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民政局婚姻登记处:“90后”眼中的辛亥革命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9 13:32:26

为何要纪念辛亥革命一百周年?

萨苏

在历史的长河中,一百年其实很短暂,英国和法国一场玫瑰战争就打了一百年。然而,对于中国来说,最近的一百年,却可以说是翻天覆地。

一百年前的一九一一年,中国还是个几乎人人头上拖着一条辫子,常常被人认为和非洲一样陌生的地方。名义上统治这个国家的是一个上幼儿园年龄的皇帝。此时,日俄战争刚刚结束几年,中国的清政府在这场发生在本国领土上的战争中宣布“局外中立”。那时,“中国”这个名字,与其说是一个国家,更像是一个地理名词。一百年后的今天,中国已经是世界第二大经济实体,全世界的老百姓都在用Made in China的工业产品。我们的国土上不再有任何外国的驻军,飘扬着中国海军旗的远航舰队正在非洲沿海打海盗。

如果只看这一百年的历史,一切的改变起自于一九一一年爆发的那一场革命 辛亥革命。在清政府看来,这无疑是一场叛乱,但正是这场“叛乱”,奠定了中国此后一百年共和国的政体。

辛亥革命赶走了皇帝,又剪掉了中国人头上的辫子,给中国带来的改变不可谓不大。但是,对于这场既赶走了皇帝,又剪掉了辫子的革命,今天的人们似乎颇为陌生。

特别是年轻人,笔者询问过几位八零后和九零后,确有这个年龄段的朋友连辛亥革命是谁要革谁的命都不大弄得清。

理由吗,那就五花八门了。

其中不乏对历史很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对二十世纪每场空战海战如数家珍,但是……辛亥这么大的一场革命,似乎却没有打什么像样的仗,满清政府跟纸房子一样就倒台了,要吸引人的兴趣不甚容易。

也有的女生可以和你津津有味地大谈半个钟头宋氏三姐妹,让你要冷静半晌才会想清孙中山送给宋庆龄一支手枪做定情礼物的时候,辛亥革命早已经过去好几年了——发动辛亥革命的大多是一些先国后家的理想主义者,这场革命本身缺少八卦和浪漫的元素。

更多的时候是敬谢不敏:大哥,现在最让我头疼的是房子多少钱一坪,对历史问题,特别是“古代人”的事情,实在没有精力,也没有时间去关心。

应该说,这不怪大家。

辛亥革命本来就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个尴尬的存在。

它革命,却不彻底,以至于在历史上被后面纷来沓至的一次次革命把它淹没。

它发生后,伴随的是一连串战乱和危亡,以至于当人们有时间坐下来研究这次革命的时候,一切似乎都成了过眼云烟。

在我们的教科书上,描述这次革命的篇幅本来就不多,而其中又有相当长的部分是在介绍其不彻底性和局限性。对于还没弄明白这场革命是怎么回事儿的学生们来说,这些评论恐怕除了应付考试,是难留下多少记忆的。

然而,辛亥革命本来应该给我们的年轻人更多吸引力的。

辛亥革命的发起者们,其实大多数和今天的年轻人年龄极为接近。在这段历史上写下辉煌名字的宋教仁,蔡锷,当时都不过二十几岁。

如果追寻他们走过的生命轨迹,就会发现一件颇为吸引人的事情。那就是,这些年轻人目睹国家的种种凋敝和问题,于是,或皓首穷经,或越洋求学,始终在寻找一条拯救中国,也拯救自己的道路。

辛亥革命那一年,后殉难于广州黄花岗起义的林觉民,在出征前给爱妻留简云:“语云:仁者‘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吾充吾爱汝之心,助天下人爱其所爱,所以敢先汝而死,不顾汝也。汝体吾此心,于啼泣之余,亦以天下人为念,当亦乐牺牲吾身与汝身之福利,为天下人谋永福也。”

在辛亥革命发生的几十年前,北洋水师奉命到英国留学的学生们,在临别故国之际,写下了这样的词句:“此去西洋,深知中国自强之计,舍此无所他求,背负国家之未来,取尽洋人之科学,赴七万里长途,别祖国父母之邦,奋然无悔。”

从政治上说,他们一是清王朝的颠覆者,一是清王朝的守护者。从心底而言,他们何尝不是捍卫这个民族的同路人?

这份对于国家和民族的责任感,中国人从来不曾淡薄。故梁启超先生有《少年中国说》。

也许,纪念辛亥革命,纪念的并不是革命或者改良,而是这份探索的精神。使我们不忘这份责任感,也许便是提倡“辛亥精神”的用意之所在。(环球时报2011-10-10

小调查:8位“90后”眼中的辛亥革命

李亮

一百年前,为革命信念而抛头颅洒热血的,多是20多岁的年轻人。一百年后,身处和平年代的同龄人对这场革命有着怎样的认识?我们向8位“90后”大学生进行了一次小型调查。他们分别是日本应庆大学经济系大一学生杨同学、北京大学中文系大三学生胡行舟、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大一学生徐子乔(香港人)、清华大学新闻学院大一学生陈竹君、武汉大学机械设计制造专业大二学生张鹏、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大四学生曾昱、中央音乐学院艺术学院悦悦和南京大学历史系大三学生王同学。调查问题如下:

1、听说过辛亥革命吗?从什么渠道了解的?

