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更改锁定屏幕壁纸:《三事忠告》中的勤政为民之道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9 23:25:56

 

《三事忠告》中的勤政为民之道

 

刘大胜

原载《现代领导》(上海,双月刊,1989年第4期)

 

《三事忠告》包括《牧民忠告》、《风宪忠告》、《庙堂忠告》三篇,主要是对地方官员、监察官员、中央官员提出的忠诚劝告。作者是我国元代政治家、文学家张养浩(1270-1329)。张养浩作为文学家曾写过同情人民疾苦的诗篇,如散曲《潼关怀古》,就是他赴陕西救灾路过潼关时所作:“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踟蹰,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作者不仅关心人民疾苦,而且努力为人民排忧解难。作为政治家,他做过地方官员、监察官员、中央官员。他为政一生,勤勤恳恳,甚至将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1329年,关中大早,他被任命为陕西行台中丞,在救灾工作中,积劳成疾,不幸病逝。他在《三事忠告》中对如何勤政为民颇有见地,对我们今天的为政者是有启迪作用的。

    一、重询访,善明察,顺民心

为政者上任之时,询访在先。“民瘼轻重,吏弊深浅,前官良否,强宗有无,控诉之人多与寡,皆须尽心询访。”(《牧民忠告·上任》)重询访则可明察下情。张养浩在《风宪忠告·询访》篇中写到当时的一些为政者,往往存在偏听偏信、以偏概全的现象,那是因为“不通上下之情故也”。因此指出:“欲通其情,莫如悉心询访。”只有这样,才能知道“吏孰贪邪,官孰廉正;何事病众,何政利民;及豪横有无,风俗厚簿。”了解实情后,逐日详细地加以总结核实,再用事实来检验,有谁能隐瞒呢?由此才可明察是非,扬善弃恶,才能做到“苟廉矣,即优之礼貌,荐之举之,则善者劝矣。苟贪矣,虽极品之贵,即蔑之,威拒之,纠劾之,则为恶者惩矣。”(《风宪忠告·询访》)若不悉心询访的话,只要有一方面的情况不清楚,就会将甘心受人愚弄而不自知。“久而必致是非颠倒,以佞为忠,以贪为廉,以无能为有能,政令不行,而纲纪替矣。”(同上)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为官者要重视教育方面的询访工作。作者在《牧民忠告·宣化》篇中指出当时出现的那种儿子背叛父亲,妻子离异丈夫,婆媳争斗,兄弟不和等现象是因为忽视了教化的作用。因此,作者告诫为政者,要懂得“学校乃风化之本”的道理,强调为政者要重询访,知下情,一有空暇就要率领同僚去视察学校的情况,“生徒有未济,廪饩垡童未充,教养有未至,激劝有未周”否?这些都要敦促下属以成之。

    重询访有利于举贤任能,“询诸人则知之,察其行则知之,观其所举则知之。”(《庙堂忠告·用贤》)知人才可善任,“己有不能,举能者而用之;己有不知,举知者而用之;己有不敢言,举敢言者而用之。”(同上)如果是这样,政事就顺,政事顺则民心顺。如果为官者“怙势立威,挟权纵欲,恶人异已,谄佞是亲,于所言者不信,于所救者不济,上下相蒙,惟务从命。”(《庙堂忠告·调燮》)若是这样,想希望得到民众的信服,那就困难了。所以张养浩得出重询访则善明察,善明察则政事顺,政事顺则民心顺的道理。

二、体察民情,关心民瘼

民情复杂,为官者不可不察。作者在《牧民忠告·听讼》篇中指出当时的境况是“强者欺弱,富者吞贫,众者暴寡,在官者多凌无势之人。”这里告诫为官者,听讼之际,不可不察。

    体察民情要抱着有所作为的目的。体察之后而不行动,体察也就等于零了。诚然,为官者操劳的事情很多,如学校、驿站、仓库、监狱、田间水道、桥梁堤坝等等,均须体察,体察后有了有所作为的思想,这样才会审时度势,“弊者葺之,污者洁之,堙者疏之,缺者补之,旧所无有者经营之。”(《牧民忠告·上任》)如果说:“彼之不修,何预我事,瞬息代去,自苦奚为?”(意思是说:那些事情不去治理,与我无干,反正不久就卸任,为何去自讨苦吃呢?)这种念头一旦萌生,那么,什么事务就都做不成。为官者对公务一点儿不尽心竭力去做,就是无功受禄,就会有愧于民,谈何体察民情,关心民瘼。

    关心民瘼要有民病如己病,视民如子的思想。只有这样,才会想民之所想,急民之所急,为民之所为。“民之有讼,如己有讼;民之流亡,如己流亡;民在缧绁,如己在缧绁;民陷水火,如己陷水火。凡民疾苦,皆如己疾苦也。”(《牧民忠告·听讼》)张养浩的民生思想是很浓厚的,在《牧民忠告·救荒》篇中体现得更为突出。作者说,若民遇灾难,就要详视轻重,想方设法,多方救赈。或者均分私人的财物,或者发放公家的库存,或者凭借山林湖泊,或者废除债务、免除征购粮,或者下令医疗民众的疾病,“几可拯其生者,靡微不至。”并说“盖古人视民如子,天下未有子在难,而父母坐视不救之理也。”

