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厂房需要什么证件:九年级毕业班历史分专题复习(3)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3 00:49:59

专题七、对外交往

一、古代史: 

中国古代对外友好往来

1、张骞出使西域:西汉时期,汉武帝二次派张骞出使西域,访问西域许多国家。

作用:打通了丝绸之路,沟通了中西交通的陆上要道。

2、丝绸之路:

陆上丝绸之路:是历史上横贯欧亚大陆的贸易交通线。

海上丝绸之路:汉武帝以后,西汉的商人开辟了海上交通要道,就是历史上著名的海上丝绸之路。

影响:丝绸之路的开辟,有力地促进了中西方的经济文化交流,对促成汉朝的兴盛产生了积极的作用。这条丝绸之路,至今仍是中西交往的一条重要通道,在我国当今的对外经济文化交流中仍然发挥着重大的作用,我们应该很好地加以利用。

3、遣唐使:

隋唐时期,中日两国交往密切。隋朝进,已有日本遣唐使来中国,唐贞观年间开始,遣唐使增多。遣唐使回国后,以唐朝的制度为模式,进行政治改革。

4、鉴真东渡:唐玄宗进,鉴真应日本僧人邀请,东渡日本,至六次才成功。

影响:日本的政治制度、建筑、文字和风俗等方面受唐朝文化影响很大。

5、玄奘西行:唐太宗时,玄奘从长安出发,历经艰险,前往开竺取经,著有《大唐西域记》。玄奘西游加强了我国与中亚、印度半岛及与我国新疆地区的联系。

6、郑和下西洋:明朝前期,我国是世界上最强盛的国家。为了加强同海外各国的联系,明成祖七次派郑和下西洋。

过程:1405—1433年,郑和七次下西洋,到过亚非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比欧洲航海家的远航早半个世纪。

郑和是我国也是世界历史上伟大的航海家。

意义:促进了中国和亚非各国的经济交流,加强了我国和亚非各国的友好关系。

7、清朝的“闭关锁国”政策

(1)、原因:①清朝统治者坚持以农为本的传统观念,压抑、限制民间工商业的发展。②(根本原因)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稳定,他们认为天朝特产丰富,无所不有,无需同外国进行经济交流。③担心国家的领土主权受到外国侵犯,又害怕沿海人民同外国人交往,会危及自己的统治。

(2)、内容:实行严厉的海禁政策,限制对外贸易,仅特许“广州十三行”统一经营管理贸易。

(3)、影响(评价):①积极作用:对西方殖民者的侵略活动,起过一定的自卫作用。②消极作用:(当时的西国家正先后进行资产阶级革命和工业革命,跨入生产力迅速发展的新时代。)清政府闭关锁国,与世隔绝,既看不到世界形势的变化,也未能适时地向西方学习先进的科学知识和生产技术,使中国在世界上逐渐落伍了。

二、新中国外交成就

1、万隆会议(1955年)

1955年,中国参加万隆会议(这是第一次由亚非国家自己举行的会议),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也促进了中国同亚非各国的团结与合作。

2、在上海承办亚太经合组织会议

2001年,中国成功承办了亚太经合组织第九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会议主题:新世纪、新挑战:参与、合作,促进共同繁荣。上海亚太经合组织会议,是中国迄今举行的规模最大,规格最高的多边外交活动。

专题八、资产阶级革命与改革

一、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根本原因:封建专制统治严重阻碍了英国资本主义发展。

革命开始的标志:1640年,国王查理一世召集议会开会,筹措军费。

过程:1649年,查理一世被送上断头台。

革命结果:通过《权利法案》,英国建立起君主立宪制的资产阶级专政。

革命意义:英国资产阶级通过革命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确立了自己的统治地位,为英国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扫清了道路,推动了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  

《权利法案》的颁布

目的:为限制国王的权利; 时间、机构:1689年; 英国议会。

内容:规定不经议会批准,国王不能征税;也不能在和平时期维持常备军;国王不能随意废除法律;也不能停止法律的执行。

作用:《权利法案》以法律的形式对国王的权利进行了明确的制约。君主立宪制的资产阶级统治开始确立起来。

克伦威尔:1645年克伦威尔率领的议会军队打败了国王的军队,取得了最后的胜利。1649年,英国成立了共和国,克伦威尔掌握了政权,担任“护国主”,实行了有得于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政策。

当今世界上实行君主立宪制的国家有:英国、日本、西班牙、丹麦

二、美国的独立战争

独立战争爆发的原因:英国希望北美殖民地永远作它的原料产地和商品市场,竭力压制北美经济的发展。殖民地人民强烈不满,反抗情绪日益高涨。英国对北美人民的反抗采取高压政策。

根本原因:英国的殖民统治阻碍了北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领导阶级:资产阶级和种植园主阶级

重大事件: 爆发标志:1775年,来克星顿的枪声,标志着北美独立战争的开始。

建军:1775年,大陆会议决定组建军队,华盛顿被任命为总司令。

建国:1776年7月4日,大陆会议发表了《独立宣言》。

转折点:萨拉托加大捷是美国独立战争的转折点。

结束:1783年,英国承认美国独立。

美国独立战争的性质:既是资产阶级革命,又是民族解放运动。

独立战争的历史意义(影响):美国独立战争结束了英国的殖民统治,实现了国家的独立,确立了比较民主的资产阶级政治体制,有利于美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对以后欧洲和拉丁美洲的革命也起了推动作用。

胜利原因:战争的正义性;人民群众的积极参战;法国等国的军事援助。

《独立宣言》内容:痛斥英国国王对殖民地的暴政,宣布一切人生而平等,人们有生存、自由和追求幸福等不可转让的权利。

意义:宣告英属北美13个殖民地独立,标志着美国诞生。(7月4日为美国国庆节)

进步性表现:反映了殖民地人民摆脱殖民压迫的要求,包含了资产阶级对于民族独立、民主自由的主张。

1787年宪法:宪法确立美国是一个联邦制国家,规定总统既是国家元首,又是政府首脑,享有行政权;国会和最高法院分别掌握国家立法和司法大权。华盛顿当选为美国第一任总统。

对华盛顿的评价:在美国独立战争期间,担任大陆军总总司令,领导北美人民摧毁英国的殖民统治,实现了美国的独立,当选为美国的第一任总统,建立了比较民主的资产阶级政治体制。

三、美国的南北战争 

原因:美国独立以后,北方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南方继续保留和发展以黑人奴隶为主要劳动力的大种植园经济。矛盾的焦点,围绕着奴隶制的废存问题,南北矛盾再也无法调合。

根本原因:南方奴隶制经济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导火线:1861年3月,林肯就任美国总统。

战争的爆发: 1861年4月南方军队挑起内战,南北战争爆发。

转折:1862年9月,林肯颁布了《解放黑人奴隶宣言》。意义:《宣言》的发表,提高了黑人奴隶的革命热情,踊跃报名参军,北方军队获得雄厚的兵源,战争形势开始有利于北方。

