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义联盟网盘资源:十二经井穴及近10年临床应用进展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4 18:59:33

手太阴井:少商
人病膨胀,喘咳,缺盆痛,心烦,掌热,肩背疼,咽痛喉肿。斯乃以脉循上膈肺中,横过腋关,穿过尺泽入少商,故邪客于手太阴之络,而生是病。可刺手太阴肺经井穴少商也,手大指侧。刺同身寸之一分,行六阴之数各一痏,左取右,右取左,如食顷已。
手阳明井:商阳
人病气满,胸中紧痛,烦热,喘而不已息。斯乃以其脉自肩端入缺盆,络肺;其支别者从缺盆中直而上颈,故邪客于手阳明之络,而有是病。可刺手阳明大肠井穴商阳也,在手大指次指爪甲角。刺入一分,行六阴之数,左取右,右取左,如食顷已。灸三壮。
足阳明井:厉兑
人病腹心闷,恶人火,闻响心惕,鼻衄唇喎,疟狂,足痛,气蛊,疮疥,齿寒。乃脉起于鼻交頞中,下循鼻外,入上齿中,还出侠口环唇,下交承浆。却循颐后下廉,出大迎,循颊车,上耳前,故邪客于足阳明之络,而有是病。可刺足阳明胃经井厉兑,足次指爪甲上与肉交者韭许。刺一分,行六阴数,左取右,食顷已。
足太阴井:隐白
人病尸厥暴死,脉犹如常人而动,然阴盛于上,则邪气重上,而邪气逆,阳气乱,五络闭塞,结而不通,故状若尸厥,身脉动,不知人事,邪客手足少阴、太阴、足阳明络,此五络,命所关。
可初刺足太阴脾隐白,二刺足少阴肾涌泉,三刺足阳明胃厉兑,四刺手太阴肺少商,五刺手少阴心少冲,五井穴各二分,左右皆六阴数。不愈,刺神门;不愈,以竹管吹两耳,以指掩管口,勿泄气,必须极吹蹙,才脉络通,每极三度。甚者灸维会三壮。针前后各二分,泻二度,后再灸。
手少阴井:少冲
人病心痛烦渴,臂厥,胁肋疼,心中热闷,呆痴忘事,颠狂。斯乃以其脉起于心,支从心系侠喉咙,出向后腕骨之下,直从肺,行腋下臑内,循廉肘内通臂,循廉抵腕,直过神门脉,入少冲。可刺手心经井少冲,手小指内侧交肉者如韭叶。刺一分,行六阴数,右取左,若灸三炷,如麦大,不已,复刺神门穴。
手太阳井:少泽
人病颔肿,项强难顾,肩似拔,臑似折,肘臂疼,外廉痛。斯乃以其脉起小指,自少泽过前谷,上循臂内至肩入缺盆,向腋,络心间,循咽下膈,抵胃;支从缺盆上颈颊,至目锐眦入耳,复循颊入鼻雜,斜贯于颧,故邪客于太阳络,生是病。
可刺手小肠井少泽,小指外侧与肉相交如韭叶。刺一分,六阴数各一痏,左病右取。若灸如小麦炷,三壮止
足太阳井:至阴
人病头项肩背腰目疼,脊痛,痔疟,颠狂,目黄泪出,鼻流血。斯乃经之正者,从脑出,别下项;支别者,从膊内左右别下,又其络从上行,循眦上额,故邪客于足太阳络,而有是病。
可刺足太阳膀胱井至阴,小指外侧韭叶。行六阴数,不已,刺金门五分,灸三壮;不已,刺申脉三分,如人行十里愈。有所坠,瘀血留腹内,满胀不得行,先以利药,次刺然谷前脉出血立已。不已,刺冲阳三分(胃之原)及大敦见血(肝之井)。
足少阴井:涌泉
人病卒心痛,暴胀,胸胁支满。斯乃脉上贯肝膈,走于心内,故邪客于足少阴之络,而有是病。
可刺足少阴肾井涌泉,足心中。刺三分,行六阴数,见血出,令人立饥欲食,左取右,素有此病,新发,刺五日愈,灸三壮。
手厥阴井:中冲
人病卒然心痛,掌中热,胸满膨,手挛臂痛,不能伸屈,腋下肿平,面赤目黄,善笑,心胸热,耳聋响。斯乃以其包络之脉,循胁过腋下,通臑内,至间使入劳宫,循经直入中冲;支别从掌循小指,过次指关冲,故邪客于手厥阴络,生是病。
可刺手厥阴心包井中冲,中指内端去甲韭叶。刺一分,行六阴数,左取右,如食顷已。若灸可三壮,如小麦炷。
手少阳井:关冲
人病耳聋痛,浑浑目疼,肘痛,脊间心后疼甚。斯乃以其脉上臂,贯臑外循肩上,交出少阳缺盆、膻中、膈内;支出颈项耳后,直入耳中;循遍目内眦,故邪气客于少阳之络,生是病。
可刺手少阳三焦井穴关冲也,手小指次指去爪甲与肉交者如韭叶许。刺一分,各一痏,右取左,如食顷已。如灸三壮不已,复刺少阳俞中渚穴
足少阳井:窍阴
人病胸胁足痛,面滞,头目疼,缺盆腋肿汗多,颈项瘿瘤强硬,疟生寒热。乃脉支别者,从目锐下大迎,合手少阳抵项,下颊车,下颈合缺盆以下胸,交中贯膈,络肝胆,循胁,故邪客于足少阳之络,而有是病。
可刺足少阳胆井窍阴,在次指与肉交者如韭叶许。刺一分,行六阴数,各一痏,左病右取,如食顷已。灸可三壮
足厥阴井:大敦
人病卒疝暴痛,及腹绕脐上下急痛。斯乃肝络去内踝上五寸,别走少阳;其支别者,循胫上睪,结于茎,故邪客于足厥阴之络,而有是病。可刺足厥阴肝经井穴大敦,大指端。行六阴数,左取右,素有此病,再发,刺之三日已。若灸者,可五壮止。
