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蹄生风是什么意思:培养学生炼出发现课题的“慧眼”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30 11:30:50

很多人认为辅导学生搞研究性学习,最难的是找课题。找不到课题,有劲没处使。在长期的应试教育环境下,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创新的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都较差,的确很难或不可能发现研究性学习课题。甚至老师“越俎代庖”为学生找课题也很难。其实,课题不应该是千方百计“找”出来、或是谁给予的,而应该是“自然而然”地冒出来的,而且它无时无刻不在我们身边:它就在学生的课本中;就在学生的生活里;就在学生的社会活动中……它随时在等待我们去发现。

是谁给牛顿发现运动三定律的课题?是谁给爱因斯坦发现相对论的课题?是谁给瓦特发明蒸汽机的课题?……不是神仙,也不是上帝。是他们自已有一双发现问题的“慧眼”。我们青少年科技辅导员就应该培养学生炼出这样的一双慧眼,用这样的慧眼去观察、去发现,课题就会层出不穷了。以下谈谈自己在辅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活动中几个发现课题的例子,希望对大家有所启发。

有人认为,中学生研究性学习课题只能在课本或课堂以外去寻找,课本中很难找到研究性学习课题。那么,课堂内真的很难发现研究性课题吗?下面讲一个在课堂上“问”出来的课题:

七年级地理上册中讲到了自然环境与民居特点的关系(人教版、湖南版均有此内容,我省实验区使用的是湖南版教材 )。课堂上一位学生问:为什么没有讲海南的民居呢?这句话启发了老师,老师就让学生结合课本介绍的知识,利用休息时间去考察海南的旧式民居。看看与课本上讲到的或自己旅游时看到的其它地区的民居相比有什么不同,其特点是什么?这些特点与海南自然环境有什么联系?在这个过程中,有的学生体验到了发现的快乐,他们发现的课题就是:“海南民居特点与自然环境的关系”。由此还发现了许多小课题。比如有的学生通过比较,认为海南民居特点之一是矮小,其原因是因为海南人矮小。这个结论引发了一场大辩论。海南学生不服,认为海南人并不矮小,因为“我就比大陆学生某某某高”、“我爸就比好多大陆人高”,后来老师就引导学生把大陆学生与海南学生的身高问题作为一个课题来研究,建议学生在数学老师的指导下,用实测和统计的方法对比大陆学生与海南学生的身高,学会简单的统计方法和用统计资料来说明问题的能力。又如,来自大陆的学生在观察海南民居时发现房屋上的瓦是用石灰粘在一起的,而不象长江流域是一片叠一片地放上去的。这又是为什么呢?……就这样,学生从课本中发现问题,又主动去学习解决这些问题的各种方法,这就是我们开展中学生研究性学习活动的目的。

玩耍时也可以发现研究性课题。不信吗?下面给你讲一个在春游时淘气“淘”出课题来的故事:

七年级学生去春游,看见树上有黑褐色圆球,以为是野蜂窝。几个大胆调皮的学生就扔石块去砸,不见有蜂飞出,倒是爬出许多蚂蚁。后来发现海南很多树上有蚂蚁窝。那么,海南蚂蚁为什么在树上做窝?窝是用什么材料做的?窝的结构、特点如何?做窝的位置有什么规律?一位学生以此为课题展开了研究。由此写出了“海南树栖蚁巢的考察报告”。报告中介绍了他在考察中的几点发现:①、蚂蚁窝一般筑在一棵树或一片树林的西边(海南地区);②、蚂蚁窝的结构是环形层状结构;③、有些蚂蚁窝内有介壳虫与其共生;④、蚂蚁窝周围从未见过蚂蚁粪便。文中还对这些特点的形成进行了详细的分析。此文获2002年海南省青少年创新大赛一等奖;全国青少年创新大赛二等奖;获2001年“明天小小科学家”奖励大赛三等奖(奖金2.5万元)。

我们常说“机会只降临有准备的头脑”;这真是千真万确的事。下面讲一个在无意中“偷听”出一个课题来的故事:

