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生在飞机上的电影:闲话观音山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7 23:45:28

闲话观音山

孙中旺

 

观音山在苏州城西二十五里,原名支硎山,相传晋代名僧支遁云游时见此处有石室林泉之胜,就隐居于此修行。《吴地记》还记载支遁在此山得道后“乘白马升云而去”。山上原来有支遁石室、马迹石和放鹤亭等名胜,无一不和支遁的传说有关。梁代天监年间,支硎山东麓建报恩寺,数百年中迭有兴废。五代吴越国时在废寺基上建观音院,从此成为吴中著名佛教胜地。观音寺中供奉着巨大的观音菩萨塑像,在佛教中的菩萨以观音菩萨和一般民众联系最紧密,所以观音寺香火鼎盛,民间也就慢慢把支硎山称为观音山。

明人杨循吉评价观音山曰:“此山去城不远,清僻可赏,至于茶梅烟雨,景物擅奇,名胜共游之山也。”明代著名文学家袁宏道在《袁中郎全集》卷八也记载:“山上有寒泉,雨后轰雷喷雪,极为可观,石门尤奇特,两石突起如门,下临绝壑。”他曾经从观音山下匆匆经过,遥见“奇石幽峦,拔起云际”,可惜没有时间登临,回来后与同在苏州做官的江盈科相约春天再来游览,可惜因病早早辞官回湖北老家,登临观音山之事只能作罢,他长叹道:“名山胜水,信亦有缘哉!”明代著名隐士赵宧光与妻子女诗人陆卿子偕隐于此山,手辟荒秽,疏泉架壑,和当时名流诗酒唱和,成为千古佳话。历代文人墨客如白居易、皮日休、刘禹锡、王宠等也都曾经登临此山,并且留下无数优美的诗篇,甚至连乾隆皇帝也未能免俗,南巡时曾经多次临幸,不但御赐匾联,并且还多次热情洋溢地做诗赞叹,其中一首云:“枣叶须弥复义寻,支硎奚碍号观音(自注:支硎又名观音山)。春山依旧开图画,平石何曾识古今。当户松搘千丈盖,落溪泉奏七弦琴。马嘶墙外鹤笼院,似疑云岩有道林。”可见其对观音山的喜爱。

观音山一年中最热闹的时候是农历二月十九日,相传这一天是观音诞辰日。到观音山烧香,或者施舍佛前的长明灯油,可以保佑自己一年中平安健康。更重要的是观音山有转藏殿,据说这里的观音可以为人送子,只要供上长旛,许下愿心,就能求子得子。若是上年祈求后生下的小孩子,就要在观音座下皈依寄名,可保长寿。观音山的僧尼在这天建观音会,道场庄严肃穆,供养着各种各样的香花。上香的妇女们从二月朔(初一)就要开始吃斋,到这一天才能截止,俗称“观音素”。在“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封建时代,送子观音是无数无子的善男信女们顶礼膜拜的神灵,所以这天观音山香火特旺。其时寺门敞开,延引香客,因此当时有“东南风吹得庙门开”之谣。清人有竹枝词云:“东南风吹庙门开,红男绿女进香来。西施洞边踏青去,观音山下棹船回。”当时苏州城内的私家园林是一般不向大众开放的,只有二月十九日观音山开山后才开放,清代苏州诗人蔡云在《吴歈》中就记载:“支硎有观音院香市,自二月十九始,俗谓之开山,开山后诸名园遍开。”《吴县志》载“二月十九日为观音诞。支硎山,士女联袂进香。”《百城烟水》也载“支硎山俗称观音山,三春香市最盛。”黄省曾《吴风录》云:“二三月,郡中士女浑聚于支硎观音殿,供香不绝。”所以沈朝初《忆江南》词云:“苏州好,二月到支硎。大士焚香开宝座,小姑联袂斗芳軿。放鹤半山亭。”

此时正是江南的早春时节,喜欢郊游的苏州人也借此闹猛一番。明代袁宏道就记载观音山此时的盛况:“二三月间游人甚盛,朱楼复阁之女,骚人逸士之流,狭斜平康之伎,社南社北之儿,花攒绮簇,杂踏山间,不减上方、虎丘。”因为可以祈求后嗣,所以平时限于礼教、大门不出的妇女闺秀也争相来上香,上香的士女前后连缀于途。从马铺桥往西是崎岖不平的山路,大家闺秀多赁坐观音山特有的竹舆,这里的竹舆没有帏盖,由两个轿妇抬行,既可沐浴春风春阳,又可以观赏春天山林的美景,俗名观音山簥。对于情侣来说乘坐这种山轿颇有情趣,清人鲍皋有《姑苏竹枝词》云:“观音山路不通舟,拌折金钗买竹兜。侬自倒行郎尽看,省郎一步一回头。”清人杨韫华在《山塘棹歌》里也云:“观音山簥最轻盈,柳侧花间好并行。侬是牡丹郎蛺蝶,相随一路到天平。”由于山路狭窄,游人众多,在熙熙攘攘的游人中抬轿不时就会碰到人,有时还要让轿子高高地从人群头顶经过,好像是众人都在帮忙抬轿子一样,所以苏州民间至今还有歇后语云:“观音山上抬轿子——人抬人。”观音山的山村居民也趁此时观音山的旅游黄金时节向游客兜售他们特有的自制玩具。这些玩具形式多样,有用枣栗诸木做成盂、碗、葫芦等东西,或用一寸多长的木片做妆域,上面做得像斗笠倒扣着一样,下面悬着针一样细的把手,拉动把手可以旋转为戏,俗称“转盘图”,或以细细的柳木片用胶粘在一起做成小船。虽然这些玩具的质量不是很好,比较容易损坏,但却是小孩子最喜欢的,很多游人都买一些回去给小孩子玩。因为这些玩具多是用削木片做成,苏州人旧称削木片为木(音费),所以当时俗有“乖乖乖,观音山买木柴”之谣。

