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凤凰城:大学校园绿地景观探讨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9 04:51:11
  • 精选文章
大学校园绿地景观探讨发布者:商书满  发布时间:2006-5-24 10:12:00 内容摘要

 

正文文字大小:大 中 小

大学校园绿地景观探讨

商书满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湖南长沙 410004)

摘要:本文分析了高校园林绿地景观的重要性、目前存在的问题和针对问题的营建原则,并指出高校园林绿地景观在物质层面上,保护物种多样性,校园建筑与自然生态和谐共处;在文化层面上,充分体现校园的历史、文脉和场所精神。

关键词:大学校园 绿地景观 场所精神

The Study on Greening Landscape on Campus

Shang shu-man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of Forestry & Technology, Changsha Hunan,410004 )

Abstract: This thesis analysis the importance, exist problem at present and construction principle of the greening landscape on campus. It also points out the greening landscape in campus on the aspect of material , variety to protect species, the campus building and natural ecology coexist harmoniously; On cultural aspect, fully reflect historical , context and place spirit of the campus.

Keywords:campus greening landscape place spirit

笔者简介:商书满 女 1981年出生 汉 2004级园林植物与观赏园艺在读研究生

1绪言

高等学校既是培养人才的主要场所,也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基地。一个现代化的、幽雅、高尚、宁静、宜人的高校校园环境的创造,离不开校园绿地系统的建设,良好的校园绿地系统、绿化环境既能反映出学校的风貌与特色,体现学校的风格和品位,也对学校的教学、科研以及师生员工的健康成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Haynes C等研究表明,大学附属的花园对学校的教学和研究工作具有促进作用[1]。完善的绿地系统也是大学校园外观形象和内涵的重要体现之一。

近年来,随着招生规模的增加,校园人口密度迅速提高,教育设施的相对滞后日益凸现,校园建设的相对滞后就是其中的一个主要方面。美国在20世纪60年代就出现过大学扩大招生及校园大兴土木的局面。为了适应这一需求,近年来我国相继新建了一些学校,同时,更多的学校在进行改建、扩建。人均建筑面积增加,而人均公共绿地面积却相对降低,直接导致校园环境品质下降。大专院校等可绿化面积约占用地面积的40%-70%,平均可采用60%左右[2]。我国大专院校的绿化率普遍达到25%,但距60%的目标还相差甚远。

2高校园林绿地的重要性

2.1祛病健身

根据有关专家调查,目前在我国一些大专院校的师生中,有许多人不同程度地患有心理疾病。这些心理疾病来自巨大的学习压力、社会压力和被污染的环境。在他们表现为情感脆弱、郁郁寡欢、焦虑不安等现象。对于这一现象除了加强思想教育工作、给予适当的药物治疗外,校园环境也是不可忽视的医疗因素。

植物组成多重空间,营造良好的意境,以其形态、年龄和不同色彩变化达到高于自然的秀丽景观。绿色可以缓解人们的紧张情绪,解除焦虑,稳定情绪。现代医学研究认为,绿地景观具有调节大脑皮质活动的功能,使兴奋和抑制趋于平衡,调节心理状态,消除精神紧张和心理矛盾,使心情愉快,精力充沛,食欲增加,睡眠改善,从而发挥祛病强身的作用[3]。这种属于大自然、具有生命力、给人以希望的绿色,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让今天生活在巨大的现实压力下的人们感受到轻松、愉悦、获得自信,面对现实。

2.2是师生学习、交流的第二课堂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社会的改革发展,大学的办学理念也从纯粹知识的灌输转变为提高和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以满足社会发展需求。学习的形式和场所已不再局限于课堂,而是扩展到整个校园甚至延中到社会之中[4]。校园绿地为师生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学习、交流、锻炼、娱乐和休闲的场所。师生可在弯曲的园路上散步,在草地上晨读、娱乐、交谈等。另外,校园中名目繁多的树木花草,也给学生提供了学习自然知识的极好条件。

2.3体现校园文化和审美情趣

高校校园绿地不仅能形成场所和给人以美感,还由于其内容形式的多样化,可以增加学生的知识,提高文化艺术素养。园林绿化是一种物质和精神高度融合的文化形式[5]每一个校园都有其独特的历史背景、文化沉积、地域特点等,应充分利用这些特点,采用各种形式在校园环境中体现,使之成为独一无二的校园特色。如北京大学未名湖畔的古塔形水塔与未名湖一道构成的“湖光塔影”,创造了很高的审美价值,成为校园的象征。

2.4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人们可以改造环境,同时环境又可以塑造人。高校是培养人才的地方,校园绿化工作的好坏直接或间接影响着这些人才的环境意识的形成 。优美的绿地空间,能让他们更多了解自然,爱护自然环境。

