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通信服务辽宁公司:太极杂说60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1 12:37:58

太极杂说60


太极网罗http://www.anshanbbs.com/archiver/?tid-3458.html&page=4

心如白云常自在 意如流水任东西


l         墙上挂画或钉钉子、下楔子是人们对太极拳技击形式的一种叫法而已,你也可以称之为贴饼子或打榔头,不同的是在发劲时(暂不考虑其他因素如路线、方向、角度、落空等)所用的时间长短不同而已,如果用放慢镜头的效果看,发劲只是推了一下。好的太极拳手能快能慢,运用自如。一般初学者只会慢不会快。也有的只会快,不会慢,慢了便没把握,要不然班侯怎么能将自己的女儿失手打死。杨露蝉一辈子没见打死一个人。


l         我也很推崇李雅轩先生。他的拳照,保持了杨澄甫先生的浑厚沉着,气魄雄伟的英姿,又更上一层楼,有所突破,进入了既含蓄蕴籍,又神气飘逸的境界,将太极拳上升到更富一诗情画意的艺术美的高度。李确实强调“上有领劲,下有沉劲”的身势。他说“关于身势,只要一身松开,虚着顶起劲来,气自然的沉到丹田,也就够了。上有提劲,下有沉劲,物必然自直,并且劲整。全身松开,自然会下坠,神顶起来,自然会有灵机。”


l         功夫欲达到高层次,要有静心静气心性的修练,没有心平气和,没有大彻大悟,没有洞穿浮世的眼力和认识,是不可能做到静水流深,深藏不露的。毛毛燥燥,争名夺利之流,不可能进升到高层次,他们可以学到一些技巧,但绝不会掌握到一门艺术。


l         节节贯穿主要是针对练法和用法而言的。松到某种程度可以达到节节贯穿,运劲的传递应该节节贯穿。


l         李雅轩先生的许多看法是符合实战需要的,值得一学的,在我师教我们这些学生时,多次提到李雅轩先生对“太极十要”的看法,在这“十要”里,他更强调上有顶劲、下有沉劲这二劲,有了这二劲,其余的也就有了,如处处都去顾全“十要”,则会顾此失彼,一要都不会得(这是大意,非原话)。而在实际应用中,有了此二劲,则既能提起精神,气势腾然,又能在保持重心时不失灵活便捷,然一切都要在“无过无不及”之内,在有意无意间求得。


l         张义敬写的<<太极拳理传真>>,里面有很多李雅轩先生写给他的信,谈的一些拳理,令我豁然开朗。李先生在信中写道:“我还反对裹裆,有的人认为裹裆可以加强根力的稳固,同时兼具保护前阴的效果,初看似乎有理,其实,两漆相对内扭是违反自然的,必然会带来某些不必要的紧张,违背放松的原则。全身松开了,沉下气去,根基自然会稳固。裹裆只能导致下肢的僵滞紧张,不能使其灵活,更无助于稳固。”所以,我争取做到松胯就好了,自然一点。李还提到“以我的看法,含胸拔背这一条规矩,也不可强调,不然也会练不出很自然的功夫来。”“太极拳是以端正为主要的基础。在这种基础上,胸腰脊背为了动作的需要,是有时含有时挺有时凸有时凹。这是身势动态,不能抓住这个含字,就说一定非含不可。”


l         太极拳法本武技,

松匀稳静尚自然。

此中高低大不同,

高者养生兼寓焉。

动静浑融神气忘,

无象之象势翩翩。

于此若能契至理,

何必逐未问汞铅。


l         我是一个专揭名家们短儿的小卒,因为名家大多数是吹牛吹出来的。比如万籁声,被他的徒子徒孙吹上了天,什么“曾获得首次国术国考的状元”等等,结果一查当年的记录,原来万籁声仅仅获得过中等,在他前面还有15个最优等和37个优等。也就是说他充其量也就是个第53名。万籁声的徒弟一吹,傅振嵩的徒弟马上跟着学,什说傅振嵩获得了首届国术国考的第一名,结果一查记录,原来傅振嵩根本就没参加对抗比赛,仅仅参加过预赛的表演,通过了预试。于是又吹自己当过中央国术馆的八卦掌总教师,结果一查档案,原来当年傅振嵩仅仅在中央国术馆当过两个月的练习员(相当于陪练员)。更能自吹自擂的要数王芗斋,什么“所遇通家两个半”、什么“威震上海十里洋行”,经考证,王芗斋是在杭州挨了揍,占不住脚了,跑到上海靠着朋友混饭吃。没混出半年他就滚出了上海滩。如今的名家们更敢往死里吹了,这边王培生自吹能隔空打人,那边王安平就敢称他吹口气就吹倒了一位散打冠军。难怪笑先生要喊打,确实他们该挨打。武术需要革命,首先就要革这些靠自吹成名的所谓的名家们的命。技术要进步需要打假,武术要进步更需要打假。本人愿作一名专打吹牛家的马前卒。


l         读《李雅轩的回忆和经验谈》有感

    李雅轩讲“在杭州民权路大礼堂,我与周声供用的反掌打。以右手向其面部虚扬一下,他以右臂向上猛架时,其右肋已露出,我便以右手由上往下一翻,向其右肋轻脆一弹,他便两臂抱胸蹲地,说不出话来,以手示意要回宿舍。我扶他起来,送他到宿舍,修养7天,连吃了几剂七厘散而愈。盖因我去之劲虽不大,但正在他呼吸的时候,于不知不觉之中被弹了一下,打隔了气,并非是打伤了他。”

    看来这个周声供不懂劲,对方来劲时采用“猛架”,这时,不只是右肋露出,而且整个身体也会随之上升悬起,正在吸气,当接触点骤然变化时,反映不及,挨打是必然的。

    李雅轩用的这一招如果套拳势,就是撩掌,按四正推手,是由棚势转为挤势打人。套用八卦掌,用的是掖掌。

    用此招打人如果没有把握容易伤人,轻的造成内伤,重的断其肋骨或毙命。李雅轩对周的这一下,可能是由于当时的历史条件和环境所至,不一定是没把握。

我师王教富曾用此势打过我,为了不伤我,变点后用的是放长劲,将我打在墙上,我的感受是自己轻的完全没了体重,飞了起来,上墙后被震地头脑一片空白。


l         读《李雅轩的回忆和经验谈》又感

看到一篇叫《李雅轩的回忆和经验谈》的文章,介绍的是李雅轩先生回忆杨澄甫、班侯、健候、少候等人推手发劲的情形和他自己推手发人的情形,从中看到了杨家太极前辈及后人练习太极拳的艰辛和得到真功之不易。杨露蝉的后人可算是门里出身,其太极工夫却各有所得,不尽相同。杨澄甫先生弟子上千,真正高手者不多。正如李雅轩所感叹:如此更可知太极拳之难也,很难出现一位完全的好手,实在不易,故一百多年来,只出了杨露蝉先生一人,其次班侯、健候及澄甫老师也。再说李雅轩先生,跟随澄甫先生十多年,却“不喜欢与人沾沾粘粘的鼓涌”其实他这种不喜欢实际是吃硬不吃软的现象,这是喜欢用功力克人的通病,一旦到了软硬通吃的层次,就达到了太极拳的自由王国。就在澄甫老师离他而去的20年后,1955年1月,才突然找到了这种劲。所以当李雅轩提出连太极拳要大松大软的理论时,很多人难以理解。


l         行拳走架。只有桩劲出来一些后才可。想和不想有很大区别,不想之走是平和的不先不后,用干净来形容可能会有所帮助;相反想的是紧张的,不干净的。

道中情 发表于 2009-4-21 12:03: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