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沙士是谁:阴阳应象大论--五段论--南方生热(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30 11:56:36
阴阳应象大论--五段论--南方生热(2010-05-23 16:44:57) 转载标签:

杂谈

第二段南方生热,热生火,火生苦,苦生心,心生血,血生脾,心主舌。其在天为热,在地为火,在体为脉,在藏为心,在色为赤,在音为徵,在声为笑,在变动为忧,在窍为舌,在味为苦,在志为喜。喜伤心,恐胜喜;热伤气,寒胜热,苦伤气,咸胜苦。

南方不是地理上的南方,因此这种理论没有地域性,不要理解成实在的方向,要理解成左旋理论的左旋的往外开展;呼的背景。左旋开始定为东,再往上旋为南,再旋为西,等等。从气道上讲,南方是开气,功能是热(外在表现,基础),火生出苦体,苦是聚,苦味发出来是破,开气凝聚产生了心,心是功能的代表。

南方生热,热,生机旺盛就叫热,生机衰退就不热;气道上讲,气聚就热,气散就寒;不要认为热是温度上的热,热的一个体会就是分子原子活动能力强,产生碰撞这种热闹劲产生出来了就叫热;热是相对的,没有生命迹象叫冷,有生命迹象叫热,这是很深层次的理论。

南方为开气,气聚则热,万物蓬勃生长,非常热闹,所有的生命都聚在一起欣欣向荣的生长,就是南方生热。(代表生机的蓬勃生长)。

热生火,热膨起来,发为用就是火,地热而产生上面的火,地热是基础,先有热,热才能生火,摩擦起热,摩擦就生火;热是体,火是用,一个基础,一个用,热生火,古人遣词造句都是非常用心的,没有随随便便说这种事情出来,生火就是生机之用。

火生苦,火是无形的,用要变成体,火聚而生苦;火要是散了,煮出的东西也是焦糊的,这只是浅层次的理解;深层次的理解,他把体断用成味,是苦的,苦味是体;热是体,火是用,用又变成了苦体;味是体,气是用。五味为体,它是藏在药材和食物里的味道,先闻的味是发散的,嚐的味是里面的体,这个火生苦,苦生心,奠定了五味的基础;所以说这五段致关重要,这几段搞不明白,几乎中医没法学。

苦生心,(热是基础的基础,有了生机才会有热,有了热才会生出火来;火为用,火用向上蒸把一些体物化成一些物质,把火气藏在这些物质里面变成了苦味;什么叫苦味呢?苦味就是口感的一种感觉,可以用舌接触一下苦味的感觉。苦者,破也,苦以破之,苦以发之;什么是发呢?苦本身藏了火的用,火用藏在苦味当中,故使苦发、破也。黄连是苦的,它可以燥湿,其实是一个发泄,苦发,苦破;大黄及所有的能通关清热的药,都是苦味,以散之,以发之,辛是散的,苦是发的,破的,味苦的药都有祛热作用,为么去热呢?它把热破开、散开。故有祛热作用)。这样苦就好理解了,心是能量的聚集地,象炉子一样,聚集之物才能生出这种生命运化之机的关键;苦者发也,发象发条一样在不停的运动,心脏符合这个特点,气机有升降开合四种形式;心是一个泵,从肾上不断的输送补充能量,(有两条线,一条是肾到心,另一条是肾到肝到心),这两条线保证了心脏有足够的能量运化,运化就不断的想外发,所以关键掌握“发”的特点,就可以理解什么叫热,什么叫苦,什么叫火,什么叫心了,它只是气道在不同层次的一种表现形式。

万事万物一气之流行的,心是光明的,心是涌动的,涌动的劲不断的向周身散布,这就是发。所以用这种苦味来生这种心气,并不是苦味生心气,如黄连苦是散心火的,他不生心气,不要把表面的意思障碍了思维形式,用气道的方式来解释;苦是发的,心亦是发的,两者相对,也是浅层次的理解苦生心。

心生血,(体用根基要学好,用就是神,事态,发出来;根据地就是体。)心是体,血是用,有体而用,所以心生血;心神在心位,想把血输送到全身,心在中央,用在四方,通过血在用,中央到地方的输送关系,(前面讲的“肝生筋,筋生心”,肝体是聚的,用是散的。)心要发用,肝气是聚的,用是散的,肝又主动,通过精,整个散布于四肢百骸,让整个生机动起来,这就是肝的作用,肝气流转到心气,最终要变成开气,开气通过血脉把这种开气推动到全身。可以理解成控制论。

