锅炉烟囱刷油漆公司:中国古代哲理故事*第一编 神话故事(六)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9 21:54:02

《中国古代哲理故事》第一编  神话故事(六)

鱼篮观音

观音菩萨得道之后,便化作普通百姓,深入下层人民,对他们进行教化。有一次,观音得知东海之滨住着很多化外之民,不懂礼仪,不谙教化,于是便化妆成一名渔妇来到东海之滨一个小镇。正赶上小镇的集市很热闹,便提着一只竹篮,竹篮里装着两尾鱼,便混迹在那一群卖鱼人当中。

众人忽然看见一个很漂亮的渔妇来卖鱼,便一拥而上,纷纷抢着买鱼。可是渔妇却问他们:“你们买鱼作什么用呢?”众人都说:“当然是回去做菜吃。”渔妇却微笑着说:“我这鱼呀,不能卖给你们做菜,只能卖给你们放生。”众人一听,都不愿意,谁也不想花钱买条鱼又放了。结果渔妇站了一天,两尾鱼都没有卖出去。

第二天早上,渔妇又来了,仍然坚持只能卖给他们放生,结果还是没有人愿意买。只是有个叫马郎的人却开始注意渔妇。他发现那渔妇卖的还是昨天那两尾鱼,可是那鱼离开了水整整两天还是活蹦乱跳,实在有点不可思议,可又实在看不出什么名堂。

不久,金沙滩上的渔民,特别是那些单身汉,见渔妇长得实在漂亮,于是便纷纷跑来说亲,争着想娶她为妻。渔妇笑着说:“你们这么多人,叫我嫁给谁呢?这样吧,我教你们颂经,你们谁先在一天之内学会,我就嫁给谁。”大家一听,都觉得可行,于是便答应了。渔妇便教他们念颂《普门品》,结果一天之后,有半数的人背会了。渔妇又说:“还是不行,《普门品》只是入门的,还不能最后分出胜负,我再教你们念《金刚经》,谁一夜之间念会,我就嫁给谁。”十多个人都同意了。于是渔妇又教他们念《金刚经》,第二天,能完全背会的,只有三四个人。其他人只好怏怏不乐地走了。

渔妇又对剩下的几个人说:“先别急,最后的胜负还没有分出来,我这里还有一部大乘宝藏《法华经》,谁能在三天之内背会,我一定嫁给他。”结果三天之后,只有马郎一个人背会了。于是渔妇便答应嫁给马郎。可是新婚那天,新娘却无缘无故地死了,而且尸体很快就腐烂了。马郎很是难过,可又没有办法,虽然心中奇怪,也只好将尸体掩埋了。此后,马郎经常没事的时候便念颂渔妇教给他的三部经,念来念去,竟也悟出点什么。

观音菩萨脱身离去之后,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发现马郎已经开始悟道,于是便又变成一个老和尚,前去点化马郎,跟他谈经论道,指点迷津。后来又告诉他,原来他以前娶的的那个渔妇是观音菩萨变的,不信可以掘开坟墓看看。马郎将信将疑,果真跑去掘开了坟墓,里面真的没有尸体,却只有一副黄金锁子骨。那老和尚说:“现在相信了吧。菩萨化身渔妇是为了点化你。她既然教给你三部经书,你就应该宣扬佛法,切莫辜负菩萨一片度化之心。”马郎听了,连连点头,忽然那和尚就不见了。马郎知道肯定又是菩萨在点化他,于是回去之后,便把自己三间草屋变成庵堂,又塑了菩萨的神像供奉起来,仍然是渔妇的模样,人们便称之为“鱼篮观音”。

哲理点拨

教化育人必须善于引导。观音大士如果只是单纯地给那些蛮荒之地的人们灌输教义,却不能引导他们一步一步悟道,那么她的传教就是失败的。好在她懂得利用世俗之人爱美之心,让他们心甘情愿地接受她的教化,不知不觉走上悟道之路。

