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音盒纯音乐有什么:军史上鲜为人知的“黔桂川滇边区纵队”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03:20:24

军史上鲜为人知的“黔桂川滇边区纵队”

2009-08-19 16:16:34|  分类: 中国军史天地 |  标签: |字号大中小 订阅

 军史上鲜为人知的“黔桂川滇边区纵队”

1935年2月初,中央红军在威信县扎西集结,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了“扎西会议”,决定成立中共川南游击纵队,在川滇黔边界地区开展游击斗争,配合中央红军实现战略转移;决定由三军团六师政委徐策等5人组成中共川南特委,负责领导游击队及长江以南、金沙江以东广大区域的工作。2月12日,留下组建游击队的红军指战员与红军主力分手之后,与叙永特区游击队在五龙山汇合,组建成立红军川南游击纵队。7月上旬,中央红军留在贵州的黔北、黔西两支游击队合并后辗转到达四川古宋朱家山,与川南游击队会合,合并组建为中国工农红军川滇黔边区游击纵队,特委书记徐策任司令员兼政委。游击队纵队在三省边区积极开展了英勇的武装斗争,有力地配合和策应了中央红军及红二、六军团的战略转移。之后,又建立了云南支队。

云南文山州砚山县阿猛镇,一座高7.19米的纪念碑直冲云天。1949年1月1日,中央军委发布成立中国人民解放军滇桂黔边区游击纵队的命令。这年的7月19日,一个重要的会议在这里召开。这天,云南省工委和桂滇边工委在这里召开合并扩大会议,把云南省工委和桂滇边工委合并为滇桂黔边区党委。同时,云南全省的游击主力部队和桂西、黔西南的游击主力部队统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滇桂黔边区游击纵队。
今天,让我们再次循着历史的脚步,再回头看看那为推翻蒋家王朝而燃起的烽火……

钳制国民党15万兵力

1947年,根据党中央的战略部署,广西省工委、云南省工委在长期工作的基础上,开始发动武装斗争,组建游击队主力;原广东南路抗日游击队转移到广西和云南边境,先后与桂西和云南游击队主力部队会合。随后,云南全省和广西、贵州边境的反蒋游击斗争迅速发展起来,足迹遍及3省147个县境。在广西的左江、右江地区,滇黔边的罗盘地区,云南的弥泸地区、开广地区、滇南地区、思普地区、滇东北地区、滇西地区、滇北地区、滇中地区,共约2000万人的地方,建立起12个成块的游击根据地,钳制了近15万人的国民党兵力。

1949年1月1日,中央军委发布成立中国人民解放军滇桂黔边区游击纵队的命令。同年7月19日,遵照党中央的指示,云南省工委和桂滇边工委在云南砚山县的阿猛召开合并扩大会议,把云南省工委和桂滇边工委合并为滇桂黔边区党委。同时,云南全省的游击主力部队和桂西、黔西南的游击主力部队统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滇桂黔边区游击纵队。

这是一支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边疆20多个民族优秀儿女组建起来的一支人民军队。司令员为庄田、政委林李明、副司令员朱家壁、参谋长黄景文、政治部主任张子斋。按照主力部队、地方部队和民兵三结合的原则,边纵下辖12个支队、两个独立团,其中有10个支队和两个独立团在云南境内。