十二经的井穴的特点
1、沟通表里。所有井穴皆有沟通人体表里经的作用
人体的经脉,它分为体表与体内二部分,并构成一个无端的循环。通常我们所说的经脉,即是人体体表的那一部分。若是将体表的经脉比作是地面部分的河流,体内经脉就像是地下的水流暗道,井穴则是体表经脉的经水回流体内的井口(它的特点就像是我们常见的城市污水井孔),因此,所有井穴皆有沟通表里经脉气血的作用。注意,这里所说的表里经脉,只是人体中同一条经脉之中的表里,而不是脏腑之间的表里。
处在人体体表的井穴,由于它位于人体中的高地势,因此,井穴的气血运行又分为二个方面,一个是体表的经水会循井孔下行于体内经脉,二是内体经脉中的高热湿气也会循井孔之口上行于体表(人体的温度场分布是内热外寒,人体的热能会遵循现代热力学原理而由内向外扩散,而且是借助水气上行的方式向外发散,质重的阴液之类的东西是不能逆自然规律而上行的,只有轻浮的东西才能上行)。
2、手三阴经其井穴运行的气血物质主要为阴液,其运行方向向下、向内:
为什么说阴经井穴运行的气血物质为阴液呢?这与人体的气血运行特点有关。人体经脉中运行的二种基本物质,一是气、二是血。气与血的运行各有其特点,即是气向上、向外,液向下、向内。手三阴中的中府、极泉、天池三穴,其气血的运行方向是由胸走手,因此,此三穴上行的气血物质为气态物,至手臂后其气血的运行是向下,因此 ,手臂上诸穴运行的气血物质皆为阴类,其运行为散热、冷却、收降的变化。当手三阴经的气血物质运行到其井穴位置时,经脉中的气态物已经全部液化为地部之阴了,因此在井穴处的运行只有向下、向内。
手三阴经的气血运行有如下特点:在人体的体表经脉中,由胸走手的初始气血为气,其变化为散热降温,化液后流向井穴;经水由井穴注入体内经脉后,气血的变化是吸热升温,并由体内经脉回流相应脏器;气血回流到相关脏器后,在脏器中经过吸热加温后再行气化,并从其经的首穴输出。
3、足三阴经其井穴运行的气血物质主要为气,其运行方向向上、向外:
上面我们说过,凡是向上运行的物质,其上行的气血是气不是血。足三阴经是由足走胸的,这个上行的气血即是气,或说是气态物。足三阴经上行的气血物质一定是气,而不是血,这种情况也不是绝对的,而是有条件的。当人体直立的时候,足三阴经气态物向上行,阴液向下行并流向足部的井穴处,由井穴向体内经脉流注。若是人体的身体状态改变为平躺,则足三阴由足走胸的气血物质以阴液为主,而不是气态物。这是因为,人体是个倒立的生命树,且人体生命树中存在着自身的重力场,人体重力场的中心是脏腑,因此在人体平躺时,足三阴经的气血运行与直立时是相反的,即气态物由胸走足,液态物由足走胸(此亦即《内经》中所说“人卧血归于肝”的原因所在)。
为什么人在直立状态时井穴中向外运行的气血物质是气呢?这是因为,人体存在着三部九候,也就是说有高低的地势之差,井穴相对于人体三部九候的内部来说是处于高位、上部,而井穴之下的内部经脉属于人体三部九候的低位、下部,内部经脉的下部之液不可能逆自然规律而上行,只有井穴内部蒸发的气态物才可能上行。人体的温度场分布有内高外低的特点,因其内部温度高,故体内经脉中的阴类物质会在高温场的作用下气化上行。
4、手三阳经井穴其运行的气血物质主要为气,其运行方向向上、向外:
手三阳经的运行方向为由手走头,上行的气血中只能是气,而不能是液,故手三阳经上行的气血物质主要为气态物。同理,当人体处在平躺位置时,手三阳经中的气血运行方向与直立时正好相反,是阴液随经脉由手走头,气态物则由头走手。
5、足三阳经井穴其运行的气血物质主要为液,其运行方向向下、向内:
足三阳经的运行方向为由头走足,下行的物质皆为阴液,故足三阳经由头走足的气血,到了足部的井穴位置时主要为液。
6、所有井穴皆有二种物质在其中运行,其一是气,其二是血,气态物上行,阴液类的血下行:
前面我们说手足三阴三阳经运行的气血物质各有不同,有的以气态物为主,有的以液态物为主,但并不代表各经井穴中运行的气血物质是单一的,运行气态物为主的井穴中就没有血,运行液态物的井穴中就没有气态物,而是每个井穴中气血二物皆有,同时都上下运行,只不过有多有少罢了。因井穴是人体体表经脉与体内经脉的相通通道,因此,只要井穴上部有阴类物质,它就会循井穴向下、向内流行;同理,只要井穴内部有高温阴液物质,它就会气化并循井穴通道向上、向外升浮。
7、所有井穴皆与肾相通:
人体的井穴,其特点相当于地表与地下相通的深井,因其是深井,通于人体的内部经脉,因此,所有循井穴向人体内部下行的阴液皆可并于肾所主的水液之中,也就是说,所有井穴皆通于肾。
