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陵县先锋:2011年秦小文发表作品集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7 22:14:10
2011年秦小文发表作品集 1、历史深处的裴宝棠

    该文在2011年第一期《长治地方志》发表。

    今天的长治人对长信的潘路彪、山西潞宝新能源集团董事长、总裁韩长安,常平集团董事长陈忠孝等潞商一点也不陌生,但是如果说起抗战时期的长治巨富裴宝棠,恐怕就没有几个人知道了,岁月遮挡了他的曾经,让我们揭开它的面纱吧。

       1916年,裴宝棠向贾景德(闫锡山的秘书长)提议,集资在长治开设蛋厂。贾同意后出大洋5000元,起名“同益厚蛋厂”(上党地区第一个蛋厂,地址在长治城内南街)。裴宝堂为经理,兰修伍为副经理。裴宝堂集股在南街(现在制药厂和食品厂)叫“同益厚”的这厂子,招收男、女工人,大约五、六十人,有时也可能增加些短工,生产蛋粉,专供出口。操作主要是手工,只有一架人力绞黄机,烤黄炉,大部分是用女工打蛋,这在我市来说为小型工厂的一个创始,其中有职员,有工人,实行工资管饭制度。    如果仅仅从这段历史,我们看到的裴宝棠也很模糊,前不久,我走访了一位曾经和裴宝棠有过一面之缘的一个天主教主教,他向我讲述了当年裴宝棠当汉奸的经历。    1938年的2月20日,日本人在被川军重创以后还是打进了长治城,开始屠城,见人就杀,据说屠杀了一千多人。当时,李毅主教还只是一个14岁孩子,他记得那时候的天主教在长治买下了今天和地委大院那块几百亩的土地,战争来了,教会受到保护,所以难民就往教堂跑,教会给这些受难的人每人一天两碗小米饭。在这些躲避的人中,就有一位裴宝棠,那时候,他已经是五十多岁的人了,日本人逼迫他出来,点名要他做长治的维持会会长,这位曾经留学日本,在长治开过第一家蛋厂,当时任山西省盐务局局长的人肯定是日本人的首选。因为他不愿意连累别人,所以他就泪水涟涟的走了出来。     历史上没有或者很少有愿意做汉奸的人,包括裴宝棠,他对当时在场的人(这些人中就有后来的大主教李毅)说:“我是迫于无奈,我不能连累大家,如果我出去做了什么会长,我想也是尽力为大家多做点事情。”他走了,走到了那个没有人愿意做得位置上。在这个这个位置上,他仅仅当了两个月,这两个月也给他画上了永久的汉奸名声。后来,日本人对他监督的松了,他就跑了,再也没有做什么会    我们在学者冯潞的博客里还可以更具体的知道这个潞商,裴宝棠(1880—1941),曾经留学日本,后当教师,又做官商,后来为了保护私有财产,又被迫当了日本人2个月的维持会长,沦为汉奸。    在蛋粉出口形势极为有利的形势下,长治师范教员裴宝棠瞅准商机,通过与书院同窗、阎锡山的秘书长贾景德的关系,辞教下海,开长治工业的先河。这种借鸡生蛋的举动在晋东南的影响是巨大的,先后带动起20余家蛋厂,蛋厂总数占到了山西全省的1/2和全国的1/3。长治农村的养鸡事业也因此而得到拉动。而后,他又利用办厂获得的利润投资到银号和商铺中,终成民国上党巨富。    那么裴宝棠我们是不是可以再具体知道一些呢?在老作家张道德 《贾景德传略》里,我更加认识了这位叫裴宝棠的先辈。   裴宝棠,乳名丙孩,字绍南。长治城区北石槽人,从小聪颖,勤奋而好学,10岁便能显露出聪明过人的才华,出口成章,成为上党小有名气的“神童”。裴宝棠和贾景德同庚,同是在当地享有名气的少年才子。当清代进士贾作人在莲池书院(今天的莲花池)任教时,贾作人之子贾景德同裴宝棠一起同窗苦读,两人都是才学出众,在少年时就结成同窗知己。后来,贾景德和裴宝棠又在贾景德的叔父、清代举人出身的贾书农门下受教,学业更是日新月异,飞速长进。遂裴宝棠与贾景德同时随贾景德叔父贾书农到太原,贾书农先后在明道书院、山西大学堂任教,贾景德和裴宝棠也随其叔父先后在明道书院和山西大学堂就读,两人又是在一起刻苦攻读,形影不离,很是要好。

1912年他赴日本留学,学习了东洋一些比较先进的知识,走出国门也大开眼界,于是便踌躇满志地返回山西,去找时任山西都督府秘书监的贾景德,老同学久别重逢,互相问候,互述离别之情,互讲分手之后各人所遇到的艰难和顺畅之事。贾景德在欣喜之中,把自己这位老同学、老朋友,又是在东洋留学回国的才子裴宝棠推荐给闫锡山。闫锡山虽然是一介武夫,但他特别重视人才。于是,裴宝棠回国不久,就当上了山西都督府的秘书,可以和进士及第的老同学贾景德朝朝夕夕相处,两个人可以说是私交甚密。贾景德在闫锡山面前是说一不二,闫锡山因为学历浅薄,时时事事都要由贾景德当参谋,出点子,施计略。裴宝棠在贾景德的极力推荐中官职不断升迁,真是飞黄腾达。