南北战争的影响:是美国历史上的第二次资产阶级革命(性质)。经过这场战争,美国废除了奴隶制度,扫清了资本主义发展的又一大障碍,为以后经济的迅速发展创造了条件。

评价林肯:林肯领导了南北战争,颁布了《解放黑人奴隶宣言》,废除了奴隶制,维护了国家统一和解放黑人奴隶作出了重大贡献,成为美国历史上的著名总统。

四、法国资产阶级革命

根本原因:封建专制统治阻碍了法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领导阶级:资产阶级(主要人物罗伯斯庇尔)   主力军:人民群众

开始标志:1789年7月14日,巴黎人民发动起义,攻占了关押政治犯的巴士底狱。(法国国庆) 

《人权宣言》:制宪会议颁布了《人权宣言》,宣称人们生来自由权利平等,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意义:体现了反对君主专制和封建等级制度的思想。

1792年,法国建立了法兰西第一共和国。不久法国国王路易十六被推上断头台。

意义:法国大革命摧毁了法国的封建统治,传播了资产阶级自由民主的进步思想,对世界历史的发展有很大影响。

革命高潮:在革命中,罗伯斯庇尔掌握了政权,(采取了一系列果断措施,打退了外国军队的进攻,平息了国内的叛乱,)把法国大革命推向高潮。

拿破伦的主要活动:支持革命,在平息国内叛乱和抗击外国军队的战斗中表现出卓越的军事才能,24岁就因战功卓著破格当上了将军,在军中最有影响。1799年,拿破仑发动政变,夺取了政权。五年后(1804年),拿破仑加冕称皇帝,建立法兰西第一帝国。

拿破仑的内外政策:对内颁布了《法典》,巩固资产阶级统治(对法国历史的最大贡献);对外打击反法同盟,扩大法国的疆域,控制了欧洲很多地方。

评价:拿破仑的对外战争,既打击了欧洲的封建势力,也损害了被侵略国家人民的利益,激起当地人民的反抗。

五、俄国废除农奴制

1、原因:农奴制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农奴暴动频繁。

2、时间:1861年

3、性质: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改革。

4、内容:①农奴在法律上是“自由人”; ②地主再也不许买卖农奴和干涉他们的生活;③农奴在获得“解放”时,可以得到一块份地,但必须出钱赎买这块份地。

5、农奴制改革的历史作用:1861年改革,是沙皇自上而下实行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这次改革虽然留下大量封建残余,但加快了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是俄国近代史上重大转折点。

专题九、战争与和平

一、纪念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5周年

(一)、第一次世界大战(了解)

两大侵略集团:三国同盟—德、奥匈帝国、意大利; 三国协约—英、法、俄。

爆发的根本原因:帝国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矛盾的加剧。

导火线:1914年6月的萨拉热窝事件。

爆发的标志:1914年7月底,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宣战。

性质:帝国主义掠夺战争

 重大战役:凡尔登战役。(凡尔登绞肉机)

(二)、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了解)

 1、巴黎和会:

目的:战胜的协约国集团为了缔结和约,对战后的世界做出安排。于1919年1月,在法国召开了巴黎和会。

凡尔赛体系:1919年6月,协约国与德国签订了《凡尔赛和约》。还分别同德国的盟国奥地利、匈牙利、土尔其等签订了一系列和约,这些和约同《凡尔赛和约》一起,构成了凡尔赛体系。

影响:确立了帝国主义在欧洲、西亚、非洲统治的新秩序。暂时调整了帝国主义在西方的关系。

2、华盛顿会议:

背景:帝国主义国家在东亚、太平洋地区的矛盾十分尖锐,日美之间的矛盾尤为激烈。

华盛顿会议:1921—1922年,九国代表在华盛顿举行会议。签署了关于中国问题的《九国公约》。

影响:华盛顿会议确立了帝国主义在东亚、太平洋地区的统治秩序。

3、一战后的世界格局:一战后,通过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两次会议,帝国主义列强建立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评价: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确立了一战后资本主义统治世界的新秩序,使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关系暂时得到缓和。但它不可能消除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因此不可能长期维持下去。

(三)法西斯势力的猖獗

1、德国纳粹政权的建立

背景:经济大危机严重打击了德国,引发政治危机。以希特勒为首的纳粹党人趁势发展壮大。

标志:1933年,希特勒上台,逐渐集总统和总理大权于一身,建立法西斯恐怖独裁统治。

措施:制造“国会纵火案”,打击德国共产党;解散了一切工会,取缔了除纳粹党以外的所有政党;迫害犹太人;扩军备战。

影响:世界大战的欧洲策源地形成。

2、日本法西斯专政的建立

背景:经济危机的打击,引发了政治危机。

过程:1931年,制造九一八事变,霸占中国东北;1936年2月,日本兵变后,日本军部法西斯专政建立。

影响:世界大战的亚洲策源地形成。

3、意大利法西斯的建立

1922年,墨索里尼率法西斯党徒向罗马进军,法西斯专政在意大利建立起来。

(四)、第二次世界大战

1、原因

(1)根本原因:资本主义各国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

(2)社会根源:30年代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危机激化了国内外矛盾。面对经济危机,美国通过罗斯福新政,缓和了国内危机,德、意、日等则走上法西斯侵略的道路。1933年,希特勒出任德国总理,标志世界大战的欧洲策源地形成。1936年,日本受军部控制的内阁上台,标志世界大战的亚洲策源地形成。1937年,德、意、日三国结成了侵略性的军事政治集团,“柏林——罗马——东京轴心”,所以又称轴心国集团,世界和平面临着严重的威胁。

(3)直接原因:法西斯国家的侵略扩张。

二战全面爆发前就受到法西斯国家侵略的国家:埃塞俄比亚、西班牙、中国等。

(4)英、法、美等资本主义国家对法西斯的侵略扩张采取绥靖政策。

表现:①20世纪30年代,德国、日本和意大利法西斯在世界各地不断进行侵略活动,英法美等西方大国实行纵容侵略的政策,助长了法西斯的侵略气焰。②德国谋求侵略捷克斯洛伐克,英法等国制造慕尼黑阴谋,满足希特勒的要求。

2、慕尼黑会议

(1)慕尼黑会议的背景:德、意、日法西斯疯狂地扩军备战,对外扩张;英法等国采取妥协、退让、姑息的绥靖政策。

(2)目的:大国出于自身利益考虑,牺牲小国利益,以期达到英法“避战求和”“祸水东引”的目的

(3)实质:纵容侵略

(4)内容:1938年9月,德、意、英、法四国政府的首脑在德国的慕尼黑签订协定,规定捷克斯洛伐克必须在10天之内把苏台德等地割让给德国。历史上称这一事件为慕尼黑阴谋。

