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机房电梯的噪音:课堂教学方法简介之一(百种教学法1---60)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05:03:40

课堂教学方法简介

   编者的话:为加深对教学方法的了解,深入推进课堂教学模式改革,整理了这份资料。对国内著名的几大流派教法因在中外现代教育理论简介中已有介绍,这里大部分未提及,这里仅对常见的一些教法简单介绍,由于篇幅限制,对大部分原文都有删减,以偏盖全、拾一漏万、见粗陋而遗失精粹之处必有,仅供参考。

所谓教法,就是依据教材和学情的实际,为达到一定的目的,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认识活动过程中,用以传授知识,培养学生学习能力所采取的措施和手段。

有人说,仓库里有了粮食不愁没吃的。这未免太偏激了。且不说由原粮到食品,既要研究制作过程,又要研究制作方法,还要根据需要选择食品;即使直接吃原粮,恐怕也要讲究吃法!传授知识也一样。好的教法,往往犹如火种,可以点燃知识和智慧的导线,使混沌洞开,“傻子”变成“天才”;而差的教法,非但于学无补,有的甚至如野马践踏新绿如云的草坪。正如恩格斯批评爱北裴特中学的教学方式方法那样,“半年时间就会使一个学生变成傻瓜”。或如夸美纽斯指责中世纪的学校 是“才智的屠场”一样。

学生的智力犹如无垠的处女地,潜力富厚,而教法则是为了开垦、播种、耕耘和收获。毫不夸张地说,教法的知识是最有用的知识。在教学中,不仅要加强和重视学法的研究和指导,而且必须加强和重视教法的研究和改革。

一、教法研究和改革

教法研究是个传统课题。现代教学要求教法研究和改革同步发展,深入进行。如何使教法与日益发展的教改形势和时代的要求相适应?如何在研究和改革中赋予传统教法以新的内容和体系?如何对当前教法改革的成功经验,从实践到理论上进行系统科学的总结?如何引进和利用国外先进教法的成果?总之,如何通过教法的研究和改革,开创教学的新局面,创建具有中国特色的教法体系?这正是教法研究和改革面临的新课题。

教法作为体现教师主导作用的有利手段,它要求教师创造设计和灵活运用,使讲授有重点,提问有启发性,练习注重实效,围绕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全面发展对学生的学习及时给以指导并适时做出分析评价,并指导学生自我评价。同时,教法作为培养学生能力的重要手段,它不仅要求教师传授知识,提高学生文化素质,而且要求教师指导学生通过基本训练形成能力,并在训练中发展学生的智力,把能力和智力训练结合起来。教法是教学法的核心。教学的全部工作,都要通过教师的教授活动才能完成,学生的学法也需要教师去传授。一名合格的教师必须掌握并能灵活运用各种基本教法,在教学实践中将教法结合起来,形成有效的教学方法。

二、教法简介

1、讲授法

教师以口语的形式向学生描绘事例,传授知识,分析事理的传授方法,  就是讲授法。它包括讲解法、讲读法、讲演法、讲述法、讲评法、串讲法等等。古人非常重视讲授法,王筠在《教童子法》中说:“读书不讲,是念藏经也,嚼木札也,*着或俯首受驱,使敏者心不甘也。”

讲授法要注意由简到繁、循序渐进。讲授要少而精。少,即抓住重点、难点、疑点;精,指的是讲得精彩、精粹、精要。《学记》中说:“善歌者,使人继其声;善教者,使人继其志。其言也,约而达,微而臧,罕臂而喻,可谓继志矣”。并且要求贯通神理,举一反三。

讲授要注意学生的实际水平,并且要善于设疑激疑,培养兴趣。正如《朱子学的》中所言:“教人者,当随其高下而语之,则其言易入而无*等之弊。教导后进,须是严毅,然亦须以兴起而发之,方得。只任严,徒拘束之,亦不济事”。朱子所谓“ 等之弊”,即不问实际、不顾次序的超级之弊。简言之,“ 等”讲授是完全有害的。

讲授要注意审美的暗示性。讲授时,老师成了主要的审美对象,其学识、仪态、语言、语调、语气、语速都是审美内容,具有深刻的暗示性。如果老师的学识渊博,仪态端庄,语言简洁、生动、形象,语调抑扬,语气亲切,语速得当,无疑会使学生激动,并产生意想不到的学习效应。这就是古人所说的“身正,不令也行。”

讲授要注意创设情境。讲授法最大的优点是有利于发挥老师的优势。根据学生的可接受性,教师能够主动地系统地灵活地“传道授业解惑”,倘若老师学识渊博,不迂腐、不八股、不懈怠,这种方法仍然是有效的一种教法。

讲授法的局限性也是很明显的。首先,老师讲,学生听,往往教者滔滔,学者瞠目,不容易调动学生积极参与的意识。其次,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特的世界,而讲授法只注意一般,忽视特殊,不可避免地压制了学生的个性发展。从这个意义上说,教师的作用就大为失色。再次,倘若老师的教风不纯正,讲授法可能助长考据或者照本宣科、无所作为之风的发展。第四,学生的能力是练出来的,而不是听出来的。一般来说,讲授法不利于开发学生的智能,也就是说,完全用讲授法培养出来的学生,大多是知识型的,而不是知识加智力型的。

2、问答法

问答法又称提问法,这在教学中,以问题为中心组织课堂教学的一种常用教法。主要通过教师提问,学生答问,或学生质疑问难,教师引导学生解疑辨难的对话形式,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问答法的使用价值在于:(1)、它有利于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的双重发挥。从而达到教与学的和谐统一。(2)、有利于训练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创造能力,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积极探求的良好学习习惯。(3)、有利于教师及时获得反馈信息,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问答法的运用要点如下:(1)、重视提问的质量和价值。要善于以问题为“诱饵”,把学生导入创造性思维的王国。(2)、提问要精心设计,形成严密的逻辑序列。应紧扣中心、重点、难点、疑点、关键提问。切忌旁逸斜出,零碎割裂,大而失当,小而寡味。(3)、提问必须系统连贯,一脉相承,环环相扣,层层深入。语言要简明精当,充分发挥提问艺术的功效。(4)、提问要注意内容和形式的完美结合和统一。不仅要有知识型的记忆题,而且要有能力型的思考题。(5).提问要注意有效性.

3、电化教学法

电化教学法是利用现代技术手段,如:计算机、录音、录像、幻灯、电视、电影、广播、语言实验室和卫星等进行教学的一种方法。采用电化教学对于扩大教育面、传播新知识,增强感性认识,加强理性认识,掌握基本技能等方面有积极作用。

4、启发法

在传统的教法中,启发法是我国教育家卓越的贡献。如果说古西腊哲学家苏格拉底(公元前469―前399)倡导的被称为“助产术”的谈话、提问、反诘、辩驳、引申具有启发的意识,那么,我国的孔子(公元前551―前479)早在他半个多世纪前就提出了启发法。孔子在《论语·述而》中就明确地提出:“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对此,郑玄和朱熹的解释最有代表性。郑玄解释说:“孔子与人言,必待其心愤愤,口悱悱,乃后启发为之说也,如此则识思之深也,说则举一隅以语之,其人不思其类,则不复重教也”。朱熹的解释是:“愤者,心求通而未得之意;悱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启,谓开其意,发,谓达其辞。物之有四隅者,举一可知其三,反者,还以相证之义。复,再告也”。两种解释告诉我们:“愤”、“悱”都是心理活动,前者表现为思考未通,后者表现为表述未畅。使之通叫“启”,使之鲜明、生动地表述“发”。

继孔子之后,《学记》又提出“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的见解。其意思是老师要善导,不要强拉;要严格要求,不要压制;要指点疏通,不要代替学生。应该说,较之孔子在《论语·述而》中提出启发法,《学记》更接近本质。

那么,什么是真正的启发呢?我们以为:启发法是一种对对象心理的开发,并使开发对象的认识产生宝贵的活力的方法。

启发法的最理想的心理效应,应包括五个层次:感知外部刺激,出现动力定势;产生问题胚胎,出现有意注意;促进内部语言,形成愤愤心理;接通思维流程,获得整体对象;产生共鸣心理,出现迁移态势。前三个层次是孕育,第四个层次是分娩,最后一个层次是繁衍、迁移。所以真正的启发法,不是一种简单的教授方法,而是一种诱发创造心理、开发智力的科学方法。他常常不以表现一个思维指向,一个思维角度,一个逻辑规则,一个评价标准,一个逻辑线索,一个思维结果为终结。

启发要善于控制。首先,五个层次的有序性很强。过早,如拔苗助长,势必事与原违;过迟,则贻误时机、失去最佳心理发展;持续过长,容易疲劳;过短,则可能浅尝辄止。其次,选择控制手段,不可失之偏颇。生理学启示我们,同一信号的刺激或多次刺激同一点,被刺激对象会产生休眠反抗。心理学又证明,人的认知是有选择性的。

启发法应注意整体指向。英国大数学家麦克斯韦幼年时,曾对着一瓶菊花画,他把菊花瓶画成了梯形,把菊花画成了大大小小的圆形,把叶子画成了大大小小的三角形。这一表象异变的现象给站在麦克斯韦身边的父亲以深刻启发,他认定儿子具有超人的数学天赋。这里,父亲通过启发获得的是整体性认识,并实施了正确的引导,成就了天才的事业,使麦克斯韦成为著名的数学家和物理学家。不难设想,倘若父亲面对异变现象,指向杂碎,那么,获得的结果会使双方都失去夺目的光彩。心理学家也做了许多实验,以“复盘”为例:老棋手很容易把一盘毁掉的残棋摆回原来的位置,初学下棋的却感到很困难。这个实验告诉我们,老棋手接受并调节了信息,得到的是整体,而新棋手只接受了信息,未能调节和控制活动的本身,得到的是局部;心理学家从老棋手的活动中分离出来的则是最具概括性与联系性的“组快(chunk)”。这个实验启示我们,在实验启发式的教学活动中,在对对象进行具有强烈的诱发力的信息刺激的同时,要特别注意调节和控制信息刺激的指向性,即使是局部的活动,但随活动内容的消失,积淀下来的应具有本质和联系的整体性概括。所以,有素养的施教者,总是努力促进对象的心理过程的定向探究,从而获得对施教内容的整体性认识。

启发法应该有一个理想的区间,我们以为,这个区间就是“邻近发展区”。

“邻近发展区”,是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基在30年代提出的,后来由赞科夫进一步阐发形成著名的“教学与发展”的观点。所谓“邻近”,指的是熟悉的知识和达到的智力水平,而“发展”则是成长的过程。“区”,是一个范围,即“现有水平”与“未来发展水平”之间的差距,这个差距即知识的差距和智能的差距。因此,教学应依靠那些正在或将要成熟的心理过程,创造“邻近发展区”,施以亲切、惊奇的信息刺激,满足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和表达欲,以促进智能的发展。

最优“邻近发展区”的确定,大致就可以避免启发的引爆点选择过近或过远。反之,就可能启而乱发,或启而不发,调而不动。例如在“现有水平”上选点,就很难激发内驱力。因为原地踏步,没有发展的吸引力,学生极易浅尝、疲乏,有意注意的心理状态难于出现;如果在“未来发展水平”上选点,学生则不可企及,同样心理困倦,甚至丧失求知的热望。这恰如刚学完加减法的小学生,就让其演算正负数相加一样荒唐。同样,如果“邻近发展区”的跨度太大,启发也难奏效。总之,引爆点选择过易,台上一呼,群起响应,固然热闹,甚至赞口不绝,但究其实,实在是幼稚浅陋极了;选点过难,则启而不发,调而不动。凡此,都因为违反了学生的认识规律。这样看来,“邻近发展区”虽然给启发式规定了区间,但只有选点准确,分清层次,才能接通“现有水平”和“未来发展水平”,出现最佳心理效应,产生最佳思维流程。科学实验证明:小鸡尾随母鸡的能力是在出壳后10至16个小时学会的,如果在这段时间将小鸡与母鸡隔离,那么,它们就永远失去了分辨母鸡呼唤的能力。

启发式要注意选择启发的媒介。运载启发的媒介很多,就其要而言,主要有认知媒介和情性媒介。比如暗示、比较、直观、想象、特征、情感等。

5、讲述法

这是教师以叙述、描述和论述等方式传授知识的一种基本教法其运用要点是:(1)、讲求知识的系统性、科学性、严整性和思想性。(2)、讲述内容集中凝炼,中心明确,务求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解决疑点,扣住关键点。(3)、语言准确简明,条理清晰,深入浅出,富有魅力。(4)、讲述时,注意把编者、教师和学生三者的思路,揉合在一条授课主线上。(5)、要给学生留有充分的思考余地,使之感到余味无穷,乐于咀嚼消化。(6)、既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又兼顾学生的主体功能,一般与其它教法结合运用。

6、谈话法

是在教师的主导下,通过对话或问答来完成教学任务的方法。在我国教育史上,孔子、孟子、王充、郑玄等教育家和学者都提倡这种方法。完全可以说,一部《论语》就是孔子和学生谈话的实录。但是,由于教育理论的贫困,在我国的传统教学中,以老师为中心的教授法居多。拿语文教学来说,直到20世纪50年代初,北师大的学生根据在该校工作的苏联教育专家普希金的意见进行教学,成功地完成了教学任务,并震动了我国语文界。于是,被称为《红领巾》教学的谈话法,引起了全国语文老师的普遍注意。

谈话法,对教师中心论是一个历史性地挑战。这种方法,变教师的单向传授为双向交流,有利于调动两个积极性,创造较为平等、相长、和谐的教学气氛;有利于及时发现教与学的矛盾与缺陷,从而寻找战机,因势利导;有利于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唤起好奇心,帮助学生发展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谈话法,形式多样,有问答式、讨论式、解释式、测验式、总结式等等。较之讲授法,谈话法的课堂气氛和学生思维要活跃得多。

谈话法既有本身的优势,又有容易出现的缺点。主要是不但是费时多,而且不利于学生建构较为系统的知识结构;谈话容易琐碎、枝蔓,不得要领。

因此,好的谈话法必须注意:第一,了解学情,提前准备,充分考虑学生的可接受性,并且要善于应变,把握对话与问答的艺术,即“谈什么”,“怎样谈”,“何时谈”。第二,要有整体观,目标感。每一次谈话必须确定重点,且重点的选择必须服从于整体的要求。第三,提问要简明、新颖,富有启发性和层次感。第四,态度要和蔼,要尊重学生,发扬民主,切忌嘲笑、挖苦、武断。

