想,专爱挑毛病,渐渐摧毁了他们的未来。

                                                                                                          

20、集群效应

球场里的人越拥挤,越容易发生混乱和暴力事件。

道路上一个人被抢,众人总是选择冷眼旁观。

一群人在一条危险的路段上走,往往不会感到害怕。

你在一群人中受人表扬或者侮辱,其感受远比在其他冷的场合中的受到表扬或侮辱来的真实而深刻。

    一群人恐慌要比一个人恐慌更另人害怕,一群人笑声要比一个人笑声更具感染力。当与别人在做坏事,也许你自己并不感到是坏事。一起做坏事的人越多,那么你就越坦然。任何或善或恶的行为,在一个群体中都会被无视。当每个人把自己的意识交付给别人时,一个群体行为总会容易走向极端。在这个世界上,每一个人都与这个社会有这样或那样的关系,一个人做的事情并不总是对的,而当每一个人都那么做,也不代表那就是对的。只有一个人作错事,会引来一大堆批评,而只有一个人做对事,得到的非议比赞美还要多,总之这个社会总是希望你跟着他们的脚步走,不然你别想靠近他们。在他们眼中,你已经一文不值。这种处境会让任何一个正常人感到害怕,所以大多数人往往选择了屈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