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n10游戏优化怎么样:艾灸与保健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7 23:49:28
艾灸与保健

宋代《扁鹊心书》云:"人于无病时常灸,虽未得长生,亦可保百余年寿矣"由于灸能益气温阳,而人身的阳气有"卫外而为固"的作用,若能使阳气保持常盛,正气充足,则病邪不易侵犯,身体就会健康。中老年人多阳气衰退,应宜施艾灸起到补火助阳,振奋精神的作用。正如《扁鹊心书》云:"年四十气衰而起居乏,五十体重耳目不聪明矣,六十阳气大衰,阳痿,九窍不利,上实下虚,涕泣皆出矣,夫人之真元,乃一身之主宰,真气壮则人强,真气虚则人病,真气脱则人亡,保命之法,艾灼第一"。唐代孙思邈在《千金方》中说:“宦游吴蜀,体上须三两处灸之,勿令疮暂瘥,则瘴疬瘟疟之气不能着人。”他经常自灸,加上其他保健措施,结果活了一百零一岁。唐代著名医学家王焘在《外台秘要》中说"凡人年三十以上若不灸三里,令人气上眼暗。阳气逐渐衰弱,所以三里下气也。"这是说三十岁以上的人阳气逐渐衰弱,灸三里可补气壮阳,不然会出现气短两眼昏花等衰弱现象。由此可见,艾灸确为延缓衰老,防病保健的好方法。人们无病施灸,可以激发人体正气,增加人体抗病能力,以抵制病邪的侵袭。    保健灸法在我国已有悠久的历史。《灵枢?经脉》说:“灸则强食生肉”。说明灸法有增进食欲,促进机体生长的作用。“若要安,三里莫要干”。灸法能补气助阳、温益脾肾。灸法是以经络、脏腑等理论为指导,利用某种易燃材料或药物,在穴位上或患处烧熏,借其温热性效能,通过经络的作用来调整人体生理功能的平衡,而达到防病治病的一种外治方法。《灵枢?经脉》:“针所不为,灸之所宜。”灸法对于使用针、药等方法治疗无效或效果不显著的病或用于保健方面,往往奏效乃至神效。明代李延《医学入门》曰:“凡病药之不及,针之不到,必须灸之”。    保健灸法的常用穴位及方法:   (1)足三里灸:足三里为足阳明胃经合穴,具有补脾益肾、调和气血的功效。多灸此穴,以预防中风,为中、老年人保健要穴。用于预防中风,在平时可单灸足三里,有中风先兆时可配合绝骨穴。古人多采用化脓灸,有“若要安,三里莫要干”的谚语。灸此穴有预防老花眼的作用。现代医学研究,艾灸足三里可以调整脏腑功能,促进机体新陈代谢,增加白细胞、红细胞的数量和吞噬细胞的吞噬功能,增强免疫力。   (2)神阙穴:神阙又名脐中,属任脉,为保健要穴,灸此穴,具有温补元阳、健运脾胃、益气延年之功效。其方法有隔姜灸、隔盐灸,每次3~5壮,每日1次,10次为1疗程。每次以感到局部温热舒适,稍有红晕为度。   (3)气海穴:气海又名丹田,属任脉经,为保健要穴。常灸此穴有培补元气、益肾固精的作用。常用温和灸、隔姜灸和附子灸。孕妇禁用。   (4)关元穴:关元也称丹田,属任脉经,为保健要穴,具有温肾固经、补气回阳、通纳冲任之功效。常用温和灸、隔姜灸和附子灸。孕妇禁用。   (5)身柱灸:清心宁神,降逆止呕之效。多采用温和灸法,用烟卷大小的艾条,每次5~10min,隔日1次,每月不超过10次。   (6)风门灸:风门为足太阳膀胱经穴,有宣肺解表,祛风通络之功效,主治一切风证,多用于预防感冒,采用隔姜灸法,在感冒流行期间,每日灸1次,每次5~10min,连灸10天。   (7)中脘灸:中脘为任脉经穴,胃的“募穴”,八会穴之一。具有健运脾胃,补中益气之功效。常用隔姜灸、温和灸。每日灸1次,每次5~9壮,连灸10天。     临床上保健灸法,除上述穴外,还有大椎穴、膏肓穴、三阴交穴、命门穴、肾俞穴、曲池穴、阳陵泉穴及“伏天穴”等。灸法治疗肿瘤的研究

灸法治疗肿瘤的研究:灸法治疗肿瘤历史悠久,早在《内经》一书中就有用灸法治疗症瘕积聚的记载,此外《外科证治全书》中也有用艾灸治“茧唇”(唇癌)、用黄蜡灸治“翻花疮”(皮肤癌)的记载。现代临床上也应用灸法治疗某些恶性肿瘤,多作为手术、放疗、化疗等方法的辅助手段,并取得了一定疗效。    1.改善临床症状    临床上应用灸法单独治疗肿瘤的报道不多,多数均以灸法结合其他疗法进行治疗,如灸药结合、针灸结合等,可以增强临床疗效。宫斌以温经开窍类中药隔药灸治疗脑干肿瘤1例,取百会、哑门、太阳、涌泉,各穴灸3~5壮,同时选用血麝四物汤随症加减内服,共治疗5月余,诸症消失,随访2年未见复发。田菲等主穴取关元、足三里、三阴交,并根据肿瘤的特点进行加减配穴,肺癌加列缺、少商,胃癌、肝癌加血海,采用石氏艾灸(补益型)——温针灸的方法对106例各种恶性肿瘤进行治疗,可以明显改善病人的虚劳症状,特别是神疲乏力、五心烦热、肢体倦怠和腰膝酸软,前后比较有显著性差异,认为该法对于提高肿瘤患者的生活质量、抑制肿瘤生长有重要作用。朱汝功等报道用麦粒灸灸背俞穴,针刺四肢穴,局部隔饼灸华佗夹脊穴并配合部分中草药治疗20例不宜作手术、化疗及放疗的晚期食道癌患者,结果12例有效,认为针灸能促进机体抗癌能力,延长晚期肿瘤患者的生存期。陈淼和报道以特大型艾炷先灸后割,即灸毕直接就在灸疮上施予割法,然后于割口处敷药,纱布包扎,恶脓由割口流出,流尽自然收口结痂,至脱落皮肤光滑为止,前后共需个月,艾炷重量可达18g,隔青萝卜间接灸。此疗法专门用治恶性肿瘤,尤以鼻咽癌、颈部淋巴恶性肿瘤最有效。    2.提高机体免疫机能    肿瘤的发生发展与机体免疫功能低下有着互为因果的关系,机体免疫功能低下时容易发生肿瘤,而肿瘤形成后更进一步损伤正气,使免疫功能缺损加重。通过增强机体免疫功能杀伤肿瘤细胞是防治肿瘤的有效途径。大量的临床研究证实灸法能够提高机体免疫机能,对机体紊乱的免疫功能具有良好的调节作用。翟氏等取大椎、肺俞、脾俞,采用小艾炷直接灸法治疗9名未能作手术或手术后复发转移的癌症患者,观察患者治疗前后的细胞免疫状况,结果表明:①艾灸对接受过化疗,白细胞数明显低下者有一定升提作用;②艾灸对癌症患者的K细胞ADCC活性似有双向调节作用;③艾灸可提高癌症患者的淋巴细胞转化率;④艾灸可使癌症患者明显低下的NK细胞毒活性得到显著增强;⑤艾灸对癌症患者的CD3+、CD4+、CD8+细胞绝对值无明显影响,但能显著提高CD4+CD8+值,提高癌症患者的免疫功能,增强机体抗瘤能力。庄芝华采用化脓灸治疗21例中晚期恶性肿瘤患者,常用穴位为天井、小海、光明等,每次取单侧1穴,结果除2例下降外,余患者淋巴细胞转化率均获提高。