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拓神秘岛布局图:1909老贴:国际反清势力抛出大清威胁论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3 00:27:48
 1909老贴:国际反清势力抛出大清威胁论(转载)
作者:来自中世纪欧洲 提交日期:2009-3-26

近一段时间有的个别的国家,对我大清内政,指手划脚,说三道四,前几个月,有的个别外国领导冒天下之大不韪不顾全大清臣民的反对,接见反贼孙中山,我大清在这里表示强烈奋慨和严正抗议,我们再一次在这里庄严声明,世界上只有一个大清,反对任何人以任何方式把大清的任何省分离出去,希望国际上的一切反大清势力认清形势,不要逆潮流而动,不要做有损于贵国和大清的事情。有些洋人出于一些偏见,爱从反面评价大清,不时用大清的所谓人权状况说事,更不愿意承认大清在发展民主、扩大自由、尊重和维护人权方面取得的巨大进步;他们无端怪罪大清的发展,制造形形色色的“大清威胁论”,并不择手段地给“大清制造”抹黑;有人故意夸大大清的经济实力和政治影响力,要求大清承担种种不合理的“义务”和“责任”,借以牵制和削弱大清的发展势头;说大清破坏了西方以促进良政和人权、推广民 主为宗旨的政策。更有甚者,有些国家的某些政客、媒体乃至领导人打着“文化自 治”、“宗教自 由”和“维护人权”的幌子,支持孙中山集团的颠覆分裂活动,甚至颠倒黑白、攻击大清政府为维护社会公共秩序和国家统一的正当行动。
  可以说,历史上大清的作用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备受重视,自洋务运动开展以来其取得的巨大成就已令世界另眼看待。但我们会摆正心态,既坚定不移的地捍卫大清的核心利益!
  我们想在明末的时候社会黑暗,政治腐败,人民普遍吃不饱,穿不暖。在我世祖(顺治) 圣祖(康熙) 世宗(雍正)高宗(乾隆)四朝的励精图治下出现民风淳朴,路不拾遗,官风廉正的积极现象,大清子民的生活实现了由贫穷到温饱,再到整体小康的跨越式转变;虽然乾隆朝后曾一度中落,但到最近推行洋务运动以来,大清社会实现了由封闭、贫穷、落后和缺乏生机到开放、富强、文明和充满活力的历史巨变。大清子民的物质生活基本回到小康水平、主人翁意识显著增强、受教育水平和文明程度明显提高,大清社会先进生产力不断发展、经济政治文化建设成效显著、社会整体文明程度大幅提升。
  现实表明,只有坚持慈禧皇太后老佛爷的权威不变,坚持爱新觉罗的领导,坚持走大清特色的发展道路,坚持列祖列宗之法不变,才能让大清这样的泱泱大国实现伟大复兴,实现臣民富裕。
  洋务运动可以说是一个开天地的创举,它是列祖列宗的金箴玉法同大清的普遍国情相结合的产物。这些年来大清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科技、体育等方面取得的重大成就充分说明了:洋务运动是适合大清国情的。洋务运动的进程是困难重重的,因为当时大清的思想还是很保守,但慈禧皇太后老佛爷却一语中的“师夷长技以制夷嘛,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嘛”。在慈禧皇太后老佛爷的极力主张下,洋务运动搞得很成功,全大清也正是在此基础上开始迅速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加快和深化了洋务运动的步伐。
  在新时期大清的洋务运动有了新的进展和发展方向。只要我们坚持以慈禧皇太后老佛爷为核心,团结在慈禧皇太后老佛爷和光绪皇帝周围,切实落实师夷长技以制夷,坚决贯彻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大清的伟大复兴就一定能够实现!