血生脾,看前面的“筋生心”,不能理解“血生脾”是血生脾或归于脾;心是体,生了个用是血,由体而用,那么用后,物不可以终极,用完了之后干什么呢?它正好是螺旋式上升,他又进入下一个阶段,那么用又会化为体,化为什么体呢?不是化为原有的心那个体,而是化为心气继续往前走的那个体,向人走路一样,左脚右脚,左脚右脚一步步走,不会是在原地踏步,有人说阴阳五行是划圆圈,是一个闭合的园,那就大错特错了,它每画一个圆圈,回来时都不在那个点,就像我们白天黑天不断的交替,难道黑天白天都是简单的重复吗?它已经到下一个圆圈的下一个阶段,大圆圈套小圆圈吗,随着昼夜的交替,月亮是在不断的变化,今天一个昼夜是初一,明天一个昼夜就是初二了,它也是这样,一个体用完成以后,下一个体用就是下一个整个循环,体用是一个小循环,五脏生成是一个大循环,所以是螺旋式上升或下降,它本身生生不已,周易讲“生生之为易”生而又生,不断的向前生,永不止步,没有停下来的时候,这样才不至于死,大易流行了几千年了,不断的生生变化,那么中医也是不断的获得新生,生而死,死而生,不断的翻新。但是仍抱着原先的语言文字已不合时代了,但不断的生生不已,中间这条线是依稀存在的,如缕不绝,这条线是无形的,只有不断勤奋学习,精思,才能看到这条线。

所以心生血,体而用,用而体,体用是一个循环,血是功用。他回来生体是那个体,气已经是变化了,不是原先的那种心气了,已经变为和缓的脾气,而这种气聚在脾中,产生了和缓的脾气,斡旋于中焦的脾气,这样气机才会流行,不然的话,心气就是心气,肝气就是肝气,各不相干,几个部门,谁都不交流,那么这个工作没法开展,心肝脾肺肾是体,筋骨血脉皮这个是用,五体与五用之间五体是靠五用相连接的,并不是血归肝,夜卧血归肝,白天血归脾,脾是储血之器,都不符合古人的思维定式,一定要理解体与用的关系,每一个体用走完之后,都是走到下一步的气的状态上,大家可以理解肝气生心气,心气生脾气,脾气生肺气,肺气生肾气,把五脏相生理解成是四季,那么体用循环理解成是一个月,每一个体用循环都是向下一个季度来走,气机就是在这个体而用、用而体的变化当中,不断在五脏当中周流,气机不会停留在某一部分,某一脏腑,但是这个气机又不是平常我们所说的经脉流行之气,而是内在气机深层次的转换。

生命的意志问题,目的无非是让你更和谐更富有变化。

 心主舌。舌头像火苗;心的外现,舌是心的窗户;心藏神,语言是人的灵魂,语言在舌;心主动,心之动气;等等。这些皆是感觉之路,看看气态是否与这条路相同;舌头,千万不要从结构上理解舌头,都是神之气的发用,舌主动,舌头有一个明灵的动性,那么这种动性在体是心脏,在窍在外面找,舌头非常灵活,善动;那么这个舌头里面一定贯通了通灵动性之气,才能为舌用;就像人一个生命体,就像意志意一样要有舌头;舌头干什么用呢?去做这种语言也好,不断知味也好,居在口腔中央,它必须用心的这种灵活善动机巧的这种气去填充舌头,才是舌头富有这种功能,而且通过舌头人类能够语言,人也玲珑蹊跷吗?这种聪慧附着在语言上通过舌头实现,小狗小猫不会说话,其心不行,所以它的舌头不会有这种通灵之气性;人不是,人的心脏很通灵,他能在舌头上作出语言的机巧,是气之所注。藏医,中医是成系统的,都是从神机这块上讲,当然涉及到神界,什么气放在什么位置最合适,,比如手,手要有握力,就把握气聚在手上,所以手能握;脚也是,就是把强健的气放在脚底板上,你才能跑起来,要是柔弱之气放在脚上,那人连跑也跑不动,一炮就跌倒,站都站不起来;所以他就把机巧灵活之气放在舌头上,为人所用。这是心主舌的道理,其它的都是一样。从神气所注(充)来解释,脏腑与窍与其它的之间的关系的络属,而不是从生理结构上来理解。

