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然 策 txt:张氏部分谱息-联宗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10:21:03
张氏部分谱息-联宗2009-08-31 22:57安徽杨氏(山东)张庄村张李氏祠堂碑记

该神龛两边的对联左联“曹州府濮州城北十五里张家庄张氏合同族敬修”,右联“大清光绪贰拾壹年岁次乙未小阳月初壹日吉辰”。
该碑碑额上书“永言孝思”,碑中间字为“张氏祠堂重建纪念碑”,右侧文字为“吾张氏宗祠始建时间无法考证,据记载于大清光绪叁拾壹年重修,历经沧桑,已成危祠,无法再修,为追溯先祖之恩德应族人之意愿,议定二次重修”。左侧文字为“张庄村民委员会”。“公元二○○三年四月下浣吉辰”。

该碑碑额上书“述先传后”,碑身中间字为“元故孺人赫老太君之墓”,碑身右侧文字为:“相传吾张姓始祖幼遭危难,仰蒙慈德保抱携侍迁至吾濮时,逢李门乏嗣遂引为婿,后有兄弟二人一嗣李门一仍张姓,迄今皆巨号族,溯厥恩谊涓埃难报是认立之碑碣永垂不朽。”左侧文字为“蒙恩后裔张凤林、李桐率两族奉祀”,“大清道光十二年岁次王辰仲春花朝之吉创修”。
茛 元故孺人赫老太君之墓(碑阴)
(河南)胡乜村王张氏祠堂碑记
2004年1月18日摄于河南省濮阳市区胡乜村
该祠堂位于胡乜村西北角,祠堂大门朝西。大门左侧为“明迁始祖讳王公德配某氏之墓碑”。大门右侧为“显考张公讳添府君至七世宗祖纪念碑”。

该碑碑额上书“永言孝思”,右联“亲恩重如泰山常在”,左联“祖德大同天地不朽”,中间字为“显孝张公讳添府君至七世宗祖纪念碑”。右侧碑文:“吾祖始居山西洪洞,明迁古澶西北十里胡乜,迄今五百余年十八世也,六世祖讳炳迁至古澶西关蔡砦,十一世祖讳清云迁至宅西北十里杜家庄,始至七世祖除外迁者皆葬于宅东南茔地,由时代变迁,平墓垦田,墓志杳然,为报本追远立碑纪念。”“公元一九九四年桐月上浣”,“十二至十八世孙仝立”。

该碑碑首上书“永远孝思”,右联“水源木本承先泽”,左联“春露秋霜启后昆”,中间为“明迁始祖讳王公德配某氏之墓”,右旁文字记载:“余始祖均河北省真定府沙河县大王庄小李村后迁至山西省洪洞县,祖自明朝永乐年间,迁至清丰县西南胡乜村居住,先祖葬于宅东南茔地有碑志为证,迄今约五百余年矣,至末世也有二十六世人矣,历世久远,先人之名讳无证可考矣,为怀念先辈,列祖列宗立碑作为纪念。”“公元一九九一年三月三十一日”。“立碑人二十世至二十六世孙”。