7、研究法

研究法,又称自学辅导法。这是教师指导学生通过自学研究的方式,借以掌握知识,培养能力的一种有效教法。其价值在于:(1)、从教法上突破了重教轻学的传统局限,体现了现代教学思想的转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习惯。(2)、有利于活跃学生的思维,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能动作用,从而深化认识。(3)、有利于学生不但掌握学习结果,而且认识学习过程。(4)、有利于对学生进行全面训练,从而达到教学目的。

运用研究法应注意如下程序:(1)、制订计划,拟编提纲。(2)、布置自学内容,明确目的要求,提供辅导材料。(3)、进行自学前的指导性讲解。(4)、学生自学研究,独立完成练习,教师辅导答疑。(5)、小结评价。(6)、检测。

8、实验教学法

实验教学法,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运用一定的仪器、设备进行独立作业,通过观察和分析事物的变化以直接获取知识,培养实验与操作技能的一种教学方法。

1.实验教学法的功能

(1)实验教学法对于理解和建立现代科学观念具有重要意义。

(2)实验活动本身可以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养成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求实精神而且对于掌握科学方法,培养科学实验技能,开发智力,提高科研能力也具有重要意义。

2.实施实验教学法的基本要求

(1)编制实验计划。教师在实施实验教学法之前,必须根据教学大纲和教材的要求编制出实验计划,其中包括:实验的题目、顺序、所需要的仪器、材料和用具等。说明实验的目的、要求,指明实验所依据的原理,确定实验进行步骤。必要时,教师应先做示范性实验,以求得操作程序和控制条件的准确性,确保实验的科学性。

(2)做好实验指导工作。实验开始以后,教师应巡回指导,纠正实验活动中的错误,并对实验有困难的学生给以启发和帮助,但切不可代替。教师要指导学生正确观察、测试和记录结果,学会对过程现象与结果的分析,掌握必须的数据处理方法,以便顺利地推导出科学结论。

(3)搞好实验总结。实验结束后,教师要指定学生报告他们的实验过程和实验结果。指出优缺点,明确改进方向。最后,要求学生写出实验报告,交教师审查。

9、讨论法

这是在教师主持或指导下,通过以学生为主体的集体对话和互学形式,进行学生之间或师生之间多向信息交流,借以实现教学目的的一种常用教法。主要包括提问讨论、自由讨论、小组讨论和集体讨论等。提问讨论是教师在课堂上提出问题,让学生回答的讨论方法。自由讨论是教师在课堂上提出问题,让学生就座位前后或左右两三人或四五人开展讨论的方法。小组讨论,是教师在课堂上提出问题,让学生分组开展讨论的方法。其价值在于:(1)、从根本上改变了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结构,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了民主教学思想。(2)、有利于学生在活跃的气氛互相学习,集思广益,取长补短,共同提高。(3)、有利于促使学生敏锐洞察事物本质,从而深化认识。(4)、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评判能力和论辩能力,发展学生的智力。

讨论法运用的一般程序与要求是:(1)、讨论前,教师应确定具有讨论价值的主题,提出具体要求;指导学生结合论题搜集有关资料,酝酿讨论意见,或写出书面发言提纲。(2)、讨论进行时,教师应鼓励学生各抒己见,虚心听取他人发言,做出正确判断,修正自己的观点,充实自己的论据;应根据讨论进展情况,引导学生就讨论的实质和关键性分歧意见展开辩论,并及时发现问题,做出判断,提供信息,因势利导,使讨论始终沿着健康有益的轨道发展。(3)、讨论结束时,教师应做出评判性的总结,并酌情提出值得进一步思考和研究的问题,使讨论的余波扩展到课外。

实施讨论法教学的缺点是,课堂上难免浪费时间和不易得到有系统的知识;加上知识与经验不足的学生们在讨论中可能彼此分享却失之偏颇。因此,教师在课程结束之前,务必将确实的答案提出并修正讨论过程中或有的偏差。

10、纲要信号图示法

纲要信号图示法(又称板书教学法),这是教师通过精要而醒目的文字和图形信号形式,提纲挈领地把教学内容概括化、系统化、图表化的一种有效教法。其价值在于:(1)、有助于帮助学生把握教材的中心和重点,理清课文的脉络和结构,加强直观印象,强化记忆效果。(2)、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诱使学生在课文学习中模仿创造。(3)、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归纳能力、分析能力和审美能力。

其运用要点是:(1)、必须精炼地揭示教材的整体内容及其内在联系。(2)、必须突出地标示课文的中心和重点。(3)、必须简明地反映教学的意图和思路。(4)、必须通过精心设计和书面显示,使其形成知识序列的网络结构,并富于强烈的艺术感染力。(5)、必须充分体现直观性、形象性、条理性、综合性、目的性和计划性。

11、讲解法

讲解法,是教师以解释、解说和说明等方式教授知识的一种基本教法。多用于讲解课题,解释字词,解说概念和定律,破译文言句段等。其运用要点是:(1)、讲解内容要体现重点,用语要间洁明了,既要有科学的解释,又要有系统的概括。(2)、对含义隐微的字词,要鉴别分析,使学生易于接受,印象深刻。(3)、对关键内容深蕴的寓意,务须抓住要点,扣紧主题,既要深入剖析,又要浅显明白,使学生易于理解,透彻领会。(4)、讲解应根据教材区分主次详略,轻重缓急,既要有一定的深度,又要照顾学生的实际水平。

12、学导教学法

学导教学法是学生在教师引导下自学教材,然后通过讨论交流,弄清疑难,并练习巩固以实现知识掌握的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法,把学生视为学习的真正主人,把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认知活动视为教学活动的主体,让学生及自己的智慧主动地获取知识,从而发展他们的智能。主要代表有中国科学院卢仲衡同志主持的“数学自学辅导实验”,上海育才中学的“读读、议议、练练”教学法,以及湖北黎世法同志倡导的“六课型单元教学法”等。

学导教学法根本点在于以学生的自学为先导和基础,使每个学生都参与到教学认识活动中来;同时改教师的系统讲授为定向指导、重点启发,使教师的主导作用更好地为学生发挥主体作用服务,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1.学导式教学法的功能

(1)培养自学兴趣,养成自学习惯。

(    2)培养探索兴趣,养成钻研精神。

2.实施学导式教学法的基本要求

(1)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自觉性,是实施学导式教学的重要条件。因此教师在组织实施学导式教学法的时候,必须充分依靠学生,尊重和信任学生,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探索热情和创造精神。

(2)了解和把握学生认知课程的现状。教师应该全面了解和把握学生自学的各种具体情况。教师经过对学生各种学习情况的分析、研究,抓住大多数学生存在的带普遍性的问题,在节骨眼上适时进行启发和指导,使学生困惑、纳闷的思维豁然开朗,另见天地。

(3)相机诱导,适时点拨。教师应该针对学生提出的关键问题迫切要求解决这些问题的欲望,相机指点,讲清思路,启迪思维,让学生自致其知。

13发现法

发现法是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倡导的一种教学方法,近年来介绍到我国,比较引起大家注意。发现法实际上也包含着常用教学方法中教师的“讲”(很少)、师生间的“议”(提问题、谈话、讨论)、学生的“思”等等系列教学活动。不同的是这些活动的比例,以学生活动为主。这种方法有人也称为解决问题法,主要特点是强调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回答他们自己的疑问,解决他们自己的问题。它的主要作用在于:尽量发展学生认识的可能性,帮助学生学会发现知识的思考方法,用自己的头脑去获得知识。运用发现法的一般步骤如下。

1.提出要求解决或研究的问题,以激起学生探究的要求,明确发现的目标或中心。

2.学生利用教师和教材所提供的某些材料,对提出的问题,做出一种或几种解答的假设。

3.从理论上或实践上检验自己的假设,学生中如有不同的观点,可以开展争辩。

4.对争论做出总结,得出必要的结论。

发现法的提倡者认为,这种教学方法具有以下的优点:能充分发挥学生认识的积极性和主动精神,使学生认识活动的内部过程经常伴有猜想、惊讶、困惑、期待,促使他们紧张地思考,寻找理由和证明。它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用科学的观点来评价现象和过程,学到科学认识的方法。这种教学方法的缺点是:需要花费很多时间,是一条不经济的学习道路;它不利于使学生掌握系统的知识,练成必要的技能技巧。因此,在我国目前教材体系的条件下,它只能配合其他教学方法,在探索某些规律和理论时,或现象间有因果或其他联系时,适当穿插运用,作为锻炼学生发现能力的一种手段。

运用发现法的要求如下。

1.鼓励学生,使他们相信自己能够解决问题,能够通过证据获得正确的结论,让学生对所研究的问题发生内在的兴趣。

2.帮助学生找出他们正在研究的问题和他们已经知道的事物之间的联系,指导学生对比事物,进行思考,促成学生的发现。

3.要帮助学生评价结论。如果只有一种结论,应通过评价各人的结论,得出共同结论;如果问题可以有几种不同的结论,也应该在肯定所得到的正确结论以后,评价出较优或最优的结论。

发现法强调学生的活动,但值得注意的是:这里所说的“鼓励”“帮助”“指导”“促成”“评价”等,都离不开教师的活动。

14、活动参与教学法

为提高教学质量,促使学生参与教学活动,我国的一些实验教师结合传统的启发教学,采用设置一定情境,使学生在其中体验、体味教材思想、情感,从而实现对教学内容的深刻理解的活动参与式教学,主要代表为南通教师李吉林。

以李吉林为代表的活动参与式教学实质上是一种高度艺术化的直观教学,它有助于学生吸收更多的信息和知识,同时又以提问方式启发思维,实现深化理解和情感陶冶的目的。

15、质疑教学法

《人民教育》2000年第9期刊登《创新教育的方法与评价操作概要》,文章提出创新教育的四条基本原则:主体性原则、置疑性原则、发展性原则、创造性原则。我们认为,“主体性原则”、“置疑性原则”、“发展性原则”的有机结合便是质疑教学法。具体地说,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创设问题的情境,引导学生提出有思维价值、具有纲领性作用的问题,进而在阅读、思维、表达等活动中解决问题,使学生在课堂学习之余,能独立地展开自学的教学方法,就是质疑教学法。

那么,如何使用质疑教学法呢?比如说,在语文教学中,质疑教学法就是以“读”为起点,在读中提出不同层面的问题,对应不同层面的教学目标;以“思”为桥梁,连接读、问、答;又以“读”为终点和下一步的起点,问题提出来以后,再次回到读中,在读中解疑,在读中再度质疑……这样,教学过程沿着“读思问读思问……”的线路作不断延伸,环环相扣,层层深入,逐步实现课堂教学目标。使用质疑教学法,一方面要靠问题组织教学,一方面又不能陷入“十万个为什么”的泥潭。使用这种方法要注意以下几点:(1)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首先,应把提问权还给学生。许多教师习惯于自己提问,始终将学生置于被问的地位,导致学生自主参与意识受到抑制。承认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就应当放手让学生自主发问,自主解答。其次,应将解疑的过程留给学生。不少教师在解答问题的过程中讲得过多,统得过死,总想把得自参考资料上的分析、自己的理解滴水不漏地传给学生。殊不知这样做既难切入学生的心灵,又耽误了训练的宝贵时机。把解疑的过程留给学生,也就是放手让学生去读,去想、去感悟,去表述。其中,读是基础,只有读好了,才能有所感悟,才能说得精彩。想是关键,是 核心,至于感悟,纯粹是学生的心理历程,别人是无法代劳的。在表述方面,教师要甘做火种,也许本身的光亮并不夺目,却能照耀学生的思维让他焕发出夺目的光彩而体现出火种的价值。再次,要将学习的支配权分给学生。这是相对于课堂教学的程序由教师设定,学生什么时候学什么内容,往往是由教师牵着鼻子走,学生无自主权可言而言的。(2)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应当着力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教师主导作用的强弱不在于设计的问题是否精妙,而在于引起学生提出精妙的问题。教师还应当重视创设问题的情境。读课题往往是质疑的大好时机。有时候,问题的提出不能招之即来,需要教师创设情境方可达到。(3)把握问题的甄别标准。问题的甄别应抓住两个标准:一是有思维价值,戒粗浅直白;二是能在课堂教学中起纲领性作用,戒繁琐芜杂。(4)实现教学目标的兼容功能。不少教师常常不自觉地走入一个误区:把理解内容作为质疑的终极目标。例如,各科教学的目标多元化(包含思想性、工具性、人文性、智力和非智力因素的培养等诸多方面),决定了没有兼容功能的教学方法是没有生命力的。使用质疑教学法如何实现教学目标的兼容功能呢?办法很简单:质疑教学以“疑”为导,但是“疑”最终要落实到“读”上;“疑”只是导线,“读”才是主线。抓住“读”这条主线,也就抓住了问题的关键。而以“读”为主线,实现教学的诸多目标,这就不是质疑教学法的专利,而是所有教学法的共同任务。众所周知,教学目标因文而异,读的方式又因教学目标而异。(5)维护章节 内容的整体意蕴。由于学生的提问有先有后,动机有强有弱,质疑教学法中较多地采用变序法。在变序法中是难于把握文章的整体意蕴的。因此,在教学中,怎样把课文的顺序打乱,还应怎样把课文的顺序还原。办法是变序学习后,及时补上学科内容的环节,使学生感受到整体意蕴美。

16、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是指以案例为教材,在教师的指导下,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对案例提供的客观事实进行分析研究,提出见解,做出决策的一种启发式教学方法。

案例教学不仅拓宽了学生的视野,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更使抽象枯燥的理论变得生动、明晰、易于理解,能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案例教学要注意根据教学需要选择难易相当、繁简相宜的案例,切忌贪全求深。具体教学时可根据案例内容确定不同教学形式,如教师阐述、学生讨论式,学生分析、教师归纳式,师生同台、专题讨论式等等。

17、单元教学法

单元教学法并不是新产物。在国外,它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欧美“新教育运动”的产物。比如:美国莫扎生的单元教学法。莫扎生把单元教学程序分为五步,即“试探、提示、自学、组织、复讲”。朱绍禹先生认为莫扎生单元教学法有两大特点:“一是始终把学生看作学习的主体,贯彻教师指导学生自学的原则;二是重视学习的彻底性,对知识务求领悟,对技能务求熟练”。在我国,梁启超曾主张“不能篇篇文章讲,须一组一组地讲……要通盘打算。”毫无疑问,这也是有关单元教学的设想。

