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胎反击战2经典台词:中国佛教八大宗派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14 17:07:18

中国佛教八大宗派

求助编辑百科名片

中国佛教出现过许多派别,主要有八宗。一是三论宗又名法性宗,二是瑜伽宗又名法相宗,三是天台宗,四是贤首宗又名华严宗,五是禅宗,六是净土宗,七是律宗,八是密宗又名真言宗。这就是通常所说的性、相、台、贤、禅、净、律、密八大宗派。佛法本是一味的,由于接受者的程度,即根性的高下不一,以及生存时代与生活环境的差异,对于佛法的看法,也就因人而有不同的解释了。八大宗派的特点可以用一偈浅而概之:密富禅贫方便净,唯识耐烦嘉祥空。传统华严修身律,义理组织天台宗。

目录

八大宗派概述
  1. 三论宗
  2. 瑜伽宗
  3. 天台宗
  4. 贤首宗
  5. 禅宗
  6. 净土宗
  7. 律宗
  8. 密宗
八大宗派的形成
  1. 印度产生
  2. 传入中国
  3. 分化宗派
八大宗派特点
八大宗派发源地
八大宗派概述
  1. 三论宗
  2. 瑜伽宗
  3. 天台宗
  4. 贤首宗
  5. 禅宗
  6. 净土宗
  7. 律宗
  8. 密宗
八大宗派的形成
  1. 印度产生
  2. 传入中国
  3. 分化宗派
八大宗派特点
八大宗派发源地
展开

编辑本段八大宗派概述

  中国佛教出现过许多派别,主要有八宗。一是三论宗又名法性宗,二是瑜伽宗又名法相宗,三是天台宗,四是贤首宗又名华严宗,五是禅宗,六是净土宗,七是律宗,八是密宗又名真言宗。这就是通常所说的性、相、台、贤、禅、净、律、密八大宗派。

三论宗

  主要依据鸠摩罗什译的《中观论》、《百论》、《十二门论》研究传习而形成的宗派,因为是依据中观派三《论》立的宗,所以叫做三论宗。它的教义以真俗二谛为总纲,以彻悟中道实相为究竟。二谛的“谛”字是真实的意思,从法性理体边说的叫真谛,从缘起现象边说的叫世俗谛。从俗谛说事物是有,就真谛说诸法是空,所以真俗二谛也叫空有二谛。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空不二,真俗不二就是中道,也叫诸法实相,这就是此宗的中心思想。此宗着重从真空理体方面揭破一切世出世间染净诸法缘起无自性,五阴十二处等虚妄不实,彻底破除迷惑,从而建立起无所得的中道观,以求实现其无碍解脱的宗旨。这一宗,实际就是印度龙树、提婆中观学说的直接继承者。

瑜伽宗

  是由印度弥勒、无著、世亲创立的宗派。此宗主要依据有《解深密经》、《瑜伽师地论》、《成唯识论》等,因为是依弥勒说、无著记录整理的《瑜伽师地论》为根本教典而立的宗,所以叫瑜伽宗。我国玄奘法师译传此宗并糅译十师之说为《成唯识论》,故此宗又称法相唯识宗,亦称慈恩宗。它的教义以五法三自性,八识二无我为总纲,以转识成智转依为宗旨。五法是:一名、二相、三分别、四正智、五如如;三自性是:遍计所执性,依他起性,圆成实性;八识是: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第七末那识、第八阿赖耶识;二无我是人无我和法无我。“五法”是对世出世间一切法的概括,“名”和“相”指世间有为法皆有名有相,称为名相之法;“分别”指人们的主观能对事物分别认识;“正智”指圣人清净无漏实智;“如如”指如实智所对真如理境。“五法”不出染净和主客观,是以总括诸法。三自性:一是二取执着,无而谓有,起惑造业,名遍计所执;二是三界心法,依他缘生,名依他起;三是依他起上除遣二取所显二空真如为圆成实。事物的性质不出此三种,所以叫三自性。八识:“识”是了别认识的意思,又叫心或意,每个有情都有这种心意识的认识作用,共有八种,就是前面列举的八种识。二无我:每个有情或众生都没有永恒不变的实体即一般所说的自我或灵魂叫人无我;客观事物也没有恒常不变的实体即自性或绝对的真实叫法无我。二无我也叫作我、法二空。此宗教义深入分析诸法性相,阐明心识因缘体用,修习唯识观行,以期转识成智,成就解脱、菩提二果。此宗由玄奘法师译传而成立,是印度无著、世亲学说的直接继承者。