该碑碑额上书“源远流长”,右联“追溯源忆村史以昭后世,左联“瞻未来寄厚望世代昌荣”。碑身铭文为:“胡乜村简介·追本溯源,胡乜村是一座古老村庄,胡乜皆姓也,村庄以姓氏命名者颇多,故名胡乜村,土著居民胡乜二姓踪迹难查,但苏姬二姓尚有流传,现居民张、王、刘、裴四姓氏均系外地迁来,其中张王两大姓氏据濮阳市志载,由明永乐二年(公元一四○四年)奉诏从山西省洪洞县迁入胡乜村,刘裴二姓氏分别由黄彬村、裴王合村移居于此,至今三百四十余年,本村曾先后隶属清丰县、濮阳县、濮阳市区、濮阳市开发区管辖。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解放前夕全村总人口约八百有零,耕地两千余亩,村庄几乎三面被流沙包围,村南虽系良田,但旱涝虫灾不断,加之风沙肆虐,十有八年歉收,绝大部分村民食不果腹,相传有四十八根讨饭棍的丑名。为了防御外患,公元一八七二年筑寨围村,寨墙高一丈二尺厚三丈,东西两门高三丈以上,木制铁包钉贯大门,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固,并备有土枪土炮。约在公元一九三零年前后,义和团组织土名红枪会传入本村,每逢兵匪骚扰,便蜂拥而出。为了谋生张氏家族磨粉者甚多,王氏家族以条编补耕。尽管生活艰难,仍设立私学教子读书成才,曾出了不少造诣很深的文人武士,如县令王一板、浑号王张文武二秀才等。源远流长,枝繁叶茂。一九四六年解放后,胡乜村得到了空前的发展,至今已达420户,近两千口人分10个村民小组。特别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国家实行改革开放以来,仅二十年间,村民生活水平、村容村貌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住房正在规划,向现代化农村迈进,全村耕地几乎全部被国家征用,村西工厂林立,村南村北林带环绕,村东濒临市政大街,化工路、人民路横亘村西村北,一座美丽现代化村庄将展现在世人面前。经济的发展促进了教育事业的腾飞,五十多年来先后培养出国家干部21名,其中县级以上53名,国家教师10名。村曾两度承办初中班,普及了九年义务教育,现有规范化小学一所,适龄儿童入学率达100%,在校就学的大学生15名。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兴教育人,排除邪恶弘扬正气精诚团结,群策群力开拓进取走在时代之前,永立民族不败之地。”“王乾来撰文”,“公元二○○二年十月立”。
明迁始祖暨历代宗亲纪念碑
该碑碑额上书“流芳百世”,碑身中间字为“明迁始祖暨历代宗亲纪念碑”,右联“祖德功高永垂照耀”,左联“宗亲恩重古今常存”。
该碑碑阴上首字为“功垂■■”,碑铭为“始祖张公自明朝永乐年间奉诏由山西省洪洞县迁至直隶省大名府清丰县西南胡乜村即今河南省濮阳市市区胡村乡胡乜村是也。始祖以下六世失记,八世祖洪操持家务以农为业,耕读传家,九世祖伦率本支族人迁居澶州城南六十里东王海村即今濮阳县郎中乡东王海是也。安家落户,教诲子孙,繁衍昌盛,十四世孙清和幼年习武于清朝同治年间考中武秀才,保卫乡邻,十五世孙义亭幼年读书于清朝光绪年间考中文秀才,后教书毕生,总之,胡乜王海两村吾张氏族人前仆后继,光宗耀祖,吾张氏已三续家谱矣,前两次续谱已积出二十字:文化殿保士礼义安家邦富贵永建秀继续孝高堂。以此二十字排列订名世系不乱,支派分明,今国策号召尸灵火化,我村建祠堂五间以供骨灰灵位摆列于内特立此碑。”“公元二○○二年岁次壬午桐月下浣谷旦立”。
荩 显考张公讳添府君至七世宗祖纪念碑
004 (河南)东白仓村张氏墓碑记
该碑碑额上书“百世流芳”,右联“刻石□□先人恩”,右联“竖碑一表祖宗德”。碑身碑文:“序文·族众从之嘱纂石志吾张氏,吾族始祖讳钦公都山西洪洞县老鹳窝望故里也,自大明朝初洪武年间,奉圣旨迁居南直隶省大名澶北赵村庄居住至今。五百余年日深远,积德行仁数十世也,子孙繁衍人口众多东迁西就,南流北徙,经公进举、进学、进贤三位共议迁居西白仓小桥口居住,年深日久,只因濮阳建市将坟地占去,该众议讨建碑志以免后世失传。
“朽矣支序淡附七言律以赞张氏祖云:钦公大德实堪讴,仗义施财靡不周,奕奕青山原并峙,滔滔绿水与同流,黄云作帐更何美,紫气为本御亦休,上下绍庭魂永在,后人佑启几千秋。”“公元一九九八年八月二十八日”。

张氏祠堂
该祠堂坐北面南,祠堂横联“流芳百世”,右联“祖德高如日月永垂照耀”,右联“亲恩重若泰山古今长存”。祠堂内陈放着张氏墓碑和张氏族谱续修记碑记。
2004年6月15日摄于河南省濮阳县柳屯镇张寨村
该碑系卧碑,碑额“族谱续修记”,右联“张氏张寨六百载”,左联“分支数村谱铭碑”。碑文记载:“张氏张寨等村庄族人于二○○四年正月张氏族谱第四次续修在张寨进行。现族人已拥有两千四百余人,上谱有一千九百二十一人,其中张寨八百零四人,什八郎四百三十九人,房刘庄一百九十四人,柳屯一百一十八人,银岗庄一百零九人,高庙八十一人,于家庄六十六人,经族人议决通过了三项事宜……族谱乃族之史志,效古喻今光前裕后,长幼辈次有序,考张氏家族明初由山西洪洞县迁濮阳张寨村定居,蕃衍生息继分支于各地……”
▲ 张氏族谱续修记(碑阳)
碑额上书:“群贤展示姓字生香”,右联“寻根问祖忠孝心”,左联“慷慨奉献留美名”。碑文记载的是张氏族人捐资名单。
茛 碑 阴
▲ 张氏祖茔碑记
▲ 碑阳碑文局部
006 (河南)东别寨村张氏墓碑记
2004年6月18日摄于河南省濮阳县新习乡东别寨村
荨 东别寨村街
茛 存放明故墓碑的小屋
荨 明故文林郎山西汾州府介休县知县永怀张君暨
元配孺人周氏合葬墓志铭

