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处理获取桌面路径:加强我国各民主党派(参政党)创新能力建设初探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6 17:27:42
参政党建设是我国政党制度建设的一个重要内容,是各民主党派在新世纪面临的一项重大历史性课题,对于进一步坚持和完善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本文要探讨的参政党创新能力建设是参政党建设或参政党能力建设的一个方面。
一、 参政党提高创新能力的必然性与重要性(问题的提出)
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 他特别提出创新,包括理论创新、体制创新、科技创新及其他创新。他在为美国《科学》杂志撰写的社论中还指出,“提高全社会创新意识和国家创新能力,这是中国实现跨世纪发展的必由之路”。江泽民同志的这些论述,深刻地说明我们党把创新既作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最高哲学理念和共同文化意识,又作为一项直接的和现实的“工程”来加以规划实施,并贯穿在全党全民的全部政治生活和经济生活的活动中,这意味着对于人类创造本性的深度发掘和自觉运用。事实也是如此,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文化,是一场深刻的社会变革,在这场极其深刻的历史性变革中,我们面临各种复杂的新情况新问题,需要我们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为指导,立足国情,学习世界上一切对我们有益的东西,在实践中大胆探索和创新。改革开放以来,我们所取得的伟大成就,一个重要原因是全党和全国人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勇于进取,善于开拓,敢于创新。 由此可见,我国已经进入了一个创新决定民族国家发展命运的时代,创新将成为中国新时代的显著特征之一。
知识是创新的基础,人才是创新的主体。作为参政党的中国各民主党派素有人才荟萃,知识密集的优势,应该而且可以发挥这些优势,提高创新能力,服务于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民主政治建设。
新的世纪,中国人民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要实现推进现代化建设、完成祖国统一、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这三大历史任务。但又面临新的复杂形势:国际方面,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继续在曲折中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各种矛盾错综复杂,敌对势力对我国实施西化、分化的战略图谋没有改变,我们仍面临发达国家在经济、科技等方面占优势的压力;国内方面,我国改革发展处在关键时期,社会利益关系更为复杂,新情况新问题新矛盾层出不穷。面对新的复杂形势和历史任务,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中共中央新的领导集体在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上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提出必须大力加强执政能力建设,这是关系中国社会主义事业兴衰成败、关系中华民族前途命运、关系党的生死存亡和国家长治久安的重大战略课题。只有不断解决好这一课题,才能保证我们党在世界形势深刻变化的历史进程中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在应对国内外各种风险和考验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成为全国人民的主心骨,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成为坚强的领导核心。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 “各民主党派是同中国共产党长期风雨同舟、患难与共的亲密战友,是我国爱国统一战线的一支重要力量,也是维护我国安定团结、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祖国统一的一支重要力量。