究竟什么是单元教学,论说不一。黄光硕认为:“所谓单元教学,就是教师以一个单元作为教学单位”。张志公、张定远认为,单元教学“是教学过程中最小的一个教学阶段”。朱绍禹和《初中语文教学法举隅》一书认为,单元教学是一种教学方法。还有的说单元教学是系统工程。尽管有“单位说”、“阶段说”、“方法说”、“系统工程说”,但我们认为彼此并无矛盾,只是论述角度不同罢了。就运用教材及其教材构成而言,单元教学是一个“教学单位”。就教学过程而言,单元教学是一个“教学阶段”。就实现教学目标而采取的措施而言,单元教学是一种“教学方法”。就整合与分流而言,单元教学是一个“系统工程”。

就教法而言,单元教法不囿于一格。如钱梦龙的“自读—教读—作业—复读”,黎世法的“六课型单元教学法”,即“起始课—自学课—启发课—作业课和改错课—复习课和小结课”。钟德赣的“六步三课单元教学法”,张沛元的“单元四步教学法”,万兴厚的“比较归纳单元教学法”等等就是证明。

实践证明,单元教学的优势是明显的,这就是有利于建立科学的体系,有利于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有利于多种教法的选择。

诚然,关于单元教学,还有许多问题尚待研究。目前,仅单元的组编方式,就意见纷纭。我们认为,单元组编必须依据学生的生理、心理、知识、智力诸方面的可接受性,切不可一把尺子量天下。唯其如此,才有利于目标的实现。其次,必须依照相似、相关、相同的理论和波浪式前进、螺旋式上升的原则建立科学的系统。再次,有利于教学课型的确定和方法的选择。一般地说,把一个单元的教材分为精讲课、略讲课、阅读课、迁移课,不但可以比较充分地体现单元教学的优越性,而且可以比较充分地发挥师生的积极性。精讲,就是把分析某一类作品的钥匙交给学生,终极目的之一是为了“摆脱学生”,也就是所谓的“教是为了不教”。略讲,就是通过教师点拨,学生借“钥匙”开门。阅读,完全由学生自己进行,不但要“开门”,而且还要“进入”。迁移,即把从课文中学到的知识用到实践中去,并且用得透脱。因此,精讲—略讲—阅读—迁移的单元教学,又可称之为启导—实验—验收—认可。但无论采用哪种结构和教法,一个基本点是必须求同存异,举一反三,否则,单元教学就无异于单篇教学,其优势也就不复存在了。

18、活动教学法

活动教学法是活动教学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在对以往教学方法体系进行历史和逻辑的考察、分析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它在具体操作方法上与现代教学方法区别不大。如活动教学方法体系中既有传统教学的讲授法、演示法、练习法等教学方法,又有现代教学的发现法、研究法等方法。但从总的指导思想和教学认识论基础与以往教学方法体系有着质的区别,是对以往教学方法理论的更新和升华。

活动教学方法总的来说是围绕着使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能动地认识和掌握系统科学文化知识的中心而设计的方法系统。一般来说,活动教学是以教师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发现需要解决的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假设)——指导学生完成解决问题的过程(实验、理论推导)——帮助学生展开讨论或者重新审视的步骤,进行总结和评价这样的过程为基础的。在每一次教学中,不一定都是如此的模式,但必然包含了这个模式中的若干环节,或反映了解决问题的学习,是学生亲身实践的过程。在具体教学中必须根据不同教学任务和内容设计不同的教学方法。如文学、艺术、道德等人文学科,可以采用经验—活动法,也可以采用价值的评价,思想的表达和交流法;自然学科,低年级可采取观察自然现象的直观教学,高年级可以在教师指导下完成发现事物性质的实验,甚至可以鼓励学生自己设计实验过程;在知识的巩固阶段,要求学生根据学习心得设计和编制知识间关系的图表,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和模式思维能力;当需要学生独立完成某一作品时,鼓励他们进行创新的设计,并要求他们完满地完成自己的计划。总之,活动教学方法是教师指导学生发现知识和知识间关系,完成某一特定任务或解决某一具体问题的过程,其中贯穿始终的是学生主动的认识和实践活动,而不是如以往教学那样以教师为主的活动。

活动教学方法具有以下优点:

(1)实现教学中主导作用与主体地位 的统一。

活动教学方法的教学认识基础是学生主动探求解决问题的过程,因而能真正发挥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作用。活动教学以学生生活中常见问题为教学过程的起始点,并以学生的好奇、求知欲和表现自己能力的心理为学习动机,较之以往教学那种被动地、甚至被迫地学习与学生生活不相关的教材的做法相比,更能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学生希望在独立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表现自己的能力和成长,在独立的、完整的实践活动中他们更能发挥出内在的潜力。活动教学就是根据这一事实,强调设计由学生自己发现知识和知识间关系的教学活动,教学方法的目的不是说服和督促学生去接受知识,而是激发他们探索发现的欲望,指导他们,帮助他们成功地发现知识,从而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

活动教学方法注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并不是忽视或否定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相反,是使这种主导作用达到一个更为高级的境界,实现主导作用和主体地位的统一。因为在指导学生发现知识和知识间联系的教学中,更需要教师对学科的内容和结构有精深的了解,能够准确地抓住学科结构中的重要问题、关键问题和典型问题,设计出符合学生认识特点的、学生能够完成的简捷有效的认识途径,同时又能使他们由此深入和扩展认识,这是一种“导而弗牵,开而弗达”的高级启发教学,也是一种由“引而不发”达到“跃如也”的“指导一研究”型教学,它要求教师对教学活动达到整体把握和“无形”控制的境界,是主导作用和主体作用统一的艺术。也就是说,活动教学方法不是一些具体操作过程和基本要求,而是一种教育思想的实施,要求很高的师资水平才能胜任。

(2)能够大面积地提高教学质量。

大面积地提高教学质量,一直是广大教育工作者们努力的目标,但在“传授知识”的思想指导下,教学方法只强调了教师如何传授好知识,而忽视了学生如何学好知识的问题。

活动教学方法是以学生主动活动为基础的,其目的在于引导和指导学生能动地发现和掌握知识,因而能使学生兴趣盎然地、热忱地参与到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来,避免了以往教学可能出现的个别学生参与性不足,甚至不参与教学认识过程的弊病,从而保证了全体学生在活动中增长知识和能力的基本、必要条件。同时由于教学方法的多样灵活,由于讨论和交流的热烈气氛,由于独立努力带来的成功体验,使学生对学习由兴趣向责任、向进一步深入探索的方向过渡,较好地解决了学习态度和习惯的问题,使教学质量的提高有了切实的可能。

(3)、能够全面实现教学目标

活动教学理论认为,教学方法是促使学生主动、能动地从事发现知识和掌握知识的手段,只有使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积极地、有效地活动起来,并且逐步提高教学认识活动的水平,才能使他们在实践活动中形成与该活动相应的能力、态度和倾向。活动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从事以科学认识为主的活动,指导他们以科学认识的方法发现和掌握知识,从而形成全面的科学实验能力,发展客观的科学态度和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培养批判、创造的思维方式,并且形成民主道德的生活习惯。活动教学方法吸收人类多方面的活动方式,鼓励学生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实践活动,以精益求精的态度和审美思维能力,并以文学、道德、艺术等方面的活动充实和提高学生素质,而且领悟到人生和宇宙的真理,实现有益的人生。

总之,活动教学方法以激发、引导学生从事全方位的人类实践活动,在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认识和改造主观世界,实现主体生命的成长。同时避免了以往教学中可能产生的因参与性不足或参与性无效而导致的学习落后,使班级授课制条件下的因材施教成为可能。

19、市场调查法

市场调查法是教师根据某一科目教学内容要求,带领学生走出校门,并就某一主题进行实地市场调研,搜集、记录、分析、整理有关资料,并撰写出调查报告的一种方法。其过程是:讲授知识——市场调查——调研总结。

20、民主教学法

民主教学法,是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尊重学生现有的文化基础与接受知识信息的心理活动规律,调动起学生参与探索知识奥妙的兴趣与热情。作为教师,我们必须明白:课堂教学的根本意义在于学生的全面理解和全面培养。学生绝大多数喜欢的教师是能够尊重和理解他们的教师,其它是人格力量完美的多才多艺的教师。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尊重学生的心理需求,发扬民主作风,充当学生求知和探索道路上的引路人,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自然表达对知识信息的阐释,有着双重意义:一方面,学生可以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感受自我的存在;另一方面,学生在求索知识奥秘的过程中,能够不断品尝成功的喜悦,从而使他们感悟自身存在的价值与意义。

知识经济时代,课堂教学已经不是学生获得知识的唯一渠道。在这样的情况下,教师就不能把课堂教学作为塑造自身知识权威的工具,而应以一种民主的方式,保护并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断制造课堂教学的兴奋点,刺激学生进行求异与创新思维。对课堂表现欠佳的学生或成绩差的学生,教师也要以一种宽容的态度,带动学习成绩好的学生给予他们更多的关心和帮助。教师通过在课堂教学中对民主意识的强化,引导学生学会尊重人,关心人,这样,也许会在课外学习及其他活动中,学生的视角将由关心个人逐步扩展为关心他人、关注人类、关注社会的生存与发展。

 

21、实际训练教学法

这种方法指通过学生的练习、实验、实习等方式巩固和掌握知识、完善技能技巧的方法。实际训练的方法强调学生的实践活动,既有利于知识技能的形成,又有利于知识技能的应用。

22、问题教学法

问题教学法是前苏联的马赫穆托夫提出来的。马赫穆托夫反对苏联当时只注重知识传授的教学,要求引进科学实践的方式,把解决课题或问题作为教学基本过程。他提出,可以采用教师带领学生解决课题,师生共同解决问题和学生独立探索解决问题的不同方式,使教学成为有明确目的的、能发挥学生主观能动的过程。

23、教学做合一法

教学做合一法是杜威的学生和信奉者们倡导和实验的一种教学方法。教学做合一法最早由杜威学生陶行知回国后倡导,他根据杜威思想,要求以学法决定教法,把教学法体系逐渐由“传授法”过渡到师生共同活动的“教学做合一法”,最终实现由学生自定步调,自己解决问题的“假设一-检验法”。当时南开大学校长张伯苓也很赞同这个意见,要求把教学方法统一在师生共同活动的“做”字上,南京的陈鹤琴更提出,不仅要在“做”中学,而且要在“做”中教;不仅要在“做”中学与教,更要在“做”中不断地争取进步。

24、比较法

比较是一切理想和思维的基础。在教学中,比较法是研究事物发展及其联系的方法。

比较法是最常见的一种教法。这种方法,可以帮助学生了解对象的“一切”,从而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能力,而且有效地提高思维能力。因此,有眼光的老师总是把比较法深入几乎所有的教学领域。

比较有纵比、横比、对比、类比,其关键是求同比异。

纵比便于揭示同一对象在不同时间的发展变化。横比便于揭示诸对象的关系,横比不仅可以把握对象的整体,还可以把握诸对象的差异。

对比,即通过正反对比揭示事物的本质特点,从而提高分析、概括能力。类比,便于揭示事物间的共同属性,便于迁移和发展。

25、联想法

指运用人往往由一事物(事件)想到另一事物(事件)的心理过程进行教授的方法。联想实际上反映了客观事物之间的联系,因此,联想在促进人的记忆、想象、思维等心理活动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联想有自己特定的思维方式,讲解和训练联想的思维方式,运用联想的方法是关键。

联想可以选点联想,也可以自由联想,还可以改换角度。

所谓选点联想,即根据教学要求,选择有特征的关键点联想开去。

所谓自由联想,即在教学中特别是在自学课中,要求学生读文联想。只要注意交流,一方面发现色彩缤纷的奇思异想,启发他人,另一方面纠正错误,以正视听。

改换角度的联想,主要是改变习惯性的形象表述。比如人们常用“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烛成灰泪始干”歌颂献身精神,可有一位学生说:“蜡烛一点燃就流着泪,生命结束了,还把自己的凝成泪的山,仿佛诉说不尽她的怨愤。蜡烛不如春蚕,默默地来到宇宙大地,又默默地献出一切,包括自己的身驱。”由此可见,改变角度的联想是培养思维敏捷性的好办法。

26、“读读、议议、练练、讲讲”八字教学法

读、议、讲、练教学法是上海育才中学经过多年的不断实践和探索,总结了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和教训而提出来的。他们已先后在不同年级进行了实验,并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

这种教学法的基本精神是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变被动的学习为积极主动的学习。它的教学全过程为:首先学生在课堂上自己读书,互相议论,逐步了解教材的内容;其次教师作重点讲解,有意识地引导学生理解教材的重点和难点;然后让学生在课堂上做必要的练习,基本做到当堂理解、消化和巩固。“读、议、讲、练”之间的关系是:读是基础、议是关键、练是应用、讲是贯穿始终。

读,是指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读教科书,以培养他们的阅读能力。基本做法是:对于新课内容要求学生课堂上阅读,阅读前提根据学科内容提出要求,使学生带着要求去读,这样可以大大激发他们的求知欲,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阅读时教师来回巡视,及时了解学生的阅读情况。

议,是指在课堂上的学生议论,是这个教学法的关键,每人对课本内容的理解和领会可能不同,同一问题也会有不同的见解。为了开阔学生的思路,发展他们的思维,培养他们的能力,进一步调动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应给他们议论的机会,使他们各抒己见,相互交流,明辨是非,以求得正确的结论。同时也改变了过去课堂上那种严肃死板的教学气氛,使学生得生动活泼。

练,在教法上称之为应用。因为学生获得知识,从不知到知,从知之少而浅到多而深。在读、议的基础上可以达到这个要求,但还有一个熟练和进一步再消化和再巩固的问题,这就要练。通过练中发现问题回过头可以再读、再议,务必达到熟练和深化。

讲,在课堂教学里是贯穿始终的。读时更有讲,练时少不了讲。最重要的是教师要根据学生读、议、练中产生的问题作有的放矢、画龙点睛地讲。教师能做到这样,实际上是提高课堂利用率的最好办法,也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起主导作用,减轻学生课外负担的一种具体表现。

“读、议、练、讲”教学方法在课堂教学中相互渗透。由于各学科的性质和特点各不相同,因此在运用上也有所差别。读、议、练、讲不能搞成固定的模式。也不是不可改变的,不能使它流于形式。