明故文林郎山西汾州府介休县知县永怀公(圣谕)暨元配
孺人周氏合葬墓志铭(崇祯八年三月十日)
(盖)明故文林郎山 / 西汾州府介休 / 县知县永怀张 / 君暨元配孺人周氏合葬墓志 / 铭
明文林郎山西汾州府介休县知县永怀张公暨元配孺人周氏合葬墓志铭
赐进士出身翰林院简(检)讨王邵撰文
赐进士第国子监博士王永寿书丹
赐进士第工部虞衡清吏司郎中王守履篆额
忆辛未公之除离石也予方较书史局得瞻丰裁观其貌修伟口河汉盖入面之才一路之福也予介 / 居河汾密迩治壤快睹新猷鲜不以远到为公期者未几而溘先朝露予则诧天不可问矣忽季弟廪生 / 圣诏持手所为状公者絮涕哀泣请曰先公泗水令尝以孝友■心教不肖辈而仲兄厥施未竟今则已 / 矣非徼钜公雄文■以不朽心何忍焉予故与公有文酒之雅得效于载笔谊不忍辞也因为志其■中 / 之石按公讳圣谕字晓六星渚其别号也后以泗水令见背更号永怀其先为无极人国初有讳钦者始 / 占籍于开遂家焉钦生和和生守信守信生寿官王己王己生兰阳丞耀耀生包蒙包蒙生泗水令致中号怀 / 劬者即公父也举丈夫子四公其仲也公性生孝友志行高亮幼而好学勃■理窟操笔为制举业娴婉 / 可餐随泗水公之任东光遴其才者日相切■如丁酉之雨孝廉庚戌之郭公成进士皆公同砚席友也 / 己亥补博士弟子员试辄屈其曹耦而大试每每题石焉比两弟渐长成乃延王生唯一训诲之塾中如 / 司生霞举韦生少游皆一时名流时时杯酒论文澹泊自守户外事一切不闻亦一麈不染也且友于两弟始终如一于泗水公之心先后吻合焉其可称张仲孝友者矣壬子繇增生而既廪秋闱之役竟以数 / 奇为乙榜第二人越甲寅丁泗水公艰痛擗几顿浚冲之鸡骨支床崔九之当风辄仆于邢魏间隆隆有 / 称述也迨免服病渐痊益复钻砺求学篆刻为文而大业遂成天启甲子以壁经举京兆三试南宫弗售 / 遂忾然曰命矣夫吾何尤泗水公尝恨不能叨一 / 命以荣先人而吾复不能徼 / 朝廷恩纶以完先人未竟之志孝友之谓何于是谒选人得令宁乡宁故素称贫瘠迩者大■之后流寇暴 / 害兼之剿兵往来如织供亿窘匮公凑办军饷尽费调停然亦不烦追呼兵民两无所病至议防御之计 / 首曰结民志次曰修器具以民志不结器具无益也又念茕茕孑遗城守安能久堪盛暑则搭棚厂以蔽 / 风雨严冬则设煤粥以免冻馁且有不时之犒赏以示鼓励依然投醪于顺流施纩于大寒也凡城守所 / 必需悉捐俸预备每闻有警坐卧城头寝食不遑以故捉获流贼细作王蛮丑薛伏宽等数名斩获生擒 / 白和尚等十三名申报上台候 / 题当事者荐公改剧邑有威足震慑奸顽仁可生■疲累鼓乡勇而众心成城严守御而群丑时获等语殆 / 实录也宁人方赴上台保留而补介之 / 命下矣宁人攀辕卧辙依依不忍舍于是鸠材建祠辇石纪德期以尸而祝之感且不朽云癸酉下车弥年 / 目击城垣颓壤宵旰为之靡宁不三月即捐俸三百金为城城之计而邑之东壁屹然改观矣至轻徭薄 / 敛简讼清刑与百姓相休息以及厘弊戢奸兴教造士直其分内绪馀事耳直邑屡经兵荒人之流离载 / 道者宁止千计公愀然不乐曰谁实司牧而令民不聊若是令之责也于是措处谷米二百馀石以疗 / 饥饿而民之赖以全活者无■此真实心实政也故评之者有云精心应剧敏手剖纷往守宁乡孤城赖 / 以独保近调介山舆人因而起颂知言哉知言哉甲戌夏以次女于归遣眷属远里而公偶抱恙心即不 / 怿遣家僮呼其季弟曰儿幼且孱弟亟来先人以未竟之志属予予复不能竟先人之志兹不得不以属 / 弟也比圣诏抵宦邸公已先三日逝矣于时士绅泣于庭妇女泣于室男子泣于路商贾泣于市如婴儿 / 之失慈母而哀痛有不可胜言者时为崇祯七年七月二十七日距生万历七年十一月二十五日得年 / 仅五十有六元配周氏侧室袁氏邹氏周宁山卫指挥延祚女也佐夫学以勤事尊嫜以孝翼幼弟以爱 / 御臧获以严处后先姻党以睦育子以义方盖实得太夫人家教居多云孺人生于万历九年五月十一 / 日卒于天启二年五月初四日得年四十二岁先公卒生男一荆珩娶吴文学异祥女女四长适冯文学 / 知遇子熙朝次适王太学元禧子济三许聘王文学环子之标俱袁出四幼未字邹出先是周孺人以壬 / 戌葬别驾寨之原公即有卜吉之意今以乙亥三月初十日合厝从公志也系之铭铭曰 / 而才之美无出其右而德之良得未曾有其事亲考其字弟友维子之令维国之玖两地棠荫游刃不狃 / 廉而能平毅而能受舆人是歌众人是母宣猷聿新连逢阳九镌之贞珉永垂于后汾水洪山天长地久
大明崇祯八年岁次乙亥三月初十日孝男荆珩泣血纳石
(注:1999年春出土于濮阳县新习乡东别寨村村南约五十米处张圣谕墓,今存该村张氏后人家中)

