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应急机制的基础:从窃听丑闻看默多克的三把“保护伞”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9 00:47:07
从窃听丑闻看默多克的三把“保护伞” 2011年8月15日 12:26   中国纪检监察报   【字体】   大 中 小

  7月8日,英国首相卡梅伦宣布成立独立的调查委员会,对《世界新闻报》系列窃听丑闻进行调查。到现在,刚过去一个月,这件事已经基本上淡出公众的视野,人们关注的焦点早已转到美债危机和伦敦骚乱上了。可以说,此次事件的冲击力仅令默多克传媒帝国受到些“皮外伤”,其根基仍岿然不动。之所以能这样,是因为默多克新闻集团拥有三把“保护伞”,有三种因素可以为其“遮风挡雨”。反思默多克集团的“窃听门”丑闻,无疑有助于我们深入了解西方媒体的实质。
  
  传媒旗舰难撼动
  即使“窃听门”迫使默多克关闭旗下所有英国报纸,对集团来说也算不上灭顶之灾
  
  默多克新闻集团能遭遇“窃听门”而不倒,依靠的第一种因素是企业的规模。在当代西方国家,传媒是一种利润丰厚的行业。作为独霸全球英语传媒业的“大鳄”,默多克新闻集团的实力极其雄厚。窃听丑闻触发众怒之后,默多克关闭了旗下招惹是非的《世界新闻报》。该报销量高达三百万份,对于其他企业来说,此举至少应该属于“断尾求生”,而对于默多克新闻集团来说,却不过是九牛一毛。该集团旗下的主要英国报纸包括《泰晤士报》、《星期日泰晤士报》、《太阳报》和《世界新闻报》,四大报鼎盛时期占到英国报业发行总量的37%。但是,这四家报纸加起来在默多克新闻集团中,也不过是个“小生意”。2010财年,新闻集团总收入高达327亿美元,而这四家报纸的总收入只有16.1亿美元,仅占集团收入总额的4.9%。默多克集团的主要财源是遍布全球的卫星电视、有线电视和电影公司,2010年这部分收入占集团收入总额的69%。显然,即使“窃听门”迫使默多克关闭旗下所有英国报纸,对集团来说也算不上灭顶之灾。
  鲁伯特·默多克是当代西方传媒业的传奇人物。他1931年生于澳大利亚,目前国籍为美国。从1952年继承其父经营的地方小报《新闻报》开始,默多克用40年的时间建立起一个覆盖英语世界的传媒帝国。作为巨大商业成功的标志,2004年默多克花4400万美元买下了原属洛克菲勒家族的豪宅。此举与其说是浅薄的炫富或者精明的投资,不如说是默多克高调彰显自己与洛克菲勒并肩的财富与权势。事实也的确如此:如果说洛克菲勒家族是西方工业资本的代表,默多克集团则是传媒资本的代表;他们之间住宅的更替,恰好象征着西方传统工业和传媒业地位的流转。
  在当代世界,传媒的重要性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掌控传媒,不仅可以决定让人们看到什么,甚至可以决定让人们想些什么。传统工业影响的是人们的物质生活,传媒业影响的则是人们的精神生活。在西方,传媒业历来以“独立”、“中立”自居。但实际上,与其他工业一样,当代西方传媒业也完全处于大资本的控制之下。2007年8月,默多克集团并购在美国华尔街呼风唤雨的道琼斯公司,并入主该公司创刊于1889年的《华尔街日报》。默多克表示,并购之后不干涉《华尔街日报》的新闻业务。但是可以想象一下,该报是否可能在最大的“东家”面前保持完全的中立?默多克新闻集团的成功,集中体现了大资本控制西方传媒的趋势。西方受众看到的和想到的,无疑都是经过资本“过滤”的信息。
  
