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e160国标10公斤厚度:易筋经十二图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2 18:53:55

易筋经十二图

韦驮献杵第一式

立身期正直,环拱手当胸。

气定神皆敛,心澄貌亦恭。

韦驮献杵第二式

足趾拄地,两手平开。

心平气静,目瞪口呆。

韦驮献杵第三式

掌托天门目上视,足尖著地立身端。

力周骽胁浑如植,咬紧牙关不放宽。

舌可生津将腭抵,鼻能调息觉心安。

两拳缓缓收回处,用力还将挟重看。

摘星换斗式

只手擎天掌覆头,更从掌内注双眸。

鼻端吸气频调息,用力收回左右侔。

倒曳九牛尾式

两骽后伸前屈,

小腹运气空松。

用力在于两膀,

观拳须注双瞳。

出爪亮翅式

挺身兼怒目,推手向当前。

用力收回处,功须七次全。

九鬼拔马刀式

侧首湾肱,抱顶及颈。

自头收回,弗嫌力猛。

左右相轮,身直气静。

三盘落地式

上腭坚撑舌,张眸意注牙。

足开蹲似踞,手按猛如拏。

两掌翻齐起,千斛重有加。

瞪睛兼闭口,起立足无斜。

青龙探爪式

青龙探爪,左从右出。

修士效之,掌平气实。

力周肩背,围收过膝。

两目注平,息调心谧。

卧虎扑食式

两足分蹲身似倾,屈伸左右骽相更。

昂头胸作探前势,偃背腰还似砥平。

鼻吸调元均出入,指尖著地赖支撑。

降龙伏虎神仙事,学得真形也卫生。

打躬式

两手齐持脑,垂腰至膝间。

头惟探胯下,口更啮牙关。

掩耳聪教塞,调元气自闲。

舌尖还抵腭,力在肘双弯。

掉尾式

膝直膀伸,推手自地。瞪目昂头,凝神壹志。

起而顿足,二十一次。左右伸肱,以七为志。

更作坐功,盘膝垂眦。口注于心,息调于鼻。

定静乃起,厥功维备。总考其法,图成十二。

谁实贻诸,五代之季,达摩西来,传少林寺。

有宋岳侯,更为鉴识,却病延年,功无与类。

 

 

 

 

 

 

洗髓经

总义
    如是我闻时,佛告须菩提。易筋功已竟,方可事于此。
    此名静夜钟,不碍人间事。白日任匆匆,务忙衣与食。
    三餐食既竟,放风水火讫。抵暮见明星,燃灯照暗室。
    晚夕功课毕,将息临卧具。大众咸鼾睡,忘却生与死。
    明者独惊醒,黑夜暗修为。抚体叹今夕,过去少一日。
    无常来迅速,身同少水鱼。显然如何救,福慧何日足?
    四恩未能报,四缘未能离,四智未现前,三生未皈一。
    默视法界中,四生三有备,六根六尘连,五蕴并三途,
    天人阿修罗。六道各异趋,二谛未能融,六度未能具。
    见见非是见,无明未能息。道眼未精明,眉毛未落地。
    如何知见离,得了涅槃意? 若能见非见,见所不能及。
    蜗角大千界,焦眼纳须弥。昏昏醉梦间,光阴两俱失。
    流浪于生死,苦海无边际。如来大慈悲,演此为洗髓。
    须侯易筋后,每于夜静时,两目内含光,鼻中运息微,
    腹中宽空虚,正宜纳清熙。朔望及两弦,二分并二至,
    子午守静功,卯酉干沐浴。一切惟心造,炼神竟虚静。
    常惺惺不昧,莫被睡魔拘。夜夜常如此,日日须行持。
    惟虚能容纳,饱食非所宜。谦和保护身,恶疠宜紧避。
    假惜可修真,四大须保固。柔弱可持身,暴戾灾害逼。
    渡河须用筏,到岸方弃诸。造化生成理,从微而至著。
    一言透天机,渐进细寻思。久久自圆满,未可一蹴企。
    成功有定限,三年九载余。从容在一纪,决不逾此期。
    心空身自化,随意任所之。一切无挂碍,圆通观自在。
    隐显度众生,弹指超无始。待报四重恩,永减三途苫。
    后人得此经,奉持为宗旨。择人相授受,叮咛莫轻视。
 