(5)绥靖政策的影响: 德军占领整个捷克斯洛伐克。 把绥靖政策推向顶峰。 刺激了法西斯国家的侵略野心,纵容了侵略,极大削弱了反法西斯力量,加速了二战的爆发。

3、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1939年9月1日,德国“闪击”波兰,英法对德宣战,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

4、战争开始阶段的主要进程

1940年4、5月,德军“闪击”西欧和北欧。英国也遭到德军飞机猛烈轰炸。英国首相邱吉尔坚持抵抗。

5、战争的扩大

(1)、苏联卫国战争开始――(1)1941年6月22日,德军对苏联发动突然袭击,苏德战争爆发,第二次世界大战扩大。(2)莫斯科保卫战,德军企图第一次没有得逞。

(2)、太平洋战争的爆发――1941年12月7日,日本偷袭美国太平洋海军基地珍珠港,战争规模达到最大。它促进了反法西斯同盟的形成。

6、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形成和大战性质的变化

随着法西斯侵略的扩大,世界反法西斯国家联合起来,形成了国际反法西斯同盟(1942年1月1日,26个国家签署了《联合国家宣言》)。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性质由一场帝国主义的战争演变成了世界人民反法西斯的斗争。

7、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

(1)、斯大林格格勒战役(1942、7―1943、2)―――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

(2)、中途岛海战(1942年)――美军以少胜多,取得了海上主动权,成为太平洋战争的转折点。

8、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

(1)、第二战场的开辟――1944年6月6日,美、英等反法西斯盟军在法国诺曼底登陆。从而加速了德国灭亡的进程。

(2)、雅尔塔会议

时间:1945年初   与会国:美、英、苏三国首脑

决议:A、打败德国以后,要对德国实行军事占领,彻底消灭德国的法西斯主义。B、成立联合国,由中、美、苏、英、法五国成为安理会的常任理事国C、在德国投降后三个月内,苏联参加对日作战

9、战争的结束

欧洲战场:(1)1943年5月2日,苏军攻克柏林 (2)1945年5月8日,德国投降,标志着欧洲战场结束

亚洲战场:

(1)1945年8月,美国在日本的广岛、长崎投下两枚原子弹,苏联红军对日作战。

(2)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

(3)1945年9月2日,日本签订投降书,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

10、反法西斯战争取得胜利的原因

(1)根本原因:世界人民团结起来,建立国际反法西斯联盟,对付共同的敌人;

(2)其他重要原因:反法西斯战争的正义性;法西斯主义不得人心。 各国人民在战争中表现出来的坚强不屈和英勇奋战。战争的扩大,导致苏联和美国参战,增强了反法西斯阵营的物质和军事力量;等等。

11、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意义和启示

意义:(1)、摧毁了法西斯主义、教育了各国人民,争取和平、进步思想深入人心。

(2)、打击了帝国主义、削弱了帝国主义力量,促进了民族解放运动发展。

(3)、促进了国际社会主义力量发展壮大。

(4)、客观上推动了科学技术发展,战争推动了科技的发展。

启示:和平来之不易,悲剧决不能重演。不同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国家在平等基础上能够联合起来共同对付人类生存与发展面临的挑战。加强国际合作,才能求得共同发展。最大的启示:人类应在对付共同挑战的时候,应该团结一致。

(五)、二战后的世界格局

二战后的世界格局是以美、苏两个国家为首的东西方两大集团对峙的两极格局。

当今的世界政治格局是“一超多强”,正在向多极化发展。 

二、中国抗日战争胜利65周年

知识点:难忘九一八;血染卢沟桥;南京大屠杀;平型关大捷和台儿庄战役;百团大战;中共七大(1945年);抗日战争的胜利

(一)难忘九一八

1、时间:1931年9月18日,日军制造柳条湖事件。也就是“九一八事变”

2、结果:由于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日军占领东了东北三省。

3、态度:蒋介石下令不抵抗。东北人民和未撤走的东北部队,组织抗日义勇军,广泛开展抗日武装斗争。中共多次发表抗日游击战争。

影响:中国的局部抗日战争开始了。

(二)西安事变

1、西安事变爆发的原因:1935年日本将侵略的魔爪伸向华北,在中华民族生死关头中国共产党提出建立全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张,要求国民政府停止内战,一致抗日。东北军将领张学良和十七路军将领杨虎城,接受了中国共产党的主张,停止向红军进攻,并多次要求蒋介石联共抗日……。为了逼蒋联共抗日(目的),1936年12月12日,伟大的爱国者张学良、杨虎城联合行动扣押了蒋介石,实行“兵谏”。他们通电全国要求停止内战,联共抗日,这就是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又称“双十二事变”。

2、中国共产党的态度:西安事变发生后,中国共产党从全民族的利益出发,主张和平解决。党中央派周恩来等到西安调停,与各方面进行协商。周恩来提出只要蒋介石答应抗日就释放他,以争取一切力量抵抗日军的侵略。

3、结果:经过中国共产党和各方面的努力,蒋介石被迫接受停止内战,联共抗日的主张。西安事变得到和平解决。

4、影响(意义):从此十年内战基本结束,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初步形成。

(三)血染卢沟桥

1、七七事变:1937年7月7日夜间,日军在卢沟桥附近进行军事演习,日军借口一名士兵失踪,要求进入宛平县城搜查,遭到中国守军拒绝。日军悍然向卢沟桥守军发起进攻,并炮轰宛平城。中国军队奋起抵抗,全国性的抗日战争从此爆发,卢沟桥事变,又称七七事变。

2、国共正式合作:在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的时刻,国共两党再次合作,正式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开始领导全民族抗战,工农红军改编为八路军、新四军,奔赴抗日战场。

3、南京大屠杀:1937年,日军又发动八一三事变,大举进攻上海。1937年12月,日军攻陷南京,六周之内,屠杀手无寸铁的中国居民和放下武器的士兵达三十万人以上。

(四)血肉筑长城 

1、重大的战役

平型关大捷:1937年9月,八路军一一五师在平型关东侧伏击,歼灭日军一千多人,缴获大批物资。平型关大捷是抗战以来第一次大捷。

台儿庄战役:1938年春,日军分两路进攻徐州。第五战区司令长官李宗仁,指挥中国军队在台儿庄展开激战……。中国军队共歼敌一万多人,取得抗战以来的重大胜利。

百团大战:为了粉碎敌人的“囚笼”,1940年8月,八路军在彭德怀指挥下,组织一百多个团,在华北两千多公里的战线上,向日军发动大规模攻击,主要目标是破坏敌人的交通线,摧毁日伪军的据点。百团大战是抗日战争中,中国军队主动出击日军最大规模战役。

2、抗日战争的胜利:1945年8月,美国向日本广岛、长崎投掷两枚原子弹,苏联出兵中国东北,抗日战争进入大反攻。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被迫宣布无条件投降。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取得了伟大胜利,台湾也回到祖国的怀抱。