欧阳群采用隔盐灸神阙治疗69例肺癌患者,经灸治后免疫功能相应提高,T细胞亚群CD4+和CD11+自身比较与对照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    3.减轻放化疗副作用    胃肠道反应:肿瘤患者化疗时能引起严重的胃肠反应,张氏应用灸疗中脘、内关、足三里、气海等穴能明显减轻病人的呕吐、恶心等症状,减少化疗的性反应,增加饮食,为肿瘤患者的进一步治疗提供了有利条件。    白细胞减少症:放化疗过程中可引起骨髓抑制,出现白细胞减少,直接影响放化疗方案的进一步实施。灸法治疗化疗后白细胞减少的报道较多,取得了较好的临床疗效。王晓以温和灸大椎、合谷、足三里、三阴交等穴位,治疗化疗后白细胞下降49例,有效率82%,疗效优于利血生、鲨肝醇联合用药组。马泽云等取大椎、身柱、至阳、命门为主的胸腰部督脉穴用太乙雷火神针灸治各种恶性肿瘤化疗所致的白细胞减少症166例,升高白细胞总有效率达91.6%。姚俊青将白细胞减少患者随机分为灸胸组、灸背组、药物对照组,灸胸组取膻中、中脘、天枢(双)、关元等穴,艾炷隔姜灸,每穴连灸3壮;灸背组取大椎、膈俞、胃俞、肾俞,灸法同上;药物对照组予鲨肝醇、利血生口服,结果灸胸组有效率为87.5%,灸背组有效率为90.3%,与对照组比较(40%)均有显著性差异。周浣贞等隔姜灸治疗100例,其白细胞均低于4×109分别采用温灸、化脓灸、穴位注射治疗,结果均有效,化脓灸组和穴位注射组疗效优于温灸组。俞芳采用艾炷直接灸治疗42例,疗效明显优于西药组,其取穴为大椎、膏肓俞、膈俞、脾俞,并随症配肾俞、足三里、三阴交。王世彪等用自制升白膏(黄芪60g、穿山甲、附子、当归、鸡血藤各20g共研末加姜酒后煎熬制膏而成)填脐(神阙),并配合大椎、三阴交、脾俞、胃俞、肾俞、膈俞等穴,取大艾炷隔药膏施灸,疗效明显优于西药组。

艾的民俗应用


    (一)端午时节的民俗应用:端午节又称瑞阳节、午日节、五月节、艾节、重五等。在端午节,人们把插艾和菖蒲作为重要内容之一。家家都洒扫庭除,以菖蒲、艾条插于门眉,悬于堂中。并用菖蒲、艾叶、榴花、蒜头、龙船花,制成人形或虎形,称为艾人、艾虎;制成花环、佩饰,美丽芬芳,妇人争相佩戴,用以驱瘴。端午节也是自古相传的“卫生节”,端午节正是仲夏疫病多发和流行的季节,人们在这一天洒扫庭院,挂艾枝,悬菖蒲,洒雄黄水,饮雄黄酒,激浊除腐,杀菌防病。在苏州、无锡等地,妇女还簪艾叶、 石榴花,据说可以辟邪及蛇虫之害。“洗了端午澡,一年身上好”,湖南民间风俗,端午节那天,许多人家用自来或从市场地回的中草药熬水洗澡以防治皮肤病,名为“洗端午澡”,虽然不同的地区,用的植物有所差异,但艾叶应用最为广泛。 用艾叶包粽子或以艾叶浸米裹粽子。这里的艾叶应用原因之一仍然离不开艾叶所特有的 清香气味和较强的杀菌功能,艾叶有它特有的 清香又有它的天然色素,可以满足这种食品色、香、味俱全的要求;它的杀菌作用更有利于仲夏高温条件下食品较长时间的贮存。另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与所有的虫害都不能侵害艾草有关,这可能给古代人民以艾草神圣不可犯进而能“驱虫避邪”的观念。