天台宗

  是以罗什译的《法华经》、《大智度论》、《中论》等为依据,吸收了印度传来的和中国发展的各派思想,重新加以系统地组织而形成的思想体系,因为创始人智者,住在浙江天台山,所以叫天台宗。它的宗义以五时八教为总纲,以一心三观、三谛圆融为中心思想此宗把释迦如来所说的经教,划分为五个不同的时期,称为五时教,就是华严时、阿含时、方等时、般若时、法华涅盘时。五时的名称都是佛经的名称,主张佛陀所说的经教不出这五个时期的范畴,所以叫五时。三观是修行的观法,即空观、假观、中道观。此三观可以于一心中获得,名为一心三观。三谛圆融:真谛、俗谛、中道谛叫做三谛;此三谛举一即三,虽三而常一,说三说一是圆融无碍的,所以叫圆融三谛。一心三观,三谛圆融是圆教的教义,说明诸法无碍,事理圆融。天台宗以自宗为圆教,别的宗属前三教。此宗总结了以前各派的思想,将佛教教义加以精密的调整,发展了大乘圆教理论,展示了中国独创的大乘思想。

贤首宗

  以《华严经》为根据,对《华严经》有深入的研究和精辟的阐发,是在前人三论、天台、慈恩、地论师、摄论师等学说发展的基础上形成的一个思想体系。创始人是七世纪末的贤首国师法藏,所以叫贤首宗,又名华严宗。此宗以五教来判摄整个佛教,以六相、十玄、三观为它的中心思想。五教一是小教,即声闻小乘教;二是始教,即大乘开始初级阶段的教义;三是终教,即大乘终极阶段的教义;四是顿教,即大乘中顿超顿悟的法门;五是圆教,即圆满无缺,圆融无碍的理论。此宗把佛教分作浅深不同的五种教义,比前天台宗多加一种顿教,所以称为五教。六相是:总相、别相、同相、异相、成相、坏相。这六相既同时表现在一切事物中,也同时表现在一个事物中。无论在一切事物中或在一个事物中,都是相反相成、同时具足、互融互涉、彼此无碍的,从此可以揭示出法界缘起的道理。十玄门是:一、同时具足相应门,二、因陀罗网境界门,三、秘密隐显俱成门,四、微细相容安立门,五、十世隔法异成门,六、诸藏纯杂具德门,七、一多相容不同门,八、诸法相即自在门,九、唯心回转善成门,十、托事显法生解门。这十玄门总的意义是显示华严大教关于一切事物纯杂染净无碍、一多无碍、三世无碍、同时具足、互涉互入、重重无尽的道理。三观一是真空绝相观,二是事理无碍观,三是周遍含融观。六相、十玄、三观的建立,阐发了《华严经》的法界缘起、理事无碍、事事无碍、无尽圆融的教义。六相、十玄是就所观的法界之境说的,圆融三观是约能观之智说的。这种重重无尽、法界圆融的思想,虽说导源于《华严经》,而实际为中国所独创,它的法界缘起、一切无碍的学说大大发展了印度传来的大乘思想。