8、阴经井穴通于肝:
人体手足三阴经井穴的五行皆属于木,具有生发的作用,且人体中皮部相通、肉部相通、筋部相通、血脉相通、骨部相通,因此,手足三阴经井穴生发的经气皆通于肝。
9、阳经井穴通于肺:
人体手足三阳经井穴的五行皆属于金,具有收降的作用,且人体中皮部相通、肉部相通、筋部相通、血脉相通、骨部相通,因此,手足三阴经井穴收降的经气皆通于肺。
十二经井穴的功用
1、井穴可主治心下满
五脏六腑引发的疾病,若有心下满者,皆可用井穴进行针刺。什么是心下满?所谓心下满,即是若有物沉坠于心下或挂于心下,使心有种向下拉的感觉,或心有负重的感觉,具体来说则是寒湿水液聚集于心之下,当此之时,可用相应的井穴针刺治疗。如胃寒的患者,心下胃部如有寒湿聚集,与心相引,则可用胃经井穴厉兑针刺治疗。
文献介绍:《针灸聚英》“假令得弦脉,病人善洁,面青善怒,此胆病也。若心下满,当刺窍阴……;假令得弦脉,病人淋溲,便难,转筋,四肢满闭,脐左有动气,此肝病也。若心下满刺大敦……;假令得浮脉洪,病人面赤,口干喜笑,此小肠病也。若心下满刺少泽……;假令得浮共脉,病人烦心,心痛,掌中热而啘,脐上有动气,此心病也。若心下满刺少冲……;假令得浮缓脉,病从面黄,善噫,善思,善沫,此胃病也。若心下满刺厉兑……;假令浮缓脉,病人腹胀满,食不消,体重节痛,怠惰嗜卧,四肢不收,当脐有动气,按之牢若痛,此脾病也。若心下满刺隐白……。”
“井主心下满”中“井”应该指的是五阴经的井穴,“井”属木,木属春,春属肝,因此此处的“井”应该是肝经的井穴大墩,“心下满”是什么意思呢,“心下”为脾胃所居,“满”当为痞满不舒的意思,所以“心下满”意为:居于心下的胃部痞满不舒。这里就有问题了,古人为什么要用大墩来治疗胃部的痞满不舒呢,为什么不用胃经上的穴位的?这时我们就应该想到,此处所指的胃痞满不舒不是胃经本身病变引起的,而是因为肝经的实证,导致“木亢乘土”而引起的胃的痞满不舒。同样“荥主身热”,“荥”属火,火属夏,夏属心,因此此处的“荥“是指心经的荥穴少府,而这里所说的“身热”也当指心火亢胜,灼于肺金而引起的发热。“输主体重节痛”,“输”属土,土属季夏,季夏属脾,因此此处的“输”当指脾经的输穴太白,这里所治的病症为“体重节痛”,“体重”为身体重着不利,是因为邪在脾土,运化失司,水湿流于肢体.“节痛”指骨节疼痛,是因为邪在脾土,土亢刑水,水者肾,肾主骨,故导致节痛。“经主喘咳寒热”,“经”属金,金属秋,秋属肺,因此此处“经”当指肺经的经穴经渠,所治病症为“喘咳寒热”《难经集注》云“肺为病,得寒则咳,得热则喘,今邪在金,金必刑木,肝在志为怒,怒则气逆乘肺,故喘”。“合主逆气而泻”,“合”属水,水属冬,冬属肾,此处“合”应为肾经合穴阴谷。所治病症为“逆气而泻”,逆气指气逆上冲,肾气不足,伤于冲脉则气逆,肾主司二便,肾气不禁,故泄泻。
“井、荥、输、经、合”指的是肝经的井穴大墩,心经的荥穴少府,脾经的输穴太白,肺经的经穴经渠,肾经的合穴阴谷。各穴所治疗的病症也只是指,因为各穴所在经脉的病变而引起的病症,并不是所有的此种病症都可以用此穴治疗。这告诉我们两点:
1、读经典要结合上下文和本书所处的时代及思维习惯来理解经典中某些篇章的意思,不能断章取义。
2、中医最讲究辩证,证不同则治不同,不能千篇一律。
《内经——邪气脏腑病形》云“.........荥输治外经,合治内府.........”,把这句话理解错是最常见的。所以在此也附带点一下。我看过很多人在论文中引用的时候都解释为“荥穴和输穴主治在外的十二经脉的病症,合穴主治在内的六腑的病症”,这也是断章取义。其实这句话的上下文是这样的“黄帝曰:荥输与合各有名乎?歧伯答曰:荥输治外经,合治内府。黄帝曰:治内府奈何?歧伯曰:取之于合。黄帝曰:合各有名乎?歧伯答曰:胃合于三里,大肠合入于巨虚上廉,小肠合入于巨虚下廉,三焦合入于委阳,膀胱合入于委中央,胆合入于阳陵泉。”通过此段论述我们可以知道,此处的“合”指的是六腑的“下合穴”,并非经脉的“合穴”。而此处把“荥输”与“合”放在一句话中,而只有六腑有“下合穴”所以“荥输”当指六腑所属的六阳经的荥穴和输穴。所以此句的意思应该为:六阳经的荥穴和输穴可以治疗本经外在经脉的病变,六腑的下合穴可以治疗六腑本身的病变。
2、井穴可主治五脏疾病初起
