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os 代码规范:道德重建:破窗修复当其时,亡羊补牢犹未晚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9 21:47:10
道德重建:破窗修复当其时,亡羊补牢犹未晚

作者:段华明

如果对于这样的“破窗”啥时出,啥时修,出一扇,修一扇,把隐患和苗头消灭在萌芽状态,就可以亡羊补牢,挽回损失。

“小悦悦事件”引发一场广泛的对社会冷漠大加鞭挞,对人格心理、思想道德及法律法规方面缺失等深层次问题深入反思的社会讨论,国外的“破窗理论”和中国的“亡羊补牢”成语能够给予这场讨论深深的启迪。

美国心理学家詹巴斗曾进行过一项有趣的试验:找来两辆一模一样的汽车停在两个街区,把一辆的车牌摘掉,顶棚打开,结果一天之内就被人偷走了;而完整摆在另一个街区的那辆车过了一个星期仍安然无恙;后来用锤子把这辆车的玻璃敲了个大洞,结果仅仅过了几个小时,它就不见了。以这项试验为基础,美国政治学家威尔逊和犯罪学家凯林,提出了一个“破窗理论”:若一幢建筑物被打破了一块窗玻璃,且没有及时更换,那么路过这幢建筑物的人们就可能会不由自主地去打烂更多的窗玻璃。如果这些破窗户仍旧得不到维修,那么还会继续产生其他破坏行为。

破窗理论指出环境可以对一个人产生强烈的暗示性和诱导性。完好的东西,便没有人去破坏,而破坏了的东西,就会遭受更大的破坏;没有“窟窿”的时候,没有人去钻“窟窿”,而一旦有了一个“小窟窿”,就会有一群人一起去把它变成“大窟窿”。

在“小悦悦事件”中出现的集体冷漠,成为“破窗”效应的生动写照。不可否认,南京“彭宇案”、复旦“黄山门”等公共事件,一次又一次道德努力的蒙羞,对于道德体系的戕害,乃是导致这种社会冷漠现象的重要原因之一。就如同打坏了建筑物上的一块窗户玻璃,这扇窗户又未得到及时修理,更多的窗户玻璃被人打破,一些不良风气、违规行为继而滋生、蔓延且繁殖。

这种奇怪的“破窗”现象,在现实生活中经常出现。一面墙,如果出现一些涂鸦没有被清洗掉,很快的,墙上就布满了乱七八糟、不堪入目的东西;或者,有人贴了一张广告,不出几天,这面墙上就会出现大大小小的广告;一个很干净的地方,人们不好意思丢垃圾,但是一旦地上有垃圾出现之后,人们就会毫不犹疑地乱抛;住宅区的草地上本来并没有路,后来有人从上边抄近而走,于是时间不长,这片草地就有了一条不少人都走的路;大街上摆放了很多的鲜花,很好看,也没有人去动,可是有一天,不知是谁搬走了几盆,于是一个、两个、三个,仿佛大街上的花盆,谁都敢把它搬走。

“小悦悦事件”中许多人麻木不仁,让所有知道此事的人都在拷问自己良知。大家怕什么,就怕这种冷漠变成习惯。小悦悦两度被汽车碾压,经过的18个路人没有对其进行救助,也正验证了冷漠在人群中的传染。任何一项大的破坏和犯罪,都是从小奸小恶开始,小洞不补,大洞吃苦,这已经成为屡验不差的真理。因为任何一扇破窗的出现,都会给人造成一种无序的感觉,这种无序感会成为引发堕落甚至犯罪的一种因素。

“破窗”现象的出现,助长了人们的四种心理:一是颓丧心理,坏了东西没人修,路人跌倒没人管,很多人对社会的信任度就会随之而降低。二是弃旧心理,既然已破废,既然没人管,那就随它去吧。三是从众心理,律是大家的律,法是大家的法,别人能够走,我就可以走。四是投机心理,投机是人的劣根性之一,尤其是看到有机可乘或者投机者占到便宜的时候。

当然,“破窗”现象也不是没有破解的方法。提出破窗理论的时候,就指出了它的必要前提,那就是“没有及时修复”。也就是说,只有在“破窗”没有得到及时修复的时候,破窗理论才会应验。如果对于这样的“破窗”啥时出,啥时修,出一扇,修一扇,把隐患和苗头消灭在萌芽状态,就可以亡羊补牢,挽回损失。

“小悦悦事件”警策人们亡羊补牢,痛定思痛,举一反三。汪洋书记在省委常委会上结合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的反思深刻到位:这次事件中是18个人而不是一两个人所表现出的冷漠,折射出的问题带有一定的普遍性,它是我们工作中长期存在问题的反映。他呼吁要忍着揭开疮疤刮骨疗伤的疼痛,唤起全社会的警醒,采取积极有效的行动,努力提升道德水平;广东省社工委连续三天召开“谴责见死不救行为,弘扬见义勇为精神”座谈会,征求救济机制、奖惩机制方面的意见与建议;多名学者共同提出,应在事发地修建“小悦悦事件纪念碑”,作为“记录时代道德的刻度”,提醒人们“知耻而后勇”等等,意味上上下下对社会良知的自觉与努力、信心与行动,必将在社会建设中重塑真善美的道德规范。

作者系中共广东省委党校现代化战略研究所所长、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