一个学生回乡下老家去玩,晚上纳凉时无意中听到一位老人说了一句:“椰子树怕鬼”。哎,椰子树怎么会怕鬼呢?这世界上没有鬼呀!这句偷听来的话引起了他的兴趣。他决心通过调查,弄清这句话的意思。很快,他了解到这句话的意思是说靠近人烟的椰树结果多,远离人烟的椰子树结果少。那为什么会有这种现象呢?在老师、家长的帮助下,他请教专家,并请有关部门分析对比不同土壤中的营养成分,归纳出椰子树结果多少与营养成份有关。靠近人烟的地方土壤比远离人烟的地方的土壤肥沃,所以结果多;远离人烟的地方土壤比靠近人烟的地方土壤贫瘠,所以结果少或不结果。从而得出结论:椰子树不是怕“鬼”,而是怕“懒鬼”;只要勤于管理,远离人烟的椰子树也能多结果。他把调查情况写成了小论文“椰子树怕鬼吗”。获2001年海南省青少年创新大赛一等奖;全国青少年创新大赛二等奖;获2001年“明天小小科学家”奖励大赛三等奖(奖金2.5万元)。

以上讲的是初中生做的研究性学习课题。高中生发现课题是否更难一些呢?下面讲高中生在参观时“看”出一个课题来的故事:

一次,高中学生去郊区参观从以色列引进的滴灌设施。有几个学生看了就议论:以色列的气候和海南不一样,不一样的气候条件下土壤肯定不一样,那么以色列的土壤和海南的土壤不一样,照搬以色列的全盘技术,是否妥当呢?那么,海南和以色列的土壤究竟有哪些差异?如何检测?海南引进以色列滴灌技术应做哪些改进?在议论中,课题“海南几种土壤渗水速度的测量”出来了。该课题获2000年海南省青少年创新大赛一等奖;获2000年“明天小小科学家”奖励大赛三等奖(奖金3.5万元)。

生活中也可能随时发现研究性学习课题。有人可能对此说法不以为然。下面讲一个在宾馆里“吃”出课题来的故事:

一位学生和母亲陪客人去宾馆吃饭,看见菜谱上有“树仔菜”。一吃,好吃;一问,服务员说是一种生长在海南五指山区树上长的蔬菜。这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通过了解,她知道中国仅有4种木本蔬菜,于是她收集了我国这几种木本蔬菜的资料,对营养成份、产量、病虫害等方面进行了比较,又专程去五指山产地考察,还进行了扦插、种子繁殖的实验。写出了“一种木本蔬菜——五指山树仔菜的考察报告”。获2002年海南省青少年创新大赛一等奖;全国青少年创新大赛三等奖;获2002年“明天小小科学家”奖励大赛提名奖(获奖金0.65万元)。

课题可以“吃出来”,课题也可以“玩”出来:

高二一位学生喜欢音乐,也喜欢玩电脑,他从网上下载了许多中国传统的音乐作品,平时常常独自欣赏,有一天他突然想到:独乐乐不如众乐乐,而且,目前学生中对中国传统的乐器和作品知之甚少,自己为何不作一个软件,主要介绍我国一些独特的乐器和用这些乐器演奏的名曲,并结合介绍相关的音乐家。后来,他根据这个思路,在电脑老师的帮助下,做成了“乐海浪花”(软件),获全国青少年创新大赛二等奖;并由此获得高考保送生资格,顺利保送进中国人民大学。

还有被生活“逼”出来的课题:

高一一位学生两次因为回家时手里拿着东西,开门后忘了取出钥匙而丢失。因担心被盗,搞得家人轮流看家,两次更换了防盗门锁。她就想,为什么不能发明一种能提醒开门者拔钥匙的锁呢?后来她由此启发,发明了“会说话的锁头”,获2001年海南省青少年创新大赛二等奖。

以上例子当然是成功的。其实,应该说所有的创新课题都是成功的。因为学生只要去做了,结果就并不十分重要了。重要的是在研究性学习课题实施的过程中,学生拓展了思路,开阔了视野,培养了创新思维,煅炼了实践能力,初步了解了“做学问”的方法……从这个意义上讲,做研究性学习课题没有失败的;研究性学习课题的发现也不是难事。既使课题暂时没有结果,至少也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的慧眼,这就是很不错的收获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