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容烈酒的成语:苏州老桥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6 10:45:39

苏州桥梁的建造,上溯春秋,下及明清。
如春秋时的临顿桥、乌鹊桥、斟酌桥;
汉代的顾家桥;
三国时的渡僧桥;
南朝的悬桥和天后宫桥。
唐代,苏州的桥梁鳞次栉比,遍步大街小巷,因此白居易才有:“绿浪东西南北水,红栏三百九十桥”之句。
宋代,据当时的《平江图》著录,有桥梁359座。
明清两代,由于部分河道填塞,桥梁有所减少。
据《苏州府志》载,明代有桥梁300座。
清代311座。
直到民国时期仍有349座(《吴县志》)。
现在,随着城市建设地不断发展,苏城内外共有桥梁近千座,其中古城内现存古桥168座。
可以说苏州是我国乃至世界上桥梁最多的城市。

 

普济桥
位于阊门外山塘街,跨山塘河,1982年被列为苏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桥始建于清康熙四十九年(1710年) ,桥侧有普济堂,因以名桥。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修,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1925年重修。此桥为三孔石拱桥,花岗石砌筑,南北走向,拱券纵联分节并列砌筑。全长38.69米,中孔净跨9.16米,矢高4.37米,桥面中宽4.05米。南次孔跨5.31米,矢高2.6米,北次孔跨5.29米,矢高2.54米 。两端石砌踏步,分别为26级、30级。拱券内壁刻有捐款人姓氏。东西两面明柱刻有桥。联句点明了桥所处地理环境和水路走向。

1986年因中孔顶部严重下沉,左右次孔向两侧推移,桥身变形下沉,出现险情,故进行拆卸大修。这次整修由市政与文物部门配合进行,坚持保持原貌,做到修旧如旧。拆卸前对原桥进行测绘,外露石构件编号绘图,修复时按图就位。修复中在桥身隐蔽部位采用了现代材料和技术手段,主要是四个桥墩水盘石以下,不再采用传统的木桩地丁,而浇制了深3.6一3.8米的钢筋混凝土桥台,扩大了基础,桥孔拱券背部增设一层钢筋网,并作了水泥灌浆处理。

 

彩云桥

位于市郊横塘镇,跨越京杭大运河, 1982年被列为苏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桥始建无考,1928年重建。桥身东西走向,东端引桥折北,与长堤相接,由此经驿亭去胥门;西端引桥南北落坡,向南步人市镇。三孔石拱桥全长38米,中宽3.7米,中孔净跨8.5米,矢高5.6米。东次孔设有纤道。因大运河拓宽,1992年迁建此桥于胥江上。今桥西堍与驿亭相接,东去数百步即唐寅墓。迁桥工程在文物部门指导下由交通部门实施,做到了精心设计、精心施工。大桥本身原样迁移,为不影响太湖水进入苏州古城,在西堍引桥部分增辟桥洞数孔。在施工中遇到河床流沙层,所以把桥墩改为反拱状,现桥洞实为完整的圆圈。桥与驿亭相辉映,为 横塘右镇的重要古迹。

灭渡桥

位于城东南隅葑门外,跨京杭古运河,1982年被列为苏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该处为水陆要津,原没有渡船,因旅客不能忍受舟人把持敲诈,由僧人发起集资募建桥梁,取名"灭渡","志平横暴也"。今讹称觅渡桥。建桥始于元大德二年(1298年)十月,至四年三月竣工,历时一年有余。明代正统间苏州知府况钟重修。清同治间再修,1985年又修,并恢复石栏。桥身用武康石、青石、花岗石混砌,显示了多次重建大修的历史痕迹。长系石端部刻有兽面纹浮雕。估计为姑建时遗物。桥为薄型单孔拱式,东西走向,通长81.3米,净垮19.3米,矢高8.5米。原两坡各设53步石级。该桥采用增大跨度而不作多孔设计,以适应水流湍急、过往船只体量大、往返频繁的需要;在拱顶与面石间不加填层,并尽量增加桥身 坡长,使大桥平缓易行,高而不峻,稳重大方,堪称江南古桥梁中的成功作品。