其在天为热,天地是一对阴阳,每个阴阳之间又有五气,天地相同性质的五气又是相感相生的,虽天干与地支相交错运

在地为火,  行,不是一一对应的,但对应的形式是互相感应的。

在体为脉,脉是血的河床。

在藏为心

在色为赤,赤为五色,所谓的五色可以理解为升降开合调五气的外化表现,若自然之色,赤色入血有一定道理,青色入肝,黑色入肾,白色入肺,黄色入脾,是自然所化,物物相应,气气相应,因为赤色发散张扬显明,所以赤色为开气所化,那么它入心入血,自然成理,

在音为徵(zi),“心应徵,其声雄以明;脾应宫,其声慢而缓;肺应商,其声促以清;肝应角,其声呼以长;肾应羽,其声沉以细。”这五声正是升降开合调的代表,又象金木水火土,古人无时无刻在用这五种气来理解自然界的万事万物,不仅是理解,气是实实在在的存在,能感知感应;如肝应角,肝气是蓬勃向上之气,应呼以长,肝脉如长杆之末梢,所谓摸脉就是摸气,摸气的特点,肝气是弦脉,是长杆之末梢,条达柔顺,而又蓬勃生长,正好应了呼以长。呼出之气就像擂动的战鼓,是肝气的怒发之向,闻鼓则进吗,鼓声是从下面向上发越而起的,频率是长的,有穿透力,有生命力,肝应角就代表这个意思。心应徵,其声雄以明,雄阳气的代表,开开了吗,心脏雄壮而有力,明就是不在暗处,而在显处,气血充盈达于四肢百骸,所以其声雄以明。肾应羽,其声沉以细,沉沉细细的低低切切的那种声音,肾脉就是沉细的吗;肺应商,其声促以清。促就是短促,就是整个衰落了,所谓气清达,下面气浊,上面气清;调气要缓,所以脾气主缓,其声慢而缓,缓和条达就是调脾气。不管是望闻问切,那一点它的直接目的都是在体察整个气机的运化规律和气态。

摸脉就是摸脉象,看舌就是看舌苔,不要拿书上的舌色舌苔那样套,那样都是隔靴搔痒,都是间接的,直接的就是直接看舌头和舌苔,去体会一下它是一种什么气团,这样就有一种心领神会的可能,不然的话,就是机械的对应,越对越对不上,导致辨证失误。所有的气机都是相通的,人身的气机更是相通的,脉象上直接反应你的气象,舌头也直接反应你的气象,你是一个阳虚证或者是一个实证,在舌象上体现的完全不一样,比如舌头的舌尖红,直接就可以理解成整个舌头就是你,舌尖是上部,是心肺,上面红是上面有火,你就可以理解开气大了,里面有热象,热气蒸腾向上吗,推动你整个舌头变红,舌尖变红就是舌尖上的细胞充血,气机充在那里导致舌尖发红,红的多热就多,红在左边就是左边有热,红在右边就是右边有热,就是这样理解。如有感寒的人,伤风感冒,你看看他的舌苔,直接周围一圈尤其是前面的一圈被寒蚀掉了,没有苔但不是剥苔,表面有一层苔,苔不厚的时候,邪气侵入导致气机不能外达,使舌头外面的一周没有气化现象出现,直接就是寒症周围侵入的越深,范围越大,说明寒气侵入的越严重,如果中间显了一种白苔,可以说整个的人身气机郁在里面了,气郁则显白苔,郁就是气聚,整个的人身气机在正常情况下是和身外之气互相交换的,它不断的排汗,不断的散失体温,向外辐射,寒气阻在外表,使里面的气不能外达,外面的气被寒气所盖,舌头外面就显没有苔,而里面有一个清晰的界限能看到白苔,这是寒气搏的厉害,如果含起搏得不厉害,外面只一周,可能是外感风寒了或不调了,不严重;如果白苔发黄了,你可以说这团气郁久化热了,那么中间出现裂纹了,其实就是里面的其裂开了,怎么裂开了呢?就是整个气机郁在里面,使气周旋变化而不得,而产生了错裂的成分,所以你直接观舌苔之薄厚,舌质之形状,你就可以体察整个身体气机的变化,比如:有的人的舌苔前面无苔,后面舌根苔厚,这是什么原因呢?用气机理论来理解,她所有的气郁在少腹肝肾之间而不化,尤其是妇女的了些经证,都会出现这种情况,或者有的化热了变黄了等情况,所以中医是直接去感受,不要加一些思维的成分。

