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波兰签证中心官网:调查报告写作的几个问题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9 11:37:42
 

调查报告是人们在工作中对某一事物、某一问题进行深入细致的实地调查后,经过认真分析研究写成的一种书面报告。它在向上级机关反映情况,为领导决策提供参考和指导面上的工作等方面都有着重要的作用。

一、调查报告与总结的异同

调查报告和总结虽属两个文种,但关系密切,在实际写作中有许多相似之处。

首先,谈谈调查报告和总结的共同点

第一,两者都必须以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为依据,分析和研究实践活动的具体情况、具体问题。

第二,两者都要求进行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工作。撰写者在动笔之前,必须深入基层,掌握第一手资料,熟悉、了解写作对象的具体情况,运用分析、综合的写作方法阐述事物的发生、发展过程,归纳出带有普遍性的经验、体会和教训,及时解决工作实践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第三,两者都必须用事实来说话,都必须以充分确凿的事实材料为根据,用典型事例说明问题,阐明道理,论证观点。

第四,两者都有相同的写作结构。一般包含三个要素:一是基本情况的介绍;二是主要经验和体会(调查报告着重介绍调查事实和对问题的评价);三是结语部份从主要材料中概括出规律性的东西,做出结论。

其次,谈谈调查报告和总结的不同点

第一,写作人称不同。调查报告通常是上级机关派专人或有关部门组成联合调查组到被调查单位调查,因此多用第三人称。总结大多是写本地区、本部门、本单位的经验或问题,较多用第一人称。

第二,写作目的不同。调查报告侧重于当前形势,着眼于指导全局工作,通过对事实的调查研究,归纳出带有苗头性的、方向性的问题,往往成为领导部门决策的必要依据。总结主要是用于向上级领导部门汇报工作情况,对本单位、本部门做年度或某项工作任务完成情况的书面报告。

第三,写作对象不同。调查报告写作对象比较广泛,它既可以调查某一机关、单位的具体情况,也可以调查全局性的面上情况;既可以调查现实材料,也可以调查历史事件。总结的写作对象与调查报告相比要窄一些。

第四,写作手法不同。调查报告以叙述为主,通过具体事例揭示事物本质,反映事物发生、发展过程。为更好地说明观点,调查报告多引用背景材料和统计数字。总结主要说明已经获得的成绩和应吸取的教训,多以议论为主,对事实的介绍比较概括。

二、调查报告的选题

调查报告是领导机关工作中使用频率较高的一种文书。调查之前一般应该大体选定一个调查题目,确定调查目的,准备提出或解决的问题等。题目选的好,可以使调查报告有鲜明的针对性,广泛的指导性,选不好,就可能先天不足,事倍功半。

有些调查报告因选题欠妥而不大成功,最常见的毛病有如下几种:

(一)选题一般化。调查报告只有着重研究和认识新情况、新事物,总结新经验,或者揭露新问题,才能更好地为领导了解情况和指导面上的工作服务。因此,选题必须努力克服一般化的毛病,避免内容雷同才有新意,才有价值。

(二)与党的中心工作扣得不紧。有些同志往往偏重从本部门业务工作的狭小范围出发考虑问题,不注意把本部门的工作摆到全党、全国工作的大局中来考虑,由于立足点不高,往往就事论事,失之肤浅。

(三)题目选得过大,针对性、目的性不强。一般调查报告最好选某一个大题目中的某一个方面,集中突破,力求搞准搞深。面面俱到,泛泛而谈,说起来都对,但对别人启发不大。如果选择一个侧面集中力量说透,就能深入一步。同时,调查报告要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但有的调查报告选题针对性、目的性不强,有的近乎工作总结,只是一般地摆一摆工作情况,这就难以起到调查报告的作用。

(四)不注意突出本地区、本单位的特点。有的调查报告不注意突出本单位的特点,人云亦云,既无新意,因而也缺乏深度。

总之,选题是写调查报告中很重要的一步,选题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把上级的精神和本地的实际结合起来,经过分析研究,使认识深化一步的过程。深入实际,熟悉下情,善于把上面的精神和下面的实际情况相结合,善于分析研究,是选题的重要环节。

三、调查报告写作中应注意克服的几个问题

调查报告是一种说明性文体,它一要靠确凿的事实说话;二要从事实的分析中揭示事物的本质规律;三要具有严密的逻辑性和无可辩驳的说服力;四要在准确翔实的基础上做到生动鲜明,力戒枯燥呆板。据此,写调查报告必须注意克服以下几个弊病:

(一)忌空泛议论。对于写调查报告来说,重要的功夫在文外——实地调查,尽可能详尽地占有材料。通过对事实的说明,分析,归纳出本质的规律性的东西。用事实说话,是调查报告的一个突出特点。因此要避免以议带叙,空泛议论。

(二)忌带框框。调查报告是对客观事物的直接叙述,一切结论应产生于调查研究之后,而不是先确定观点或结论,再到实践中去找例子。调查报告需要带着问题去调查,但决不能带着框框去调查,刻舟求剑,削足适履。

(三)忌以偏概全。这是调查报告极易出现的通病。主要原因是作者调查时走马观花,浅尝辄止,分析研究材料时没有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地综合分析,因此得出的结论往往顾此失彼,失之偏颇。只有对调查的问题涉及的各种社会因素都加以考虑,才能分析得比较全面,得出比较准确的结论。

(四)忌堆砌材料。一篇好的调查报告必须占有大量确凿的材料,但不等于材料越多越好,而是要在多中取精,好中选优。在谋篇布局、结构成章中,不能把所有的材料都堆砌进来,选材要注意“以一当十”,把最典型、最有说服力和最生动的材料写到报告里。在选择和使用材料方面需要注意的是:一要勇于割爱。与表达主题无关的材料,再好也要舍弃,否则效果适得其反。二要用材料阐述观点,要做有说服力的分析,不要搞成观点加例子,罗列现象,使观点和材料之间缺乏有机联系。三是调查报告特别要注意运用精确的统计数字说明问题,要注意有关对比数字材料的搜集和积累。

(五)忌借题发挥。调查报告在表述上要严肃认真,一丝不苟。叙事要符合实情,论理要恰如其份,要注意克服片面性和绝对化。结论必须来源于对具体事实的周密考察和研究,并以实际材料说明观点。决不能把主观臆想的东西塞进报告中。

(六)忌结构布局不当。调查报告最常见的结构形式是情况、问题、办法三大块。这三方面是写调查报告必须提倡的。但在写作中如何安排布局,就需要酌情确定重点,力避结构刻板。结构要服从内容的需要,不要千篇一律,生搬硬套。分析问题一定要讲究逻辑性,避免混杂使用,前后重复,层次不清。该简略处要“情墨如金”,该“泼墨”处又要充分展开。搭架子的时候可以稍详一点,然后反复删改,把重点、新颖的东西突现出来。郑板桥有句名联,叫“删繁就简三秋树,领异标新二月花”。调查报告一定要多删改几次,调整结构布局,使主旨鲜明集中,不要让一般化的材料淹没了精华部份。

(七)忌芜杂冗长。一般来说,调查报告有事实,有分析,有建议,内容比较丰富,篇幅相对较长,这就更要注意表述的简要。要做到这一点,必须注意观点集中,材料精当,纲目清楚,语言简洁四个方面。

(八)忌语言不规范。有的调查报告行话、专用语、不正规的缩略语很多,不符合语言的使用规范。有的语言欠锤炼,修辞手法使用得不恰当。比如为了追求对仗,弄得辞不达意;有的夸张比喻欠妥,影响真实感和准确性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