    关心民瘼不仅要有授之鱼,而且要有授之以渔的思想,意即不仅是在物质上的直接关心和救济,而且是要教导民众如何勤劳致富,不走歪门邪道。作者说,善良的人,谁愿意做盗贼?做盗贼的原因是由于管理人民的官员,对他们教养不够,致使饥寒交迫到了极点,才发展到这种地步,根本是不得已的。作者于是说,要使人不为盗,则在于“勤本以致富,勤斯富,富斯礼义生,礼义生,虽驱之使窃,亦必不肯为之矣。故管予谓'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谅哉!”(《“牧民忠告·慎狱》)“教民不至,则犯禁者多;养民无术,则病饥者众。”为官者使民众弄到这个地步,只把过错归咎于人民,看来很难说得过去吧!

    三、劝农以时,节用爱民

    劝农以时,节用爱民首先要有重民思想。不以民生为重,就难以“闻其害而除之,睹其利则举之,牧守(地方官)非其人则勿置之”。“在上者诚有重民之心,而天下不治者,古今无有也。”(《庙堂忠告·重民》)

    其次要革除名为劝农,实为扰农的陋习。作者在《牧民忠告·宣化》篇中说,常常看到一些劝农的为官者,在下乡前事先通知他们下乡的日期,暗示下面聚集酒食等候,这样一来,使下属奔走迎送,络绎不绝,老百姓也不得安宁,这样的日子大概要延续好几天。为官者到了乡下,有些胥吏走卒也就狐藉虎威,作威作福,贿赂馈赠,征收索取连鸡犬也不放过。对此,作者不无感慨地说:“名为劝之,其实扰之;名为优之,其实劳之。”并指出,劝农的根本没有别的,不要耽误农民的耕作时机就可以了。

    最后要讲究劝农以时、节用爱民的方法。“为政之道,其要莫如省心。心省则事省,事省则民安,民安则吏无所资”,一旦事务繁多,上下就都要遭受侵扰。但有的事务是绝对不能减少的,这就看筹划管理的手段怎么样了。古人说:“多算不如少算,少算不如无算。”不仅用兵是如此,一项劳役的管理,一次宴会的设置,一个案件的办理,如果能真正做到“思虑用详,繁略毕举”,“繁文末节,当为略之”,那么人民受到的恩惠就不少了。

    四、为官一场,造福一方

    为官者在造福一方的过程中要敢于负责任,这样才有作为。张养浩在《牧民忠告·救荒》篇中谈到这样一个例子,按照旧例,蝗虫在境内发生,一定要赶紧报告上司,稍微拖延一点时间,定罪不会是轻的。但是,作为地方官也应当审察蝗虫的大小多少,为害轻重。如果仓促上报,居于位上的官员成群结队地下乡,带来招待供应、征收索求的负担,一境之内动乱不安,为害反而超过蝗害。要是蝗势不大,蝗虫小而不成灾,地方官也要马上率领众人想办法治理,不必因为微不足道的忧患而给人民引起更大的灾难。于是作者说:“故凡居官,必先敢于负荷,而后可以有为。”

    为官者在造福一方的过程中要有居安思危、备饥备荒的思想。“灾异之生,常出于人之所不意。”如果平时有准备,即使灾害一来也不足为忧。作者指出,现在许多州郡大多没有储备,即使有储备,上司也严加封锢,意外灾难发生而茫然无所措手足,这是现在地方官的通病。但是,现在所谓的承应招待费用,本来偏僻山区州县不必有这笔款项,但受命出使那里的官员往返经过,没有一个不酒足或饭饱的,想来一定有所筹划,有所积蓄。至于备荒,唯有此事没有人来筹划。作者举了一个县官为民备荒的例子,当时有一县官,教农民种蔓菁,大的有三四斤,晒干了储存起来,后来遇到灾年,把它的根捣碎做成饼,蒸熟了给饥民吃,味道甘甜鲜美,依靠它活命的人很多。作者说古人如此周到地为民着想,现在的为政者岂能苟且侥幸地接任卸任,而不为人民备饥备荒么?为政者要“见微知著,思患而预防之:于饮宴则防流连,于田猎则防荒纵,于营膳则防逾制,于货财则防损民,于爵赏则防僭及,于刑法则防滥杀,于君子则防疏远,于小人则防玩狎,于听览则防容奸,于征伐则防黩武。”(《庙堂忠告·远虑》)

    为官者在造福一方的过程中应该处理好荣辱、得失、成败之间的关系。“凡在官者,当知荣与辱相倚伏,得与失相胜负,成与败相循环。古今未有荣而无辱,得而无失,成而无败之理也。”如果不懂得这个道理而去处理事情,则得到一点恩宠必然趾高气扬,而得到一点侮辱则心灰气丧。“苟惟能处荣而不能处辱,惟能安顺境而逆境则不能一朝居,欲望其临政有余,难矣。”(《牧民忠告·事长》)为官者还要从大局出发,善于处理人际之间的关系。“同官有过,不至害政,宜为包容。大抵律己当严,待人当恕,必欲人人同己,天下必无此理也。”(同上)为政者只有从大局出发,处理好人际关系,才能同心同德,协力为政,造福于

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