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记本抽风散热装不好:中医防治非典型肺炎的思路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04:16:59

                中医防治非典型肺炎的思路

                   李致重/香港


  最近,非典型肺炎肆虐香港,发病人数还在上升,令人倍感关切。与此同时,世界上其它国家与地区也有发生。对此,引起了世界卫生组织高度重视。如何防止非典型肺炎的蔓延,从中医的角度谈一些个人的看法。

一、天人相应,明察病因

  中医认为,“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故“天人相应”、“天人合一”是中医首要的医学观念,在外感性疾病的防治上,尤其要洞察天时,随时掌握气候的变化。为了解今年春季的流行性感冒以及非典型肺炎的特点,下面做一些简要的分析。
  1.春季的一般特点
  《素问.脉要精微论》说:“是故冬至四十五日(即立春节),阳气微上,阴气微下”。这就是说,“立春”标志着是春三月之始,自然界的阳气逐步旺盛,天气也渐渐温暖起来。按照中医关于四时“主令”的学说,春三月“风气”当令。因为风气“善行而数变”,所以春季的气候则每多变幻。因此,春季的时令外感病最容易出现流行的,是风温或者春温。
  2.易感人群
  今年的“春节”是2月1日,恰好在“立春”的前几日。春节期间,人们或忙于走亲访友、涉外旅游,或多进膏粱厚味、暴饮暴食……这种情况往往借着“立春”时“阳气微上”之势,使人体内阳气偏旺、积热过多,进而形成了春季温热性外感病的易感人群。
  3.气候反常
  去年冬季整个北半球天气寒冷,大雪不断。据北京的气象记录,去年冬天是近40年里少有的严冬。再就农历来讲,今年为“癸未”之年,火运不足。尽管春分节己经过去多日,仍然少有春光融融、风和日暖的天气。所以今年立春之后,一直是典型的“春寒”气候。
  4.亚热带突发外感之因
  此次非典型肺炎,发病于北半球的亚热带、热带地区,然后随人口流动而波及世界其它国家和地区。春三月是自然界阳气升发的时候。一方面,阳气为反常的春寒所蔽,欲升而不能升。于是两相交争,天气忽冷忽热,反复无常。从春季之后到“清明节”前后,大起大落的气温升降,东南沿海一带已达反复了5次之多。另一方面,去冬以来北方多雪、南方少雨,与往年相比,南方天气既寒又燥。加之南方人与北方人相比,皮毛腠理较为疏松,这就大大增加了东南沿海一带今年春季外感病流行的机会。
  5.“外寒内热”
  综合上述四方面的因素,则不难知道:在一般情况下春季多风温、春温之类的流行病,而在春寒的特殊情况下,流行性感冒和非典型肺炎的病理机制,自然是“外寒内热”了。香港《文汇报》3月21日A13版在“综合本港逾百宗非典型肺炎个案”以后公布:“100%个案持续发高烧38℃以上;80 - 90%会发冷、打颤、周身肌肉疼痛、疲倦头痛”。凡是读过东汉张仲景《伤寒杂病论》人都会明白,“发冷、打颤、周身肌肉疼痛”,是“外寒”病机的典型见证。可见,香港非典型肺炎的临床特征,也为今年春季流行性外感病“外寒内热”的病机判断提供了左证,与此同时,也间接地说明非典型肺炎与“春寒”这一反常气候的内在联系。

二、“地球感冒了”,人该怎么办 ?