1927年,闫锡山为了在军事上和各地军阀抗衡,也为了扩大他的势力,巩固自己在山西的统治地位,特地在太原开办了晋西机械厂,实际是制造枪炮等兵器的工厂,经贾景德提议,闫锡山委任裴宝棠为这个“兵工厂”的验收处处长,使裴宝棠手中掌了实权,再不是只戴一顶都督府秘书的空帽子。1928年,闫锡山在天津办了一个造币厂,贾景德说服闫锡山,让裴宝棠当了造币厂的厂长。“9?18”事变之后,日寇铁蹄踏进中国大地,侵略者的野心妄想吞并中国,变中国为日本侵略者的殖民地。这时,闫锡山任山西绥靖公署主任,贾景德自然还是闫的“贴身参谋”,仍任其秘书长。闫、贾试图把山西建成一个独立王国,进一步和蒋介石平分秋色,还制定了《山西十年建设计划案》,实行盐、酒、烟业专卖权。贾景德兼任同蒲铁路局局长,裴宝棠则升任为山西省盐务总局局长。

如果我们研究这位潞商,上党首富的历史,我觉得这位上党曾经的巨富,应该是官商勾结,借助同学贾景德之力,还有自己目光的敏锐才有了历史上的裴宝棠。我觉得张道德在《贾景德传略》里关于裴宝棠的最后结局,我觉得他当汉奸很委屈,如果这位首富作为一位商人去研究也没有必要,因为这样的一位官,这样的一个商不能不富。

2、那一天,我飞向了光明

   该文在《漳河文学》2011年 “振兴杯写红诗颂党恩”征文增刊号发  
    九十年前,
    我来自南湖的一艘小船
    劈波斩浪,星星之火,燎原中国
    黑暗中人民看到了光明
    
    八一的枪声,井岗的烽火
    长征的磨练,延安的求索
    八年的抗战,三年的解放
    我是共产党没有我就没有新中国
    
    铁窗下发誓要把牢底坐穿
    刑场上也把婚礼举办
    手举炸药包我没有犹豫
    堵住敌人的枪口我用牺牲换来了冲锋
    
    我是雷锋车走一千里好事一火车
    我是时传祥普通的岗位上我踏踏实实
    为人民服务我是一个小卒
    时代的洪流把我冲在战斗的前头
    
    我是实事求是,我只认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我是改革开放    我的目标让人民生活的更好     毛泽东登上天安门    大手一挥一个胜利接着一个胜利    邓小平几度南巡    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越走越广阔     回顾历史,我懂了什么叫抛头颅洒热血
    对照今天,杨善洲使我低下了头
    不再满足于交了一次特殊党费    也不再为工作踏踏实实就是付出    
    
   从我握紧了拳头
    对着镰刀和斧头的旗子
    高昂地唱起欧仁.鲍狄埃那首老歌
    那一天,我的心就飞向了光明
    
    那一天我飞向了光明
    那一天我奋斗的目标就已确定
    走进时代的洪流
    不要把自己混同于一个老百姓     九十年,历史长河一瞬间
    我们的党伟大的党光荣的党正确的党
    把中国引向繁荣和富强
    我们的目标让人民生活的更幸福更有尊严
    
    
    党啊,请允许我叫你声妈妈
    你用甘甜的乳汁把我养大
    党啊请原谅我的迷失吧
    在新的里程上我决心再度辉煌

       3、观《司马庄有感》

该文发表于2011年《上党晚报》9月18日《和谐周刊》第五版《剧场沙发》                                   

                                              

——王子犯法庶民同罪何时实现?

“赵王贼,贼赵王,他不该火烧司马庄,司马庄上穷人多,男男女女来告状。”很小的时候,就会唱这么几句上党梆子,到现在,也还是会这么几句,这几句大概也和喜欢上党梆子的父亲喜欢唱有关吧,知道它是著名的历史剧,知道它已经很久了,但是终于没有时间看,以为是老人们看得。

今天是八月初二,张庄会,终于有时间了,看到了这名剧,也真是很不错。

上党落子历史剧《司马庄》讲述的是:宋朝年间,赵王被贬洛阳后,屯兵百万,妄图夺取宋室江山。一日,赵王携员赴司马庄观灯,路遇一美貌女子,即强行抢入府内,逼其成亲。女子不从,遭受毒打含冤自尽。其丈夫大东人前去辩理,被赵王乱棍打死,并放火烧了司马庄。老张勇伸张正义,不顾生死前去告状,包公秉公执法,不畏权势,与包夫人设计假设灵堂,将赵王诓至府内,用虎头铡将其处死,为民除害伸冤的故事。

  

剧中那老家人张勇的吹胡子,我觉得很有功夫,通过对胡子的表演,表达了他急于想到开封府,要把冤案伸张的心情。

故事情节主要在灵堂计一节,我看的如痴如醉,为包公的机智,也为包夫人的深明大义,除掉民贼,那是多么的惊心动魄,让人看得心情舒畅。

我想:这是一出历史剧,但反映的却是中国人千百年来的愿望: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历史已经到了二十一世纪的二十年代,我们还是那个盼望清官的时代。

我们要稳定,但是不能以牺牲人民利益换得稳定。真正的稳定,还是民主与法制。

4、夜游滴谷寺

该文发表于2011年9月20日《上党晚报》的《文化周刊》。

    早知长治市郊区老顶山境内有一“滴谷寺”,周围层峦叠嶂,风景怡人,暑假里,有单位的同事要到滴谷寺玩,AA制,每人一百元,多退少补。

    我是从长北出发的,坐十路车,再乘2路车,到山门村口,那里已经有人在等了,现在私驾旅游甚好,我没有车,但是也是学照不误,也许有一天,上山就要开自己的车了,最起码时刻准备着。