凡五脏疾病初起者,皆可用井穴治疗。如因肺热引发的咽喉充血疼痛初起,可用少商点刺出血治疗,多能在一二次治愈;腮腺炎属肺热者可用少商或商阳点刺出血治疗,多可在一二次治愈;指端麻木初起者可用阳经井穴直刺留针治疗,亦可在一二次内治愈;落枕初起者可用少泽按压治疗,一般一次即愈(本法本人及传人试过不下二十人次,皆一次而愈);胎位不正初起者可直刺膀胱经井穴,一般可一次而愈;香港脚,脚丫中间湿痒,脚丫内皮肤泛白,脱皮,或皮层增厚,若为初起者,一般针刺或按压足三阳经井穴,多可在一周内治愈(此法治疗重症脚丫痒、脱皮、水湿泛滥亦有特效);寒湿头痛初起者可用涌泉穴治疗,一般下针后疼痛立止……。总之,五脏六腑初起的疾病,皆可用其相应的井穴进行治疗,且疗效卓著。
3、井穴可宣泻脏腑内热
所有井穴针刺皆能宣泻脏腑内。如肺热发热的患者可在少商点刺,若属阴虚发热者,点刺时应出气莫出血,若属血实发热者点刺时应出血莫出气;如心热发热的患者可在少冲点刺,若属阴虚发热者,点刺时应出气莫出血,若属血实发热者点刺时应出血莫出气;如肾热发低热的患者可在涌泉直刺泻法;如小肠发热患者可在泽点刺出气;如膀胱有热而致小便短少、频数、刺痛,可直刺至阴一穴治疗,效果良好;如三焦有热的患者可刺关冲治疗。
4、井穴可导体表水液回流体内
所有井穴皆有导体表水液回流体内的作用。如足背水肿可用足三阳经井穴治疗;小腿内侧水肿可用脾经、胃经井穴隐白和厉兑治疗;
胫骨水肿可用胃经井穴厉兑治疗;小腿外侧水肿可用胆经、膀胱经井穴足窍阴和至阴治疗;手部水肿可选用相关的经脉井穴治疗;水肿之症实为体表水液泛滥,水不归经,井穴有导体表水液回流体内的作用,虽不治水肿所生之源,但能为体表泛滥水液开辟去路。
5、除肾经井穴外,其余井穴皆可泻经脉有余之阴
所有井穴皆有泻经脉有余阴液的作用(泻子木而夺母水)。肺经寒湿、阴液有余者,可用少商直刺留针的方法将肺经有余之液导入体内,使其回流于肾部,亦可点刺后挤压出血;心经寒湿、阴液有余者,可用少冲直刺留针的方法将心经有余之阴液导入体内,使其回流于肾部,亦可挤压出血;膀胱虚寒、阴液有余者,可用至阴直刺留针的方法将膀胱经有余之阴液导入体内,使其回流于肾部,亦可挤压出血;如小肠湿热(火克金)引起的皮肤湿疹、皮肤瘙痒,出水泡,皮肤易溃破,可选用小肠经井穴少泽点刺出血的方法治疗;如脾虚、脾寒湿的患者,可在脾经井穴隐白点刺出血,即能较好的泻去其有余之阴;
6、针刺阳经井穴并留针可补气
针刺所有阳经井穴并留针皆有补气的作用(亦能补金气而实子水)。针刺大肠经井穴商阳,它能将大肠经体表有余之阴液导入体内,也能将体内经脉的蒸发之气通达于表部,起到补气的作用;针刺小肠经井穴少泽,它能将小肠经体表有余之阴液导入体内,也能将体内经脉的蒸发之气通达于表部,起到补气的作用;针刺三焦经井穴关冲,它能将三焦经体表有余之阴液导入体内,也能将体内经脉的蒸发之气通达于表部,起到补气的作用;针刺胆经经井穴足窍阴,它能将胆经体表有余之阴液导入体内,也能将体内经脉的蒸发之气通达于表部,起到补气的作用;
如手足指端麻木的患者,多与局部组织气虚、血虚,气血运化不及有关,若选相应的手足三阳经井穴治疗,一般都能收到较好的效果。本人在临床中遇到此类情况,多只选用手足三阳经的井穴治疗,多可在五至七天内治愈;如膀胱气虚、虚寒,畏寒怕冷,小便频数,量不多者,一般只选用膀胱经井穴至阴直刺,十至十五天即能收到显著效果;如胆气虚而导致失眠多梦的患者,一般只选用胆经井穴足窍阴直刺,亦可在一周时间内见到明显效果;如大小肠阴虚、气虚便秘的患者,只需选用大肠和小肠经的井穴直刺,皆能取得较好的疗效;如小肠气虚吸收不好导致的缺乳患者,一般只需在小肠经井穴少泽直刺留针即可取得显效。
7、针刺阴经井穴并留针可促进其气血的运化
手足三阴经井穴五行皆属于木,通于肝气,针刺手足三阴经井穴(直刺留针的手法),能补充本经及肝经肝气的不足,加强肝气的疏泄运化。如脾经井穴针刺可用于食不化、尿血、消化道出血;胃经井穴厉兑针刺可用于腹胀满、面浮肿、不嗜食、水肿;
8、井穴皆可用于急救
所有井穴皆有急救的功用。如心经井穴少冲针刺,可用于急性心绞痛发作、休克,且有立竿见影之效;肺经井穴少商或脾经井穴隐白针刺,可用于气闷昏厥或小儿惊厥;少商、少冲、中冲针刺可用于急性中暑;涌泉针刺可用于尸厥;:手太阴肺经井穴少商;手阳明大肠经井穴商阳; 足阳明胃经井穴厉兑;足太阴脾经井穴隐白; 手少阴心经井穴少冲; 手太阳小肠经井穴少泽;足太阳膀胱经井穴至阴; 足少阴肾经井穴涌泉; 手厥阴心包经井穴中冲;手少阳三焦经井穴关冲; 足少阳胆经井穴足窍阴; 肝厥阴肝经井穴大敦。


















































































