3、抗战胜利的原因:中国是正义的,得到人民的支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起到了中流砥柱的作用;国共合作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实行全民族抗战;世界反法西斯国家互相支援。

4、抗日战争胜利的意义:抗日战争的胜利是一百多年来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的第一次完全胜利;它大大增强了全国人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洗刷了近代以来的民族耻辱;成为中华民族由衰败到振兴的转折点。中国的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人民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贡献,也作出了巨大的民族牺牲。

三、联合国成立65年

1、雅尔塔会议

(1)时间:1945年初

(2)与会国:美、英、苏三国首脑

(3)决议:A、打败德国以后,要对德国实行军事占领,彻底消灭德国的法西斯主义。B、成立联合国,由中、美、苏、英、法五国成为安理会的常任理事国C、在德国投降后三个月内,苏联参加对日作战

2、联合国组织于1945年10月24日正式成立。美、英、中、苏、法为安理会的常任理事国。中国是联合国创始会员国之一。

联合国的宗旨为“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发展国际间以尊重人民平等权利及自决原则为基础的友好关系”,“进行国际合作”。

专题十、上海世博会

时间:2010年5月1日至10月31日

地点:上海市中心黄浦江两岸,南浦大桥和卢浦大桥之间的滨江地区

主题:城市,让生活更美好

一、上海历史

1、《南京条约》关于五口通商的规定,使其成为第一批开放的通商口岸。

2、1919年爆发的五四运动,在其后期,运动的中心转移到了上海,无产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

3、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新青年》,标志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4、1921年7月,中共“一大”在上海召开

5、1937年8月,日军发动进攻上海的“八一三”事变

二、三次科技革命

(—)第一次科技革命——蒸汽革命(工业革命)

1、根本原因:手工工场生产无法满足海外市场的需求。

2、前提:资本主义制度在英国确立。

3、时间:18世纪60年代——19世纪70年代。

4、参与国家:英法德美俄日。

5、标志性发明:瓦特改良蒸汽机的发明使用。

6、过程:①18世纪60年代,哈格里夫斯发明“珍妮机”,是工业革命的开始。②英国机械师瓦特改进了蒸汽机。③1785年以后,蒸汽机在纺织等部门投入使用,人类进入蒸汽时代。④交通工具革新,汽船和火车机车出现。

7、主要发明:a、英:哈格里夫斯→珍妮纺纱机;瓦特→改良蒸汽机(从此,人类进入了“蒸汽时代”);史蒡芬孙→火车机车(此后,铁路交通迅速发展,为人们的生产和生活速写了极大的便利)。b、美(富尔顿)→轮船。

8、新发现和大规模应用的能源:水力、煤、蒸汽。

9、实质:机器生产代替手工劳动。

10、拓展:19世纪上半期,英国首先完成了工业革命,以后,法国、美国等国也先后完成了工业革命。

11、影响:创造了巨大生产力,使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工业革命以后,资本主义最终战胜了封建主义,率先完成了工业革命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逐步确立了对世界的统治,形成了西方先进,东方落后的局面。

(二)第二次科技革命——电力革命(第二次工业革命)

1、时间:19世纪70年代——20世纪40年代

2、标志:电力的广泛使用。

3、主要领域:a、新能源:电力、石油。b、新机器:内燃机。c、新通讯:有线电话,无线电报。

4、主要发明:(1)、“电气时代”的到来:19世纪70年代,电力作为新能源进入生产领域。由于发电机和电动机的发明和使用,电力的应用日益广泛。电力逐渐取代蒸汽,成为工厂机器的主要动力,人类历史进入了“电气时代”。①电力也被广泛地应用于生活领域。众多的家用电器产品,极大地改善了人们的生活。在电力技术的发展方面美国和德国走在其他国家的前面。

(2)、②爱迪生发明电灯泡:美国科学家爱迪生在历经数百次失败后,于1879年研制成功耐用碳丝灯泡,为世界带来了光明。

(3)、19世纪80年代,德国人卡尔·本茨设计出内燃机。1885年,本茨以内燃机为动力试制汽车成功。③汽车的大量使用,增强了人们的生产能力,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扩大了人们的活动范围,加强了人与人之间交流。

(4)、20世纪初,人们造出飞艇。1903年12月,美国莱特兄弟经过不断努力,终于制成④飞机,并试飞成功。飞机今天已经成为人们便利、快捷的空中交通工具。

5、作用:第二次工业革命中的发明对人类社会发展和社会生活质量的提高起到重要作用。①电力也被广泛地应用于生活领域。众多的家用电器产品,极大地改善了人们的生活。在电力技术的发展方面美国和德国走在其他国家的前面。②爱迪生发明电灯泡:美国科学家爱迪生在历经数百次失败后,于1879年研制成功耐用碳丝灯泡,为世界带来了光明。  ③汽车的大量使用,增强了人们的生产能力,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扩大了人们的活动范围,加强了人与人之间交流。  ④飞机,并试飞成功。飞机今天已经成为人们便利、快捷的空中交通工具。

a、德:西门子→发电机、有轨电车;卡尔本茨→内燃机、汽车。b、美:爱迪生→电灯泡;贝尔→有线电话;莱特兄弟→飞机;c、意:马可尼→无线电报

6、影响:a、经济:资本主义国家的生产力获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但各国发展不平衡。b、政治:垄断组织出现,资本主义向帝国主义过渡。c、外交(国际关系):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争霸斗争愈演愈裂,矛盾激化,最终导致一战的爆发。

(三)第三次科技革命(新科技革命)

1、时间:20世纪40年代至今。开始于美国

2、标志:原子能、航天技术、电子计算机和生物工程的发明和应用。电子计算机的广泛使用使人类进入信息时代。

3、得到发展和大规模应用的能源:原子能、核能

4、地位:规模、深度、影响超过前两次

5、特点:①、这次新科技革命不仅涌现了大量的科学成果,而且大大加快了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速度,缩短了知识转化为财富的过程。②科学技术的各个领域相互渗透,相互促进,一种技术的发展引起好几种技术的革命。③科学技术成为社会生产中最活跃的因素,在促进经济增长的各种因素中,科技所占的比重不断上升。

6、影响:第三次科技革命推动社会生产力空前发展,并进一步引起世界经济结构和国际经济格局的变化,世界各国都在大力发展高科技,增强自己在国际格局中的地位,从而推动了世界格局的多极化。

7、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核心:电子计算机的广泛使用是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核心。而计算机网络技术发展是计算机产业最有前途的发展方向,人类由此进入信息化社会。生物工程的核心是基因工程,而在基因工程的发展中,克隆技术尤为引人注目。

8、启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推动社会发展进步;要学习科学家勇于创新、努力探求科学奥秘的精神品质;要大力弘扬自主创新的时代精神。