在声为笑,笑即爽朗和畅,正好是开气的代表。现代很多人不会笑了,一笑一脸苦相,气不开也就笑不起来,这样的人不具备开畅条达之气没有这样的气就不会敢这样的的事,唱歌也不会唱雄以明的歌,唱歌也唱不起来,气不开,生机不旺;气开,生机才旺;才能唱高歌。

在变动为忧,“心藏神,神有余则笑,不足则忧。”“心气顺     忧”。火的本性是燃烧,火是燃烧付出毁灭自己的代价,所以在变动为忧。变动时反方向的,变动,不是原先那条路了,变了,变成相反方向了,笑的相反方向就是忧吗,都是相对的,不要把字看的太死了,古人造字是代表一种“气态”,不能固化。

在窍为舌,人身是相通的,其舌象也能观察人体疾病的变化。

在味为苦

在志为喜。喜就是笑。

喜伤心,自身过用则伤本,事不能过头,过犹不及,物极必反,朝相反

恐胜喜;方向发展,过喜过忧过悲过恐过怒过思都会导致五脏之气的损伤,但是五脏之气不足就要用这种神气补之,忧郁就让他高兴,喜则气散,恐则气下,升散的力量没了,所以就不喜了,就胜喜;恐是正常的小恐,抑制你的过喜,恐惧是警惕警觉的意思,不是吓一跳,大恐则导致大小便失禁,一下子神智不清等等。这就直接奠定了中医的治疗原则,气过于散就收回来,气过于开就定之(闭之),气过于定就开之(调之);过于下则上之,过于上则下之,等等。它只是想让你的升降开合调的五气均匀的分布到身体,不要有一方过,如果一方过就拿对应的一方来抑制它,比如肝不是升了,我们就让它升;肺气不降了要让它降,肾气闭了要让他开,心气散开了让他收。许多心脏病是心气不足,是由于心气过散造成的;单纯的心气不收,直接用麦冬五味子收回来就行,若是肾气导致的就要加山萸肉熟地肉桂之类的直接把龙雷之火收回来,肾火已收心火即收,等等;这是大概的治疗思路,不要在五脏中打圈圈。

气升不仅仅是肝气升,诸气皆升;不要理解成肝郁就只是肝郁,别的脏器不郁,只不过肝郁的大一点,别的脏腑郁的小一点罢了。

气道中医治疗原则:不要注重五脏,一定要注重五脏后面的气机。脾气呆滞,其它四脏无不呆滞,不要只是调脾,古人用药很有意思。

“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寒则气收,炅则气泄,惊则气乱,劳则气耗,思则气结。”读内经任何条文,要有气道的概念。古代的中医是活活泼泼,玲珑剔透的,他就是想把气机调和好,哪里出了问题跳哪里,但里面又有很多很精微的用药,因为药不可能与气完全相对应,在药上下功夫组成一个方,这个方就是对应哪个气的,正好是互相交通。你看看气的几种状态都表现出来了,气能上来,也能下去,能急亦能缓,能收亦能放,能泄亦能固,能乱亦能定,能耗亦能藏,能结亦能开,无非就这些东西,然后那些药是开的那些药是合的,那些药是调的,正好对应上找它的相反的,这就是用药治病的道理所在,所有的方子都是从1—2味药开始,不要加很多的药,一般不要超过10味药,10味药以上你就把握不住了。插针灸也是调经吗,虚则补之,实则泻之,不盛不虚,以经调之。

热伤气,有人有不同的意见,有人说这个“气”是“血”,是热伤血,因为讲的狭义的气是对肺,而不应该对应心,上面肝是主筋,所以酸伤筋,这样对应才对;不解释也行,只要知道气机在不同的层次,不同的部位的表现都是升降开合调,五行之气就可以。

寒胜热

苦伤气

咸胜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