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打不开u盘文件夹:新兴大国的对外开放新战略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02:13:00
——加入WTO十周年的回顾与展望(三)
',1)">
编者按
为对中国加入WTO十年进行一个系统评估,并探索下一个十年经济社会发展的突破口与着力点,2011年4月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发起设立了“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十年后的中国”重大研究项目,组成了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原常务副院长、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副理事长王洛林任组长,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秘书长卢迈、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对外经济研究部部长隆国强任副组长,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商务部、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中国社会科学院、清华大学、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上海WTO事务咨询中心、深圳世贸组织事务中心、交通银行、OECD等国内外机构十几位知名专家共同参与的研究团队。课题组从宏观经济、对外贸易、行业发展、社会保障体制建设、区域经济合作及国际评论等多个角度入手,对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十年给中国经济社会和国际经济体系的影响进行了系统评估,并提出了一系列推动中国进一步改革发展的建议。目前课题组已形成完整的研究成果,本报现将部分成果刊出。
与以往的开放战略相比,新的对外开放战略将出现几个重大变化:一是对外开放将从以往以实体经济为主扩展到金融开放、规则制定与全球治理;二是贸易和投资从以制造业为主转变为制造与服务并重;三是跨境投资从以“引进来”为主转变为“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四是从以维护国内利益为主扩展到维护海外利益;五是对外开放的区域布局将更加均衡。
■隆国强
过去30年,特别是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的10年,中国的对外开放战略取得了巨大成功。但是,中国正在迈入新的发展阶段,比较优势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发展面临新约束和新目标。与此同时,外部环境正处于大变革、大调整之中。从各国历史看,曾经正确有效的战略及措施,如果不能与时俱进,适时调整,就可能变成不合时宜的坏战略、坏政策。因此,在国际国内新形势下,中国的对外开放战略必须进行相应调整。
中国对外开放新战略
新的对外开放战略将有两个重要目标,就是充分利用国际市场和国际资源,对内促进科学发展,对外实现和平发展。
中国对外开放要有新的战略目标。改革开放之初,实现工业化是我国面临的主要任务,按照“双缺口”理论,推进工业化要解决资金不足和外汇不足的问题,因此,“出口创汇”是对外开放战略的主要目标。面对劳动密集型出口加工产业全球转移的历史机遇,我国采取加工贸易的政策,充分发挥我国劳动力丰富低廉的优势,一举成为世界第一出口大国,拥有了世界最多的外汇储备。当前,我国已经进入了工业化中后期,资金与外汇“双缺口”已经消除,未来的主要任务是转变发展方式,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在对外关系中,主要任务是实现和平发展。对外开放作为总体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适应新的发展战略要求,与时俱进地进行调整。新的对外开放战略将有两个重要目标,就是充分利用国际市场和国际资源,对内促进科学发展,对外实现和平发展。