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的共同任务,就是坚持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为统一祖国、振兴中华而奋斗。” “肝胆相照、荣辱与共、长期共存、互相监督”是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合作的基本方针。作为参政党的中国各民主党派要提高与中国共产党合作的水平,要与中国共产党提高执政能力相适应,就必须提高自身的参政能力。参政能力的内涵是多方面的,如参政议政的能力、民主监督的能力、政治协商的能力、多党合作共事的能力、把握政治大方向等等,提高参政能力的方法和途径也是多方面的,但都内含着创新能力的问题。提高创新能力,创造性地做好工作是提高参政能力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方面。
从中国各民主党派及其与中国共产党合作共事的历史来看,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各民主党派及其代表人士,如中国民主同盟的基础代表张澜和费孝通,运用自身的知识和智慧创造性地工作,并实事求是地提出了许多被实践证明是正确的创造性的建议和意见,在中国的革命和建设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才赢得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的尊重,才有了今天参政党的地位。所以,新时期的中国各民主党派要继承老一辈的优良传统,而不是吃老一辈的老本,满足于现状,要继续勇于探索,敢于创新,坚持真理,在与中国共产党的合作中再创辉煌,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和民主政治建设中继续做出贡献。毋庸讳言,当今中国各民主党派中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吃老一辈的老本,不思进取,好大喜功,满足于现状的思想意识和行为现象。有人说,现在的民主党派是保守有余(美名曰“稳定”),创新不足。具体地说,面对新形势、新任务,一些同志深切地感到“老办法不管用,新办法不会用”。有的民主党派领导干部,尤其是机关干部,埋头于具体而琐碎的业务工作,抓不住工作中的主要矛盾,工作中缺乏原则性、系统性、预见性和创造性,找不到解决问题的新办法;有的不注重调查研究,或调查研究的方法老一套,做表面文章,严重脱离社会现实,对实际情况和各种社会矛盾缺乏系统的把握、缺乏应有的敏锐性,工作常常处于盲目、被动和落后状态,无法应对各种复杂的局面;有的缺乏民主意识,不善于运用科学的手段和方法管理党派事务;有的不顾大局,缺乏党派意识,习惯于说好话,说官话,严重脱离党派工作实际。如果这种现象得不到纠正或改变,中国各民主党派就很难在新的历史时期有所作为,有所地位。所以,加强参政党创新能力建设也是各民主党派自身建设和发展内在必然的要求。
二、当前加强中国参政党提高创新能力的几点建议
本文所说的创新能力是指各民主党派要形成一种让新的思想观念不断涌现、新的人才不断被发现和运用,参政议政能力和与中国共产党的合作水平不断提高的有效机制,能适应新形势和新任务的要求,做到发展有新思路,改革有新突破,参政议政有新局面,各项工作有新举措。
创新就是继往开来,除旧布新,是扬弃。对我国各民主党派来说,要形成创新机制,首先需要对几十年来参政议政和与中国共产党合作的历史作一个认真的回顾,尤其要总结参政议政和与中国共产党合作共事的基本经验和规律,并针对新的历史时期多党合作的新机遇和新要求,对当前我国民主党派各方面的现状作一个客观理性的辩证的批判性的审视,在继承和发扬已有的成功经验的基础上,提出新的思路,找出新的办法,把多党合作提高到新的更高的水平,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和现代化建设做出新的贡献。
创新,最关键的条件是要解放自己,不为权威的结论所束缚,不被流行的观点所湮没。也就是解放思想,用邓小平先生的话来说,就是“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打破习惯势力和主观偏见的束缚,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只要法律和政策允许的,甚至不禁止的,但有利于多党合作、参政议政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这样的事就要大胆地做,这样的方法就要大胆地用,这样的人才就要大胆地用。