2、你知道这场革命最有名的口号是什么吗?“三民主义”都有哪三“民”吗?

3、你对辛亥革命印象最深的是哪一点?(人物、事件)能讲一个小故事吗?

4、你知道“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是谁说的?为什么要这么说?

5、你会不会去看现在正在上映的《辛亥革命》电影及电视剧?

6、你觉得一百年前的这场革命对你自己的人生有没有影响?

下面就是他们的回答。

“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推翻了帝制,很了不起”

杨同学 日本应庆大学经济系大一学生

1、她说“中学历史的历史课本”。关于时间,她说是“民国初年,因为推翻了清朝嘛”。

2、她说“三民主义,民主,民生,民族。”(错了一个)

3、她说“不记得什么特别的事件,不过对它的历史意义印象比较深刻。历史书上说,资本主义软弱点导致辛亥革命以遗憾的结局告终。不过我个人觉得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推翻了帝制,已经很了不起了。”她还提到了“武昌起义。

4、她说“是孙中山,但记得不太清是什么情况下说的。好像是政府成立之后,觉得和旧有体制存在很多矛盾,有的无法解决”。

5、她说“应该不会去看。日本这边没有上线,只能网上看,我本来很少上网。”对于日本有没有举行纪念这场革命的活动,她说“没有注意到。不过日本人对孙中山的评价很高”。

6、她说“我觉得在一百年前,面对几千年封建体制,有勇气有决心做成这样一件事,让我非常佩服。我读过孙中山的个人传记,觉得要学习这种不放弃,不管多难的都要坚持完成的精神。”

“一听到辛亥革命,就想起《让子弹飞》和《十月围城》”

胡行舟 北京大学中文系大三学生

1、他说“初中在历史课本上了解情况”,对日期也十分熟悉。

2、他很顺利地答出“三民主义”及三“民”具体所指。

3、他说是“是孙中山说的。好像是在辛亥革命之后不太久,倒袁之前,因为预感到革命不彻底,所以说这些话鼓励同仁。”

4、他说“一听到辛亥革命就能想起孙中山的领导,还有《让子弹飞》和《十月围城》两部电影。可以讲出的小故事是熊秉坤一伙人占领了一个军械仓库,打响第一枪。我印象比较深刻的还有革命之后,大量投机分子实际占据了政府的高位。”

5、他说“不会去看电影。这种电影太过官方、养分不够。没多大意思。”他还说,学校可能会有一些纪念活动,会看活动的类型而言决定是否参加,知识竞赛没兴趣,但讲座还是有兴趣。

6、他说“对我个人生活的影响比较微弱。不过它一直激发我思考资产阶级政权在台湾站住脚而在大陆站不住脚。这是一个很有趣的参照。”

“香港学生普遍读中国历史比较少”

徐子乔(香港人) 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大一学生

1、她说“听说过,在中学的历史课本里学过”,但只记得是1911年,不知道具体日期。

2、她说“应该是驱除鞑虏,恢复中华”。记者提醒是“三民主义”,她说“好像听过,但不记得。”

3、她说“印象最深的一点是孙中山推翻了帝制,然后建立了民主共和国。”

4、她说“是孙中山说的。但不记得是什么情况下说的。”

5、她说“学校在放,但很难买到票。如果能买到票。还蛮有兴趣的。因为这些历史事件很容易忘记,经常读一下挺好的。”

6、她说“辛亥革命以前的革命是把一个朝代替换成另一个朝代,但辛亥革命真正推翻了帝制,传播了民主思想。这对我产生了一些影响。”不过,她补充说,她们中学主要学的是西方历史,以英文教学。学校会有选择性地教授中国历史,但因为是以英文教学,所以很多同学不愿意选。读中国历史比较少。香港的学生普遍存在这样的情况。

“现在的人都太小我,不思考国家的前途命运”

陈竹君 清华大学新闻学院大一学生

1、她说“当然听说过。最先是听人讲过,系统学习是高中。”

2、她想了一下,说“是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吧,还有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吧。不过这好像是纳领,不是口号。”在记者提醒是“三民主义后”,她说出了“民族、民权、民生”。

3、她说“印象最深的有黄花岗起义。还有是,虽然革命前的一些准备工作很困难,它在思想上也起到了开启民智的作用,但除了民族,没达到民权和民生。真正想创立的资产阶级的国家,也没有成功。在美国的三权的基础上建立了五权分立,也没有达到分权的效果。最后革命果实被人窃取。在中国历史上验证了走资产阶级道路是不可能的。后来才出现新民主主义革命。”

她说,很多具体史实不记得了,但这些事件的历史地位和意义都记得。

4、她说“好像是孙中山说。1924,北上,商讨北伐,途中病得很严重时做了一个演讲说的。”