    登山近半个小时,车子在山路上吭吭哧哧,走了山路十八弯,终于到了滴谷寺村。    

   下了车,我就到滴谷寺。

   推开虚掩的寺门,绕过影壁,到院中,才发现此寺上接绝崖下临深谷。正殿坐北朝南,供奉着如来佛祖的金身彩像,旁立小佛数尊,皆神态安祥,笑容可掬。寺院西侧有灶房三间,敞蓬,用具一应俱全。南房为客房,土炕两盘,铺芦席,数床红被叠于炕角,可睡十人,没想到有这么好的条件,一时间大家欢呼雀跃。

    “圣水在哪儿呢?”有人问。

     大家四散找水,却没找见,客房门外有一石缸,积半缸雨水,色深发黑,显然不能饮用。最终还是聪明的诗人杨君找到了它。出正殿沿檐向西过一窄门,山崖一米高处有二尺见方两扇红色木门,木门一开,一股清凉的气息扑面而来,原来圣水就藏在这里。水积在石罅中,清可见底。据说此水夏不外溢,冬不涸竭在这等高崖之上,尊为圣水,不为过矣!

    我们从院中所立石碑知道,寺建于公元五百五十年左右,大约是佛教盛行的北齐时期。传说中的滴谷处在殿后石崖上。曾有二僧居此修行,整日谈论佛教,人们见他二人一不种田二不化斋,晨暮却有炊烟,很是奇怪,后来常上山的樵夫知道了其中秘密:原来寺后石崖中有一缝隙,每晚有谷子滴漏,每早二僧取回,用院内石碾碾成米后,正够喝粥,不饱不饿,日日如此,年年这般,倒也过得安然。

    此寺先有圣水溢出,后有滴谷出现,人们口碑相传,圣水滴谷寺的神奇远播四方。一时间,八方香客络绎而来,香火鼎盛。二僧看着丰盛的供品和积德箱里日益增高的铜钱碎银,不再早晚诵经,钻研佛学,渐灭的六根又蠢蠢欲动。月有盈亏,年有丰欠,某年大旱,赤地百里,家家无余粮,圣水滴谷寺断了香火,此时二僧吃惯了香甜供品,一下子每顿面对一碗稀粥,颇觉凄然无奈。一日师兄拉师弟到滴谷处,用铁铲凿之,两双眼贪欲毕现,但是,“咕咕咕”几声后,扑棱棱飞出两只鸽子,落到山崖上,变幻成两棵苍翠挺拔的松树,滴谷处从此成了一段传说。

    滴谷寺能留存至今,是不是为了警醒那些贪得无厌者呢?我们找到滴谷处,石崖上洞如漏斗,使传说更令人信服,面壁而立,众文友感慨唏嘘,想二僧于此修行半生,渐成正果,却又因“欲”而前功尽弃,是神灵点化?还是佛法无边?让后人喟然叹之。佛身边的僧尚且如此,红尘中我等更是可想而知。

    谒佛、览圣、观景、悟禅,不觉日薄西山,暮色四合。秉烛造饭,虽是小米稠饭,山韭菜,个个却吃得满口生香。饭后有嗜酒者提出借酒助兴,彻夜长谈,众人面面相觑。张君一边倒酒,一边歉意道:“文人皆疏于俗礼,我佛大量,想必不会计较。”

    夜色渐深,林中布谷鸣叫,愈显山寺幽静。半轮皓月悬于崖畔,群星闪烁,那首古诗便脱口而出: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

    梦中我成了前朝诗人,峨冠博带,翩翩而至寺顶,摘那星辰……

    此行,不是为了游寺,全是为了在山上玩,

    家里有麻将等玩意,报好了菜,会玩的就玩开了,我不会玩,就到处溜达,

    看那上山采摘山核桃的妇女,问那些经营山村农家乐的人们。

    这个村,每年因为农家乐,走上了富裕路,我们住着的这一家,年收入在十万元左右。

    古寺,农家乐,还有山风习习,感觉真是很美。如果再有一些水就更好了 

             5、羌城——  一个美丽的传说 

此文在2011年9月23日《上党晚报》B4版《文化。品味》发表。

 

    位于晋东南潞城市最南边,紧邻长治市郊区南垂的羌城村,是一个很古老的村庄,小时候,听过老人们说过一段诙谐的农谣:“月亮明晃晃,贼来偷米缸;聋子听见忙下炕,哑巴大声喊出房;瘸子撵上去,跛子也来帮;一把拽住贼辫子,原来是个秃和尚。”那时候,并不知道,这农谣说的是什么,只知道大人说,自己也说,类似什么蘸蘸窝窝,米面调和(huo),其实也不知道什么意思。
    前几天,在网上看到太行枫叶的文章《羌城为何没有姓羌的?》感觉很不错,也懂了不少东西。又查资料知道,迄今为止,我国境内发现的最古老而又比较成熟的文字甲骨文中,有一个也是唯一一个关于民族(或氏族、部落)称号的文字,即“羌”,是中国人类族号最早的记载。《说文·羊部》:“羌,西戎牧羊人也,从人从羊,羊亦声。”《诗地理考》曰:“羌本姜姓,三苗之后,居三危,今叠、宕、松诸州皆羌地。”《史记·五帝本纪》云:“迁三苗于三危,以变西戎。”《后汉书·西羌传》说:“西羌之本出自三苗,姜姓之别也。其国近南岳。及舜流四凶,徙之三危,河关之西羌地是也。”羌族是中国历史上最古老的民族。也许很少有人相信,我们汉族的主体一小半组成民族就是羌族。羌族造就了中国历史上一大半的帝王诸侯,始终占据着统治地位。炎帝,黄帝,尧,大禹,夏朝皇帝,周朝皇帝等等都是羌人的后裔。