本文基于这样一个立场,限于自己的水平和思考,提出如下看法和建议。
1. 参政党要理论创新,培养自己的党建理论专家,建立自己的党建理论。
共产党为什么要执政,靠什么执政,如何执政等,有一整套系统的党建理论,又一支庞大的队伍在不断地研究。相比之下,民主党派为什么要参政,靠什么参政,如何参政等,是否有一套系统的理论,并有许多专家在研究?很少有人知道或说得出。是参政党不需要有自己的参政理论和专家吗?不是的。与一般的民间自发组织或社团不同,民主党派是一个由法律依据的政治组织,它的存在必须有客观现实的依据,必须有一定的理论支撑。不然,如何说服并取信于社会?对民主党派自身来说,也需要有一整套系统成熟的理论基础,来指导、推动和规范参政党建设的实践,并成为参政党思想建设的理论支撑和依据。
我们认为,从中国民主党派的长期发展和与中国共产党长期合作的战略高度出发,中国各民主党派作为参政党,首先要培养自己的党建理论专家,有自己的党建理论。在当前,要着重研究和解决的理论问题有:中国民主党派长期存在的客观必然性和法理基础;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中国各民主党派组织发展坚持“三个为主”的客观依据;进一步激发中国各民主党派内部活力的机制以及调动其成员积极性的条件;中国各民主党派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中的地位与作用等。简言之,也就是中国各民主党派为什么要参政,靠什么参政,如何参政?正像中国共产党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和依法执政一样,民主党派也要科学参政、民主参政和依法参政。这些问题在民主党派内部很少研究和讨论,或者说没有很好地解决,但必须解决,而且必须系统地理论地解决,并把它解决好。因为,理论是实践的先导,理论创新是实践创新的基本前提。
为此,建议在各民主党派创办的(如果没有,必须创办)公开的,或内部的刊物、报纸上要开辟专栏,定期或不定期地发表民主党派成员撰写的关于加强民主党派建设的理论文章,在此基础上,每年评选优秀论文,出版论文集,召开不同于狭义的参政议政的理论研讨会,或者至少应当在参政议政研讨会中要安排这样的议题。由此坚持几年,就会产生一批民主党派的党建理论成果,并发现和形成一批民主党派的党建理论专家。我们认为,参政党理论与统战理论、政协理论、多党合作理论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不能简单地等同。它侧重于研究参政党(各民主党派)自身的政治、思想、组织、体制建设和发展以及组织的能力、活力及工作效率的提高。这是做好统战、政协和多党合作工作的必要条件。
2. 参政议政与民主监督工作的创新。
参政议政与民主监督是民主党派的主题和正业。所以,参政党创新能力的提高应当集中体现在这一方面。
第一,为民主党派成员中的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成立工作室。最近几年,统一战线的形势很好,而且是历史上最好的,不仅要求参加民主党派的人较多,更重要的是各民主党派及其成员的参政议政积极性很高,集中表现在每年的两会上民主党派成员的提案和建议数量越来越多,质量越来越高。但是,仔细分析我们会发现存在着不少的问题。就参政议政的内容来说,存在着谈论经济、教育、文化等具体问题的多,涉及政治议题的少。如大量的提案和建议都是关于经济、教育、文化等具体问题的,关于政治方面的提案和建议明显偏少。具体地说,各民主党派很少有关于我国民主选举、人权保障、党政关系等方面的提案和建议。最多也就是民主党派中的个别成员以专家学者的身份在一些小型的学术会议上的发言,而不是以党派或党派成员的名义在政协或人代会上发表看法的。而事实上,在我国现实的政治生活中,这方面的突出问题很多,尤其是司法腐败、干部任职和选举中买官卖官及政府官员渎职等个案所暴露出来的民主法制建设中的问题。就经济、教育、文化等具体问题来说,一方面,政府职能部门掌握的信息很多,政府部门的工作人员的学历和水平也越来越高,民主党派有时很难提出高质量的提案,以至于担任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的民主党派人士也感到压力很大。另一方面,民主党派中的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往往是本单位的业务果干,也很难有时间全心思用在参政议政上,个别的甚至存在着专业研究能力高,社会活动能力低;专业论文撰写水平高,社会文章撰写水平低;专业领域水平高,参政议政水平低的“三低三高”现象。