普安桥

位于阊门外上塘街,跨鸭蛋桥浜,1982年被列为苏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桥始建于明弘治十四年(1501年),清嘉庆十九年(1814年)重修。桥拱净跨4.5米,矢高3.6米。其最大特色是桥洞由南、北两组拱券并列组合,成隧洞状。桥面中部宽达2l.2米,并于北侧上部建南向关帝庙一座。桥南10米处原设有跨河方戏台一座,与庙门相对,桥畔为金阊关,成为方城外一大景观。庙尚存,惜戏台和关已陆续废毁。

上津桥

   位于阊门外枫桥路东首,跨阊门古运河, 1982年被列为苏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桥的修建年代无考,清代中期地方典籍偶有提及,但均不言其历史沿革。仅见桥身西南侧金刚墙上刻有"丙寅年河道会重建","上津桥口北口公埠"等字。以此推测,桥可能重修于清同治五年(1866年)。1984年又修。此桥为单孔拱桥,花岗石砌筑,南北走向,全长42.45米,净跨12.2米,矢高5.9米,中宽3.7米,七排拱券石并列。桥额书"上津桥"三字。桥栏砖砌,条石压顶。两坡铺设条石踏步,南29级,北3l级。从阊门外广济桥上西望,上津桥和沿河民居组成富有水乡情趣的特有景色。
下津桥
   下津桥又名通津桥,位于阊门外枫桥路上津桥与枫桥之间,跨阊门古运河,1982年被列为苏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桥建于明成化十八年(1482年),清康熙四年(1665年)修,道光二年(1822年)重修, 1984年再修。
此桥为单孔拱桥,南北走向,全长36.7米,拱券净跨12.2米,矢高6米,中宽4.8米。拱券用青石并列砌置。桥身其他部位均为花岗石。额书"下津桥"三字。西北部望柱刻有"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秋立"数字,很可能在光绪年间也作过整修。两坡铺设条石踏步,南为27级,北为32级。

寿星桥
  位于城东望星桥北叶家弄,跨第四直河。此桥初名营桥,宋《平江图》有载。相传南宋绍兴十年(1140年)浚河时于桥下得瓷寿星,遂改今名。其为一单孔拱桥,用武康石砌筑。武康石色紫褐,质地粗犷古朴,宋、元间苏州一带建筑物常用此石。桥身长18米,拱跨4.7米,矢高2.6米,两坡设踏步。桥面栏板为1965年从附近被拆的百狮子桥移来,上有狮兽浮雕图案,或蹲或舞,生动活泼。该桥保存宋代构件较多,体量不大,但各部位比例适度,造型凝重,色调拙朴,与周围垂柳、塔影和谐一致,为苏州小型古桥梁中的佳例。
吴门桥
  位于城西南盘门外,跨古运河(护城河),为陆路出入盘门的必经通道,1963年被列为苏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据《吴县志》记载:始称新桥,又名三条桥,宋元丰七年(1084年)郡人石氏出资兴建,横绝漫流,往来便利。绍定中重建,改今名。明正统间苏州知府况钟再建,弘治十一年(1498年)水利郎中傅潮修,清顺治三年(1646年)、雍正十二年(1734年)重修,同治十一年(1872年)江苏省水利工程总局重建。宋《平江图》所载为三桥相接,下设三洞。清乾隆《盛世滋生图》所载为三孔石拱桥。目前为苏州留存的最高的单孔石拱古桥。用花岗石砌筑,杂有少量武康石。全长66.3米,中宽4.8米,净跨16米,矢高9.85米,拱券石10排,长系石11根,纵联并列砌置。1989年,部分拱券石被船只撞落,修补时发现各拱券石之间用定胜形榫卯拼接,以增加牢度,避免移位。条石桥栏凿成凹凸状,犹如通长靠背椅子。桥额阴刻楷书桥名,间壁明柱一面刻"苏省水利工程总局重修",一面刻"同治十一年壬申夏四月"。南北两坡各铺设条石踏步50级。北端金刚墙左右两翼均砌有宽约0.6米的纤道,为纤夫穿越桥洞的便民设施。吴门桥高大壮伟,与邻近的瑞光古塔、古水陆盘门浑然一体,古运河滔滔东流,舟船帆影往返不绝,是苏州城西南重要的文物古迹游览区。