善于引导不仅只是在教学中起作用,同样,处理人际关系时也要善于把自己的意愿转换成别人能够接受并且愿意接受的东西,这样就不会事倍功半,甚至以失败告终了。

三面观音

唐朝末年,天下大乱,民不聊生。当时的河南洛阳,民心不古,世风日下。

这一天,洛阳街头忽然出现了一个老太婆,看上去挺普通的,可是却拿着一面银光闪闪的镜子,高声叫卖。有人上前问她:“老人家,你这镜子多少钱愿意卖?”老太婆微笑着说:“一千两纹银,多一分不要,少一分不卖。”一个少年一听,有些奇怪,说:“小小一面镜子,就算是黄金做的,只怕也值不了一千两银子,你这镜子究竟有什么特别,怎么这么贵?”老太婆说:“我这镜子,一可以照你以往的所作所为,二可以照你心地善恶。绝对不错丝毫,有这样的好处,难道还不值一千两银子吗?”那少年一听,摇头道:“老人家,您别开玩笑了,这世上哪有这种宝贝。”老太婆仍然微笑着说:“你不信可以试一下,但是照一次要给我三文钱。”少年低头想了想,便掏出三文钱递给老太婆。老太婆接过钱,便取出镜子拿在手里,对少年说:“照的时候一定要心无杂念,不然可什么都照不出来。”

少年依言对着镜子照了大约一盏茶功夫,果然镜子中照出了自己以往的所作所为,没有丝毫差错。照到最后才知道自己堕入了畜生道中,来生投胎成了一条狗。少年看得心惊胆战,满头大汗淋漓。可是旁人看去镜子中却空空如也,什么也没有。老太婆收了镜子,对少年说:“我没有骗你吧?绝对没有丝毫差错。这三文钱不冤吧?”少年脸色苍白,仿佛大病一场,围住他的人都纷纷问他看到了什么,少年也不好回答,只一个劲地说:“三文钱,值!你们也照一下吧,肯定值!”之后便急匆匆走了。旁人一看,好奇心大起,于是纷纷排起长队,花三文钱照一下那面镜子,结果惊动了全城的人,那天照了镜子的就有三千多人。大部分人照完之后就像那个少年一样,满头大汗,脸色苍白,眼中满是惊讶和恐惧,只有极少一部分人面带喜色。

眼看天色不早,老太婆收起镜子,说:“这么好的宝贝,只卖一千两,竟然都没有人买,可见此地无识货之人。天色不早了,我要走了。”说完,老太婆将镜子装起来,站起身来,弹了一下身上的灰尘,就在抬头的瞬间,老太婆却在不同的人眼里有不同的形象。恶人眼中的老太婆是凶神恶煞,平常人眼里的老太婆则带着怒气,而心地善良的人眼中的老太婆,却是慈眉善目的观世音菩萨。

大家这才明白,原来是观世音菩萨前来点化他们,于是把他们看到的菩萨的三种不同的法像叙述综合了一下,最后商定三副面目:一副是慈眉善目的,一副是大怒状的,一副是微微含怒的。然后他们集资在原地修了一座庵堂,塑了那三副法像供奉起来。

从那以后,这里的人,有恶的去恶从善;原本行善的,更加坚定了行善的决心。民风为之一变,淳朴了不少。

哲理点拨

一面小小的镜子照出人心百态,照出是非善恶,甚至照出今生来世,这个神话的寓意确实非常深刻。观音大士的聪明,在于她利用了人们的侥幸心理,行恶之人总是以为他们的行为不会被发现,就算被发现别人也无可奈何。然而菩萨打破了他们的幻想,由于恐惧,然后改过。

那样一面神奇的镜子并不是实在的东西,它只存在于我们的心里。有的人时时刻刻用心来照自己的行为,有错必改,这样的人往往成为佼佼者;有的人却根本忘记了这样一面镜子的存在,于是胡作非为,等到后悔的时候,已经来不及了。以心为鉴,可以照将来。