然而,我们必须看到,绝大多数非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的民主党派人士且蕴藏着丰富的信息资源和参政议政热情及能力,如何把他们的信息、热情和能力发挥出来,转化为民主党派现实的参政资源,同时弥补担任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的民主党派代表人士在实践和能力上的不足,为担任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的民主党派代表人士件工作室是一个现实的选择。这个工作室既可以设在他们所在的工作单位,这是实体性的。安排一些本党派的热心成员或志愿者作为工作室的工作人员。这些代表人及工作人员除了平时不定期地接受各界人士的来访外,必须定期接受各界人士的来访,可以每季度一次,在两会召开前夕,可以适当增加接访次数。工作室也可以是非实体性的,这就是通过网络来进行,为每位担任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的民主党派代表人士建一个网站或网上信箱,与各界人士沟通。通过工作室,把收集到的有价值的信息写成提案或专门信息,为中共和政府的有关部门和领导决策时参考。
第二,加强民主监督的力度,尤其是发挥特约监督员的作用。
一般认为,参政议政是对党和政府的政策正面地提出政策建议,而民主监督则侧重于对党和和政府政策制定及落实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从反面提出批评意见及建议,促使有关部门改进。用一个形象地比喻,参政议政是“吃补品”,是“健身”,民主监督是“吃良药”,是“治病”。我们认为,在法理和政治原则上,我国的法规已有明确规定,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各民主党派是参政党,不是在野党,更不是反对党。民主党派与中国共产党有共同的理想和历史任务。对此,不能有任何怀疑和动摇。但是,从理论上讲,兼听则明,民主党派的某些不同意见有利于正确政策的制定和执行。作为中国共产党的亲密诤友,也不能只讲顺耳的话,不讲不中听但有益的话。从实践上讲,一方面,各民主党派毕竟是一个个相对独立的政治党派,有自己独立的组织、章程和领导机构,因此对国家的建设和发展的理念和具体的实施手段、措施、方法上必然会有一些自己独特的判断和主张。更何况民主党派内部有相当数量的专家,他们能够就某些政策性问题提出正确的意见和建议。另一方面,由于各种具体的原因,党和政府的政策不可能天然地完全是正确的,有的错误还带有明显的个人因素或利益因素,不是不可以预见和避免的,甚至对国家、社会和人民带来巨大的损失。如最近几年的医疗改革,分配政策上的失误就是明证。对于这些有争议甚至明显错误的、党派内部成员甚至老百姓有较强烈反映的政策和行为,民主党派及其领导应当理直气壮地直接大胆坚定地提出批评意见。所以,我们认为,作为参政党的各民主党派要解放思想,加强民主监督的力度,对于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出现的突出问题,及时组织力量展开专题调研,撰写民主监督建议书,向党和政府的有关部门提出。必要时可通过媒体和记者,公开提出批评。因为民主监督可以采取公开和不公开两种形式。一般来说,公开的民主监督力度大,社会影响大,容易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和解决。
从实际情况看,目前民主党派在民主监督方面,存在的问题主要有:其一,在思想观念上,常常把参政议政与民主监督简单地等同起来,忽视了民主监督的特殊内涵和意义。有的虽然也意识到两者的差别,但认为中国的民主党派不是在野党或反对党,主要是的任务是正面地提建议,而不应是从反面提批评。其二,是明知民主监督的内涵和意义,也看到了存在的问题,就是不敢批评,或者不敢在正规场合提出批评。偶尔有个别的正规场合批评,也是不痛不痒,力度不大,作用不大。如最近几年的医疗改革,分配政策、教育改革上的一些显而易见的政策失误,很少听到民主党派及其领导有明确的批评意见。即使有,也是在一些私下的非正式的场所。或者说存在着一种会上不说,背后乱说的自由主义现象。从某种意义上说,我国改革开放过程中出现的某些政策失误,也是与民主党派缺乏或没有履行法律和制度赋予自己的监督职责有关。其三,根据有关法律和中共中央的文件精神,各级民主党派领导人有机会参加同级中共领导人邀请和主持的以专题情况通报会形式的民主协商会,实行民主监督。但有时由于中共和政府方面临时通知,来不及很好准备,提不出批评和建议。