  “地球感冒了”,包括人在内的一切生物生存的“常道”,必然受到干扰而陷于紊乱之中。天有太过、不及之变,时令外感病则由此而生。对于非典型肺炎,西医常从因论观点出发,去寻找致病因子,即病毒。但这不是中医的出发点。
  1.病毒面前,以人为本
  当前的事实是,西医至今尚未真正查明该病的病原。在中国,有的说是副粘液病毒,有的说是冠病毒,有的说是变异衣原体。副粘液病毒与麻疹病毒、腮腺炎病毒同科;冠病毒则与多种感冒病毒同类,以往“在人类只会造成伤风及肚屙”之类疾病;变异衣原体的研究者则认为该衣原体“很可能就是非典型肺炎的元凶”。而世界卫生组织的病毒专家们,有的说是“多原并发”;有的说“不排除衣原体”;有的说“动物只是一个带毒者”;有的说“动物和人同时感染”;有的则说“很不幸,我们目前不能排除任何可能性”……总而言之,西医的上述说法,彼此相差甚远。到底孰是孰非,目前还处在探索之中。除了病原认为之外,最大的还是治疗上的问题。但是西医在治疗病毒性疾病上的困惑或者困难,并非始于今天,也未必能解决于明天。对于非典型肺炎的病毒而言,即使有一天人类确实找到了它,也不等于会立即找到预防、治疗非典型肺炎的特异性药物。
  在这种情况下,人们为什么不能冷静地回顾一下在第一次人类文化科学高峰时期的医学成就呢?春秋秦汉之际,中国的医学家虽然没有考察今天西医所指的病毒,但是他们却深入地研究了在外因和内因相作用下,外感病的病情表现及其演变过程。而且以《伤寒杂病论》的问世,标志着中医外感病学已经从临床经验阶段,上升到成熟的医学科学体系的高度。今天的人们如果忘记甚至无视这一事实,当然是不明智的。
  中医认为,人类的健康受两方面规律的支配。其一是自然界的大规律,其二是自身有机整体的生存规律。在自然环境正常的情况下,人要顺应自然规律而生存,这是不言而喻的。用今天的话来讲,可以把它称之为天人之间“正相关”关系。在“地球感冒了”的情况下,人们就需要求诸于天人之间的“负相关”了。这就是明察天时异常之所在,通过人的努力,来保持人体阴阳平衡的健康状态。所以预防流行性感冒以及非典型肺炎,这是不容忽视的重要一环。
  一直以来,在外感病的病因问题上,西医往往忽视了人的作用,把病原微生物视为致人于病的决定性原因。但是从中医学的观点看,外因是致病的条件,内因是致病的根据,外因是通过内因而起作用的。所以病毒只不过是致病的一种相关性因素,而不是决定性因素;一个人的体质特点以及与疾病相关的其它个体差异,才是最重要的。《黄帝内经》关于“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的说法,就是这个意思。中医在考察外感病发病原因时,既重视已经发病的人群,也重视从未病的人群。比如,在非典型肺炎猖獗的今天,为什么仍然有99%以上的人能够保持着健康的状态呢?在韦尔斯医院同一层楼内工作的众多医护人员中,为什么染病者也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呢?考察和反思未病人群之所以不发病的内在原因,不仅有助对易感人群内在发病原因的深刻认识,而且有助于发病者临床病机演变的全面判断。这一点,无疑是中医理论与临床的一大优势。
  其实在自然界里,人与病毒相恶、相反、相杀、相使的共存状况,是一种普遍现象。所以人类不论何时,都不可能使病毒从自然界完全绝迹。只要在病毒处于活跃的时候,人能保持着“阴平阳秘”的健康状态,就可以做到虽与病毒擦肩而过,却能够彼此互不相扰。在今天预防非典型肺炎过程中,这一点依然是人们不可疏忽的。人们做到了自身的“阴平阳秘”,就可以把自己稳定在99%以上的健康人群之列,这其实是以人为本的最主动、最积极的预防方式。
  当然,这绝非说中医否认病毒的危害性,也不是说中医不重视致病的外在原因。中医的基本原则是,在关注内因与外因的同时,更关注内因与外因相互间的整体的、辩证的关系。这就是我们所强调的“病毒面前,以人为本”的真正含义。
  2.“正气存内,邪不可干”
  中医常说:“邪之所凑,其气必虚”。这一个“虚”字,有两层含义。一是指人体五脏六腑、气血阴阳功能不足;二是指全身机能失调,经脉不畅,给疾病进入人体留下了可乘的空隙。所以《金匮要略》强调指出:“若五脏元真通畅,人即安和”。为了做到身体不虚,也需要注意两个方面。其一,使人的五脏六腑、气血阴阳旺盛,而且始终保持着动态平衡的健康水平。其二,使一个人有较强的与天地(自然)相应的意识,保持全身机能协调、气血通畅,以增强人体对外界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不给病邪的入侵留下乘机而入的任何空隙。临床中常常见到许多青壮年之人,染病之后很快出现一派“实热盛极”的危重证候。就是因为他们虽然身体健壮,但是未病之前身体机能不协调、气机不通畅,甚至阳气亢旺、积热太甚。一旦邪气乘机而入,则立即表现出起病急、传变快、病情重的趋势。
  真正地理解了“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并能做到正气旺盛,无邪气可乘之机,则可以面对病毒,而邪不得入。因此,病毒是可怕的,但是病毒也害怕人。重要的是每个人都应当在“天人相应”的前提下,保持“阴平阳秘”的平衡状态。
  当然,不要把“天人相应”理解偏了。《黄帝内经.剌法论》有一段生动的对话,深刻地揭示了这一道理“帝曰:余闻五疫之至,皆相染易,无问大小,病状相似,不施救疗。如何可得不相移易者?歧伯对曰:不相染易者,正气存内,邪不可干”。清代著名外感病专家吴鞠通在其《温病条辨.卷首》,开宗明义地解释了这一段对话,足见他对这一道理之重视了。