 

作者:打着鼾失眠 回复日期:2009-03-26 17:25:38 

 

  于成龙的官阶虽越升越高,但生活却更加艰苦了。为扼止统治阶级的奢侈腐化,他带头实践“为民上者,务须躬先俭仆”。去直隶,他“屑糠杂米为粥,与同仆共吃”,在江南是“日食粗粝一盂,粥糜一匙,侑以青菜,终年不知肉味。”江南民因而亲切地称他作“于青菜”。总督衙门的官吏在严格的约束下,“无从得蔬茗,则日采衙后槐叶啖之,树为之秃。”他天南地北,宦海20余年,只身天涯,不带家眷,只一个结发妻阔别20年后才得一见。他的清操苦节享誉当时。据载,当他出任两江总督的消息传出后,南京布价骤然上涨,“金陵阖城尽换布衣。即婚嫁无敢用音乐,士大夫减驱从,毁丹亚,至有惊恐喘卧不能出户者,……奸人猾胥各拿妻鸟兽窜”。卒后居室中只看到“冷落菜羹……故衣破靴,外无长物”。
  于成龙逝世后,南京“士民男女无少长,皆巷哭罢市。持香楮至者日数万人。下至莱庸负贩,色目、番僧也伏地哭”,可见中下层人民对他的死是十分悲痛的。康熙帝破例亲为撰写碑文,这是对他廉洁刻苦一生的表彰。   
  ================清朝的官员真廉洁 
  
  一个社会真是到了不能让诗人好好活的境地了,那这个社会也就到了解体的时刻。因为诗人对社会最为敏感,对民众之疾苦最为关注,对人民之生存状况最为忧心,这是一个真正的诗人所应该有的境界和情怀,也恰恰是维系一个社会不倾覆的关键所在。诗人活不好的岁月,百姓必定活得非常之糟糕!诗人也是民众中一员,惟其能发心声、吟时事而已。
  从唐宋之强盛看近代之中国,正可谓是诗人太少之缘故!古人云:诗在于讽喻。自汉以后的许多朝代都是很重视民间采风的,都是很重视诗歌的!而且往往是有见识之统治阶级大力提倡的!所以汉、唐、宋在当时都是文化最发达、科学技术领先世界的。反观自清朝以后,民风不采,诗词败落,腐败猖獗,八股成风,夜郎自大,自以为是,竟至于闭关锁国,国家积贫积弱,终至于外强欺凌,几于民族沦亡。
  倘使清朝在龚自珍时代觉悟到“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的呐喊和“病梅馆记”的真实,即时奋起,民不厌学,官不腐朽,几十年的时间,励精图治,岂不可以避免“太平天国”运动?清朝也未必至于那么惨烈地就亡了。此不也就不会枉屈了龚自珍“化作春泥更护春”的遐思乎?!可惜,八股调,文字狱,清朝如龚自珍那样有境界的诗人还是太少见的了。谁知道,后来八国联军的冲杀以及日本侵略后的灭城,短命死的岂止是短命一两个诗人之痛哟?!呜呼,哀哉!!
  由此可见,诗词之宿命,诗人之不幸,必至于国家之破亡!天下动乱不堪!非在于写诗之人短命也!(巴人 2004-06-04)

  湖北咸安发现清朝“乡规民约” 
  2007年11月29日10:10 来源:荆楚网-湖北日报  
  26日,两块刻有清朝“乡规民约”的石碑相继在咸安区汀泗桥镇大坪村和飞仙洞村发现。
  这两块石碑分别是清同治四年八月十五日和光绪十二年六月初五日立。前一碑刻题目是“奉示严禁”,后一碑刻题目是“革面洗心”,碑文告示人们要邻里和睦,诚实守信,讲礼义廉耻,不得开场聚赌、以强凌弱、欺压良善等。
  这两块石碑的发现,对研究咸安区清朝时期的社会治安和民风民俗有较大历史价值。(记者任浩、通讯员廖世斌、吴见知、谭辉龙)

 

作者:打着鼾失眠 回复日期:2009-03-26 17:39:24 

 