禅宗

  禅宗的禅是禅那的简称,汉译为静虑,是静中思虑的意思,一般叫做禅定。此法是将心专注在一法境上一心参究,以期证悟本自心性,这叫参禅,所以名为禅宗。禅的种类很多,有声闻禅、有菩萨禅、有次第禅、有顿超禅。禅学方面,在中国有一支异军特起,那就是所谓“教外别传”的禅宗。这个宗所传习的,不是古来传习的次第禅,而是直指心性的顿修顿悟的祖师禅。此宗的禅法是在六世纪初由印度的菩提达摩传来的。过去说:禅宗单传心印,不立文字,称为“教外别传”。但初祖达摩以四卷《楞伽经》传于二祖慧可作为印心的准绳,弘忍、慧能又教人诵持《金刚般若》,这样,《楞伽》、《般若》便是此宗的经典依据。以后更有《六祖坛经》和许多“语录”的出现,不能说禅宗没有经典依据。禅宗在中国是很兴盛的。在八世纪间,此派曾分为南北两宗,北宗神秀(约606~706)一派主张渐修,盛极一时,但不久便衰歇;南宗慧能(638~713)主张顿悟,后世尊为六祖,弘传甚盛。从唐到宋,南宗的禅师辈出,在此三、四百年中又分为五家七派,可想见其兴旺的景象。此宗和净土宗一样,一直是中国流传最广的宗派。南宗六祖慧能弟子中,有南岳怀让(667~744)和青原行思(?~740)两大支系,由这两大支系又分成五宗七派。从南岳先分出一派外沩仰宗,次又分临济宗。青原行思一系分出三派:曹洞宗、云门宗、法眼宗。由两系分为五宗,以后又从临济宗分出黄龙、杨岐两派,合前五宗名为七派,都曾兴盛一时,经过一段时期有的就衰绝不传了。后来的禅宗只有临济、曹洞两派流传不绝,临济宗更是兴旺。近代所有的禅宗子孙,都是临济、曹洞两家后代。

净土宗

  是依《无量寿经》等提倡观佛、念佛以求生西方阿弥陀佛极乐净土为宗旨而形成的宗派,所以名为净土宗。此宗分佛陀说的法门为二道,即难行道和易行道。并说别的宗依戒定慧修六度万行,需经三大阿僧祗劫为难行道;说修净土法门一生至诚念佛,临命终时,仗承阿弥陀佛的愿力往生安养净土永不退转为易行道。因此,此宗主张劝人念佛求生西方净土极乐世界。此宗的特点,简单易行,普能摄受广大群众。修学此宗不一定要通达佛经,广研教乘,也不定要静坐专修,行住坐卧皆可称念“南无阿弥陀佛”,只要信愿具足,一心念佛,始终不怠,临命终时,就可往生净土。当然平时也要持戒诵经,广行众善以作助行。由于法门简便,所以最易普及。别宗的学者,也多兼修此法,因而使净土法门在中国得到特殊广泛的流行。

律宗

  主要是学习和研究戒律的。由于此一宗的盛行,中国僧人们在修学大乘的戒定慧三学中,仍然重视出家声闻乘的戒律。戒律有声闻戒、有菩萨戒,这里所讲的律宗,是依声闻律部中的《四分律》,由终南山道宣律师一系所立的律宗。就戒条戒相说,有五戒、十戒、具足戒之分。五戒是出家,在家佛弟子共持的戒;十戒、具足戒是出家弟子的戒,这些在前面己经叙述,这里不多重复。各部律藏不只是戒相和制戒因缘,更大的部分是僧团法规、各种羯磨法会议办事、出家法、授戒法、安居法、布萨法、衣食法,以及日常生活小事,都有详细规定。因为时代的关系,环境的不同,许多戒律的规定,早已废驰不行了。菩萨戒有在家菩萨戒,出家菩萨戒。出家菩萨戒如《梵网戒经》有十重四十八轻戒,在家菩萨戒如《优婆塞戒经》有六重二十八轻戒。又总摄菩萨戒为三聚,三聚是三类的意思,称为三聚净戒。一是摄律仪戒,是戒相,是“诸恶莫作”;二是摄善法戒,是“众善奉行”;三是饶益有情戒,是“利益一切众生”。中国主要是大乘佛教,所以这里也简单提一提菩萨戒律。以上是大小乘戒律的内容。四分律虽属小乘戒,但其文义通于大乘,自古就有“分通大乘”的说法。中国盛行大乘,以大乘教义解释律藏,摄小入大,就是大乘戒的组成部分,出家菩萨三聚净戒中的摄律仪戒就是是以声闻戒为基础的。如杀、盗、淫、妄四根本戒,是大小乘共同遵守的。对于律学的研究,最重要的是善于分辨开、遮、持、犯,就是在出家戒条中,本来是不得触犯的,但在某种情况下可以开许,这叫开;在通常情况下又不得违犯的,就叫遮。在某种情况下,本人也不知是持戒还是犯戒,这就需要研究律学,律师根据律藏分辨清楚确定开、遮、持、犯的界限。在声闻戒中除四根本戒杀、盗、淫,妄,或者还加十三僧残尼戒是八根本十七僧残必须严格遵守,不得违犯外,其它绝大部分的戒条,在特殊情况和必要情况下是可以开许的。例如“非时食”这一条戒,即通常过午就不许吃东西,而在劳作以后就允许吃东西。但如何开许,要依戒律来判定。可见佛教戒律不是死板的,除根本性戒外,都是具有灵活性的。

