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通中医院看男科:与梵高比肩的中国艺术大师们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6 13:49:22

 半生落魄已成翁,独立书斋啸晚风。

 笔底明珠无处卖,闲抛闲掷野藤中。


                                      徐渭《题墨葡萄诗》

 

       梵高,一位疯子,天才,艺术史上的大师,生前孤寂无名,死后却声名大噪,其画作屡屡刷新世界油画拍卖纪录。而在中国,我们也曾有这样的大师,我以为在中国历史上至少有两位可以与之比肩,他们一个叫徐渭,一个叫常玉。他们生前都曾饱受世态炎凉,孤寂受难,凄苦一生,死后却越来越名震宇内,获得很高的声誉。但这与他们有什么关系呢。逝者已逝,而享受虚名的已不再是他们本人。这或许悲哀,但更多的是现世的讽刺,生前诟病他们的死后却以其为荣,这就是我们常人的作为和功绩!

 

 

 

       徐渭(1521——1593)明代文学家、书画家、军事家。

       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初字文清,后改字文长,号天池山人,或署田水月、田丹水,青藤老人、青藤道人、青藤居士、天池渔隐、金垒、金回山人、山阴布衣、白鹇山人、鹅鼻山侬等别号。

       明清两代,出现过不少多才多艺的文人。不过象徐渭那样,在诗文、戏剧、书画等各方面都能独树一帜,给当世及后代留下深远影响的,却也颇为难得。他的诗,袁中郎尊之为明代第一,他的戏剧,受到汤显祖的极力推崇,至于绘画,他更是我国艺术史上成就最为特出的人物之一。郑板桥对徐文长非常敬服,曾刻一印,自称“青藤门下走狗”;近代画家齐白石曾说:“青藤、雪个、大涤子之画,能横涂纵抹,余心极服之,恨不生前二百年,为诸君磨墨理纸。诸君不纳,余于门之外,饿而不去,亦快事故。”吴昌硕说:“青藤画中圣,书法逾鲁公。”徐渭在《书谢时臣渊明卷为葛公旦》中指出:“……画病,不病在墨轻与重,在生动与不生动耳。”还曾说:“吾书第一,诗二,文三,画四。”
       然而,徐文长的一生却很不幸。他虽然有着强烈的功名事业心和报国愿望,却连举人也不曾考取,中年因发狂杀妻而下狱七载,晚年靠卖字画甚至卖书卖衣度日,终于潦倒而死。老百姓倒是十分喜爱他的,至今在浙江还流传着许多徐文长的故事。他在绍兴的故居——青藤书屋,历尽四百余年的人世沧桑,还依然保存,维系着后人对这位富有平民气息的文学艺术家的长久怀念。

 

 

       流传至今的有著作:《四声猿》、《南词叙录》、《徐文长佚稿》、《徐文长全集》等;传世画作有《墨葡萄图》轴、《山水人物花鸟》册(均藏故宫博物院)、《牡丹蕉石图》轴,以及晚年所作《墨花》九段卷(现藏故宫博物院)等。

 



 

 

常玉 

       本名常有书,1900年10月14日生于四川顺庆的富商家庭,1910年即与赵熙习画,1917年入上海美术学校就读,1919年常玉与徐悲鸿、林凤眠以留法勤工俭学的方式前往巴黎,1921年与徐悲鸿、张道藩等留法学生组织“天狗会”。 

       常玉在巴黎时,他不进美术学院进修,常在咖啡馆里一边看《红楼梦》或拉着小提琴一边画画,走着另外一条绘画道路-----从画坛、画廊和巴黎人的生活中去了解法国现代绘画的脉络,以此为基调从事艺术创作,并一生坚持“我行我素,不媚世俗”的理念。1966年在巴黎因煤气泄漏去世时,仍默默无闻、不被赏识。

       对于国内的人来说,徐悲鸿尽人皆知,常玉别说在百姓当中,既便是在业内,也很少为人所知。2006年4月,在香港苏富比的春拍会上,一幅名为《花中君子》的油画作品以2812万港元成交,一举打破华人画家油画拍卖纪录。由此,《花中君子》的作者——常玉,这个在国内鲜为人知的艺术家才渐渐走入更多藏家的视野。但他在台湾,在法国以及欧洲早已被越来越多的人们所赏识。而今,西方公认他为世界级的绘画大家,中国的莫迪利阿尼式的人物(生前潦倒而死后荣光),他同时又是一个为自己艺术信仰而自由创作、成就斐然的绘画大家。

       上世纪四十年代,常玉本想去台湾办个展,几十幅有代表性的作品提前运抵台湾,但是因为签证时护照问题未能成行。这也算是不幸中的万幸,常玉的许多代表性作品都被留在了宝岛,成为当代人了解这位绘画大师的心路历程的重要凭证。


《白瓶花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