清初剧本《秋虎丘》中还记载了观音山当地父老的一个传说。传说五代时有一尊南海观音在此山显化,观音左边立着金童,右边立着玉女,面前忽然平地里涌起十丈青莲花来。那莲花开得如斗大,惊动了苏州一府,城里城外人都来看,后来苏州人好事,就在此处造起一座丛林。塑上观音菩萨现像,因此人就传为观音山。该剧本还记载了主人公汪伯玉秋游观音山,有人向他介绍:“这一带就是观音山,每年春三月,好不兴头,人山人海都来烧香闲玩,也有词客游人,妇女往来不绝,这些游船都挨挤不上,还有两三日不得上岸的。”汪公子“攀花过坂桥”后登上观音山,听到了“呐呐呐,那里箫鼓楼船,正是游人闹。呐呐呐,那是湖边惊起沙鸥叫”,还看到了“远树翠湖烟影翠未消”。到了观音像前叩拜,“救苦观音座在莲花岛,玉女金童杨柳倒挂鹦哥鸟。”称赞“看这位菩萨如活的一般”。下山时也别有一番情趣,“穿曲径,下重峤,往返登临已倦劳。斜阳树里行人小,冷落了荒村道,柴门渔火暮烟飘。”后来汪伯玉的妻子于桂娘被人陷害至死,还是观音山的观音菩萨显圣使其起死回生。从中也可以看出观音山当时在民间的重大影响。

道光己酉(公元1849年)春天,苏州诗人袁景澜游览光福后途经观音山下,回来后写下了《观支硎山香市记》,详细记叙了自己的所见所闻,给今天的我们留下了弥足珍贵的观音山香市资料,下面就把袁景澜这天的所见所闻和感受略加叙述,从中可以领略到当时观音山香火的鼎盛。

袁景澜此日游光福邓尉山回来,看到像蚂蚁一样密密麻麻的小船聚集在岝崿山(即今狮子山)后一个名叫店街的小村,这个小村在去观音山的必经之路上,袁景澜到时正是夕阳快落山的时候,游人纷纷回家,有步行的,“红裤稚儿、青裙游女,肩负花枝,随风弱步。”有骑马的,“富豪侠少,宝骑珊鞭,结队闲行,翱翔容与。”四周春光明媚,“其间名蓝精舍,神丛庵庐,若何亭来鹤、吾与无隐,并饶乔柯美竹、清池果园、曲房幽榭、盆山苍翠。”一派清丽优美的田园风光。路边有小店为游人提供小憩之所,“蔬柈茗瓯,稍饮饗食。游屐小顿,叱嗟而供具立办。”柳荫中有很多人在此席地而饮,“道旁柳阴,鸟唤提壶,酒人扶醉,呼俦袒臂。”还有人在路边卖东西,“复有货郎地摊,童孺戏具,筠篮木盏、泥孩竹马、地铃丝鹞、蚕簾柳棬诸物。男女争买,论价聒杂,声如潮沸。”路边还有“茶篷、酒肆、饼炉、香铺”为游人服务,这些地方都熙熙攘攘,甚至还有说书的,“老僧因果,瞽者说书”,听众很多,“立者林列,行者摩肩”,人们都听得津津有味,甚至“遗簪堕珥,睹不暇拾”。待到日暮时分,游人纷纷归家,又是一番景象:“闺房淑秀,帏幕尽开,婢媵后随,山花插髻,芳草绿缛,软衬双趺,臻臻簇簇,联络十里,笑语盈路,众情熙熙,无不各遂其乐。”再加上四周景色秀丽,“左带鹤阜(今何山),右望狮山。畦菜布金,篱桃舒靥。香风袭袂,游丝横陌。树树争妍,花花献笑。披襟骋目,人意融融。紫翠溟濛,云烟万状。”使身处其中的袁景澜大发感慨,“俨然一幅江南春景图矣”,并且认为此情此景可以与南宋张择端摹写汴京风物的名画《清明上河图》相媲美,“今兹支硎春景,遨头绣陌,熙熙攘攘,大块之文章也。迎社旗亭,红红翠翠,造化之丹青也。其繁盛富美,奚啻择端所摹上河之景而已哉?”今日读来仍然令人神往不已。

一百多年来的沧桑巨变对观音山造成了很大的破坏,“文革”中巍峨的寺院成了一堆瓦砾,而上个世纪后半期的开山采石直接破坏了美丽的山体,往日优美繁华的观音山几乎成了残破的废墟。近年来伴随着苏州市禁止开山采石的地方法规的颁布执行,观音山终于得到了较好的保护,古老的寺院已经大体重修完毕,庄严的观音殿又重新矗立于观音山中,我们期待着曾经有过无数逸闻趣事和诗情画意的观音山能够重现昔日的美丽和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