无始钟气篇第一
    宇宙有至理,难以耳目契。凡可参悟者,即属于元气。
    气无理不运,理无气莫著。交并为一致,分之莫可离。
    流行无间滞,万物依为命。穿金与透石,水火可与并。
    并行不相害。理与气即是。生处伏杀机,杀中有生意。
    理以气为用,气以理为体。即体以显用,就用以求体。
    非体亦非用,体用两不立。非理亦非气,一言透天机。
    百尺竿头步,原始更无始。悟得其中意,方可言洗髓。

四大假合篇第二
    元气久氤氲,化作水火土,水发昆仑巅,四达坑阱注。
    静坐生暖气,水中有火具,湿热乃蒸腾,为雨又为露。
    生人又生物,利益满人世。水久澄为土,火乃气之燠。
    人身小天地,万物莫能比。具此幻化质,总是气之余。
    本来非我有,解散还太虚。生亦未曾生,死亦未曾死。
    形骸何时留,垂老后天地。假借以合真,超脱离凡类。
    参透洗髓经,长生无尽期。无假不显真,真假浑无际。
    应作如是观,真与假不二。四大假合形,谁能分别此。

凡圣同归篇第三
    凡夫假作真,美衣为体饰,徒务他人观。美食日复日,
    人人皆如此。碌碌一身事,不暇计生死。总被名利牵,
    一朝神气散。油尽而灯灭,身尸埋圹野。惊魂一梦摄,
    万苦与千辛,幻境无休歇。圣人独认真,布衣而蔬食,
    不贪以持己,岂为身口累。参透天与地,与我本一体。
    体虽有巨细; 灵活原无异。天地有日月,人身两目具。
    日月有晦明,星与灯相继。纵或星灯灭,见性终不没。
    纵成瞽目人,伸手摸着鼻。通身俱是眼,触着知物倚。
    此是心之灵,包罗天与地,能见不以目,能听不以耳。
    心若能清净,不为嗜欲逼。自知原来处,归向原来去。
    凡夫与圣人,眼横鼻长直。同来不同归,因彼多外驰。
    若能收放心,提念生与死。趁此健身驱,精进用心力。
    洗髓还本原,凡圣同归一。

物我一致篇第四
    万物非万物,与我同一体。幻出诸形相,辅助成生意。
    有人须有物,用作衣与食。药饵及器皿,缺一即不备。 
    飞潜与动植,万类为人使。造化思何鸿,妄杀即暴戾。
    蜉蝣与蚊蝇,朝生暮死类。龟鹤糜与鹿,食少而服气,
    竟得多历年,人何不如物,只贪衣与食,忘却生与死。
    苟能绝嗜欲。物我皆一致。

行住坐卧篇第五
    行如盲无杖,内观照性分,举足低且馒,踏实方更进。
    步步皆如此,时时戒急行。世路忙中错,缓步保平安。
    住如临崖马,亦如到岸舟。回光急返照,认取顿足处。
    不离于当念,存心勿外务。得止宜知止,留神守空谷。
    立定勿倾斜,形端身自固。耳目随心静,止水与明镜。
    事物任纷纷,现在皆究竟。坐如邱山重,端直肃容仪。
    闭口深藏舌,出入息与鼻。息息归元海,气足神自裕。
    浃骨并洽髓,出神先入定。卧如箕形曲,左右随其宜。
    两膝常参差,两足如钩钜。两手常在腹,扪脐摸下体。
    睾丸时挣搓,如龙戏珠势。倦则侧身睡,睡中自不迷。
    醒来方伸脚,仰面亦不拘。梦觉浑不异,九载征实际。
    超出生死关,究竟如来意。行住坐卧篇,只此是真谛。