  清朝为何有这么多人热衷于当官呢?“遍天底下买卖,只有做官的利钱最好”,“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凡事都是有缘由的,有些人说不上有多喜欢当官,喜欢的是当官后可捞的肥水。因此,“舍不得孩子套不住狼”,在没当上官之前,当然得变卖家产也要下够血本。有付出才有收入,清朝的官员太明白这个道理了。李伯元在小说《活地狱》中有句话叫“千里为官只为财”,说得太好,清代的官场,捐官就是为发财。
  捐了官是否就可以坐在家里等白花花的银子钻进口袋,只进不出了呢?是否可以高枕无忧地坐收渔利了呢?美了去!自古官场如战场,永远也别想只进不出。只要你还想在官场上混,你就得继续四处打点。仅从清朝的京官和地方官员之间的关系就可窥得清朝官场的黑暗。
  “朝中有人好做官”,“大树底下好乘凉”,清代京官与地方官之间,京官在皇城里,朝廷有什么风吹草动,耳耳相传,总能获悉一二,相对地方官员,京官的信息要灵很多,且大多权重。《歧路灯》里说:“这官场中椒料儿,全凭着声气相通,扯捞的官场中都有线索,才是做官的规矩。”京官不仅掌握这些信息,还掌握着任免、参撤官员等权力。而地方官员为获取这些信息和得到京官的照应,让官路越走越通达,往往会向京官馈赠银钱物件等。这样,地方官用钱物换取高升的机会,京官也多了一种聚财的手段,彼此各取所需。

 

者:打着鼾失眠 回复日期:2009-03-26 17:48:56 

 

  可是,清朝不这样,首先皇帝后宫的人数大为减少,行房时还要有许多规矩,在故宫那种幽暗仄窄的地方,害得稍微胆子野一点的皇帝,都不乐意在宫里居住,而坚持工作岗位的皇帝,后嗣则不昌,连着几个皇帝,干脆一个后代也生不出来了。
  皇帝带头自我约束,虽说有限度,比起老百姓,还是色福齐天,但跟前朝比,已经算存天理灭人欲了。最大也最不得人心的一条禁令,就是不许官员嫖妓。历朝历代,朝廷差不多都有官妓,一方面为朝廷创收,一方面优待官员——官员嫖妓优先。然而,清朝皇帝把个朱熹老儿的话当真,不仅取消教坊,而且不许官员嫖妓,反差未免过大。过大可是过大,没人敢表示不满。大家只能忍着,顺从,暗地里骂理学为伪道学出气。更有那热衷拍马屁的假道学,居然顺着皇帝来,变本加厉,连唱戏的女旦也给禁了,让各级领导干部的性生活淡出鸟来,只好跟自家的妻妾用功,各自带头,为康乾盛世的人口激增,作了不少贡献。
  在这种理学风尚弥漫的时候,好多事都跟前朝相反,娱乐生活尤其如此。那时的北京,尽管算是世界数一数二的大都市,但是娼业却很不发达,每令在京做官的南方士人,频发牢骚。那年月娼业发达的地方,都是今天看起来不起眼的小地方,比如大同,而且都在商道上为商家服务的。因此传说中清朝中期的名妓,说来说去,只是三寸金莲比较标准,其他的如弹唱风情,一概阙如。
  北京的京官们,万般无奈,百无聊赖,居然蹊径独辟,琢磨出另外一条道来——逛相公堂子,也就是说跟唱戏的男艺人。说到这儿,我们的性学家肯定很兴奋,说这是同性恋。其实不对,那些跟男艺人腻乎的京官们,绝大多数性取向跟我们常人一样,那些相貌姣好的男旦,不过是昔日名妓的替代品而已。
  http://news.hsw.cn/2008-02/15/content_6814708.htm

 

作者:打着鼾失眠 回复日期:2009-03-26 17:51:31 

 