27、钱梦龙“三主四式”教学法

钱梦龙先生的教法又可称为导读法。即指导学生阅读。

导读无定法,但并不是说导读无法。上海市特级教师钱梦龙1982年提出的“三主四式”给我们提供了关于导读的宝贵参照。

所谓“三主”,即“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四式”,即自读式、教读式、练习式、复读式。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均以对方为存在的条件,相互制约。在一定条件下,各自既是主体,又是受体。但是,教学又是一个特殊的过程,学生认识的主体性和发展的主体性这是教师无法代替的。从这个意义上说,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勿庸置疑的。

说到“导”,无论是传统教授,还是以学生为主体的导读,无论是“满堂灌”,还是启发式,其实,教师都在“导”。只是前者往往是通过教师为中心奉送真理来实现“导”,后者则通过因势利导,教会学生做主体并发现真理来“导”。正如叶圣陶在《致邹上一》的信中所说:“所谓教师之主导作用,盖在善于引导启迪,使学生自奋其力,自致其知,非谓教师滔滔讲说,学生默默聆听。”钱梦龙认为,教师要从三个方面去发展其主导作用:设标、定线、达成。设标,是教学的起点,即确定恰当的教学目标。它至少包括认识目标、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教育目标、非智力因素目标。中心是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定线,就是选择一条通向目标的路线。定线的基本要求是目标集中,环节简明,路线清晰。达成,就是达到目标,完成目标要求。在通向达成的过程,教师要特别注意导之以法。

所谓训练为主线,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从各个方面提高自身素质而进行的有目的、有计划的活动和实践。一方面,“训练为主线”是“主体”与“主导”相互作用的必然归宿,另一方面,“主体”和“主导”的地位和作用在“训练为线”中才能实现。

钱梦龙把“三主”作为指导思想,并体现在“四式”中。自读,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的阅读训练。它包括认读、辨体、解题、问答、质疑、评析。主导的作用表现在教给自读的方法,指点自读各类课文的门径,教师不能越俎代庖。教读,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的阅读训练,关键是“教会学生阅读”,目的是“不需要教”。练习,是在自读和教读后,为了进一步巩固和应用知识而进行的迁移训练。基本形式是书面作业和口头作业。复读,是把若干篇课文作为“复读单元”而进行的复习性阅读训练,重点仍然在读读、比比、想想、练练,既温故,又知新。

在“四式”中,“教读”是核心,“自读”是目的,“练习”与“复读”是强化,是“自读”的两翼。

28、魏书生教法

不说魏书生“六步教学法”,而冠之以魏书生教法,这是因为:“六步教学法”在魏书生教师的语文教学中是一个方面,不能概括他对语文教学的卓越见解和实践。

魏书生的语文教法具有深刻的综合的理论基础和宝贵的关于方法的探索成果。他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武器,汲收了心理学、教育学、思维学、社会学、人才学、伦理学、美学、行为学中合理的行之有效的“内核”,又接受并活用了现代方法论,构筑了崭新的语文教学观。尽管他的语文教法还有待于充实和完备,但轩邈之势已依稀可见。概括地讲,科学化、民主化是魏书生教法的鲜明特点。尤其值得注意的是,魏书生教法,不只是为了学生,还是为了社会,因此,具有深刻的现实性和超前性。

科学化,比较集中地表现在他建立了三个系统,即:“计划系统,监督检查系统,总结反馈系统”。这三个系统,把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把学习语文科学和语文学习紧密地结合起来,冲破了“课堂中心、书本中心、教师中心”的藩篱,讲坛宏阔,不仅卓越,而且实绩斐然。

民主化,就是“帮助学习的‘奴隶’们得到解放,成为学习的主人。”表现为:第一,树立为学生服务的思想,努力深入到大纲、教材和学生的心灵中去,并在其间架设切实可行的桥梁。第二,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他认为,教与学的关系是互助的平等关系:一方面,教师不是站在学生的对立面,强调逼迫学生去学习,而是帮助学生学习;另一方面,学生帮助老师教学。正如魏书生所说:“从某种意义上讲,越是学习后的学生,越是能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就像医生的医疗水平是在治愈疑难杂症的患者时提高一样。”第三,发展学生的人性与个性,老师既教书,又育人。“育人,就要研究人性需要(或称个人的欲望)。”学生的需要有许多层次,“最高层次,是追求文明、进步、公正的理想社会的需要(我们认为这一理想社会便是共产主义社会)。”学生的个性多种多样,语文教学应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学生的特长。第四,决策过程的民主化,不仅引导学生参与学,还要引导学生参与教。

魏书生说:“语文教学的民主与科学是互为条件的,民主本身需要科学,另一方面科学更需要在民主的土壤上生存。没有民主常常找不到科学的教学方法,即使找到了,也常因缺乏民主而难以实行。”魏书生实行的“六步课堂教学法”是他的民主与科学的教学法的又一生动体现。

“六步课堂教学法”指的是“定向、自学、讨论、答疑、自测、自结”。

定向,确定本节课(或本课书)的学习与训练的重点、难点,并事先告诉学生,做到方向明确,攻关有数。

自学,学生根据学习重点或难点自己找答案。学习差的学生,可完成部分内容,即使是理解课文的训练,也不要求他们一次完成,确实做到因人而异,学有所得。

讨论,自学中未解决的问题,放在讨论中去寻求答案。

答疑,学生讨论中未解决或有分歧的问题由教师引导解决。

自测,根据定向指出的重点和难点以及学后的自我估计,自拟一组10分钟的自测题,并自己评分。

自结,学生总结课上收获,并选一两名学生讲一讲自己的学习过程和收获,以交流信息,得到反馈,扩大视野,开拓思路,然后由老师作小结。

“六步课堂教学法”,是师生根据实际情形共同协商制订的,因此,在整个教学中,主体性、主导性、训练性非常突出,学生既学又教,是“自为的人”,一扫“陪华”的陈规。这是一个重大的突破。

“六步课堂教学法”,师生合作,平等相待,双方既注意教法,又注意学法,两个积极性得到较为充分的发挥,有利于互补、相长。

“六步课堂教学法”,比较充分地考虑学生的可接受性,让学生感受成功的欢乐,有利于大面积丰收。

“六步课堂教学法”,注意听、说、读、写相结合,学与用相结合,语文科学与语文学习相结合。其核心是自学能力的培养,学生受用终身。

29、目标教学法

这是一种把教学、评价、反馈矫正三种教学手段有机结合起来的教学方法。具体地说分三步进行:一是确定教学目标。依据大纲,把知识点的教学目标具体化,划分为“识记”“理解”“简单运用”“复杂运用”“创见”等不同层次,并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二是围绕目标教学。在教学中,激发学生兴趣,授以学习方法,围绕目标进行启发式教学。三是测试与矫正。对应目标编制形成性检测题,对学生进行测试,根据反馈情况及时矫正和补救。这种教学方法的理论基础是布鲁姆的“教学目标分类学”“教育评价”“掌握学习”等理论。采用这种教学法有利于因材施教和帮助学生及时巩固知识,旨在大面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这种教法的特点是教者的教育目标明确,有利于采取最有效的措施,并通过信息反馈及时调整,以优化课堂教学结构;学习者的学习目标具体明确,有助于加强求知的内驱力。此法能充分发挥教学目标的导向、激励、评价等功能。采用此法的课堂教学结构是:亮目标、议目标、练目标、测目标、评目标。环环紧扣教学目标,信息反馈及时,矫正有效,评价准确。

30、四环节教学法

学导四环节教学法,又称为“四环节教学法”,是学导式教学的积极倡导者哈尔滨师范大学刘学浩根据各地中小学推行学导式教学的成功经验提出来的,一度被称为学导式教学的基本模式加以宣传,并在各地推广。

学导四环教学法的程序是自学→解疑→精讲→演练。

自学──是学生自主学习。教师要提出目标明确,深浅适度的要求;对低年级学生要进行具体指导,还要进行巡视辅导。通过自学,让学生尝试感知教材,培养学生自学能力与习惯。

解疑──是学导四环教学法的核心。要引导学生质疑,学生不能质疑时教师要适当设疑,进而组织学生解疑。通过解疑,加深学生对问题的理解,同时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精讲──是自学、解疑的延续。教师根据学情确定精讲内容。精讲教材的重点、难点和新旧知识之间联系。通过精讲,使学生对所学知识有一个清晰、透彻、完整的了解。

演练──是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的重要环节,完成从知识到技能技巧的转化。

这一教学法,简单、适用、适合广大农村教师使用。目前学导四环节教学法已在中小学各科教学中广泛运用。

31、复习法

复习法是通过对已学过的知识的系统化、条理化、综合化整理,使学生对所学知识加深理解,牢固掌握,灵活运用的方法。这种方法的特点是系统化知识,做到“厚书”变“薄书”。这是一种巩固旧知识和发展技能的手段。

复习法一般可分为三类:

(1)再现复习──指对已学过的知识的复习。它一般用于平时的巩固复习,其形式有以下几种:①在讲授新教材之后,对所讲的东西由师生一起进行简明扼要的概括、总结,进行直接的巩固和练习;②在对知识的运用中进行简短的复习,这是一种间接的复习方法;③过渡性复习,即讲新知识同原来学过的知识有机结合起来,使新旧知识自然过渡,这种复习使学生不会感到厌倦,能使学生始终保持兴趣。

“复习是学习之母,”在平时的复习巩固中,应当把必须记忆的内容(如定理、定义、法则、公式等)和不宜死记硬背的内容(如解题方法)区分开,做到以理解、归纳、总结和运用为主。

(2)对比复习──把学过的知识进行比较,找出它们之间的区别和联系。复习有密切联系的新旧知识或学生对之容易混淆的知识时,常用这种方法。

(3)系统复习──把一个阶段所学的知识进行系统和综合的整理。

在运用复习法时,目的要明确,既要注意系统性,又要有重点和针对性,还要做到安排的合理性,要及时、经常,不要连续进行,间隔时间要先短后长,不要间隔过长。

复习法的形式多种多样:

1口头:教师为主或在教师启导下学生为主,或师生共同进行。

 ②书面:在教师安排下填图表。学生回答教师提出的提纲。做复习题。

在复习中应重视基础知识的复习,注意突出重点。在组织复习时,应抓好三个环节,处理好三个关系。

三个关系是:①学生之间好中差的关系;②查漏补缺和系统复习的关系;③讲和练的关系。

在复习中要注意讲练结合,教师应该概括地、扼要地揭示有关知识的内在联系和基本的法则结论,不要像讲新课那样讲解,要多让学生活动,在学生掌握基本概念之间的内在联系以后,必须让学生独立地做一定的练习题,这样复习效果才好。

32、练习法

练习法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运用已学过的基本知识进行训练的一种方法。如语、数、外等课程的学习需要反复练习,才能使知识转化为能力。练习法的优点是能使学生更加牢固地掌握知识,把知识转化为技能技巧,培养学生深入思考、独立钻研的学习态度。但是,练习法也不宜滥用,过多的机械训练,必将影响智力的发展。

练习法一般按下列步骤进行:

(  1)、教师提出练习的内容和目的要求,进行必要的示范。

(2)、学生独立练习,有时先进行半独立练习,和板演同时进行,教师巡视进行个别指导。

(3)、教师在检查的基础上进行讲评总结,指出优缺点及产生原因,再一次为学生作示范并提出改进要求,布置相应的作业。

练习的基本方式:

(1)、带着练──教师做一步,学生跟做一步,边讲边练,师生共同完成一道题。多在讲一些较复杂的内容时使用。

(2)、基本训练──运用单一类型的知识进行独立练习。多在讲授一个完整的新课后使用。

(3)、针对性练习──针对学生学习中的某些缺陷,由教师专门设计,组织练习。一般在检查书面作业或测验之后进行。

(4)、发展性练习──从易到难,由浅入深,有系统地安排的一种练习。可在引导学生深刻理解某一部分知识内容,使之牢固、灵活掌握所学知识时使用。

运用练习法的基本要求:练习课要抓一个“精”字,精心选题,精心安排。①选题要有目的性,克服盲目命题,不搞单调重复,要在充分理解的基础上练习。②安排要有阶梯性,由易到难,由基本到综合,循序渐进。③练习形式多样性,各种练习形式交替使用,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认识同一问题,提高应变能力。④题目要有启发性,在对比中弄清区别,在沟通中发现联系,在辨析中防止混淆,在讲评中加深理解。

33、读讲精练教学法

读讲精练教学法是长春市朝阳区教师进修学校张希廉和教师在实践基础上设计出来的。

这种教学法以设疑生趣、读讲精练、自批自改为主线,共分八个教学环节。

第一环节  复习检查、复习旧知,为新知学习做好铺垫。

第二环节  设疑生趣,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提出一个需运用新知识才能解决的问题,以激起学生求知欲。

第三环节  读讲探究,在调动起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基础上,及时引导学生读书、讲解、讨论研究,理解掌握新知识。

第四环节  初试验证。通过第三环节的学习,教师设计一、二道基本练习题,让学生解答,检查学生是否真正懂得了教材,是否真正理解掌握了新知识,以便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第五环节  系统整理。先由学生系统整理新知识,主要归纳知识的要点,教师在学生小结的基础上,给以肯定,补充或强调。

第六环节  分组精练。按学习成绩把全班学生分为三组或四组,分别精选习题,每组学生做一组习题,分别巩固练习。

第七环节  自批自改。由于学生做完练习题急于知道对错,因此练习一结束,就立即采用各种方式,让学生知道习题的正确答案,若出现错误,学生自己或在其他同学帮助下及时纠正。

第八环节  概括总结。先由学生用简练的语言概括本节教学的主要内容和收获。然后在学生概括总结的基础上,教师做总结。

设计读讲精练教学法应遵循的原则:①加强双基,培养能力,发展智力。让学生动脑、动口、动手,独立思考,主动探索,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语言表达能力、逻辑思维能力、总结概括能力,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②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如启发诱导、点拨疏通,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使每个学生在四十五分钟里思维始终处于积极状态。③面向全体,因材施教。课堂教学必须考虑学生的个性特点和个别差异,发挥每个学生的积极性。④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学生自学探究、独立分析、解决问题。⑤减轻学生负担。通过当堂理解、当堂练习、当堂批改,课后不留或少留作业来减轻学生负担。

读讲精练教学法的特点:①不仅适用于计算和应用题教学,也适用于概念教学。②自学课本后,学生讲解教材。③变全班统一练为分组练,变盲目多练为精练。④通过自批自改,变课后批改为当堂批改,变教师批改为学生为主批改。⑤学生之间互帮互学,共同提高。⑥一般不留家庭作业或留少量的家庭作业。