战斗近三年解放县城91座
1949年12月9日卢汉在昆明起义后,蒋介石任命汤尧为陆军副总司令兼第八兵团司令,曹天戈、彭佐照分别继任第八军和第二十六军军长,指挥两军向昆明反扑。中国人民解放军野战军驰援入滇,边区党委、边纵部队在昆明人民的积极配合支持下,与起义部队英勇反击,取得了昆明保卫战的胜利。随后,边纵部队又配合野战军进行滇南战役。
 在近3年的斗争中,边纵部队在多民族的边疆地区艰苦奋斗、浴血奋战,主力部队很快发展到6万多人,另有约10万人的护乡团、基干队和民兵的人民武装,解放了91座县城,牺牲干部战士近两千人,为配合中国人民解放军野战军进军大西南、解放滇桂黔边区全境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建立了历史功勋。?1928年,国民政府指定龙云为云南省主席。
黔桂川滇边区纵队坚持敌后作战多年,主要领导相继牺牲,所以55年授衔时候,无一人被授将军衔。后来的“滇桂黔边区纵队”和“黔桂川滇边区纵队”不是同一支部队,应该是黔桂川滇边区纵队先,滇桂黔边区纵队后(滇桂黔边区纵队司令员庄田1955年授中将)解放滇中 胜利会师
  1) 保卫滇中游击根据地
  1949年秋,人民解放军大举向西北、西南、华南进军,云南全境的解放已指日可待。而蒋介石凭借张群、白崇禧、胡宗南等部90余万人的兵力,拼凑西南防线,企图作垂死挣扎。蒋介石在胁迫卢汉在昆明搞反革命“整肃”的同时,令中央军和保安团对滇桂黔边区根据地进行大规模的“围剿”。中共滇桂黔边区委员会和中国人民解放军滇桂黔边纵队,按照中央确定的“配合反攻形势,发动第二战场”的方针,开展了大规模的反“围剿”斗争。
  1949年10月上旬,郑伯克同志到新平县扬武召开了滇中、滇南、思普三地区军事联席会议,认真分析了敌情,制订了作战方针:主动出击,各个击破,歼灭敌人,保卫滇中根据地,扩大游击区;协助地方建政,建立自卫武装。具体部署:以九支队四十一团为主力,在滇中区建立前进基地,摧毁滇中国民党县政权,协助建立地方革命政权及地方武装,接着以峨山为基地向前推进,解放华宁,求得与滇东南打成一片;以十支队四十六团、四十七团为主力之右翼,在滇南建立前进基地,摧毁国民党乡级政权,向石屏推进,相机解放建水、金平,求得滇南与滇东南两大解放区连通;以独立一团为主力之左翼,随主力向前推进到易门、双柏、楚雄边境一带。
  独立1团主力在新平阻击、压缩李润之,隔绝封锁李匪与外界联系。独立1团一部向易门、双柏方向出击。9支队41团向滇中与滇南之间出击,变内线作战为外线作战,把战争引向国统区,粉碎敌人的“围剿”。
  滇中游击根据地的反“围剿”斗争,在扬武会议前夕已经开始。
  1949年10月10日,独立一团一营在峨山县被脚、厂上以西的蜂窝塘一带阻击国民党26军278团申营由龙武向峨山的进犯,歼敌1个尖兵班,其中副连长1名,敌受重创窜匿附近村庄,后逃回龙武。
  11月,为防止李润之“反共自卫义勇军”进犯新平,独立团一营推进到戛洒对面的鹦哥坡一带;二营驻守新平县城,并抽调一个排组成小分队到敌后游击,进驻漠沙曼勒村;三营进驻新化新营盘布防。新平护乡二团,在帽盒山一带设防,准备阻敌。
  “边纵”九支队余卫民、袁用之按边区党委的指示,率所属第四十一团(团长江枫、政委余时俊),以“二支队四团”的番号与独立一团互相配合,担负滇中游击根据地东线防卫和向滇中与滇南之间出击的战斗任务。
  11月11日夜,四十一团团部和一营向玉溪边境进军,至法冲俘敌七八人。12日拂晓,在上厂武工队和峨山人民武装配合下,与进驻草皮山的玉溪县民众自卫总队第三中队(中队长冯延康)激战,至上午10时战斗结束。
  11月21日,四十一团派到峨山城郊的一个前哨连,抽出1个加强排增援峨山军屯区政府武装对敌河西县宝泉乡乡长沐学孝及常备队的战斗,解放了宝泉乡。
  赖乌巴山战斗。1949年11月,敌人从昆阳、玉溪、易门向甸中游击根据地逼近。5日,边纵九支队41团在峨山中心区、城郊区、甸中区、昆阳内九区基干队及上厂武工队、滇北地区安宁、禄丰、罗茨游击队的配合下,向安宁龙洞推进,在赖乌巴山与敌保安十六团遭遇,经约10小时激烈战斗,毙敌百余人。敌受重创撤退。
  赖乌巴山、草皮山、宝泉乡和石槽河村的战斗,有力地打击了国民党武装妄图从东面对滇中游击根据地的进犯。
  11月30日,四十一团从峨山大棚租奔袭龙武,在兵临城下时,国民党龙武县长郭相卿率县常备大队起义。
  12月初,四十一团在峨山召开解放龙武庆功会后,即从玉溪边境向河西进军。边区党委副书记郑伯克派杨一堂代表滇中地委配合四十一团随军行动。同月中旬,河西、通海、玉溪先后解放。
  1949年12月初,独立一团团长董治安、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王庚率领一营一连和警卫排由新平向峨山进发,到达富良棚后,将一连扩编为第一大队,九支队四十一团拨来配属的1个连(由副营长武涛带领)编为第二大队,警卫排扩编为第三大队,基干民兵编为第四大队,共800余人,仍以独立一团名义向易门推进。
  12月12日,独立一团4个大队进抵浦贝待命,易门护乡团在水桥、江口设防,形成对易门县城的包围态势。国民党易门县长杨文定在兵临城下,无路可走的情况下,被迫接受我方和平解放易门的条件,易门获得解放。
  滇中地区反“围剿”斗争的胜利,巩固和扩大了游击根据地,在战略上配合了野战军入滇作战,加速了国民党反动派统治的灭亡。