密宗

  密宗的教义在八世纪时由善无畏、金刚智、不空等传入中国,从此修习传授形成密宗。此宗依《大日经》、《金刚顶经》建立三密瑜伽,事理观行,修本尊法。此宗以密法奥秘,不经灌顶,不经传授不得任意传习及显示别人,因此称为密宗。本尊毗卢遮那佛是学者选择自己最敬爱最尊崇的一尊佛、一位菩萨或者一位明王,作为学习成就的对象或榜样,就叫本尊。要成就本尊的所有功德智慧,就要修习三密瑜伽法。三密就是身、口、意三业,瑜伽译为相应。三密瑜伽,就是三业相应。与谁相应?就是修行者自己的身口意与本尊的身口意三业相应。修法时,修行者要身作本尊的姿态,手结印契,口诵本尊真言,意作本尊观想或种子字,务使自己的三业与本尊的三密相应,名为瑜伽修法。此法如果修成,可以即身成就本尊之身。密教的修法很多,这只是举一个例证。此宗最高理论还是以性空无相的法性理体为基础,所谓阿字本不生,不生就是空义。[1]

编辑本段八大宗派的形成

印度产生

  佛法本是一味的,由于接受者的程度,即根性的高下不一,以及生存时代与生活环境的差异,对于佛法的看法,也就因人而有不同的解释了。佛经中说:“佛一圆音演说法,众生随类各得解”,就是指的这一层意思。比如:最有名的佛的十大弟子,他们各有一种第一的特殊的性格。这可算是佛教分宗的最初征兆。所以,佛涅般后的四、五百年间,单是印度境内的小乘佛教就分有二十部派之多。就是因为小乘佛教分得七零八落,而失去了统一教化的依准力量,大乘佛教就在印度境内应运而生。而传入中国的佛教,主流就是大乘佛教。佛教传入中国以后最初也是没有宗派门户之见的,后来由于翻译事业的逐渐鼎盛,佛典的大量译成,以及佛教思想家们对于佛法的分类判摄,才有了宗派的出现。如有名的天台宗“五时八教”和华严宗的“五教十宗”。继后,其他宗派也相继判教。判教就是以佛四十九年所说的法(经、律)来判释自己的宗派属佛所说的至上的圆教经典。所谓的:各宗大师尝有教相判释,以判各宗之高下而定自宗之位次。教判既兴,门户遂起。   佛教在印度,小乘有上座、大众二十部派争执;大乘有中观、瑜伽空,有二宗。

传入中国

  佛教传入中国后,起初没有区分大小乘经典,立宗立派也没有区别,成型的有:律宗、成实宗、俱舍宗、三论宗、涅般宗、地论宗、禅宗、摄论宗、天台宗、净宗、唯识宗、华严宗、密宗这十三宗派。这十三宗中,涅般宗归入天台宗;地论宗归入华严宗;摄论宗归入唯识宗。流传迄今者,实唯十宗。后来科判这十宗中的俱舍宗、成实宗列属小乘经典。故中土大乘宗派中,有影响的、现今仍流行的实属八大宗派:三论宗、天台宗、华严宗、唯识宗、律宗、禅宗、净土宗。密宗。   在中国的大乘八宗之中,“唯识”近于科学;“三论”近于哲学;“华严”及“天台”近于文学;“真言”及“净土”近于美学;“禅宗”是佛法的重心。太虚大师说:“中国佛教的特质在禅”。任何一宗,均可汇归禅的精神;至于“律宗”,乃是整个佛教的基础。所以严格地讲,律宗不该自成一宗。律宗应该遍属于各宗,至于宗教的素质,乃是各宗皆备的。   自晚唐以下的中国佛教,禅宗特盛,继而禅净合一。近代,禅宗出了寄禅及虚云;净宗出了印光;律宗出了弘一;天台出了谛闲;华严出了丹霞;唯识出了欧阳竞无(渐)。但从大致上说,在民间仍以禅净二脉的影响力较大,在学术界则以唯识的影响力较大。密宗虽也盛行,但是非常混乱。

