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c 建立文件夹:溺水自救常识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3 10:48:51
溺水又称淹溺,是人淹没于水中,水充满人体的呼吸道和肺泡所引起窒息;吸收到血液循环的水引起血液渗透压改变、电解质紊乱和组织损害;最后造成呼吸停止和心脏停搏而死亡。临床表现患者有昏迷、皮肤粘膜苍白和发绀、四肢厥冷、呼吸和心跳微弱或停止,口、鼻充满泡沫或淤泥、杂草,腹部常隆起伴胃扩张。因此,溺水的现场急救是非常重要的。发现溺水者,要积极救护常见的方法有以下几种:      一、不会游泳者的自救                                

     1、落水后不要心慌意乱,一定要保持头脑清醒。如果游泳时意外溺水,附近又无人救助时,首先应保持镇静,千万不要手脚乱蹬拼命挣扎,可减少水草缠绕,节省体力。只要不胡乱挣扎,人体在水中就不会失去平衡。这样你的口鼻将最先浮出水面可以进行呼吸和呼救。
      2、落水后立即屏住呼吸,然后放松肢体,尽可能地保持仰位,使头部后仰口向上方,将口鼻露出水面,此时就能进行呼吸。      3、呼吸时尽量用嘴吸气、用鼻呼气,以防呛水。经过长时间游泳自觉体力不支时,可改为仰泳,用手足轻轻划水即可使口鼻轻松浮于水面之上,调整呼吸,全身放松,稍作休息后游向岸边或浮于水面等待救援。  4、千万不能将手上举或拼命挣扎,因为这样反而容易使人下沉。  二、会游泳者的自救  1、一般是因小腿腓肠肌痉挛而致溺水,应心平静气,及时呼人援救。  2、自己将身体抱成一团,浮上水面。  3、深吸一口气,把脸浸入水中,将痉挛(抽筋)下肢的拇指用力向前上方拉,使拇指跷起来,持续用力,直到剧痛消失,抽筋自然也就停止。  4、一次发作之后,同一部位可以再次抽筋,所以对疼痛处要充分按摩和慢慢向岸上游去,上岸后最好再按摩和热敷患处。  5、如果手腕肌肉抽筋,自己可将手指上下屈伸,并采取仰面位,以两足游泳。  三、互救  1、救护者应镇静,尽可能脱去衣裤,尤其要脱去鞋靴,迅速游到溺水者附近。  2、对筋疲力尽的溺水者,救护者可从头部接近。  3、对神志清醒的溺水者,救护者应从背后接近,用一只手从背后抱住溺水者的头颈,另一只手抓住溺水者的手臂游向岸边。  4、如救护者游泳技术不熟练或不会游泳者,最好携带救生圈、木板或用小船进行救护,或投下绳索、竹竿等,使溺水者握住再拖带上岸。  5、救援时要注意,防止被溺水者紧抱缠身而双双发生危险。如被抱住,不要相互拖拉,应放手自沉,使溺水者手松开,再进行救护。  四、医疗或第一目击者现场急救  1、第一目击者在发现溺水者后立即拨打120或附件医院急诊电话请求医疗急救。      2、第一目击者或急救医务人员到达现场后,首先将溺水者救上岸。不会游泳者,可用长竹竿、绳索、木棍等物抛向溺水者,让其抓住拖上岸,进行就地抢救。      3、立即清除溺水者口鼻淤泥、杂草、呕吐物等,并打开气道,给予吸氧。      4、进行控水处理(倒水)。抢救者左腿跪地,右腿屈膝,将溺水者俯卧,腹部放在屈曲的大腿上,胸和头朝下垂,用于按压背部,迫使吸入呼吸道和胄内的水流出,时间不宜过长(1分钟即够)。      5、现场进行心肺复苏。若溺水者的呼吸和心跳停止,要立即进行口对口吹气和胸外心脏按压,每吹一口气,作4-5次心脏按压,直至呼吸和心跳复。溺水者清醒后,脱去湿衣,但要注意保暖。并尽快搬上急救车,迅速向附近医院转送。作为救护者一定要记住:对所有溺水休克者,不管情况如何,都必须从发现开始持续进行心肺复苏抢救。

      五、游泳六大忌
      1、忌饭前饭后及酒后游泳。空腹游泳会影响食欲和消化功能,引起头昏乏力;饱腹游泳影响消化功能,产生胃痉挛,甚至呕吐、腹痛现象。餐后半个小时内不要游泳。酒后游泳体内储备的葡萄糖大量消耗会出现低血糖。

       2、忌剧烈运动后游泳。剧烈运动后马上游泳,会加重心脏负担,引起感冒、咽喉炎等。

       3、忌不做准备活动即游泳。水温通常比体温低,因此下水前必须做准备活动,否则易导致身体不适。在游泳前,可先用水在身上拍打,并适当淋浴。

 

       4、忌游泳时间过久。一般不应超过2小时。皮肤对寒冷刺激一般有3个反应期。第一期:入水后,受冷的刺激,皮肤血管收缩,肤色呈苍白;第二期:在水中停留一定时间后,体表血流扩张,皮肤由苍白转呈浅红色,肤体由冷转暖;第三期:停留过久,体内热量消耗过大,皮肤出现鸡皮疙瘩和寒战现象,这是夏游的禁忌期,应及时出水。

       5、忌在不熟悉的水域游泳。在天然水域游泳时,切忌贸然下水。凡水域周围和水下情况复杂的都不宜下水游泳,以免发生意外。在海边游泳要注意潮水时间,尽量不要在退潮时游泳,以免退潮时往回游体力消耗过大发发生意外。
      6、忌游泳后马上进食。游泳后宜休息片刻再进食,否则会突然增加胃肠的负担,久之容易引起胃肠道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