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组工作自我介绍游戏:也谈美国总统大选电视辩论的含义 - 学术中华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30 23:57:29

也谈美国总统大选电视辩论的含义

  任东来先生“电视论辩的含义”一文对前不久发生在美国的总统大选电视辩论做了非常形象、生动的点评,不过也许是任先生对电视辩论形式的过于好感,他得出了一个值得商榷的结论:

  “通过辩论,组织者实际上以最直观和生动的形式向观众传递了潜移默化的信息:这是政治市场上一场完全公平的竞争;总统及其政府的权威是可以怀疑、抨击、挑战甚至颠覆的。只有这样,才能够理解为什么三场辩论的地点分别选在了三所大学,才能理解为什么事先商定的辩论规则达30页之多。”

  没有人会质疑电视辩论和民主政治的联系,不过对美国总统电视辩论历史和形式有一定了解的人恐怕不会得出和任先生一样的乐观结论。虽然民主制度使总统选举的公开辩论或电视辩论成为可能,综观美国总统选举史,电视辩论的起因和动机很难说是为了确保政治市场的“完全公平”竞争,或者是为了展示总统的权威是可以“怀疑、抨击、挑战甚至颠覆”。(其实因为大选辩论时,辩论双方都不是作为总统出场的,所以这里是谈不上什么怀疑、抨击、挑战甚至颠覆总统或政府。)

  1960年的第一场辩论是在尼克松和肯尼迪之间展开,当时他们都不是在任总统,因此都希望通过电视辩论提高自己的知名度。虽然那时美国电视的普及率已经达到80%,但不知天高地厚的尼克松并不了解电视辩论所可能产生的巨大影响。当他汗流浃背的情景通过屏幕传遍整个美国时,那再平常不过的汗水经电视镜头的处理,就成了狼狈不堪的写照。这场电视辩论的后果是可想而知的。1964年竞选时,鉴于电视辩论的杀伤力,已经在民意测验中领先的在位总统约翰逊拒绝参加电视辩论。尼克松在1968年再次竞选时,尽管他的对手汉福利公开挑衅,侮辱他为胆小鬼,可曾被蛇咬的尼克松此时已经乖巧了许多,就是装聋作哑,不肯应战。稳操了四年大权,风光了许久,但尼克松在1972年竞选连任时还是谈“辩”色变,没有能克服怯懦的心理。1976年因尼克松水门丑闻上台的福特如履薄冰地赢得了共和党的提名,然而他在民意测验中落后民主党候选人卡特20多个百分点,在唯有一辩才可能改变颓势的情况下,他孤注一掷地同意上台一辩。

  美国1960年大选电视辩论的组织者是ABC, CBS和NBC三大媒体,地点是在CBC。他们自然看中的是电视辩论所可能带来的收视率。1976年,民间的美国妇女选民联盟 (The League of Women Votes)为了动员更多的妇女参加投票,开始操办电视辩论。由于妇女联盟对女性有很大的影响,从1976年起,总统候选人一般不敢贸然拒绝辩论的要求。总统大选的电视辩论也因此成了大选的固定节目。一般认为这段时期是美国大选电视辩论的相对公正和真实时期,但这种超然的情景没有持续太长久。1987年总统选举辩论委员会成立。1988年以后的辩论均有该委员会操控。尽管总统选举辩论委员会成立时标榜该委员会属非赢利、是不受任何党派控制的中立团体,其宗旨是为了确保辩论的质量,以使选民观众获得最佳的相关信息,但基于美国政治力量的基本格局,该团体出世以来就没能独善其身。按Farah的评论,它始终分别受民主、共和两大政党控制1。以2004年为例,共和党因其候选人布什不善言辞,律师出身的民主党候选人克里有力挽狂澜的如簧之舌,便对辩论规则、辩论模式、辩论题目、辩论双方的站位、电视转播镜头等所有细节都斤斤计较,做出了严格的规定。例如,考虑到布什听人说话时的一些特点,规则便规定电视镜头只能拍摄发言一方。2004年的规则出台后,舆论一致认为对布什有利。尽管如此,民主党也无可奈何,因为共和党之前已经放言,如果民主党不满安排,他们就退出辩论。民主党因其后选人在民意测验中大比分落后,急需通过戏剧性的辩论来扭转乾坤,不得已只能做出让步,同意这些不利于发挥克里特长的细则。这30多页的辩论规则并不是为了确保辩论的公平性或公正性,它实际是为了确保布什在技术上不占下风而制订的限制性措施。