三、中医优势,切莫忘记

  中医和西医是两个完全不同的医学科学体系,两者的概念、范畴大不相同。在非典型肺炎的防治中,尤其要做好优势互补。
  1.辨证论治 机圆法活
  非典型肺炎闹得全世界空前恐布,除了致病因子不明外,另一关键问题则是无特异性药物来治疗。目前所用的病毒唑、类固醇以及国内一位专家所说的“七种药”(阿奇霉素、盐酸四环素、左氧氟沙星、多西环素、利福平、红霉素、更昔洛韦)可抑制病原繁殖,都不是西医意义上的特异性治疗药物,其实皆属于探索性或者经验性的治疗用药。当然,西医的液体疗法、营养支持疗法、各种对症疗法以及急救抢救措施,是不可缺少的。
  中医临床上强调“辨证论治”。所谓辨证论治,准确地说即“辨证以求因、求机,审因、审机而论治”。进一步的具体解释是:对疾病过程中通过望、闻、问、切四诊所掌的证候,运用中医的科学理论对其进行分析之后,则获知了疾病决定发生、发展、变化的病因病机,然后针对病因病机来确立治疗原则,进而选出相应的方法、方剂、药物以实施治疗。所以中医治病时,既重视同一疾病在不同人身上的不同表现以求其病机的差异,更重视同一疾病在同一个人身上的不同病程阶段的变化以求其病机演变的特点。
  在流行性感冒和非典型肺炎的治疗上,要求找到一张包治百人的特效药方,中医认为不仅是不可取的,而且是不可能的。一方面,中医从两千五百年的《黄帝内经》时代,就已经把生物、心理、社会方面与医学有关的诸多因素,从概念、范畴的基础上,融合在为同一个医学体系了。同时,从《伤寒杂病论》到《温病学》,从“六经辨证”到“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详细记载了中医外感病学从经验医学上升到理论科学阶段之后,不断完善的发展轨迹。所以一病一方、专方专药不是中医的本质特色。另一方面,非典型肺炎在不同人的不同病程阶段,毒和人体的邪正消长关系时时在不断地变化着。只有遵循中医外感病学的的理论原则和科学标准,通过不断变化着的邪正消长关系,对其内在病因病机进行严格的鉴别,才能准确地进行针对性的治疗。这种针对性治疗,就是以中医临床病机为根据的中医意义上的特异性治疗。所以,不论流行性感冒还是非典型肺炎,它们在同一时令发病,相互必有其共性,也必有其各自的特殊性。只要坚持辨证论治的原则,因人、因时、因地制宜,做到“天人相应前提下的个体化的具体治疗”,就可以充分发挥出中医的临床优势,取得卓越的临床疗效。
  与中医相比,西医的治疗思路在现实中存在着三个明显的问题。
  第一,对于四时气候的特点和四时中太过、不及的反常变化,对于人的个体差异和自身抗病能力的变化等等,西医缺乏应有的关注。当前,几乎全世界各地的西医学家,都把视野紧紧地盯在病源“病毒”这一个热点上,就是无可辩驳的证明。
  第二,在致病的病毒尚不确定的情况下,再加上西医目前尚缺乏特异性治疗药物这一事实,所以在流行性感冒和非典型肺炎的治疗上,当前仍然处于探索性、经验性的治疗水平。早在古希腊时代,伟大的哲人亚里士多德在其不朽名著《形而上学》一开头,就对人类的知识作了划分。即经验、技术、科学三个不同的层次。亚氏认为,经验是技术和科学的基础,但经验不能等同于科学。科学是揭示本学科原理的知识体系,技术是科学指导下的具体应用。以此看来,在流行性感冒和非典型肺炎的防治上,西医面前明显地摆着3个亟待解决的难题:其一,要首先对引发流行性感冒和非典型肺炎的病毒、病原,统一认识。其二,要研究出对应该病毒分子结构的特异性药物,以对抗病毒。其三,要通过临床研究以证明这种药物的安全性、有效性、适应症、毒副作用等等。现在看来,当代西医还远远没有达到解决以上难题这一步。