中国对外开放的比较优势有了新变化。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对外开放的主要比较优势是低廉而丰富的劳动力资源,正是抓住劳动密集产业跨境转移的机遇,中国参与了国际产业分工。经过30年快速发展,我国参与全球分工与国际竞争的经济技术实力得到了大幅提升。相应地,中国的比较优势也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以前在全球竞争中发挥关键作用的劳动力低成本优势,由于国内劳动力市场供求结构的变化,普通人工成本快速上升,这一优势正在逐渐削弱。另一方面,一些新的优势正在形成,丰裕的资金、完善的基础设施、完备的产业配套能力、数量巨大的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力资源、快速扩张的国内大市场优势逐渐显现,具备了大规模发展资金密集型和知识密集型产业的条件。大量的外汇储备不是负担,而是我国发挥全球影响力和对外投资的重要资源。总体而言,在全球背景下比较,未来十年,中国是全球唯一的兼具低成本(特别是非劳动密集环节)与国内大市场的经济体,这令我国在全球竞争中处于独特的有利地位。
中国对外开放拥有更多新手段。过去中国的对外开放主要是改善投资环境,吸引外资,扩大出口。但是,最终能够吸引什么样的外资,我国缺乏主动权;由于中国企业缺乏国际品牌和渠道,出口实际上也缺乏主动权。但是,由于外汇丰裕,对外投资快速发展,我国企业国际化经营能力不断增强,未来我国企业可以通过对外投资配置全球资源,获取技术、品牌、渠道等。我国也有机遇、有能力更加主动地参与国际经贸规则的修订,创造更好的外部环境。因此,我国对外开放战略将从以往的“积极被动”型转变为未来的“积极主动”型。
中国对外开放战略要有新重点。一是要始终不渝地实施互利共赢开放战略,营造有利的外部环境。高举贸易投资自由化的旗帜,坚决反对保护主义。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从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前以接受国际规则为主变成参与国际规则制定,在多边、区域和双边领域发挥建设性作用,主动承担与自身能力相适应的国际责任,提供国际公共品。二是提升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分工地位,实施质量立国战略,提高出口商品的附加价值。进一步开放服务贸易市场,增强服务产业国际竞争力,大力发展服务外包。三是大力推进跨境双向投资,培育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中国跨国公司。外汇储备的作用远远不及跨境直接投资,跨境直接投资具有“要素包”效应,以资金为载体,承载着生产组织、技术、管理、品牌与国际渠道。绝不能因为外汇储备丰裕而轻视甚至反对引进直接投资。相反,要充分认识跨境直接投资“要素包”的综合作用,继续大力引进外资,提高外资对促进国内产业升级、技术进步、提升管理和增强竞争的积极作用。牢牢把握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的战略机遇,积极推进企业“走出去”战略,获取国际资源、技术、品牌和渠道,培育一大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中国跨国公司。四是大力维护海外利益,保障国际资源能源供给安全。不仅要提高外汇储备的安全性、流动性、盈利性,更要发挥好外汇储备带来的国际影响力。五是稳步推进金融开放,防范开放风险。积极参与国际金融体系改革,加强国际金融合作,加快国内金融市场改革,完善汇率形成机制,推进资本项目自由兑换,为人民币国际化创造条件,夯实基础。提高对跨境资金流动的监管能力,防范开放带来的金融风险。六是完善对外开放的区域布局,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提升沿海发达地区开放水平,加大沿海欠发达地区开放力度,创新沿边开放模式,积极发展内陆开放经济。
与以往的开放战略相比,新的对外开放战略将出现几个重大变化:一是对外开放将从以往以实体经济为主扩展到金融开放、规则制定与全球治理;二是贸易和投资从以制造业为主转变为制造与服务并重;三是跨境投资从以 “引进来”为主转变为“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四是从以维护国内利益为主扩展到维护海外利益;五是对外开放的区域布局将更加均衡。
对外开放新战略的实施
中国要树立新兴大国的自觉、自信与自强意识,强化世界贸易组织所倡导的开放意识、规则意识和责任意识,克服悲情主义的妄自菲薄、搭便车主义的不负责任、民粹主义的盲目自大;还要有强烈的抢抓后危机时期战略机遇的紧迫感和国际竞争不进则退的危机感。
实施对外开放新战略要有新意识。中国要树立新兴大国的自觉、自信与自强意识,强化世界贸易组织所倡导的开放意识、规则意识和责任意识,克服悲情主义的妄自菲薄、搭便车主义的不负责任、民粹主义的盲目自大;还要有强烈的抢抓后危机时期战略机遇的紧迫感和国际竞争不进则退的危机感。