越城桥

   位于市郊石湖东北岸,跨北越来溪,西距行春桥数十米,1982年被列为苏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桥始建于南宋淳熙年间。元至正,明永乐、成化,清康熙、乾隆和道光年间均有整修之举。同治八年(1869年)重建,为一单孔石拱桥,东西走向,全长33.2米,净跨9.5米,矢高4.8米,中宽3.6米,花岗石砌筑。明柱镌有联句,北面是"碧草平湖青山一画"," 波光万顷月色千秋";南面是"一堤杨柳影接行","十里荷花香连水"。因年久失修,桥身倾斜,后又被过往船只碰撞,部分拱券石脱落,明柱断裂,出现险情。1993年经文物部门呼吁,由市政部门编号拆卸,照原样修复。此桥位于石湖风景区,登桥远眺,湖光山色,田野村舍,别饶情趣。

 

苏州古桥还有着许多动人的传说.

      如乘渔桥,在古代有二贤者,一法海,一琴高。一日,两人路过桥头,见绿水河中有鲤鱼丈许,头角、腹足、鼓翼蝙踵。琴高奇之,入河跃鲤背,谁知大鲤竟腾然飞去……。琴高由此羽化而仙。

  再如落瓜桥,宋初,吕蒙正落难苏州求乞。一曰晨至醋坊桥处,见一农夫担西瓜两篓,急急东行。忽一瓜坠地,蒙正捡瓜呼喊,农夫见乃一穷书生,将瓜遗之。蒙正与旧感激。正捧瓜上桥,却又坠地,瓜成碎片。可以这么说,苏州的每一座古桥,都有着它独自的风姿与神韵,都有一段或多或少的动人故事。

  苏州城中最古的桥是乌鹊桥。乌鹊桥古风质朴,与阖板城同建,距今已有两千多年。原位在“子城”正门前直街,因春秋时吴王在此建乌鹊馆而得名。这是一座集政治、经济、文学和建筑艺术于一身的名桥。原来周武康石建造,整体彤红,魏魏耸峙,与城中其它桥梁相较,大有鹤立鸡群之势。

  苏州城中最长的古桥是宝带桥。宝带桥是苏州现存古桥中最长的一座桥。相传是唐刺王仲舒捐出了自己的宝玉腰带而建成的,所以桥名就叫“宝带”。宝带桥是我国现存古桥中最长的多孔石拱桥,与河北的安济桥、四川的珠浦桥和广西的程阳桥并称为我国四座著名古桥。宝带桥桥长300多米,53个孔,孔孔连缀,桥体本身就像一条宝带。每年农历八月十八日夜,一轮明月当空,53个桥孔里53个水中月连成一串,是为苏州一年一度的“宝带串月”奇景。

  苏州城中最短的古桥是网师园里的引静桥。桥长只有2。4米,桥面宽0。7米,桥栏高0。2米,桥孔高1。7米,洛石藤贴着桥身,实在是袖珍。

  苏州城中最高的古桥是吴门桥。吴门桥在北宋建时有三孔,现存的单孔石桥是清同治年间重建的。桥全长66。3米,桥面宽5米,拱券跨长16米,拱高9。85米。这座桥不仅高,它还有一个特色:桥北金刚墙砌有0。6米宽的纤道供纤夫穿越桥洞,这种桥上的纤道,在江南石拱桥中不多见。吴门桥坐落在盘门,与瑞光塔、水陆城门并称“盘门三景”。

