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拉松说过的话:智慧教育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6 12:08:48

人类与其它动物的根本区别就是不仅具有本能,而且具有高级能力,这种高级能力主要分为感情和生产两大类,是本能的升华,统称为智慧。其它动物偶尔也能产生智慧,却无法保存和流传下来,只有人类可以把智慧保存和流传下来,人类就是依靠智慧而逐渐成为地球的主宰。

远古人类为了保存和流传智慧,开始的时候是把智慧以画的形式刻在石头上的,后来创造了文字,就把文字刻在甲骨和竹简上,写在羊皮和布上,这是人类最早的书,书是人类智慧的文字记录,智慧的文字记录又叫知识,所以,人类的智慧是以知识的形式来保存和流传下来的,知识是智慧的文字记录,学习知识,就可以去模仿智慧,通过模仿智慧的锻炼活动,就能产生模仿能力;模仿能力虽然不是高级能力,在生产上却可以达到相同的效果。

智慧是高级能力,它的获得是艰难的,知识是智慧的文字记录,记忆它是非常容易的,在模仿中得到模仿能力也是容易的;用画来表示,智慧是画家达芬奇闻名于世的《蒙娜丽莎》,是原创,而模仿能力就是《蒙娜丽莎》的工厂印刷品,是模仿品,两者的观赏效果差不多,两者的价值是完全不同的。

在二千多年前的中国,是没有纸这个东西的,也没有学校;人类的智慧是刻在竹简上的,刻成一本书非常不容易,书就象是沙漠中的水,是极其稀少和珍贵的;当时只有贵族才能读得起书,绝大多数人是读不起书的;孔子为了普及教育,开创了学校,高喊:“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为普及知识教育做出了极其巨大贡献,成为了中国的圣人。

任何事情都是过犹不及的,过与不及都是不好的;孔子开创学校普及知识的时候,是知识的不及,是模仿能力的不及,重视知识,重视模仿能力,是因为知识和模仿能力的稀少和珍贵;现在,学校处处有,人人受教育,知识如海洋;孩子在学校里,个个都象是鸭子一样被揪着脖子,往嘴里拼命地填充着知识,然后拼命地练习,得到大量模仿能力,这就是过了。这个时候的知识和模仿能力根本就不是沙漠中的水,而是水灾中的水,这个时候去批判孔子的“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就是把过与不及混淆了,就是把沙漠中的水与水灾中的水混为一谈了。

读书可以得到知识,练习知识可以让人得到模仿能力,但知识只是智慧的文字记录,模仿能力也不是高级能力,人的模仿能力再多,他也不具有智慧;智慧的获得途径是思考与实践,获得智慧的标记是豁然开朗。现在,学校处处有,人人受教育,已经把二千年前的孔子开创学校的愿望实现了;现在的学校情况是过于重视知识和模仿能力,知识和模仿能力就如水灾中的水,已经是过了,而智慧相对知识却是远远不及的,已经到了买椟还珠的地步;我们应该比二千年前的孔子更进一步,再上一个台阶,把目光放在智慧上;在普及知识教育的同时,更要普及智慧教育。

知识教育是模仿教育,它的途径是学习知识、练习知识、得到模仿能力;得到模仿能力是快速而容易的,可以用的力气最少,获得的功效最多,所以,知识教育是快速高效教育;智慧教育是原创教育,它的途径是提出疑问、思考实践、豁然开朗而得到智慧;原创是慢的,用的力气很多,获得的功效很少,所以,智慧教育是慢速低效教育。知识教育收获的是模仿能力,培养出来的是具有模仿能力的普通人才,智慧教育收获的是高级能力,培养出来的是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级人才;两种教育各有优点,也各有缺点,没有绝对好的教育,也没有绝对差的教育,关键是两种教育必须要符合社会发展与变化,模仿能力和高级能力都是社会发展需要的,社会发展得越高,需要的高级人才就越多,智慧教育就越需要开展起来,现在的情况是知识教育远远过了,而智慧教育远远不及,这就不好了。

人类智慧可以分为感情和科学两大类,知识按照智慧的分类也分为文科和理科两大类;文字本身是干巴巴的、没有感情的,文科的目的就是把文字组织成一个故事,植入情节和感情进去,故事情节越紧张越吸引人,感情越丰富越感动人;中国的每一个成语都有一个故事在里面,都有一个感情在里面,都有一个智慧在里面;理科的目的是让人明白事物的真相,排斥人的感情进入,要逻辑不要情节。知识教育在文科和理科的效果是不一样的,获得文科知识后,还需要深入体会知识里面的感情,体会感情后再领悟里面的智慧,没有领悟就没有智慧,这可以是一个很长的过程,而且是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获得一个文科知识是不影响人继续去获得这个文科知识所记录的智慧的;而每一个理科知识代表着一个事实的真相,而且是一万个读者就只有一个事实真相,获得一个理科知识,就意味着明白一个事实真相,就失去了探索这个事实真相的过程和豁然开朗,没有这个过程和豁然开朗就没有这个智慧,所以,理科的知识教育是以牺牲获得智慧为代价的。

普及智慧教育的最大困难就是转变人们的观念,由于人们崇拜知识,不能清楚区分知识与智慧,常常把知识和模仿能力当成了智慧;只有人有了智慧,才能逐渐明白智慧与知识的不同,才能区别智慧与人云亦云的不同;所以,开启人们的智慧,才能转变人们的观念,才能普及智慧教育。

开启人们的智慧是艰难的,人们往往是不愿意开启智慧的,人们不愿意开启智慧的第一个原因是人们相信“事实胜于雄辩”,知识教育是启蒙教育和快速高效教育,人们从小都经历过启蒙教育,由蒙昧的儿童快速变成明白事理的小天才,这个事实胜于一切雄辩;快速高效的知识教育有获得知识的衡量标准,让人们时时感受到收获的成果,这也是“事实胜于雄辩”;而智慧教育是慢速低效教育,没有衡量标准,根本无法让人们时时感受到收获的成果,再雄辩也不能让人相信,人们往往认为智慧教育是一种效果不好的教育,总是排斥和淘汰智慧教育;其次,人们总是喜欢“用的力气最少,获得的功效最多”,知识教育就是这样的教育,完全符合人们的这种心理,人们当然喜欢知识教育;而智慧教育恰恰相反,违背了人们的这种心理,人们在心理上自觉地就排斥了这种教育;再次,人们急于求成,缺乏恒心,世上最难的事就是坚持,尤其是没有功效的坚持;每一个大智慧的获得都需要一个艰难而长期的过程,没有恒心,不能坚持,是无法获得大智慧的;人们往往明白一个道理,知道这样做是可以有巨大收获的,由于过程的漫长无成果而产生疑问,缺乏恒心去坚持下去。

阻碍普及智慧教育的另一个困难是知识教育在文科和理科的效果是不一样的,文科的知识教育是不影响人们继续去获得智慧的;中国的两千年的文科知识教育已经形成了比较完善的文科教育理论体系,行之有效;文科知识教育产生的大智慧者往往认为知识教育在文科和理科的效果是一样的,这些大智慧者往往是教育部门的领导者,他们是肯定知识教育的。

阻碍普及智慧教育的又一个困难是获得智慧没有标准,人们获得智慧而不自知;知识教育制定了许多标准,学生每前进一步都有标准去衡量,让人明白自己的每一个进步,用考试可以排列名次。普及智慧教育必须有获得智慧的标准,让学生明白自己的每一个进步,感受到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