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始真经txt下载:归去来兮:终南山隐士的草庐生活 /周语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9 02:11:35
> 传统文化的日记

归去来兮:终南山隐士的草庐生活 /周语

2011-02-12 22:24:46
【纯粹生活】有史以来,隐士们就已经存在。在主流社会之外,这一群人的生活远离都市,与群山、清风为邻。他们的生活方式随着文明与政治的发展,似乎是自发形成的。因为从单纯的文化角度,你很难理解他们为什么以及如何开始这样的独居生活的。而田园生活就是他们在自我心性与自由的强烈渴望中,在世俗社会生活中自发地抵达的一种诗意生活。在终南山的山洞里,隐士们会把洞口附近的空地当成院子,筑起小栅栏和墙。狭小的空间,就是他们的全部要求所在。真正纯粹的田园生活,被认为只有在中国古代才存在。中国古代大批的山水诗人,他们对山水的理解和体悟,使得这个传统第一次为大众所理解。但是实际上,很多隐士要做的,却是返回很久之前人们的那种单纯的生活世界。田园生活,这种生活与家族生活截然不同。身份、资产、血缘都被淡化,只剩下一个山洞,或是茅屋,一朵云,几棵树,这是隐士们喜欢的生活。在终南山,在这个基础上形成的田园生活是隐士们热衷的。他们在避开尘世的纷扰之后,可以坐下来让自己身心暂时舒展一下。我们很可能低估了这种田园生活的既有价值,而只觉得它是一种孤立于现代文明的生活方式。 我们在进入终南山的时候,对这种田园生活方式的存在大为惊讶。因为这种传统被认为随着大规模的城市化已经消失了。甚至终南山的附近,古代的智者老子曾驻足的楼观台古镇,也已经被城市化的浪潮淹没。但无论怎样,陈居士的田园生活已经持续了长达十余年。这是令人惊讶的事实。我们发现,陈居士在山中的灯的用电量有一年还不到一度。不过,陈居士在终南山的生活,并非是处在一种孤立的状态。对于他,上山与下山并不是一个划分生活与类属的界限。在山上,他是一个隐居者,在山下他是一个混迹人群中坚持和光同尘的生活法则的人。当忘记了自己的身份之后,他的隐居生活才真正地与这座山融合在一起。在终南山,隐士们很好地将这种生活的精髓保持了下来。他们居住的地方,散落在终南山的各个山谷、石洞中,并没有一个形态组织,但是却很好地存在并延续。有的隐士认为,他们的生活方式并不需要教导。陈居士的生活方式亦是如此。隐士的生活是无法在日程表上进行规划的。引领他们内心方向的只是上古隐士们的精神,它们并不为太多人知道,但是却总能对住山的人产生巨大的影响。这种力量在经历了几千年的时间之后,并没有变得模糊、混乱,而是在持续地发挥作用。借着这种上古时代留下的传承,他们无需讨论与组织,只需要自然地走进山里,开始自己的生活即可。隐秘的传承鲜为人知,但是它仍旧会继续持存下去。 【逍遥田园】田园生活,最初是在简单而原始的社会环境中孕育出来的,这是中国隐逸传统沿袭并保留下来的一种重要生活方式。在都市里的人以及住山的人,他们并没有泾渭分明的生活区别。现代中国式的田园生活,是指居住在群山之中,有一块农田,有草庐、花园的闲居者。这群人的智力、观察能力对社会,以及生活的判断,乃至觉知能力都是很强大的。他们付出艰辛劳动,收获果实,并且享受这座山带来的清凉和安静。这是当下最真实的隐士生活。陈居士并没有刻意让自己向古代的叔齐、伯夷靠近,而是按照自己的计划来安排自己的生活。他并不以某一种生活方式为指导,在山里他遵循的是自己内心的完满。 这种田园生活是修行的一个阶段,也是在当下环境最适宜的一种生活,同时也是他们智慧和才能的体现。居住在终南山的隐修者们对他们所处的生活价值、意义深信不疑。在中国古代,这些生活中最有智慧的人被称作神仙,或仙人。仙人这个词汇,在中国文化的语境中,是指衣襟飘飘,胡须银白,手持竹杖或者骑着仙鹤飞行在白云中的老者。他们富有智慧与慈悲,生活很简单,喜欢在某些凡人苦恼的时候给予他们恰当的帮助或点化。