    传说炎帝与黄帝因争夺食盐,在运城不宣而战,结果黄帝胜者为王,建都平阳,而一向重礼让善德教的炎帝并没有败者为寇,而是带领羌族同胞向北迁徒。炎帝先是迁至高平、长治交界的羊头山上,后又迁到潞城、并在郊区百谷山附近尝百草。在此完成了人类历史上的一个重大转折,——从游牧到定居,从狩猎到农耕。
    炎帝迁到潞城后,见这里地平水浅,草木茂盛,便在一片肥田沃地中安营扎寨驻扎下来。因都是羌族人氏,便把居住的地方叫做“羌城”(今潞城翟店镇羌城村东)。从此,炎帝带领家族在此地从事农耕。   

    据说炎帝生性和善,崇尚和平,厌恶战乱,再加上多年的与敌撕杀,使他嫉战如仇,最忌枪矛,而“羌”与“枪”同音,炎帝就寻思改一改这个村名。
    一次,炎帝与族人一同在石辗上辗米,他又提起修改村名的事。一位正在用簸箕簸米的羌族前辈见脚下,
堆黄凌凌的谷糠,就随口说把“羌(枪)城”改为“羌(糠)城”吧,炎帝遂即应允。从此,当地人就把“羌(枪)城”叫成了“羌(糠)城”,一直延叫至今。

    还有一种说法说羌是一姓,本姓匡,赵匡胤建立了宋朝,避讳,下令改“匡”姓为“羌”与“主”姓。到宋政和年间,朝迁觉得民间有“主”姓不妥当,又下令改“主”为“康”姓。宋时“羌”字也读作kāng,改成“羌”或“康”姓既避讳,与原来的“匡”姓读音比较接近。宋亡后,姓“羌”“康”的人纷纷恢复“匡”姓,但也有一部分人仍姓“羌”、“康”;有的则将“羌”姓改读“匡”。随着语音的发展,“羌”字的读音发生了变化,大多数地区的“羌”姓演变读作qiāng;而南通等地的“羌”姓则仍读作“匡”。有趣的是,南通等地的“羌”姓读作“匡”,南方把“匡”姓则读作qiāng,保留“羌”的读音。今天潞城市羌城村可能是这个民族的缩影,也可能是羌姓的演变。
    再接着前面说,古羌城村在炎帝领导下,年年五谷丰登,家家囤满仓流,所以常遭流寇偷盗抢掠,闹得人心惶惶,鸡犬不宁,常因抢米血染双方,此时炎帝仍是坚持不战,以和为贵。无奈只好举村全迁。传说一支迁往今西流村一带,一支迁往今姜庄村,为防再遭袭扰,两支羌人都改为姓姜。据统计,今潞城西流南村和合室姜庄村姜氏人家都在半数以上,据传都为炎帝后裔。

    羌城村举村全迁后,有异姓人家迁入,再兴村庄,而羌姓人家无一户留村。直到现在,此村仍叫羌(糠)城,却无一户姓羌。只有前文说的那段歌谣,那些荒唐言,些许印证了古羌城村五谷丰登、常遭盗贼偷米的历史,印证了那段从游牧到农耕的转化过程。

     传说美丽,美丽传说,在历史的上空回荡。

6、古寺、老树、杜春花

该文发表于2011年10月11日《上党晚报》的《文化周刊》。

 



长治市北郊区马厂镇有一故驿村,一听名字,你就会明白这里原来是古驿站,离此不远的马厂村,一定还是驿站的养马场,从此往北,还有宋朝始有的千年古镇黄碾,古时又叫柳叶镇,骑马到那里,即可四通八达。

秋风习习中,我来看故驿,看老寺,看老树,也为寻找一个故事,一个叫杜春花的女抗日英雄。
  一条幽静的小道,四面是村野,在一片庄稼地里,我看到了崇教寺。寺南临村,农舍密布,鳞次栉比;其余三面为广阔田野,一望无垠,道路纵横,交通便利。据寺内碑文载:创建于北宋太平兴国9年(984年),初名鸿门寺,后广武山庄楼寺僧人奉旨重修,更名崇教寺。明嘉靖27年(1548年)、万历7年(1579年)、万历47年(1619年)、清康熙58年(1719年)、乾隆3年(1738年)先后进行修葺。寺院座北向南,一进四合院,总占地936平方米,南为天王殿、北为大佛殿,左右耳殿、东西廊庑对峙两侧,结构严谨,布局合理。山门位于天王殿右侧,前竖石狮一对,造型古朴,雕刻精细。寺内存石佛一尊,重修碑多通。大佛殿面阔3间、进深3间,四椽伏对后乳伏,通檐用三柱。前后檐为圆形木柱。前檐用大额枋,上置平板枋,不用栏额;枋上设斗拱四朵,五铺作双下昂,昂呈琴面式,耍头作如意形;明间两朵斗拱出45度斜拱和斜耍头,拱、昂、耍头形制多变,属元、明重修时后换之物。殿内金柱为四棱小抹角石柱,上下两节对接而成;柱头内曹斗拱四铺作;素枋、攀间枋穿插而过。四椽伏作月梁状,上置平梁、蜀柱、叉手,梁架简洁规整,用材敦厚肥硕,确属宋代遗构。佛殿屋顶琉璃脊兽,筒板布瓦装修,举折平缓,形制古朴。原为悬山式,清代重修时改为硬山顶。天王殿面阔3间,悬山顶,灰脊灰兽。四椽伏前后贯通,前后檐柱头用栏额、普拍枋。柱头斗拱五踩双下昂,昂呈琴面式,耍头为蚂蚱形。前檐明间施补间科,斗拱形制同柱头科。明间辟门,贯通前后。后檐用方形石柱。此殿虽经清代多次重修,梁架、斗拱形制仍不失明代建筑风格。崇教寺是六零年的长治市重点保护文物。又是 1986年8月18日山西省人民政府公布为全省第二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寺庙原是二十四院的,到现在只剩下这一院了。听朋友说,被邻村一个人偷走一个。那个偷狮子的人因为偷了神物据说没有好死,可是那被偷走的石狮子最终也没有从黄碾追来。现在只有一个石狮子孤单单的站在门口
  走近寺院,在这一个院偏房里,住着两个和尚。据说每逢初一十五,这儿的香火十分旺盛。我看着那斗拱、那昂,那大殿上的板梁。我想这两根板梁一定是两棵苍天大树分开的,这宋代的遗迹,听故驿村里朋友说这里有金丝,具体金丝怎样在梁里缠绕,朋友也不大清楚。
  崇教寺出来,感觉没有什么好玩,倒是朋友说故驿村西有两棵紧挨着的古树这倒使很使我感兴趣。
  朋友告诉我,这两棵树至少有几百年了,因为说起它,四五代前人都没有知道它的树龄的,而数一数年轮的办法也不是那样的好操作,我只有看树而叹了。
  两棵都是古槐,而且看起长相也不像是什么大才,都是身躯矮矮的。两棵树中间都空成了大洞,可是两棵树都依然很茂盛。朋友说全活个皮了,我想起那个人活脸树活皮的话,我对老树很崇敬。
  也许还没有故驿的时候已经有了老树,也许老树见证了故驿的祖先如何开垦古老的土地,后来有了老寺,再后来才有了我看着老寺,看着老树。