近10年井穴临床应用的研究进展http://wenku.baidu.com/view/c93a97c34028915f804dc204.html
中医奇术井穴的临床应用http://www.doc88.com/p-74453108477.html
腧穴概要
.阴经五腧穴
阴经
五腧穴
井(木)
荥(火)
腧(土)
经(金)
合(水)
手太阴肺经
少商
鱼际
太渊
经渠
尺泽
手厥阴心包经
中冲
劳宫
大陵
间使
曲泽
手少阴心经
少冲
少府
神门
灵道
少海
足太阴脾经
隐白
大都
太白
商丘
阴陵泉
足厥阴肝经
大敦
行间
太冲
中封
曲泉
足少阴肾经
涌泉
然谷
太溪
复溜
阴谷
2.阳经五腧穴
阳经
五腧穴
井(金)
荥(水)
输(木)
经(火)
合(土)
手阳明大肠经
商阳
二间
三间
阳溪
曲池
手少阳三焦经
关冲
液门
中渚
支沟
天井
手太阳小肠经
少泽
前谷
后溪
阳谷
小海
足阳明胃经
厉兑
内庭
陷谷
解溪
足三里
足少阳胆经
足窍阴
侠溪
足临泣
阳辅
阳陵泉
足太阳膀胱经
至阴
通谷
束谷
昆仑
委中
五腧穴作用
疾病发生在五脏时,邪气深藏,治疗时应取井穴;疾病引起皮色变化,如发热面赤可取心经荥穴;病情时重时轻时,应取腧穴;疾病影响到声音变化时应取经穴;经脉盛满而有瘀血时,病在足阳明胃经,以及由于饮食不节而引起的疾病应取合穴。
本经子母补泻取穴
五行