神仙,这个词语一般有三个意思,第一是指神话传说中的人物,比如道家的得道之人。第二是能够预测和预言的人。第三类就是比喻无牵无挂,逍遥自在的人。一般来说,神仙更多的指第三种。这一类的人物迄今仍旧存在着。但在修行者的角度来看,住山修行在于让自己复归简单的本心,这是很重要的修行次第。隐逸文化是一种很复杂的现象,对其动因和传统的延续,并非是避世与入世矛盾那样分明,简单。想要弄清楚我们的内心究竟的秘密,是一件艰辛而漫长的事情。 陈居士属于心无挂碍,在山中逍遥自在生活的第三种。这种生活并无太多神奇之处,而修行者的态度往往与我们相反,他们要做的是除掉那些神奇的面纱,回归到更为单纯和简单的世界。神仙是否存在,不是陈居士关心的问题,问题的关键在于自己内心的问题是否得到了解决。 陈居士在这里的生活方式,可以被看作这种田园生活的具体践行。真实地去了解陈居士的生活,是领会他所在的田园世界内在秘密的有效途径。他并不愿意去做一个惊世骇俗之人,首要的是先把自己的日子过好。如果有人类学学者和文化研究者来到这个山谷,他们会发现这与他们一贯对隐士的传说和联想,有着一定的区别。田园生活的秘密不在于琴声雅乐以及山水之乐,而在于它给修行者安静和相对单纯的空间。很多终南山的隐士为了寻找属于自己的这个空间,他们在正式修行之前,往往要亲自带着干粮和水,把要去的山先仔细走一遍,最终才能确定下来自己要长居的地方。对于陈居士来说,这叫做因缘具足。隐士们相信,世间的事物是需要因缘才能真正得到解答的。因缘是一个难于解释清楚的概念,大约相当于契机、机会,一个看似偶然但必要的条件。他们会告诉你,当机缘成熟的时候,一切都是水到渠成,无论是修行还是尘世的因缘。而一个隐士与一座山,这之间的关系从来没有偶然。 秦朝的时候,有一位叫做安期生的隐士,是一位很有修为的高人。安期生因为与中国第一位皇帝秦始皇有过一段故事,所以在后世为人所知。晋皇甫谧《高士传》记载:“安期生者,琅琊人也,受学河上丈人,卖药海边,老而不仕,时人谓之千岁公。秦始皇东游,请与语三日三夜,赐金璧直数千万。”秦始皇离去后,安期生委弃金宝不顾,留书始皇:“后数年求我于蓬莱山。”安期生是秦汉期间燕齐方士活动的代表人物,黄老哲学与仙道文化的传人。传说在他羽化登仙,驾鹤仙游之前,去了很多山,寻找他认为最合适的隐修之地。而大致同时代的黄石公,据传是秦末汉初的五大隐士之一,排名第五。在彻底的归隐之前,也是在为自己的最终寄居之地去过很多地方。可见,隐士们在为自己的田园生活开始之前,是有很多准备工作要做的。田园生活需要你做好最基本的准备工作,放下并不是全部,你还要给自己找到合适的栖身之地,如果可能,你需要为衣食住行做全面的打算。在终南山,几乎每个隐士都有自己的一小块菜地,种一些萝卜之类的青菜。忘忧草,桃花石,长寿菊,这些隐士们传说中的钟爱之物已经很少存在。我们在他们菜地里见到的并不是白李、仙桃,只是一点土豆、萝卜。吃萝卜的隐士们没有太多忧愁,因为凡俗意义上的忧愁是由偏执于某种欲求而产生的。他们只有一种忧愁,那就是如何返回那个清净的内心自我。因为,田园生活并非都像魏晋人士那样,是无忧无虑的桃花源。田园更像是保存了一种接近先天存在的那个道的途径。 【隐者的心】终南山,又称月亮山,它的隐士传统自上古以来就不曾中断过。这座白云深处的神奇之山,除了修行人的传说,也有传奇般的爱情故事。这使得隐士们的生活呈现出接近人间温情的一面。诗意地栖居在终南山的隐士们,他们懂得世情与时间的起落。每天面对群山和森林,他们要为自己的生活与衣食做打算。修行人和隐居者的生活大抵如此,如鱼饮水冷暖自知,在群山里云游,穿着粗衣、布鞋住在终南山里,他们的生活在一定程度上是简单而平凡的。没有人会强调自己与众不同,那与他们修行的本心相违背。 上古时代的隐士们似乎是没有爱情故事的,他们只是在山中修行,远离江湖、庙堂与权力中心,自在逍遥地生活。四野茫茫,只有他们孤单的身影。他们长久地孤身生活在常人难以到达的山中,与露水、飞鸟、野草、孤云为伴,似乎将爱憎彻底排除在外了。