分化宗派

  谈到佛教的各宗各派,追溯佛陀最初创教之时,为了适应众生的根器而说了种种的法门并未曾提到宗派的分别。到了后代,由于社会环境以及历代大德,依个人研究兴趣的不同,而对佛陀一代的教化作各种不同偏重性的探讨,加上个人的修持体验,而对经典产生种种的诠释,以自己所阐扬的最为代表佛陀的教义,衍变所及,乃渐渐形成各种的宗派。   在中国的八大宗派中,其共同的特点就是同时兴盛于隋唐盛世。佛教自从印度传入中国。在中国经过五六百年的发展,到隋唐时进入了创宗立派的新时期。南北朝时由于政治上的分裂,佛教也形成了南北不同的学风,佛教理论虽然趋向独立,但还没有能够对佛教本身不同的观点加以系统的综合和会通,独立的寺院经济也是处于形成发展之中。因此当时无佛教宗派的出现,只有众多的佛教学派。隋唐时,随着封建统一王朝的建立和寺院经济的充分发展,佛教各家各派得到进一步融合发展的机会,顺应着思想文化大统一的趋势,一些学派在统一南北学风的基础上,通过“判教”而形成宗派。这些宗派各具独特的教义,教规和修持方法,并为了维护自己宗教的势力和寺院经济财产,而模仿世俗封建宗法制度,建立了各自传法世系。他们的思想体系中,都融合吸收了大量的传统思想和方法。中国化佛教各宗派的建立,标志着佛教在中土的发展进入了鼎盛阶段。   佛教的八大宗派虽是中国佛教的产物,但其根本依据均不离佛所说的教法。每派都有其完备的体系和经典理论依据。[2]