脏 腑

大肠

膀胱



小肠
心包
三焦


母 穴
太渊
曲池
复溜
至阴
曲泉
侠溪
少冲
后溪
中冲
中渚
大都
解溪
子 穴
尺泽
二间
涌泉
束骨
行间
阳辅
神门
小海
大陵
天井
商丘
厉兑
使用原则: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还可与旁经形成母子关系,如脾虚补心经;取火生土之意。脾胃实证,可以泻其大肠经。
十二原穴
十二经各有一原穴,均分布在四肢腕踝关节附近。原穴与三焦有密切的关系,是脏腑原
气腧注、经过,留止的部位。导源于脐下肾间动气,而腧布全身,调和内外,宣上导下,关系到整个人体的气化功能,特别是对促进五脏六腑的生理活动有一定意义。《难经.六十六难》说:“王脏六腑之有病者,取其原也”。
原穴不仅可以治疗五脏六腑之病,而且可以根据原穴的瓜变化推断脏腑功能的盛衰。
十二经原穴
十二经

大肠



小肠
膀胱

心包
三焦


原穴
太渊
合谷
冲阳
太白
神门
腕骨
京骨
太溪
大陵
阳池
丘墟
太冲
5.十五络穴
络穴是指十五络脉从本经(脉)别出之处的穴位。其中十二经脉的络穴有沟通表里经脉和治疗表里两经相关疾病的作用,它们可治疗表病、里病及表、或表里两经同病。任、督及脾之大络的络穴有通调躯干前、后、侧部之营卫气血和治疗胸腹、背腰及胁肋部病症的作用。
十五络穴
本经


心包
小肠
大肠
三焦
膀胱





任脉
督脉
脾之大络
络穴
列缺
通里
内关
支正
偏厉
外关
飞扬
光明
丰隆
公孙
大钟
蠡沟
鸠尾
长强
大包
6.原络配穴
在临床上原穴和络穴多配合应用,称为“主客原络配穴”。它是以脏腑经络先病、后病为依据。运用时一般是先病脏腑为主,取其经之原穴;后病脏腑为客,取其经之络穴。
原络配穴
脏腑

大肠



小肠
膀胱

心包
三焦


原穴
太渊
合谷
冲了
太白
神门
腕骨
束骨
太溪
大陵
阳池
丘墟
太冲
络穴
偏历
列缺
公孙
丰隆
支正
通里
大钟
飞扬
外关
内关
蠡沟
光明
7.十六郄穴
郄穴大多用于治疗本经循行部位及所属脏腑的急性病症。归纳起来,阴经郄穴多治血证,
阳经郄穴多治急性疼痛。如咯血时,临床多选用孔最(肺经郄穴),胃痛时多选用梁丘(胃经郄穴)。临床应用时,郄穴不仅用于治疗而且可以诊病。当某脏腑有病变时,可按压郄穴进行检查,协助诊断。
郄穴共16个,十二经各有1个郄穴。阴维脉、阳维脉、阴跷脉、阳跷脉也各有1
十六郄穴
经脉
郄穴
经脉
郄穴
手太阴肺经
孔最
足厥阴肝经
中都
手少阴心经
阴郄
足阳明胃经
梁丘
手厥阴心包经
郄门
足太阳膀胱经
金门
手阳明大肠经
温溜
足少阳胆经
外丘
手太阳小肠经
养老
阳跷脉
跗阳
手少阳三焦经
会宗
阴跷脉
交信
足太阴脾经
地机
阳维脉
阳交
足少阴肾经
水泉
阴维脉
筑宾
8.六腑下合穴
下合穴是指手三阳穴腑之气下合于足三阳经的六个腧穴。《灵枢.邪气脏腑病形》说:“荥输治外经,合治内腑”。六腑下合穴包括足三阳经的合穴以及手三阳经合于足三阳经的3个腧穴。共计6个。
六腑下合穴
六腑
下合穴
所在经脉
六腑
下合穴
所在经脉

足三里
足阳明胃经
膀胱
委中
足太阳膀胱经
大肠
上巨虚
足阳明胃经
三焦
委阳
足太阳膀胱经
小肠
下巨虚
足阳明胃经

阳陵泉
足少阳胆经
9.八会穴
八会穴是指脏、腑、气、血、筋、脉、骨、髓等精气所会聚的腧穴,能治疗其病变。《难经.四十五难》说:“热病在内者,取其会之气穴也”。说明八会穴还能治疗某些热病。
1).脏会章门:又为脾募。脾、胃合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故章门可治各种脏病,其中以脾、肝病为主。
2).腑会中脘:又为胃募。胃为水谷之海,后天之本。故中脘为主治胃、大肠、小肠病症之主穴。
3).气会膻中:又为心包募。主治气机紊乱之症。
4).血会膈俞,本公安部是治疗血病之主穴。具有活血和血、止血理血之功。
5).筋会阳陵泉:又为合穴。故主治下肢痿痹、麻木、屈伸不利、胁痛、口苦等症。有舒筋活络,清肝利胆,利关节止痛之功。
6).脉会太渊:又为肺经原穴,肺朝百脉,主治节,故太渊可治疗脉管疾患。具有理气、
活血通脉之功,多用地治疗心肺疾患。
7).骨会大杼,具有强健筋骨之功,可治一切骨病。
8).髓会绝骨(悬钟)。脑为髓海,故悬钟是治疗脑病之要穴。
10.八脉交会穴
八脉交会穴是指奇经八脉与十二正经脉气相通的8个腧穴。故此八穴既能治奇经病,又能治正经病。八脉交会穴在临床应用上十分广泛,临床上应用时常将八穴分为四对:上下配穴以治疗疾病,即:内关、公孙;后涙、申脉;外关、足临泣;列缺、照海。根据八穴阴阳八卦属性相配。内关与公孙相配以治疗胃、心胸病变为主;后溪、申脉相配以治疗目内眦、颈项及耳肩等处疾患;外关与足临泣相配以治疗目外眦、颊、颈、耳后、肩的病变;列缺、照海主治肺系、咽喉、胸膈的疾病。
八脉交会
八脉
本经
八穴
会合部位及主治
冲脉
足太阴
公孙
胃、心、胸
阴维
手厥阴
内关
督脉
手太阳
后溪
目内眦、项、耳、肩胛
阳跷
足太阳
申脉
带脉
足少阳
足临泣
目外眦、颊、颈、耳后、肩
阳维
手少阳
外关
任脉
手太阴
列缺
胸、肺、膈、喉咙
阴跷
足少阴
照海
11.背俞穴:
脏腑
椎数
背俞穴
脏腑
椎数
背俞穴