龙女拜观音

在观音菩萨身边,有一对童男童女,男的叫善财,女的叫龙女。龙女原是东海龙王的小女儿,生得眉清目秀,聪明伶俐,深得龙王的宠爱。一天,她听说人间玩鱼灯,异常热闹,就吵着要去观看。可是龙王死活不答应,龙女便半夜偷偷溜了出去。

龙女来到一个小渔镇,街上的鱼灯多极啦!有黄鱼灯、鳌鱼灯、龙虾灯、海蟹灯、扇贝灯? .龙女东瞧瞧、西望望,越看越高兴,不一会来到十字路口,这里更有趣哩!鱼灯叠鱼灯,灯山接灯山,五颜六色,光华璀璨。龙女似痴似呆地站在一座灯山前,看得出了神。谁知这时候从阁楼上泼下半杯冷茶来,不偏不倚正泼在龙女头上。龙女猛吃一惊,叫苦不已。原来变成人形的龙女,碰不得半滴水,一碰到水,就再也保不住少女模样了。

龙女焦急万分,怕在大街上现出龙形,不顾一切地挤出人群,狠命地向海边奔去。刚刚跑到海滩,突然“忽喇喇”一声,龙女变成了一条很大很大的鱼,躺在海滩上动弹不得。

正巧,海滩上来个捕鱼小子,看到这条金光灿灿的大鱼,一下子愣住了。边拨弄着鱼边自言自语:“不管它是什么鱼,扛到街上去卖,说不定能赚点银子用用呢。”然后扛着鱼,上街叫卖去了。

那小子将鱼扛到大街,一下子被观鱼灯的人围住了。大家议论纷纷,可是谁也不敢贸然买这么一条大鱼。有个白胡子老头说:“小子,这条鱼太大了,你把它切开来零卖吧。”那小子一想,觉得老头说得有理,于是向肉铺借来一把肉斧,举起来就要斩鱼。

正在这时,却见一个气喘吁吁的小沙弥挤进人群大声道:“慢!这条鱼我买下了。”众人一看,十分诧异:“小沙弥怎么买鱼来了?”

小沙弥见众人满脸奇怪和猜疑,不觉脸红了,赶紧说:“我买这条鱼是去放生的!”说着,掏出一把碎银,递给捕鱼小子,并请他将鱼扛到海边。捕鱼小子暗自高兴,连忙背着鱼跟着小沙弥向海边走去。

两人来到海边,小沙弥叫捕鱼小子将大鱼放到海里。那鱼碰到海水,立即打了一个水花,游出老远老远,然后掉转身来,向小沙弥点了点头,倏忽不见了。

捕鱼小子见鱼游走了,摸出碎银一看,碎银变作了一把香灰,被一阵风吹得无影无踪。转眼再找小沙弥,也不知去向了。原来小沙弥是观音身边的善财童子,见龙女遇难,抓了一把香灰就跑来救她了。

龙女回到龙宫,龙王怕玉帝怪他“教女不严”,气得把龙女逐出了龙宫。

龙女伤心极了,哭哭啼啼来到南海。观音菩萨很喜欢龙女,让她和善财像兄妹一样住在潮音洞附近的一个岩洞里,这个岩洞后来称为“善财龙女洞”。

从此,龙女就跟了观音菩萨。后来龙王后悔了,常常叫龙女回去。龙女依恋着普陀山的风光,再也不愿回到牢笼一样的水晶宫去了。

哲理点拨

龙女被龙王逐出龙宫之时,哭哭啼啼极度伤心;后来,龙王后悔,叫龙女回龙宫,龙女却依恋普陀山,不愿回去。龙女虽然被迫由龙宫到普陀山,然而却给她带来了新的生活和希望。如果没有当初龙王的“驱逐”,也许龙女依旧生活在牢笼般的水晶宫。

很多时候,我们由一个环境“逃避”到另一个环境,也许开始时是被迫;然而,这个新的环境却往往能够为我们的成才与发展提供意想不到的条件,使我们获得意想不到的成功。这就如“跳槽”:虽然很多时候是极不情愿的,但往往却使人获得更大的发展。