洗髓还原篇第六

    易筋功已毕,便成金刚体。外感不能侵,饮食不为积。
    犹恐七情伤,元神不自持。虽具金刚相,犹是血肉驱。
    须照洗髓经,食少多进气。搓摩干沫浴,按眼复按鼻。
    摸面又旋耳,不必以数拘。闭眼常观鼻,合口任鼻息。
    度数暗调和,身定神即定。每日五更起,吐浊纳清熙。
    开眼即抽解,切勿贪酣睡。厚褥趺跏坐,宽解腰中系。
    右膝包左膝,调息舌抵腭。胁腹运尾闾,摇肩手推肚。
    分合按且举,握固按双膝。鼻中出入绵,绵绵入海底。
    有津续咽之,以意送入腹。叩牙鸣天鼓,两手俱掩脐。
    伸足扳其趾,出入六六息。两手按摩竟,良久方盘膝。
    直身顿两足,洗髓功已毕, 徐徐方站起,行稳步方移。
    忙中恐有错,缓步为定例。三年并九载,息心并涤虑。
    浃骨更洽髓,脱壳飞身去。渐几浑化天,末后究竟地。
    即说偈曰:口中言少,心头事少,腹里食少,自然睡少,
    有此四少,长生可了。

 

 

坐功十二段锦

总诀

闭目冥心坐,握固静思神。扣齿三十六,两手抱昆仑。左右鸣天鼓,二十四度闻。

微摆撼天柱,赤龙搅水津。鼓漱三十六,神水满口匀。一口分三咽,龙行虎自奔。

闭气搓手热,背摩后精门。尽此一口气,想火烧脐轮。左右辘轳转,两脚放舒伸。

叉手双虚托,低头攀足频。以候神水至,再漱再吞津。如此三度毕,神水九次吞。

咽下汩汩响,百脉自调匀。河车搬运毕,想发火烧身。旧名八段锦,子后午前行。

勤行无间断,万病化为尘。

以上系通身合总行之,要依次序,不可缺,不可乱。先要记熟此歌,再详看后图,及各图详注各诀,自无差错。

十二图附后:

十二段锦第一图

闭目冥心坐,握固静思神。

盘腿而坐,紧闭两目,冥亡心中杂念。凡坐要竖起脊梁,腰不可软弱,身不可倚靠。握固者,握手牢固,可以闭关却邪也。静思者,静息思虑而存神也。

 

十二段锦第二图

扣齿三十六,两手抱昆仑。

上下牙齿,相叩作响,宜三十六声,叩齿以集身内之神,使不散也。昆仑即头,以两手十指相叉,抱住后颈,即用两手掌紧掩耳门,暗记鼻息九次,微敬呼吸,不宜有声。

十二段锦第三图

左右鸣天鼓,二十四度闻。

记算鼻息出入各九次毕,即放叉之手,移两手掌控耳。以第二捐叠在中指上,作力放下第二指,重弹脑后,要如击鼓之声,左右各二十四度。两手同弹,共四十八声。仍放手握固。

十二段锦第四图

微摆撼天柱

天柱即后颈,低头扭颈向左右侧视,肩亦随之左右招摆,各二十四次。

十二段锦第五图

赤龙搅水津。鼓漱三十六,神水满口匀。一口分三咽,龙行虎自奔。

赤龙即舌,以舌顶上腭,又搅满口内上下两旁,使水津自生,鼓漱于口中三十六次。神水即津液,分作三次,要汩汩有声吞下。心暗想,目暗看,所吞津液,直送至脐下丹田。龙即津,虎即气,津下去,气自随之。

十二段锦第六图

闭气搓手热,背摩后精门。

 