9、我们应如何面对第三次科技革命:①从国家来讲,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为科技的发展奠定雄厚了物质基础;要大力发展科技文化教育事业,实施科教兴国战略;重视人才,尊重人才,充分发挥科技人才的作用。

②从学生来讲,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要充分认识到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充分认识到科技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三、化石能源使用历程:

1、煤炭的开发和利用

第一次工业革命中,发明了以煤作为燃料的蒸汽机,煤矿开采业迅速发展;以煤为燃料的蒸汽机车、蒸汽轮船出现。

使人类社会生产由手工操作进入到蒸汽时代;同时也造成了严重的污染。

2、电力的开发和运用

19世纪60、70年代出现一系列电气发明:电灯等电气的发明推动了电子工业的发展。使社会生产由“蒸汽时代”进入“电气时代”。

3、石油的开采和利用

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兴起,出现了内燃机;推动石油开采业和石油化工的产生和发展;汽车、飞机等内燃机交通工具相继问世;进一步提高了生产力,方便了人民生活;也带来了环境污染

4、原子能的开发和利用

第三次科技革命中,从制造原子弹开始,核能的和平开发利用,是人类能源利用的一场革命,极大提高了社会生产力,推动了社会进步。核能用于军事,给人类带来毁灭性的威胁,成为当代国际关系的重大问题。

四、三次科技革命的影响(科技是把双刃剑)

1、对社会生活的积极影响:a、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丰富了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b、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c、提高了人们的工作效率。d、方便了人们的出行,加强了人与人之间的联系。

2、科技发明的消极影响:a、战争问题:一战中的飞艇、飞机、毒气弹、坦克、远程大炮;二战中的原子弹。b、环境问题:环境污染、废气、汽车尾气、太空废料、核废料等。c、高科技犯罪:网络“黑客”、冰毒等。d、其他问题:克隆人、青少年沉迷网络游戏等。

3、三次科技革命的重要启示:

(1)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2)劳动者素质的提高,生产工具的更新,劳动对象的拓展都要依靠科技,同时又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3)新的社会制度要得到确立、巩固和发展,最终要取决于生产力的发展。

(4)我国要加快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大力发展生产力,从根本上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

(5)我们要懂得“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为实现民族振兴而努力学习,发扬艰苦奋斗和开拓创新的精神,立志知识报国和科技强国。

五、战后美国经济的发展

新经济的出现:20世纪90年代,美国改革社会经济;加大发展教育科技事业的力度,促进以信息产业为代表的高新技术的发展;完成传统产业的技术改造。美国经济持续稳定发展,进入新经济时代。   

 新经济主要特征为信息化和全球化。

六、西欧和日本的经济发展

1、“欧洲共同体”与“欧盟”的建立和意义。

(1)“欧洲共同体”:1967年建立。促进了互相间的合作和成员国经济的发展,也提高了欧共体在国际上的地位和作用。

(2)“欧盟”:“欧盟”已成为当今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体。

2、西欧国家和日本经济迅速发展的共同原因及借鉴意义。

(1)共同原因:都得到了美国在经济上的援助或扶植;都大力引进最先进的科学技术,发展教育,培养人才;都制定了恰当的经济发展政策。

(2)借鉴:①要善于抓住机遇,注意加强国际间经济联系;②要大力发展教育,培养人才,积极引进先进科技,大胆创新;③坚持改革开放,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制定适合本国国情的经济发展战略。

七、世界经济全球化

1.经济的全球化趋势

(1)经济全球化的含义:在世界经济发展过程中,各国经济联系日益密切,逐渐成为一个整体。

(2)经济全球化的表现:国际投资和国际贸易迅速增长;跨国公司的影响增大。(如:可口可乐)

1995年1月1日,世界贸易组织的成立是世界经济全球化发展的一个重要表现。

2.经济全球化的影响: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如同一把“双刃剑”,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负面影响。

(1)积极性:促进了世界经济的发展。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各国经济相互依存、互相竞争。

(2)消极性:发展中国家由于科技水平和经济实力较弱,在国际竞争中常常处于不利境地。

3、中国的应对经济全球化:中国在顺应经济全球化的潮流同时,制定了防范风险的有效政策,引进国外的投资和技术,学习先进的经济管理经验,促进了经济的高速发展。经济全球化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有利于各国经济的互补,加入经济全球化是世纪各国发展经济的必由之路;但同时又使发展中国家的经济主权和经济安全面临空前的压力和挑战。我国应该适时调整经济发展战略,依积极的状态加入,趋利避害。

八、建国以来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成败得失的规律与认识

      1、建国以来经济建设取得成就的原因

    (1)、主要原因:党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实践相结合,制定出符合中国国情的路线方针政策。

(2)、根本原因:广大人民群众建设社会主义热情在新的社会制度下得到发挥。党的领导干部及群众能及时纠正工作中出现的失误。

(3)、取得的成就说明: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和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

2、经验教训:应该把党的工作重心放到经济建设上来;只有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才能成功;要尊重经济发展规律,实事求是,注意综合平衡,健全社会主义民主法治,改善人民生活。

专题十一    中美关系、中日关系

一、 中美关系

1、 近代史上美国到中国的侵略

    (1)太平天国运动:美国人华尔统领洋枪队镇压太平军,1862年太平军在慈溪的战斗中,击毙华尔。

(2)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年10月----1860年10月,英法为主凶,美俄为帮凶,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民族危机大大加深。

(3)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900年参与八国联军发动侵华战争,之后强迫清政府签订了《辛丑条约》,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1922年,华盛顿会议《九国公约》重申门户开放,机会均等原则,为美国在中国的侵略扩张提供方便。

2、 二战中联合打击法西斯

1942年1月1日,中、美、苏等26个国家签署了《联合国家宣言》,建立国际反法西斯联盟。中美两国均为联盟的主要成员国,美国从军事、经济等方面援助中国,中国在战场上的抗战有力配合了美国在太平洋战场上对日本的作战。

3、抗战胜利后的扶蒋反共政策

为达到控制中国的目的,抗战胜利后,美国实行扶蒋反共政策,出钱出枪支持蒋介石发动反共反人民的内战。

4、新中国成立后,美国对中国的敌视

(1)政策:新中国成立时,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新生的中国采取政治上孤立,经济上封锁禁运,军事上包围威胁的政策。

(2)抗美援朝:

背景:1950年6月,朝鲜内战爆发,美国悍然侵略朝鲜,美国第七舰队入侵台湾海峡,阻止中国人民解放台湾。美国的侵略活动严重威胁中国的安全。

过程:1950年10月,以彭德怀为司令员的中国人民志愿军开赴朝鲜前线。中国人民志愿军同朝鲜军民并肩作战,五战五捷,把美国侵略军赶回到“三八线”附近。1953年7月,美国被迫在停站协议上签字。

意义:抗美援朝的胜利,巩固了新生的人民政权,为新中国的经济建设赢得了一个和平的环境,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国际威望。