  2)滇中地委扩大会议
  1949年10月下旬,滇中地委在新平县召开地委扩大会议。会议期间,因敌情变化,又转移到峨山县富良棚继续进行。此次会议由温宗姜主持,郑伯克亲临指导,会上郑伯克作了《当前革命形势和云南地下党任务》的报告;会议提出了滇中地区的工作任务和方针:要广泛发动群众,在各县立即开展武装斗争,组建护乡团。主力部队分路向国民党统治区出击,变内线作战为外线作战,把战争引向敌人统治区,与敌人进行犬牙交错的战斗,粉碎敌人对游击区的进犯;要做好建立各级政权的准备。同时,会议宣布了边区党委任命的名单:唐用九、吴亚松、陈敬思、黄河清为地委委员;陈敬思任独立一团副政委;黄河清接替杨一堂分管江川、华宁、澄江等县工作。
  会议根据边区党委决定,组建滇中区人民行政专员公署,唐用九为专员公署专员,吴亚松为专员公署秘书主任。会议决定成立滇中解放报社,梁凡生为负责人。会议对各县委负责人作了部分调整,峨山县委书记陈达臣,副书记吕涵英;玉溪县委书记王明(王绍周);呈贡县委书记王茂,副书记李茂林;昆阳县委书记董学隆;晋宁县委书记袁安,副书记杨策;易门县工委书记吴道源;通海县委书记李志敏;河西县工委书记吕田。同时,会议确定了部分县政权负责人及10个护乡团团长和政治委员名单。

  3)滇中独立团
  滇中独立团是解放战争时期我党领导下的一支人民革命武装,全称是“中国人民解放军滇桂黔边纵队独立第一团”。这支部队诞生于滇中地区(今玉溪地区),指战员多为滇中各族儿女,其战斗活动的区域也主要在滇中地区,因此又习惯称为“滇中独立团”。
  1947年,人民解放战争转入战略反攻阶段,根据中共云南省工委指示,党组织在滇东南、滇南地区相继发动了武装斗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枪声。1948年11月17日,滇中党组织在峨山县发动和领导各族人民举行武装起义,点燃了滇中革命武装斗争的烈火,并建立了一支200余人的革命武装——峨山游击大队。随后,峨山游击大队以甸中为中心,在峨山、双柏、易门、昆阳等县边界地区广泛发动群众,积极开展武装斗争,逐步开辟了滇中游击根据地,发展壮大了革命队伍。
  1949年6月,随着革命形势的发展,中共滇中地委在峨山县觅耻冲村召开会议,着重研究部署了滇中游击区的工作,同时根据云南省工委的决定,将峨山游击大队扩编为滇中游击支队,董治安任支队长,地委书记温宗姜兼任政委,王庚任副政委。游击支队下辖3个大队,共约600余人,人员及武器装备均有较大发展和改善。
  1949年7月,根据中央军委指示,滇桂黔边革命游击武装统一组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滇桂黔边纵队”(简称“边纵”),下辖 12个支队,2个独立团。其中,滇中游击支队被编为“边纵”独立第一团。9月,独立一团在新平县正式组建,团长董治安,政委温宗姜,副政委吴亚松、王庚(兼政治部主任)。原滇中游击支队的3个大队编为3个营,全团约1200余人。这是一支在党的绝对领导下,以共产党员、“民青”成员为骨干,由贫苦农民(多数是彝族)、产业工人和革命知识分子组成的人民军队。
  滇中独立团成立后,与国民党反动派和以李润之为首的土匪、地霸反动势力展开了激烈的斗争,沉重地打击了敌人,巩固和扩大了滇中游击根据地,帮助建立了地方各级人民政权。在我人民解放军南下野战军即将进军云南的有利形势下,在“边纵”其他兄弟部队的配合下,滇中党组织和滇中独立团领导和依靠各族人民群众,先后解放了滇中各县,推翻了国民党在滇中地区的反动统治,取得了滇中革命斗争的胜利和各族人民的翻身解放。
  在一年多的时间里,这支部队共作战30余次,毙敌344名,缴获重机枪3挺、轻机枪72挺、长短枪3800余支。建立了1500人的主力部队,2500余人的12个护乡团,约2000多人的脱产基干队和民兵万余人,构成了“三结合”的人民武装体制,为滇中人民的解放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
  1950年3月,中国人民解放军玉溪军分区成立,滇中独立团奉命整编为军分区的3个独立营。至此,滇中独立团胜利地完成了党和人民赋予的光荣历史使命。

