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宁的气候特点:东北黑土地变薄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5 19:39:11
2008/12/29 00:29    来源:YNET.com 北青网  北京青年报  ■现在大概每隔10年,东北大米的蛋白质含量就要下降一个百分点■现在北大仓黑土已经由开垦初期七八十厘米到一米减少到二三十厘米

  “现在,从空中俯瞰,东北的有些地区已经如黄土高原地区一般沟壑纵横,许多村庄已经因为日益严重的侵蚀沟问题被迫搬迁。”

  ■按目前黑土层流失的速度,东北黑土层将在40~50年内被剥蚀殆尽

  “如果东北这个巨大粮仓的粮食生产出了问题,中国的粮食安全就会产生非常严重的后果。”中科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研究员、土壤学家张旭东博士说。

  东北是中国粮食的主产区,为全国提供着占全国总量30%的商品粮、40%的大豆和50%的玉米,是我国粮食生产的“稳压器”,一直有着“北大仓”的美誉。

  但是这几年,张旭东博士越来越开始担心东北这个中国“北大仓”未来的粮食生产问题。

  “由于大量黑土层的流失,东北肥沃土壤的肥力在一天天下降,这将直接影响到东北地区未来的粮食收成。”张旭东说。

  目前,整个东北地区水土流失面积已近20万平方公里,占到土地总面积的15.9%,至少已有4.47万平方公里的黑土在流失。张旭东说,虽然东北地区自从开垦以后就有黑土流失的现象发生,但是最为严重的还是近四五十年的事情。随着解放以后东北地区大规模开垦的出现,黑土的流失开始加速。现在北大仓的黑土地,表层黑土已经由开垦初期七八十厘米到一米的厚度,减少到目前二三十厘米,在一些严重的坡耕地,由于黑土层已经消失殆尽,有机物质含量很低,已经不适合再种庄稼。

  张旭东对东北黑土层的流失尤为痛心。“这些七八十厘米到一米厚的黑土层的形成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大概需要几百万年甚至上亿年的时间。往往1厘米厚的黑土,形成就需要100年以上、甚至是几百年的时间,但是受到侵蚀时流失却很快,有些地方平均每年都要流失1厘米厚的黑土层,并且这些黑土层流失了就永远丧失了。”

  尤为值得警惕的是,目前黑龙江省黑土层厚度在40厘米以下的已经占到50%,吉林省30厘米以下的薄层黑土面积已占到黑土总面积的42%,按目前黑土层流失的速度,黑土层将在40~50年内被剥蚀殆尽。而这对东北的农业生产来说,却是一个巨大的灾难。

  ■东北黑土流失,除了自然原因,主要还是人类自身行为造成的恶果

  张旭东告诉《北京科技报》,东北黑土的流失有一些自然方面的原因。“东北高低起伏的地势比较多,在一些比较开阔的黑土区,地型更是呈波状分布,虽然坡度不大,但坡面长,容易造成水土流失。这里每年的雨水虽然不是特别丰富,但是比较集中,多在每年的6、7、8月,并且降雨的强度比较大,这些都会产生径流,从而导致黑土层的流失。”另外一个方面,东北的西部区域风比较大,大风也常常带走黑土区肥沃的表土,日复一日,也导致黑土层的变薄、变浅。

  但是张旭东表示,自然原因并不是东北黑土流失的根本原因,现在黑土层告急主要还是人类自身行为的恶果。

  “秸秆的焚烧就是一个大问题。”张旭东说,和全国其他地方一样,在东北地区庄稼的秸秆在相当长的时间里都被很多农民们用来做饭或者冬天取暖。“但是这样就给田地里的黑土层带来了严重的影响,由于耕地里的大量秸秆都被焚烧了,土壤一直缺乏有机质的输入和补充,土壤肥力无法保持平衡,不能形成很好的土壤结构,从而导致土壤性质恶化。”

  “以前黑土土壤中的有机质比较丰富,土质松软,土壤的空隙比较多,有利于雨水的吸收和下渗,但是土壤中的有机质不断下降以后,土壤就会结板,土壤中的大孔也会减少,这不利于雨水的吸收。在强降雨的季节,就很容易形成地表径流。”

  张旭东说地表径流形成后不断冲刷就会形成大大小小的土沟,并且会随着时间的延续变得越来越严重。

  目前的统计显示,东北黑土区现有侵蚀沟46万条,其中大型侵蚀沟达25万多条。仅黑龙江省的大型侵蚀沟就达14.4万多条,吞噬的农田面积高达144万亩。

  现在,从空中俯瞰,东北的有些地区已经如黄土高原地区一般沟壑纵横,许多村庄已经因为日益严重的侵蚀沟问题被迫搬迁。在严峻的现实面前,东北的一些地方政府开始意识到已经迫在眉睫的严峻现实:必须采取措施来防止黑土层的大规模流失。

  “如果我们不采取有效措施来避免黑土层的继续流失,这里的土壤条件将会发生不可逆转的恶化。”张旭东说:“虽然这几年从整体上来看东北地区的粮食产量还没有大幅度的下降,但是生产这些粮食所需要的化肥等各种生产资料投入越来越大。而这并不是一种可持续的农业生产手段。对土壤来说,这种生产方式没有给它们回补有机质,从而导致黑土层的自然养分越来越少,因此这几乎是一种完全的掠夺式生产。”

  这种掠夺式的生产也给粮食的品质带来了挑战。

  ■为保护黑土地免受侵害,有些地方已经采取了保护性耕作等措施

  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教授孔祥智对《北京科技报》,东北现在的很多农民和农场凭着化肥和农药继续维持粮食的高产量,但是大量化肥和农药的使用、以及土壤质量的下降,却导致粮食的品质在下降。我们的东北大米在建国初期还和欧洲一些国家大米的品质差不多,但是现在已经不如它们了。“我曾经看到一个研究材料,说现在大概每隔10年,东北大米的蛋白质含量就要下降一个百分点。这并不是一个良好的趋势。现在,我们国家的粮食生产已经基本能够满足人民的生活需要。我认为,农业应该实现由单纯的高产农业向优质高效农业转变,这在政策方面也需要政府的引导。尽量减少农药和化肥的使用,实现生态农业、进行有机农业生产应是目前的发展方向。”

  孔祥智说,前几年,他去俄罗斯,那里的农民和农场主们也向他抱怨使用化肥对土壤的破坏作用,但是他们平均每亩地的化肥年施用量只有1公斤左右。而我们国家,很多农民每亩地化肥的年施用量都在二三十公斤。“大量使用化肥会导致土壤结块和土壤结构的变化。东北黑土层土质下降、以及加速流失就与土壤结构的变化和土壤结块有很大关系。”

  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由于过度毁草开荒、破坏地表植被,水土流失严重,乌克兰大平原和美国密西西比河流域两个黑土区相继发生破坏性极强的“黑风暴”。1928年,“黑风暴”席卷整个乌克兰大平原,一些地方的土层被毁坏了5至12厘米,最严重的达20多厘米。1934年,美国密西西比河流域等地发生的一场“黑风暴”就卷走3亿立方米黑土,当年小麦减产51亿公斤。为保护黑土地免受侵害,这两大黑土区后来都采取了保护性耕作等措施,经过40年的治理,已见成效。但是张旭东说,由于以前认识和技术等各方面的原因,目前在国内保护性耕作才刚刚开始。

  ■文/李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