运用读讲精练教学法时应注意的问题:①教学法是以生趣(动力)、读讲(核心)、精练(深化)、自批(效果)为主线逐步展开的。八环节不是固定不变的,应灵活掌握运用。②严格要求,逐步训练。③加强备课。教师运用此法,虽讲得少了,但要求更高了,教师的启发诱导、点拨疏通、临场应变的能力必须加强。

34、尝试教学法

这是江苏省特级教师邱学华在长期教学实践中,逐步创立的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新教法。

尝试教学法的理论依据是现代教学论思想,促使学生的认识结构和教材的知识结构的有机结合,合理地运用了信息论、控制论和系统论。目前,尝试教学法的实验已普及到28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许多学校。日本大阪市立大学佐藤三郎教授还把尝试教学法编入《世界有特色的教学方法》一书中,全国还成立了尝试教学法的研究会进行研究和推广。尝试教学法的特点不是教师先讲,而是先让学生在旧知识的基础上先进行尝试练习,在尝试的过程中,教师指导学生自学课本,引导学生讨论,在学生尝试练习的基础上教师再进行讲解。

(1)、尝试教学法的优点。①它符合学生认识过程的规律,即不能事事处处让学生重新发现,也不能完全重复前人的认识过程,要引导学生主动钻研。②它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③它注重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④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能力,开发学生的智力。

(2)、尝试教学法的一般步骤。①出示尝试题。出示的尝试题要同课本中的例题相仿,同类型同结构,这样便于学生通过自己阅读课本去解决尝试题。②自学课本。出示尝试题后,学生产生了解决问题的愿望,这时应引导学生阅读课本例题。③尝试练习。最好让好、中、差三类学生都有代表上台板演,其他同学在下面练习。练习时,教师巡回观察,及时了解学生尝试练习的情况。④学生讨论。尝试练习后,可能一部分学生做对了,一部分学生做错了。教师根据三类学生板演的情况,引导学生们评讲讨论。⑤教师讲解。学生会做题目,并不等于掌握了知识,还必须理解知识的内在联系。有些学生会做尝试题,有可能是照例题依样画葫芦。因此在学生尝试练习后,教师要进行系统讲解。

尝试教学法这五步教学是个有机整体,一环套一环。在教师指导下,从提出问题到引导学生逐步解决问题。但是,这个程序并不是固定不便的,应该根据教学的内容不同,学生的情况不同以及教学条件的变化而灵活运用。

(3)、尝试教学法的实践效果。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自学能力。②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③有利于中差生的提高。④有利于减轻学生课外作业的负担,大面积提高质量。

(4)、应用尝试教学法教师要注意的问题。①应用这种教学法,学生要有一定的自学能力。②前后有密切联系的教材,教学效果较好。③实践性较强的教材内容不适于用尝试教学法。

35、开放式教学法

“开放式”教学法是针对现行课堂教学利弊,探索教育改革的一种新观念,它是从教学内容、方法、空间和时间上的全方位开放。立足于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立足于学生的主动性发展,立足于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它是按照教学规律,遵守教学原则而进行的一种开放式的教学模式。尽可能地创设一种民主、平等、和谐、自由的教学环境,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活动的自由度,大胆放手,让学生尝试,并能根据尝试效果,灵活调控,使每一个学生成为学习的参与者、探索者和发展者。

1.开放的教学思想:创造是现代人的本质特征,创新是现代教育的标志。如果只是“传道授业解惑”而不去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激励学生的主动发展,那么我们的学生则不能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要求。因此,我们必须把学生的思想、思维拓宽;不局限于课本,课堂。放开教师的思想,废除满堂灌和一杆子插到底的原始做法。

2.开放的教学内容: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积极思考,独立钻研,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要通过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等步骤去掌握知识。因此,要组织一堂课的教学,其内容必须要丰富,形式要多样,观念要新颖,方法要创新,手段要明朗;不能局限于某一知识点,要彻底打破“一刀切”的现象。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重视知识的获取,更重视获取知识的过程,突出学生的学和学生的主体地位;重视思维的结果,更重视思维的过程,突出学习目标的长远性。

3.开放的教学方法:“开放式”教学法具有开放性和灵活性,表明它可以将情境教学、目标教学、探究教学、合作讨论教学、互动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和创新教育思想优化组合起来,做到一法为主,多法配合的原则;通过课堂教学的“开放”融合多法,使学习成为学生的内心需求,形成一种持久、强烈的参与意识,最终形成自我学习的内在机制。

“开放式”教学法概括起来能增强学生的五种意识:一是增强了学生的主体意识,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二是增强了学生的群众意识,使学生学会了合作与交流;三是增强了学生终身学习的意识,提高了自学能力;四是增强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了学生的创造力;五是增强了学生“竞赛”意识,提高了实践应用能力。

36、暗示法

暗示法也有人译为“启发法”或“超级学习法”,是保加利亚心理学博士洛扎诺夫首创的。暗示法是运用心理学、生理学、精神病治疗学有关知识和规律,精心设计教学环境,通过暗示、联想与想象、智力活动、体力活动、练习、音乐等方式的综合运用巧妙地利用无意识的心理活动,充分挖掘心理潜力,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精神毫不紧张的情况下学习。它能用较短的时间,学到较多的知识技能,而且记得牢,是近年出现的一种教学方法。据美国引用实验的报导,在中学生中用此法教学,学生一天可学50一100个自然科学或外语词汇。这种方法,较多用于需要记住大量词汇、句型等信息的外语教学,目前正在欧美一些发达国家的学校里试验。

暗示法教学,常常运用以下一些活动方式。

1.教师说明新课文。

2.教师读单词、句型或课文,用不同声调,连读三遍(如第一次用谈话声调读,接着用私下耳语声调读,最后用十分得意的声调读),学生看着课文上的字形,默默地跟着读。

3.播放音乐(或悦耳的鸟鸣声),教师按着每秒一拍的音乐节奏,再把课文连读三遍。读单词时,每个词占四拍,间隔四拍,这时,教师告诉学生,舒服地靠在椅子上,可以闭上眼睛,听读单词的四拍屏住呼吸,在间隔时呼气和吸气。

4.学生分组(二三人一组),分别扮演不同角色,利用新学的语言,进行对话。

5.在这之后,学生再将课文读一遍。

6.重读所学课文。

7.全体用新学的语言唱歌、做游戏或演戏。

37、纵向层次结构法

所谓纵向层次结构法,是从某一学科体系的纵向发展的逻辑关系上考察,可以把一个学科的纵向体系分析为若干有机的、有某种从属关系的大小层次。

1.纵向层次结构法的功能

(1)纵向层次结构法把某一知识系统分析为若干有机联系的层次,简约地勾勒出了复杂知识体系的整体与局部之间的关系,使整个知识体系脉络清楚,层次分明,既便于学生从整体上把握各有关层次,也便于从各有关层次上认知整体。

(2)知识的层次结构以其内部的逻辑联系为基础,纵向层次结构法把系统的知识结构表现为一定的逻辑结构形式,既是科学的,符合事物客观发展过程的,同时又与人的认知过程的“完形”相一致。

(3)纵向层次结构法建立的两条认知途径:即学科知识体系的层次结构和学科知识体系内部的逻辑层次结构,相互支持,互为表里,共建于个体对学科知识体系的认知结构之中,这不仅使个体对知识的理解、认知具有严密和科学性,并且还使得这个认知结构本身具有相对的稳定性,灵活性和开放性。事实表明,只有用学科知识体系的层次结构的学科知识内部的逻辑结构为材料建构起来的个体认识结构,才会具有最理想的认知功能。

2.运用纵向层次结构法的基本要求

(1)要正确地认识知识的层次结构及结构的科学意义。

(2)科学地揭示知识层次结构内部的逻辑关系。

(3)知识的层次结构分析必须适应于学生现有的认知结构。

38、问题情境教学法

问题情境教学法就是利用和创设一个问题情境,使学生面临具体问题,以刺激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引导他们独立探索问题的一种教学方法。

1.问题情境法的功能

(1)在学生意识中造成的问题情境,是一种积极的有效的刺激,它能够引导学生认识的兴趣,激起探究的愿望,引起与解决任务进程有关的理性情感和体验。

(2)问题情境教学法可以促进儿童思维由感性向理性、由具体向抽象过渡。

2.运用问题情境法的基本要求

(1)形式上的新异性。情境是学生感知事物关系和过程的刺激物,一旦情境在学生眼前呈现,就成为学生的感知对象。但是,如果情境是常见的、多次重复的东西,则往往引不起学生的兴趣,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教师在创设某种问题情境时,必须首先考虑情境的新异性,尽量使学生获得新的感受,借以激发学生观察和研究情境的热情。

(2)内容上的生动性。情境教学的目的是为了开拓思路,在教学过程中,为了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教材,提出一些典型而深刻的问题,并为之创设一个新鲜的情境,造成悬而未决但又必须解决的心理情态,这对于激发学生思维是有积极意义的。要达到这样的效果,不仅有赖于形式上的新异性,更重要的是内容上的生动性。要使学生在对问题情境进行观察和思考时,不仅从中受到教育与启发,而且还得到认识事物的乐趣。

(3)方法上的启发性。创设情境的方法很多,如神情动作、语言文字、音乐、图画、电影、直观教具、模拟实验、参观、实习等等。情境本身不是教学目的,而只是为教学目的服务的手段,因此,在具体实施情境教学法时,必须从教材特点和教学目的出发,注意方法上的启发性。使学生在感知和理解情境时,从中受到启发、发展智力。

39、激疑法

激疑法是一种刺激学生自动生疑、析疑的教学方法。

1.激疑法的功能

创造教学的激疑法,是一种促进认识活动的积极方法。激疑法一般具有如下基本功能:

(1)激发兴趣。兴趣是学习的积极心理状态,没有兴趣,或兴趣索然,学生的思维则处于消极的,或半休眠状态,结果自然是虽学无成。激疑法犹如魔术师蓄意制作的魔棒,集问题奥秘于一发,吸引注意,引起兴趣,激发思维。

(2)激起问题。“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思维发于问题,没有思维不是因问题而发的。因此,教师能否有效地激起问题,是触发学生思维的关键。

(3)激发思考。古人说:“学以解蔽”。解蔽就是解疑,解疑是教学活动中的重要过程,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质量的优劣。怎样解蔽,由谁解蔽,创造教育与传统教育在这里存在着明显的分歧。韩愈在《师说》中写道:“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他把解惑释疑视为教师的当然职责。创造教育则把解惑释疑当作培养学生分析能力,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关键。因此,创造教师教学的最高艺术就是激发学生自己探索知识的欲望,引导学生自己解蔽、释疑。疑是深入探索知识的起点,有疑才能有“问”,才能有“思”。学生心中有了疑,才意味着有了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

2.运用激疑法的基本要求(1)激疑的目的要明确。或为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或为引导理解教材重点,或为启发突破教学难点等等,教师必须心中有数,做到有的放矢,不可随心所欲。(2)疑难要力求设得科学、严密,有利于引导学生进行正确的思维活动,注意避免模棱两可、似是而非、易于导致学生发生误解的问题。问题与问题之间,要有严密的逻辑性。

(3)掌握提问时机。在学生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不能之时提问,才能收到最佳效果。

(4)要研究设疑置难方法,力求把问题提得巧妙、有趣味,有利于调动学生探索的自觉性。要尽量避免枯燥、呆板的,或“审讯式”的提问。(5)激疑的目的在于激发、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造思维、发展智力,因此,教师应尽量把疑难设置在学生知识和智力的“最近发展区”内,深浅适宜,可望可及,既引起学生的追求,且经过他们的努力又可自己获取。

40、横向多维结构法

所谓横向多维结构,也即因素结构分析法。现代科学研究表明,任何一种事物及其发生、发展的联系和影响都不是单元的,而是多元的。

1.横向多维结构法的功能

(1)横向多维结构法,把事物及其发展的各个层次(或阶段)分析为若干平行的因素,引导学生从多元的角度认识事物或过程的复杂关系,有利于全面而深入地理解事物,辩析事物存在和发展的诸种原因。

(2)横向多维结构法所分析的各种因素及联系,是事物内部逻辑关系的客观反映,因此,横向多维结构法不仅形象地反映了某一知识层次的诸横向序列因素,而且还清楚地揭示了这些横向序列因素之间的固有逻辑联系,有利于学生在逻辑关系理解的基础上全面地把握知识,从而培养学生科学的多维思维能力。

2.实施横向多维结构法的基本要求

(1)实施横向多维结构法,必须引导学生对事物或事物发展的某一具体阶段作多角度地观察和多维度的思考,详尽地挖掘影响事物过程的各种内外因素,然后对这些因素的主次关系作全面地考察,并排成有必然联系的因素序列。

(2)横向分析的因素序列构成一个相对完整的体系,它必须科学地概括和说明某一事物或事物在某阶段的本质原因及特征。

(3)横向分析的因素序列内部,必须存在一种必然的逻辑联系,这种逻辑联系应该是事物诸因素之间本质联系的反映。

41、范例教学法

“范例教学法”是一种谋求典型教材与学习者独立的、能动的学习活动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其目的在于解决百科全书式的教材所带来的教学内容过多,教学质量下降的严重危机。

1、范  例教学的基本功能。

(1)把问题学习与系统学习统一起来。范例教学一方面以典型的范例问题进行教学,另一方面又把问题同有关系统联系起来,即由范例提供的窗口窥测全室,探索全局。

(2)把掌握知识与培养能力统一起来。

2.实施范例教学的基本要求。

(1)教学内容必须具有基本性、基础性和范例性

①基本性是就学科内容而言,即要求选择一些基本知识,即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规律等,便于学生掌握学科的知识结构。

②基础性是就受教育者接受教学内容而言,即教学内容应该是一些基础的东西,这些基础的教学内容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要适合学生的智力水平、知识水平,切合学生的生活经验。

③范例性是就教育者传授知识而言,即要求教给学生经过精选的具有基本性和基础性的知识。这些知识的典型性、代表性、开导性,使教学务必起到示范作用,有助于学生学习迁移,使之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2)注重基本原理的分析

①基本原理是建构学科知识结构的基础,对学生往后的学习具有重大作用,而且原理的意义易于迁移,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智力。