5、她说“不会去看。这些所谓的革命大片,其实是一群明星塑造一个新的电影形象,而不是体现一些真正的纪念意义。可能百年纪念的时候需要这一部影片,但是为了保证票房,故事是松散的,各种明星都出现,但没有质感。”

6、她说“我现在还没有确定自己的政治倾向,所以辛亥革命对我个人政治立场或志向上谈不上有什么影响。但是从我的角度看,这场一百年前的革命对我们所起的更大作用在于,使我们想起了那个所有人都会关心中国前途命运的时代氛围。现在的人都太小我,没有深度,没有赤子之心,不思考国家的前途命运。纪念辛亥革命的作用,不仅能唤起人们对政治的关心,还使人们向往那个出英雄、积极向上、在辩论中互相促进的时代。宋美龄个人命运的最高点是与国家的最高点联系起来的。中国在超越式发展时,要把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结合在一起。”

“孙中山的精神很鼓舞人,革命一直失败,但他临界死也没放弃”

张鹏 武汉大学机械设计制造专业大二学生

1、他说“听说过,在没上小学或刚上小学的时候看过漫画书,连环画。”

2、他很流利地答出了“三民主义”以及三“民”:民族,民权,民生。

3、他说“印象最深刻的应该是黎元洪夺权”以及“打响第一枪”的故事。(历史上没有黎元洪夺权这一事件)

4、他说“孙中山说的。应该是临死的时候,但对这句话是对谁说的没多大印象,好像就是对送他进医院的人说的。”

5、他说“即使去电影院,也不会看这些电影。通过书本、网络对历史已经了解得很多了。这些新电影除了演员阵容外没有什么创新。”

他还提到,武汉做为辛亥革命爆发地,现在的纪念活动很多。武大举行了多个辩论赛,各个纪念馆也比较火爆。学校还组织了参观。但他本人没有参加。

6、他说“革命是历史必然趋势。即使没有辛亥革命,后来也会有其它革命。不过,从励志的角度来讲,孙中山的精神很鼓舞人,革命一直失败,但他一直坚持,但临界死也没放弃。”

“革命没有彻底成功,留下的遗憾使我印象特别深刻”

曾昱 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大四学生

1、她说“从初中历史书听说过”。

2、她说“挺有名,但想不起来”。记者提醒是三民主义后,她说,“对,是民主、民生,另一个想不起来了。”

3、她说,“让我印象最深刻的一点是辛亥革命最后没有彻底成功,留下了遗憾。袁世凯复辟帝制,夺权了。虽然它是中国历史上很重要的一次推翻封建王朝的革命,但是在当时中国复杂的历史背景下,没有彻底成功,留下的遗憾使我印象特别深刻”。

4、她说“这句话是孙中山说的。好像是在答应袁世凯退位的时候说的。”

5、她说“应该不会去看,虽然历史很惊心动魄,但离现在有点远。而且,辛亥革命是一个历史符号,我不太愿意花额外的精力和时间,去看一下重新构造过的艺术产品。现在的艺术手段都有些假,无法还原历史真相,演出来不是历史真相,没太大意义。”

6、她说“我觉得直接的影响不大,但从间接的角度,会有一些影响。它代表的民主思想、宣扬推翻封建思想束缚,以及后来的新文化革命都影响了后来中国人的文化习惯,思维方式。”

“没有革命的话,我们肯定不会拥有现在的生活”

悦悦 中央音乐学院艺术学院

1、她说“听过,在中学历史课里。”

2、她想了一下,说“猛地一下想不起来了”。在记者提示了三民主义后,她表示“没有印象”。

3、她说“想不起来,一会去百度一下。”

4、她说“听说过这句话,但不知道是谁说的。”

5、她说“没有打算去看这些电影或电视剧,我对这些不太感兴趣。”

6、她说“我觉得,如果没有革命的话,我们肯定不会拥有现在的生活。但看不出革命对我个人生活的直接影响。”

“如果清朝没推翻,我作为一个农村女孩就上不了大学”

王同学 南京大学历史系大三学生

1、她说“最早听说辛亥革命是在小学时。那里我看课外的书比较多,大约二年级的时候就听过辛亥革命。”

2、她很快就答出了“三民主义”,并称,三民主义是“民族,民权,民生”。

3、她说“印象最深刻的一点是,学校课本上说,袁世凯逼宫,逼清帝退位,盗取革命果实”。但上大学之后,发现这与真实情况有些出入。”

4、她很快就回答说“这句话是孙中山说的”,但对孙中山说这句话的情境有些犹疑,最后说“好像是辞了大总统之后,撤到广州去,留下这句临终遗言,意在鼓励黄博军校的学生奋发图强。”

5、她说她会去看。“以前看《宋家三姐妹》、还有印象最深的《走向共和》,这些电影及电视剧对历史、对国民党的评价都很真实。因此我会去看《辛亥革命》的电影,想看看这些年思想较为开放,议论较为自由之后,影视作品对历史人物的评价。”

6、她认为辛亥革命对她个人的生活有影响。“我觉得影响最大的是它提出的人人平等的思想。如果清朝没推翻,人不能平等,我作为一个农村女孩,就上不了大学,也不可能抛头露面。”(环球网2011-1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