  4))滇中、滇南、思普三地区军事联席会议

  1949年10月17日,边区党委副书记、“边纵”副政委郑伯克在新平县扬武镇主持召开了滇南、滇中、思普地委代表联席会议。滇中地区的温宗姜、董治安,滇南地区的岳世华、马仲明,思普地区的袁用之、余卫民等出席了此次重要会议。
  会议深入学习贯彻边区党委扩大会议精神,并作出关于联合军事行动的决定。会议提出,当前的任务是:“广泛发动群众,组织群众,普遍发动地方武装,组织民兵,集中主力,在滇南与滇中之间,发动强有力的重点攻势,有条件地消灭敌人有生力量,相机地夺取敌人的城市据点,打通滇南、滇中、思普三大解放区,不让敌人站稳脚跟,最后粉碎蒋匪逃窜的阴谋,迎接解放大军解放全云南。”会上,作出了军事行动部署:以九支队41团为主力,在滇中区建立前进基地,摧毁滇中国民党县政权,协助建立地方革命政权及地方武装,接着以峨山为基地向前推进,解放华宁,求得与滇东南打成一片;以十支队46团、47团为主力之右翼,在滇南建立前进基地,摧毁国民党乡级政权,向石屏推进,相机解放建水、金平,求得滇南与滇东南两大解放区连通;以独立一团为主力之左翼,随主力向前推进至易(门)、双(柏)、楚(雄)边境一带。会议还相应地制定了解放新区的有关政策,如群工、统战、政权、非党武装政策等。特别是决定了“统一指挥”问题,即统一的决策由三地区代表联席会议决定之,联席会议召集人和政治签署由袁用之负责,作战指挥由余卫民负责。按照边区党委扩大会议的指示精神,三地区进一步建立健全了党政军各级领导机构。
  5)蒿枝地战斗
  1949年12月9日,国民党云南省政府主席卢汉在昆明宣布起义。新平县大土匪、大地霸李润之纠集其土匪武装“反共自卫义勇军”,继续与人民为敌,一面派遣特务与国民党中央军联系,一面疯狂向我游击区进犯。
  1950年1月6日,李润之派李崇安匪部200多人包围我“边纵”滇中独立团一营二连及团政工队驻地——蒿枝地,7日凌晨发起进攻。当时我战斗部队仅有50人,政工后勤人员及地方干部25人。在敌众我寡的情势下,营长董耀南、副教导员杨琪立即带领部队进行反击突围,先后毙伤匪徒30余人。在抢占制高点的激烈战斗中,董耀南、杨琪等遭匪重机枪扫射壮烈牺牲。部分干部、战士突出村外。突围未成的政工队和后勤人员在队长张心聪、副队长席淑筠的带领下,以短枪、木棒、砍刀等同匪徒进行殊死搏斗,最后全部壮烈牺牲。
  蒿枝地战斗我方共牺牲20余人(包括地方干部和村民),多数在战斗中牺牲,部分同志是被俘后被土匪残酷杀害的。席淑筠在毙伤土匪数人后,被匪徒用木棍击昏,陷入敌手。土匪用严刑拷打来逼她屈服,但她始终坚贞不屈。残暴的匪徒惨无人道地将她剥皮、碎剐,投入江中。在蒿枝地战斗中牺牲的烈士们,用自己的鲜血和生命谱写了一曲惊天地、泣鬼神,血染戛洒江的壮烈悲歌!