3
肺俞

12
胃俞
心包
4
厥阴俞
三焦
13
三焦俞

5
心俞

14
肾俞

9
肝俞
大肠
16
大肠俞

10
胆俞
小肠
18
小肠俞

11
膀胱
膀胱
19
膀胱俞
12.脏腑募穴
双       穴
单        穴

中府
心包
膻中

期门

中脘

日月
三焦
石门

章门
小肠
关元

京门
膀胱
中极
大肠
天枢

巨阙
特定穴
特定穴是指十四经中具有特殊治疗作用,并有特定称号的腧穴。包括在四肢肘、膝以下的五输穴、原穴、络穴、郄穴、八脉交会穴、下合穴;在胸腹、背腰部的背俞穴、募穴;在四肢躯干的八会穴以及全身经脉的交会穴。
五腧穴
十二经在肘膝关节以下各有五个重要经穴,分别名为井、荥、输、经、合,合称“五腧”。古人把经气运行过程用自然界的水流由小到大,由浅入深的变化来形容,把五腧穴按井、荥、输、经、合的顺序,从四肢末端向肘、膝方向依次排列。“井”穴多位于手足之端,喻作水的源头,是经气所出的部位,即“所出为井”。
“荥”穴多位于掌指或跖趾关节之前,喻作水流尚徽,萦迂未成大流,是经气流行的部位,即“所溜为荥”。“输”穴多位于掌指或跖趾关节之后,喻作水流由小而大,由浅注深,是经气渐盛,由此注彼的部位,即“所注为输”。“经”穴多位于腕踝关节以上,喻作水流变大,畅通无阻,是经气正盛运行经过的部位,即“所行为经”。“合”穴位于肘膝关节附近,喻作江河水流汇入湖海,是经气由此深入,进而会合于脏腑的部位,即“所入为合”。
五腧穴是常用要穴,为古今医家所重视。临床上如井穴可用于治疗神志昏迷;荥穴可用于治疗热病;输穴可用于治疗关节痛;经穴可用于治疗喘咳;合穴可用于治疗六腑病证等,就是《难经 · 六十八难》所说“井主心下满,荥主身热,俞主体重节痛,经主喘咳寒热,合主逆气耳泄”的具体应用。另外,《灵枢 · 顺气一日分为四时》提出:“病在藏者取之井;病变于色者取之荥;病时间时甚者取之输;病变于音者取之经;经满而血者,病在胃,及以饮食不节得病者,取之于合”。还有根据季节因时而刺的记载,如《难经 · 七十四难》指出:“春刺井,夏刺荥,季夏刺俞,秋刺经,冬刺合”。
五腧穴又配属五行,《灵枢 · 本枢》指出阴经的井穴属木,阳紧的井穴属金。《难经 · 六十四难》补全了阴阳各经脉五输穴的五行属性,即“阴井木,阳井金;阴荥火,阳荥水;阴俞土,阳俞木;阴经金,阳经火;阴合水,阳合土”,均依五行相生规律而来。同时,又按阴阳相合,刚柔相济的关系,将阴井乙木与阳井庚金配合起来,成为子午流注针法按时取穴及合日互用开穴规律的理论基础。
六阴经五输穴五行配属表
六 阴 经 井(木) 荥(火) 输(土) 经(金) 合(水)
肺(金) 少商 鱼际 太渊 经渠 尺泽
肾(水) 涌泉 然谷 太溪 复溜 阴谷
肝(木) 大敦 行间 太冲 中封 曲泉
心(火) 少冲 少府 神门 灵道 少海
脾(土) 隐白 大都 太白 商丘 阴陵泉
心包(相火) 中冲 劳宫 大陵 间使 曲泽
六阳经五输穴五行配属表
六阳经 井(金) 荥(水) 输(木) 经(火) 合(土)
大肠(金) 商阳 二间 三间 阳溪 曲池
膀胱(水) 至阴 通谷 束骨 昆仑 委中
胆(木) 窍阴 侠溪 足临泣 阳辅 阳陵泉
小肠(火) 少泽 前谷 后溪 阳谷 小海
胃(土) 历兑 内庭 陷谷 解溪 足三里
三焦(相火) 关冲 液门 中渚 支沟 天井
原穴
十二经脉在腕、踝关节附近各有一个重要经穴,是脏腑原气经过和留止的部位,称为“原穴”,又名“十二原”。
十二经原穴表
手三阴经 肺经 太渊 心经 神门 心包经 大陵
手三阳经 大肠经 合谷 小肠经 腕骨 三焦经 阳池
足三阴经 脾经 太白 肾经 太溪 肝经 太冲
足三阳经 胃经 冲阳 膀胱经 京骨 胆经 丘墟
《灵枢 · 九针十二原》说:“五脏有疾也,当取之十二原”。针刺原穴能使三焦原气通达,从而发挥其维护正气,抗御病邪的作用,说明原穴有调整其脏腑经络虚实各证的功能。