实施对外开放新战略需要政府的正确领导。政府是领导新兴大国崛起的统帅。没有强有力的政府,根本谈不上大国崛起。纵观历史,新兴大国的崛起之路从来就非坦途。中国以13亿人口的大国,走和平发展之路,前无古人。因此,国际社会要适应如何接受一个13亿人口的新兴大国,这无疑是对世界的一个考验。但如何顺利地实现和平发展,更是对中国政府的一个重大考验。领导国家崛起的强烈使命感、对全球富有吸引力的制度与价值观、科学民主高效的决策机制、有效的部门协调与层级协调、强有力的组织与动员能力、优质廉洁的公共服务、能够适应内外变化而灵活调整的体制,是政府领导力不可或缺的关键要素。
人才是实施对外开放新战略的关键。我国涉外人才不足的问题十分突出,人才已经成为制约和平发展的重要瓶颈。国家间的竞争本质是人才的竞争,一个国家如果不能持续地对人才产生足够的吸引力,这个国家是没有前途的。实施对外开放新战略,我国需要一大批高水平的人才,特别是具有全球视野和战略思维的涉外人才。培养人才是基础,引进人才是补充,选才用才机制是关键。埋没人才是误民,选而不用是误人,用人不当是误国。我国迫切需要推进教育制度和人事制度改革,营造尊重人才的良好氛围,建立人尽其才的体制机制。
企业是实施对外开放新战略的主体。国家间的竞争实际上是企业的竞争,国际市场竞争的主体是企业,企业能否在激烈的全球竞争中胜出,将决定我国对外开放新战略的成败。对于崛起的中国而言,要想从经贸大国变成经贸强国,必须拥有一批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跨国公司。在2011年《财富》杂志评选的世界500强企业中,中国大陆有61家,但其中仅有2家民营企业,其余均为国有企业。经历了英国撒切尔夫人时代的私有化浪潮后,发达国家的国有企业大多实现了私有化,西方国家逐渐对国有企业产生了疑虑甚至歧视,这不利于我国大型国有企业开展对外投资和国际化经营。一方面,我国要努力为国有企业开展国际化经营创造更好的外部环境,另一方面,要大力推进国有经济布局战略性调整和国有企业改革,按照国际一流跨国公司的标准,提升我国大型国有企业的治理结构、管理水平和国际化经营能力。更为重要的是,要着力将一大批民营企业培养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跨国公司。
软实力建设是实施对外开放新战略的重点。软实力是指一国通过文化、价值、制度等无形因素而产生的国际影响力,涉及很多方面,主要包括一国文化、价值观、发展模式与制度的吸引力、对国际规则的引导与制定能力、对国际治理的参与能力、处理国际关系的亲和力等等。在信息化时代,软实力的作用变得日益突出。相比中国迅速壮大的硬实力,软实力的欠缺已经成为中国的软肋。对于中国这样的新兴大国而言,软实力尤其重要。但是,提升一国的软实力也更为困难。推进对外开放新战略需要把提升软实力作为重点,中国要高举贸易投资自由化的大旗,倡导互利共赢、公平公正、包容增长与可持续发展的理念,积极参与全球治理,承担与自身能力相适应的国际责任,增强在国际谈判中提出建设性议题的能力和国际协调能力。
深化改革是实施对外开放新战略的根本保障。开放与改革相辅相承,相互促进。以开放促改革是中国宝贵的经验,改革的深化又为进一步扩大开放提供强有力的体制基础。改革不仅可以解放生产力,也可以释放一国增强国际竞争力的巨大潜力。从过去30年特别是入世后10年的经验看,改革不仅是应对各种冲击的有效办法,也是充分获取开放“红利”的不二法门。对外开放新战略的实施,对改革提出更为迫切的要求,例如,金融开放有赖于金融体制改革和国内金融业竞争力的提升,吸引人才有赖于人事制度的改革,以质取胜需要推进农民工就业、培训、户籍、社保多种制度的配套改革。当前,中国改革进入了深水区,摸着石头过河的策略难以奏效,必须紧紧围绕建立促进科学发展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进行改革的顶层设计。改革面临利益集团日益增大的阻力,必须牢牢把握正确的改革方向,以前所未有的勇气推进改革。如果能够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一样努力全面推进对外开放,将有力地促进国内体制改革,形成改革开放相互促进的新局面。
总之,未来十年是中国和平发展的关键时期,世界格局大动荡、大调整,国内正处于发展的转型期和改革的攻坚期,挑战前所未有,机遇稍纵即逝。中国只有坚定不移地推进对外开放,深化改革,才能实现科学发展、和平发展,建设一个开放、富强、和谐的现代化国家。 (作者单位: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第一、二篇分别见12月7日、8日本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