编辑本段八大宗派特点

  八大宗派的特点可以用一偈浅而概之:密富禅贫方便净,唯识耐烦嘉祥空。传统华严修身律,义理组织天台宗。   首先:“密富禅贫方便净”这句中说明了三大宗派的修持特点。“密富”告诉人们,在八个宗派里面,如果要学密宗的话,在经济上必须是富有的。密宗也称为“密教”“秘密教”“真言乘”“金刚乘”等。由于自称授法身佛大日如来深奥秘密教旨的传授,为真实言教,这种真言奥秘,若不经灌顶和秘密传授,不得任意传习,及显现于人,因而得名。又由于他修习在密想应,又称“瑜伽密教”。密教本是公元七世纪以后,印度大乘佛教的一些派别(中观,瑜伽)与婆罗门教——印度教相结合的产物,很快就传入中国,成为中国佛教的一个宗派。密宗的坛场要布置的非常精致庄严,道具的打造材料非金即银,或者是铜质的铸造,样式很多,并且要样样齐全。修持作法,每次都要花相当的时间,对于上师更要有优厚的供养,所以要如法学密,经济上必须富裕,时间上相当空闲的人才好修学。所以称为“密富”。   禅宗是中国化最为典型的中国佛教宗派。主张用禅定概括佛教的全部修习而得名。又由于自称传佛心印,以觉悟众生心性的本原佛性为主旨,故又称为“佛心宗”。他渊源于印度佛教,而形成于传统文化之中,于隋唐时正式创立,到唐未五代时达极盛,宋元以后仍继续流传发展。休学禅宗,不需要富足的经济条件,因为禅者的修行生活,无论山林,水边,茅蓬,只在双腿一盘,就可参禅了。古代禅宗祖师大德们,有的常年居住在山林里,吃的是野菜杂果,穿提粗布麻衣,虽然生活是这样的清贫淡泊,但是他们的禅定之乐是无穷的。故而称为“禅贫”。   “方便净”讲的是净土宗的修持特点。净土宗因专修往生阿弥陀佛净土而得名。该宗倡导简易的念佛法门,故又有“念佛宗”之称。相传东晋慧远大师曾在庐山邀集僧俗成立白莲社,发愿往生西方净土,慧远大师因此而被奉为净土宗“初祖”,净土宗也因此而称“莲宗”。而一般认为净土宗的实际创史人应该是唐代的善导大师,其先驱可上溯到昙鸾大师与道绰大师。而之所以说是“方便净”是说修行净土宗的念佛法门,不管什么行业,身分,无论何时何地都可以修持的,所以最方便的修持方法,非净土宗莫属了。   “唯识耐烦嘉祥空”是讲唯识宗和嘉祥宗的特点。“唯识耐烦”就是说学法相唯识的人必须要有耐烦的心。法相唯识宗因通过分析法相而得出万法唯识的结论故得名,也称“法相宗”或“唯识宗”由于该宗的创史人玄奘大师和窥基大师长住慈恩寺,窥基大师还有“慈恩大师”之称,因此又称“慈恩宗”,又由于《瑜伽师地论》为该宗的根本经典,故也有称之为“瑜伽宗”。法相唯识宗里面的名相很烦琐,义理层次比较复杂,如不耐烦就无法把他的头绪搞清楚,一进入法相唯识宗里如堕云里雾中。所以学唯识必须要有耐烦的心才能学得通。   “嘉祥空”讲的就是三论宗的特点。三论宗因以龙树菩萨的《中论》,《十二门论》和提婆菩萨的《百论》为主要典籍而得名。又因主张“诸法性空”也称“法性宗”。为了区别也称法性宗的天台宗和华严宗,又称为“空宗”。此宗自罗什大师译出三论以来,研究三论者代不乏人。至隋吉藏大师而集大成,正式创立了“三论宗”。之所以说“嘉祥空”是因为三论宗的吉藏大师在研究三论时,住在嘉祥寺,故把他称为“嘉祥大师”,又因为他是三论宗的集大成者,故又名嘉祥宗。而此宗所依据的《中论》等三论的内容完全是阐明缘起性空的般若智慧,所以称他为“嘉祥空”。   接下第三句是“传统华严修身律”讲的是华严宗和律宗的特点。   “传统华严”是在说明华严宗的特点。华严宗因奉《华严经》为主要经典而得名;又因其实际创史人法藏大师,被武则天赐号“贤首”,后人称法藏大师为“贤首大师”故又称“贤首宗”;该宗主要发掘”法界缘起”的旨趣,因而又有“法界宗”之名。中国是大乘佛教的国家,中国佛教的大乘思想就是以华严宗为中心的。如近代的佛教领袖——太虚大师,虽然主张八宗兼弘,但以华严思想作为他信仰的根据。《华严经》起源于印度,传到中国之后,经过中国祖师大德的智慧的融合,将华严法界缘起的思想发挥得最圆融最究竟,并提出种种的观法,寓哲理于实践中。由于历代大德对华严思想所作的创新与发明,使华严哲学在中国佛教史上开出了奇葩,而成为中国佛教的传统信仰。即所谓“传统华严”。   “修身律”开示了律宗的特色。律宗以研习及传持戒律而得名。因其所依据的是五部律中的《四分律》,故又称为“四分律宗”;又因创宗人道富律师常住终南山,而又名为“南山宗”或“南山律宗”。佛教的律宗是讲究修身作人的。如太虚大师云:“仰止唯佛陀,完成在人格;人成即佛成,是名真现实。”因为人格完成了才能成佛。把人作好,修身完成才能进来步开发内心的光明智慧,而证悟最高的真理。这是律宗给予人们的指示,所以称为“修身律”。   最后一句是“义理组织天台宗”显示了天台宗的特色。天台宗是中国佛教史上创立最早的一个宗派,他渊源于南北朝,初创于隋兴盛于唐。因其实际创始人智凯大师常期住在天台山而得名“天台宗”;又由于此宗奉《法华经》为主要经典,由此也称为“法华宗”。在各宗派之中,对佛学义理,能建立严密的组织,有系统的加以阐发的当推天台法华为第一。天台的智者大师将佛陀一代圣教分为五时,并按其所摄受的对象分为:顿,渐,密秘,不定等化仪四教,以及藏,通,别,圆等化法四教。以科学的方式将三藏十二部经典,分门别类的归纳于不同根性的众生,并将修行的方式与证果的等次,一一加以分析比较,所以说到义理的组织方面,天台宗是最严密最有系统的。[2]