附:明延安府通判张君(诰)墓志铭 
嘉靖十五年(一五三六年)十月三日

(盖)明延安 / 府通判 / 张君墓 / 志铭
明延安府通判张君墓志铭
赐进士出身大中大夫辽东苑马寺卿致河南按察司副使仕郡人端溪子王崇庆撰并书篆
据乡进士孙元龙壮君开人也姓张氏名诰字汝钦慎齐其号云曾大父忠 / 国初以茂才闻官少司马于南都大父贵忠之子也朴而不华君子以为不忝其家声云父 / 佐少有气概早失怙能自树立以弘先业 / 宪庙时岁大荒以发粟活众得例与冠带君子以为惠而不私有大父风 / 武庙辛未以子故始获赠文林郎兵马副指挥此则君家世之大较也君生而丰貌长躯双眸 / 甚细坦易质直与物无竞髫年乡先生廉访程公鉴见而器之询其父氏扣其蕴乃鼓掌而 / 喜曰是名家物也因遂以女归焉及长以周易补郡庠弟子员识者读共文字谓其辞不诡 / 于理且类其人未几以例入 / 国学恂恂焉怡怡焉初未尝有矜大色而同时与游之士亦以为名家子云方君之处其诸弟也友爱甚至爨析之日财物绝未尝几微见颜色诸弟自以为兄弟之好郡中所未有也 / 正德庚午入选铨部天官以为西城兵马副指挥时逆瑾虽诛宦寺犹炽每以事嘱而君乃 / 从容应酬动中几会不可其请而亦不忤其意至是君子又以为善处变云先是御史孙君 / 乐之巡西城也每见所交曰不以卑官而自沮不以强御而夺职西城张兵马也其见重当 / 道如此在职凡八年司勋上其年劳君封授如前职内人程氏得封孺人寻升陕西之延安 / 判理粮刍于神木神木今秦之边境邑也烽火日惊戍客诸兵馈饷无恒人皆以为未易区 / 处调度而君一以常规操纵其间各有攸当由是边兵无告乏焉巡抚中丞姚公谟闻其贤 / 乃移文奖之为抚属最此则君判府之大略也君尝署县事会孔庙屋壤莫有治者且土俗 / 酷尚师巫甚而入渎孔庭犹夫淫祠君一日见而恻然遂命捕其巫而正之以法又命工葺 / 其庙貌如故阅月而工告完神木人士至于今谈之不衰此又君署神木之大略也惟时巡 / 按御史喻君茂坚谋及中丞姚公将同荐君于 / 上而君以疾归矣实嘉靖之改元也君既归杜门自爱足迹未尝一及公府每呼诸郎而戒曰 / 吾少有志当世而不克恢弘其业以继美烈祖命也汝曹勖哉汝曹念哉日以唐诗诸史自 / 娱然性不喜饮至优宾则陪语镇日无惰容申申如也乙未冬 疾卧榻上亲朋往问者殆 / 无虚日君虽疾中犹历能谈往事洒洒可听盖其知命自适不愿乎外类多如此乃是岁冬 / 十一月二十有一日卒矣卒之日乡之老少无问远近多哀之是又可以观其平生之大略 / 矣君生于成化乙酉十一月初六日据其卒盖享年七十有一云子男四鸣鹤鸣鸾鸣凤鸣 / 鸠鹤鸠俱州庠生有大志鸾凤善克家女三长归乡进士梁举男天祜其二殇没孙男八心 / 学心印心正心德心师心安心法心斋孙女十二鹤女五长归生员王重方次聘刘守节男 / 次聘王世俭男鸾女二一归王克一男方凝凤女四长聘李谊男次聘梁宗禄男次聘马尚 / 友男鸠女一聘监生孙如■男桂林馀俱在室鸣鹤率其弟将以是年丙申冬十月初三日 / 葬其考于城南西冈祖茔之次乃使其弟鸠来乞志铭因念君先大夫之故人也有世讲焉 / 既序其事如志复为铭于后铭曰 / 屯其膏兮未光究其用兮小康绍其祖兮用章丰其后兮无疆归其室兮永藏问其名兮常芳
(注:一九九五年六月出土于濮阳县城关镇南堤村村北、村小学前之排水沟北坡一座古墓葬中。是年麦收后大雨,村后排水沟水大且激,冲刷沟壁,沟壁坍塌,村民周二林等见北壁坍塌处有水急速灌入,且见有方石半露。水退后,周二林与人挖沟壁,见一砖砌大墓,志石在墓门外,遂将志石取出,周二林与村民王喜增将志盖、志石分藏于自己家中至今。)
(河南)张大庙村张氏坟碑记