5、中美关系正常化

(1)原因:20世纪70年代初,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和国际形势的变化,改善中美关系成为两国共同的要求。

(2)过程:1971年美国乒乓球队访华;1971年7月,基辛格访华;1972你2月,尼克松总统访华,双方在上海签署《中美联合公报》;1979你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美国承认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中美两国二十多年的对抗结束,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3)中美建交三十年关系概述:

中美正式建交后,对中美经济、文化的发展起了积极作用。但也存在诸多矛盾冲突,致使中美关系的发展呈现出一波三折的特点,如台湾问题、对台军售问题、1999年轰炸中国驻南联盟大使馆、会见达赖、干涉中国内政等。其中台湾问题是中美关系最主要、最核心的问题。现阶段美国对台军售、维护台湾“不统不独”等问题的实质是为了维护美国的全球战略。

展望未来:我们要始终从战略高度和全局角度把握中美关系,坚持建设性合作关系的大方向不动摇;我们要保持两国高层和各级别交往势头,坚持和完善各种对话合作机制,不断增进相互了解、先后信任;我们要积极拓展互利合作,共同应对全球性问题和挑战,扩大两国共同利益,为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做出更大贡献;我们要恪守中美三个联合公报,尊重和照顾彼此的核心利益,维护好、发展好中美关系大局;我们要加强两国民间友好交流,不断夯实中美友好的社会基础。

二、中日关系

1、反映中日友好交往的大化改新

(1)隋唐时期:从唐太宗贞观年间开始,日本有十多批遣唐使来唐朝;唐玄宗时,鉴真六次东渡日本,设计了唐招提寺。

(2)明清时期:戚继光抗倭,在台州九战九捷。

(3)大化改新:效法隋唐制度进行改革,是日本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标志。

2、明治维新和近代以来对中国的侵略

(1)明治维新:

背景:幕府闭关锁国的封建统治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西方列强入侵,民族危机严重,商人、新兴地主、一些大名和武士要求改变现状。

内容:政治上“废藩置县”,加强中央集权;经济上允许土地买卖,引进西方先进技术,鼓励发展近代工业;社会生活上提倡“文明开化”,努力发展教育。

性质:资产阶级性质的革命。

影响:摆脱了沦为半殖民地国家的危机;从闭关锁国的封建国家逐步转变为资本主义国家;改革不彻底,保留了不少封建残余;很快走上对外侵略扩张的道路。

(2)甲午中日战争和《马关条约》

根本原因:日本向帝国主义阶段过渡,要求扩大原料和倾销商品的市场。

主要战役:黄海海战、威海卫战役。

《马关条约》主要内容:割辽东半岛、台湾、澎湖列岛,赔款白银2亿两,增辟通商口岸,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

清政府战败原因:日本是近代化强国,中国是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日本侵华蓄谋已久;清政府政治腐败,妥协投降,军机败坏。

(3)20世纪30年代日本侵华史实

1931年9月18日,九一八事变;

1937年7月7日,七七事变;

1937年8月13日,八一三事变;

1937年12月,南京大屠杀。

(4)中国人民的抗战

平型关大捷、台儿庄战役、百团大战

抗战胜利的原因: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成立,国共合作;敌后抗战,抗日根据地军民的英勇作战;国际进步人士和爱国华侨支援;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各个战场的相互配合。

3、中日关系正常化

(1)1972年,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中日关系正常化。

(2)影响中日关系的关键问题是日本是否承认侵华罪行,近年来日本国内屡次发生参拜靖国神社,修改历史教科书等事件,严重影响了中日的正常交往。这些事件说明日本不能正视历史,军国主义势力有复活、抬头的危险。要促进中日关系的健康发展,日本政府应该正视历史;以史为鉴,反省战争罪行;信守和平承诺;做一个负责任的大国;与周边地区、国家友好相处,开创中日关系美好未来。对于我们青少年来说,应该做到牢记历史,珍爱和平;认真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报效祖国,使祖国屹立于世界强国之林;呼吁日本右翼势力,面对历史,深刻反省,不能再把日本人民和世界人民拖入战争泥潭。

专题十二   台湾问题

     1、台湾问题的由来:
    (1)1624年荷兰殖民者侵占台湾,1662年,郑成功收复台湾。1684年清政府设置台湾府,隶属福建省。
    (2)19世纪六七十年代,美日入侵台湾;19世纪八十年代,中法战争中法国入侵台湾,台湾军务大臣刘铭传率军抵抗。
    (3)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马关条约》割台湾、澎湖列岛等给日本。
    (4)1943年底,中美英三国发表《开罗宣言》,国际社会公认台湾等属于中国领土。1945年,《波茨坦公告》重申《开罗宣言》的精神。
    (5)1945年,抗战胜利后,台湾回到祖国怀抱。
    (6)1949年,解放战争即将胜利,蒋介石集团的残余势力逃亡到台湾。
    (7)美国政府干涉中国内政,派第七舰队驶入台湾海峡,阻止人民解放军解放台湾。
    (8)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邓小平提出解决台湾问题的“一国两制”的原则。
    2、中共三代领导人的对台方针:
    (1)中共第一代领导人的对台方针:①党和政府把实现台湾与祖国大陆的统一,作为神圣的任务,明确提出要解放台湾;②20世纪50年代中期,又确立了争取用和平方式解放台湾的思想。
    (2)中共第二代领导人的对台方针:①改革开放以后,党和政府确立了和平统一祖国的大政方针。②不久,在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的科学构想基础上,形成了“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对台基本方针,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缓和海峡两岸关系,促进祖国统一大业。
    (3)中共第三代领导人的对台方针:1995年初,江泽民针对两岸关系等新情况,提出现阶段发展两岸关系、促进和平统一进程的对台八项主张。这是新时期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进程的指导思想。
    3、改革开放以来,哪些事件密切了两岸交往、推进了祖国统一大业?
    a.1979年,人民解放军停止炮击金门、马祖。
    b.1987年,台湾开放台湾居民赴大陆探亲,并逐步开放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交流。
    c.1992年,台湾“海基会”和大陆“海协会”达成“九二共识”———“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
    d.1993年“汪辜会谈”,两岸关系发展迈出了历史性的一步。
    e.1995年,江泽民提出了新时期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进程的八项主张。
    f.2005年,宋楚瑜、连战先后访问大陆,揭开历史新篇章。
    时政教材结合
    1、我国宪法明确规定:“公民有维护国家统一和全国各民族团结的义务。”公民维护国家统一的义务是指公民有责任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坚决同破坏国家统一的行为作斗争。台湾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神圣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是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职责。
    2、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1943年的《开罗宣言》和1945年的《波茨坦公告》均明确无误地确认了中国对台湾的主权。迄今为止,世界上已有164个国家与中国建立了外交关系,它们都承认并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
    3、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是海内外中华儿女的共同心愿。为了最终完成祖国统一大业,党和政府制定了“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基本方针。这一基本方针简称“一国两制”。香港和澳门先后回归祖国,丰富了“一国两制”的理论和实践。当今台湾的主流民意是求和平、求安定、求发展。因此,按照“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基本方针,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已成为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
    4、坚持一个中国原则,是发展两岸关系和实现和平统一的基础。
    5、我们以最大诚意、尽最大的努力争取和平统一的前景。但我们决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这不是针对台湾同胞的,而是针对外国势力干涉中国统一和台湾分裂势力搞“台湾独立”图谋的。
    6、我们青少年是祖国未来的建设者,应树立崇高和远大理想,努力学习和掌握先进科学文化知识,把个人的前途、命运同祖国、民族的兴衰荣辱紧密联系在一起,热爱祖国,维护祖国的统一,坚决同分裂祖国领土、破坏祖国统一的一切言行作斗争,努力学习,立志成才,报效祖国,为早日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贡献力量。
    7、认识:公民有履行维护国家统一的义务。祖国统一是人心所向。要集中发展经济,增强综合国力。要树立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国防意识。明确一国两制的含义、意义。
   