如果想去了解一个隐士的爱情故事,我们很多时候只能从上古的歌谣,或者诗经时代的文字里才能找到。隐士们在这座山中生活了几千年,对人性、修行的了悟让他们能够理解世事变幻。但对于爱情,尤其是隐士们的爱情,它太神秘和遥远,云中的他们已经远去,不可挽留。绿衣、草鞋、一只木舟,采撷野菜,他们忘却隐忧,饮酒、云游在古树梅花深处,这样的爱情之美,常让行走在山中的人叹息。这些爱情故事似乎发生在红尘之外,世间美好如此,使得人为之击节赞叹。 这是一个真实的爱情故事。它存在于白云深处的终南山的山谷,几间草庐,一窗明月,这是属于陈居士风轻云淡般的爱情故事。终南山的山谷里,清水缭绕,陈居士居住在这里的十年中,有一位志同道合的伴侣与他一起生活。他的伴侣名字叫宽宏,宽宏当时大学毕业后从南方到终南山,而后他们一起来到了现在这座院子。采野菜,于琴声相伴白云清幽之处,于院中泉石上听风声、鸟鸣,看山,静坐,相互谈起自己思考的事情,就这样过日子。他们的生活平静而自然,每一个进山的客人都会对他们的经历抱有好奇心。他们关心的是陈居士和宽宏怎样相遇的,这样的爱情和故事显然与教科书或者文学家的描述大相径庭。 如果客观地去分析这里的环境,你会发现这种生活环境与古代差别其实并不大,唯一的区别就是他们有时候穿的并不是古代人的衣服。他们的生活方式很简单,一起劳作、准备早餐,闲暇的时候就坐在院子里读书。在山里他们互相照应,几年下来,他们显得非常默契。他们会缝补衣服,修葺房屋,用秸秆编织一些小饰品,用来点缀或装饰自己的房间。宽宏与陈居士一样,懂得持家,并喜欢看医书。她知道如何把草堂里的几间房屋打理得整齐、大方,而不必费尽心机设计成某种形式。除此之外,就是洒扫、读书、劳作。现在,他们住在终南山的山谷里,几年过去了,他们就这样住下来。他们喜欢历史,并且能从阅读中对于某些蛛丝马迹推测当时的情景。宽宏能读很多英文书籍,也读佛经,但最近她的兴趣在中国古代医学。她读书的速度很慢,但是当她读完的时候,能和你聊很多。平时,她的话不多,但你能感觉到她的睿智和清晰思路。山中的生活并没有让她的阅读和思考停止。有时候他们会聊上一整天,或者背着竹篓,带一点食物,拿上工具,一起去山里采药,要到黄昏的时候才会回来。这个故事,有点像现代版的杨过与小龙女的爱情故事。小说家金庸将那场轰轰烈烈惊天动地的爱情故事发生地点放在了终南山,以致很多人想重新进山看看是否依旧有那样的神奇爱情存在。因为时间过去了太久,终南山这样古老,很难相信还有人依旧按照几千年前的生活方式在山中生活。而在中国,关于隐士们的爱情故事,往往大多是空谷足音,难于寻觅它的影踪。不过,在终南山因为有了这样的爱情故事,使得它在与红尘隔开的历史传统中,仍然具备人间的烟火气息。如果我们愿意,仍旧能在古代找到关于终南山的爱情故事的一点记载。  【云中往事】传说中的隐士不食人间烟火,但是却仍有关于他们的红尘之缘的记载。比如萧史是春秋时的人物,他吹竹箫,精通乐器,生活在华山的一个山崖上。春秋,这个词语是指中国历史上的一个时期。因为孔子在鲁国编纂了一本《春秋》的史书而得名。春秋时期一般指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476年这个时期,这段时间有很多传奇般的人物出现,他们的影响力有着难于想象的深远。萧史大约就是生活在春秋这个时代。他最精通的乐器就是箫。箫是一种竹子做的乐器,能发出清新婉转的声音。中国古代的很多人物都很喜欢且精通某种乐器,这大约也可以归为一种神奇的传承。比如俞伯牙擅长古琴,而高渐离擅长击筑。在终南山的隐士们,有很多会吹竹笛,或者精通古琴。萧史作为春秋时代传说中的神奇人物,自然也是精通竹箫的。而秦穆公的女儿弄玉则是一位喜欢音乐的女子。弄玉精通笛和箫。时常会在星空明亮的夜晚吹奏起幽咽、婉转的曲子,如一缕清虚而空灵的气息。弄玉入睡时候梦到了一个叫萧史的少年。后来秦穆公在华山找到了这个叫做萧史的少年,婚后他们常常在秦国的郊外一起吹奏。