又想起故驿的那位杜春花,历史并不远,冯潞先生的《高台上的中国》记载:
  1938年9月23日上午,一个叫杜春花的中年妇女,带两个孩子在村外地里劳动时,一抬头有一个惊人发现:一架飞机在盘旋几圈后,降落在附近一块收割的麦田里。随后田农与村里农民数百人涌向飞机看稀罕,——当时盆地的农民哪见过这个?他们要看个究竟!等就近端详,发现飞机上有“膏药旗”标志,有的就明白了——这是日本飞机,鬼子的!在气愤与惊叫中慢慢把包围圈合拢了。
    飞机下来两名飞行员,他们没持枪,而是一边晃着几块大洋,一边叽哩古鲁说着日语。但没人听得懂,看其手势,村民们判定是要让推飞机。结果有一人靠近,被螺旋浆削掉了半只胳膊,血淋淋的。杜春花一看就气愤——对日本人哪是深仇大恨呐!她突然扯开粗壮的喉咙,振臂高呼:“打倒日本鬼子!”哈哈,就这一声喊,村民们像听到命令,迅速逼近对手,杨六孩、阎进喜等从背后袭击,一下搂住两日本人的腰,对方拼里反抗,其他人无法近身。围观者看出来了,人家受过系统的格斗训练,一两个农民根本不是对手!这个杜春花,真是有办法呵,她抓起两把黄土,左右扬手,砸在了两个日军脸上。那日本人没防住,一下眼就睁不开了。围观群众勇气大增,一下子上去几个就把对手按在地上给活捉了。——哈哈,活该这鬼子倒霉,遇到这种场面甭说两人,就是把泰森和霍利菲尔德放到这儿,也照样完事,用一句古典成语,那就是“束手就擒”了。
    接下来,两日军飞行员就移交给了潞城抗日政府。一审就清楚,他们是由北平到临汾传送信息的。飞机停放7天后被八路军转移,后让国军飞行员驾走了。那两个鬼子做梦也没想到让一个山地妇女给收拾了!毕竟是73年前的事情了,前几天,我曾经托朋友在村里寻找,到村委,在户口薄上翻来翻去,竟然没有姓杜的,那么当时的潞城县志为什么会有这样一个人,历史在这里没有留下一丝痕迹。

前不久,我去马厂村探访了李毅主教,令我高兴的是,对于这件事情,他知道的很详细,一位八十九岁的老人,难得耳不聋眼不花,不能不说与他的信仰有关。

老人很高兴的给我回忆道:那是我的同学告诉我的,我的马厂有同学,从天上掉飞机的事情确实有。那大概是1938年的收夏时节,(这个时间很有出入,我觉得综合考虑夏收时节对)在马厂村北,故驿村一块麦田里,忽然天空中飞来一架飞机,起初以为是日本人来扔炸弹,下的地里的人赶紧爬倒,之前日本人在年初打长治,人们已经见识过这玩意,可是过了一会,那架飞机没有扔炸弹,相反从天空落下来了,故驿村南有一圆盘,是阎锡山准备屯兵的地方,飞机就落在那。

在郊区老顶山镇关村西村外,有一个飞机场,本来是晋绥军为了停飞机用的机场,日寇的飞机在长子和屯留扔下炸弹就停在那儿,也是一个大圆盘,是当地人用大石碾辛辛苦苦修成的,日本人打进长治前就占领这儿。那架飞机肯定不是执行军事任务,也许是把故驿的圆盘当成了关村圆盘,也许在天上迷了航向,反正飞机落下来了,没有事情。里面的那位紧拉着他的也拉了出来。

当时,故驿属于潞城县,面对下来的飞行员,一位叫什么来着的组织起来,面对张牙舞爪的鬼子,机智的用法子将其擒获,至于怎么样抓得,也许就是冯潞讲的那样。接下来,两日军飞行员就移交给了潞城抗日政府。一审就清楚,他们是由北平到临汾传送信息的,飞机被肢解。

既然事情属实,那么这个杜春花在哪里?我还想去揭开历史,我急切的想知道那位掷臂一呼,机制的用黄土鬼子眼睛迷住,将其抓获的妇女。也许她就是一普通妇女,也许还是一妇救会主任,他的后人呀,你们在哪里?   