   (二)温汤洗浴:艾叶浴有理气血,逐寒湿,止血,安眠,温经的功效。取新鲜艾叶30~50克,在澡盆中用沸 水冲泡5~10分钟,取出艾叶加水调至适宜水温 即可沐浴。艾叶对毛囊炎、湿疹有一定的疗效。在过去许多缺医少药的农村, 一直以来偏方盛行,收藏好的枯艾叶常常可以 派上用场。受了风寒引起头痛脑热,用艾叶煮水喝下来,闷头睡上一觉,出身大汗就会好;眼睛红肿,用艾叶煮鸡蛋,把鸡蛋剥了皮,用细布裹上,在眼睛上滚上几滚,立马见效;天热的时候,洗上一次用艾叶所煮的热水澡,疔疖会生得少。有些地方有孩子生下来后三天洗澡的民俗习惯,叫“洗三”,按规矩,这“洗三”的水须是艾叶水,据说用此水洗浴后的孩子很少感染瘟疫杂病,生疮长疖。还有人采用艾叶制成香汤液进行沐浴,所谓香汤就是用艾叶、菖蒲、十大功劳叶等一并煮成汤液,男女老少用这些汤药来洗澡,洗过香汤浴就可避邪祛病。因为这些草药均有杀菌、通络、润肤的作用。
   (三)熏蒸医治疾病: 四大文明古国的宗教徒们做礼拜,常常燃点艾叶、菖蒲、乳香、沉香、檀香、玫瑰花等芳香物,用以驱逐秽气、杀虫灭菌,增加神圣和神秘的气氛,对一些疾病的治疗也有一定的效果。我国很早就懂得焚烧艾叶、菖蒲等来驱疫避秽,杀灭越冬的各种害虫来减少夏季发生疾病。艾叶含挥发油,其中的成分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枯草杆菌、溶血性链球菌均有抑制作用,对真菌也有较明显的抑制作用。 在农村,艾叶制成艾条烟熏可用于产房等空间的消毒,不仅能起到清洁空气,驱赶蚊蝇,杀灭细菌、霉菌与病毒作用,而且还具有刺激性小,毒性低,方法简便、材料价廉易得,同时还蕴含吉祥喜庆的意义。
   (四)艾的食用作用:清明前后人们常采其嫩叶和青蒿叶一起制成糕团,有特殊的清香味。1、蒸饼、做饺子、制青团:将新鲜艾叶去掉硬梗、枯叶,用清水将泥沙淘净,然后按1kg艾叶拌250g面粉的比例,掺匀拌散,使艾叶全部沾有面粉。铺入笼屉蒸煮,约30~40分钟后出锅(蒸熟的艾叶已无浓烈芳香药味),盛在碗里,调以香油、葱、蒜泥等即成。艾叶配以葱、豆芽、豆腐可做艾叶饺子,配以青菜可制菜团,有特殊清香,营养丰富。尤其是端午节前后的艾叶,清嫩味鲜,具有开胃健脾,增进食欲等功效。 2、艾叶粑是广西阳朔等地的小吃,圆圆的小饼,放在艾叶上,吃起来满口的清香,有点药味,是别有风味的小吃之一。 3、艾叶茶是以艾的嫩叶为原料,加工制成茶叶,不但含其特有的中药成分,还有保健作用,且饮后无苦涩味,而有特殊的清香味。
   (五)饲料添加剂:艾叶中含有丰富的蛋白质、脂肪、多种维生素、矿物质和畜禽必需氨基酸及叶绿素。 晒干粉碎喂畜禽,能促进血液循环,提高新陈代谢,促进生长繁殖,改进肉的品质,提高饲料效率,既有营养又有保健功能,效果良好,无副作用。艾叶在各地贮量大,采取方便,用其作饲料, 成本低、效益高。畜禽食用适量的艾叶, 一方面可以预防疾病,增强畜禽体质,另一方面则可以促进血液循环,增强机体代谢,促进畜禽的生长发育,提高饲料的转化率。据在猪的饲料中添加 2% 的艾叶粉作喂猪试验,猪的日增重比不加艾叶粉的多增重 35 克 —38 克,提高增重率 5.5%—5.7% ,节省饲料 12%—12.5% 。  