  清朝皇帝不许官员嫖妓 各级地方官员频发牢骚
  文章提交者:ak666 加贴在 中国历史 铁血论坛 http://bbs.tiexue.net/bbs_73.html
  进入民国,对西方制度的追求,以迅猛的速度落实在性生活上,于是官员们重要的公务都挪到八大胡同来办了。当时北京人传说,喜欢逛胡同的,有两院一堂,两院是国会的众议院和参议院,一堂是指京师大学堂,即今天北京大学的前身。
  清朝尊崇理学,以朱熹为宗。这一点跟制度一样,也是清承明制,不过,从白山黑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水那地方下来的满人,学什么都很较真。明人尊崇理学,而理学仅仅成了科举考试的标准答案,考罢便成为束之高阁的高头讲章。皇帝后宫,动辄万人,最荒唐者如武宗,还私自外出猎艳,上行下效,官员们自然加倍演绎声色生涯,狎妓纵酒,无所不为。理学也因此进化为心学,《金瓶梅》和《肉蒲团》这样的货色,刚好可以成为心学的另类经典。
  可是,清朝不这样,首先皇帝后宫的人数大为减少,行房时还要有许多规矩,在故宫那种幽暗仄窄的地方,害得稍微胆子野一点的皇帝,都不乐意在宫里居住,而坚持工作岗位的皇帝,后嗣则不昌,连着几个皇帝,干脆一个后代也生不出来了。
  ==========嫖妓逾百不停地行贿的“米老鼠”都行给了谁?
  网友:秦汉雄风
   
  2009年03月03日14:08 来源:人民网强国博客
  2月28日,全国人大常委会依法终止了原吉林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米凤君的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职务。据悉,卸任后三个月案发,曾在吉林副省级官位上17年的米凤君涉嫌严重违法违纪,已于去年4月底被“双规”。米多次被发现有经济问题,而且长期嫖娼,生活堕落,在长春民怨颇大,民间称其为“米老鼠”,意指贪欲十足。由于米在长春城区好大兴土木,又被外号“米大扒”,暗指长春最繁华的长江路被拆得面目全非。

 

作者:打着鼾失眠 回复日期:2009-03-26 17:52:59 

 