更深层次的原因,是由于民主党派组织及其领导人平时缺乏民主监督的意识和胆识,尤其是对某些政策性问题缺乏前瞻性的思考和调查研究,个别的是自己有私心,挡不住官场的诱惑,为了保住自己的权利和地位。其四,从特约监督员履行职责的情况看,许多特约监督员是有名无实,很少发挥作用。具体地说,一是被动监督,就是随着被监督部门和单位的邀请而行动,说白了,就是每到年底,被监督部门或单位要请你去参加一个座谈会或茶话会,听一下“汇报”,然后即兴讲几句话。有的还接受吃请,拿礼物。这叫什么监督,又何以监督?有的省市的被监督部门和单位,几年才邀请你一次。有的被监督部门,甚至特约监督员所属的民主党派,连特约监督员的姓名也记不起来了。在这种情况下,所谓的监督及其效果就可想而知了。二是在民主党派内部,特约监督员的制度设计和执行上也有许多需要改进的地方。如对特约监督员的具体人选和产生方法及随后对监督员的监督措施上存在一定的缺陷。特约监督员除了要有必有的专业知识,更重要的事有责任意识。但事实上,我们挑选特约监督员,常常只注重它是否具备相应的专业知识,却忽视了他的责任意识,造成有的特约监督员坐等被监督单位来请自己上门“监督”,或总是以本职工作忙,没有时间为借口而不主动地上门去查找问题,在被监督单位来邀请时,临时应付一下,不认真地履行自己的监督职责。
为此,我们建议:一是特约监督员最好有民主党派内部自荐(就像志愿者)产生。二是为特约监督员设立工作室。道理和方法如民主党派中担任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相同。三是民主党派内部要建立一套对特约监督员的监督和考核制度,至少每年要他们年初写个计划,年终写个汇报总结。四是与被监督部门和单位协商,把特约监督员的姓名、联系方式等在被监督部门和单位公布于众,既可以方便接受被监督部门和单位成员的信息,又可以接受他们的监督。
第三,加强与社会各界合作,创造有效载体,提高参政议政质量,吸引媒体和记者,扩大社会影响,克服关起门来做调研、写提案的传统做法。具体地说,就是对于一些需要引起社会广泛关注的调研课题,各民主党派组织可以在专委会取得初步调研成果的基础上,通过举办“专家论坛会”或与政协合办“政协论坛”、与电视台合作“今日视点”等形式,邀请政府有关部门和社会上的专家及媒体记者参加,成果在传媒上宣传,既提高了民主党派提案建议的质量,又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应。
3.党派内部的组织建设创新。
理论创新、参政议政和民主监督的创新需要强有力的组织创新的保证
第一,发展民主党派成员要创新。我们应当承认历史上民主党派与中国共产党之间的“君子协定”和“三个为主”的原则。但是,我们认为,一方面,从理论上讲,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作为一项政治制度,具有全国性或全社会性,又是被实践证明的符合中国国情的必须长期坚持的好制度。因此,民主党派成员的发展不能限定在某一特定的范围。如果县以下不发展民主党派成员,那么,县级政协的成员构成里面就不会有民主党派成员,也就很难体现广泛的民主性,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在县以下就很难坚持贯彻。(所以,事实上,有的地方已经并非完全如此),另一方面,协定也好,原则也罢,它们的制定都有特定的历史条件,而客观实际是变化的。从现实来看,我们现在经常讲要与时俱进。必须看到,民主党派与中国共产党之间的“君子协定”在建国之初。现在,时间已经到了二十一世纪,国内外的形势今非昔比。当时在县以下接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很少,而今天,接受过高等教育的知识分子在县以下已经很多。此外,据有关专家研究,人均收入进入1000—3000美元过程中,人们的民主意识和参政意识会显著增强。如何满足这一部分群体成员的参政愿望是非常现实的事。因此,建议在东部一些经济发达地区,可以在某些省搞试点,允许在县以下发展民主党派成员,建立民主党派的基层组织并开展活动。这样,不仅能够为民主党派自身的发展打开空间,而且有利于在县以下的层面上的多党合作与参政议政,全面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当然,这项工作政治性很强,需要各民主党派与中国共产党之间坦诚地协商和沟通,达成共识才行。