   (六)肚兜与腰带:有的山村里还流传着用艾制成肚兜,兜在腹部的习俗。对老年人的气弱畏寒;儿童的受凉腹泻;妇女的经寒,虚寒病症都有很好的效果。清宫医案里记载:光绪34年,太医院的御医用蕲艾加以药物粉碎揉搓后,再用绫绢包裹制成六寸宽的腰带,给光绪皇帝系在腰间来治疗腰胯疼痛,以补汤药之不及。
   (七)艾枕、艾袋、艾垫:在民间采用简易方法,将家中陈艾切成细绒自制成艾枕、艾袋、艾垫,最受群众欢迎。艾枕:取细艾绒约一公斤,用布缝成枕,对风、寒、湿引起的头痛、头重更有明显的疗效。长期使用时对于感冒、颈椎病、面部神经麻痹也有一定作用。艾袋:取艾绒300克,用布缝成15 × 25厘米的小袋,用于治老年人脐腹冷痛或妇女病经不调,将艾袋兜其脐腹有很好的效果,对于虚寒引起的腰痛、肩病、关节痛,将艾袋扎在其患处也有一定功效。艾垫:将细艾绒纳入布里,制成如鞋大、小的艾垫(厚度约3毫米左右)将艾垫垫在鞋内(三天更换艾垫一次),能防治寒湿脚气、足癣、冻疮等病。
   (八)国外的传播:艾叶的汁还可作香料,法国的“味美思”酒中就有此汁。现今湖北蕲州地区农村原除少数药用或薰蚊驱虫外,还大量出口日本。据有关报道,在我们的亚州邻国如日本、韩国等也有食用艾叶或用艾叶包棕子的习惯,这可能是我国古代传统文化广泛传播的一个例证。
   (九)民间谚语:民间至今还有“家有三年艾,郎中不用来”的谚语。民间俗语说:“若要安,三里常不干。”经常灸足三里穴可以增强全身的免疫功能,减少疾病的发生。端午节有“悬艾人,戴艾虎,饮艾酒,食艾糕,熏艾叶”的民俗记载,民谚说:“清明插柳,端午插艾”。
   (十)现代应用:近年来艾叶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有较快的发展,已开发出艾叶牙膏、艾叶浴剂、艾叶油香精、艾蒿枕、保健腰带、蕲艾蚊香等多种产品,还有正在开发的以艾叶为主要原料的香烟,不含尼古丁,可作为香烟的替代品。
   (十一)艾灸的美容应用:早在我国晋代,历史上第一位擅长灸治,以灸治赘瘤而得名的著名女灸法家鲍姑就认为,灸法“不独愈病,且并获美艳”。其通过艾灸的温热性刺激和药理作用,使施灸部出现明显充血,加强营养,旺盛新陈代谢,同时可抑菌、杀菌,使组织恢复青春。因此灸法用于美容日汇报扩大,由局部施灸为主治疗斑秃、面瘫、面肌痉挛、痤疮等病的局部美容灸,发展到治疗肥胖、美发、润肤、容顔等整体美容灸。
    针灸美容法的作用机理是通过针刺、艾灸、耳针等方式,采用一定的手法,增强面部皮肤和肌肉的弹性,加快新陈代谢,促使头面部血管舒张、血液循环通畅,使面部气色红润光泽,皱纹减少,衰老延缓。针灸还能调整能量系统和内分泌的功能,使皮脂腺分泌协调,皮肤变得光滑细嫩;针灸美容法除改善面色,消除皱纹之外,还可以治疗痤疮、面部黑斑、黄褐斑以及肥胖症等疾病。针灸美容法对机体具有良好的双向调节作用。机体功能亢进时,针灸可使亢进平抑;机体功能处于抑制状态时,针灸可使抑制变为兴奋,所以针灸可调和阴阳,可使机体从平衡失调状态恢复正常。针灸美容术还能标本兼治,在美容的同时,又能增强体质和抗病能力。灸法美容多采用悬灸法,即用药物艾条间接灸,忌用直接灸法,如艾柱灸、隔姜灸等等。灸法有消除肌肉紧张,促进血液循环和新陈代谢,美化肌肤,增强体质的作用。除面部穴位间接灸以外,还可配合保健灸,可选用肺俞、合谷、曲池、肝俞 、膈俞 、脾俞、肾俞、神阙、三阴交、阴陵泉、血海等穴位。

