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rc dorcel2010种子:赵一海 :上海浦东 专业化的“维稳妈妈”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5 22:07:52

赵一海 :上海浦东 专业化的“维稳妈妈”

发布时间:2012-01-08 09:09 作者:赵一海 字号:大 中 小 点击:1615次

  将政府事务外包给企业已不新鲜,但将敏感的维稳工作委托给社会专业机构,还是颇为大胆的


  “我们要看到‘立体的人’,看到他们不同的家庭困难和矛盾,以及心理焦虑、社会疏离等问题,而不是简单把他们当作‘访民’。”


  2011年5月,家住上海浦东川沙新镇的张芳,终于停止了持续6年的上访。


  过去的数年里,每周的大部分时间,55岁的她都会到镇政府和所谓“康办”——地处市区康平路的上海市委上访,周六也不休息。


  川沙新镇信访办的数据显示,包括张芳在内,政府“圈定”的96户重点访民中,已有22户息访,31户也不再“频繁”上访了。


  这一切的变化,被官方归因于“专业力量和柔性力量”的介入。2009年,并非维稳职能部门的上海浦东新区妇联与其他政府部门联动,在川沙新镇试点,列出96户重点访民家庭名单,以政府出资形式向专业机构购买“家庭专业社工服务”。


  将政府事务外包给企业已不新鲜,但把敏感的维稳工作委托给专业机构,还是很少见的。“现在还不适宜宣传。”浦东新区妇联婉拒了南方周末记者的采访请求。


  一份上海市政协的内部资料显示,2003年至2008年间,整个浦东新区,进京上访从最初的十多件上升到两百多件,增加了20倍。


  川沙新镇的历史包袱更显沉重。1996年和2005年,浦东国际机场一期、二期工程先后在此地实施。因拆迁政策多次调整,一些先期迁离者见上海楼价日渐飙涨,开始上访。


  一份官方材料表示,浦东引入社工服务,源自政府以传统方式应对上访,效果不佳,而由妇联牵头,或许与访民群体特点相关。川沙信访部门调查发现,访民中95%是女性,且年龄偏大,没有工作,家庭条件一般。


  看到“立体的人”


  “社工服务是为了解决妇女的家庭需求,目的不是维稳。”作为项目主管的上海公益社工事务所副总干事郑俨一再强调。


  这个名为“维稳妈妈”的项目起步并不顺利,女社工“第一次上门调研访民家庭情况,容易接纳,第二次去就不欢迎你了,他们认为你是政府的人”。极端的例子是,在敲了二十多次门后,一位访民才最终探出头来。


  项目招标书的第一要求,是“了解和准确把握所有家庭的实际情况,特别是其合理需求,同时对其他问题汇总、分析”。郑俨和同事们发挥优势,通过艰苦调研,建立了一人一档的信息库,调查甚至精细到“访民的邻里关系与社区资源、闲暇生活及健康状况”。


  他们发现,访民群体的复杂程度,远非信访部门所用的年龄、文化程度、经济状况等硬指标所能概括。令他们印象深刻的是,“访民已游离在社区主流文化之外”,社区活动中,这些“异类”群聚于角落,“自动与别人隔离开来”。


  经过分析,社工团队将96户访民作了划分:75%属于跟风型,25%属于精英型。“跟风型”,多为同一村队的“旧相识”,“小道消息”传播快,容易听信传言跟风上访。而“精英型”有非常明确的诉求,也整理了详尽的材料和证据,“甚至与境外联系紧密”。


  一位姓邱的访民坦承,她上访基本是盲从,“会哭的孩子有奶吃”,同时也“出门散散心”。她的女儿身患残疾,经历了两次失败婚姻,负担不起外孙女的高昂学费,而老伴又查出罹患脊柱肿瘤。


  据郑俨统计,70%的上访妇女家庭都有不同程度的困难,有些家中有残疾人,有些人身患大病,有的人子女生活困难。压力无法排解,她们指望上访获得更多的资源和关注。


  “我们手中没有资源,但是我们会发挥纽带作用。”郑俨将情况反馈给社区和妇联后,妇联干部多次与邱姓访民的女儿谈心,又为她外孙女申请到一次性助学补助。最终她不再外出“散心”了。


  川沙新镇妇联一工作人员告诉南方周末记者,“解除家庭危机,才能让她们重新回归社区正常生活”。


  社工们技巧性地将社区活动安排在每周三四五——恰好是访民们去镇政府“打卡上班”的时间。“要让她们从敌视、抗拒政府转向融入社区建设。”


  这些办法的效果是惊人的,川沙新镇政府一人士说,上海世博会期间,多位上访者组成了志愿者队伍,在路口协助指挥交通。访民们对成就感的珍视,也让郑俨惊讶。某项活动评比,社工们因为疏忽少打印了一张获奖证书,结果,“一位访民在门外足足等了半个多小时”。


  “我们要看到‘立体的人’,看到他们不同的家庭困难和矛盾,以及心理焦虑、社会疏离等问题,而不是简单把他们当作‘访民’。”郑俨告诉南方周末记者。


  更多的柔性力量


  每月28日,郑俨会和妇联干部们召开联席会议,妇联干部与上访户一对一结对,而社工们则会与他们进行信息沟通。


  事实上,社工组织“维稳妈妈”项目推出之初,川沙新镇并未轻视原有力量。一份党委文件写道,“将基层妇女干部和专业社工两支社会力量纳入其中,才能成为化解信访矛盾、维护社会和谐的重要力量”。


  一个经典案例是,在熟悉某上访户的作息规律后,与其结对的基层妇女干部在半路蹲点,制造“巧遇”,甚至利用两人孙子同在一所幼儿园,套近乎、拉家常。几经说服,访民的疑虑消除了,由此成为该项目成功化解信访矛盾的第一人。


  受惠于此,妇女干部逐渐被倚重。2010年初,该镇在数个社区启动“楼组妇建”活动,106位妇女楼组长成为维稳主力。川沙新镇一位基层官员说,“布点各楼组的楼组长会第一时间上报不稳定因素,经过筛选,我们将圈定防控重点。”


  一位女楼组长告诉南方周末记者,在已经成文的“妇女小组组长”工作手册中,楼道居民上访情况被列为重要的考评标准。两年过去了,在全镇试点的楼组中,80%的楼组已无上访者。


  在官方口径中,妇女楼组长制度设立的初衷并非简单维稳,“目的还是在于加强居民对社区的认同感,同时帮助他们提高生活质量”。


  官方努力吸纳更多普通女性加入。2010年,浦东新区妇联注册成立“知心大嫂”妇女儿童服务中心。截至目前,由退休妇女干部和热心社区事务的普通女性组成的志愿者规模已达5460人,“形成了区、镇、村、居民小组(楼道)、宅(岗)5级网络,维权维稳工作可通达社区每家每户”。


  据上海市妇联一位人士表示,接下来,浦东妇联的工作重心,将是培养“知心大嫂”骨干向“准社工”转化。为此,这些骨干已多次接受了心理、法律知识等专业培训。


来源: 南方周末 | 来源日期:2012年1月4日 | 责任编辑:黄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