有一天他们乘着凤离开了秦国,到了华山的明星崖隐居。萧史和弄玉的箫声,音色清越,响入天际。而今似乎在华山月光明净的夜晚,仍旧能够听到那古老秦国郊外的凤声与箫声,余音袅袅。萧史和弄玉乘着凤回到华山,从此开始了隐居生活。当年羽冠鹤氅的萧史所在的华山,与终南山的距离并不远,而秦国就在终南山北麓的一带。古老的时代里隐士们在山中吹弹丝竹,敲击金石,唱起山高野云飞,竹密流水过这样的古歌。这些隐士沽酒自斟,结庐而居,过着闲云野鹤的生活。但萧史和弄玉的爱情故事后来就一直为后来的人传说。他们生活在云中、烟霞雾岚的深处,天净云空,月明如镜,心地如流水一般自若。 在武侠小说中杨过与小龙女的爱情故事就在终南山。不过它只是一种虚构。我们在这座山中与陈居士的爱情相遇,他的故事,带给我们更多的是平淡人生中那份流云般的恬淡与自若。陈居士的伴侣宽宏,是一个安静的人。宽宏从海南大学毕业之后,一直在外面走动,去了很多地方。陈居士那时候正在进行他人生最漫长的一次长途徒步行走,而宽宏在兴教寺皈依,后来他们相遇,就一同进山了。 第一次见他们,进入院门,正在一棵古松树下喝茶。他们很多的时候都是这样度过的。宽宏坐在树墩上沏茶,陈居士洗茶具,有客人来的话,宽宏回院子里把水瓶拿来。话都不多,但不会让人有陌生感。现在,她也是一位隐士,隐士是不会和你客套的。宽宏早晨除了要准备些茶水和水果之外,就在院子里收拾东西,打理一些杂务。做完事情她就看书,据她说,她以前在家里附近的小镇上上学的时候,倒是很喜欢看很多故事书。现在她能够讲很多故事,但不是你在书本上看到的那些。常人会觉得这样的爱情故事太虚幻,不可触摸,它没有烟火气息,纤尘不染,难于把握。但陈居士的情感故事,并非如此。陈居士说,萍水相逢,但是对于世上的事情,它并非是偶然能解释的。这是因缘。问起宽宏她以前在哪里,她笑答,山里。宽宏的家是在河南的一个县城,在那里读完中学,然后去海南读书的。因为生活在中原一带,她想去看看大海。于是高考后就去了海南大学。在大学的时候,学校离海边不太远,那里有足够多的热带植物。芭蕉、椰子树、橙子,那是她以前喜欢的水果。而现在她喜欢山里的核桃树。在柴房的后面坡地上,还有几棵核桃树。在果实成熟的季节,她会把采取的核桃放在盘子以及陶碗里给客人吃。这种核桃在终南山有很多,她院子里的这棵核桃的果壳很薄,属于薄壳核桃。核桃的味道十分甜美,盛核桃陶碗是红黑色的,外层是粗糙的泥土色的,看上去很陈旧,还有一点缺口。 宽宏是她的法名,是终南山兴教寺里的一个师父给取的。兴教寺是古长安和终南山一带有名的寺院,自建成至今千余年间,几度枯荣,历尽沧桑。公元664年,著名高僧玄奘法师圆寂后,葬于白鹿原,唐高宗二年(公元669年)又改葬为樊川凤栖塬,并修建了五层灵塔。宽宏从海南毕业之后就来了终南山,最初就是在兴教寺皈依,但她说自己在寺里呆的时间并不长。再问她什么时候住进山里草庐来的,她已经记不清楚具体的时间了。谈起现在的生活,陈居士说,有人说我们在山上呆了三五天,有人说是十年,有人说是几生几世。山中无甲子,度日不知年。他们到山上之后,就像一滴水回归了大海。时间早已忘却脑后。松籽落了,很快又会长出来,你真正地融入山里的生活之后,就会意识到原来时间并不需要去担忧。它并非是用墙上的挂钟来计时的。(未完待续)

感谢 分享到    推荐 23人 27人喜欢 喜欢 2011-03-25 23:22:50 之一。 (内心平静 面对 种种情绪波澜)

山中无甲子,度日不知年
这样没有欲望 干净见底的生活
向往的人多 但是 能忍受的人少。

2011-04-22 13:13:50 形而上的殖民地

我觉得很棒,期待下文。

2011-06-02 14:37:02 雨晴 (眉下心头水云间)

正打算去寻访,就见此文,恰如文中所说,没有什么是偶然的。

2011-08-13 09:57:52 A

是不是在准备开发成旅游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