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通的农村图片:北大和清华的内涵与原罪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30 07:38:15

北大和清华的内涵与原罪

(2009-11-24 08:43:49)转载 标签:

北大

推荐

中学校长

清华

教育改革

怪才

西门

杂谈

    最近炒的比较热的是中学校长推荐学生上北大。

    其实上了北大又如何,听师傅说,他上的就是北大,不是很难,他是用自己的谋略上的北大,并且挑哪个专业就上了那个专业,完全靠的是自己的能力,而不是分数与关系,那时创造的几个考大学记录,至今也没人打破,如七门高考的考试全部提前交卷这个记录,谁要是曾经平过这个记录,告诉我下哦。

    毕竟用谋略上北大的少,苦读上北大的多。上了北大看到,自杀的有,毕业后回家种地的也,卖肉卖糖葫芦的也有,并不是人们所说的天堂。

    在李克强上台前,北大人经常被人嘲笑:“那么牛的学校,却培养不出一个人能进政治局”

    师傅现在所具有的那些安身立命的文化,都是毕业后自己摸索、学习、总结出来的。

    在此引用师傅的一句话:“当代的大学生们上大学学了很多的知识,但走出校门,开始面对自己的人生和肩负的社会责任之时,却发现自己什么都没学会。”

 

    一个国家的名牌大学,肩负着培养民族接班人的重任,肩负着国家精英的培训。

    可惜北大、清华从兴建初期,就几乎是培养华夏文化掘墓人的核心阵地。

    最初的北大,是京师大学堂,那个时候的确是国家精英的培训阵地,老师给学生喊操,都是“老爷,稍息,老爷立正,老爷齐步走”,那个时候的学生不畏权贵、不唯利是图,目光远大,国家责任心很强。那时的北大还真的肩负起了继孔庙科举之后弘扬华夏文化的重任。那时的京师大学堂传承着中华数千年来国家最高学府——“太学”的学统,是中国古代最高学府在现代的延续,自建校以来一直享有崇高的名声和地位,可谓“上承太学正统,下立大学祖庭”。

    1912年5月15日京师大学堂更名为“国立北京大学”。从此就开始变味了,引进西方文化,革除华夏文化的糟粕,就成为北大的核心责任了,因此德先生,赛先生这些源自西方大仙成了代替孔孟的教主。

    当时的北大就在故宫的边上,每次学生运动,都是北大的学生里应外合帮助开城门放人进来。

    但新中国成立后,北大很快就被迁到四环以外,远离城市的中心,并且与司徒雷登的燕京大学合并。据传说,当初毛泽东在北大当图书管理员每月几块大洋的时候,李大钊等名教授都是400-800块大洋,所以北大成了毛的伤心之地,因此国家对北大这种爱恨交织的复杂情节在1989年的时候我们仍能明显看到很多倪端,直至今日,外国元首访华,我们都尽量不安排他们去与北大学子对话。

    北大从迁出并于燕京大学并校后,其肩负的责任就主要是崇尚西学,因此北大的正门朝西开,而不是按照中国传统的南开。大家可以去北大哲学系看看,看看那里是研究西方文化的多还是弘扬中国文化的多就明白了,自冯友兰谢世以后,北大再也没有孕育出一个搞中国传统文化的真正学者。

    清华同样也是正门向西开,而且清华是庚子赔款设立的学校,其建学宗旨就是要吸收西方的文化,彻底清除华夏5000年的陋习,因此名字叫做“清华”,至于水清木华之说,那只是抹在粪墙表面的一层石灰罢了。我们可以看到,清华毕业的学生之头等大事就是出国,因为这个学校从骨子里面就是媚外,而很少有爱国的情节在里面。

 

    上了北大清华又如何,中国的教育,已经从根到枝叶,全都病怏怏了,只是腐而不朽罢了。

    学制要缩短,教育要革命,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统治我们学校的现象再也不能继续下去了。

    救救孩子们吧,救救中国的未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