编辑本段八大宗派发源地

  1、浙江国清寺是佛教“天台宗”的发源地。又是道教南宗祖庭所在地和济公“活佛”的故乡而闻名于世。   隋开皇十八年(598)创建。智于天台山开创我国佛教天台宗,此寺为我国天台宗根本道场。日本佛教天台宗及日莲宗均以天台山国清寺为祖庭。还有很多佛教宗派均与我国天台宗有直接或间接的渊源。   唐贞元十年(804)日本僧人最澄偕弟子义真来寺,从道邃、行满学习天台教观,并依道邃受菩萨戒。回国后创立了日本佛教天台宗、日莲宗,奉国清寺为祖庭。大中七年(853),该宗五祖圆珍;南宋乾道四年(1168),该国临济宗初祖荣西等,都曾先后来此巡礼求法。近年来,朝拜祖庭者更是不绝于途。   2、南京栖霞寺是佛教“三论宗”的发源地。   南齐永明七年(489)创建。由隋代吉藏完成其理论体系,因为是依据《中观论》、《百论》、《十二门论》这三论创立的宗派,故叫三论宗。成为我国佛教四大丛林之一。   栖霞寺始建于南齐永明七年(489年)。梁僧朗于此大弘三论教义,被称为江南三论宗初祖。栖霞寺历史上几易其名。最初称栖霞精舍,唐时改名功德寺,五代十国时改为妙因寺,宋代又改名为普云寺、栖霞寺、崇报寺、虎穴寺。明洪武五年(1372年)复称栖霞寺。清朝末年,太平天国与清兵作战时,栖霞寺毁于战火。1919年重建。   3、山西玄中寺是佛教“净土宗”的发源地。   建于北魏延兴二年(472)。为净土宗的发源地。日本佛教净土宗及其系统各宗派均奉为祖庭。国内外影响甚大。   寺内所存唐穆宗长庆三年(公元832年)《特赐寺庄山林地土四至记》碑铭记载,“时大魏第六王孝文皇帝延兴二年(公元472年),石壁峪昙鸾祖师初建寺,至承明元年(公元476年)寺方成就”。昙鸾是北魏时雁门(今代县)人,于此讲经说法,广布净土宗教义,并撰《天亲净土论》两卷,名重一时,影响极大,被誉为“肉身菩萨”。隋末道绰、唐初善导二大师相继在此弘扬净土宗风,拓修寺院,使古刹达到其中史以来的鼎盛期。   4、陕西西安大慈恩寺(法相宗祖庭)。   创建于隋开皇九年(589)。为唐玄奘三藏法师翻译佛经的译场。玄奘创立我国佛教法相宗,此寺为法相宗祖庭。日本佛教法相宗亦以此寺为祖庭。   5、陕西长安县净业寺(律宗祖庭)。   建于隋代(581—618)。为创立我国佛教律宗(南山律)的唐代著名高僧道宣律师的道场。历代尊道宣为律宗开祖。   6、河南嵩山少林寺(禅宗祖庭)。   建于北魏太和二十年(496)。我国佛教禅宗初祖菩提达摩在此创立禅宗,为我国禅宗各派的共同祖庭。在国内外有深远影响。   7、陕西长安县华严寺(华严宗祖庭)。   位于陕西长安县少陵原半坡的华严寺,为唐代樊川八大寺之一。三祖法藏是实际创始人,葬于华严寺南、华严寺始建于唐贞元十九年(803),现仅存砖塔两座,东为初祖杜顺禅师塔,西为四祖清凉国师塔。四祖法名澄观,于三祖法藏殁后私淑其学,住五台山清凉寺,撰新译《华严经疏》等,后世称之“清凉大师”。   8、陕西西安城南大兴善寺(密宗祖庭)。   创建于晋泰始至太康年间(265—289)隋唐盛时为翻译佛经的国立译场。其中,以唐开元年间来华的印度高僧善无畏、金刚智、不空翻译了大量佛教密典,贡献最大,称开元三大士,盛宏密教。日本高僧弘法大师空海师事不空弟子惠果,回国后建立真言宗。该寺是有中外影响的重要古刹。西安佛教协会所在地。
参考资料
  • 1

    禅道网:中国佛教八大宗派  

    http://www.chandao.com/fojiao/1/2211.htm

  • 2

    禅道网:中国佛教八大宗派的特点  

    http://www.chandao.com/fojiao/1/2221.htm

开放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