  6) 组建护乡团队 保卫游击区
  1949年11~12月,在主力部队主动出击,跳出外线作战的过程中,各县根据滇中地委10月扩大会议精神,从农会会员和民兵中挑选骨干分子,组建护乡团、队,密切配合主力部队行动,保卫游击区,发挥了重要作用。
  新平县委于10月下旬组建滇中护乡第1团,史同知任团长,段竹荪兼政委。11月,县委又在新平南区成立滇中护乡第2团,团长丁润山,政委普贵忠,副政委江明。1950年1月,护乡1、2团合并,统称新平护乡团,史同知为团长,段竹荪为政委,有120余人。该团主要任务是配合主力独立1团,保卫新平。
  峨山县委于11月初,组建峨山护乡团,即滇中护乡第3团,董孝先任团长,陈达臣任政委,辖1个大队和3个中队,共200余人。
  玉溪县委于12月5日,将原准备策应县长郭凤翥起义未成而集中到水槽的地下武装,组成玉溪护乡团,即滇中护乡第5团,近300人,指定曾中(夏克南)任团长,李泽生任政委,不久调整为李泽生任团长,王明任政委。
  11月27日,华宁县在雄关成立了“华宁人民讨蒋抗粮自救大队”。12月初,扩编为滇中护乡第11团,有200余人,赵伟为团长,郭肇祥为副团长,王亚平为政委。同时,成立河西护乡团,即滇中护乡第9团,约有200人,钱开辉(后为吴春华)任团长,李志敏(后为吕田)任政委。
  12月15日,组成通海护乡团,即滇中护乡第十团,约有200人,曾继森为团长,艾云程为副团长,李志敏为政委。
  易门于12初,在十街建立了易门护乡团,即滇中护乡第4团,约有200余人,苏占臣(后为杨剑锋)任团长,禹鹏(后为孙光远)任副团长,岳竟先(岳幼屏)任政委。
  昆阳县委于12月11日,在中宝乡南村建立昆阳护乡团即滇中护乡第6团,约有300余人,傅学义为团长,董学隆为政委,陈述为副政委。
  呈贡县委于12月16日,在刘家营成立呈贡护乡团即滇中护乡第8团,约有400人,王茂任政委,杨贵任团长兼副政委,吕丹书、郭锐钢任副团长。
  晋宁县委于12月19日,在竹园村建立了晋宁县护乡团,即滇中护乡第7团。
  江川县委于12月6日,领导地下武装解放九溪镇,成立抗征大队,潘翼天为大队长,以后派杨东方为教导员,有100余人。
  至1949年12月下旬,中国人民解放军滇桂黔边纵队独立第1团和九支队41团,在各县护乡团密切配合及全区各族人民全力支援下,以峨山、新平为基地,先后解放了龙武、河西、昆阳、通海、易门、玉溪、华宁、晋宁、呈贡9县,基本上完成了三地区军事联席会议交给的打通滇南、滇中、思普三大解放区的战斗任务。
  7)元江阻击战
  1950年初,我人民解放军第四兵团迅速向滇南追击溃逃的国民党之敌。国民党第8军、第26军残部一万多人,在陆军副总司令汤尧的指挥下,编为两路,从建水、石屏向元江逃窜。国民党军第170师师长孙进贤率170师、第3师、教导队为右路;汤尧和第8军军长曹天戈率第8军残部及42师为左路。
1月21日拂晓,敌170师师长孙进贤部到达元江铁索桥,我守桥地方部队英勇阻击,但因众寡悬殊,铁索桥失守。孙进贤匆忙率3000多人抢过桥后,因害怕野战军及“边纵”部队追击,不顾其第3师、教导队以及上司汤尧、曹天戈的左路部队尚在后面,竟下令炸毁了铁索桥,匆忙向元江西岸方向逃命(后在镇沅被解放军歼灭)。
1月22日晚,汤尧等率其左路部队到达元江东岸,得知铁索桥已被孙进贤炸毁,沿江渡口又被封锁后,暴跳如雷,命令部队用机枪、大炮掩护抢修铁索桥。但桥还未修好,解放军第37师、38师已于23日拂晓赶到元江东岸,在“边纵”部队的配合下,控制了铁索桥的制高点,迫使敌军无法抢修铁索桥。原由孙进贤带领的右路部队第3师和教导队一部,此时从路通铺到达凉亭坡附近后,被解放军前阻后击,大部分被迫缴械投降。23日晚,解放军发起总攻,分路向敌军冲锋。汤尧、曹天戈急忙率残部向红土坡、二塘山一带逃窜,企图绕过铁索桥另寻别处过江。解放军37、38师在“边纵”九支队41团、六支队56团、元江护乡团、石屏护乡大队等部的配合下,经三昼夜激战,共毙、俘敌军8000多人,汤尧、曹天戈及第8军参谋长杨也可等一批高级将领被俘。这一战役,被称为“大陆上的最后一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