有易亡国

在成汤王以前六七代,殷民族在东方的草原上过着游牧生活,他们有一个非常著名的王,叫做亥,人们称之为王亥。

王亥非常善于饲养牛羊,他当了国王之后,就把他饲养牛羊的方法四处传播,很快他的国家里的牛羊就多得铺天盖地了。当时北方有一个国家名叫有易国,盛产谷物、金属制品和丝绸之类,但是他们没有牛羊,于是王亥提议用他们多余的牛羊去和有易族人交换他们所需要的东西,大家都很赞成王亥的提议。于是,王亥和弟弟王恒带领着大队人马和牛羊向北方的有易进发。

路过黄河的时候,因为河伯分别和王亥以及有易国国王绵臣都是好朋友,所以很愿意帮他们沟通,于是在河伯的帮助下,兄弟俩带领的大队牧夫和牛羊就顺利地渡过了黄河。有易国国王听说殷国国王和王爷带着大队牛羊来和他们进行交易,非常高兴,于是亲自迎接,之后又设宴款待他们。兄弟俩在有易国一住就是好几个月,异国的舒适生活让他们流连忘返。

有易国国王的妻子是当时有易国最美貌的女人,并且生性风流。很快,一向浪荡惯了的王恒和王后就暗中搅在一起。但是不久,王后就厌倦了王恒的甜言蜜语,又把目光投向了老实敦厚的王亥,开始勾引他,最终王亥成了她的俘虏。两大的不正当关系很快鼓被王恒和除国王之外的其他人察觉。被王后冷落的王恒开始憎恨王亥,满腔嫉妒像烈火焚心,让他失去了理智。终于,王亥和另一个也曾经被王后抛弃的青年卫士暗中谋杀了王亥。王亥死在王后的床上,他们的奸情也终于被绵臣知道了。国王大发雷霆,气得浑身发抖,立刻下令没收了王亥带来的所有财物,并且把王恒驱逐出境。

王恒狼狈不堪地逃回国中,向族人叙述了这场大变故,但是却隐瞒了谋杀王亥的事实,把所有罪责都推在有易国国王身上。于是愤怒的人们拥戴王恒做了新王,开始整军练武,准备向有易报仇。但是王恒却害怕万一真的带兵去了北方,有可能被人揭穿他谋害王亥的事实,于是提议先让他去跟有易国国王交涉,索还被没收的牛羊。开始国民不同意,但是拗不过新王,只好勉强答应。

王恒以国王的身份再次来到有易国,绵臣知道强大的殷民族不是好惹的,只好把所有没收的财产都归还给王恒。但是王恒留恋有易国的美酒佳肴、美女佳人,连国王也不想做了,于是便留在有易国不愿回去,一住就是好几年。绵臣也拿他没办法。

殷族的人见王恒一去不回,以为又发生了变故,赶紧拥戴王恒的儿子,英明能干的上甲微做了国王。上甲微痛恨有易国杀了伯父,又扣留父亲,于是统领军队浩浩荡荡向有易国杀过去,走到黄河,河伯虽然不愿看见两个朋友互相厮杀,可是又不好推辞上甲微的请求,只得勉为其难把殷族的军队送了过黄河。

可怜有易国国小力弱,很快就被殷国杀得血流成河,几乎连人烟都绝了。但是王恒也在混战时被仇恨中的有易族人杀死。上甲微班师回朝之后,河伯对绵臣的被杀非常痛心,暗中把有易族的孑遗集合起来搬到另外一个地方居住,后来成为秦国人的祖先。

哲理点拨

遇事优柔寡断,是一种最不明智的做法。有易国的灭亡,其实有自取其祸的原因。最初王亥和王恒来到有易国,绵臣没能认清他们的真面目,等到王亥被杀,绵臣也终于发现他们的无耻之时,祸根其实早已经埋下了。最不该王恒重来且死皮赖脸不回去的时候,绵臣没有采取果断的措施,那时有易国的灭亡已经可以预见了。