该碑碑额上书“水源木本”,中间字为“明故处士讳道字由斯张公之墓”,立碑时间“大清光绪拾柒年岁次辛卯畅月谷旦”,“铁棍张氏合族敬立”。
荨 张公之墓近景(碑阳)
该碑文记载:“盖闻之行莫尚于义仁亲莫要于宗族故自仁率亲顺而推之至于族自义率祖等而下之至于宗亲亲故尊祖故敬宗敬宗故收族收族则莫如述已往之轶事示将来以不忘石志鸿图谋开燕翼洵盛典也自吾氏居是乡绩于今十三世矣始迁范者公而始迁夏者玉林公玉林公固公之高祖也实苏州太仓卫(从刚公□印后因家焉)持铁杖扫靖中原攘除群冠当南北争立之会独能相时而动以功封镇海大将军非所谓文武明备智勇兼全者乎卜居河南夏邑后因名其村为铁棍张家集云(按铁棍长六尺圆三寸许重十数斤)是以一传瑾公再传而从礼公(兄弟五人公居长)又再传而贵公(兄弟三人公居幼)爱亲敬长修德履行有光于前即克昌厥后螽斯麟趾拟六子于乾坤曰通公曰达公曰逵公曰运公曰道公曰连公岂非积善之家必有余庆耶族大难容故贵公既没而道公来迁于范焉创基张大庙村即置地千有余亩而且传家有方耕读并务睦邻存仁厚有无相通几今之食旧德服先畴者谁非公之赐欤长子福公欤子平公善绍箕裘克承堂构帅而行之不敢有加所以瓞绵椒衍硕大而繁滋荆秀棣华群处而和集聚首而居者有若张大庙张中万张建功散居而处者有若三里营教场冯固侯家庄胡家洼龙王庄王子虞庄南照县我族之生齿日繁莫远具迩良有以也无如地形旦一水患迭经先祖之坟陵相忆不复相识秋霜春露能不慨然于是阖族本祖功宗德之思为率仁由义之举细寻墓所勒诸贞珉而问序于(余余)不敏聊志与颠来去尔。”“计开世及字汝效时揆京行壮古去封理真延仁广命齐桓弈兴鄂吾秉□□体敏本嗣永充学朋应采亮矩方序家中”。“十三世孙监生揆奇熏沐敬撰”,“邑庠生杜均平书丹,铁笔王兴”。
▲ 张公之墓(碑阴)碑文局部
(河南)张庄村张氏祠碑记

该碑碑文记载:吾张氏自明初山西洪洞迁民濮阳西中郭村,传二世。三世张公讳现迁居张庄村,配节氏老孺人。生长子进德,次子进道,子承孙继六百余载。传二十一世,族众二千五百余口,可为昌盛,张庄八百余口。六世攀尧迁居内今店当,今四百余口,迁居张史马羡,今五百余口。亦有散居各地者数百口。先辈勤奋有为,人杰地灵。我祖茔庙堂尽有,碑志林立,蔚为壮观,耐因历有兴衰,曾遭劫难,睹见宗谱被毁,墓庙墓碑庙志殆尽,实属荒芜,无可非议,今迁来几乐逢盛世,乾坤就范天伦重现,子孙倡议依祖茔旧址将始祖等坟墓重修整并树碑立传,供四时祭祀,以继烟火记此。一九八五年农历岁在乙丑三月上浣。
(河南)赵寨村张氏重修祖祠碑志

河南省沁阳市(怀庆府)城西北三十余华里,有村曰赵寨。元末明初,战乱频繁,水旱蝗灾满目荒凉,而山西地域未及战祸,人稠地隘。明开国,诏令迁民中原,于洪洞广济寺设吏督迁。吾张氏祖籍系山西省泽州府高平县米山镇中十字村当在被迁之列,伯祖宗璧留原籍,仲祖宗奎迁居孟县北辰村,始祖宗亮明洪武十四年腊月二十日辰时生,科中生员,建文四年偕室人赵太君二子文、忠奉迁至赵,见沃野千顷,气候温和钟灵毓秀,遂心定居,年二十二岁,后生文贵、文德、文振三子,收养义子文信。始祖秉承家训,孝悌为本,耕读持家,艰苦创业,积谷粮千囤,终成殷实之户。史载明正统二年,洪水泛滥,河堤溃决,房屋倒塌,百姓断炊,病疫流行,道多饿殍。二世祖仗义疏财,捐麦谷至一万二千石,放账济民。百姓感激涕零,赞誉声震朝野。天子闻奏,谕旨嘉奖;敕河南省怀庆府河内县民张文献;国家施仁,养民为首。尔能出麦谷豆等粮一万二千石,用助赈济,有司以闻,朕用嘉之,今特赐敕谕,劳以羊酒,旌为义民,乃免本户粮差一半,尚允蹈忠厚,表励乡俗,用付朝廷,褒嘉之意,钦哉故敕。正统六年四月初六日,并敕建义民坊,赐居官下马碑。后年景好转,受赈灾民自发还粮。吾祖当众自焚赈簿,婉谢拒收,灾民感诚,思图良报,时因二世祖主簿赈粮,故特捐资敬赠四祖楠木雕像一尊,于吾祖祠常年奉祀。二世祖文德移居张老洼,后裔多在张庄留庄。追思先祖之举,志在为国,事在忧民,德在忠义,意在后世,名传千古之谈矣。始祖一脉居赵,人丁兴旺,撰修族谱,三年一举,民国时因战乱停修,以致辈分字乱,难辨长晚。一九四零年首续家谱,从十九世起统一续二十代辈字,即:天子鸿恩长,义民增祖光,先泽声有望,传汝万世香。对裔孙按支辈填续,将仙逝人彰列主幛。一九六二年正月再行续谱列幛。一九六六年,吾氏族谱、主幛及二世四祖雕像,错被当作“四旧”焚毁,祖茔在祖祠西北三华里许,亦碑断冢平。一九八七年第三次修撰补遗,集各门家谱,宗脉根支总撰接续,成序列主幛数幅,雕始祖二世祖灵位八尊,重修祖茔,始建祖碑楼,扶二世祖碑七通,植翠柏果树于茔园,大功告落。
先祖德惠,后世增华。子孙聪颖,各界颇有建树,皆仰仗先祖之泽也!
吾祖祠创修于明末清初,建在义民坊遗址上,祖房两间。后裔孙蕃衍,堂前狭隘,跪拜无地,合族出资,在旧祠偏东购地,重修祠堂山门厨房等,清乾隆六十年动工,嘉庆元年工竣。后增修东西两跨院,东西厢房各四间,东堂屋三间。晚清时,孟县北辰同宗十八世孙茂举中拔贡,省亲认祖,在祠堂山门前悬拔贡匾一面,扶旗杆两根,祖祠生辉凛凛威严。抗日战争后期至解放后,祖祠为村行政机构和学校所在地。一九四七年冬到一九四八年春,中共太行四地委在此整党整风,各县区级以上干部轮流参加,传达贯彻土地法大纲及晋、冀、鲁、豫中央局河北冶陶整党与土改会议精神,为解放大军南下,攻克南京奠定基础。解放后,村历次重大事件皆在这里组织实施,因此祖祠是赵寨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一九八四年村行政机构迁出。
时逢盛世,赵寨经济步入小康,村党总支村委会及合族决定彻底重修,仿其旧制,惟将中心位置西移三米,北界南移四米,南界北退一米,南北长七十五米,东西阔二十七米,占地二千零二十五平方米,修祖房祭祀厅各三间,耳房两间,东西厢房各五间,山门三间,修六角亭、甬道、八字墙、影壁墙等建筑六百三十平方米。一九九三年四月三日奠基,一九九四年春节竣工剪彩,总投资十五万元,工程恢弘,气势雄伟,布局合理,古色古香。为保护革命旧址,弘扬先祖功德,昭然世人,训迪族裔,故立碑铭石,以志永存。
张氏合族仝立
公元一九九四年十月初一日
十九世孙天琪天苗敬撰
十九世孙天平?摇敬书
王庄村王国斌王中贤铁笔
(河南)茌平给谏王日高撰张舞阳墓志铭