再说,在大中城市及高等院校,为了保证质量,民主党派自身对组织发展进行数量限制是有合理性的。但现在的问题是,民主党派成员发展有一个百分比规定,一年只能发展几个,不能超过,说是按该党派现有的成员数量统计出来的。但他们忽视了一点,现在民主党派成员有很多是年老退休的,能发挥实际作用的很少。为此有不少符合民主党派章程要求,各方面条件较好,要求参加民主党派的教师参加不了民主党派,是民主党派失去了应有的活力和创造性,也不利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的长期坚持。民主党派是政治组织,不是学术机构,民主党派的有关章程也没有规定非要博士、副教授才能参加民主党派,但现在有的高校就有这样不明文的“潜规则”,从而把一些优秀人士挡在民主党派组织之外,或延缓了发展时机。我们认为,在组织发展中要转变观念,解放思想,大胆地把这样的符合章程和条件的知识分子吸收到民主党派组织中来,尤其要注意物色、培养、吸收有较强参政议政能力的同志,注意各学科各专业的平衡,有目的地重点发展参政议政需要的短缺的专业人才,保证参政议政队伍有较全面的专业化、系列化人才。这才能为坚持和发展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做贡献。为了保证被发展的民主党派成员的质量,并接受社会监督,同时扩大民主党派组织在所在单位的影响,建议在大中城市及高等院校不但要大力发展民主党派成员,而且要把被发展的民主党派成员予以红榜公布,并把它作为一项内部规定来执行。我们在这里要特别强调,要为发展进来的新成员提供参政议政的平台和机会。而把他们及时选拔和吸收到各专门委员会和担任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的党派代表人士的工作班子中,让他们在工作中接受锻炼和提高,是非常理想的现实选择。在这方面要加强力度。
第二,民主党派领导机构的成员必须无条件采取差额选举或竞选产生。
民主党派的参政能力和创新能力是靠它的各级干部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的能力表现出来的。“正确的政治路线确定以后,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如果把每一个党派组织比作一个人体,那么,各级干部就是遍布全身的毛细血管和神经末梢。如果血管和神经出了毛病,人体就不能继续保持健康,能力就必然受到削弱。事实上,不论是民主党派内部成员,还是社会的其他成员,从来就是从身边的民主党派干部的思想道德、工作作风、工作能力来看民主党派的参政能力的。古人云“为政之要,唯在用人”。古人明白,今人更应明白。“用什么人的问题”、“怎样用好人的问题”是参政党提高参政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关键所在。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干部选拔任用上的民主,是形成一支高素质民主党派干部队伍的关键所在。在民主党派内部各级领导机构及其成员的产生问题上,各民主党派必须解放思想,大胆创新,破除机械地照搬共产党内的做法,要有自己的特色。社会上,尤其是民主党派内部对这方面议论颇多。具体地说,长期以来,一是与中共各级领导人相比,各民主党派各级领导人的年龄明显偏大,这从生理和心理的发展规律来说是不利于思想创新和组织活力。二是各民主党派内部各级领导机构的一些成员,如委员、常委,有的是前任领导提名或任命,有的甚至是中共统战部门提名产生,很少是直接在党派内部直接普选产生,或差额选举产生,更不要说竞选产生。所以,那些非选举产生的领导不是自己想干的,所以工作积极性不高,很少主动地在参政议政方面出主意、想办法,个别的甚至连会议都经常不参加。据反映,不少民主党派的省市领导机构,开常委会或主委会议,经常会出现只有三分之一的成员出席的尴尬局面。有的即使来了,也是应付一下,对会议的议题,没有自己的观点和看法。组织和领导机构缺乏应有的活力和生气。究其原因,就是有的同志思想保守,片面求稳,谨小慎微,协商来,协商去,这也不行,那也不妥,这里征求意见,那里商量对策,已经成为一种不变“传统”,或者叫“潜规则”。看上去四平八稳,风平浪静,其实把许多分歧与争论掩盖了起来。名曰:党内外“协商”推荐产生。所谓的选举,只不过是形式而已,大家心知肚明。有些单位的民主党派基层组织领导人的产生,也是上行下效,很少有真正意义上的民主选举产生,更不要说竞选产生。非选举产生的领导人,不但没有法理和群众基础,更为严重的是这些领导人的心里只有领导,没有党派及其成员,只对领导负责,不对党派及其成员负责,工作中必然缺乏主动新和创造性,同时也影响了民主党派的声誉和民主党派成员对组织的信心,也使民主党派组织缺乏新人,以及应有的朝气和活力。