以鼻吸气闭之,用两掌相搓擦极热,急分两手磨后腰上两边,一面徐徐放气从鼻出。精门即后腰两边软处,以两手磨二十六遍,仍收手握固。

十二段锦第七图

尽此一口气,想火烧脐轮。

闭口鼻之气,以心暗想,运心头之火,下烧丹田,觉似有热,仍放气从鼻出。脐轮即脐丹田。

十二段锦第八图

左右辘轳转,

曲湾两手,先以左手连肩,圆转三十六次,如绞车一股,右手亦如之。此单转辘轳法。

十二段锦第九图

两脚放舒伸。叉手双虚托,

放所盘两脚,平伸向前,两手指相叉,反掌向上,先安所叉之手于头顶,作力上托,要如重石在手托上,腰身俱著力上耸。手托上一次,又放下,安手头顶,又托上。共九次。

十二段锦第十图

低头攀足频。

以两手向所伸两脚底作力扳之,头低如礼拜状,十二次,仍收足盘坐,收手握固。

十二段锦第十一图

以候神水至,再漱再吞津。如此三度毕,神水九次吞。咽下汩汩响,百脉自调匀。

再用舌搅口内,以侯神水满口,再鼓漱三十六。连前一度,此再两度,共三度,毕。前一度作三次吞,此两度作六次吞,共九次,吞如前。咽下要汩汩响声,咽津三度,百脉自周遍调匀。

十二段锦第十二图

河车搬运毕,想发火烧身。旧名八段锦,子后午前行。勤行无间断,万病化为尘。

心想脐下丹田中,似有热气如火,闭气如忍大便状,将热气运至谷道,即大便处,升上腰间,背脊后颈,脑后头顶止。又闭气,从额上两太阳,耳根前,两面颊,降至喉下,心窝肚脐下丹田止。想是发火烧,通身皆热。

 

 

 

 

 

 

 

 

 

 

 

 

 

 

 

 

 

 

 

 

 

 

 

内 功

 

内功正面图

内功背面图

前列按摩导引之既行之于外矣,血脉俱巳流畅,肢体无不坚强。再能调和气息,运而使之降于气海,升于泥九,则气和而神静,水火有既济之功,方是全修真养。其他玄门服气之术,非有真传口授,反无益而有损。今择其无损有益之调息及黄河逆流二诀,随时随地可行,以助内功,附录于后。

此为分行外功者,指出内功知所选择,其实已备十二段中。每日于暇时,不必拘定子午,择一片刻之间,使心静神闲,盘足坐定,宽解衣带,平直其身,两手握固,闭目合口,精专一念。两目内视,叩齿三十六声,以舌抵上腭,待津生时,鼓漱满口,汩汩咽下,以目内视,直送至脐下一寸二分丹田之中。

再以心想,目视丹田之中,仿佛如有热气,轻轻如忍大便之状,将热气运至尾闾,从尾闾升至肾关,从夹脊双关升至天柱,从玉枕升泥丸。少停,即以舌抵上腭,复从神庭降下鹊桥、重楼、降宫、脐轮、气穴、丹田。

按古仙有言曰:夹脊双关透顶门,修行径路此为尊。以其上通天谷,下达尾闾,要识得此为心肾来往之路,水火既济之乡。欲通此窍,先要存想山根,则呼吸之气,暂次由泥九通夹脊、透混元,而直达于命门。盖谓常人呼吸,皆从咽喉而下,至中脘而回;若至人呼吸,由明堂而上至夹脊,而流于命门。此与前说稍异,然咽津为自己之气从中而出,故存想从尾闾升至泥九,而古仙则吸天地之气,由山根而泥九,直达命门也。

凡五脏受病之因,辨病之误,兔病之诀,分类摘录。俾于未病之先,知所儆惧;方病之际,知所治疗。而脾胃为养生之本,当于饮食间加慎焉。

心脏(形如未开莲蕊,中有七孔三毛,位居背脊第五椎,各脏皆有系于心)

属火,旺于夏四、五月,色主赤,苦味。人心外通窍于舌,出汁液为汗。在七情主忧乐,在身主血与脉。所藏者神,所恶者热。面赤色者心热也,好食苦者心不足也,怔忡善忘者心虚也。心有病舌焦苦,喉不知五味,无故烦躁,口生疮作臭,手心足心热。