通过采访李毅主教,这位老人已经八十八岁了,难得耳不聋眼不花,他对这件事情的肯定,让我看到了一线曙光,但是怎么样下手去寻找这个杜春花、杨六孩、阎进喜?在村里问东问西,走访了不少老人却是无一知道。
    古寺、老树、杜春花,已经很是让我迷乱,又听说这里曾经见过一个长治农业大学,它又在哪?历史渐去渐远,留下的都是王侯将相,历史像一团迷雾,看不清,如果有一条时空隧道就好了,我一定去探访一下。

 7、硬汉、硬汉本文发表于《上党晚报》2011年10月16日《和谐周刊》四版不怎么看电影,但是一看电影名:《硬汉2:奉陪到底》。一看那个老三是刘烨主演,就想起那个钟跃民,在《血色浪漫》里他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又看电影动作/爱情片,一下就喜欢,津津有味的看了起来。

《硬汉2:奉陪到底》的故事发生在美丽的海滨城市,主人公老三是一名退伍海军,在工作中始终保持着军人的作风,对不良现象挺身而出。在不经意中碰到了以黑勇为首的抢劫团伙,正当该团伙实施犯罪时,老三挺身而出,维护正义。最终在公安人员的打击下,犯罪分子被绳之以法,同时老三也收获了爱情。   

影片展现了公安干警和退役水兵打击恶势力的雷厉风行,在歌颂他们铮铮铁骨的同时,也展现了他们对亲人分外柔情的一面。我觉得影片人物塑造鲜明,情节推进波澜起伏,故事的冲突性和对抗性做得到位,类型化风格强,是一部思想性和娱乐性融合较好的片子:

    我不求金子银子只要平凡的日子

  在关键时刻我要变成另外一种样子

  不在乎车子房子只想做一个汉子

  在每次战斗之中多给敌人几下子

  我不是所谓君子也不需要什么面子

  在痞子骗子面前我是锋利的刀子

  是不是有了胆子也就变成了傻子 ……

听着这首歌,结束看片的时候,很有一种舒畅的感觉。因为电影圆了了我想要硬汉的梦。我多想面对凶恶的犯罪分子,也能该出手时就出手。

多么希望生活中多一些老三,多一些韩队长那样的公安干警,那样我们的生活会给美好。

    硬汉,硬汉,一个硬字,贯穿全片,这也是吸引了我重要原因。如果不能做个硬汉,也敢于面对困难,如果大家都能硬起来,我想世界就会一片光明。

三垂岗:故乡人心中的魂

 郭存亭秦小文

     该文发表于2011年《长治地方志》第五期
    昨天,看《上党晚报》,看到《毛泽东的秘书在长治》,看到田家英在长治,看到他曾经来到长北不远的那个古战场三垂岗,晚上接到朋友的短信,他说:“他有一篇《三垂岗》,让我看一看。”我想:“同是三垂岗下人,历史那点事,能有多少内容可写。但是,仔细一看,历史就是那么点事,谁写谁又是一个角度,我认为朋友的《三垂岗》,从一个崭新的角度重新诠释了《三垂岗》,特别是对地名的详考及其大量的文化掌故,很有研究价值。看后,我也用括号填了几句不相干的话,发在这里大家共勉。 历史悠悠,想小时候曾经在那里玩耍,曾经拾过驻军训练用过的子弹壳,曾经用那子弹壳做成链子枪,啪啪之声,还不绝于耳。想现在,每当走过三垂岗,古战场不在,三垂岗也成了水泥厂,真是感慨万千。 

我的故乡位于三垂冈南麓,就是潞城市南天贡村。

三垂岗并不高大,在北方辽阔苍凉的天空下,那一座小小的土岗,在成千上万绵延万里的沟谷和山岗中,实在太不显眼。一些史学资料记载:三垂冈,位于山西今长治市郊区,即二岗山。

其实,在我老家当地三垂冈实指我故乡西北的三个土石相交的、大小不一的山岭。故乡人称为大岗山、二岗山、小岭(三岗山),也叫大冈山、二冈山、三冈山。大岗山在三冈的中间且与小岭相连,二岗山位于大岗山偏西且两岗间隔数百米。三冈一字排开呈东西走向在平川地上隆起,延绵八、九华里形成天然的屏障,其中铁路和公路穿越而过。岗山郁郁葱葱,崖壁上满是带刺的酸枣林。从军事角度看,这样的山岗在晋东南的上党盆地里是少有的天然的军事屏障,兵家必争之地。三岗周围有大小六个村庄,分别是长治郊区的张庄、坟上村、李沟村;潞城市的西天贡、南天贡、郭村。在1941年恢复潞城县建制时张庄、坟上村、李沟村都属于潞城管辖,与西天贡、南天贡、郭村等为潞城西南边陲的几个村庄。(另有一说说位于现郊区的南垂东边的山岭为三垂岗,南垂,顾名思义,南边也,就是说南垂在潞城的最南边,这和三垂岗没有关系)因大冈山、二冈山、三冈山位于潞城西南边陲,故被称“三垂冈”。三座黄土冈虽不起眼,但气脉不凡。三冈相顾,形断意连,依临漳水,虎卧龙盘。尤其是它所蕴涵的丰厚的历史文化,至今仍令人感受到强烈的生命律动。