我们认为,民主党派领导人的产生,要着重解决两个问题,一是要把领导人的任职条件具体化,如年龄、参加民主党派的党龄、学历、专业职务、职称等,并在党派内部提前公开化。二是坚持差额选举产生。领导人是选举产生,竞选产生,还是指定产生,就他本人来说,最大的区别在于主动参与还是被动参与,即是“我要干”,还是“别人要我干”,对组织来说,最大的区别在于是“人治”,还是“法治”,是人决定制度,还是制度决定人。民主党派内部各级领导机构及其成员的产生,尽管协商生产有一定的合理性,但是弊多于利,应当尽量避免或减少“协商”产生和等额选举,必须不折不扣地按有关的选举法规,实行真正意义上的选举产生,进行差额选举,尤其要探索公开竞选产生民主党派领导人的方式和途径。如果改成选举或竞选产生,一方面真正体现严格按照制度选人,而不是按某个领导人的个人意志选人,既可以增强组织内部的活力,又可以增强被选举的领导人的民主意识、法律意识和责任意识。因为自己有意愿,有承诺,就会主动地在参政议政方面想办法,出主意,参加各种会议和活动。另一方面,在民主政治建设方面,民主党派应当而且可以先走一步,从而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积极探索并提供有益的经验。退一步讲,即使在选举时出现某些差错,天也不会塌下来,因为民主党派是参政党,也不会影响中国政治的大局。
第三,民主党派机关工作的创新。
民主党派机关是民主党派工作的中心枢纽。他们的职责履行和职能发挥状况直接影响民主党派的实际作用的发挥和社会影响力。每一个民主党派组织都是一个整体,那么,研究党的整体的参政能力,最重要的方面,就是要研究这个整体的各个部分和各个要素如何配置,如何组合更有机、更科学的问题。这种配置和组合,就是各民主党派的体制和机制的建设。因此,各民主党派的参政能力和水平的提高,不但要落实到各级领导干部素质的增强上,而且更要落实到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的改革上。这才是完整意义上的“参政能力建设”,其中也包含“创新能力建设”。据我们了解,根据各民主党派机关的现状,也有许多可以改进的地方。
首先,民主党派机关的工作人员首先必须是这个党派的成员,有这个党派的政治身份,有党派意识。(注:关于党派意识,其内涵是什么、要不要提党派意识,如何提,这些都有待于进一步研究。但本人认为,要提党派意识,并认为党派意识最基本的就是党派的荣誉感、责任性。)因为民主党派机关不同于一般的政府机关,民主党派机关的工作人员也有不同于一般的政府公务员的要求。由于历史的原因,不少民主党派机关存在着工作人员不是该党派成员的现象,从而经常出现这些工作人员对工作一般应付,很少会主动替党派着想。当党派领导向他指出时,他甚至说:“我不是你这个党派的成员,没有义务这样做。”由于他是公务员,个别的还是统战部或政协组织及其领导推荐甚至分配进来的,因而很难辞退。所以,建议民主党派机关工作人员最好在该党派内部成员中公开招聘,不是面向社会招聘。要积极倡导党派成员做党派的义工或志愿者。
其次,党派机关的职能部门领导应当以“公开、公平、竞争、择优”为原则,面向本党派所有成员公开竞聘上岗,并实行任期制和定期轮岗制,能进能出,机关才有活力。(注:这就是“鲶鱼效应”,即在装有沙丁鱼的水箱里放上一条鲶鱼,为了防止被鲶鱼吃掉,沙丁鱼只能快速流动,才有更大的生存机会。)要选择那些对本党派有热心,有党派机关工作必须具有的组织、沟通、协调、文字写作等能力的党派成员。同样是由于历史和体制的原因,现在不少党派机关职能部门的领导是几十年一贯制,甚至是终身制,只能进,不能出,死水一团,缺乏应有的活力。有不少人完全是凭经验和习惯做事,既没有创新的动力,更没有创新的能力。对此,不仅许多党派成员议论颇多,而且不少党派领导也感到无能为力。
再次,要增强民主党派内部的政务透明度和自我约束监督机制,建立领导干部责任考核制度,如会议通报制度。民主党派的省、市主委会议,必须向各位常委通报,常委会会议要向各位委员通报。除了报告会议的内容外,尤其要实事求是地注明领导成员出席会议的情况。尤其是会议有几位缺席,他们分别是谁。这样做,一方面是增强政务工作的透明度,维护党派成员的知情权;另一方面是领导成员履行自己的责职,接受党派成员对你履行责职的情况和会议合法性进行有效的监督。如果几次不参加会议,应按有关规定给予通报、谈话等纪律处分,个别的要及时劝退。此外,民主党派领导机构的成员必须实行严格的任期制。每次换届必须更换其中的三分之一成员,每位成员任期最长不能超过两届。要通过一系列措施增强领导机构的活力和领导成员的责任感以及工作效率。
4. 技术创新
理论创新、参政议政和民主监督创新、组织建设创新都需要技术创新的支持。所谓技术创新就是要把当代的信息、网络和传播技术手段运用于参政党的各种具体的工作中去,已实现参政党作用和活力的最大发挥。
目前,各民主党派的市级以上组织基本上都有建立了自己的网站。但据我们的浏览发现,有两个明显的缺点:一是几乎每个网站都相当于一张平面报纸,报道自己党派及所属组织的各方面的基本情况,是单向的传达,而不是双向的交流和沟通,没有参与性、互动性的栏目,如论坛之类的。二是内容相对简单,更新慢,就是几个相对固定的栏目,严肃有余,活泼不足。据我们了解,平时浏览的人很少,甚至本党派成员。