  商业化传媒有市场
  利润至上的价值观就足以使其手下采取任何手段
  
  默多克能成为当代西方传媒业的骄子,主要原因是坚决走商业化路线,不择手段地满足更多受众的趣味。他认为,传媒业与其他行业并无不同,“消费者决定了我们生产什么、生产多少,而且必不可少的是,决定了我们的努力得到什么样的价格。”这种经营理念给默多克带来了滚滚财源,他所收购的媒体都是通过扩大受众面,迎合市场需要来扭亏为盈,造就了一个又一个商业神话。
  其实,默多克的经营理念在西方传媒业中并不鲜见。按照西方的新闻观,“狗咬人不是新闻,人咬狗才是”。吸引多数人的眼球才有钱可赚,这在西方传媒业中是基本常识。默多克旗下媒体的真正过人之处,是比别人更有能力搞到“人咬狗”的猛料。这方面的代表,就是此次“窃听门”的主角《世界新闻报》。该报原来是《太阳报》的星期刊,在英国报界素以低俗著称,热衷于刊登犯罪、绯闻、八卦之类的文章。1968年,默多克以收购《世界新闻报》为落脚点登陆英国传媒业,从此大发横财,两年后就收购了《太阳报》,随后进军美国报业市场。1981年他又杀回英国,收购了深陷亏损的《泰晤士报》和《星期日泰晤士报》,成为英国首屈一指的报业大亨。可以说,《世界新闻报》是默多克神话的起点。
  为了搞到独家报料,《世界新闻报》长期使用不正当手段,这在英国报业早就是公开的秘密。也许,默多克本人从来没有要求雇员去收买警察、窃听电话,但是其利润至上的价值观就足以使其手下采取任何手段。当新闻从业人员失去道德底线的时候,自然“一切皆有可能”。据报道,此次《世界新闻报》案中,有近4000人成为非法窃听的受害者。其中,引发英国公众强烈愤慨的是蜜莉·道勒案,这名13岁女孩遭到绑架,《世界新闻报》内部人员被控窃听她父母的手机,而且骇人听闻地删除了语音信箱里的留言,给其家人“她还活着”的希望,以制造更多的新闻。
  窥探他人隐私是人类社会中普遍存在的一种低级趣味,在现代社会中不仅受到道德的约束,而且受到法律的限制。问题是,对很多人来说,在道德和法律之间存在一个巨大的灰色地带。比如,公众人物的私生活是否属于隐私?娱乐明星与狗仔队之间是否在互相利用?对相当多受众来说,探究内幕的兴趣战胜了道德上的自律。在西方传媒业中,只要确定观众想看到什么,就要不遗余力地供给,最后的界限是法律而不是道德,为了赢利可以完全无视给当事人带来的痛苦。默多克旗下的媒体深谙此道,据说《太阳报》当年对戴安娜王妃和查尔斯王子的持续报道就给集团带来了超过5000万美元的利润。最后,戴安娜王妃为躲避狗仔队的追踪魂断巴黎,却没有媒体为此而受到惩罚。这就是西方传媒界的真相。因此,西方传媒的价值观不会因“窃听门”而发生改变,默多克集团所受到的谴责也只能是暂时的,不会给其企业利益带来严重的损害。
  
  政界高层有关照
  完全站在普通民众和公共利益立场上的传媒监督,只能是西方政治教科书中的幻想或者理论推演
  
  默多克的传媒帝国之所以坚不可摧,一个重要原因是他与政界高层过从甚密。登陆英国之后,他旗下的报纸明确支持保守党。在1979年英国议会选举中,《太阳报》在头版号召人们投票给撒切尔夫人,默多克从此成为唐宁街10号英国首相官邸的常客。1997年,新闻集团转而支持工党领袖布莱尔,在其十年连任期间一直相互照应。2010年大选中,默多克集团支持卡梅伦领导的保守党,为其最终获胜做出了贡献。在这30年间,默多克与历届英国首相即使算不上朋友,至少也是相互需要的伙伴。
  在西方国家,媒体与政界之间从来就是相互利用的关系。默多克能在英国两大政党之间来回摇摆,就说明其政见是可以让位于利益的,谁更可能获胜就支持谁。对默多克来说,与政界高层交往是商业上的需要。对英国政界来说,与默多克有私交,至少可以减少一些媒体方面的麻烦。我们知道,西方国家一直强调大众传媒的政治监督作用,以此作为其民主制度的一个重要方面。但是,对同时存在的媒体与政界之间的相互利用却讳莫如深。事实真相是,政界高层和传媒“大鳄”都属于西方社会中的权势阶层,他们之间只能是既有斗争,也有合作的关系。完全站在普通民众和公共利益立场上的传媒监督,只能是西方政治教科书中的幻想或者理论推演。
  正所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此次“窃听门”事件炒得沸沸扬扬,明显有着英国两党之争的背景。默多克卷入英国政治程度过深,这次好像给自己带来了麻烦。工党在抨击默多克集团方面表现得非常激烈,并很快就把攻击的矛头转向了首相卡梅伦,指责他曾经雇用《世界新闻报》的主编担任要职。保守党方面在撇清与默多克集团关系的同时,对工党反唇相讥,嘲笑他们忘记了自己与新闻集团的关系。没有证据说明,工党是由于默多克支持保守党而借题发挥,想用“窃听门”的机会羞辱默多克。但是,由此而攻击保守党则是显而易见的。当“窃听门”处于风口浪尖的时候,保守党与默多克集团划清界限以自保是可以理解的。但是,他们会从此与新闻集团一刀两断吗?据英国官方公布的消息,卡梅伦自2010年5月执政以来,与包括默多克在内的新闻集团高层一共见了26次面,大多数是在首相府或首相的别墅里,其次数超过他与英国其他所有媒体代表会面次数的总和。如此密切的关系如果因为“窃听门”而彻底决裂,实在是很难想象的。
  默多克是当代西方传媒业的象征。西方有人在评价《太阳报》时说:“这是一个产生神话和财富的地方,在这里,幻想代替现实,笑话代替新闻,谎言代替事实,没有什么东西是真的。唯一真实的地方就是这里有金子。”把这种评价扩展到多数西方媒体,应该也不算过分。正因为如此,默多克才能取得神话般的成功。在这种背景下,“窃听门”应该改变不了什么。(作者田德文系中国社会科学院欧洲研究所研究员)
  

 (责任编辑:于洁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