公讳荩,字献彤,拙庵其别号也。先世为山西洪洞人,明初有始祖也先公者,偕孺人来濮居张寺固堆,后迁柳林村家焉。四传至高祖思武公,慈祥好义,一乡推重。思武公生一方公,一方公生述田公,讳缓,即公父也。在乡闾有直方之誉,轻财乐施善予,众咸德之。配刘太孺人,年近六旬尚艰于嗣。后以单邑宋太孺人,乃育公及弟宏略。自公之生产少挫,九岁始就外傅即知学,不与群儿嬉戏,乡先生每以伟器目之。后应童子试偶不利,即日夜悲愤,益攻苦致书。宅后有果园数亩,躬自灌植其中,吟咏不辍寒暑。至己巳,年二十一,推择为博士弟子。辛未,学使者试辄前茅,食廪饩,述田公色喜曰:“吾五十八岁育儿,何敢有他望?今若此,吾死无忧矣。”
壬申春,述田公殁。公昼夜号泣,乡里皆为流涕劝勉,几欲灭性,拮据营葬,戚易备至。嗣是家益贫,惧无以承太孺人甘旨,乃授业雷泽,得馆谷以供菽水。刘太孺人教以存好心做好人,公遂书之座右,佩为格言。辛巳,岁大■,避居城内。宋太孺人与刘太孺人相继殒逝,公哀毁倍至,病转增剧。数月后杖而复起。戊子,绿林蜂起濮鄄间,公携家而西,历黄池、安阳、邺下地,凡三迁卒免于难。有时遇豪客,咸相戒勿惊张善士也,有王烛、蔡顺之风。虽在仓皇琐尾中,手一卷不释,每读书苦吟悲哀,泪痕遍书策间,知其志苦已。
庚寅,以岁贡□廷试,学士钟陵熊公特为称赏,援置上上。辛卯,壬辰果联捷南宫。乙未,□殿试工部观政,归来卜居回隆镇。课子之暇,即详阅清律,仕录诸书,曰:“吾学,吾用也。”戊戌,授舞阳令,地瘠民贫,公设法调济之,数月后渐有起色。遇大政事,不独任己意,皆令乡耆父老议出万全,乃毅然行之。其有不便于民者,必一一请命上官。虽被沮抑弗为惰,至再至三,必如所请而后已。三年夙弊尽清,风俗为之丕变。诸凡兴学校、疏盐法、均地粮、弭盗贼、筑河口、修城池、理行市、革土工、禁渔户,凡有利于民者靡弗举,其末便者靡弗革也。先是舞阳人有“受无益苦,高无益节”之谣,公闻而笑曰:“苦虽无益,吾为百姓苦,节虽无益,吾为朝廷节,亦复何害?”行之逾年,舞民有“十好”之歌,俱详载《去思德政录》。辛丑秋,乃以代丈叶邑地事,为人受过,降调解任去。邑人士如失慈母,极请于上官乞留之。公切谕止之,怡然不以为意,反以为如释重负也。去之日,父老牵裾遮道,涕泗号泣,百余里不绝声。时距鹿冀司空手题攀辕图,有公“以游刃之才,励冰洁之操,真所谓安静之吏,去后令人思者”云云。阖邑人士,追思不已,并录其德政,上请入名宦,立生祠,及遗爱碑记云。
还里之日,遇乡里族党有困苦者,即量力周给之。凡贫贱之交,待之一如平生。无几,微贵倨意。婚娶必赠衣饰,孤独者日与我养。里有任海岳者,公之故人也,殁于凶荒,未德营葬。公偶过其里,恻然动容,随访知其处,瞻拜悲伤,备礼葬之。未遇之时,凡有一饭之德者,靡不厚报焉,其笃于友谊率若此。先是壬辰登第时,值寇乱方平,有里人之流离失所者,公咸竭力周济之,令其完聚骨肉,被德者若某某,不下数十家。盖公之为人,慷慨好义,大有祖父之风。孝友出自天性,笃于一本,与弟析箸时,凡田产器物,悉取其瘠且敝者。与人交公正无私,不欺然诺,不忘取与,不代请托,不干狱讼。尝曰:“宁人负我,勿我负人。”其存心长厚类如此。平生所快意者惟读书、教人两事,居恒以课其子侄辈,终日■无倦。尝戒诸子曰:“吾平生口无伪言,身无妄行,正恐失吾家祖德耳。”壬寅春,缮治邑居,先立家庙,每旦必谒,朔望必祭,即一豆一羹必亲荐斋,言及祖父及两太孺人甘苦,辄流涕。丙午五月,以足疾逝,寿五十有八。原配吕孺人,同郡耆德会轩公之女,性婉淑,幼娴内则,及于归舞阳公,事姑舅尽礼,处娣姒以和,始终无闲言。经营两太孺人大事,维时舞阳公病不能起,孺人竭力措治,艰苦万状,终身无一齿及,若或忘之者。居家勤而能俭,教诸子以义方,待子妇以礼,视侧室所出男女,不啻若己出。待臧获辈严而有恩,其一言一行,皆足为壶内法,平生不佞佛教,并一切巫觋尼媪不令入门,尤为闺阁所难及。旦起洒扫家祀堂,焚香拜谒至病笃,犹以未得躬奠为憾,盖天性仁孝如此。寿五十有四,以康熙壬寅病,殁于甲辰冬十月,葬濮城南四十里许洪河之原祖茔之次,于戊申冬十一月奉舞阳公之柩而合■焉。
日高为之铭曰:“祖功宗德,发祥有因。哲人应瑞,与时屈伸。承家体国,学道爱人。甘棠茇憩,服教畏神。三年报绩,奏最上闻。清风两袖,一道香尘。桐乡遗爱。恩过三春。维配俪德,内则循循。宜其室家,葛蕈螽麟。齐眉偕老,相敬如宾。卜云其吉,归于其窀。崇岗郁郁,浩波鳞鳞。源深流长,弈叶彬彬。佑启光裕,玉树嶙峋。千秋万祀,视此贞珉。”
(选于《濮州志》卷八·艺文志)
(山东)张庄张氏祖碑记