  自秦汉以来,历朝皆行官员回避制。随着时代的推移,回避制的演变,亦由简单趋向细密。从一般性的部分规定,演化为一项恪守的制度。但历史上,回避制被破坏这种情况,也是屡见不鲜。远的不说,明末,辽东总兵李成梁一家满门皆官,与其诸子同守辽东;辽西以祖大寿为首的祖氏大家族五世守辽,同样是满门皆官,又与吴襄(吴三桂之父)为姻亲,先隶祖大寿属下,后藉其势力,亦成总兵,与祖氏相结,左右辽西。明朝初年所定官员回避姻亲与族亲的规则,已经不复存在。各项制度渐致崩坏,明之亡终不可免。乾隆朝晚期重用权臣和珅,而和珅凭藉权力,网罗亲属与外血缘关系的亲信,结为一政治集团,便损坏了吏治,乱了朝政,清朝之衰落亦始于此。
  历史证明,当认真而严格执行回避制,确实可以起到抑止官员腐败的积极作用,至少说,官员之腐败,可以避免发生在亲族中间。大量的腐败,主要表现在贪污受贿、徇私舞弊,而在亲族中的腐败较少发生。回避制一旦被破坏,吏治则乱,吏治败坏,则国之危矣。
  清朝官员任职回避制,承明制,实集历代之大成,包括亲族、籍贯回避两大内容,其种种规定,具有全面、细密、严格等特点,为历代所不及。可以说,它是清代各项制度中最具积极意义的制度之一。
   清朝官员亲族回避
  早在顺治时,就已作出亲族回避的规定:现任三品以上的京官,其子弟不得考选科道官;父子、伯叔、兄弟不得共事,官位低者回避即调离另任。康熙五十五年(1716年)又补充规定,凡大学士之子弟,不得任内阁学士。这些规定,主要限定在有血缘关系的亲属范围。乾隆时,进一步扩大应回避的人员,即外姻亲属被列入主要对象:要求在京的各部院满汉堂司各官员,有外姻亲戚关系者,如母之父与兄弟、妻之父及兄弟、本人之女婿、嫡甥等,若在同一个衙门任职,官职低者回避。个别特殊的部门,如军机处,又制定该部门的回避规则。
  此外,对部分特殊身份的人如盐商人员,亦有回避之规定:不准他们入选户部司员;如祖孙、父子、嫡亲伯叔、兄弟中,有盐商者,其相关的亲属,不得在户部为官。如堂兄弟以下,远近宗族,即使无运本股份投入,但与盐商系同宗同族,也应引为嫌疑而回避。户部掌全国钱粮、土地及税收等。盐业为国家财税之源,亦在户部的掌握之列。避盐商子弟在户部为官,是防止其亲属徇私舞弊,防患于未然。
  以上,为京官回避制。当然,并不是所有部门与相关的内外亲属皆需回避,对此,也区别对待,作出了不需回避的政策性规定。
  地方官回避制,同样具体而严格。顺治时,首先规定:现任总督、巡抚为地方最高行政长官,其子弟不准考选御史官。因为御史为监察官,专司各级官员行为风纪,如系亲属,怎好监督其老子?难免有包庇的嫌疑,故应避开。如父兄已补授或升任督抚,其子弟现任科道官员,本人应向都察院呈文,转奏皇帝,予以回避。康熙初,进一步规定:地方官任职司法、钱谷考核、纠参等,其本族人皆令回避,不得在这些部门再任职。雍正时,又把京官回避条例引进地方官回避:外姻亲属,同在地方为官,亦令官小者回避。乾隆时,又作出新规定:道、府以上级别诸官,如有其同胞及同祖兄弟、叔侄等,同在一省为官,即使不是上下统属关系,亦由督抚查明上报,考虑与邻省对调。道光又申严回避:凡祖孙、父子、胞伯叔、兄弟等,自道、府官至下尉佐杂等官,“概不准同官一省,令官小者回避”等。
  清朝官员任职的亲族回避,十分细密而严格,以上仅举其要。至于从中央到地方,各个部门、各级官员,都因情况不同而制定相互区别的回避条例。就是说,哪个部门需要回避哪些亲属,各有规定,不胜繁琐。

 

作者:打着鼾失眠 回复日期:2009-03-26 18:05:30 

 

