剑三潜龙令:古玉鉴识要诀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5 15:07:56

古玉鉴识要诀

  • 我们是一群热爱中华文化,热衷学习、鉴赏、传播中华文化的志同道合者,希望通过交流、鉴赏,结识更多的朋友,提高我们的鉴赏水平,为中华文化的传承,尽我们的绵薄之力。
  • 古玉作为中华民族特有的传世的历史文物,从时间而言,是纵贯八千多年的历史文物,从空间而言,几乎涵盖东亚地区人文生活经验,这些可从各地多样化出土玉器,见证了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工艺智慧, 代表东方文化悠久历史根基,古玉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喜爱。
  • 清末以来学界对流传古玉考证年代方式,是循考古出土模式从玉质、器型、花纹比对出土玉器,综合历史、文化、美术等知识推论出年代,考证内涵偏重在抽象的经验论识,但是如何正确的认识古玉,目前还没有统一的标准。
  • 下面介绍的是我们学习、总结的古玉判断要诀,根据内容我们将分为5个部分陆续介绍,供古玉爱好者参考。

古玉鉴识5要诀

德国人约翰·约阿西姆·温克尔曼(Johann Joachim Winckelmann)是17世纪一位伟大的考古学家,被后来人尊称作为“考古学之父”,他所著《古代艺术史》,将人类的考古学推向科学的范围,他直接将美术史融进了历史文物地研究中,以每个年代地样式变化来叙述和阐明古代地艺术美术史,美学的最早认识就这样开始了,这也是以历史角度来研究古代艺术的开始。

中国最早的金石学说起源于东汉后期魏晋时期,由于当时的社会没有得到肯定,所以流传的书籍和资料也未曾见到,只是在后来的史料中得到一些信息。真正的金石学说形成于宋代,是宋代仁宗和徽宗这二位皇帝将《金石学》推向了一个新的领域,其中被宋代称作“四先生”的吕大临的《考古图》中专门阐述玉器,这也是最早的玉器图说,后来许多的金石图集一般都取用与这本书。欧阳修的《集古录》对金石学的发展起到了关键的作用,比较详细的《金石录》就是山东著名的女词人李清照和丈夫赵明诚所著作,元代朱德润的《古玉图》和明代曹昭的《格古要论》,将鉴定的学说又提高了一个台阶。到了清代由于受乾隆的影响,御纂的《西清古鉴》使金石学推到了顶峰。随后吴大澂的《古玉图考》和刘大同的《古玉辨》丰富了整个金石学,也将玉文化的研究带入另个层次,近代比较有影响的是故宫博物院杨伯达所著的《古玉考》和他主编《中国美术全集·玉器》及《中国玉器全集》。

我们把学习、鉴赏过程中所领悟的鉴赏体会,总结为以下5个方面:



一、料:

玉料判定是古玉鉴赏的最基本的要素,一般从料的物理化学特性、年代、历史文献记载等几个方面进行分析判断,由于良渚文化以前玉料多为地方玉料,从周晚期开始普遍使用和阗玉料,下面我们对和田玉玉料进行分析讲解。

1、和阗玉料的物理化学特征

古玉

相同之处:均属透闪石,即含水钙镁硅酸盐(Ca2Mg5Si8O22(OH)2),纤维交织结构。

不同之处:

密度:3.0~3.5

硬度:>6.0~6.5

纤维体:<0.0036mm,不定向均匀分布

新玉

相同之处:均属透闪石,即含水钙镁硅酸盐(Ca2Mg5Si8O22(OH)2) ,纤维交织结构。

不同之处:

密度:2.9~2.95

硬度:5.9~6.0

纤维体:>0.006mm,大多数定向均匀分布

2、玉料的年代特征

古玉一般情况下可以见到玻璃光,它是在地下高温、高压、长时等条件下,玉器表面溶融发生的变化形成二次结晶的结果,一般需要经过千年以上形成,一般可见到结晶体,因此新玉是不具备这种特征的,伪作是无法实现的。

玻璃光的形成条件:

玉料必须是好料

表面打磨的工好

埋藏环境好,既不太干,又不太湿

时间长,只有经过千年以上的埋藏,才可显现

玻璃光与新玉打磨光的区别:

新玉无二次结晶状态

新玉使用5000目的砂纸打磨抛光形成光亮

老玉一旦用5000目砂纸打磨,光亮就会消失

光泽感觉上薄厚不同,玻璃光稍厚,新玉抛光虽亮,但绝无厚重质感

玻璃光柔和似水、似油,而新玉抛光只是光亮

3、籽料、山料分别

根据历史记载判定,明万历前大多采用籽料,山料不多见,而现在新玉很难见到籽料。

汉代记载,和阗玉料采自距城4、5里的河道,洪水过后,河道干涸,先由当地国王采玉,后有百姓收集上交,称为籽料。

汉史料记载,铁山出青玉(无其他颜色玉料记载),即在叶尔羌(今密县)山里出山矿,距城4、5百里,人迹罕至,开采困难。

明万历年间,首先记载在叶尔羌开采山料,由于当时技术水平落后,均采用火烧方式开采山料。

清乾隆年间,魏源著《圣武记》记载,开始大规模开采山料,但运输、雕刻困难,现故宫里的大山子,其玉料历经数年才能运到北京。

由此可见明万历前大多采用籽料,山料不多见。

4、总结

以颜色划分和阗玉的优劣:一冰、二赤、三黄、四白,青白及其他玉种则难登大雅,最好的玉种莫过于如同冰块状的玉种,晶莹剔透,纤维体结构极细。

春秋战国时期,主要使用白玉和黄玉,对黄玉更偏宠,黄玉色泽艳丽、质地坚密,经过战国时期特殊的打磨工艺会形成光亮的表面,这种打磨工艺后来失传,汉代没有继承。

从西汉代开始人们偏宠白玉,主要是受当时儒家思想的影响,与儒家的仁学相提并论,极大的提高了色彩审美的文化品味,和白玉的道德品性:“君子比之玉,玉润而不污,是仁而至清洁也”。

当时公侯之间行相见之礼,必执白玉器以赠之,可见所用白玉之重。

玉的发展历史经历了神玉、王玉、民玉三个阶段:

神玉阶段:西周以前为神玉阶段,玉主要用于祭祀。

王玉阶段:西周战国至魏晋为王玉阶段,汉以前百姓不得佩玉,统治者控制玉的使用,统治者通过使用玉来体现国泰民安的寓意,如龙身带谷纹,祈雨用,寓意为风调雨顺,蒲纹璧寓意天下太平,凤在当时不是指后,而是寓意吉祥、天下太平。

民玉阶段:魏晋以后为民玉阶段,器物不代表普遍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