络穴
络脉在由经脉别的出部位各有一个腧穴,称为络穴。它具有联络表里两经的作用。
十五络穴表
手三阴经 肺经 列缺 心经 通里 心包经 内关
手三阳经 大肠经 偏历 小肠经 支正 三焦经 外关
足三阴经 脾经 公孙 肾经 大钟 肝经 蠡沟
足三阳经 胃经 丰隆 膀胱经 飞扬 胆经 光明
任、督、脾大络 任脉 鸠尾 督脉 长强 脾大络 大包
络穴各主治其络脉的病证,如手少阴心经别络,实则胸中支满,虚则不能言语,皆可取其络穴通里来治疗。余皆仿此。络穴又能沟通表里二经,故有“一络通二经”之说。因此,终穴不仅能够治本经病,也能治其相表里之经的病证,如手太阴经的络穴列缺,既能治肺经的咳嗽、喘息,又能治手阳明大肠经的齿痛、头项等疾患。
络穴在临床上可单独使用,也可与其相表里经的原穴配合使用,即谓之“原络配穴”。
郄穴
郄穴是各经经气所深聚的地方,大多分布在四肢肘膝以下。
十二经脉各有一个郄穴,阴阳跷脉及阴阳维脉也各有一个郄穴,合而为十六郄穴。
十六郄穴表
阴 经 郄穴 阳 经 郄穴
手太阴肺经 孔最 手阳明大肠经 温溜
手厥阴心包经 郄门 手少阳三焦经 会宗
手少阴心经 阴郄 手太阳小肠经 养老
足太阴脾经 地机 足阳明胃经 梁丘
足厥阴肝经 中都 足少阳胆经 外丘
足少阴肾经 水泉 足太阳膀胱经 金门
阴维脉 筑宾 阳维脉 阳交
阴蹻脉 交信 阳蹻脉 跗阳
临床上郄穴用于治疗本经循行部位及所属脏腑的急性病证。阴经郄穴多治血证,如孔最治咳血,中都治崩漏等。阴经郄穴多治急性疼痛,如颈项痛取外丘,胃脘疼痛取梁丘等。此外,当某脏腑有病变时,又可按压郄穴进行检查,可作协助诊断之用。
八会穴
八会穴,是指脏、腑、气、血、筋、脉、骨、髓等精气所会聚的腧穴。 八会穴首载于《难经·四十五难》:“腑会太仓(中脘),脏会季胁(章门),筋会阳陵泉,髓会绝骨,血会鬲俞,骨会大杼,脉会太渊,气会三焦外一筋直两乳内(膻中)也”。
八会穴与其所属的八种脏器组织的生理功能有着密切关系。如章门为脏之会穴,因五脏皆禀于脾,为脾之募穴也;中脘为腑之会穴,因六腑皆禀于胃,为胃之募穴也;膻中为气之会穴,因其为宗气之所聚,为心包之募穴也;膈俞为血之会穴,因其位于心肝俞穴之间,心主血,肝藏血故也;大杼为骨之会穴,因其近于椎骨(柱骨之根)故也;阳陵泉为筋之会穴,因其位于膝下,膝为筋之府也;太渊为脉之会穴,因其为手太阴经之原,居于寸口为脉之大会也;绝骨为髓之会穴,因其属于胆经,胆主骨所生病,骨生髓故也。因此,在治疗方面,凡与此八者有关的病证均可选用相关的八会穴来治疗。另外,《难经 · 四十五难》又说:“热病在内者,取其会之气穴也”,八会穴还能治某些热病。
背俞穴
脏腑经气输注于背腰部的腧穴。 背俞穴位于背腰部足太阳膀胱经的第一侧线上,大体依脏腑位置而上下排列,分别冠以脏腑之名,共十二穴。
十二背俞穴表
六 脏 背 俞 六 腑 背 俞
肺 肺俞 大肠 大肠俞
肾 肾俞 膀胱 膀胱俞
肝 肝俞 胆 胆俞
心 心俞 小肠 小肠俞
脾 脾俞 胃 胃俞
心包 厥阴俞 三焦 三焦俞
八脉交会穴
奇经八脉与十二正经脉气相通的八个腧穴,称为八脉交会穴。均分布在肘膝以下。 八脉交会穴是金元时代窦汉卿得于山人宋子华之手,乃“少室隐者”之所传。因窦氏善用此法而声誉倍增,故又称“窦氏八会”。
下合穴
下合穴,又称六腑下合穴。它是根据《灵枢 · 邪气脏腑病形》“合治内府”的理论而提出来的。即指“胃合于三里,大肠合于巨虚上廉,小肠合入于巨虚下廉,三焦合入于委阳,膀胱合入于委中央,胆合入于阳陵泉”。
交会穴
交会穴是指两经或数经相交会合的腧穴。其中主要的一经即腧穴所归属的一经称为本经,相交会的经称为他经。交会穴不但能治本经的疾病,还能兼治所交会经脉的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