艾灸的现代研究
  
   艾燃烧生成物的甲醇提取物,有清除自由基作用,并且比未燃烧的艾的甲醇提取物作用更强。施灸局部皮肤中过氧化脂质显著减少,此作用是艾的燃烧生成物所致。艾的燃烧不仅没有破坏其有效药物成分,反而使之有所增强。艾燃烧生成物中的抗氧化物质,附着在穴位处皮肤上,通过灸热渗透进入体内而起作用的。艾灸燃烧时产生的热量,是一种十分有效并适应于机体治疗的物理因子红外线。根据物理学的原理,任何物体都可以发射红外线和吸收红外线,人体也不例外。近红外线对人体的穿透深度较远红外线深,最多可达10mm,并被机体吸收。研究认为,艾灸在燃烧时产生的辐射能谱是红外线,且近红外线占主要成分。近红外线可激励人体穴位内生物分子的氢键,产生受激相干谐振吸收效应,通过神经-体液系统传递人体细胞所需的能量。艾灸时的红外辐射可为机体细胞的代谢活动、免疫功能提供所必需的能量,也能给缺乏能量的病态细胞提供活化能。而艾灸施于穴位,其近红外辐射具有较高的穿透能力,可通过经络系统,更好地将能量送至病灶而起作用。

艾的化学成分
  
    艾蒿的药用部位是艾叶,艾叶的药用功能来源于其中所含化学物质,经研究艾蒿的化学成分主要有挥发油、黄酮、桉叶烷、三萜类及微量化学元素等。艾蒿全草的挥发油含量为0.20%~0.33%。
    1985年朱亮锋等报道了艾蒿的挥发油化学成分,以1,8-桉叶素为主体化合物的挥发油(39.45%)近40种成分,主要为ɑ-侧柏烯、蒎烯、莰烯、香桧烯、1-辛烯-3-醇、对-聚伞花素、1,8-桉叶素、γ-松油烯、樟脑、龙脑等。顾静文等报道的艾蒿挥发油的主要化学成分为1,8-桉叶油素(35.40%)、1,4-桉叶油素(4.17%)、樟脑(5.52%)等。艾蒿叶含挥发油约0.020%。潘炯光等从艾蒿叶中鉴定出2-甲基丁醇、2-己烯醛、三环萜、ɑ-侧柏烯等60种成分。
    刘国声从山东崂山产野生艾叶的挥发油中鉴定出34种成分,其中含量较高的有柠檬烯、ɑ-侧柏酮、ɑ-水芹烯和香茅醇等。各报道中艾蒿全草和艾蒿叶挥发油主要成分及含量有较大差异,这可能与植物生长的地区、环境、气候、及材料采集时间等有密切的关联。
    艾蒿黄酮类成分主要有5,7-二羟基-6,3,4-三甲氧基黄酮、5-羟基-6,7,3,4-四甲氧基黄酮、槲皮素和柚皮素等。艾蒿桉叶烷类成分有柳杉二醇、魁蒿内酯、1-氧-4ß-乙酰氧基桉叶-2、11(13)-二烯-12,8β-内酯、1氧-4ɑ-乙酰氧基桉叶-2,11(13)-二烯-12,8β-内酯。艾蒿三萜类成分有ɑ-及β-香树脂醇、无羁萜、ɑ-及β-香树脂醇的乙酸酯、羽扇烯酮、粘霉烯酮、羊齿烯酮、24-亚甲基环木菠萝烷酮、西米杜鹃醇和3β-甲氧基-9β,19-环羊毛甾-23(E)烯-25,26-二醇等。
    用原子吸收光谱测定发现艾蒿中含有多种微量元素,如锶,铬,钴,镍,锰,铜,锌,铁,钠,钾,钙,镁等。艾蒿的其它化学成分主要有β-谷甾醇、豆甾醇、棕榈酸乙酯、油酸乙酯、亚油酸乙酯和反式的苯亚曱丁二酸等。  
艾叶的属性  