  南北战争中屡立战功,“大清”号炮舰成为明星
  1863年,美国南北战争进入转折之年,北方联邦政府为断绝南方邦联与欧洲的航运,竭尽全力扩充海军,搜罗市面上所有能够买到的战舰。当年6月,美国海军上将保尔丁等人找到亨利,愿意买下这3艘中国军舰,亨利自然求之不得。于是,他瞒着清政府将3艘军舰低价卖给了美国北方联邦政府,并将卖舰所得的17.7万美元放入了自己腰包。
  北方海军购入这3艘军舰后,将“浙江”号更名为“郁金香”号,“江苏”号改为“吊钟花”号,为北方军队执行巡逻、运兵等任务。吨位最大、火炮最多的“大清”号则以本名加入北方海军,并在日后成为北方海军的一艘名舰。
  1864年6月,“大清”号参加了围捕南军袭击舰“塔科尼”号的战斗。随后,它又加入了南大西洋封锁分舰队,参与了攻打南军要塞的战斗。在大约两年的时间里,“大清”号屡次截获南军军舰和运输船,在美国联邦政府平定南方叛乱的战斗中立下了赫赫战功。
  1865年1月26日清晨,“大清”号在坎巴希河俘获了一艘南方运输船,正当其押送俘虏返航时,突然遭到南军袭击。在激战中,由于身处狭窄河道中难以机动,“大清”号被南军炮台射来的炮火打得遍体鳞伤。战斗持续了7个小时,“大清”号渐渐不支,舰长被迫做出了痛苦的决定——将“大清”号开上河岸搁浅。但“大清”号搁浅时所处的位置相当不利,整个左侧都暴露在南军炮台面前,南军试图用凶猛的炮火将“大清”号上所有官兵消灭掉。就在这危急时刻,援军及时赶到,被困在“大清”号的舰员们这才得以脱身,纷纷划着救生筏逃离已燃起熊熊大火的军舰。战斗结束后,“大清”号全体舰员因战斗英勇受到了美国海军部的表彰,而已经被大火烧成灰烬的“大清”号也因其战功永久留在了美国的史册上。  
  在康熙的治理下,地方官员必须处理百姓的告状事宜,因此,康熙初年,通过减免税赋,百姓得到了很多实惠,人口增长很快,百姓基本不必上访,地方官员也基本自律。例如,名臣于成龙因治黄不利,导致黄河大面积决口,于成龙便自戴枷锁镣铐,赶赴京都请罪,令康熙龙颜大悦。
  但在康熙的“仁政”治理下,银根抽紧,国库空虚,每次打仗都是靠积累,收复台湾是这样,踏平蒙古5万人的小族长葛尔丹也是这样样,对野心勃勃的俄罗斯还是这样。
  所以,康熙后期,吏治便转于腐败。因此雍正上台,进行清党,先剿灭了八爷党,再打散其他党。也断绝了今后宫廷政变的可能。因此,自雍正后,大清朝没有发生任何宫廷政变。
  雍正在位,治理了黄河,开垦农田,大杀官僚腐败,制定了所有官员不论大小,见到百姓告状一律落轿下马,接受百姓状纸,并予以处理的规定。百姓告状有路,便有了泄气的地方,由此,消除了叛乱暴动的萌芽。
  雍正还制定了清廉银,每个官员根据职务不同发放银响。官员实行异地做官的制度,不得连任。
  在雍正的治理下,国库充足,国家每年都有5000万两银子可以支配,全国上下继续享受轮番免税的待遇,因此,百姓的生活水平继续得到大幅度提到,极大地保证了王朝的稳定,维护了统治阶级的利益。
  可惜的是雍正死的太早,他的吏治成果没有最终完善并巩固下来。
  到了乾隆就逐渐走下坡路了,乾隆以"仁"治天下,吏治也就逐渐转于腐败,象和坤,抄家的时候抄出9万两黄金,真可以说是富可敌国,而乾隆就是使用这样的臣子。因此,提拔和(绅),不仅是乾隆走了眼,而且也标志着大清朝覆灭的开始。

 

作者:打着鼾失眠 回复日期:2009-03-26 18:15:34 

 

  近代中国从1898年戊戌变法到清朝覆没的1912年期间,
  满清政府兴学成绩显赫,
  为近代中国教育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晚清时期办学基本照搬西方教育的模式,
  其独立精神和学术自由
  非今天之大学所能望其项背。

 

作者:打着鼾失眠 回复日期:2009-03-26 18:24:54 

 