肝脏(形如悬匏,有七叶,左三右四,位居背脊第九椎,乃背中间脊骨第九节也)

属木,旺于春正、二月,色主青,酸味入肝。外通窍于目,出汁液为泪。在七情主怒,在身主筋与爪。所统者血,所藏者魂,所恶者风。肝有病眼生蒙翳,两眼角赤痒,流冷泪,眼下青转筋,昏睡善恐,如人将捕之。面色青者肝盛也,好食酸者肝不足也,多怯者肝虚也,多怒者肝实也。

脾脏(形如镰刀,附于胃,运动磨消胃内之水谷)

属土,旺于四季月,色主黄,甘味入碑。外通窍于口,出汁液为涎。在七情主思虑,在身主肌肉。所藏者志,所恶者湿。面色黄者脾弱也,好食甜者脾不足也。脾有病口淡不思食,多涎,肌肉消瘦。

肺脏(形如悬磬,六叶两耳,共八叶,上有气管,通至喉间,位居极上,附背脊第三椎,为五脏华盖)

属金,旺于秋七、八月,色主白,辛味入肺。外通窍于鼻,出汁液为涕。在七情主喜,在身主皮毛,所统者气。所藏者魄,所恶者寒。面色淡白无血色者肺枯也,右颊赤者肺热也,气短者肺虚也,背心畏寒者肺有邪也。肺有病咳嗽气逆,鼻塞不知香臭,多流清涕,皮肤燥痒。

肾脏(形如刀豆,有两枚,一左一右,中为命门,乃男子藏精、女子系胞处也,位居下背脊第十四椎,对脐附腰)

属水,旺于冬十、十一月,色主黑,咸味入肾。外通窍于耳,出汁液为津唾。在七情主欲,在身主骨与齿。所藏者精,所恶者燥,面色黑悴者肾竭也,齿动而痛者肾炎也,耳闭耳鸣者肾虚也,目睛内瞳子昏者肾亏也,阳事屡而不举者肾弱也。肾有病腰中病,膝冷脚痛或痹,蹲起发昏,体重骨酸,脐下动风牵痛,腰低屈难伸。

 

 

 

 

 

 

 

 

 

 

分行外功诀

心功

一、凡行功时,先必冥心,息思虑,绝情欲,以固守神气。

身功

一、盘足坐时,宜以一足跟抵住肾囊根下,令精气无漏。

一、垂足平坐,膝不可低,肾子不可著在所坐处(凡言平坐高坐,皆坐于榻椅上)。

一、凡行功毕起身,宜缓缓舒放手足,不可急起。

一、凡坐宜平直其身,竖起脊梁,不可东倚西靠。

首功

一、两手掩耳,即以第二指压中指上,用第二指弹脑后两骨作响声,谓之鸣天鼓(却风池邪气)。

一、两手扭项,左右反顾,肩膊随转,二十四次(除脾胃积邪)。

一、两手相叉,抱项后,面仰视,使手与项争力(去肩痛目昏。争力者,手著力向前,项著力向后)。

面功

一、用两手相摩使热,随向面上高低处揩之,皆要周到。再以口中津唾于掌中,擦热揩面多次。(凡用两手摩热时,宜闭口鼻气摩之,能令皱斑不生,颜色光润)。

耳功

一、耳宜按抑左右多数,谓以两手按两耳轮,一上一下摩擦之(所谓营治城,使人听彻)。

一、平坐,伸一足,屈一足,横伸两手,直竖两掌,向前若推门状。扭头项左右各顾七次(除耳鸣)。

目功

一、每睡醒且勿开目,用两大指背相合擦热,揩目十四次,仍闭住,暗轮转眼珠,左右七次,紧闭少时,忽大睁开(能保炼神光,永无目疾。一用大指背向掌心擦热亦可)。

一、用大指背曲骨,重按两眉旁小穴,三九二十七遍。又以手摩两目颧上,及旋转耳行三十遍。又以手逆乘额,从两眉间始,以入脑后发际中,二十七遍。仍须咽液无数(治耳目,能清明)。