概述:艾,又名冰台、艾蒿、医草、灸草、 蕲艾、家艾、甜艾、草蓬、艾蓬、香艾、阿及艾 等。早在《诗经》中就有艾的记载。艾叶为常用中药之一,历版中国药典均有收载。农历四月至五月是艾生长最好的季节。我国各地均产,朝鲜、蒙古、日本也有分布。以湖北蕲州产者为佳,称为蕲艾。《别录》记载:“艾叶生田野,处处有……三月三日、五月五日,采叶曝干,陈久大可用”。《本草纲目》记载:“艾叶……以蕲州者为胜,用充方物,天下重之,渭之蕲艾。相传他处艾灸酒坛不能透,蕲艾一灸则直透彻,为异也。”据《蕲州志》 载,“白艾蕲州出”。蕲艾因产地而得名。李时珍的父亲李言闻对蕲艾颇有研究,著有《蕲艾传》,说蕲艾“产于山阳,采以端午,治病灸疾,功非小补。”《孟子?离娄篇》说过:“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患了七年的病,应该说是很顽固的了,然而三年以上的陈艾有可能治愈它,可见人们对艾寄予了多大的期望。
    种类:用作“艾叶”的同属植物 艾及其所属菊科蒿属(Artemisia)植物全球约 350种以上,广布于北半球的温带地区,少数分 布于非洲、南亚及中美洲等热带地区。我国(不包括分出的绢蒿属)有170种以上,各地均产。除《中国药典》收载的艾Artemisia argyi Levlet Vant. 作艾叶正品使用以外,还有20 多种同属植物的叶在不同地区亦作“艾叶”入 药,主要的几种有: 蒙古蒿A. mongolica (Fisch. ex Bess.) Nakai 分布于东北、华北及华东地区; 魁蒿A. princeps Pamp.分布几遍全国; 五月艾A. indica Willd. 分布于华北、华东、 中南、西南及陕西、甘肃、山东、江苏、安徽、 浙江、江西等地; 红足蒿A. rubripes Nakai 分布于东北、华北 及山东、江苏、安徽、浙江、江西和福建等地; 北艾A.vulgaris L. 分布于陕西(秦岭)、甘肃(西部)、青海、新疆、四川(西部)等地; 宽叶山蒿A.stolonifera(Maxim.)Komar.分布于 东北、华北及山东、江苏、安徽、浙江和湖北等地; 野艾蒿A. lavandulaefolia DC.分布于东北、 华北及山东、江苏、安徽、浙江和江西等地;
    形态: 多年生草本,高45-120cm;茎具明显棱条,上部分枝,被白色短绵毛。单叶,互生,茎中部叶卵状三角形或椭圆形,有柄,羽状深裂,两侧2对裂片椭圆形至椭圆状披针形,中间又常3裂,裂片边缘均具锯齿,上面暗绿色,密布小腺点,稀被白色柔毛,下面灰绿色,密被白色绒毛;茎顶部叶叶全缘或3裂。头状花序排列成复总状,总苞卵形,密被灰白色丝状茸毛;筒状小花带红色,外层雌性花,内层两性花。瘦果长圆形、无冠毛。花期7-10月。
    性能:《名医别录》说:“艾味苦,微温,无毒,主灸百病。”艾叶性味苦、辛、温,入脾、肝、肾经。艾叶气味芳香,具有温经通络、行气活血、祛湿逐寒、消肿散结、回阳救逆等功效。艾的主要成分是挥发油,内含水芹烯、毕澄茄烯、侧柏醇等。野艾还含有碘、蛋白质及各种维生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