  苏州城中最有名的桥应当是枫桥。枫桥在枫桥路西首、寒山寺大门右侧,与江村桥对称,横跨在大运河上,旧称封桥。因唐代诗人张继的一首《枫桥夜泊》诗而闻名,故相承枫桥。枫桥初建于唐朝,现桥为清同治六年重建,为单孔石拱桥,长26米,高7米。桥南著名的六朝古刹寒山寺,至今香火旺盛。传说寺里的钟极为灵验,撞钟的香客都要排队。

  比较好玩的桥,是虎丘的双井桥。桥高架在剑池上,一对俗称“双吊洞”的石圈井并排在青石桥面中央,朝井下望去,池水深幽,目迷神摇。

 

山塘古桥

  有句成语叫“横七竖八”,巧的是山塘古桥就是横七竖八。

横跨河上的七桥是山塘桥、通贵桥(又名瑞云桥)、星桥、彩云桥(又名半塘桥)、普济桥、望山桥(曾名便山桥)和西山庙桥。

竖贯堤上的八桥是白姆桥、毛家桥、桐桥(曾名洞桥、胜安桥)、白公桥、青山桥、绿水桥、斟酌桥和万点桥。

如果对照乾隆年间所作的《虎丘山塘图》,山塘河对岸竖贯之桥竟然也是八座,由于从前对岸大部分是农村,图上很少有标出桥名。

  当然清代以前的桥肯定没有这么多,南宋《吴郡志》上有记载的仅仅四座,即山塘桥、彩云桥、便山桥和洞桥。

  山塘古桥还可作许多有趣的比喻:白公、白姆两桥如夫妇,这是纪念开河筑堤的白居易夫妇。青山、绿水两桥如孪生姐妹,其大小相等、形态相似、距离相近而名称优美。对岸的同善、引善两桥如孪生兄弟,地处乡村,颇具野趣。普济桥和小普济桥(即同善桥)如父子,一大一小,近在咫尺。通贵桥如老儒,古代勉励读书人:“青霄有路终须上,金榜无名誓不休。”过桥便是明代南京吏部尚书吴一鹏显赫的府第。星桥如老市民,其为市井最热闹处,买卖人流朝夕不绝。西山庙桥如老僧,这桥南北两堍分别是花神庙和西山庙。

  斟酌桥畔旧时风景绝佳,凭栏而望,虎丘满目苍翠,绿水蜿蜒。桥东堍是花园弄,“其地多艺花人所居,遍地种桂,高下林立,花时,人至其间,香沁肺俯,如行天香深处。”西堍便是著名园林蒋氏塔影园,后来先后改建为白居易祠、李鸿章祠,但仍有假山园池。从《姑苏繁华图》上看,斟酌桥又高又美,如虹影半垂,与颐和园中的玉带桥相仿佛。良辰美景,人们喜欢在这里把酒临风,斟酌的本意就是饮酒。清代这里有著名的三山馆。山景园、聚景园,不但布置精雅,配有名人字画,还“疏泉叠石,略具园林之胜。”现在到豪华酒楼就餐前,先端上一杯香茗,开此风气的便是一百多年前这里的酒楼。佳肴之多,叹为观止。据清代《桐桥倚棹录》记载一张聚景园的菜单,所列各类满汉菜肴竟达150种之多,还有26种点心。这类酒楼即使与现代高档去处相比也毫不逊色。

  斟酌桥有桥联:“鹤市人家通一水,(虎丘)花舫聚三汊。”可见当时还画舫云集。盛夏时节,画舫大多到东山浜,各择柳荫深处停泊。那些富商大贾,文人雅士在船上饮酒听曲。傍晚时分,暑炎已退,于是船上点起串串红灯,接二连三地穿过斟酌桥,来到宽阔的山塘河上,迎着习习凉风,悠悠地向野芳浜摇去。斟酌桥在这里留下了无数的吟咏:“斟酌桥头花草香,画船载酒醉斜阳。桥边水作鹅黄色,也逐笙歌过半塘。”“半塘春水绿如渑,赢得桥留斟酌名。桥外酒帘轻扬处,画船箫鼓正酣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