②范例教学强调选择课本中那些带有普遍意义的内容,通过讨论范例,使学生深刻理解和掌握原理、规律及方法,并形成一定的态度,以便逐级建构学科知识的认知体系。

(3)重视课题的智力作用及其未来意义的分析。课题内容对学生智力活动有什么作用,以及对学生为什么通过这些分析,不仅可以强化学生的智力活动,而且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习的主动性、自觉性。

(4)重视内容结构的分析。每一课题内容都有一定结构,组成整个内容的有哪些要素,各要素之间关系怎样?有哪几个层次,通过这些分析,不仅有利于学生清晰地理解教材内容;而且有助于学生获得系统知识,把握知识结构。

(5)重视教材特点的分析。教材的每一具体内容都有各自特点,某一特点只有采用某一适当教学方法,才能达到最佳效果,因此,具体内容特点的分析,对于教学方法的选择具有重要意义。

42辩论法 

 辩论是一种强烈地针对问题的正面与反面作讨论。辩论是促进学生们更加熟悉该课程内容的有效方法之一。学生们对辩论问题的知识愈丰富就愈能发挥他们的思想。教师应于辩论结束后对正反两个辩论组分别作出客观的评估,并提醒学生们以“对事不对人”的态度去检讨整个辩论的过程,且避免个人的情绪化表现。

43、“学案导学”教学法

  “学案导学”教学法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它旨在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提高教学效益。
  一、什么是学案导学。
  所谓“学案导学”是指以学案为载体,以导学为方法,教师的指导为主导,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体,师生共同合作完成教学任务的一种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一改过去老师单纯的讲,学生被动的听的“满堂灌”的教学模式,充分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使主导作用和主体作用和谐统一,发挥最大效益。在这种模式中,学生根据教师设计的学案,认真阅读教材,了解教材内容,然后,根据学案要求完成相关内容,学生可提出自己的观点或见解,师生共同研究学习。这种教学模式一方面满足了高中学生思维发展的需要,另一方面又能满足高中学生自我意识发展需要,对学生的自我发展和自我价值的体现有十分积极的作用。而教师则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重要的任务是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自学习惯,教会他们怎样学习、怎样思考,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学案导学的一般过程
  1、教师提出自学的要求  教师对学案的设计,应从教材的编排原则和知识系统出发,对大纲、教材和教参资料以及自己所教学生的认知能力和认识水平等进行认真的分析研究,合理处理教材,尽量做到学案的设计重点突出,难点分散,达到启发和开拓学生思维,增强学生学习能力的目的。学案的设计应具备以下特点:①围绕教学目标,紧扣教材,从整体上体现教材的知识结构和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使知识能条理化、系统化和整体化,尽量一课时一个学案,以便控制学习总量,使学生明确目标,最大限度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益。②有启发性,对教材中学生难以理解的内容有的应作适当的提示,配以一定数量思考题,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在一个个问题的解决中培养学生的能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③问题设计应有层次性、梯度性,应根据学生对问题的认识逐渐加深。做到循序渐进,使学生意识到,要解决教师设计的问题不看书不行,看书不看详细也不行,光看书不思考不行,思考不深不透也不行。这样学生就能真正从教师的设计的问题中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学会看书,学会自学。④应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要使优秀生从学案的设计中感到挑战,一般学生受到激励,学习困难的学生也能尝到成功的喜悦,让每个学生都学有所得,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信心。
  2.学生自学教材  完成学案中的有关问题是学案导学的核心部分。它要求教师将预先编写好的学案,在课前发给学生,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带着问题对课文进行预习。同时,教师在学生自学过程中应进行适当辅导,使学生较好地掌握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在学生自学过程中教师应做到以下几点:第一、要指导学生自学的方法。如告诉学生学案中哪些内容只要略读教材就能掌握,那些内容应注意知识前后联系才能解决等等。让学生逐步理解掌握教材。第二,教师应要求学生把预习中有疑问的问题作好记录,让学生带着问题走向课堂。这样做,一方面能逐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另一方面,又能使学生逐步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和正确的自学方法,而良好的预习习惯和正确的自学方法一旦形成,往往能使学生受益终身。总之,课前学生的自主学习是“学案导学”教学模式的重要环节,其实施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教学目标的能否实现。因此,教师必须高度重视。
  3.讨论交流  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教师应组织学生讨论学案中的有关问题,对一些简单、易懂的内容教师只须一带而过,而教学中的重点、难点问题则应引导学生展开讨论交流,形成共识。而学生在讨论中不能解决或存在的共性问题,教师应及时汇总,以便在精讲释疑时帮助学生解决。值得注意的是,在学生讨论交流过程中,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紧扣教材、学案,针对学案中的问题展开讨论交流,避免草草了事或形式主义,最大限度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4.精讲释疑  精讲释疑就是在学生自学、讨论交流的基础上,教师根据教学重点、难点及学生在自学交流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重点讲解。教师在精讲过程中,力争做到以下几点:首先,精讲的语言、内容要精。其次,精讲应具有针对性,切忌面面俱到,应根据学生自学、讨论交流过程中反馈的信息展开。再次,精讲应具有启发性。学生经过老师的适当点拨能解决的问题应尽量让学生自主解决,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另外,教师还应对学生讨论交流过程中提出的具有独创性的问题给予表扬,而比较幼稚的问题不应讥笑、挖苦,以保护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性。
  5.练习巩固  这是学案导学的最后一个环节。练习的设计应紧扣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和能力培养目标及学生的认知水平进行。在练习问题设计时,应注意多设疑,在无疑——有疑——无疑的过程中,使学生由未知到有知、由浅入深、由表入里、由此入彼地掌握知识,增强学习能力。对高中不同年级的学生练习的测重点应有所不同。低年级的学生应侧重基础知识的掌握,而高年级学生应把测重点放在能力的培养上。练习题要求学生当堂完成,让学生通过练习既能消化、巩固知识,又能为教师提供直接的反馈,以便对练习中出现的问题应及时发现,给予指正,做出正确的评价。讲评时应把重点放在学生学习的难点上,根据练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目标、教学进度、教学方法,做到有的放矢。
  三、应注意的几点问题
  1.学案导学的教学模式应充分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主要做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支持者和评价者,引导学生积极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2.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面向全体学生,对所有的学生应一视同仁,切忌讽刺、挖苦差生,为所有的学生创设一个表现自己才能的舞台,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发展。
  3.要做到教与学的和谐发展,把教师的导和学生的学贯穿于整个教学的始终,切忌顾此失彼,把整个课堂变成教师的一言堂。或教师放任自流变成“放羊式”的教学。
  4.教师应采用多种教学方式和先进的教学手段。一方面,它能使学生所学的内容当堂巩固,最大限度提高课堂效率。另一方面又能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教学的实效性。

44、“六环节”课堂教学法

从信息论的观点看,学习的过程是学习者接受信息,经过信息处理加工之后输出信息,再通过信息反馈,看信息掌握得怎么样,并对差错进行纠正的全过程。具体包括信息吸收、输出、反愧评价、校正差错等环节。传统教法效率低的主要原因是教学过程中只有吸收和输出信息,而没有反馈和评价信息,并不是一个完整的教学过程。 “六环节课堂教学法”,即每篇课文的教学可分为六个环节,诱导激发—自学质疑—释疑答难—教读课文—综合训练—归纳总结。
  (1)诱导激发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兴趣”。兴趣是人们积极认识事物或关心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是推动学生探求知识获得能力的一种强烈欲望。学生对学习内容产生了兴趣,就能主动地把认识指向和集中于学习的对象。
  课堂教学中,根据科目内容的特点,采取不同的导入方法,以此激发学生学习新课的兴趣和欲望。通常有:设疑导入法、寄语导入法、名言导入法、故事导入法、悬念导入法、歌曲导入法等等。  同学们一旦经过努力有所收获,就会感觉良好,产生再试一试的要求。教师抓住这种欲罢不能的企盼,给予满足,让其表现,就能持续不断地增加兴趣,形成良性循环。
  (2)自学质疑
  每学习一篇课文,先让学生在课堂上自学。教师稍作简要的提示,交待课文的学习重点,提出预习思考题,介绍自学的具体方法,要求并鼓励学生提出疑难问题,然后让学生读课文,查字典、词典、自己注音释词、分段、思考、圈点批注等,使学生通过自读初步了解全文内容,并能口头或书面提出疑难问题。
    自学虽然是学生自己阅读课文的实践活动,但也应该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我主要用“三问读书法”指导学生阅读,这就是:①写什么?②怎么写?③为什么这样写?
  (3)释疑答难
  对学生的自学情况必须检查,及时反馈。否则,学生无法判断正误,不仅知识难以准确化,而且也会挫伤学生自学的积极性。释疑答难这一环节是教师检查自学和吸收反馈的过程,也是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相互交流、相互启发、相互学习的好机会。
  (4)教读课文
    叶圣陶先生曾指出:“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他还说:“教课之本旨并非教讲一篇课文与学生听,而是教师引导学生理解此课文,从而使学生自观其它类似文章。”在教读课文这一环节中,教师根据课文的特点、教学目的的要求,有所侧重地讲解一两个问题或分析一两个段落、层次,让学生每课都有收获。教读要起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作用,让学生从中学会读书的方法。这一环节应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帮助学生不断向知识的深度广度进行探索。我们认为,教师的讲解分析应点到即止,切忌条分缕析,更不能越俎代疱,以教师的讲代替学生的练。
   (5)综合训练
  综合训练是使学生进一步巩固和加深对新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于实际,使知识具体化,形成新的技能,促进学生的能力和智力发展的环节。教读课文以后,教师让学生在课堂上作围绕教读内容精心设计的读写听说的训练。前苏联教育家赞可夫说过,在教学主要应该抓好两件事:一是应讲清基本概念,二是要精心地安排练习。实践证明,语文教学的成败取决于学生的“练”,而不取决于教师的“讲”。
  练习的主要类型有:巩固性练习、运用性练习、评价性练习、辨析练习等。  此外,还结合课文教学进行仿写、改写、续写、缩写、扩写等形式的写作训练。这种训练不仅有助于学生消化课文,而且又是一种很好的“供材料作文”。写作训练一般安排在课内完成。作文评改采取教师重点批改、学生自改、互改、集体评议等方式进行。
  (6)归纳总结
  这是指导学生巩固学习效果的一环。可以让学生对照学生目标,看看哪些目标达到了,哪些目标尚未达到;或者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对所学得进行归纳、总结、深化和提高,把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应当指出的是,上述六个环节并不是截然分开的,而是前后联系有机统一的整体。“六环节课堂教学法”在组织教学时,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可以根据教材实际加以变化。有的课文可自学为主,有的课文可教读为主,有的课文可以练代教,总之要因文而异,灵活运用。

45设计教学法

所谓“设计教学法”,就是设想创设一种问题的情景,让学生自己去计划去执行解决问题。设计教学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实际活动的学习方式。进行这种教学活动时,一定要先设立一个实际的问题,然后由学生去拟定学习计划与内容,而后运用有关的具体材料,从实际活动当中去完成解决问题。因此,整个的“设计教学”是包括实际的思考与各样的活动在内;一边思考,一面执行;既用脑,也用手。
  设计教学法不仅活泼,而且也会有许多创意的学习活动从中产生。设计教学是有目的的学习活动;学生在有明确的目的及强烈的意愿中学习,必然能提高他们参与学习的热情。再者,当一个设计由学生自己去思想、去拟订计划时,更可训练他们的思考。组织和搜集资料的能力;一切手、脑并用的活动,对于他们精通知识与培养纯熟的思考和技能,都是有益处的;学生们由始至终获得完整的经验,更是宝贵。
  设计教学法的本身除了能达到使学生由思考及活动中之一贯有意义的学习之外,还有许多特别的价值是其它的教学法中所未能提供的,譬如:

1.能引起并刺激学习的动机。
   2.学习过程不易陷于呆板与沉闷。
 3.能促进团队学生解决问题的分工合作与坚忍的精神。
 4.能促进团队学习中各学生之间的默契与情谊。
 5.能培养学生们彼此接纳、包容的美德。
 6.能加添学生相互帮扶与成全的学习态度。
 7.能达到学生之间共同集思广义、同心解决问题的目的。
 8.能提供学生创作的机会,并满足他们求知、好奇与发表的欲望。
 9.能养成学生自动、创造、思考和负责的精神。
  设计教学法重在学生们的自学工夫;然而,身为教师的,除了要有丰富的学科或专业及有关知识之外,还得对学生的发展特性有所了解,并掌握学生们的学习心理;除此之外,教师也得具备指导学习过程中的种种能力。由于设计教学法没有固定的教材,没有死板的教学过程,教师得运用灵活的思想和应变的能力去作好指导的工作。这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也需教师从旁予以不断的鼓励,以增加学生们的学习热诚和兴趣,并有助减少学生们的学习挫折到最低的程度。教师事后的评估与补充更是不可少的。
  学生参与设计教学法人数的多寡并无绝对的限制,要紧的是务必使参与者人人有一份参与的工作,勿让任何人有袖手旁观的机会。
    46、测验法

测验通常可用口头与书面两种方式来进行。使用测验法主要是用来评估学生对课程和教材的了解程度。因此,测验即是一种考核的做法。
  就学生而言,学生经过测验的考核,了解了自己的学习成绩,好的欲求继续保持或求得更好;差的希望迎头赶上或力求进步,这两种情况皆可激发继续学习的动机;尤其是有好成绩者,对于知识的熟悉与成就的喜乐,就是最好的再学习动机(亦即学生获得了正面的加强)。测验法除了能提供学习的动机之外,仍然有以下数种的优点:

1.测验是复习功课的最好机会。

2.测验可以澄清课程与教学过程中的问题。
  3.测验可以使学生明白学习上的得失。
  4.测验可以发掘学生自我一部份的潜力。
  5.测验可使学生的学习注意力集中,这也是一种适当的驱策力。
  就教师而言,测验法也能对教师的教学效果显示一些值得参考的意义,教师可由学生受测的结果明了,是否达成教学的目标,教材是否选择得当,施教的方法是否正确,学生有什么学习困难等。教师至少在完成某一个教学单元,或半学期教学之后作适当的考核,以改进教学过程中的缺失。
  实施测验法需要注意的事项:

1.避免过多需要死记的知识,而要注重思考与应用的问题。
    2.事先通知学生举行测验的目的与时间,给学生有测前复习的机会。
    3.尽快评定成绩,使学生对自我的学习情况有所了解,并再作温习。
    4.一般的测验不外是:是非、选择、配合、重组、填充、改错、问答、解释名词、计算、应用题等。