  第三,在非典型肺炎防治上,西医至今仍固守在生物医学之一隅。20世纪70年代,美国生物学家恩格尔先生针对西方生物医学的局限性,提出了生物、心理、社会三为一体的综合性医学模式。这一提法立即得到全世界医学家的普遍认同,迅速为世界卫生组织所接纳,成为20世纪人类医学发展史上的一大突破。在此形势的推动下,传统医学重新受到了人类的高度重视。而中国的中医遥遥地居于世界传统医学之首位。它不仅把生物、心理、社会三方面与医学有关的诸多因素,从概念、范畴的根基上融合为同一的医学体系。并且,其科学原理经历了两千年来的实践检验,至今在中国仍然是与西医并存的正统医学。然而,在非典型肺炎的肆疟的今天,世界卫生组织的专家几次来到中医的故乡,却依然抱定自己的3大难题,并且以此为标准,来论人之是非,这一点颇令人不可思议。这究竟是对中医视而不见,还是一无所知呢?为什么世界卫生组织的代表,至今还将的自己禁锢在单一的生物医学模式之中呢?面对人类新的综合性医学模式,这些专家们将何解释呢?
  广州非典型肺炎发病前后的一个多月里,香港流行性感冒一直不断,在此期间,本人也曾观察、治疗过一些非典型肺炎患者。由于广港两地处于相近的地理位置和相似的气候环境,这一时期的流行性感冒和非典型肺炎,都俱有典型的“外寒内热”的病机特点。所以,其辨证与治疗的原则也大体相同。在这一阶段辨证论治的临床实践中,本人有以下3点体会。
  第一,把握好防治流行性感冒第一关。流行性感冒与非典型肺炎,在中医来说,皆始之于表,皆关乎于肺。把视野放在“三阳病”或“卫分证”、“气分证”上,把疾病治愈在卫分或表证阶段,不使邪热进入“阳明病”或“气分证”阶段。这就可以有效地防止由感冒进一步演变为肺炎。
  第二,把握好散寒发汗、清热宣透第一法。抓住“外寒内热”这一基本病机,合散寒解肌发汗,清热升阳宣透为一法,使邪因汗而解,使热因汗而散,是“把握好防治流行性感冒第一关”关键之法。
  第三,选好临床治疗起手第一方。春季的外感病每多传病,治疗时的起手第一方至为重要。用之得当,则一、二剂后汗出热退,病情迅速缓解。本人一个多月来,常以小柴胡汤加葛根为基础方,其理由是:“外寒”不在严冬,且南国之人腠理不密,故不取大青龙汤重用麻黄、桂枝开腠发汗之峻利,方中重用葛根,意在取其辛温甘平以收解肌发散、舒缓经脉之效;“内热”多自于郁积,且有膏粱厚味之患而兼挟湿热内蕴之弊,故不取甘寒、辛寒之品,而选用小柴胡汤中苦寒之黄芩;方中仿张仲景之意而重用柴胡,以其疏泄之性而收利枢机、升春阳之功,既可助葛根以辛温宣透、舒脉解肌,又可助黄芩以清宣在内之郁热。
  在上述思路的基础上,临床中依病情变化,加减化裁出七个不同的方剂。其中,“重型”里的3个加减化裁的方剂,在肺炎时曾有运用,疗效满意。兹简要介绍如下。
  第一,轻型:若外寒偏重,表证不重而表闭为甚者,用桂枝麻黄各半汤或香苏饮加减;若在以上基础上兼有内热者,用桂枝麻黄各半汤去桂枝加柴胡、黄芩、葛根等。