专题十三    最大事件周年纪念专题

    一、二战爆发七十周年(1939--2009)

1、二战爆发的原因

(1)根本原因:帝国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加剧。

(2)直接原因:1929—1933年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加速了德日法西斯专政的建立和欧亚战争策源地的形成。

(3)其他原因:一些大国为自身的利益而采取的绥靖政策,或中立自保政策,也加速了大战的爆发。世界各国人民虽然也进行了反法西斯战争,但没有互相配合,还不能制止战争的爆发,使局部战争走向了世界大战。

2、绥靖政策的实质和影响

(1)含义:绥靖政策,即牺牲他国利益、苟且偷安、姑息纵容德、意、日法西斯侵略扩张的政策。

(2)实质(根本原因):英法两国以牺牲弱小国家利益为代价来维护本国利益。

(3)典型事件:1931年,日本占领东北三省;1937年,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1938年,德国吞并奥地利;慕尼黑阴谋;1939年春,德国又吞并了捷克斯洛伐克;二战爆发后,英法宣而不战。

(4)影响:一方面使法西斯国家得寸进尺,侵略野心日益膨胀;另一方面也极大地削弱了反法西斯的力量。

3、二战的全面爆发和扩大

(1)全面爆发:1939年9月1日,德国军队突袭波兰,英法对德宣战,二战全面爆发。

(2)扩大:1940年四五月间,德国占领西欧;1941年6月,德国入侵苏联,苏联卫国战争开始;1941年12月7日,日军偷袭太平洋美军基地珍珠港,重创美国太平洋舰队,12月8日,美国对日宣战,太平洋战争爆发。随后对日宣战的有中国、英国等20多个国家,至此,二战达到最大规模。

4、国际反法西斯联盟的建立及作用

(1)背景:珍珠港事件后,二战规模扩大,面对德、意、日法西斯的疯狂进逼,世界反法西斯国家开始逐步走向联合。

(2)标志:1942年1月,中、苏、美、英等26个国家在华盛顿签署《联合国家宣言》,标志着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正式形成。

(3)意义: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建立,壮大了反法西斯国家的力量,鼓舞了世界人民反法西斯的斗志,对加速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4)雅尔塔会议:

时间:1945年          参与国:苏、美、英

地点:苏联雅尔塔

主要内容:彻底消灭德国军国主义和法西斯主义,惩办战犯;战后德国由盟国军队分区占领,实现德国民主化;战后成立联合国;苏联答应有条件的参加对日作战。

作用:进一步协调了反法西斯国家的行动,为彻底打败法西斯国家创造了条件;同时也对二战后的世界格局产生了重大影响。

5、二战的胜利

(1)斯大林格勒战役(1942.7—1943.2):它的胜利是苏德战场的转折点,也是整个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重要转折点。

(2)诺曼底登陆:1944年6月,美英盟军在法国诺曼底登陆,开辟了打击德国法西斯的第二战场。第二战场的开辟,使法西斯德国陷入两面被夹击的境地,加速了法西斯德国的崩溃。

(3)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

1945年5月8日,德国投降,二战的欧洲战争结束。

1945年8月15日,日本投降,二战结束。

6、第二次世界大战取得胜利的原因、影响和历史启迪

(1)原因:

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战争的根本原因在于反法西斯国家的团结战斗和世界人民的支持,战争的正义性;德、意、日的法西斯主义是非正义的,历史证明,“多行不义必自毙”,法西斯势力可得逞一时,最终难逃彻底覆灭的命运;维护世界和平,是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正义事业和力量必胜;建立国际反法西斯同盟,各国之间互相配合,互相支援,反法西斯力量大大超过了法西斯力量,是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根本保证。历史证明,团结就是力量,世界人民团结起来,就能保卫和平,制止战争。

(2)影响:给人类带来前所未有的破坏和灾难,摧毁了法西斯主义,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促进了民族解放运动的蓬勃发展,促进了国际社会主义的发展壮大,客观上推动了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

(3)历史启迪:和平来之不易,世界大战的悲剧不会重演;人民终是自己命运的主人,是社会前进的推动力;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不同的国家在平等的基础上能够联合起来,共同对付人类生存与发展面临的挑战,所有国家都应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和平共处;世界各国只有加强合作,才能求得共同发展。

二、鸦片战争爆发170周年(1840—2010年)

1、鸦片战争发生及其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

(1)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

根本原因:为了开辟国外市场、推销工业品、掠夺廉价的工业原料,英国把侵略的矛头指向中国。

直接原因:禁烟运动。

2、鸦片战争结果:1842年,签订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中英《南京条约》。

3、鸦片战争的影响:中国开始从封建社会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4、启示:落后就要挨打。

三、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150周年(1860---2010年)

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为了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侵略权益。

时间:1856年10月---1860年10月

发动者:英、法

帮凶:俄、美

罪行: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1860年10月)

影响:中国的半殖民地化进一步加深。

启示: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是对中华文化的一次大洗劫,是对人类文明的一次破坏,也是中华民族的奇耻大辱,充分暴露了侵略者凶残的本质;它永远警示中国人民:落后就要挨打。

四、八国联军侵华110周年(1900---2010年)

1、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1900年6月,为镇压义和团反帝爱国运动,英、美、俄、日、法、德、意、奥等八国联军,由英国海军司令西摩尔率领,由大沽经天津向北京进犯。1900年8月中旬攻占北京。

2、《辛丑条约》主要内容及影响

内容:清政府赔款白银4.5亿两,以海关等税收作担保;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反帝活动;清政府拆毁大沽炮台,允许帝国主义国家派兵驻扎北京到三海关铁路沿线要地;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允许各国驻兵保护,不准中国人居住。

影响:给中国人民增加了沉重负担,严重损害了中国的主权。从此,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五、新文化运动95周年(1915---2010年)