许多学者都曾经解读三垂冈,解读三垂冈的文化底蕴与历史内涵:三垂冈是一方名山,是一页历史,是一首诗,是一帧精美的书法作品,是一诗刊的名称。但在故乡人的心里,三垂岗更是一方人心中的魂。

三垂冈没有壁立千仞,更无峰插云霄。只因历史上在这里发生过一次著名的“夹寨之战”而成为史学家和军事专家议论的“名山”。更因为毛泽东主席手书清代诗人严遂成的《三垂冈》一诗而闻名于世。

据欧阳修所撰《新五代史?唐庄宗本纪》载:"初,(李)克用破孟方立于邢州(今河北邢台),还军上党(今长治市),置酒三垂冈,伶人奏《百年歌》(西晋诗人陆机的组诗,共十首,每十岁为一首,唱人一生从幼到老的景况与悲欢),至于(唱到)衰老之际,声甚悲,坐上皆凄怆。时(李)存勖在侧,方五岁,克用慨然捋须,指而笑曰:'吾行老矣,此奇儿也,后二十年,其能代我战于此乎!'"李存勖自幼随父征战,善骑射,胆勇过人。他23岁(公元908年)时,李克用死,临终嘱托三事:解潞州(即上党)之围;灭梁(朱温)报仇;恢复唐室宗社。李存勖戴孝出征,恰恰就在三垂冈大战而胜,为称霸中原举行了奠基礼。三垂冈于是载入史册。也可以算奇事一桩。一首《李克用置酒三垂岗赋》可谓当年的历史的见证:

漳水风寒,潞城云紫;浩气横飞,雄狮直指。

与诸君痛饮,血战余生;命乐部长歌,心惊不已。

洒神京之清泪,藩镇无君;席部落之余威,沙陀有子。

俯视六州三部,须眉更属何人;悬知万岁千秋,魂魄犹应恋此。

方李克用之克邢州也,大敌既破,我军言旋;霓旌渐远,露布纷传。

虽贼满中原,饮至之仪已废;而师归故里,凯歌之乐方宣。

更无围驿连车,醉教水沃;除是临江横槊,着我鞭先。

有三垂冈者,一城孤倚,四战无常;远连夹寨,近接渠乡。

于是敞琼席,启瑶觞。举烽命釂,振衣远望。            

快马健儿,是何意态!平沙落日,无限悲凉。

听百年之歌曲,玩五岁之雏郎。

空怜报国无期,慕麒麟于汉代;未免誉儿有癖,傲豚犬于梁王。

座上酒龙,膝前人骥;磊块勘浇,箕裘可寄。

目空十国群雄,心念廿年后事。

玉如意指挥倜傥,一座皆惊;金叵罗倾倒淋漓,千杯未醉。

无端长啸,刘元海同此丰神;未敢明言,周文王位已先置。

胜地长留,厥言非偶。

问后日之墨缞,果当年之黄口。

壮猷乍展,誓扫欃枪;陈迹重寻,依然陵阜。

怅麻衣之如雪,木主来无;皎玉树以临风,山灵识否?

峰峦无恙,还当陟彼高冈;杯桊空存,岂忍宜言饮酒。

雏凤音清,鼎龙髯去。

先君之愿克偿,佳儿之功益着。

临风惆怅,何处魂招;大雾迷漫,定知神助。

生子当如是,孙仲谋尚有降书;杀人莫敢前,朱全忠闻而失箸。

三百年残山剩水,留作少年角逐之场;五千人卷甲偃旗,重经老子婆娑之处。

世有好古幽人,耽吟健者;时载酒而题诗,试登高而望野。

云霾沛郡,莫寻汉祖高台;日照许都,空拾魏王片瓦。

回忆一门豪杰,韵事如新;剧怜五季干戈,忧怀欲写。

茫茫百感,问英雄今安在哉!了了小时,岂帝王自有真也。

(不说辛弃疾的生子当如孙仲谋,单说其中句子“玉如意指挥倜傥,一座皆惊;金叵罗倾倒淋漓,千杯未醉。”在鲁迅先生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出现过,幼小的鲁迅不知道所背何意,就是我们三垂岗下的人也不知道这几句竟然和我们的故乡三垂岗有点关系)

 

清代诗人严遂成,字海珊,浙江乌程(今吴兴)人。生于1694(康熙三十三年),卒年不详,雍正年间进士,在山西任过临县知县。严文思敏捷,才华横溢,性喜浏览名山灵水,多有诗作,尤其咏史之诗,文理皆高人一筹。严非常自负,自谓:咏古为第一。但他的咏古诗的确非常好,的确令人难以匹及。虽然在清代诗人中,他的声望不算很高。但袁枚在《随园诗话》中,好几处提及“严海珊”,也说到“海珊自负咏古为第一”。严遂成的《海珊诗抄》,据说有清同治十三年刻本,民国七年上海文明书局石印本。当他游历上党,经三垂冈时,默默无言的古战场撩动了诗人的魂魄,使其顿发怀古之幽情,挥毫写下七律“三垂冈”:

英雄立马起沙陀,奈此朱梁跋扈何!

只手难扶唐社稷,连城且拥晋山河。

风云帐下奇儿在,鼓角灯前老泪多。

萧瑟三垂冈畔路,至今人唱《百年歌》。

毛泽东一生用兵如神,奇谋妙算,远逾古人。他饱览古代典籍,对三垂冈之战的史事烂熟于心。他很喜欢李克用。1964年12月29日,毛主席在披读《五代史  庄宗纪》时,突然想起有一首后唐庄宗打的三垂冈战役的诗,但记不清作者是谁,就写了张条子,让秘书田家英查一下。这张“条子”全文如下:

田家英同志:

近读《五代史后唐庄宗传》三垂冈战役,记起了年轻时曾读过一首咏史诗,忘记了是何代何人所作。请你查一查,告我为盼!