  第二,普通型:若系典型的“外寒内热”表现者,一般以柴胡桂枝汤去人参,并重用葛根;若内热偏重者,则于前方中减桂枝、人参加生石膏、蝉蜕、僵蚕等。
  第三,重型:若在一般型基础上有明显咳嗽、吐痰,且多白痰者,用小柴胡汤加茯苓、杏仁、葛根等;若兼咳嗽、咯痰不爽、热壅于肺者,用小柴胡汤去人参合入麻杏石甘汤;若咳嗽、痰黄粘、咯之不易出者,则于前方中酌加入小陷胸汤;大便不爽者,再添大黄以通腑气,利肺壅。
  2.辨证论防、以正御邪
  中医强调辨证论治,对于流行性感冒和非典型肺炎的预防,也应当因人而异。尽管这一阶段病情多系外寒内热,在使用预防药物时,亦当坚持辨证论防的原则。针对当前的气候条件,结合这一时期人们身体容易出现积热的倾向,仅从自我调节的角度,谈一些养生常识,以供人们选择。
  节饮食──少吃膏梁厚味之品,不使体内积热太过。
  慎起居──注意劳逸适度,勿使正气耗伤太多,或使阳气烦劳太甚,但也要注意适度的体育活动。
  适寒温──注意气候冷热变化而随时增减衣服,寒温适度,尤其要重视居室空气流通,保持空气清新。
  戒嗔怒──保持平静、愉悦的心理状况。
  多饮水──大量地饮水,以使体内的积湿留热及时的排出体外。
  调二便──必须保持大、小便通畅,勿使便秘,这在很大程度上就意味着自身新陈代谢的基本正常。
  勿温补、宜清凉──人参、鹿茸、黄蓍、当归等温补的中药,固然有良好的补虚效果,但是人体之虚,有阴虚、阳虚、气虚、血虚之异。上述药物皆为温补之品,此时不宜。若自感体内燥热,可多吃绿豆、白萝卜、雪梨、马荠、莲藕、冰糖等一些偏于清凉性的食品。
  远病毒、勿染病──采取必要的卫生防护措施,预防病毒入侵。
  发生在今年春季的这一场流行性感冒和非典型肺炎,因今年春季时令异常而猖獗,也必因时令恢复正常而受到遏制。也许过几年之后它还会再来滋扰人们,但是这一次灾情的缓解,已经为期不远了。至于中医防治这一场流行性感冒和非典型肺炎的思路,这里姑且概括为三句话:天人相应、以人为本;知时求己,平调阴阳;辨证论治,以平为期。如果人们将中医的优势真正发挥出来了,并在临床中与西医的治疗优势有机地配合,中国在防治非典型肺炎这一当代医学难题上,必然会取得重大进展。因为历史和中西医并重的现实,己经把这一使命和机遇,交给了中国人。#BodyRight {color:#003399; text-align:left; width:0px; font-size:10pt;}#BodyCenter {color:#003399; text-align:left; width:600px; font-size:10pt; padding:10px;}#PresentationSubject {color:#000000; font-size: 12pt; font-weight:bold;}相关文章

当心“时尚病”吞噬你的健康(上) 许小峰副局长提请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者根据今年汛期旱涝形势关注多雨地区 专家细解“地质灾害”防治 沙尘源头就在身边 防治沙尘要从自己做起 赤脚站在大树下 中医师:会带来人体健康