47、模块教学法

所谓模块式的教学方法就是将教学内容分成几个独立的模块进行讲授,然后用一个大型的综合作业(或工程)尽最大可能将这些模块联系起来,达到教授本门课程的目的。

模块化教学的具体方式:

(1)划分小组。小组人数以3~6人为宜,推选组长。组与组之间大体上要平衡,控制小组成员的变量很多,如学习者的学习成绩、知识结构、认知能力、认知方式等。教师必须对学生做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如学生的思想表现、各科的入学成绩:家庭背景、性格爱好、乃至交朋结友等都应心中有数.一般采用互补方式,如成绩好的学生与成绩差的学生相搭配,既有利于差生的转化,又有利于促进优等生的灵活变通,即所谓“教学相长”;不同知识结构的学生相搭配,可以取长补短,相互借鉴;不同认知方式的学生相搭配,在各自发挥其优势的情况下,相互学习,使认知风格“相互强化”。

(2)确定内容。一节课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需要通过完成一项或几项具体的任务融合到教学过程中,从任务中引出教学目标,使学生产生学习知识的兴趣.一项好的任务是完成教学目的的关键,要把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的目标融入任务中,使任务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教师要认真研究“新课标”,分析教材,确定教学的目标、内容、重点、难点、疑点,找准教学的切入点,要考虑学生的心理特征和兴趣爱好,以便确定相应的任务。

(3)布置任务。确定要完成的任务后,教师要向学生具体详细地讲清任务,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认清了自己要完成的任务后,如果觉得对此力所能及,便自然愿意去完成。

(4)学生实施。向学生讲明要做什么后,教师不能采取“放鸭式”不管。教学组织者、实施者是教师,教学的指挥、调控仍掌握在教师手中,还要让学生知道怎么做,指导学生想办法、找出路,特别是对有困难的学生要给予必要的指导,使每个学生都能顺利完成任务。这一阶段,教师是“指导者”学习伙伴“导航者”身份较为明显,学生在亲切友好、和谐平等的气氛中进行知识、技能的意义构建。

(5)评价结果。学生完成任务之后,教师要展示其作品,进行讨论、总结、评比,使教材内容得到进一步的强化。各小组学生代表要依次对完成的任务发表见解,其他小组提问或发表自己的看法,由老师或小组负责人进行总结,最后由老师评价.评价包括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运用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能力以及学生在活动中的表现等,注意多褒奖,少贬低,以激发学生进行下一轮学习的兴趣。

48发表教学法
这种教学方法对学生而言,是很有兴趣的一件事情,而且他们也略具发表的能力。发表教学的重点在于帮助学生主动的去发现课程的意义;学生借语言、文字、图画、音乐等来表达(传达)知识、思想与情感。教师指导学生搜集恰当的发表资料(包括实物)与选择合适的发表方式(如:演讲,角色扮演,戏剧),教师成为从旁帮助的协助者与引导者。
  发表教学法的价值如下:

1.学生有亲身、主动学习功课的机会。
    2.能加强学生的生活体验。
    3.能帮助学生发挥创作的潜力。
    4.能促进学生边思考边叙述和一边示范的发表能力。
    5.学生之间容易产生活泼与共鸣的气氛。
    49座谈研讨法  

  由学生当中挑选三、五位(或再多几位),请他们预习将要研讨的专题。座谈开始时,座谈人员面对听众,并接受听众与协调者(可由教师或事先另选一位学生担任)所提出的问题作答,各人尽力发表精辟与独到的见解,满足听众的需求。协调者的角色是重要的,他除了要能掌握整个会场的气氛之外,也需要有敏捷的思考和应变的能力,以处理各式尴尬的时刻,并不时鼓励发问与回应等。教师应当在课后指正研讨过程中出现的偏差。

50、任务驱动教学法

所谓“任务驱动”教学法是指在教学全过程中,以若干个具体任务为中心,通过完成任务的过程,介绍和学习基本知识和技能的一种方法。“任务驱动”教学法也可以这样表述:它是建构主义理论中的一种教学模式,是将所要学习的新知识隐含在一个或几个任务之中,学生通过对所提的任务进行分析、讨论,明确它大体涉及哪些知识,并找出哪些是旧知识,哪些是新知识,在老师的指导、帮助下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最后通过任务的完成而实现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

(1)“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原则是:学生的学习活动性质与大的任务或问题相结合,以探索问题来引动和维持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和动机;创建真实的教学环境,让学生带着真实的任务去学习,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拥有学习的主动权,教师不断地挑战和激励学生前进,从而使学生真正掌握所学内容,并通过此任务来举一反三,收到更好的学习效果。这种教学方法符合探究式教学模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基本特征是:“以任务为主线,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在教学中,任务直接影响教学效果,任务的设计、编排就成为关键,显得尤为重要。下面就来具体谈谈“任务”设计的各种要求及原则。

(  3)“任务”要符合学生的特点: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因各种原因,知识接受能力会有所不同,因此要照顾到大多数学生,同时教师要“让学生动起来”,也就是要坚持“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原则。

    ①“任务”在设计时要照顾大多数学生,因为不同的学生接受知识能力不一样,不同年龄段的学生接受知识能力也是有差异的。因此要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考虑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认知能力、年龄、兴趣等特点,由浅入深,化繁为简,循序渐进地来教学,对新的知识点或有难度的任务,教师要先进行示范、讲解,并给出详尽的操作步骤,这样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就能实现自主学习、操作。学生在完成一些与自己实际有关的一些任务时,往往会专心致志,乐此不疲,表现出极大的兴趣。

    ②“任务”在设计时要注意把重点、难点分散开,因为掌握知识技能是一个逐步积累的过程。一般来说,每个“任务”的知识点不宜过多,一般不能多于两个以上的重点、难点,否则会因为过难而打击学生的积极性;规模要小,因为规模小则容易完成,就会产生一种成功的自豪感,才会有兴趣继续向下做下一个“任务”,此时哪怕遇上点小“拦路虎”也会兴致勃勃地干下去,想法把它“解决掉”。要把任务作为一种手段,目的是便于学生学习、掌握知识和技能以及学习方法。在设计时也要注意由点及面,逐步推进,使学生对知识和技能从了解、熟悉、深入理解、掌握、运用等有一种渐进的过程。

    ③先布置“任务”,再引入概念、展开教学内容。一般来说,引入概念的过程是这样的:提出概念--解释概念--例证说明。在教师的指导下去找出完成任务的方法和步骤,也就是说要按照这一个顺序来做:布置任务--介绍完成任务的方法--学生完成--归纳结论。在这个过程中引入有关概念,展开教学内容,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则观察到了现象,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再来分析完成任务的方法,然后加以总结、概括,学生就能从中找到规律性的知识,从而实现从现象到本质,从感性到理性的过渡。

④在此过程中应体现“让学生动起来”的策略,也就是“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让学生来做学习的主人。在布置、完成任务的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起到组织、引导、促进、控制、咨询的主导作用,学生则作为学习的主体,充分发挥其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学生成为学习过程中的积极参与者,学习任务和目标都要由学生主动、有目的地去获得材料、方法来实现。

(4)“任务”要注重渗透方法,注重培养学生能力

通过“任务驱动”教学,主要的目的是让学生自主学习,能找到一种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并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培养创新的能力,因为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可以用多种方法,并不一定完全按教师、书本上讲的方法,可以进行创新,这就为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了很好的机会。

(5)“任务驱动法”的教学过程,设计为以下几个步骤实现:

①了解对象:了解所教的学生在要教的知识体系内,已知了多少,分布状态及其需求。

②设计任务:贯穿知识点设计恰当的任务,任务的设计除了掌握知识内容外,强调创意、创新、表现自我的意识。

③指导:法国著名教育家第斯多惠指出:"我们认为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激励、唤醒、鼓舞。"指导过程中把着眼点放在学生身上,多关注学生学习的收获,多给予学生表扬,让学生对自己有信心、有成功感的同时,提出问题,平等地、探讨式地解决问题。

④任务讲评:任务讲评的过程穿插在学生完成任务的过程,以创意新颖、主题突出、技术处理技巧等为题,以学生的作品为主线进行讲评。

⑤再提高:鼓励学生相互学习,完善与提高完成自己的任务,培养学生协作精神。

⑥评测:评测立意、创新、技术技巧等为主要标准综合评测。

51、情感体验法

体验法就是教师培养学生有敏锐的音乐听觉并巧妙地引导学生参与到音乐中去的教学方法。在参与过程中让学生感受、想象、理解、再现音乐形象。如当听到柔和流畅的琴场,能联想到清澈的小溪;听到婉转悠扬的短笛,能联想起清晨的山谷等。体验法教学不仅能使学生动身、动脑,还可以动口(唱)、动手(奏)。在《中国人民解放军进行曲》欣赏中,先让学生反复听乐曲中的结构,熟悉乐曲的主题,理解乐曲集中表现人民军队豪迈雄壮的军威,具有一往无前的战斗风格和摧枯拉朽的强大力量的情感特点。接着让学生唱唱乐曲的旋律。最后让铜管乐队的学生为乐曲伴奏,既丰富了教学内容,又调动了学生积极性。音乐是听觉的艺术,声音的艺术。蔡元培先生说过: “ 我们在听了一首动人美妙的乐曲后,常会有一种说不出的感觉:四周的空气会变得温柔,生活多么甜蜜,似乎觉得自身在这个世界上有一种伟大的使命。 ” 

52、微格教学法

美国微格教学创始人之一阿伦对微格教学这一概念是这样定义的:“微格教学是一个有控制的实习系统,它使师范生有可能集中解决某一特定的教学行为,或在有控制的条件下进行学习。”英国微格教学专家乔治·布朗则认为:“它是一个简化了的、细分的教学,从而使学生易于掌握”。具体而言,所谓微格教学是指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内,利用现代的录音、录像等设备,帮助被培训者训练某一技能技巧的教学方法。它是一个可控制的实践系统,利用这个系统可使师范生和新教师有可能集中解决某一特定的教学行为,或在有控制的条件下进行学习。它是建筑在教育理论、视听理论和技术的基础上,系统训练教师教学技能的一种较为先进的教学方法。

    微格教学一般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1)事前的学习和研究。学习的内容主要是微格教学的训练方法、各项教学技能的教育理论基地、教学技能的功能和行为模式。

   (2)提供示范。通常在训练前结合理论学习提供教学技能的音像示范,便于师范生对教学技能的感知、理解和分析。

   (3)确定培训技能和编写教案。每次训练只集中培训一两项技能,以便使师范生容易掌握;微格教学的教案具有不同于一般教案的特点,它要求说明所应用的教学技能的训练目标,并要求详细说明教学过程设计中的教学行为是该项教学技能中的什么技能行为要素。

   (4)角色扮演。在微型课堂中,十几名师范生或进修教师,轮流扮演教师角色、学生角色和评价角色,并由一名指导教师负责组织指导,一名摄像操作人员负责记录(可由学员担任)。一次教师角色扮演约为5~15分钟,并用摄像机记录下来,评价人员填写评价单。

   (5)反馈和评价。重放录像,教师角色扮演者自我分析,指导教师和学员一起讨论评议,将评价单数据输入计算机进行定量的综合评价,或将N.A.弗朗德(N.A.Flanders)的师生相互作用分析记录单输入计算机,进行师生相互作用分析。

   (6)修改教案后重新进行角色扮演。对反馈中发现的问题按指导教师及学员集体的建设性意见修改教案,经准备后进行重教。重教后的反馈评价方法与  (4)相同。若第一次角色扮演比较成功,则可不进行重教,直接进行其他教学技能的训练。

53、立体教学法

立体教学法是多角度,多层次,多方面,相交叉的师生互动的一种教与学的方法。即老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社会与师生之间相互教与学的一种教学方法。这种方法,师生都是主动者。

一、具体步骤

1 、准备阶段。老师事先把全班学生分成若干小组(也可自由组合),每组四至七人(选出一人担任组长),负责讲一篇课文(课文内容可指定也可自选),要求在一节内讲完,教师可提前一至两天通知讲课小组的同学。让他们有一定的时间做准备。(学生接到通知后,下去寻找资料、请教老师、写成教案)

2 、上课过程。全组同学齐上讲台,组员中又有分工,主讲一至二人(二人最佳,交叉讲解,声音变化有磁性,还可以互相呼应,弥补不足)、板书一至二人(一人正板:课题、文章结构、提纲等。一人草板:作者简介、生字正音、重点词句等)、余下的穿梭于听课者之间,随时解答同学们提出的问题,或进行个别辅导,或研究同学提出来的疑问、

3 、学生自由讨论,答辩。(老师询问、收集信息,为小结发言做准备)

4 、老师小结。上课结束后老师要给讲课小组的同学一个合理的评价,首先要肯定学生成功的一面,鼓励他们再接再厉 ,让同学们学习他们的长处;其次,补充讲解讲课小组漏讲的内容,纠正其讲错的地方。第三,回答学生有疑难的问题。

二、教学方法的优势

这种方法较好,比听老师上课还有趣,又容易懂,印象也深。再则可以锻炼胆量和语言的表达能力,印象相当深。从听课方来说,彼此都是同学,没有什么顾虑,想问什么就问什么,即使说错了也没关系,显得很亲近,课堂气氛活跃,觉得这样的一节课时间很短,当然有趣易懂了。

54、涵咏法

涵咏法:是化无声的文字为有声的语言的方法。这是一种最古老、很传统的语文教学方法。这种方法包括吟诵和朗读,前者多用于古典诗文,后者则主要用于语体文。

涵咏法的本质特征是美读。第一阶段表现从视觉向听觉转移,第二阶段表现为由听觉向感受、共鸣转移。

较之讲授法,涵咏法有它独到之处。讲授侧重分析,涵咏法既分析又综合。或者说,讲授侧重局部分析,涵咏法既有局部,但更重要的是综合的整体的表达;讲授往往强调知,涵咏法不仅可以知,还可以感受。比如老师绘声绘色的涵咏,可以创设氛围,呼唤形象,产生共鸣,出现奇异的美感效应。讲授侧重字、词、句、篇等因素,涵咏法则侧重文字的情致和韵味。所以,教师的出神入化的涵咏,学生不仅能准确地把握文章的思路,还能够迅速地把握文章的底蕴,并且容易记忆和迁移。