                                       毛泽东

                                    十二月二十九日

(作为军事家的毛泽东,当年指挥八路军挥师东下,在晋东南这块战略要地上撒豆成兵,令阎锡山又是头疼日本人,又是头疼共产党,毛泽东不可能不关注在这里发生过的三垂岗战役。后来,作为他的秘书的田家英在长治搞调查研究时,也曾专门来到三垂岗,详见上党晚报正在连载的《毛泽东秘书在长治》)毛泽东非常喜欢这首诗,曾将这首诗书写在十行纸上,无题,也无款。挥笔书写《三垂冈》诗,也说明了他对“夹寨之战”颇为欣赏。这幅手迹,由北京出版社收入了《毛泽东手书墨迹选》(中央档案馆编,1993年版)。是毛体书法的精品,不可多见。

历史悠悠,漫卷青史。李克用父子的英雄故事已在人们的记忆中淡去,一个个动人的传说故事演绎着三垂冈的历史。

在郭村流传这样一个故事。传说古时候有一天,一大队人马由南向北过三垂冈,在大冈山的青石上留下两行马蹄印。这件事让天上的一位仙人知道了,便驾鹤而来察看,在小岭(的)停留一日方才驾鹤向西离去。仙人所到之处都留下仙气,人们追寻仙气而至,便在大冈山仙人停留的地方修建庙宇,题名“玄宗庙”,在小岭(的)下建庄为“天宫村”,后改为“西天贡村”。至今,西天贡有“天下第一宫”之说。

每逢过节,周围的百姓都会上大冈山拜神,只可惜在“破四旧”时玄宗庙被拆毁了。如今,大冈山通往郭村的道口,人们仍称“神道口”。西天贡村新修建的利民公园,其牌楼上刻着“天下第一宫”几个鎏金大字,使人们难忘哪个美丽的传说故事。

张庄村则传说到大冈山仙人是女娲。所以,在村里建有女娲庙,是村里唯一烧香拜佛的庙。女娲庙的大门和墙整体刷着大红色的漆,门两侧是两只凤凰图像,象征着双凤呈祥。两根石柱支撑着女娲庙的大门,其上分别贴着与庙相称的对联,而对联已经因人为和自然因素而只剩下一半,横批是“乾坤保障”。此庙只在初一十五开放。

坟上村,相传晋王李克用死后葬于二冈山前。人们为看护晋王之坟在此建村,成为坟上村。在《长治郊区志》里记载为“皇坟”。

李沟村,又叫李村沟。因李克用的李姓而得村名。不过,在李沟村还有一个更动人的传说。《长治郊区志》记载:民间相传王母娘娘与鲁班打赌,要他一定在天亮鸡叫前造好一座桥,便在天上给他安排神位。天黑后,鲁班先用“赶山鞭”将三堆石头赶至李村沟,正准备修桥,忽闻鸡叫,认为自己输了,便躲在千里之外的赵州。原来鸡叫是王母娘娘学的,致使鲁班上当,鲁班赶来的三堆石头边遗留在李村沟的东西两侧,被人们称为大岗山、二岗山、三岗山。

据《潞城县志》记载: 1795年有1 2户人家在大冈山南麓建庄,因在西天贡村之南后定名南天贡。在南天贡也有一个传说;大岗山正顶的一块大青石上,有一个碗那样大的石坑,无论是严冬还是炎热的夏日,石坑里一直有清水,即使是有人舀去了,不大会儿石坑就又满了,且不外溢。传说是李克用犒赏三军时留下的酒水。上世纪八十年代村民开采石料,这个神奇的石坑再也不见了。

南垂村位于南天贡偏东5 华里处。原归属潞城,为潞城南边界之镇,又称南陲镇。至今每年村里有三个庙会是要过的:一是二月十九,二是七月十三,三是十月初八。每逢庙会,村里老人、邻村百姓总要有不少人到大庙、玉皇庙烧香祭献,许愿还愿。村里还有人组织故事会,扛桩,踩跷等民俗活动,十分热闹!南垂人不仅受佛教文化影响深远,源远流长,而且极崇尚英雄,就是因为历史上在潞城西南边陲曾发生过三垂冈战役等缘故。自古以来,该村坚壁强寨,村子从北到南主干道上建筑有实圪台阁、春秋阁,文昌阁等跨街而建的大阁,东西巷道建有仰光阁、慈悲阁、耕读阁,俨然就是一个小的城市或者城堡,每个阁上布满了刘备、张飞、关羽桃园结义,岳飞抗金等图案彩绘。明清以来逢庙会唱戏,也多是唱歌颂刘、关、张义气,岳家军忠勇的武戏。

1995年,原潞城县县长郭栋材与常同华、申勤学、史留俊……诸贤发起成立“太行诗社”,并主办《三垂冈》诗刊。刊名定为“三垂冈”其意义不言而喻了。在郭老和本土及外埠众多诗词爱好者的精心耕耘下,《三垂冈》已成为省内外一块颇具影响的诗词园地。

凝望着故乡的名山,默诵古今咏其之诗篇,追思千古,浮想联翩。尽管因发展经济开采石料,三垂冈已经被挖的千窜百孔;尽管时间的长河可以把一切冲刷得面目全非,将沧海变为桑田,复将桑田再化为沧海,却不能改变人类历史,不能改变优秀的诗篇。三垂冈永远镶嵌在中华灿烂的史册中,永远闪烁于优秀的诗章里,永远是故乡人心中的魂。

                                                                     

     二〇一一年八月十三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