一、用手按目之近鼻两眦(即眼角),闭气按之,气通即止(常行之,能洞视)。

一、跪坐,以两手据地,回头用力视后面,五次,谓之虎视(除胸臆风邪,亦去肾邪。地一作床)。

口功

一、凡行功时,必须闭口。

一、口中焦干,口苦舌涩,咽下无津,或吞唾喉痛不能进食,乃热也。宜大张口呵气十数次,鸣天鼓九次,以舌搅口内咽津,复呵复咽,候口中清水生,即热退脏凉。又或口中津液冷淡无味,心中汪汪,乃冷也。宜吹气温之,候口有味,即冷退脏暖。

一、每早,口中微微呵出浊气,随以鼻吸清气咽之。

一、凡睡时宜闭口,使真元不出,邪气不入。

舌功

一、舌抵上腭,津液自生,再搅满口,鼓漱三十六次,作三口吞之,要汩汩有声在喉(谓之漱咽,灌溉五脏,可常行之)。

齿功

一、叩齿三十六遍,以集心神。

一、凡小便时,闭口紧咬牙齿(除齿痛)。

鼻功

一、两手大指背擦热,揩鼻三十六次(能润肺)。

一、视鼻端,默数出入息。

一、每晚覆身卧,暂去枕,从膝湾反竖两足向上,以鼻吸纳清气四次,又以鼻出气四次,气出极力后,令微气再入鼻中收纳(能除身热背痛)。

手功

一、两手相叉,虚空托天,按顶二十四次(除胸膈邪)。

一、两手,一直伸向前,一曲回向后,如挽五石弓状(除臂腋邪)。

一、两手相捉为拳,搥臂膊及腰腿;又反手搥背上,各三十六次(去四肢胸臆邪)。

一、两手握固,曲肘向后,顿掣七次,头随手向左右扭(治身上火丹疙瘩)。

一、两手作拳,用力左右虚筑七次(除心胸风邪)。

足功

一、正坐,伸足低头,如礼拜状,以两手用力攀足心十二次(去心包络邪)。

一、高坐垂足,将两足跟相对扭向外,复将两足尖相对扭向内。各二十四通(除两脚风气)。

一、盘坐,以一手捉脚指,以一手揩脚心涌泉穴(湿风皆从此出),至热止后,以脚指略动转数次(除湿热,健步)。

一、两手向后据床,跪坐一足,将一足用力伸缩,各七次,左右交换(治股膝肿)。

一、徐行,手握固,左足前踏,左手摆向前,右手摆向后,右足前踏。手右前左后(除两肩邪)。

肩功

一、两肩连手,左右轮转,各二十四次(先左转,后右转,曰单辘轳;左右同转,曰双辘轳)。

一、调息神思,以左手擦脐十四遍,右手亦然。复以两手如数擦胁,连肩摆摇七次,咽气纳于丹田,握固两手,复屈足侧卧(能免梦遗)。

背功

一、两手据床,缩身曲背,拱脊向上十三举(除心肝邪)。

腹功

一、两手摩腹,移行百步(除食滞)。

一、闭息,存想丹田火自上而下,遍烧其体。

腰功

一、两手握固,拄两胁肋,摆摇两肩,二十四次(除腰肋痛,并去风邪)。

一、两手擦热,以鼻吸清气,徐徐从鼻放出,用两热手擦精门(即背下腰软处)。

肾功

一、用手兜裹外肾两子,一手擦下丹田,左右换手,各八十一遍。诀云:一擦一兜,左右换手,九九之数,其阳不走。

一、临唾时坐于床,垂足解衣闭息,舌抵上腭,目视顶门,提缩谷道,如忍大便状。两手摩擦两肾腧穴,各一百二十次(能生精固阳,除腰痛,稀小便)。以上分列各条,随人何处有患,即择何条行之,或预防无患之先者,亦随人择取焉。大抵世人,以经营职业者,既不暇行;倚恃壮盛者,又不肯行。直至体气衰惫,终不及行,为可惜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