2.5防护功能

这是绿色植物独有的。植物能维持空气中的CO2和O2平衡,能降低温度,增加湿度,防风固沙,防止水土流失,吸收有毒气体,阻碍粉尘、杀菌净化空气、防火、防震等。

综上所述,校园绿地可有物理、精神、生态三个方面的作用。绿地的物理方面指祛病健身、保护视力等;绿地的精神效果指增加环保意识、提供交流、休闲空间和凸现校园文化和审美情趣;生态效果指高校大面积的绿地场所对周边环境及景观有明显的影响,与城市绿地系统中其它部分一起发挥着绿化所特有的美化、净化、改善环境和保护环境的作用。

3高校绿地景观目前存在的题

我国高校校园绿化都经历了绿化校园、花园式校园、园林式校园[6]三个发展阶段。通过实地调研,分析总结大量的文献,高校绿地景观目前存在以下问题:

3.1绿地规划布局不合理,绿地率低,绿色植物搭配较单调,没有形成多层次空间景观效果,服务设施不能满足需要,或设计不合理。

3.2校园绿地空间比较缺乏生机,静坐和小群体交流的空间较少。

3.3校园绿地空间活动场所单一,类型单调。

3.4绿地景观内容单一,建筑小品设计水平较低,校园雕塑缺乏艺术性。

3.5各个空间的层次性和连续性不强。

3.6缺乏独特的校园精神核心和强场所感。

3.7校园内广场设计较少,缺乏调动学生积极参与的场所。

4高校园林绿地景观营建原则

针对上述绿地景观存在的问题,在以后的高校园林绿地景观营建中应遵循以下原则:

4.1整理与局部相结合,绿地分布合理,满足功能要求,形成点、线、面结合完整的绿地系统。

4.2遵循原有地形地貌,适当改造,体现校园环境在时间与空间上的连续。绿化布局中规则式和自然式手法合理运用,根据不同的地势,营造多层次的交往、学习和游憩空间。

4.3以人为本:人是活动在校园中的主体。高校园林绿地景观的营建应该以环境行为学和心理学为理论依据,充分了解他们的需要和特点,尊重他们的行为心理,顺应他们的行为习惯为他们创造宜人的绿化环境。如为学生学习建造安静的亭廊;为学生交流设计文化广场、露天舞台、大草坪和外语角;为学生休闲布置成片树林、小游园和石桌椅;为师生运动设置健身器械等。

4.4遵循生态学原理和园林美学的设计思路,以植物造景为主,因地制宜地点缀园林小品,丰富绿地景观。

4.6应充分体现校园的历史、文脉和“场所精神”[7],特色的体现要与校园文化有机结合,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有机交融,挖掘深层的景观文化内涵,使人们能更多的享受到一种深层文化魅力的浸染,满足人们内心深处的精神需求。

4.7弹性生长的校园:校园环境规划的目的就是应建立一种灵活的长期发展结构,留给校园足够的弹性生长空间,以满足未来发展的需要。硬件上,在校园设计中可预留一些用地留给未来的发展;软件上,要充分考虑教育管理的伸缩性。从可持续发的角度考虑,在校园规划方面,应适当控制建筑密度和建筑容积率,创造舒适、优美的校园环境。

5 小结

高校作为培养人才的重要场所,高校绿地景观是物质和精神的载体。既包含了自然景观环境的内容,也包括了深层次的文化内涵。在物质层面,高校绿地强调对自然环境的保护,对现有自然条件的尊重,不断完善原有的绿地系统,保护物种的多样性,校园建筑与自然生态和谐共处,校园内外环境的相互融合渗透;在文化层面,校园绿地景观强调营造和谐的校园文化氛围,建立绿色人际关系,即人与人相互关心、和谐合作、协同进步的生态环境,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 Trexler CJ. The Perceptions and Needs of Volunteers at a University-affiliated Public Garden.Hort Technologe,2003,13(3)552-556

[2]杨柰丽.城市园林绿地规划[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95:144

[3]刘继武,姜勇智,郑曙峰.疗养院管理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96,11:256-260

[4]高菘,沈国尧.人、建筑、白然共生—现代大学校园的表述[J].新建筑.2004(2):10-13

[5]徐雁南,易军.城市绿地景观人文化探讨[J].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12):44-48

[6]周逸湖.山东财政学院总体规划特色的创造[J].建筑学报,1992(8):43-49

[7]俞孔坚.高技术中心设计的场所性-以中关村西区规划方案为例[J].城市规划,2000, 24(5):55- 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