1、、陈独秀、胡适等新文化运动的主要代表人物

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从第二卷起改《新青年》。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等,高举“民主”和“科学”两面大旗,以《新青年》为主要阵地,掀起了新文化运动。

2、新文化运动的地位和作用

(1)地位:新文化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空前的思想解放运动。

(2)作用:它高举民主与科学的旗帜,对封建专制制度和封建思想文化进行了一次猛烈地扫荡,促进了中国人民特别是知识青年的觉醒,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也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做了思想准备。

六、抗日战争胜利65周年(1945---2010年)

1、抗日战争胜利的意义

(1)抗日战争胜利的是中华民族一百多年来反抗外国侵略取得的第一次伟大胜利,洗雪了近代以来的民族耻辱。

(2)中华民族赢得了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也付出了巨大的牺牲,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

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

(1)建立了由中国共产党倡导的、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2)共产党坚持实行全面抗战路线,即人民战争的路线;

(3)国民政府在正面战场的对日作战;

(4)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得到了爱国华侨和国际友人(包括加拿大的白求恩)的大力支持。

七、重庆谈判65周年(1945---2010年)

重庆谈判

时间:1945年8月。

背景:国共两党影响政局,中共要求和平,国民党却想独裁。

目的:国民党为内战准备时间;中共为争取和平,揭露蒋介石的内战阴谋。

中共谈判代表:毛泽东、周恩来、王若飞。

谈判结果:1945年10月10日,签订了《会谈纪要》(双十协定)。

认识:中国共产党一贯代表人民的愿望,为了尽一切可能争取和平民主,揭露和孤立蒋介石,毛泽东冒风险赴重庆谈判,在谈判桌上同国民党反动派进行了有力的较量,最终达成了有利于人民的《双十协定》,使我党在政治上获得了极大地主动。重庆谈判充分体现了我党在谈判中所表现出的坚定地原则性和策略上的灵活性。

八、土地改革开始60周年(1950---2010年)

土地改革是建国后中共对农村生产关系进行调整的重要事件之一。

必要性:旧的封建土地制度严重阻碍了农村经济和中国社会的发展;新解放区的广大农民迫切要求进行土地改革,获得土地。

主要内容: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它规定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

意义:土地改革的完成,彻底摧毁了我国存在二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地主阶级也被消灭;农民翻了身,得到了土地,成为土地的主人。这就使人民政权更加巩固,也大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农业生产获得迅速恢复和发展,为国家的工业化建设准备了条件。

九、抗美援朝60周年(1950---2010年)

原因: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美国入侵朝鲜的同时,将战火烧到中朝边境;美国第七舰队入侵中国台湾海峡,阻止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台湾;美国侵略活动严重威胁了中国的安全;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请求中国政府出兵。

目的:援助朝鲜,保卫祖国。

结果及作用:1953年7月,美军被迫在《朝鲜停战协定》上签字,中朝人民取得了战争的最后胜利。抗美援朝沉重的打击了美帝国主义的侵略政策和战争政策,保卫了祖国的安全,巩固了我国人民民主专政。

英雄人物:黄继光(上甘岭)、邱少云(潜伏)

抗美援朝精神:是爱国主义精神、革命英雄主义精神、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和国际主义精神的高度概括。

专题十四     中外著名改革

    一、古代史的改革变法

1、秦国商鞅变法:使秦国经济发展,国力强大,为统一六国奠定基础。

2、北魏孝文帝改革:有利于北方经济恢复与发展,促进了民族融合。

3、日本大化改新:使日本社会环节稳定,社会经济发展,进入封建社会。

二、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1、俄国1861年改革

背景:农奴制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内容:农奴在法律上是自由人,可以获得一块份地

影响:使俄国走上资本主义道路

2、日本明治维新

背景:日本面临严重的国内外危机

内容:政治、经济、社会生活等方面

影响:使日本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

3、中国戊戌变法

背景:19世纪末中国面临被瓜分的危机,日本明治维新的影响

内容: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教育等方面

影响: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

三、罗斯福新政

背景:经济危机冲击美国;1933年,罗斯福就任美国总统

内容:政府实行《产业复兴法》,同时还筹划大规模公共工程的兴建,以刺激消费和生产等。新政的中心措施是对工业的调整。

特点: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先河

评价(影响):“新政”是美国资本主义的一次自我调节。它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经济危机对美国经济的严重破坏,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恢复和发展。其作用主要是为资本主义国家干预经济生活提供了先例,说明资本主义制度具有自我调节和自我改良的功能。但由于产生经济危机的根源依然存在,它并不能化解资本主义社会的根本矛盾,也无法使美国避免新的危机。

四、对社会主义生产关系进行局部调整的改革

1、苏俄新经济政策

背景:国内战争结束,急需恢复经济

内容:把社会主义同市场、商品货币关系同资本主义直接联系起来

影响(结果):这是列宁对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方面做出的最主要的探索,它对小农占优势的国家走社会主义道路具有深远的指导意义

2、赫鲁晓夫改革

背景:斯大林模式的弊端

内容:在经济领域进行改革

影响(结果):改革并未从根本上改变苏联农业落后的面貌,也没有克服计划经济体制所存在的弊端

3、戈尔巴乔夫改革

背景:斯大林模式的弊端

内容:经济、政治方面

影响(结果):导致苏联解体

4、中国改革开放

背景:原有经济体制不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内容:重点是经济体制的改革

影响(结果):中国的改革使中国走上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经济取得巨大发展,综合国力不断提高,国际地位日益上升,人民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五、中国农村生产关系的四次调整和变革

1、土地改革

原因:封建土地所有制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

核心内容: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土地所有制

结果:解放了生产力,为农业生产的发展开辟了道路

2、农业合作化

原因:小农经济难以满足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

核心内容:把土地等主要生产资料由私有制变成公有制,并实行集体经营

结果:进一步提高农业生产力

3、人民公社化

原因:认为农业合作化的规模越大,公有化程度越高,越能促进经济的发展

核心内容:提高公有化程度,扩大公有化规模

结果:严重挫伤了生产者的积极性

4、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原因:总结了合作化和人民公社化的经验教训,做出正确决策

核心内容:坚持土地公有制,改变经营管理方式,实行分户经营,自负盈亏

结果: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推动力农业生产的发展

六、中苏改革结果不同的启示

在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中,我们(1)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不断提高人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2)要坚持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方向,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不动摇;(3)要重视民族问题,正确处理民族关系;(4)对西方鼓吹的某些思想和价值观要采取正确的对策;经济要在综合平衡中发展等。

七、关于罗斯福新政和中国改革开放的感想与启示

(1)任何国家和制度要想发展,必须根据国情进行改革,只有改革才有生产力的发展;(2)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发展的手段,不是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3)面对社会危机,决策者既不能墨守成规,也不能走极端,要保证经济持续发展;(4)我们要把“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统一于建设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