如何利用信息技术、网络技术、传播技术和手段为参政党的自身建设和参政议政服务,是一项全新的事业,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和潜力。根据国内外的现有的成功经验和做法、当前我国的政治现实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我们认为,在做好现有的网络版面的基础上,通过技术开发,近阶段可以做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第一,民主党派的各级组织可以为担任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特约监督员的每一位民主党派成员建立网上工作室或网上信箱,便于本党派成员及时提供有关信息和建议以及沟通创造条件。在技术上需要为每位党派成员设置一个特殊身份证和密码。
第二,设立网上论坛。内容可以有两个方面:一是就民主党派的自身建设展开讨论。在这里,民主党派成员可以围绕组织、思想、体制建设等方面,自己提出问题、自己探讨问题、自己解决问题。这种参与式、讨论式的方式是民主党派自我教育的有效方式之一。二是就社会热点和党派成员及老百姓关心的重大问题展开讨论,收集社情民意,进而整理成信息建议和提案,及时向党和政府的有关部门反映。当然,为了保证论坛的严肃性、规范化,防止出现不负责任的言论的发表,应该对参加论坛的成员加以限制,即必须是本党派的成员,非本党派成员禁入。在技术上需要为每位党派成员设置一个特殊身份证和密码。
第三,利用网络进行党派内部的民意调查。各民主党派每年要做大量的调研课题,而问卷调查是其中的重要手段之一。如果利用网络做问卷调查,速度快,还可节约纸张等成本。在技术上需要为每位党派成员设置一个特殊身份证和密码。
第四,利用网络进行党派内部的人才选拔和选举投票。这项工作虽然政治性特强,难度较大,但迟早一定要做的。应当遵循从简单到复杂的规律和原则来进行,可以从各专门委员会成员的产生开始,再到特约监督员的产生、政协委员的产生、以及最终党派领导成员的产生。开始可以使非正式的,相当于民意测验,了解候选人的群众基础。经过若干年的试验,在技术上可靠,党派成员已经有成熟意识后,就水到渠成。在技术上需要为每位党派成员设置一个特殊身份证和密码。
此外,长期以来,民主党派的对外宣传存在着很大的局限性,一是局限于某几种特定的媒体,传播面很窄,二是实践上基本局限于两会期间,平时的宣传少之又少。为了加强各民主党派及各级组织的对外传播工作,应当借鉴国内外的成功做法,要创造机会,吸引更多的媒体和记者,如举办“专家论坛会”或与政协合办“政协论坛”、与电视台合作办“今日视点”等形式,邀请政府有关部门和社会上的专家及媒体记者参加。要建立新闻发言人制度,培养新闻发言人。尤其是在两会期间,这是各民主党派对外传播的最佳机会。利用新闻发布会,通过新闻发言人,把本党派参政议政的情况介绍给媒体和社会,并阐述对某些重大政策的看法等,从而提高本组织的美誉度和知名度。当然,新闻发言人的选择是很重要的。因为他是本党派的代表和形象代言人。一般由秘书长兼任。
三、几点说明。
首先,提高创新能力是提高参政党能力的灵魂和核心,它贯穿于政治把握能力、参政议政和民主监督能力、合作共事能力、组织协调能力等各个方面,并通过它们表现出来。
其次,提高参政党创新能力,不是冒险,不是盲目蛮干,要从中国的实际国情,尤其是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现实出发,要遵循人类社会,尤其是民主政治建设的客观规律,要以有利于巩固和坚持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有利于加强各民主党派的自身建设,有利于激发和增强各民主党派内部的活力为基本原则和前提。
再次,参政党能力创新需要有良好的环境,即包括外部环境,也包括内部环境,既要有体制环境,又要有舆论环境。就外部环境而言,要有中国共产党的政策支持和舆论支持。从内部来讲,要有各民主党派领导的思想解放和政治胆略。
本课题涉及的内容很广,政治性很强。由于本人是一名普通的民主党派成员,对民主党派的了解和认识,仅仅限于在参与本党派活动时与本党派的一些成员的交流和平时工作中与其他民主党派成员的交流。对于多党合作方面的理论,也是一位初学者。本课题研究的时间也较短。因此,本文提出的不少观点并不成熟,仅供内部参考,还有待于进一步深入地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