涵咏必须出神入化,但不能追求所谓的戏剧效果;或只是读读而已。因为课堂不是舞台,而糟糕的读又如同一扇肮脏不堪的窗子,隔着它什么也看不见。因此,只有理解和感受了的才能得于心,会以意,才能出神入化——激昂处激昂,悲愤处悲愤,委婉之处委婉。

涵咏的具体做法一般有以下几种:一是示范法,即通过教师涵咏或听录音,引导学生通过涵咏的语气、语调、语速、停顿乃至表情去领会文章的内蕴,揣摩涵咏技巧。第二模仿法, 即让学生模仿老师或录音的语调、语气、语速、停顿,理解文章。第三是角色法,就是让学生分角色涵咏文字,以加深理解。第四评议法,即通过对涵咏的评议,进一步理解课文,学习涵咏技巧。

涵咏是传统教法中最基本的方法。要掌握这种教法,首先,教师必须注意素质修养。二是克服心理障碍,尤其要引导学生克服心理障碍。三是要防止以涵咏代替其他教法,甚至把涵咏变成“死读”。

55、语文问题导读法

这是一种从提出问题入手,组织学生自学的教学方法。它的特点是:重视学生的自学,体现以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教学思想。教师通过提问和诱导,就能培养学习兴趣和爱好。有了兴趣和爱好,学生的注意力就会集中,学习效果就会提高。教学步骤是:

第一步,出示问题。这是最主要的一环,教师提出的问题要体现课文的重点、难点、疑点,体现知识的内部联系,体现分析问题的思路,由易到难,帮助学生循序渐进地理解课文,并进一步发现问题。

第二步,自学讨论。出示问题后,学生通过自己动脑筋,读读、写写、议议,逐步解决问题。对难度较大的问题,可展开充分的自由讨论。这样,不仅有利于解决问题,还可以克服学生个人学习活动过多的缺陷,形成学生互相负责和互相依存的关系,做到每个学生在同一时间内,既应当是学生,也应当是先生,一人教大家,大家教一人。教师做巡回指导,并做扼要点拨,促使学生深入理解,解决问题,还可以了解学生的掌握程度,做到心中有数。

第三步,质疑解答。学生自学后,可能还会有一些不明白的问题,这时,应鼓励他们大胆地提出,采用全班大讨论的方式,教师做必要的提示,最后达到透悟或统一。另外,对学生忽视的问题或易误解的问题,教师要围绕重点、难点再问学生,通过问答讨论,使学生能纠正错误,全面掌握。

第四步,集中讲解。对课文的重点、难点,决不能一带而过,教师最后要做总结性的讲解、分析,突出重点、难点,加深学生的印象,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第五步,作业练习。为了巩固学生的学习效果,还要适当给学生布置作业,强化所学知识。

56、“推引”教学法

1、“推引”法的涵义

(1)“推”。即教师要“推”学生去读书,去观察社会、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2)“引”。即教师要运用各阶段最基本的知识引导学生,培养其基本素质。将“推引教学法”定义为:推引教学法是教师以学生的身心发展水平为依据,有计划、有目的地推动学生学习并大胆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形成创新思维的综合性教学方法。

2、“推引”教学法的操作模式

( 1)“推”。①“推”学生阅读教材,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②“推”学生自己理解教材中的基本概念和理论,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③“推”学生阅读课外书籍,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学生知识的取得主要是通过教师指导下对教材的把握。④“推”学生观察社会现实,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探究能力。

(2)“引”。①利用教材“引”学生阅读。明确阅读范围,了解阅读、探究主题,确立明确理论走向。利用“讨论题”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和探究,观察实际、思考社会现象,提出问题并试图解决问题。③利用自然、社会中有价值的现象或主题引导学生,培养学生的实际能力。

(3)推引结合。①推引教学法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思维方法,它的有效使用依赖于以下条件: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全面提升,而这种提升被学生实实在在感受到;学生有较好的知识基础和学科准备、有探究问题的精神、求学的欲望、较为灵敏的思维和相应的批判精神及求实态度;有一定的富裕时间可以利用;学校图书馆有丰富的学科资料,资料内容涵盖面广;教师自身的理论体系或对该学科理论体系和最新研究成果的把握。②课堂组织是推引教学法实施的关键。A教师只整体性介绍教学任务;B组织讨论;C记录学生的表现质量和数量。

57、语文自学辅导教学法

语文自学辅导教学的教学方法是根据卢仲衡提出的自学辅导7条教学原则,吸收我国传统汉语文教学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设计的。传统汉语教学方法中的面向全体的示范朗读、示范书写(字的笔顺)、示范评点,个别辅导时的点拨激励,举一反三,“啊其两端”(提出问题的正反两面)让学生各竭其才(各自动脑筋找出正确答案),同一问题因人作答,循循善诱等。
  语文自学辅导教学的教学方法归纳起来有以下几方面的特点:
  (一)教会学生自学的方法
  其要点是:
  (1)刚入学第一节课,就要告诉学生语文自学辅导教学课本特点与用法。
  (2)启、读、练、知、结的课堂教学模式,要让学生明白,不但知道五个环节,还要知道这五个环节各自的作用是什么,五个环节是怎么样的关系,在每个环节里应该怎么样,并逐步适应这种教学模式。
  (3)学生在课堂上自学过程中遇到疑难问题,先独立思考,求之不得,再向老师举手示意,待教师到跟前个别辅导,不要问前后左右的同学,以免干扰别人自学。
  (4)要让每个学生都知道动笔墨读书的好处与做法,以便自觉去做。一般来说,一个月后,学生便能适应。会运用自学方法之后,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自学效果逐步好起来。
  (二)教法与教材相互依存
  语文自学辅导教学的教材,包括课本和字典《古汉语常用字字词》、词典(指定用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因为课本中的一些练习是依据上述两工具书拟出的,学生必须用这种字典才能完成课本中的练习,从而达到〈大纳〉规定的会使用字典词典的目的要求。教材本身承担了一部分辅导学生自学的任务,我们称之为静态辅导。例如动笔读书的方法和示范,词语音项义项的选择,理解课文语言、内容和写法的步骤等,课本用不同形式将其编入,学生在读课文时就有兴趣地方便地接受指令和辅导。教师面向全班的指导和面向个别学生的辅导,要受教材的制约,教材已做了的,教师一般就不必重要。不过教材中的教法只体现共性,把握大局。而教师运用的教法除了发挥教材中的教法作用,还要针对本班特点,具有个性,创造性地因势利导发挥细节作用。

(三)落实因材施教

自学辅导教学的教法能把“班集体”和“个别化”这一对矛盾统一起来。教师面对全班行教学的时间大大少于个别辅导的时间。这就在时间上保证了因材施教的条件。教师在课堂上对全班提出统一的进度、统一的要求、统一的措施,但不要求“齐步走”。自学时快者快学,提高完成进度可以继续向下自学,优生不受压抑;慢者慢学,教师用个别辅导给以帮助,使其赶上来,学习有困难的学生不掉队。

(四)省时、高效
   语文自学辅导教学要求学生做时间的主人。教师把课堂上的大量时间交给学生并指导学生用科学方法支配时间,有效利用时间。

(五)便于操作
  这种教法十分简朴,一般水平的教师,只要是认真负责,学习了基本理论就能应用。在实践证明,大量实证明了这一点。
  (六)法度谨严与教师特长可发挥、教学可创造
  语文自学辅导教学,又是班集体,又是个别化;又是“大灶”,又是“小灶”,教学没有谨严的法度是不可想象的,免不了课堂上要乱。“启、读、练、知、结”是这种自学辅导课堂教学的基本程序,也可说是课堂教学的模式或法度。

(七)适用于双语(汉语和少数民族语)教学
  我国55个少数民族中有回族、满族一般使用汉语(《中国大百科全书·民族》554面),学生学习汉语无特殊困难。其他少数民族学生学习汉语是学习母语之外的一种语言,常会遇到音、义、语法上的特殊困难。课堂教学采用自学辅导教法,对少数民族学生有四点好处:
  (1)如前面所说,字典词典列为教材,就在每个学生身边有一位可以随时请教的教师。学习母语之外的语言,特别需要词典,这是人所共知的。
  (2)课本也是学生身边的一位教师,它蕴含的教法,有一部分是针对少数民族学生的学习需要设计的。。
  (3)课堂上以学生自学为主,学生自学又以视觉(阅读)为主,还可以快者快学,慢者慢学,这就比口耳授授、“一刀切”教法更易学习非母语的语言。
  (4)课堂上教师有较多的时间做个别辅导工作,及时因人而异地解惑,能保证中、差生稳步前进。
   (八)多学科同步促进
  自学辅导教学在国内应用较多的是数学和语文两个学科。现在走向同步教学的班级逐渐增多。所谓同步就是一个年级或一个班的几个学科同时采用这种教学。

58、设喻教学法

设喻教学法就是通过创设比喻来进行教学。这种方法运用得当,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创造活跃和谐的课堂气氛,提高教学效率;能为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有助于记忆;还能帮助学生加深理解,便于化难为易。总结其运用规律,大致有三要。
  (1)充分研究本体,准确把握本体的特征
  教学须因文生法,每教一篇课文,都应在准确、透彻地把握课文的基础上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教学内容,需要从如何设喻的角度再作思考,去发现设喻的最佳环节和方式,为取得生动形象的教学效果奠定基础倘不如此,抛开了对教材的充分研究而刻意设喻,就只能舍本逐末,流于形式,轻则干扰学生的正确理解,重则可能造成知识传授上的纰缪。
  (2)力求找到常见易懂有趣的事物作喻体
  为了有效的设喻,喻体要选择浅显易懂的事物来充当,并且具有趣味性。喻性不为学生熟知,学生不能准确理解,甚至根本无法理解,虽设喻亦无效益;喻体过于平淡,索然寡味,也难为学生留下鲜明的印象。
  (3)抓准相似点,务求贴切,新颖
  比喻要贴切、恰当、生动、方为妙喻,设喻教学法亦然,故而必须要对本体和喻体的特点认真分析概括,抓住最相似的地方。随心所欲信手拈来,难以取得好的效果,牵强附会而不当,往往不伦不类弄巧成拙。同时,设喻要追求新意,“泛而不切,好取华辞”(吴曾祺《涵芬楼文谈》)则无关实义,“熟而不鲜,袭取旧闻”(同上)则牙慧难辞,王尔德关于以花喻美人的评价至今令人回味无穷,都在启示我们设喻要贴切,力求新颖。
  

59、文学插图导读“六法

入选中学语文教材的大部分作品是古今中外的文学精品,在编入课本时,多数配有比较理想的文学插图。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认识和领悟文学插图这一“特殊的艺术的语言”,捕捉斯所“隐含的非常丰富的文学信息”,从而创造性地阅读文学作品,提高学生的文学素质和鉴赏水平,一些致力于语言教改的有识之士,在这方面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在教学实践中,要重视文学插图的潜在功能,其主要作法归结如下:
  一、介绍作者,先睹风采:由“形”人“神”加深印象。课文中有不少插图是著名作家、诗人的头像,如我国古代的有屈原(《涉江》)、陶渊明(《桃花源记》)、曹操(《观沧海》)、白居易(《钱塘湖春》)、王安石(《书湖阴先生壁》)、李清照(《如梦令》)、辛弃疾(《西江月》)、蒲松龄(《狼》)等,现代的有朱自清(《背影》)、老舍(《济南的冬天》)、外国的有莫泊桑、福楼拜、屠格涅夫、都德、左拉(《福楼拜家的星期天》)等。这些文学巨擘的头像,能体现他们各自的风度和气质,也能显示其不同的个性。学生对入选教材中的作家、诗人的了解,往往只限于注释介绍和教师的补充介绍,不能将这些文字的材料与其相貌联系起来,只知其“神”,未睹其“形”,形不成较深的印象。课本中的头像插图为我们解决了这一难题。利用插图像介绍作者,先睹风采,由“形”人“神”,起到了“一石多鸟”的作用。
  二、赏画入文,由文入画。在一些游记写景散文中,作家按照自己的行踪,或定点写景,或移步换景,从不同的角度描绘景物别具特色的风貌。教这一类课文,我们要借助插图,赏画入文,由文入画,

  三、借助示意图,揣摩作家的匠心。

  四、借助插图,体味诗的意境。诗的语言凝练,而表现的境界却广阔深邃,显示的情调亦丰富多彩。对诗的艺术境界,只可“意会”,不可的“言传”。这也是诗歌教学的困难所有。如果我们借助插图的画面,让学生由文人图地体味诗的意境,就比较容易了

  五、借助插图,理解人物形象。

  六、以文评画。插图是为了帮助读者理解作品的内容,“补文学之所不及”。因此,插图中的人物、景物和场面都要依据原作的文字描写,将其转化为准确生动的绘画语言。这就要求插图既要符合原作的内容和精神,又要根据艺术规律进行创造。插图的起码要求应该做到不违背作品的内容,符合生活的真实。然而有些文学插图却未能做到这一点。
  60、文言文讲授“六步法”

文言文讲授“六步法”,即一看、二听、三找、四讲、五读、六总。
  一看。遇到一篇新文章,先组织学生自看。篇幅短的可通读全文,篇幅长的则要分段阅读,使学生先感性认识。这一步骤姑且称为“粗读”。
  二听。让学生在“粗读”的基础上,认真聆听老师的范读或听录音。这一过程要求学生特别留意生词的读音,并且对重点实词、虚词做到心中有数。
  三找。我国著名语言学家吕淑湘说,“教师培养学生主要是教会他动脑筋”。“找”的过程也就是“动脑筋”的过程。“找”即学生“听”后找出需要掌握的知词及重点并提出疑问。这可称为“精读”。让学生“找”,可以对症下药、有的放矢,这比老师开门见山点出来效果更好。在“找”这一过程可以引导竞争意识,看谁找得快、看谁找得准。同学受到教师表扬后学习兴趣浓,形成一种良性循环。
  四讲。老师讲解同学在“找”中出现的疑点,并启发学生将所学知识融会贯通。有些书本下面注释有的,要提醒学生作记号;没有的则要督促他们做笔记。这一环节,可进行个别提问,也可集体提问,还可交叉进行,相辅相成。

  五读。完成了上述四个步骤后,应让学生分段分节朗读,这有助于课文的完整性与连贯性。“读”时,应遵循古人“必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
  六总。最后一个步骤,也是关键的一个步骤,是总结。可以让学生总结。让他们积极思考,归纳出本课的重点。学生踊跃参与,即锻炼了分析归纳能力,又提高了语言表达水平,同时又一次巩固了本课知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