  历史上·击鼓鸣冤
  自古以来,无论中外,不是赋税陡然加重,就是土地被掠夺被霸占,会导致农民大规模的流离失所;无论是苛政猛于虎,还是土地的强占或兼并,一旦失序就会引发流民的暴动和起义,——这是任何一个政权下官吏贪腐无法遏制、赋税变本加厉之时促使改朝换代的主因;而地方居民最近几年则因为政府强行圈地、征地、无偿拆迁而频频引发集体上访、进京上访。事实上,历朝历代的崩溃都是始于土地,农业社会尤其如此;而城镇居民住房的拆迁改造,赖以栖息的居所不复存在,走投无路之时,上访就成了必然。各地民众的集体上访迟早会酿出事端,流民一多就会爆发群体性事件,出现全国性的骚乱甚至暴动。历史已经反复地证明了这一点。
  进京上访其实一直就是中国的政治文化传统,所谓的“告御状”是也。相传上古时的尧和舜为了能经常听到民间的意见,就在宫外悬挂了“谏鼓”,民众若有了争端无法调解,可去击鼓,尧舜会让百姓上朝面谏。此外,还在宫外大道两旁设立了“谤木”,可供民众随意在上面书写意见。朝廷有专人负责将木柱上的意见抄录,再呈给帝王审阅;谤木演变至今成了装饰性极强的政治图腾——华表。
  西周时执政者仍然延续了“路鼓”,——即在王宫外竖着一面大鼓,供冤屈者擂响;另有“立肺石”,即放置一块通红如人肺状的石头,供有冤屈者立于其上。据《周礼·秋官·大司寇》记载:“以肺石远(达)穷民,凡远近恂独老幼之欲有复于上,而其长弗达者,立于肺石,三日,士听其辞,以告于上而罪其长。”这也是执政者格外开恩,为鸣冤叫屈的草头小民特别提供的一条直达于王的申诉之路。
  虽然自秦始皇时代开始,与郡县制一起推行全国的还有监察制,但官吏的监督一向都只是掌握在官府的权力系统之内,除了中央监督地方、政令下达之外,基层民情无法上传。既然是在权力内部的监督,那官官相护总是理所当然的事。此外,地方官吏与当地豪强地主勾结,沆瀣一气,欺男霸女,判案不负责任或者看钱说话胡乱判案,造成冤狱,受害者冤苦无处可诉,冤、假、错案愈积愈多,官吏之间互相推诿司空见惯。为了探求民隐,较为清明的皇帝会在权力系统之外打开一道口子,允许民众直接向皇帝或钦差大人上诉。——这就是所谓的直诉制度。“直诉制”延续了两千多年,它的合理性就看皇上的心情如何,是否格外开恩了。
  冤、假、错案时时有,直诉制度也只是机会稀少,就像空中楼阁一样难得碰上一回。秦汉之时的汉代,就已经就有了“诣阙上书”,也就是允许民众直接到京师向皇帝告御状,或者将上诉状交到卫尉府所属的公车司马令,由他看情况上呈皇帝审阅,御笔批示裁夺;或者以拦路挡驾的机会面陈冤情,但这样的机会仍然是寥寥无几。到了魏晋时代晋武帝之时,特别设置了登闻鼓,悬挂在朝堂或都城内,百姓可击鼓鸣冤,——这是所谓的“登闻鼓”直诉制度。此外,还“可投肺石函”,喊冤之后已经有了类似今天的“意见箱”伺候,结果当然可想而知。

 

作者:打着鼾失眠 回复日期:2009-03-26 18:35:52 

 

  清朝一代,因瞒灾不报或延误报灾而被革职的官员大有人在,此外因为贪污救灾钱粮而被严惩者,也比比皆是。清代若有贪污救灾钱粮者,以坐赃论处,连同里长甲首,一同问罪。侵吞救灾物资和银款严重的,往往会被处以极刑。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甘肃布政使王丄望、巡抚勒尔锦等与受灾地区的府、州、县官员共同贪污救灾的赈银两万余两。东窗事发后,勒尔锦以下共22名官员被斩决,此外还有多名官员被发往现在的黑龙江地区充当苦役。嘉庆十四年(1809年),江南总督铁保派李毓昌赴山阳查赈,查出山阳县令王伸汉侵吞赈灾银两两万余两,王伸汉贿赂不成,就派人将李杀害。事发后,王伸汉以及凶手都被处死,知府王毂知情不报且收受贿赂,也被处斩。此外,甚至有的地方官仅仅贪污了一千余两救灾银两,也被斩首。
  此外,清代《户部则例》规定,对延误除蝗的官吏“州县俱革职拿问交部治罪”、“府、州部不行查报者革职,司、道、督、抚不行查考,降三级调用。不速催扑捕,道、府降三级留任,市政司降两级留任,督抚降一级留任”。道光三年(1823年)海州发生蝗灾,知州刘钤未能及时组织人员扑灭蝗虫,事后又延误报灾,因而被革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