  辩论的形式和所涉及的问题也不是想象中的那么公平、自然。辩论双方一般都不愿意直接互相提问,就连踌躇满志的肯尼迪也不愿意直接与对方交锋。问题通常由主持人提出。这种间接的交锋方式虽然不能将对手一拳置于死地,但也可以保证自己不被冷不丁地掀翻在地。1992年,参与的观众可以自由提问,甚至还可以追问,不过1996年使候选人胆战心惊的追问等形式便被禁止;到了2000年,自由提问也不复存在。所有提出的问题必须事先写在卡片上,并由主持人审阅、修改。从所给予反击的时间来看,辩论的激烈程度和自由发挥空间被大大地限制了。妇女联盟主持期间,1976年是 3.5分钟,80年是4分钟,84年是4.5分钟。总统辩论委员会接手之后,反击时间被大大地削减了。88年是3分钟,92年是1.67分钟,96年是1.5分钟,2000年是2分钟,2004年还是1.5分钟。考虑到辩论双方事先所做的大量准备,现在除了辩论双方偶尔灵光一现的临场即兴发挥之外,辩论的一切都在操控之中,很少有自由发挥的空间。尽管克里企图通过辩论来摆脱自己的不利地位,而且就辩论本身而言,他似乎做到了这一点,但辩论的规定使双方不可能短兵相接,克里的特长被遏制住了。除第一场布什明显失态外,后面几场他以滚瓜烂熟的台词稳固防守,保证了自己不再出错。倒是克里,随意的即兴发挥使自己事后陷入了困境。难怪Farah 等许多学者提出,美国大选的电视辩论已经没有了服务民主选举所应该有的功能和内容,“完全公平的竞争”更是无从谈起。

  这样不自然的辩论有多大的“好看”和“好玩”,不同的人当然会有不同的看法。辩论过程中双方或按事前准备好的台词进行攻击,或避重就轻,或根本不理会主持人的提问,所有这些使辩论的精彩程度大打折扣。而辩论结束后两党党羽纠住对方的某一细节,不顾其余地乱打一气,从不理智冷静地就辩论的议题进行讨论,不尊重最起码的事实,所有这些实在使让人们感到触目惊心。

  这种被操控的电视辩论现在对大选结果能有多大影响?不得而知。从Fox, CNN, ABC, CBS, NBC等辩论结束后所做的调查来看,好像是微乎其微。不少选民认为克里赢得了辩论,但又明确表示不会因此而支持他。也许这就是美国民主政治成熟之处,大多数人在第一场辩论之前都已经形成了相当固定的看法。要想翻盘,除非一方在辩论中铸下大错或另一方出大采。不过,大错或大采与否,在我这个局外人来看,也不是太好理解的。据说老布什在与克林顿辩论时偷偷看表,结果一下子失了不少分。里根的一句有关年龄的笑话居然使他人气高涨。辩论的胜负,有如任先生所言,很难判断。更何况辩论的胜者并不一定是大选的赢家。这次大选就充分说明了这点。

  这种被操控的电视辩论又有谁在看?好像不能说“看客的主体是平常不读书不看报的一般蓝领人士及其家属”,我哈佛的同行们都看了辩论。第一场辩论卫斯理学院的教授还特邀我去他们那里和她的同事和学生一起观看、讨论。几乎我在这里所认识的美国学者都很关注这几场总统电视辩论,所以看客的主体绝不是“不读书不看报的”。辩论看完后,学者们还会很投入地讨论。可能是因为我在麻省,事后的讨论尽管热烈,但大家都感到有些悲哀和无奈。

  美国的民主很有意思。我还是想起了托克维尔的那本书,他的那句话,美国民主的弊端似乎一目了然,不过民主的好处却需要长时间的观察才能体会出来。

  1 可参阅 George Farah No Debate New York: Seven Stories Press 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