始祖讳四老,字开基,原籍山西平阳府洪洞县人,远在洪洞者不可考。
始祖开基公,当明定鼎之初,奉诏移徙山东,籍贯定陶,居城二十六里之重堂林坡村,即今之陈集东南庵东张庄是也。尔时兹土荒芜户口流亡,元恶虽歼而余氛未靖。我始祖开基公抚膺慷慨,誓澄清中原之志,屡从陈大将军征讨建奇功,蒙上赏后辞爵不受,有子十人,世业耕读,字俱载家乘……
大清光绪二年岁次丙子十二月二十六日
十六代孙(凌汉)谨志我张氏支脉颠末之首
(河南)河湾张村永言思孝张氏祖碑记
粤自唐汉以来,勒碑者不计其数,皆以铭功昭德,而示不忘者也。我始祖张公讳茂,乃贡生思让公之子也。当大明时,自山西洪洞县迁民于此,跋涉山川,不惮风霜雨露之苦,披荆斩棘,遑计道里间关之阻,其与始祖妣聿来胥宇相厥居也。迄今于多历年所矣,殁后,遂卜葬此地,数传而历,孙支众多,或迁居于河湾张弥宅寺张,或迁居于蒋庄洼张茨园张,且或迁居于上户张、大尚营张、塔梁张、周庄张、铁佛寺沟张,甚有徙居他乡者,渺不知其所之,孙裔之繁衍;后嗣之昌盛,何莫非始祖考与始祖妣累仁培义孔厚,有以致之乎?使不勒贞氓,则世远年湮。亦谁知其为一木所出,而支分派别也哉!兹特竖石碑前,使后之兴坟拜墓者,举目了然,于之叹世系之源渊有自,先祖之流泽孔长,而相传千古永垂不朽也云尔。
大清同治十年岁次辛未  
(山东)张家楼张氏家谱序

余张氏自山西洪洞县迁山东滋阳县三百余年矣。
始祖考讳马荣,妣马氏,始居马家村,距兖州城二十五里,后历数代,移东明村为张家楼,清初以来,建茔于村南永康地,修祠于舍东朝阳地,祠堂地基或买或捐三大分有余,其后买地十一亩有奇,又买地亩半,以供春秋祭祀,乾隆三十五年,祠前立碑为志,四世祖迂春、迂时、迂道分为三大支,乾隆七年立碑,有嘉四年立碑,有二标名记,派毫无错讹乾隆五十四年十一世祖文达,曾祖照南,重修后殿以妥先灵,十三世祖北随,先叔全普牧地存账,按平年出息修东庑以竖碑,修西庑以立学,咸丰九年北随族祖虽老弗倦,重修拜殿,鸠工庀材,大其规模,前后辉映,庙貌巍然,四方观之咸称望族焉。地灵人杰,子孙繁衍,不再立碑,支派或紊,合族共议,立碑不如修谱,谱可藏之于家,亦易再续于后,谱一修,世系明,昭穆分,本木水源,敬宗收族,庶世世子孙知亲睦也夫。观光、锦堂族祖命余作序,余不辞固陋,集所闻见。
于同治十三年岁次甲戌葭月上浣十六孙蕴朴谨序于右楷书屋
(河北)大张庄村张氏族谱序