对于可能危害到自身的某些潜在因素,千万不能姑息纵容,必须及早加以排除。对于我们平常人来说,也许不会严重到亡国灭种的地步,但是这个道理却是普遍适用的。比如说身体的健康,事业的成功,都需要及早做好准备,排除一切可能致病或者致败的因素。

网开三面

成汤王是殷族一个非常著名的王,据说他身高九尺,肤色很白,脸型是上面比较尖,下面比较宽,头发非常浓密,脸颊两旁长着漂亮的须髯。

汤王不仅长得仪表非凡,而且心地善良,宅心仁厚,对人民非常仁慈。有一次,他到郊野去打猎。无意见遇到一个人,只见他正在林子中四面张网,网罗天上的飞鸟,一边嘴里还不停地祝祷:“从天上掉下来的,从地里钻出来的,从四面八方飞来的,全部掉进我的网!”成汤走过去,说:“哎呀!这怎么能行呢?你把所有的飞鸟都抓走了,那不是夏桀才干的事么?”于是就让那个捕鸟的人把张好的网解去三面,只留下一面,还教他念一首祝祷辞:“以前蜘蛛作网,如今的人们学它的榜样。鸟儿哟,你们是自由的:想朝左就朝左,想朝右就朝右;想飞高就飞高,想飞低就飞低。可别不小心,偏巧撞到我的网上哟!”

这件小事很快就四处流传,据说汉水以南的那些小国家,听说汤王如此仁德,连禽兽都已经享受到了他的恩泽,大家都衷心臣服,纷纷归附汤王。

汤王因为网开三面而实力大增,引起了夏桀的不满。又听说他派人哭悼那些被夏桀冤杀的人,更加恼怒,于是就把汤王骗到京都,抓起来关在夏台的重泉里,重泉是夏桀特地修造的一座监禁重要囚犯的监狱,汤王差点就被折磨死了。幸好汤王的大臣送来许多金银财宝,把夏桀周围的臣子都给买通了,于是夏桀才把汤王给放了,竟然也没有考虑后患。

汤王出狱以后,决心灭掉残暴的夏桀,于是采取种种措施,壮大自己的实力,笼络人才,重用很有才干的伊尹。等到时机成熟便统领大军,向夏桀发动进攻。

打到章山的时候,镇守章山的大将夏耕右手持戈,左手持盾,看上去威风凛凛,哪知道汤王一来,一刀就砍掉了他的脑袋。掉了脑袋的夏耕从地上爬起来,发觉自己脑袋没了,慌慌张张回头就跑,一跑就跑到巫山,躲起来再也不敢出来了。

    汤王一路势如破竹,很快就逼近了夏桀的都城。夏桀吓得赶紧带着妹喜和其他几个宠姬乔装改扮逃出大火冲天、混乱不堪的京城。汤王带着*辆最好的战车和六千个死士紧紧追赶,昼夜兼程,一直追到鸣条,终于把夏桀的军队打得溃不成军,夏桀坐着船逃到了南巢。不久之后,夏桀惊吓过度,死掉了。临死的时候,恨恨地说:“我真后悔当初没把成汤杀死在夏台,以至于有今天的惨败啊!”

哲理点拨

一滴水可以折射出太阳的光辉。成汤王网开三面的故事,看起来很简单,却从一个小小的侧面反映出成汤王心地的慈善,以至于鸟兽都能享受到他的照顾。所以万民归心,这是一种对善良仁爱最好的嘉奖。

日常生活中,我们判断一个人的品行,有时候并不需要特别正规的场所,或者特别突出的大事件,只要一个小小的细节就可能反映出一个人的思想觉悟和品质修养,重要的是善于观察和发现。

文王吐子

殷王朝最后一个王纣,是历史上最有名的君。

纣王荒淫无耻,整天花天酒地,为所欲为。他从来不理朝政,想尽办法剥削老百姓。为了方便自己寻欢作乐,纣王役使成千上万的奴隶,花了七年功夫,在京城朝歌修建了一座非常高大壮观的鹿台,然后又到处抢夺珠宝美女放在宫里,并且在宫里修建酒池肉林,整日跟一帮宫女妃子在里面寻欢作乐,过着腐烂不堪的生活。为了防止国人背后骂他,他还特地设计了一种及其残酷的刑法,叫做“炮烙”。若是有大臣敢于批评他,或者有人在背后说他坏话,他就用这种刑法惩罚他们,许多人都被活活烧死了。

那时西伯侯姬昌(即周文王)是个很正直的人,眼看着纣王一天天腐化堕落,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心里非常着急。纣王杀了忠直的叔父比干之后,文王知道纣王已经无可救药,不禁暗中叹息。没想到却被一个奸臣崇侯虎听到了,于是向纣王进谗言,说文王将来可能会造反。纣王一听,立刻就把文王抓起来,关在牢里。文王被抓之后,文王四友,即他的大臣太颠、闳夭、散宜生、南宫括都为文王担心,怕他也被抓去受“炮烙”之刑。他们四人赶紧跑到牢里去探望文王,费了许多周章,总算见到了文王,文王暗示他们要多给纣王送美女和珠宝,并且一定要快。文王四友回去之后,立刻四处搜寻美女和奇珍异玩,准备营救文王。

那时候,天子怕诸侯造反,往往要把诸侯的儿子扣在京城做人质。文王的大儿子伯邑考,当时就被纣王留在身边做人质,替他驾车。纣王因为怀疑文王造反,不仅把文王抓起来,还把伯邑考剁成了肉酱,煮熟了之后做成肉丸送去给文王吃。还对身边的文武大臣说:“都说姬昌是圣人,圣人当然是不会吃自己的儿子的。”但是使者回来说,文王把那些肉丸都吃了,一点怀疑也没有。于是纣王觉得姬昌也不过是个凡人,也就不大把他放在心上。

恰好这时,文王四友给纣王送来了美女和财宝。贪财好色的纣王看着绝色美女和大批奇珍异玩,高兴得不得了,又指着美女说:“只要她一样就足以释放姬昌了,何况还有那么多宝贝,哈哈哈哈!”于是纣王马上命使臣释放了文王。文王四友一到牢里,就把所有事情都告诉文王了,文王知道原来纣王送给他吃的肉丸竟然是自己的儿子伯邑考之后,悲愤万状,心中燃起熊熊怒火,发誓一定要杀了纣王,解救天下苍生,为伯邑考报仇。

离开牢里不多久,文王总觉得胸腔里堵得慌,非常难受。后来实在忍不住了,于是下了马,把手指伸进喉咙里,忽然“哇”的一声,吐出了许多小动物,全身雪白,红红的眼睛,短短的尾巴,长着三瓣嘴,非常乖巧温顺。文王一见,抱着它们大哭起来,一边哭一边念着伯邑考的名字。文王把这些小动物带回家,好好地养在后花园里。

后人因为这种小动物是文王吃了儿子伯邑考的肉而吐出来的,于是称它们为“吐子”,后来演变成为“兔子”。

文王回去之后,励精图治,又经过许多年,周文王的儿子周武王终于灭掉了商,建立了周朝。

哲理点拨

古往今来,凡是能成大事者,莫不经历过一番痛苦的折磨。在这种折磨中,聪明的人往往善于韬光养晦,等待时机。文王身受牢狱之灾,又经丧子之痛,这样深重的打击并没有把文王击垮,反而激励起文王的斗志,最终愤而起兵,消灭了殷纣。

人生难免经历苦痛与折磨。痛苦和折磨对懦弱的人来说,是一种无法承受的灾难,他们常常因此而放弃。而对勇敢的人来说,痛苦和折磨却好似一笔巨大的财富,往往成为他们成功的基石。顽强、勇敢、坚韧,是我们取得事业成功的必备条件。