吾族本山西洪洞县人,明初迁民徙来河北省长垣县城西北十八里许葺芦而居焉,厥后我支繁衍,渐成村落名曰大张庄,入清以来族人多数酷爱劳动,尤喜文学,创修族谱,极尽详明,惜洪杨起义付诸灰烬,以故创修维艰,无从着手。一九四二年族人张俊儒张富生等以所见闻订一册。但取诸笔记登载,反系未尽详明,由村干领导发动族中旧知识分子重新查调碑铭及族中各家所奉祀之宗亲,审慎纂续,订为一帙,虽不能称为完整无缺,但亦有梗概云耳是为序。
公元一九五一年四月五日  

(河南)湾子张村张氏谱序
遐稽我始祖张公讳三老配五氏,固山西人也,住泽州府阳城县岗张家,自明朝时洪武年间,奉旨迁民居于此土,三面临河俱未满里许,因河命为湾子张……当其时自郡县领席片耕具,顺东南而来,至沙山寺北里许,芦席为屋,掘地为灶,蔓草荒野四无居人,是夜之间不胜凄凉矣!至五更忽闻东南角下有更鸡报晓之声,我始祖闻之暗之思曰:“有畜必有人也。”至明天望东南而行之,果有人焉,乃李氏始祖(李庆)固我始祖表兄也……乃徙居一处……
大清道光十四年岁次甲午序  

(河北)小石柏村张氏家谱序

元末屠杀汉人张、王、李、赵、刘五姓,明初又遭燕王扫碑之兵祸,加上瘟疫流行,造成南宫县境内“归燕无栖处,村中少人烟”之景象。此乃迁民主要原因。被迁之民首先集中到洪洞县北广济寺大槐树处,起程时将大槐树上老鹳窝指为告别故乡的纪念。间一兵押一队民,痛苦上路,途中被杀、逃亡、病死者过半。阴历五月到南宫者四百余家,拨田安业,免税一年。
我祖籍山西平阳府洪洞县南杜村,始祖张颜良偕妻张氏携四子长礼次项三贵四茂于明永乐三年(公元1405年)奉诏迁来南宫县城西铁佛头村落居。三子随父创业,惟第三子讳贵后迁城南小石柏村。
越七世,张慎行于明崇祯己卯岁科举人,清顺治丙戌岁中进士,任五品大夫,云南晋宁州牧。始得立庙藏主,皇封家庙对联一副:两朝科第发祥远,百世文章传子孙,奉天承运。
十八世后裔 张 英谨志
该碑记载:“据清丰县嘉靖三十七年县志记载,该村原名别田楼,于明洪武二十二年,张氏从山西洪洞县迁此落户,改名张田楼。”
(河南)张田楼村碑
摄于河南省清丰县
该碑记载:“南张庄村委会在元村镇政府南2?郾5公里,耕地925亩,人口769人,皆汉族。据《张氏家谱》记载,其祖明初由山西迁来,定居成村,以姓氏取名张家庄。1945年去‘家’字称张庄。1981年地名普查时为避重名,改名南张庄。1958年建大队,1984年队改村,称南张庄村委会。立碑时间一九九六年十一月。”
(河南)南张庄村碑
摄于河南省南乐县元村镇
该碑记载:“该村位于城关镇政府驻地东3公里。据传明时张氏自山西洪洞县迁此建村,故名张庄沿用至今。居住稠密,聚落呈长方形布局,主街东西向。58户,208人,168亩耕地。”
(河南)张庄村碑
摄于河南省濮阳县城关镇
摄于河南省濮阳县郎中乡
该碑记载:“位于乡政府驻地北1公里,据传,据该村张公墓碑记载,明初,张氏于明初自山西洪洞县迁至开州南赵屯村北定居,取名张屯。”
(河南)张屯村碑
(山东)耿王村村碑
据张氏家谱记载,明朝年间张姓自山西洪洞县老鹳窝移于原滑河东岸堤口,南筑读书古堤口,北建射箭亭取村名张家台,后简称张台。
(山东)张台村碑
摄于山东省莘县古云镇张台村
该碑记载:“明万历二十八年(1600年)张氏芝梅由河北张大家庄迁此建村,村名张芝梅,一九四八年命为今名张庄村。”
(山东)张庄村碑
摄于山东省菏泽市
该碑记载:“明洪武二年(1369年),张氏祖自山西洪洞县迁郓北滩河之后,张家屯八世祖洪川复迁于此,人名村曰洪庄。因此处衍圣公效放牛场故人皆叹放牛场洼称。至明万历年间(1513—1619年),始定今名。”
(山东)厂洼村碑
摄于山东省菏泽市
该碑记载:“洪武三年(1370年)张氏由山西洪洞县迁此建村后有个官员路过,在店中住宿平安无事,送名平安店遂为村名。立碑时间一九八八年十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