太公钓鱼

    商朝最后一个王叫做纣,纣原来是一个相当聪敏,又有勇力的人。他早年曾经亲自带兵和东夷进行一场长期的战争。他很有军事才能,在作战中百战百胜,最后平定了东夷,把商朝的文化传播到淮水和长江流域一带。在这件事上,商纣是起了一定作用的。但是在长期战争中,消耗也大,加重了商朝人民的负担,人民的痛苦越来越深了。

纣只知道白己享乐,根本不管人民的死活。他没完没了地建造宫殿,搜刮金银珍宝,剥削人民的粮食。他和宠姬妲己日日夜夜在酒池肉林过着穷奢极欲的生活。他还用各种残酷的刑罚来镇压人民。凡是诸侯背叛他或者百姓反对他,他就把他们捉起来放在烧红的铜柱上烤死。这种刑罚叫“炮烙”。

这时候,在西部的一个部落却正在一天天兴盛起来,这就是周。周部落的首领周文王是一个能干的政治家。周文王生活非常节俭,他禁止喝酒,不准贵族打猎,糟蹋庄稼。他鼓励人民多养牛羊,多种粮食。他还虚心接待一些有才能的人,因此,一些有才能的人都来投奔他。

周部落强大起来,对很商朝不利。于是纣王下令把周文王捉住,关在牢里。周部落的贵族把许多美女、骏马和珍宝献给纣王,纣王高兴得眉开眼笑,说:“只要一样就可以赎姬昌了。”于是立刻把周文王释放了。周文王见纣王昏庸残暴,丧失民心,就决定讨伐商朝。可是他身边缺少一个有军事才能的人来帮助他指挥作战。他就暗暗想办法物色这种人才。

有一天,周文王坐着车到渭水北岸去打猎。在渭水边,他看见一个老头儿在河岸上坐着钓鱼,可是他用的却是一只直钩,钩子离水面还有三尺远。文王看了很奇怪,于是下车跟他聊起来。

经过一番谈话,文王知道他叫姜尚,是一个精通兵法的能人。文王非常高兴,说:“我祖父在世时曾经对我说过,将来会有个了不起的能人帮助你把周族兴盛起来。您正是这样的人。我的祖父盼望您已经很久了。”说罢,就请姜尚一起回宫。老人家也不推辞,立刻跟着文王上了车。

因为姜尚是文王的祖父所盼望的人,所以后来叫他太公望,民间都叫他姜太公。太公望一面提倡生产,一面训练兵马。周族的势力越来越大。有一次,文王问太公望:“我要征伐君,您看咱们应当先去征伐哪一国?”

太公望说:“先去征伐密须。”

有人反对他,说:“密须国君厉害得很,恐怕打不过他。”

太公望说:“密须国君虐待老百姓,早已失去民心,他就是再厉害十倍,也用不着怕。”周文王发兵到了密须,还没开战,密须的老百姓先暴动了。

过了三年,文王又发兵征伐商朝西边最大的一个属国崇国。文王灭了崇国之后,就在那里建立了都城,叫做丰邑。没过几年,周族逐渐占领了大部分商朝统治的地区,归附文王的部落也越来越多了。最后周终于灭了商纣,建立了周朝。

哲理点拨

西方有一句名言:“机会只青睐那些有准备的头脑。”姜子牙怀才不遇,但年近八旬仍旧壮心不已,终于在渭水边上遇到文王,实现了自己一生的抱负和理想。假如姜子牙没有充分的准备和坚定的信念,在遇到文王之前便放弃,那么可能那一段历史就要改写了。

日常生活当中,我们常常感叹为什么机会总是被别人抢走了,自己却总是郁郁不得志,其实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自己有没有做好随时把握机会的准备。所谓“机不可失,失不再来。”我们能抓住机会的时间只有短短一瞬,但是必须用很长的时间做准备。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不被机会抛弃,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和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